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人怎麼進化

日本人怎麼進化

發布時間: 2022-10-09 05:07:49

Ⅰ 日本人到底是不是秦朝術士徐福帶去的種啊

考古研究發現,在數十萬年前來自中國東北的原始人類進入朝鮮半島上居住,一些又遷徙到日本。考古學和人類學觀點認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東北亞通古斯語族人、古代中原人、少量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少量馬來人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逐漸遷移到日本融合衍變而來。從1996年開始中日兩國考古學、人類學和醫學專家聯合組成的中日人骨共同調查團多次證實了以上的結論。還有一條移民路線是從中國東部直接跨海到日本。日本原來是沒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國的漢字。
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國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島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據《漢書》、《後漢書》記載,中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4世紀中葉,日本開始成為統一的國家,稱為大和國。公元645年「大化革新」後,日本建立了以天皇為絕對君主的中央集權制國家。12世紀末,日本進入由武士階層掌管實權的「幕府時代」。

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日本傳說《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聖德太子以推古九年(601年)為起點再往上推第21輪的辛酉年為日本建國之年。規定該年的陰歷一月一日為神武天皇登極之日(陽歷為2月21日)。按照這種推演算法,公元1990年是皇紀2649年。結果把皇統向前多推算了大約一千年。在這一千年的空白中人為地安插了10位虛構的天皇。聖德太子按照這種邏輯編修了日本史。後人便加以延用至今。

Ⅱ 日本人種起源於哪裡為何他們的文字和語言和我們中國很相似

對於日本人種的起源,考古學家給出了四種說法,但都未找到確切的證據。考古學家已經提出四點相互矛盾的理論。最廣為接受觀點是,日本人是由古代冰河時期的一批人進化而來,他們在遙遠的公元前20000年佔領了日本。另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是,日本人是亞洲騎在馬背上的游牧民族的後裔,他們在第四世紀穿過朝鮮半島征服日本,但是他們斷然不是韓國人。還有一種理論,西方的考古學家和韓國人喜歡,而日本人反感,認為日本人是朝鮮移民的後裔,他們在公元前400年攜帶農耕文明到達日本。最後,第四種理論堅持認為,以上三種理論的人群,混合形成了今天的日本人。而福建泉州出土的矮人墓只是猜測是當初的日本人,但並非是距今五千年,因為考古學家們發現他們的頭骨和現代人幾乎一樣大。目前最有可能的推測是1500年前後騷擾我國沿海(包括福建)的倭寇屍骨。

日語是大和人的固有語言,與朝鮮語、蒙古語等同屬於阿爾泰語系。日語在生成和發展過程中受到了漢語和其他語言的較大影響。一些日本的語言學家認為,日語中一些固有常用詞彙如「馬」「梅」「米」等的發音與漢語非常相似,很可能是因為受到了中國人的影響。在文字的形成方面更是受到了中國漢語的巨大影響。

日本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比較短。現存最早的文字資料產生於公元5世紀,而且是用漢語記載的。公元478年,當時日本的統治者之一倭王武致中國南朝皇帝的國書也是用漢文寫成的。後來(約在公元10世紀),日本人又利用漢字的草書創造了日本式字母——平假名(如:安——あ;以——い;宇——う;衣——え:於——お),利用漢字的偏旁創造了片假名(如:阿——ア;伊——ィ;宇——ウ;江——エ;於——オ),從而逐漸形成了漢字與假名相結合的日語文字書寫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目前,1981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常用漢字表》中收入漢字1945個。如果加上法務省公布的166個「人名用漢字」,一共才有2111個。但諸橋轍次編撰的《大漢和辭典》中卻收入漢字5萬余個。這些漢字絕大部分是從中國漢字中吸收的,僅有少數是日本自己創造的「和字」。日語中實際上共有48個假名。但因為每個假名都有平假名和平假名兩種寫法,所以也可以說有96個假名。

從語法的角度來看,日語屬於粘著語,即主要依靠助詞、助動詞的粘著來表示單詞在句子中的地位和時態、否定、推量、被動、可能等語法機能。日語的語序是謂語在句子的最後,即在賓語和補語的後面而不是像漢語、英語那樣在前面。

Ⅲ 日本人是由非類人猿進化發展而來的嗎

日本人同我們一樣都是有類人猿進化來的~

Ⅳ 日本人難道真的不是猴子進化的嗎祖先是誰

一、民族與國家的起源

日本民族的起源,可以從體質結構和日本語的起源兩方面來考察。日本民族是日本文明的主體,也是日本文明的創造者。然而,這里所說的「民族」,既不同於人類學中的「人種」概念,也不同於民族學中狹義的「民族」概念,而是指較為寬泛的概念。因而,本書所說的「日本民族」,也包括日本的少數民族阿伊努族。

關於日本民族的起源,或日本人的起源問題,學界至今仍聚訟不決。從體質結構來看,諸種見解大致可分三類:(一)「人種更替說」,認為在日本列島曾發生一次乃至兩次人種更替。如在19世紀80年代,解削學家小金井良精認為,在繩紋時代生活於日本列島的原住民是阿伊努入,繩紋時代後他們被大陸來的其他人種驅趕往北方。(二)「混血說」,認為「原日本人」(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在繩紋時代之後,與大陸或南洋諸島移居來的其他人種混血,逐漸形成現代日本人。醫學家清野謙次首先提出「混血說」,直至20世紀30年代,仍為學界主流。(三)「演變說」(或稱「連續說」),認為繩紋時代的日本人由於生活方式的變化,其體質逐漸演變,成為彌生時代人、古墳時代人乃至現代日本人。它更為重視人種的繼承性,既不贊同「人種更替說」,也不大重視混血對日本民族構成的影響。二戰後,東京大學人類學研究室的長谷部言人和鈴木尚教授持此說,至今對學界仍有影響。

從各時代日本人的體質結構來看,屬於蒙古利亞人種是毫無疑義的。考古學已證明在10萬年乃至20萬年以前(即舊石器時代早期或中期),便有人群在日本列島生息。但是,由於尚無這一時期的人類骨化石的發現,因而無從了解其體質特徵。目前,在日本列島發現的最早的人骨化石是1957年在豐橋市牛川町發現的「牛川人」,約生活於舊石器時代,具有「占人」 (尼安德特人),的特徵。除「牛川人」外,在日本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骨化石,如「三日人」、「浜北人」,「港川人」、「聖岳人」,其生活時代均不超過3萬年前,已進入「新人」階段。它們的體質特徵是身材較矮。例如,在沖繩島發現的「港川人」,距今約18000年,男性身高約155厘米.女性約144厘米。與中國大陸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後期的人骨化石相比較,較之華北地區的身材較高的「山頂洞人」,他們更類似於在中國廣西發現的身材較矮的「柳江人」。可以認為,在冰河期海面較低而出現陸橋時,「古蒙古利亞人」(廣泛分布於東南亞)之一部,從中國大陸南部移居到沖繩和西日本,形成了上述的「原日本人」。他們便是繩紋時代日本人的母體。

從1萬年前到公元前3世紀,是日本的繩紋時代。由於已渡過冰河期,海面上升,日本列島與大陸隔絕,一般認為,繩紋時代人與大陸來往甚少。目前,已發現數干具繩紋人的遺骨。從其體質結構來看,雖因時代和環境的不同,同為繩紋人也有體質差異,但大都保留著「古蒙古利亞人」的典型體征,如身材矮、臉型短、鼻扁平等,與現代日本人顯然不同。然而,自繩紋時代晚期開始,又有亞洲大陸移民進入日本。到彌生時代,大陸移民急劇增加。1953年,九州大學教授直良信夫①在本州西北端的山口縣土井浜發現了200餘具保存良好的彌生人遺骨。其體質結構與繩紋人明顯不同,其特點是身材高(平均約162—163厘米)、臉型長等,更接近於現代日本人。經許多學者研究,認為彌生時代的大陸移民,來自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蒙古東西伯利亞等東北亞地區,屬「新蒙古利亞人」系統,最初居住於本州西端和北九州,以後逐漸向東擴散,經近畿地區擴散至關東地區。在擴散過程中,他們不斷與原居民(繩紋人的子孫)混血。不過,學者們對大陸移民的人數與混血對日本民族構成的影響,其估價卻大相徑庭。持「演變說」的學者認為,這些來自東北亞的大陸移民,因後續乏人,在混血過程中,逐漸為原居民集團所吸收,其影響不大。而持「混血說」的學者②,則運用當代的人口統汁法和擬態模型法推算,移民過程近千年(從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7世紀),大陸新移民的人數可達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在有些地區應占人口的四成到九成,他們認為混血之影響,遠遠超過一般人們的想像。自然人類學家埴原和郎③便持此說。誠然,他們也承認地域的差異,認為在彌生時代來自東北亞的新移民大多居住於北九州地區。其一部分曾擴散至近畿和關東地區,而地處偏遠的東北地區、北海道、西北九州,離島地區,則較少或幾乎未受移民混血的影響,仍以繩紋人的子孫為主要居民,因而生活於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被認為是未受混血影響的繩紋人的直系子孫。於是,在彌生時代,形成了日本人的二重構造,即移民系統彌生人(主要分布於西日本)和繩紋系統彌生人(主要分布於東日本)。而且,指紋、耳垢、齒冠的類型調查以及近年來新興的血液、病毒的遺傳因子調查,亦似乎支持這種「二重構造」說。當然,在彌生時代,也可能有中國江南地區的移民,直接或經南島地區進入日本.但日本學者的有關研究尚不多見。

彌生時代後的古墳時代(3世紀至6世紀),大陸移民仍不斷進入口本,且繼續向東日本扣各地擴散,與原居民的混血亦持續進行。但是,日本人的「二重構造」仍然存在。直至現代依然如此。只是繩紋人系統的影響,日漸縮小而已。因而,從體質結構來看,日本民族絕非單一民族,而是在漫長的歷史中,由來自東南亞的人口集團和來自東北亞的人口集團,不斷混血形成的「混合民族」。

從日本語起源的角度來看,與日本民族起源問題直接相關的,是日本浯的起源為何,它屬於哪一語言系統。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只有使用某種語言的民族的人們到達並生活於日本列島,那種語言才叮能成為日本語的來源。通過探索日本語的起源亦可證明,日本民族是「混合民族」。

許多日本學者早就注意到,日本語的語法結構與包括朝鮮語在內的阿爾泰語系的語法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賓語或補語置於動詞謂語之前,語句的構成順序是主語一賓語一動詞謂語;在單詞後附加助詞或助動詞,表示語法意義;名詞無性與單復數的區別等。這表明日本語和阿爾泰語系諸種語言(包括朝鮮浯)可能是從共同砠語分化而來的同系統語言,因而日本民族在人種血緣關繫上,也可能與生活於東北亞的阿爾泰語系諸民族具有某種關連。但是,他們也同時注意到,日本浯和阿爾泰語系諸種語言之間,也有一些不同點。例如缺少單詞讀音的音韻對應關系,因而阿爾泰語系不可能是日本語的惟一來源。

於是,一些學者逐漸注意到,日本語與「南島語系」(即馬來與玻里尼兩亞浯系)之間或許有某種親緣關系。「南島語系」是分布十四起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島,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東至南太平洋諸島的一大語系,其范圍可至中國南部的一些非漢族的少數民族。「南島語」與日本語的類似點是:母音(母音)有5個,即(a)(i)(u)(e)(o),不使用雙重母音;單詞以母音結束;濁音不同於單詞之首等。這表明,使用「南島語」的東南亞的一些民族,有可能對日本民族的構成曾發生影響。但是,足以證明這些民族曾從南太平洋或東南亞直接進入日本列島的考古學依據,卻十分罕見。一些學者便推測,南島語系的語言可能是經過中國南部,然後傳入日本的。

近年來,有許多學者認為,應將日本語視為「混合語」,即日本語是在漫長的歷史中,由若干種語言混合而成的。有的學者從語言學、考古學和民族學諸學科綜合研究結果,認為占代日本語的形成,大約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在繩紋時代之前的數千年,在東北亞地區的落葉林帶,可能存在一種稱為「原東北亞語」的基礎語。繩紋時代初期的日本語可能來自這一系統,日本語中的阿爾泰語系的某些特徵可能由此而來。而到了繩紋時代晚期或彌生時代前期,從事水田稻作的移民,由朝鮮半島,或直接由中國長江下游地區進入日本。這樣,不僅從朝鮮半島繼續傳入阿爾泰語系的語言,而且也可能有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吳。越語傳入日本。(有的學者認為吳、越語均屬南方系統的話言,越語屬南島語系或泰語族,吳語則屬藏緬語族。)日本語中的南島語系的某些特徵則可能由此而來。進入古墳時代,中國大陸移民增多,漢語對日本語的影響更為強烈。正是上述這些語言要素的混合,形成了古代的日本語。

日本語是由亞洲大陸北方系統語言和南方系統語言混合而成的「混合語」,這也可以佐證日本民族是亞洲大陸北方人口集團和南方人口集團混血而形成的「混合民族」,最後成為一統的大和民族。

與日本民族形成一樣,日本國家的形成也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由於日本出現歷史文獻的時代較晚,因而我們只有藉助日本周邊國家,尤其是中國的歷史文獻,以及日本的考古發掘資料,來追溯這一過程的原委。

一般認為,在彌生時代前期相中期(約為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在北九州和畿內地區已出現了許多「原生小國」。中國正史《漢書·地理志》記載說:「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其中的「百餘國」,雖非確數,但也反映了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世紀這一時期,在日本列島小國林立的狀況。《後漢書·倭傳》則記載說:自武帝滅朝鮮,使驛通於漢者三十許國。」雖不能說日本列島上的這些小國均有條件與漢朝建立交往關系,但「三十許國」的數字要比「百餘國」少了許多。這大約可以反映出這些小國在逐漸向地域統一的方向發展。《後漢書·倭傳》特別提及其中的「倭奴國」,說:「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其中提及的漢光武帝於公元57年賜給倭奴國王的印章,在1784年2月(舊歷)於福岡縣志賀島被發現了。這是一枚長寬約為2.3厘米,厚0.8厘米的金印,蛇形紐,陰文篆書「漢委奴國王」5個字。在相當長時間內,一些人對此印是否漢代遺物表示懷疑。但是,近年來在中國先後發現了「滇王之印」(1957年)、「廣陵王璽」(1981年)、「文帝行璽」(1983年)等漢代印章。「漢委奴國王」金印與這些漢代印章在紐式、形制、重量或字體上相似。由此可斷定「漢委奴國王」金印確系漢代遺物,也可證明中國史籍對當時日本國家狀況的記載大體無誤。此外,從日本的考古發掘資料來看,在以九州北部和大阪灣沿岸為中心的近畿地區,發現下一些屬於這一時期的人群集中生活的據點集落遺址。這些集落遺址大部周圍築有壕溝。這些據點集落遺址中,均出土了一些反映少數人巳具有某種權威的隨葬品,如銅鏡、銅劍、銅矛,銅戈、銅鐸、玉器等。在有的遺址中還出土了用於戰爭的鐵制武器,如鐵鏃等。這些考古發掘資料表明這些集落的內部已有上下貴賤的區別,對外已進行戰爭。④因而,每一個集落都可能是一個「原生小國」,當時的日本列島確實存在過「百餘國」井立的狀況。中國史籍《三國志·魏志·倭人傳》則較為詳盡地記載了稍後逐漸形成的地域大國邪馬台國的社會政冶狀況。邪馬台國⑤約存在於公元2世紀至公元3世紀後期。在邪馬台國內,已有上下尊卑區別,「尊卑各有差序,足相臣服」。也出現了階級區別,有稱為「國大人」和「大人」的貴族統治階級,有隸屬於「大人」的被統治階級「下戶」,還有更為低賤的可作贈品的「生口」,和可作殉葬品的「奴婢」。邪馬台國已形成國家機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為王,「其國本亦以男子為王」,以後經內亂「乃共立一女子為王,名曰卑彌呼」。在女王卑彌呼統治時期,其下設輔臣「有男弟佐治國」。女王卑彌呼居城池內,還有常備軍守衛。「居處宮室樓觀,城柵嚴設,常有人持兵守衛。」中央一級的官吏,還有分管政治、貿易和外交的「大率」、「大倭」和「大夫」。邪馬台國已有租賦制度,「收租賦,有邸閣」;也有刑罰,「其犯法,輕者沒其妻子,重者滅其門戶及家族。」邪馬台國還監督與控制著同一地域的其他小國,如「斯馬國」至「奴國」的21個小國和「伊都國」等。女王卑彌呼曾多次遣使曹魏,並受到魏明帝的冊封,稱「親魏倭王」。卑彌呼女王死後,葬儀隆重,「大作冢,徑百餘步,殉葬者奴蜱百餘人。」《三國志·魏志·倭人傳》有關邪馬台國的記載表明,邪馬台國已是控制相當大地域的階級國家,⑥盡管其階級分化與國家機構仍未盡成熟。

中國史籍《晉書·武帝本紀》亦記載了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女國王最後一次遣使入貢的情況。不過,自此以後直至《宋書·倭國傳》記載宋高祖劉裕於永初二年(公元421年)賜沼倭王贊,有近一個半世紀,中國史籍對日本的狀況缺載。而恰恰在這一時期,在畿內地區興起了控制日本大部分地域的大和國王權。由於缺少文獻記載,有關大和國的興起及其統一日本的活動雖已不得其詳,但根據少量的保存至今的金石文材料,可知大和國王權具有強烈的軍事性格。據傳為百濟肖古王贈給大和國的七支刀,現仍保存於奈良縣天理市石上神宮。刀上的銘文表明此刀是百濟國王為感謝大和國派兵渡海攻擊新羅而解救百濟所贈送的,現保存於我國吉林省輯安縣境內,建造於公元414年的高句麗奸大王(廣開土王)碑的碑文,則記載大和國曾派兵渡海與百濟聯合進攻新羅。結果,新羅求救高句麗,擊退了大和國軍。此外,自5世紀初期至中期,在大和盆地、河內平原一帶出現許多人型古墳,也表明大和國是較邪馬台國更為強大的存在。

中國史籍《宋書·倭國傳》則記載了5世紀大和國五位國王(即「倭五王」贊、珍、濟,興、武)與劉宋交往的情況。他們部曾遣使朝貢,並接受劉宋皇帝的冊封。例如,倭王珍被封為「安車大將軍、倭國王」,其臣屬13人亦分別被封「平西、征虜、冠車、輔國將軍號」。據《宋書·倭國傳》記載,末順帝開明二年(公元478年),倭王武曾遣使上表,表文中提及其先祖統一日本的活動情況說:「自昔祖禰,躬欖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寧處。東證毛人五十五國,西服眾夷六十六國,渡下海北九十五國。」然而,有關這一時期的日本國家的體制,卻不得其詳。不過,這一時期的大和國不僅逐漸統一了日本,而且成長為可與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百濟相抗衡的強國。因為它在致力於接受中國南朝劉宋朝廷冊封的同時,還試圖建立以它為中心的地域性冊封體制。《宋書·倭國傳》記載,倭王珍,濟、武都曾要求宋朝皇帝冊封其「使持節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等封號。結果,倭王濟與武部分地達到了目的,劉宋朝廷承認了他們對百濟之外的其他幾個國家和地區的軍事控制權。

日本成為制度完備的國家,應是在公元7世紀以後的事。7世紀初,推古女王和聖德太子多次派遣「遣隋使」和留學生到中國大陸。在與隋的交往中,開始稱國名為「日本」,稱國王為「天皇」。他們認真學習隋的政治制度,開始實行所謂的「推古朝改革」。尤其是在645年實行。大化改新」之後,日本更是頻繁地派遣「遣唐使」和留學生、留學僧到中國,全面地學習唐朝的各項制度,實行經濟、政治社會改革,並仿照唐的「律令」而稍加修改,制定了日本的「律令」,將各項改革和制度法典化,使日本成為比較成熟的文明國家。

①1931年。直良信夫曾發現所謂「明石猿人」的腰骨化石,但最近的研究證明,它不屬於「猿人」,而屬丁更晚的「新人」階段。
②直木孝次郎:《倭國的誕生》,小學館,1978年初版第5次印刷,第378頁。
③埴原和郎:《日本人的形成》,收入《日本通史》第1卷,岩波書店1993年第一版,第96頁。
④佐佐木高明;《日本史誕生》,集英社1991年5月初版,第256--260 頁。
⑤有關邪馬台國的所在位置,學界歷來眾說不一,有的認為是在北九州,有的
認為是在畿內地區的大和。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在此從略。
⑥王金林:《漢唐文化與古代日本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第l版,第5--12頁

Ⅳ 日本人的起源是什麼

實際上,大和民族究竟形成於何時,先人來自於何方,在渺茫的史詩和紛紜的傳說中早已不可追尋。現在可以確定的是,早在公元前的某個時間,就開始了向日本的持續且不斷增長的移民遷徙。移民大抵是黃皮膚的蒙古人種,主要由來自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中南半島的印支人、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及漢人和朝鮮人混合形成。他們沿著朝鮮半島而下,渡過海峽,登上了這個位於東亞盡頭、曙光總是第一抹生起卻是火山密布的列島。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學人類學名譽教授鳥越憲三郎最早發表新說「日本人的發源地在中國雲南省」。

1984年2月23日,致力於社會人類文化研究的鳥越憲教授對外宣布:「對被認為是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泰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所有嬰兒的臀部有胎斑」。鳥越憲教授就這一發現又強調:「日本人在體質上所具有的胎斑淵源是雲南,這是一個旁證,證實這個地區是日本人的發源地。」

1988年9月,日本電視工作者同盟抵達雲南,其任務就是拍攝《日本人的起源》。

此後,日本學者們的推論又由「倭人起源於雲南」,進一步演繹為「倭人的祖先為雲南的少數民族」,其范圍與核心,基本圈定為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多種說法。

持「彝族說」的理由是,鳥越憲三郎、佐佐木高明和渡部忠世等專家到雲南考察後發現石林等地撒尼人(彝支系)的「火把節」,類似日本的「孟蘭盆節」,即在日本的紀伊半島,同一天也舉行「火把節」,而在日本南部紀伊半島的神戶、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表現最為集中的地方……

持「哈尼族說」的理由是,有日本人驚奇地發現,中國雲南的哈尼族與日本大和民族的信仰都具有相似的「萬物有靈」觀念,特別是在諸神中,日本族最有權威的「天照大神」和哈尼族的「阿匹梅煙」都為女性,亦同是太陽神;日本崇拜「穀神」並奉櫻花為國花,哈尼族也崇拜「穀神」,並視櫻桃樹、櫻桃花為神花……

「傣族說」的看法仍出於鳥越憲、佐佐木和渡部等位學者。對於被認為是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的少數民族,他們曾經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在所有嬰兒的臀部都有胎斑,同時,也在西雙版納傣族中發現了胎斑。所謂「胎斑」,是指在嬰兒臀部及腰、背和肩等各部分皮膚出現的青色斑紋。原因是在皮膚真皮上有黑色素細胞,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日本人恰有這一人種胎斑的類似性,而且在西日本九州、本州有許多人的血型是A型,這一點也與雲南和泰國內地相同……(《雲南日報·大觀周刊》2000年11月15日報道)

1996年開始,中國及日本的一些學者們組成「江南人骨中日共同調查團」,對中國江蘇省發掘出來的春秋至西漢時代(即公元前六世紀至公元一世紀)的人骨,及差不多同期出土的日本北九州及山口縣繩紋至彌生時代的人骨,進行了三年的對比研究。經過DNA、檢驗分析,兩者的排列次序某部分竟然一致,證明兩者源自相同的祖先。這就是說,日本人的祖先更確定為遠不止邊陲南疆的中國人。

中日兩國,不但同種,而且同宗。(日本《產經新聞》1999年3月19日報道)

據民間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為了尋求長生不老葯,曾派徐福率領3000名童男、童女,乘由50艘船組成的龐大船隊,東渡日本尋找長生不老葯。結果沒有找到,徐福想打道回府,有手下提醒他,你沒有完成皇上交辦的差事,回去只有死路一條,不如乾脆留下來,徐福一行就留下了。

這時的日本仍處在石器時代,大多數日本人蓄著長發,用繩結扎在頭頂,並用一條白布系在額頭上。直到今天,日本人還很喜歡在節日里將白布條系在額前。他們大多為黥面紋身的漁民,漁民們認為下海捕魚時紋身是誘惑魚的一種好辦法。女人們穿的衣服不過是一塊在頸部挖了個洞的布,就像墨西哥人的披風。人們性格平和,不會嫉妒。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一般一個男人可娶四五個妻子。日本人喜歡喝酒,像馬來人、印度人那樣用手抓取食物。那時他們沒有肉吃,通常吃魚、蔬菜和大米。據說當時徐福便發現日本人長壽,可以活到80到90歲,有的甚至活到100歲。他還發現他們在種稻和捕魚之外,還特別擅長巫術、預言、占星和用泥土占卜。

Ⅵ 日本人的起源

關於日本島居民的民族來源,學術界通常的說法是,大約從新石器時代日本島才開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從北方大陸移來的通古斯人,以後有馬來人從南方渡海而來,大約從公元前一千紀後半開始,就不斷有中國和朝鮮人移居日本。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公元前2世紀的日本,考古學上稱為繩紋式文化時代,使用石器、骨器,捕獵、捕魚,居住在豎穴中,出土有女性土偶(《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周一良等主編,1962年)。
我願意指出的是,歷史上中國人從亞洲大陸向日本島的遷徙活動,並不限於一次,而且也不限於公元前一千世紀後半才開始。事實上,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問題,在中國古代典籍特別是《山海經》中有著豐富的記載。《山海經》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獻典籍之一,它記錄了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的山川地形地貌、物產和民族分布,以及相應的歷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時期(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其中周朝文獻《海內北經》明確記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而《山海經》的其它篇章則記述著中國人多次向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跡。根據上述能夠見到的並且能夠解讀的遠古信息來說,華夏居民向日本島遷徙的重大活動,至少有如下數次。一 、帝禹時代的遷徙活動:對東海島嶼的考察
我在《山海經地理復原圖注》(待出版)、全彩繪大畫冊《經典圖讀山海經》(孫曉琴圖,王紅旗文,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等專著中指出,《山海經·五藏山經》乃是帝禹時代(公元前2200年)的國土資源考察白皮書,其中《東山經》的第三條考察路線,記述的是今日山東半島的膠萊平原(當時尚被海水淹沒),以及東海的一系列島嶼,它們包括今天的大黑山島、濟州島、福江島、下甑島、鹿兒島、琉球群島。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42平方米的巨畫《帝禹山河圖》(縮印在《經典圖讀山海經》的扉頁)。
顯然,帝禹時代的地理大發現壯舉(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規模最大的地理考察活動),不能排除伴隨有華夏居民向東海諸島嶼(包括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遷徙的可能。

請採納

Ⅶ 日本人的起源

到今天,日本人還沒有弄清楚自己的根究竟在哪裡。關於這個問題的說法和爭論都很多,大家「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吵得難解難分。說法之一認為,現今還居住在日本北海道上的少數民族阿伊努人就是日本列島上最早期的居民。只是,阿伊努人的相貌特徵與現在的日本人並不相同,他們更接近白種人的特徵。因此有人認為他們並不是土生土長的日本民族,他們是從遙遠而寒冷的北部歐洲而來,在歷史的演化過程中由於與日本其他民族混居與通婚,才逐漸擁有了黃種人的特點。但仍然有學者認為他們的來歷以及人種都還是有爭議的問題。至於他們是不是日本最早的居民,學者之間也沒有達成共識。吳太伯的後代另一種說法認為日本人是吳太伯的後代,這也就意味著日本民族始自中國。雖然很多日本學者極力反對這一觀點,但這種說法卻在中國及日本古代就開始流行。吳太伯是周太公的長子,也是後來著名的周文王的伯父。他把王位讓給了弟弟(即周文王的父親)之後東渡到了日本,創立了大和民族,也相繼帶去了中國的文化和技術。日本歷史上有野史這樣記載,但在後來遭到了被焚的後果。還有一種說法,是認為東北亞的一支騎馬民族(即馬背民族)征服日本後,建立了大和國家。當然,批判這種說法的人就更多了。看來,追尋日本人的根的路途還得繼續走下去。
揭示日本人的起源,是一件比你想像的還要困難的任務。在當今世界的強國之中,日本人擁有最獨特的文化和環境。他們的語言起源是最具爭議的語言學問題之一。這些問題,是日本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被別人看待的核心問題。日本強烈的控制欲,和與鄰國敏感的關系,使揭掉神話的外衣尋找答案比以往更加重要。

尋找答案很困難,因為證據之間互相矛盾。一方面,從生物學角度來說,日本人在外貌和基因方面和其他東亞人特別是韓國人相似。和日本人喜歡激動一樣,他們在文化上和生物學上相當接近,只有位於北海道北端的嚇夷人例外。總的來說,這些事實似乎可以證明,日本人剛剛總亞洲大陸來到日本島不久,因為時間太短了,他們還沒有從他們的亞洲近親那裡發生太多改變,而嚇夷人才是那裡的原住民。但是如果這是真的,你會期望日本語會顯示出一些與大陸語言相通的特性,就像英語與德語顯示出明顯的親緣關系(因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直到公元六世紀才從歐洲大陸征服英格蘭)。日本古代的語言,和其近代起源之間的矛盾,我們如何解釋?
考古學家已經提出四點相互矛盾的理論。最廣為接受觀點是,日本人是由古代冰河時期的一批人進化而來,他們在遙遠的公元前20000年佔領了日本。另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是,日本人是亞洲騎在馬背上的游牧民族的後裔,他們在第四世紀穿過朝鮮半島征服日本,但是他們斷然不是韓國人。還有一種理論,西方的考古學家和韓國人喜歡,而日本人反感,認為日本人是朝鮮移民的後裔,他們在公元前400年攜帶農耕文明到達日本。最後,第四種理論堅持認為,以上三種理論的人群,混合形成了今天的日本人。
其他民族的種族起源問題,我們可以平靜的討論。但是日本人不行。直到1946年,日本學校還在傳授一個源自日本的最早史書中的神話故事,這本史書寫於公元8世紀。這個神話是這樣描述的,誕生於造物主邪那歧(Izanagi)左眼中的太陽女神Amaterasu,派遣她的孫女Ninigi來到位於日本列島之一的九州的大地上,和一個大地之神成親。Ninigi的重孫Jimmu,再一頭美麗的聖鳥的幫助下,擊敗了他的無助的敵人,成為了日本的第一任皇帝,那時是公元前660年。為了填補自公元前660年至日本最初紀年的帝王史,該史書又杜撰了13位其他的假想的皇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臨近結束之前,日本的裕仁天皇最終宣布,他並非神之家族,日本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不得不對此做出合理的解釋。和美國的考古學家不一樣,他們承認由古代原住民留下來的美國古代遺址和現代的美國人沒有任何關系,日本的考古學家堅信,日本的所有考古遺跡,無論其多麼古老,都是現代日本人的祖先遺留下來的。在日本,考古學由自然科學預算資助,每年僱傭近50000名相關領域的工作者,並且不可思議的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關注。
為什麼他們這么在乎?和大多數的非歐洲國家不一樣,十九世紀晚期,在形成工業化社會的巨變中,日本很好了保持了自己的獨立和文化,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如今,面對強大的西方文化入侵的時候,日本人非常清楚的關注保持他們的傳統文化。他們相信,他們特色的語言和文化經過了獨特的、復雜的發展過程。承認日語和其他任何語言的關系,似乎意味著文化身份的屈服。
造成冷靜得討論日本的考古學如此困難的原因是,日本人對歷史的解釋,深深的影響了如今的思維習慣。在東亞的各民族中,是誰把文明傳播給了誰?誰對土地擁有歷史上的主權?這些已經不僅僅是學術問題。比如,大量的考古學證據表明,在公元300年至700年之間,在日本和朝鮮半島之間有人和物品的往來。對此,日本人的解釋是,日本政府了朝鮮半島,並且把朝鮮半島的奴隸和工匠帶回了日本;而韓國人堅信高麗人征服了日本,並且日本帝國的創立者是高麗人。

因此,1910年,日本向朝鮮半島派遣軍隊,並且把半島變成了它的附庸國,日本的軍方領導人稱頌這次吞並為符合古老意志的合理的安排。在接下來的35年裡,日本軍方勢力權利消除韓國文化,並且在學校中力圖用日語取代韓語。這種做法,是一種源自於久遠的歧視性態度的後果。日本的鼻子墳墓依然埋葬著20000個鼻子,它們是從韓國人身上割下來,被作為戰利品帶回來的,這場戰爭是16世紀日本的侵略。不必驚訝,許多韓國人厭惡日本人,並且這種延誤又產生蔑視。
什麼是真正的符合古老意志的合理的安排?現在,日本和韓國都是經濟強大的國家,通過朝鮮海峽隔海相望,因為錯誤的神話故事和曾經的暴行而彼此審視。如果這兩個偉大的民族不能找到共同的立場,這對東亞意味著病態。因此,日本人到底是什麼人?對此他們需要一個正確的理解。
日本獨特的文化開始於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比較而言,它遠比大不列顛更加孤立,大不列顛距離法國的海岸線只有22英里,而日本到亞洲大陸最近的一點(朝鮮半島南部)距離為110英里,它到俄羅斯大陸的距離為190英里,到中國大陸的距離為480英里。同樣的,獨特的氣候也將日本隔離。它每年近120英尺的降雨量,使其成為世界上最濕潤的國家。和歐洲廣泛的冬季降雨不同,日本的雨季集中在夏天作物成長的季節,使其成為溫帶地區最高農作物生產力的國家。同時,日本國土的80%,由不適於農業發展的山地組成,並且只有14%的土地作為農田,這些農田非常肥沃,以至於每平方英里的土地養活的人口,是大不列顛相同土地養活人口的8倍。日本的高降雨量也保證了被砍伐樹木的快速再生。盡管經過了數千年的連綿不絕的人類戰爭,日本依然向遊客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綠色,因為它的70%的國土都被森林覆蓋。
隨著緯度和海拔的變化,日本的森林樹種多樣:在南部的低海拔地區,為常綠闊葉林;在中部地區,為落葉闊葉林;在北部和高海拔地區,為針葉林。對於史前人類來說,落葉闊葉林是最富饒的,提供豐裕的可食用的各種堅果,比如胡桃、栗子、七葉樹栗子、橡子和掬子。日本的水生態系統也很富饒,湖泊、河流和近海水域出產豐富的大馬哈魚、鱒魚、金槍魚、沙丁魚、鯖、青魚和鱈魚。現在,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消費國。日本的水生態系統還盛產蛤蚌,以及其他貝類、蟹類、蝦類和可食用的藻類。豐富的物產是日本史前文明的關鍵。
從西南到東北,日本的四個主要島嶼分別是:九州、四國、本州和北海道。直到十九世紀晚期,北海道和本州北部的主要居民還是蝦夷人,他們的生活方式以狩獵、採集為主,還有少量的農業,日本人征服了主要島嶼的剩餘部分,我們才開始了解他們。
誠然,從外表看來,日本人和其他東亞人非常相似。而蝦夷人不同,他們的獨特外表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單一成分的民族都不一樣。比如說,每個蝦夷(男)人都有濃密的胡須和茂盛的體毛,他們經常被分類為高加索人(所謂的白色人種),不清楚他們如何橫穿歐亞大陸向東遷徙來到日本。盡管如此,從遺傳基因組成來講,蝦夷人還是和東亞人種有關聯,包括日本人和朝鮮人。蝦夷人獨特的外表,採集和打獵的生活方式,日本人普通的外表,精耕細作的農耕文明生活方式,經常被用來作為直接的證據證明,蝦夷人是日本列島靠打獵採集為生的原始居民的後裔,而日本人則更可能是來自於亞洲大陸的近期的後來者。

但是這個觀點很難和日本語言的獨特性相一致。每個人都承認,日語和世界上其他任何語言都沒有親緣關系。大多數學者認為,日語是亞洲的阿爾泰語系中獨立的一個成員,這個語系包括土耳其語,蒙古語和通古斯語,韓語也經常被認為是這個語系中獨立的一員,並且日語和韓語在這個語系中相比其他成員更加親近。但是,日語和韓語相似的地方,還僅僅限制在一般的語法功能和大約15%的基本詞彙,而不是語法的細節功能和關聯的詞彙。相對於俄語和英語,它們的區別更加明顯。
隨著時間的流逝,語言也在不停演進,兩種語言越相近,它們近代的分歧就越多。通過統計語言中的共通詞彙和語法功能,語言學家何以推算這些語言是在多長時間以前開始紛華的,並且這種推算證實,日語和朝鮮語至少在4000年前就以經分離。而對於嚇夷語來說,它的起源還處於懷疑之中,或許它和日語沒有任何關系。
在基因和語言之外,第三種關於日本人起源的證據來自於古代圖畫。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日本居民的畫像,是被城為埴輪(haniwa,日本古墳時代陪葬品:譯者注)的雕像,它們矗立於具有1500年左右歷史的墓葬的外邊。這些雕像無疑是刻畫東亞人的。他們不同於有濃密胡須的蝦夷人。如果日本人確實在北海道南部取代了嚇夷人,那麼取代的時間必然發生在公元500年之前。
我們關於日本的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信息,來自於中國古代的史書,因為中國遠比韓國或者日本更早的發展了文字記錄的能力。在古中國早期形形色色的東夷訪客中,日本的名稱為Wa,據說,它的居民被分割為100多個爭奪激烈的部落。日本公元700年之前的歷史,只有從一些韓語或者日語的碑文中保存下來,而日本更多的史書完成於公元712年至720年之間,在韓國要稍晚一些。以上表明,日本的文化大量的來自於韓國本身,而韓國來自於中國。在史書中,同樣記載了大量在日本的韓國訪客和在韓國的日本訪客,然而在日本和韓國的歷史學家那裡,分別被解釋為曾經征服對方的證據。
那麼,日本人的祖先看起來比他們所寫的更早之前到達日本。他們的生物學因素證明他們在近代到達日本,而他們的語言證明他們很早以前就以經到達。為了解決這個自相矛盾的難題,我們必須回歸到考古學。
日本島和東亞大陸之間狹窄的海洋,在冰河世紀曾經是一片乾燥的陸地,那時很多海水冰凍在冰山之中,海平面比現在的高度要低500英尺。陸地橋連接著日本的主要島嶼,連接著俄羅斯大陸,連接著朝鮮半島南部。哺乳動物穿過陸地橋,走向日本,這其中不僅包括現在日本熊和猴子的祖先,還包括古代的人類,當然這些早在船隻發明以前。石器時代的人類早在50萬年前到達日本。

大約在13000年以前,隨著世界范圍內的冰山迅速融化,日本的自然環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更適合人類生存。溫度上升,降雨充沛,濕度加大,植物的生產力達到現在的水平。落葉闊葉林里到處是堅果樹,它們在冰河世紀只能生長在南方,現在也擴張到北方的針葉林中,給人類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海水的上漲淹沒了陸地橋,把日本從一個與亞洲連接的陸地,變成了一個大范圍的群島,把曾經的平原變成了物產豐富的淺海,並且創造了數千公里高生產力的海岸線,以及大量的島嶼、海灣、沖擊平原、河口,這些地方都富產海洋生物。
冰河時代的結束,伴隨著第一個在日本歷史上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改變:陶器的發明。根據考古學家的一般經驗,發明的流程是從大陸到島嶼,並且認為小的邊緣的群體不會對其他世界貢獻革命性的成果。因此,令考古學家驚訝的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陶器,製造於12700年前的日本。作為人類經驗史上第一次使用陶器,人們把它們做成各種形狀的密封的盛水容器。隨著他們擁有了蒸煮食物的能力的時候,他們可以比以前更容易獲得豐富的資源:蔬菜的葉子,可以在戶外的篝火上烤乾或者烘乾;貝類,可以被輕易的打開;並且一些類似於橡子的有毒食物,現在可以把毒性煮掉。柔軟的熟食可以用來喂養嬰兒,可以使嬰兒更早斷奶,提高嬰兒的成活率。牙齒稀少的老人,他們擁有豐富的社會經驗,現在也可以被供養並活的更長久。所有這些使用陶器產生的重大影響,造成了人口的爆發式增長,使日本人口從大約數千人爬升到25萬。
島國居民要向大陸居民學習,這種一直以來的偏見,被發明陶器的日本人打破,但這並不是給考古學家帶來震驚的唯一原因。另外,最初的日本陶器工匠,顯然都是狩獵和採集者,這一點也違反了傳統的觀點。通常情況下,只有定居民族才使用陶器:因為游牧民族使用帳篷運輸笨重的、易碎的器皿,以及武器和孩童。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定居民族往往是農耕民族。但是日本的物產如此富饒,人們可以定居下來,製造陶器,同時依然過著狩獵和採集的生活方式。直到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到達日本之前的10000多年中,陶器幫助日本居民充分的利用環境所賜的豐富的食物資源。
許多古代的日本陶器都在柔軟的泥土上裝飾著旋轉或者壓制的繩狀花紋。因為在日本語中,繩紋用jimon表示,在那個時代,繩紋被應用於陶器本省,用於製造陶器的古代日本人,並且應用於從陶器發明開始至10000年後結束的整個歷史時期。最早的繩紋陶器,可以追溯到12700年前,源自日本最南端的九州島。從那時開始,陶器開始向北擴張,在9500年前左右到達現在東京所在地的附近,並在7000年前到達最北端的北海道。陶器的向北擴張,跟隨著富產堅果美食的森林北遷,證明了因為氣候導致的食物大增長,允許了定居生活的實現。
繩紋時代的人民如何生活?遍布日本的成百上千個考古遺跡中發掘出來的生活物品,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證據。很明顯,他們的膳食營養非常合理,即使現在的營養學家也要拍手稱贊。
一個主要的食物范疇是堅果,尤其是栗子和胡桃,以及除去或者煮掉了毒性的七葉樹果和橡子。在秋天,堅果的收獲量巨大,並且可以貯存在6英尺寬、6英尺深的地下儲藏室中度過冬天。源自植物的其他食物包括漿果、水果、種籽、葉子、嫩枝、花卉和根。總之,考古學家在繩紋時代的遺跡中,認定了64中可供食用的植物。

和現在一樣,日本古代居民在海洋食品方面也引導著世界的潮流。他們在公海捕獵金槍魚,在沙灘上殺死海豹,在河流里捕捉隨洋流遷徙的大馬哈魚。他們把海豚驅趕到狹窄的水中,用棍棒擊打,或者用尖矛刺穿,和現在的日本獵人做的一樣。他們用在河壩中網捕捉各種各樣的魚,用鹿角做成的魚鉤釣魚。他們在退潮的時候採集貝類、螃蟹和海藻。在陸地上的動物中,野豬和馴鹿是最常見的獵物。它們被陷阱誘騙,被弓箭射殺,被獵狗追逐。
關於繩紋時代生活最具爭議的問題是,農業的的貢獻有多大。許多繩紋時代的遺跡中留有可供食用的植物,它們是源自日本的野生種類,而且今天還作為農作物在種植,包括紅豆和綠豆。這些繩紋時代遺留下來的植物,不能明顯的顯示出農作物和其野生祖先之間的區別,因此我們不知道它們是從野外採集的還是人工種植的。遺跡中還有一些可供食用或者其他用途的植物種類不是源自於日本的,比如大麻,那些一定是從亞洲大陸引入的。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也就是繩紋時代的末尾,一些主產地為東亞的穀物如稻穀、大麥、小米開始在日本出現。所有這些引人注目的線索表明,繩紋時代的人們很可能已經開始實踐刀耕火種的農業文明,但是很明顯,作為一種非主要的方式,其對他們的飲食貢獻很小。
研究繩紋時代採集和狩獵者的考古學家,不僅發現了難於運輸的陶器(其中一些有6英尺高),還發現了笨重的石器工具,殘余的帶有修葺痕跡的堅固房子,多達50戶甚至更多居民的村莊,還有墳墓,所有這些深入的證據表明,繩紋時代的居民是定居民族,而不是游牧民族。多種多樣的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與居住中心較短的距離——森林、河流、海灘、海灣和公海,使這種居住在家的生活方式成為可能。繩紋時代,居住的的人口密度很高,尤其是在日本中部和北部,那裡有豐富的堅果森林、不停遷徙的大馬哈魚和富饒的海洋。繩紋時代,日本的總人口估計在25萬,當然相對於現在不屑一顧,但在當時令人驚訝。
和我們強調繩紋時代居民確實擁有什麼一樣,我們需要清楚的知道他們沒有什麼。他們和同時期的幾百英里之外的中國人和韓國人生活的很不一樣。繩紋時代居民沒有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除了狗(可能還有豬),他們沒有其他馴養的動物。他們沒有金屬工具,沒有文字,不會編織,幾乎沒有官吏和平民之別的社會等級。陶器風格的地域性區別表明,幾乎沒有任何推動中央集權和統一的力量。
盡管在東亞范圍內也特立獨行,但繩紋時代的日本並不是完全孤立的。陶器、黑曜石和魚鉤證明,繩紋居民和韓國、俄羅斯和沖繩有貿易往來——正如亞洲大陸農作物的引入。但是,和後來相比,那點和外界有限的貿易,對繩紋社會幾乎沒有影響。繩紋時代的日本是一個狹小的封閉的空間,在多達一萬年的時間里幾乎沒有改變。
暫且放下日本人,讓我們回憶一下,在日本繩紋時代行將結束的公元前400年,亞洲大陸的人類社會是怎麼的吧。中國已經形成了由富裕的貴族和貧窮的平民組成的帝王之國;人們居住在高牆保護的城鎮中,國家正處於向中央集權過渡的階段,此後不久,中國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從約公元前6500年開始,中國已經發展了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北方以粟類為主,南方以水稻為主;已經開始豢養豬、雞和水牛。到了這時候,中國人至少已經有了900年的文字書寫史,1500年的金屬工具史,並且剛剛發明世界上第一個鐵器。這些發展同樣傳播到韓國,韓國也擁有數千年的農業文明(至少在2100年前種植水稻),公元前1000年開始冶煉金屬。

數千年來,亞洲國家蓬勃發展,可是與亞洲大陸只隔著一道朝鮮海峽的日本,公元前400年的時候,仍然被使用石器工具的採集和狩獵者盤踞,他們只和朝鮮半島發生一點貿易。縱觀人類歷史,擁有金屬武器,以稠密農業人口為基礎的龐大軍隊的中央集權國家,一直在驅逐和消滅稀少的狩獵和採集者。但是繩紋時代的日本怎麼樣在如此長的時間中倖免?
為了理解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認識到知道公元前400年,朝鮮半島分隔開的,不是富裕的農民和貧窮的狩獵-採集者,而是貧窮的農民和富裕的狩獵-採集者。中國本身和繩紋時期的日本很可能沒有直接接觸,而是由韓國充當聯系人。水稻在溫暖的中國南方被馴化,卻遲遲才傳播到較為寒冷的韓國,這是因為培育抗旱的品種花去了很長的時間。早期,韓國的水稻農業採用旱田而不是水田灌溉,所以產量不高。因此,韓國早期的農業文明,競爭不過日本的狩獵和採集。在引入韓國的農業方面,日本人看不到任何優勢,而且貧窮的韓國農民沒有把他們的生活方式強制推進到日本的優勢。當然,我們將要看到的,是這種優勢突然而戲劇性的逆轉。
陶器發明帶來了日本的人口爆發,在之後的一萬多年後,日本歷史上第二個重大的事件觸發了第二次人口大爆發。在公元前400年左右,來自韓國南部的新的生活方式到達日本。這第二次改變導致了激烈爭辯的問題——日本人到底是誰?這次改變是標志著繩紋時代的居民被來自韓國的移民取代,成為現代日本人的祖先,還是日本的原始繩紋時代的居民依然占據日本並開始學習新知識?
這種新的生活模式,最早出現在日本最西南部的島嶼——九州的北部海濱,與韓國南部隔著朝鮮海峽。在那裡,我們發現最早的鐵制金屬工具,和無可置疑的全面的農業。此時的農業以灌溉稻田的形式出現,經考古發掘,包括完整的溝渠、河壩、堤岸和水田,以及大米殘跡。1884年,在東京的一個行政區,具有這個時期特徵的陶器被第一次認證之後,考古學家將這這種新生活方式的時期成為彌生時代。和繩紋時代的陶器不同,彌生時代的陶器在形狀上非常接近同時期韓國南部的陶器。新的彌生文明的許多其他元素也明顯是從韓國和其他國家引入到日本的,包括青銅器皿、編制物品、玻璃器具以及工具和房屋的樣式。
在水稻作為最重要的農作物的同時,彌生時代的農民引入了27種新的動植物種類,當然包括被馴養的豬。他們可能已經開始實踐一年兩收,夏季種植灌溉水稻,然後排干水,在冬季種植小米、大麥和小麥。必然的,這種高效的、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立即在九州觸發了人口的增長,考古學家已經指出,這次增長比繩紋時代更加劇烈,盡管繩紋時代持續的時間要14倍於彌生時代。
幾乎就要同時,彌生時代的農業文明從九州跳躍式的發展到毗鄰的本州和四國,在200年之內到達東京地區,並且在下個世紀到達寒冷的四國北端(距離第一個彌生時代的定居點1000英里)。對本州北部短暫的佔領之後,彌生時代農民放棄了那裡,據推測是因為水稻農業正不過繩紋時代的狩獵和採集生活。在接下來的2000年裡,本州北部一直處於邊緣地帶,更遠處最北部的日本島嶼北海道,以及那裡的居民蝦夷獵人,甚至根本就不被當作日本過的一部分,知道他們在19世紀被征服。

Ⅷ 日本人到底怎麼來的,傳說是中國的童男童女演變的,可是,到底怎麼來的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前,日本考古學家故意把日本人的起源問題復雜化,提出了一個遙遠而又無法考證的命題:日本人是公元前兩萬年前由古代冰河時期的猿人進化而來的。那時,地球上的陸地和海洋被冰層覆蓋,氣候非常寒冷,動物到處逃竄。那些跑到日本的猿人,就是日本人的祖先。乍看起來,也沒有錯,因為人類的前身都是猿人。日本考古學家實際上是有意偷換概念,不願意從自己的外貌特徵去考證自己的祖先,甚至連亞洲人的屬性都不想承認。但各國的考古學家考證認為:日本由本土猿人經過一萬多年繁殖進化的土著人,人種較為劣質。現代日本人,主要是從公元前的某個時期開始,持續不斷徙遷的移民,也包括秦始皇派到日本尋找長生不老仙人草的3000童男童女。移民大多數是黃皮膚人,主要來自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長江下游的吳越人、漢人、朝鮮人、南洋群島的馬來人和中南半島的印支人。
1996年,日本的一些學者們組成「江南人骨中日共同調查團」,對中國江蘇省發掘出來的春秋至西漢時代的人骨,與同期出土的日本北九州及山口縣繩紋至彌生時代的人骨,進行了三年的對比研究。經過DNA檢驗分析,兩者的排列次序居然一致,證明兩者源自相同的祖先。這就是說,日本人的祖先更確定為遠不止邊陲南疆的中國人。1999年3月19日,日本《產經新聞》報道:「中日兩國,不但同種,而且同宗。」

Ⅸ 日本人的祖先是哪裡人,還是日本的土人進化來的

有人說日本人是武大郎與潘金蓮留下的後代。他們的國旗是武大郎賣剩下的一個炊餅,放在豆腐包布上晾著時的情景的寫照。日本女人背後背著的小布包,裝的是潘金蓮出去偷情時的用被褥。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0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5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0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6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4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6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2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