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緊急地震速報系統怎麼發出
『壹』 緊急地震速報的系統流程
警報生成分成兩個部分,震源快速解析和震度快速預測,其中震源快速解析由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NIED)提供,震度快速預測由日本氣象廳(JMA)進行計算。從地震發生到預報、警報發出的整個過程歷時不會超過10秒(又名:The Last 10-Second)。
日本氣象廳預計於2015年將震源快速解析方法升級到「基於序列蒙特卡羅方法的綜合震源決定IPF法(Integrated Particle Filter)」,震度快速預測也同時加入「實時觀測震度預測法(PLUM法)」,構成新的混合演算法以提高警報生成的速度和精度,屆時緊急地震速報的後台系統將稱作地震活動綜合觀測系統(EPOS) 。
地震發生的瞬間,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NIED)的基於高感度地震觀測網(HI-net)的震源快速准確解析AQUA系統(Accurate andQUickAnalysis System for Source Parameters)利用在震源附近復數個高感度地震計觀測到的數據,通過P波「著未著法」進行快速定位並判級,發表AQUA-REAL(AQUA-REAL的生成用時不會超過4秒),隨著更多數據的傳入,定位精度會不斷提高,隨之生成AQUA-RAPID、AQUA-HYPO,以及用於海嘯預警的震源解析AQUA-MT/AQUA-CMT 。
AQUA系統是整個預警系統的最核心部分,系統也在2007年獲得日本地震學會優秀獎。 緊急地震速報(予報)主要通過專用軟體和受信末端進行接收,而一般大眾向的緊急地震速報(警報)則通過電視和廣播電台發報。日本氣象廳主薦在電視中播報緊急地震速報(警報)的形式,為日本放送協會(NHK)的放送形式,其他民營電視台大多使用此警報音和提示文 。
警報音為日本放送協會NHK委託作曲人伊福部達,根據其叔父伊福部昭所編交響樂《Sinfonia Tapkaara,第三樂章:Vivace》開頭的音調快速上升部分改編。
最初根據不同樂器的音色、升降調程度和快慢等因素,警報音的設計方案有30多個,經甄選後剩餘7個,然後通過對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進行評價試驗,從中選出「讓所有人都感到極高緊急性,卻沒有絲毫不安感」並且「在吵鬧的公共場合仍能清晰地從噪音中辨識出來」的警報音,最終選定如下方案的編曲:
「(C大調,4/4)g、c1、e1、♭b1、♯d2,♯g、♯c1、f1、♮b1、♯e2 」
此警報音因為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被評為「讓人的身心都能享受福祉工學所帶來的恩惠」,伊福部達也由此獲得2012年日本音頻協會第17屆「音之匠」的稱號 。 項目內容樣例◆地震發生,地震波被AQUA系統檢知,震源參數實時解析開始◆①緊急地震速報(予報)
【時間】:地震波檢知後的3秒左右
【發報條件】:
單個震度計觀測到高於100gal的振動
或最大推計震度3以上
或推計震級在3.5以上
【發報途徑】:移動終端和電腦上的預警軟體,手機細胞網路,以及預警專用受信機
【警報音】:
A.叮鈴叮鈴~叮鈴叮鈴~
『兩次編鍾鍾聲,C大調(4/4):
「g、c1、e1、♭b1、♯d2,
♯g、♯c1、f1、♮b1、♯e2 。」
(日本放送協會NHK製作,伊福部達譜曲)』
B.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
『三組蜂鳴,間隔2秒,
聲音頻率757.5~1010.0赫茲(REIC製作)』 ●地震發生時刻
●震源名稱
●最大推計震度
●推計震度5弱以上的地區名稱和震度
●終端機所在地區震度和主要動到達時間 ◆復數個台站觀測到震度5弱或以上或推計震度5弱或以上時,緊急地震速報(警報)發報◆②緊急地震速報(警報)〖警報傳入提示〗
【時間】:
地震波檢知後的8秒左右
警報信息傳入的電視台節目送出系統的瞬間
【發報條件】:
緊急地震速報(警報)信息傳入
【發報途徑】:電視
【形式】:在電視畫面中上方彈出一紅底黃字(白字)的小框
【警報音】:
叮...叮...叮...叮...
『四聲蜂鳴,間隔1秒,
聲音頻率530赫茲(富士電視台製作)』 ●震源名稱
●推計震度4以上的大地區名稱(例如若靜岡縣發生地震,大地方對應為「東海地方」) (警報傳入提示〔紅色Telop,即「赤テロップ」或「文字スーパー」〕並不直接鑲嵌在畫面之中,實際是載入在數據放送〔データ放送〕中,具有數據放送接收功能的電視機在接收信息後,會以極高的優先順序在屏幕的醒目位置上強制彈出如上圖樣式的小框,並伴有聲音。) ③緊急地震速報(警報)
【時間】:
地震波檢知後的10秒左右
警報傳入提示打出後的3秒左右
(地面數字電視的延遲)
【發報條件】:
復數個台站觀測到震度5弱或以上
或推計震度5弱或以上
【發報途徑】:廣播、電視
【形式】:在電視畫面中下方彈出一帶有預警內容的小框
【警報音】:
叮鈴叮鈴~叮鈴叮鈴~緊急地震速報です、強い揺れに警戒して下さい!
『兩次編鍾鍾聲(同予報)+
警報提示(日本放送協會NHK製作,聲自NHK播音員末田正雄)』 ●震源名稱
●推計震度4以上的地區名稱(警報對應的具體都道府縣名稱)
『貳』 緊急地震速報的研發歷程
1972年,時任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所長伯野元彥等人提出使用海底地震計收集地震波,在搖晃到來前對大都市提供地震即將到來情報,稱之為「10秒前大地震警報系統」,但當時由於相關技術受限,這套系統並未實現。
日本緊急地震速報系統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89年,日本鐵道技術研究所開發的地振動早期檢知警報系統(Urgent Earthquake Detection and Alarm System,簡稱UrEDAS),原先這套系統是為快速行駛的新干線列車提供地震信息,以進行緊急制動防止列車出軌 。
之後,隨著地震儀數字化、通信技術和存儲技術等的不斷發展,日本政府以在1995年1月17日發生的阪神大地震(阪神-淡路大震災)為良好契機,開始不遺餘力地布設高感度地震觀測網(HI-net) 。作為直下型大型地震防範對策中的重要一環,地震預警系統也隨著高感度地震觀測網的布設而被提上了議程。
2003年4月,由日本文部科學省、氣象廳和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共同合作,以實用化的實時地震信息播報系統為目的的高度即時的地震情報傳達實用化計劃開始 。2004年2月,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研製的實時地震情報系統與氣象廳和鐵道綜合技術研究所開發的短臨地震情報系統合並,改編為目前的緊急地震速報系統,並從2004年2月25日以九州東岸到關東一帶的地區為對象開始系統試運行。2005年6月8日,試運行區域對應為日本全境。
2007年10月1日,緊急地震速報系統正式投入使用。
『叄』 日本緊急地震速報系統有何能耐為何能搶跑過地震波
對於日本緊急地震速報系統可以比地震波更加快的通知給人們這是十分重要,日本緊急地震速報能夠更快於地震波一步,是因為他在日本各地都布設了大量的地震計當地震來臨時,地震計會檢測到地震波迅速發出警報,給人們留下更多的逃跑生存時間。
以上就是我對日本緊急地震速報系統可以搶跑過地震波這件事的所有看法,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掌握科技用科技來改變我們的命運。
『肆』 日本地震提前預警
日本的地震預報和中國的地震預報不是同一個概念。
日本在全國設有800多個地震觀測點。這樣,可以迅速的測定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地點。
地震震動時分別發生震動小的P波和震動大的S波。P波要比S波先期到達。日本的地震預報就是利用了P波和S波的時間差。
所以,日本的地震預報並不是地震發生前的預報。
由於時間差和傳播的距離是成正比的,所以,距離震中心比較近的地方往往是S波已將到達後才發出警報的。
『伍』 緊急地震速報的介紹
緊急地震速報(Earthquake Early Warning)是日本氣象廳(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於2004年開始試運行,2007年正式投入使用的地震預警系統。系統利用了P波和S波的速度差,以及地震波和電磁波的速度差對地震進行快速預警。緊急地震速報是目前世界范圍內,第一個投入使用、台站密度最高、台站數量最多、覆蓋范圍最大、耗資最多、性能最好的地震預警系統。系統的吉祥物是日本神話中導致大地震動的鯰魚。
『陸』 日本「緊急地震速報系統」如何發出地震警報有什麼現實作用
日本“緊急地震速報系統”如何發出地震警報?有什麼現實作用?
新華社東京2月14日電(記者華義)日本福島東部海域13日晚發生7.3級地震。日本氣象廳通過電視、手機等平台發布地震警報,在地震橫波到達前為人們爭取到數秒到數十秒的反應時間,幫助人們緊急應對地震來襲。
在電視上出現地震警報後大約幾秒鍾,記者在東京就感受到了建築持續較長時間的明顯晃動,附近一些人的手機響起了報警音。
日本的地震警報系統名為“緊急地震速報系統”,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兩種不同的地震波傳播速度和破壞力的差異。地震發生後縱波傳播速度比橫波快,但是縱波的破壞力(即晃動程度)沒有橫波大。
日本氣象廳等機構在全國各地設置了大量地震計。地震發生後,距離震源較近的觀測點地震計可迅速監測到地震縱波,從而使日本氣象廳在破壞力更大的橫波到來前發出警報,距離震源遠近不同的地區可在地震橫波到達該地區前幾秒甚至幾十秒收到地震警報。
提前幾秒至幾十秒收到警報,就可使行駛中的列車減速停車,燃氣和電力公司採取應急保護措施,及時關閉危險設施,人員盡快撤到安全地帶或者在家中做好自我防護。不過在震源附近,這種時間差就極短,可能在收到警報的同時就感受到強烈震感。
在一次地震中,震級只有一個確定數值,但震度(日本稱震度,中國稱地震烈度)卻因地而異,離震中越近、震源越淺,震度越大。日本氣象廳設定的震度由弱到強分別為0至4級、5弱、5強、6弱、6強和7級,共10個等級。
日本氣象廳14日凌晨召開記者會,認為13日晚的7.3級地震是2011年“3·11”大地震的餘震,呼籲日本民眾在接下來一周左右要注意可能發生類似強震。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為55千米,由於震源較深未引發海嘯。此次地震時,距離震中較近的福島、宮城兩縣部分地區的最大震度為6強。
日本2005年開始推廣“緊急地震速報系統”。2007年3月25日上午,石川縣能登地區發生7.0級地震,日本氣象廳通過這一系統發出緊急地震警報,這是日本氣象廳首次通過“緊急地震速報系統”正式發布地震警報。同年10月1日,日本正式在全國使用這一系統。然而,該系統也存在偶有誤差或錯報等情況。
『柒』 日本的「緊急地震速報」系統是怎樣運作的
「緊急地震速報」系統是日本國針對地震來臨時所採取的一種預報,日本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所以日本早就對地震有深入的研究。日本政府會在每一個城市設立一個到多個的地震監測台站,有專門的人員來進行監測台站所屬范圍內的地震活動情況,當一個地方發生比較大的地震時,監測台就會自動的上報給電視台,電視台和地震台是相互聯系的,當地震台的消息送達到電視台時(此過程很快,僅需1~2秒),電視台當接收到地震消息時,就會自動的推送到電視屏幕上,以緊急速報的方式出現,告訴人們將要發生地震,這主要是針對大地震時,例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9.0級強烈地震,這屬於特大地震,而地震的級數就表明這場地震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結束(實際上這場地震持續時間達4分多鍾),地震開始時,從震中開始向外傳播,還沒有感受到地震震感的人們因為看到了電視上的「緊急地震速報」後才知道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地震,這是人就跑到屋外空曠的地帶,這是地震波到來,這個地區的人們感受到了震感,而此時人們已經跑到屋外了,對人已經造成不了多大影響了,所以緊急地震速報系統就是依據這一原理來做到防震減災的。
『捌』 日本地震預警系統在地震來臨前多少秒發出警告
搞清楚預警不是預報
不是地震來臨前發出警告而是地震發生時告訴那些地震波還沒到的周邊地區做好准備
因為地震波相對於電波傳播比較慢 打的就是這個時間差
地震預警並非地震預報,兩者不屬同一概念。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事先發出通告;而地震預警是指突發性大震已發生、搶在嚴重災害尚未形成之前發出警告,並採取措施的行動,也稱作「震時預警」。
地震波包括被稱為P波的推進波和被稱為S波的剪切波,其中S波比P波的傳播速度慢,但是危害卻更大,與S波賽跑,就是與生命賽跑。電波速度以大約每秒30公里的速度傳送,而地震波(P波)的速度只有每秒約7公里。日本這一套地震預警系統就是有效地利用這一個時間差,在危害較大的地震波來襲之前幾十秒或幾秒,通過手機和電視等媒介,最大面積地將地震警報通知到國民。
根據日本氣象廳資料,東日本大地震中,日本氣象廳在震後12秒,針對專門機構發出了第一次預警。震後15秒,電視廣播等媒體發出公共預警,使距震中130公里的仙台市民有20秒的反應時間,而距震中約376公里的東京都,市民更有約40秒的應對時間。
在東京,各大電視台正常播放的節目被尖厲的警報聲打斷,代之以日本廣播協會播報的即時地震警報。與此同時,震區的每位民眾也收到了一條關於地震的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