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聯為什麼打日本
㈠ 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為什麼要打侵犯中國東北的日軍
應為日本建立傀儡帝國導致分裂.外蒙古的話主要是蘇聯人的原因。蘇聯人的戰略是控制外蒙、東北和西北地區。早在1913年,俄國人借辛亥革命後的承認問題(即外國承認新政權代表中國)迫使中國同意外蒙自治,但是歷屆中國中央政府都不承認外蒙獨立。我看過1924年的蘇聯地圖,那上面已經把外蒙當做一個獨立國家標出來了。
二戰後期,美國人認為打敗日本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因此要求蘇聯參戰,而蘇聯開出的參戰條件是外蒙獨立、蘇聯恢復沙俄在中國長城以北的特權。為此,美蘇聯合最中國施壓,逼迫蔣介石接受。尤其是八月八日,蘇聯出兵中國東北,蔣介石擔心蘇聯趁機支持party。為此,以蘇不支持paryt以及不支持新疆分裂勢力為條件雙方達成協議。之後更是通過賴在東北不走逼迫蔣接受。
49年以後,新政權同樣面臨承認問題,為了獲得蘇的承認以及和蘇聯結盟應對來自美國的威脅,也只好咽下苦果。
㈡ 為什麼二戰時期,蘇聯要幫中國打日本
不是幫中國那麼簡單,他們都不是雷鋒。主要是幫美國打日本,美國在西歐登陸,開辟第二戰場打德國。擊敗德國後,蘇聯要出兵遠東,幫美國打日本。這是雅爾塔會議決定的,當然是美中提的要求,但也是利益的均衡。
㈢ 二戰時期,蘇聯為什麼要打日本
1.雅爾塔會議的決議。蘇聯承諾在歐洲戰爭結束後2—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其條件是:維持外蒙古(原屬中國領土)的現狀,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千島群島交予蘇聯。
2.幫助共產黨壯大力量。共產黨屬於社會主義陣營,幫助共產黨就會壯大社會主義國家陣營。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 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從歐洲到亞洲,從晉中之窗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晉中之窗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㈣ 二戰時期諾門罕戰役中日本為何會被蘇聯打的那麼慘
在諾門坎戰役之前,日軍極度輕視蘇軍,認為一個日本兵足以對付3個俄國兵。
一開始擬定的戰略也就是邊境掃盪行動,只出去一個聯隊,就這么點人還搞個分兵合擊,結果還迷路了
接著又犯了逐次增兵的老毛病。23師團先上,快殘廢了才上7師團和重炮聯隊。而毛子是一口氣全上了
最終時刻,還是盲目自信,雖然有情報表示蘇聯正在增兵,關東軍還是不相信
結果被合圍,大敗
二就是武器方面的因素
坦率的說,在輕武器和坦克方面,日本吃虧並不大,當時日本的97坦克對毛子的T26和BT5基本是旗鼓相當,但在火炮方面就差大了
日本在東北當時總共才兩個150重炮聯隊,師團的炮主要還是75毫米口徑的
而一個毛子步兵師就有12門122毫米炮,外帶152加農炮,火力10倍於日本
按照當時參戰者的回憶,日本炮彈很快打光,接著就是挨炸
航空兵也是一樣,日本走的是精兵政策,到了後來全消耗光了,干挨炸
㈤ 二戰末期蘇軍為什麼只用十幾天的時間就把日本關東軍打得落花流水
1945年昔日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國已是強弩之末。這年8月6日美軍飛機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這時日本把全部希望寄託在蘇聯的調停之上——他們指望著通過蘇聯的調停使日本得以較為體面地結束戰爭狀態,然而卻被蘇聯方面告知:即日起蘇聯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8月8日蘇聯紅軍及蒙古軍隊越過中蘇、中蒙邊境開始展開對日本關東軍的「八月風暴」軍事行動。
8月9日凌晨蘇軍航空兵對吉林、哈爾濱、長春、沈陽等中國東北主要城市進行空襲,太平洋艦隊航空兵對日本軍艦實施襲擊。一時間蘇軍完全掌握了制空權,同時地面部隊各先遣支隊越過國境。當天拂曉蘇軍主力向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外貝加爾方面軍主力在幾乎未遭遇任何有力抵抗的情況下迅速越過大興安嶺和戈壁沙漠;遠東第1方面軍則迂迴並封鎖當面日軍築壘地域。
與此同時遠東第2方面軍在阿穆爾河區艦隊協同下強渡黑龍江和烏蘇里江,隨後開始沿著松花江實施突擊。8月11日第16集團軍和北太平洋區艦隊對薩哈林島南部發起進攻。11 12日太平洋艦隊登陸兵先後攻佔朝鮮北部港口雄基和羅津,13日開始清津登陸戰役。日軍大本營於8月10日將駐朝鮮的第17方面軍轉隸關東軍。隨後關東軍司令部撤至通化,同時開始收攏兵力准備決戰。
8月15日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結束戰爭。16日蘇軍登陸並解放清津後第25集團軍從陸上進抵該市,從而切斷了日軍由朝鮮撤向本土的退路。18日關東軍開始投降。19 24日蘇軍向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主要城市機降的小分隊先後進占齊齊哈爾、沈陽、哈爾濱、長春和旅順。至此蘇軍只用了十幾天時間就迫使關東軍大部繳械投降,少數負隅頑抗的部隊則被殲滅。
日本天皇頒布終戰詔書並未阻止蘇聯的進軍:8月18日2時35分蘇聯紅軍的岸炮開始從12公里外的堪察加半島轟擊千島群島最北端的占守島,以「基洛夫」號巡洋艦為首的蘇聯紅軍驅逐艦隊掩護登陸部隊上岸。至23日午後占守島守軍全部投降。蘇軍在奪取占守島後隨即向南進攻,此後的一系列登陸基本未遭抵抗。8月25日蘇軍佔領薩哈林島南部。至1945年8月31日22時蘇聯紅軍結束千島群島北部的戰斗。
與此同時蘇軍開始進駐南千島。1945年8月28日凌晨蘇聯紅軍在擇捉島登陸,1.35萬日本守軍不戰而降。在歷時半個多月的戰役中日軍幾乎全軍覆滅——傷亡1018人,被俘數萬人,北方四島日軍全部繳械投降。至此蘇聯已佔領了包括如今北方四島在內的整個千島群島。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就一直將北方龐大的鄰居視為外強中乾的泥足巨人,然而事實上日本人其實一直是在錯誤估計自己和對手的實力。
事實上日俄戰爭沙俄的實力遠在日本之上,日本之所以能戰勝沙俄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其一盡管沙俄整體國力強於日本,但在遠東的軍力部署是弱於日本的,這主要是因為此時西伯利亞大鐵路尚未竣工,所以要將俄軍主力從歐洲部分調往遠東的效率其實是極低的,而且即使調過去了也會面臨嚴峻的後勤補給問題;其二日俄戰爭時期沙俄國內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已日常尖銳。
事實上如果當初沙俄不是因為復雜的內部問題也未必會敗於日本。日俄戰爭後日本沒從沙俄得到一分錢的賠款,這也從側面間接證明日本並沒能完全壓制沙俄的實力。日俄戰爭時期日本方面對此是心知肚明的,然而時過境遷之後日本已狂妄自大到目空一切的地步——日本根本沒嘗試真正去了解蘇聯的實力,而是先入為主以為蘇聯還像當年的沙俄一樣腐朽。
然而蘇聯不同於沙俄:沙俄是一個封建農奴制國家,而蘇聯卻通過兩個五年計劃建立了強大的工業體系。技術的進步已彌補了蘇聯在戰線距離過長這點上的劣勢。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蘇軍的兵力和物資補給都是通過鐵路線完成的。相比之下日軍還在使用原始的騾馬進行運輸。事實上無論沙俄或是蘇聯只要解決了兵力和物資調度的問題,那麼以其龐大的體量基本可以碾壓日本。
《孫子兵法》曾提到:「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日俄戰爭中日本在軍事、經濟、外交、諜報等各方面都進行了充分的准備,而沙俄卻完全沒把日本當成是一個足以挑戰自己的對手,結果沙俄就因為輕敵而沒進行認真的戰爭准備,這成為了沙俄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到了二戰期間日本還把蘇聯當成是當年腐朽的沙俄,相比之下蘇聯方面卻對日本的威脅有清醒的認識。
日俄戰爭期間日本特工明石元二郎在沙俄的活動極大牽制了沙皇政府的精力,然而二戰時期佐爾格在日本創建的反法西斯國際主義者組織卻源源不斷將有關德、日等國的情報傳遞給蘇聯。1939年諾門罕戰役時日本仍把蘇軍當成是日俄戰爭時期的沙俄軍隊,然而應邀前來觀戰的德國軍官反而認定日軍還處於一戰初期的水平。最終這場戰役毫無懸念以日本關東軍的失敗告終。
二戰期間蘇聯和日本的差距首先體現在生產力上:1944年蘇聯的軍火產量大約是日本的2.4倍。這一年蘇聯生產了40300架飛機,而日本只生產了28180架。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生產了六萬多輛T34坦克。蘇軍在「八月風暴」行動中動用了5500多輛坦克、2萬多門火炮、3000多架飛機、150多萬兵力。相比之下日本關東軍動員了70萬人,另外動員了20萬左右的偽滿軍隊。
雙方在武器裝備方面也存在代差:從1939年到1945年這段時間日本陸軍武器裝備並沒什麼實質性的進展,而蘇聯人卻已有了質的飛躍。二戰時的日本盡管是亞洲第一工業國,然而和歐洲強國比起來就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了——這時的日軍還停留在半機械化水平。當時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較差,所以日本的半機械化部隊還能在中國戰場發揮一定作用,然而面對由蘇軍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時就只剩下被虐的份了。
二戰期間日軍的戰術思想仍停留在一戰時期的塹壕戰模式上。相比之下蘇軍已全面普及機械化,已開始立體化作戰了。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蘇軍集中了第36摩步師、第82步兵師、機械化步兵第5旅、裝甲第7,8,9旅、坦克第6,7旅,空降第212旅、外蒙騎兵第6,8師以及空軍一部,此後還不斷有蘇聯部隊、武器、給養通過西伯利亞鐵路運來。蘇聯在運力上的優勢完全壓倒了主要通過畜力進行後勤補給的日軍。
這時歐洲大部分國家無論戰斗或是後勤運輸都已基本實現機械化。相比之下日軍中仍大規模保留著騎兵建制,同時日軍的戰術思維也停留在以步騎兵作戰為主而炮兵、坦克為輔的狀態。在這種戰術思維指導下日軍讓坦克用於正面攻堅作戰,而讓行動遲緩的步兵進行側翼迂迴。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裝甲薄弱的日軍坦克在蘇軍陣地的重火力打擊被壓制,而用於側翼迂迴的步兵部隊也無法及時有效的快速穿插至蘇軍後方。
1939年諾門罕戰役時處於鼎盛時期的日本關東軍尚無法戰勝蘇聯,而到了1945年的「八月風暴」行動中雙方的差距就更大了。在蘇軍發起「八月風暴」行動的兩天前美軍已在日本廣島投下了原子彈。這時的日本實際上早已是強弩之末。日本為准備所謂的「本土決戰」已將關東軍絕大多數重炮和超過三分之一的戰略物資已經轉運回國,臨時拼湊起來的新師團連步槍等輕武器都深感不足。
同時關東軍所轄的作戰飛機幾乎全部撤至半島或國內機場,所以當關東軍面對蘇軍的現代化、機械化作戰時完全喪失了制空權,遂行大兵團作戰的條件根本不具備。關東軍被抽調的不只是先進的武器裝備,同時大量兵力也被抽調回國保衛本土,所以關東軍在「八月風暴」中面對蘇軍時也面臨著兵力對比懸殊的問題。關東軍實力最強時大約擁有31個師團85萬餘人且多數為精銳師團。
然而從1943年下半年開始日軍大本營就陸續從關東軍抽調部隊分赴太平洋戰場各島。1944年關東軍又抽調了部分兵力參與中國關內戰場的豫湘桂戰役。1945年1月又調出13個師團和機甲軍全部回本土。1945年4月沖繩戰役結束後關東軍又被調走7個師團。當蘇軍發起「八月風暴」行動時關東軍早就由皇軍之花變成了皇軍之渣。至於被關東軍抓來當炮灰的偽滿軍隊也能看出形勢,所以他們壓根不可能真正賣力作戰。
「八月風暴」行動中20萬偽滿軍隊基本屬於打醬油的角色,戰斗實際上是在150萬蘇聯紅軍和70萬日本關東軍之間展開的。蘇軍不僅有著超過日本一倍的兵力數量優勢,而且蘇軍士兵的戰斗素養更是日軍士兵沒法比的。關東軍在抽調走大批精銳部隊後把若干國內新編師團派過來充數,所以「八月風暴」行動中蘇軍所面對的日本關東軍早已不是昔日的精銳部隊,而是一群老弱病殘和新兵蛋子組成的。
相比之下參與這次軍事行動的蘇軍士兵都是從歐洲戰場調過來的百戰之兵。這些從慘烈的衛國戰爭中活下來的士兵所具備的豐富實戰經驗是日軍士兵比不了的。這些百戰餘生的蘇軍士兵挾戰勝納粹德國之餘威而來,日軍士兵卻在為越來越不容樂觀的局勢憂心忡忡。雙方還沒開打就在士氣上表現出巨大的落差。在兵力、武器、士氣各方面均占據絕對優勢的蘇聯就這樣猶如泰山壓頂一般擊敗了日軍。
㈥ 二戰中為什麼蘇聯有條件答應對日本作戰
同意樓上,我想補充的是:1945年2月(二戰末期),總的來看,日本戰敗已成定局,但美國估計,要達到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戰略目標,美國還要多犧牲幾十萬的軍隊。為此,在雅爾塔會議上,美、英的重要議題就是爭取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從而減少自己的損失。然而他們為達到這個目的,不惜出賣中國利益,答應了蘇聯的無理要求,接受外蒙古的現狀,即承認並要求中國政府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這筆交易實際上是在羅斯福和斯大林之間進行的。蔣介石得不到羅斯福的支持,面對斯大林的重壓,在萬般無奈之中,於1945年8月14日,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在條約中正式承認了「蒙古人民共和國」。這種巨大代價,終於換取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後來美國因使用原子彈對日本本土進行打擊,迫使日本迅速宣布無條件投降,使得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行動變得毫無意義,美國開始為當初對蘇聯做出太多的讓步、犧牲太多的中國利益感到後悔,但為時已晚)。
從戰略上講,蘇聯東西跨度過大,很害怕來自中亞方向的軍事威脅將其攔腰截斷,一個獨立但弱小的外蒙無疑是一個良好的緩沖帶.
從政治上講,蘇聯是為戰後擴大共產主義的影響從而鞏固自己作準備,如果有足夠的兩棲登陸能力,也許日本不會被美國獨占,而是會陷入與曾經的東西德國,今天的南北朝鮮一樣的境地吧.
㈦ 斯大林為何要打日本關東軍
必須要打,從大義上來說二戰德國投降後,法西斯軸心國就只剩下日本了,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勝利的前提下,作為反法西斯同盟之一的蘇聯必須要攻擊盤踞在我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盡快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根據《伯茨坦公告》《開羅宣言》的有關內容,蘇聯也進攻日本,協助美國和中國打敗日本。這是從大義來說的。從利益來說,蘇聯自沙俄時期就在中國東北有一系列的特權,蘇聯一方面想擊敗強弩之末的日本取得在東北的特權,一方面也是為了阻擊美國,分享勝利果實,支持中共對抗國民黨。從地緣政治來說,蘇聯肯定不希望作為蘇聯最大鄰居的中國被美國控制,或者說國民黨擊敗中共統一中國,這樣就會從東西兩面合圍蘇聯,而作為面積人口潛力都十分巨大的中國必然會對蘇聯更有威懾,所以無論從哪方面蘇聯都要進攻日本關東軍
㈧ 蘇聯在二戰時為何出兵中國東北打日本
當時美國為了早日結束對日戰爭,(離東北最近的美軍還在千里之外的沖繩地區),同時不願意看到陸戰造成大量美國士兵傷亡,希望蘇聯能幫助消滅駐扎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日軍加偽軍大約有150萬),作為交換條件,美國對國民政府施壓,允許外蒙古獨立和恢復甦聯在中國東北的部分權力(還有其他的秘密交易,記不清了)。蘇聯通過鐵路將西線的大約一百五十餘萬兵力(此時德國已經投降)運到東線,也就是東北戰場,作戰半月余,關東軍主力基本被殲滅(關東軍隨是日本陸軍主力,但和當時的蘇軍比還是菜鳥,尤其在裝甲力量方面)。蘇軍撤離時,大肆掠奪東北的工業資產(大多是日本人建的),所有工廠的機器設備,工程技術人員,甚至幾十萬的日本戰俘(作為勞工)都被帶到蘇聯,(數年後返回的戰俘約有幾萬)。東北重工業基地成了空殼子。
國家直接永遠沒有無償的幫助,別看蘇聯是社會主義,其實它也不是什麼好東西的,別看建國初期它幫助中國。那都是有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