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裁韓國哪些中企受益
A. 韓媒:日本對韓限制出口或擴大到汽車和機械領域
中新網7月17日電 據韓國《中央日報》報道,日本繼亮出出口制裁籌碼之後,下一個籌碼會是什麼呢?有分析稱,若日本不僅對韓國半導體進行精密打擊,還要擴大戰線,那麼 汽車 和機械可能會成為下一個目標。
韓國三星證券投資戰略組長劉勝旻(音)7月16日表示,「日本很有可能會通過追加制裁提高施壓水平。對象可能是對日依存度較高、對韓國出口影響較大的產業」。他強調稱,「若首個攻擊目標是韓國的核心產業半導體,那麼下一個目標可能是 汽車 和機械等」。
三星證券對關稅廳去年統計進行分析的結果顯示,相關產業對日依存度(日本進口比重)為 汽車 11.8%、特殊用途機械32.3%、一般用途機械18.7%等。而與此相比,半導體的對日依存度為8.3%。
報道指出,這就是日本將 汽車 和機械作為下一個目標的原因所在。而且還有分析稱,這樣一來,限制出口給日本帶來的壓力也可能會減少。劉勝旻表示,「比起半導體, 汽車 和機械對全球供給鏈造成的影響較少,可以避開國際 社會 的批判」。
特別是若日本7月18日決定將韓國從戰略物資出口優待國(安保方面的友好國家)「白名單」中排除,這將會對韓國主要從日本獲得零部件和材料供貨的大企業造成打擊。
Hana金融投資對30家主要上市公司進行分析的結果顯示,三星電子在全部1042家零部件供貨企業中,有52家是日本企業(5%)。現代 汽車 (39家、7.7%)和起亞 汽車 (21家、6.6%)的對日依存度超過了5%。
其中LG Innotek在作為分析對象的上市公司中的比重最大,在133家零部件供貨企業中,有21家是日本企業,佔15.8%。LG化學在132家零部件企業中也有9.1%(12家)是日本企業。
B. 日本制裁三星等電子公司跟韓國普通民眾有何關系
日韓問題糾纏很久了,之前的慰安婦事件,還有勞工事件,都讓日本對韓國很不滿,最後日益積累,最終引發了日本想要制裁韓國的怒火,而日本首先對韓國三星等電子公司下手了。

韓國對此也採取了必要的應對措施,但是並沒有什麼顯著的效果,目前韓國政府也在對民眾進行總動員,准備應對最壞的情況,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抵制日貨的現象已經在韓國擴散。所以日本制裁三星等電子公司,會造成韓國的經濟下降,使韓國普通民眾失業率提高。從這件事我們也看出來了,核心技術還是要掌握只在自己手裡才夠安心,其他國家給你一個制裁,就只能乖乖求饒了。
C. 遭制裁後,中企晶元打一場翻身仗!全球增速top20企業,中企佔19
美國著名媒體彭博社,最近發布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里,彭博社提供了一個調查數據。
在制裁了中國晶元產業5年之後,中國晶元產業,正在以更迅速的方式發展並擺脫對美國技術依賴。
坦白說,雖然西方媒體就是喜歡炒作這種「中國威脅論」相關的東西,但明明美國對中國在晶元領域的制裁還普遍存在著,卻說什麼中國已經拜託了對美國的技術依賴,可能嗎?
數據不會說謊,根據彭博社提供的數據,就是過去的1年裡,全世界發展最快的20家晶元企業,中國佔到19家。
老實說,從特朗普掀起對華貿易戰,制裁中國華為,中興等 科技 企業以來,我想到了中國晶元產業一定會翻身逆襲,但沒想到發展的速度會如此之快。
美國顯然也是被「打懵」了,彭博社的這篇報道從頭到尾,都充斥著一個大大的問號,為什麼呢?中國企業明明被制裁的苦不堪言,為何賺錢的速度反而更快了?這對我們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這場關於半導體產業鏈的戰斗,如果要追根溯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冷戰期間,美國禁止向中國出口高 科技 產品的《瓦森納協議》。
這幾年中美關系惡化了以後,很多人誤以為在特朗普之前,中美關系是比較好的,至少在技術上對中國的封鎖和限制,沒有那麼嚴格。
事實上並非如此,就算在中美「蜜月期」的8、90年代,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他們願意傳授給我們的,都只是一些已經過時的,或者對美國造不成威脅的技術。
至於那些真正具備戰略意義,可以影響一個國家興衰的技術,美國不僅自己不賣給我們,甚至連其它西方國家,也被美國威脅著,不肯賣給我們。
別的不說了,蘇聯解體以後,烏克蘭就想要把自己家的航母啊,戰略轟炸機啊之類的東西,賣給中國。但除了瓦良格號航母之外,其它項目基本上都被美國攪黃了。
只是在過去那些年裡,美國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往往比較含蓄,或者會打著世貿組織的旗號,暗中推動。像現在這樣,明確告訴外國領導人,不準用華為等產品的吃相,實在是太難看了一點。
毫無疑問,如果要說半導體產業鏈的技術戰,特朗普是一個很明顯的風向標。自從他上任以來,事實上就在准備針對中國的全面「技術封鎖戰」了。
2018年的中美貿易戰,只是這場博弈的延續。特朗普試圖在技術上與中國完成切割,倒逼製造業迴流美國,結果他失敗了。
而從此之後,半導體這個產業,就徹底地進入國人的視線了。沒錯,不管是特朗普,還是拜登,對於制裁中國半導體產業鏈,那都是不遺餘力的。
區別在於特朗普是明著搞制裁遏制,限制其它美國盟友,不準跟中國進行半導體技術貿易。
而拜登則含蓄一點,當著媒體的面從來不說制裁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問題,卻在國際上打著所謂重建產業鏈的機會,想要把中國徹底的隔離在世界半導體產業鏈之外。
美國對中國晶元產業的打壓,到了一個什麼地步呢?
拜登最近這一年來,出訪印歐日澳很多國家,除了前不久出訪東歐的時候,是為了俄烏戰爭之外,其它幾乎每一次出訪,拜登都要代表美國,要求自己的盟友或者「准」盟友們,在晶元領域阻擊中國。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除了原子彈研製技術以外,還沒有哪個大國,以如此劇烈的方式,逼迫其它中小國家,在單一的晶元產業連上,給中國添堵作對。
總而言之一句話,美國前後兩屆政府,對中國晶元產業的圍堵制裁,堪稱是「史詩級」的,問題是,明眼人都知道這東西根本不靠譜,美國為什麼還要如此做呢?
大概在60年前,1963年,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從情報部門得知,中國原子彈研發計劃,取得了關鍵性的進展。
為了阻止中國獲得原子彈,肯尼迪親自派美國禁止核武器試驗談判代表,跑到蘇聯去見赫魯曉夫。
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不顧一切地動員蘇聯,與美國聯合起來,打壓中國的核戰略計劃。
只不過當時的赫魯曉夫,雖然與中國鬧翻了,但在國際上,依然是 社會 主義的老大哥。手下除了中國這一個「兄弟」之外,還有東歐一幫 社會 主義共和國。
一旦赫魯曉夫,同意跟肯尼迪合作,摧毀或者遲滯中國核武器研究計劃,那麼必將在整個 社會 主義陣營內部,製造出一次巨大的不信讓感。
正因如此,一直到了中國核武器與1964年正式試爆成功,赫魯曉夫都不願意跟著美國,一起來制裁中國研究核武器。
如今晶元的問題,也是類似的。不管是川普,還是拜登,必然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中美現在於晶元領域的差距,是遠不如剛剛解放的時候,中美當年關於核武器戰略的區別的。
既然中國可以不依賴蘇聯的援助,獨立地研發出自己的原子彈。那麼在現有的基礎上,實現對歐美光刻機等關鍵技術的復制與革新,就不是什麼難事,所欠缺的,唯一就是時間。
小小一塊晶元,它不僅關繫到手機這種流程短,賺快錢的行業。也涉及到新能源 汽車 ,鋰電池更新換代等等技術。如果說 汽車 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那麼晶元就好像是未來整個經濟發展的潤滑劑。
美國也知道自己的制裁,實際上並不能損害中國分毫,但依然還是不顧一切地出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拖時間。
准確一點來說,現在全球主要大國,都在競爭新能源 汽車 帶來的經濟增量。但世界上能夠買得起電動 汽車 的國家,只有那麼多。
說白了,有資格玩新能源戰略變成了一個香餑餑,但全球范圍內,有實力於中國競爭的國家和地區,只有三個。
一個自然是歐盟,這些年歐盟為了發展清潔能源,沒少在電動 汽車 等方面,跟美國打補貼戰。另外一個,則是日本和韓國的疊加體,這兩個國家,本身也是能夠在電動 汽車 產業投入巨資,有調動資源。
但現在的問題是,由於中國發展得太快了,對清潔能源的認知和布局,遠超美國國內緩慢的新能源 汽車 發展。
由於美國自身龐大的石油儲量,在對待新能源 汽車 這事上,美國雖然布局了,但沒有太緊迫,因此落到了中國後面。
這顯然是美國所不能接受的,他們還指望著靠著新能源 汽車 ,打一個翻身仗呢。
如果讓中國繼續在半導體產業鏈上往縱深發展,那麼美國就失去了最後的翻身機會。
因此,現階段美國不顧一切地打壓中國半導體產業鏈,就是為了騰出時間來,扶持美國自己的新能源 汽車 等高 科技 產業發展水平,以此來維護自己的絕對壟斷地位。
歸根到底一句話,美國也並非是要把中美之間貿易的桌子給掀翻了,他們沒這個實力,也沒這個膽子。
而是要像當年的日本一樣,給中國設計一個經濟發展的「天花板」,搶奪世界影響力,和未來發展的潛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眼下中美在晶元領域的博弈,看似是個技術問題,實則是個時間問題。美國的目的,就是要拖時間。
美國想要拖時間,反過來說,也就逼著中國跟時間賽跑,加速在晶元領域的更新換代。
彭博社提出過去的一年裡,全球20家收入增長最快的晶元產業,中國佔了19家。很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會下意識地認為,中國晶元產業已經翻身了。
實際上這事跟中國晶元製造技術的遞進,沒有必然聯系。首先,盈利多,意味著以前成熟產品的市場大,並不是說中國在晶元製造的技術提升了。
以新能源 汽車 為例,現在很多 汽車 ,使用的都是90微米的晶元,而中芯國際的晶元製造技術,已經可以實現28納米的技術,14微米的技術,也已經成熟,只等著下產線生產了。
而新冠疫情疊加俄烏戰爭,導致的全球產業鏈的停滯,供應鏈緊缺。這個時候,誰能生產東西誰就是王。毫無疑問,有「世界工廠支撐支撐支撐
過去1年裡,19家中國企業,之所收入增長那麼快,並不是技術上突破了,而是正好替代了此前美日韓德國晶元產業的份額。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大而不強。而想要徹底突破美國的技術封鎖,就要結束這個「大而不強」的現狀。
那麼中國想要突破封鎖,有多難呢?
從技術上來看,這事的確很難得。14nm到7nm,再到現在流行的5nm,甚至2nm,這每一層想要突破,都必須靠時間去堆積。
這幾年以來,中國不管是從民間角度,還是政府層面,都加大了對晶元產業的投資。但科研這東西,不是說你投入了,就一定能取得懷抱。
因此,網上有人說中美晶元製造能力上的差別,需要5-10年來追平,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從博弈的角度來看,博弈就是揚長避短。中國也有中國的優勢。
首先,我們是全球第一大人口大國,人口就是市場,歐美國家不管心裡怎麼樣的,歐美只要不想失去這個超大的市場,就不可能再晶元問題上,徹底的堵死中國進口晶元的道路。
第二,那些打不到我們的,必將使我們變得更優秀。晶元產業這件事情,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跟本人要什麼東西的時候,首先要看你擁有什麼。
在美國開始全方位的制裁圍堵中國晶元產業之前,中國晶元企業雖然發展也堪稱迅速,但沒有這么強的緊迫性。
更重要的是,民間資本和科研機構,沒有深入到這項計劃中來。
但這回被美國技術一封鎖,不管是從政府層面,還是從民間的積極性層面,對這種經濟命脈,掌握在別人手中的屈辱,有了更深的感觸,自然也會有更多的投資。
前文說過了,科研這個東西,純粹是燒錢 游戲 。
只要肯花錢,肯花力量,那麼我們突破美國在晶元領域的技術封鎖,其實也沒那麼難,畢竟原子彈都氫彈都造出來了,害怕造不出來一塊小小的晶元嗎?
僅從美國的目的來看,過去這一年多來,中國國內晶元企業,在美國的打壓下,不僅沒有低沉,反而積極進取,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迅速的公司之一,自然說明美國的計劃落空了。
別的不說,美國想要利用晶元,卡中國脖子的事情,已經被證明是不可行的了。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眼下的這些成績,其實是基於「存量需求」產生的。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疫情和供應鏈危機,讓一些原本可以為世界提供晶元的國外企業,產量降低了,因此中國國內的晶元,銷售量自然就增加了。
更重要的是,隨著美國的極限制裁,很多國產晶元企業,只能在國內招供應商。這當然是好事,但國內供應商技術水平不足,也是事實。
汽車 用的晶元尺寸較大,可以由國內企業代工,手機用的小晶元,又如何取代呢?
所以歸根到底,還是得繼續投入大量資金和科研力量,真正把技術水平提升上去了,才能說實現了逆襲,打了翻身仗。
D. 在日本的制裁下,韓國的經濟會怎麼樣
現在韓國的確被日本制裁的喘不過氣來,照這樣下去的話,我覺得文在寅應該撐不過今年年底了。但其實之所以這次日本會對韓國進行制裁,主要的原因還是和文在寅脫不開關系的,因為他死咬著歷史的問題不放,所以日本沒有辦法,只能夠發動制裁來制裁韓國了。韓國的經濟會萎靡的比較嚴重。
雖然文在寅提出了要資助7.8萬億韓元自主的研發半導體材料,但是想要在5年內實現韓國自己生產,還是十分困難的。而且5年和三個月相比的話,5年顯得太長了所以說三個月之後,文在寅就會很難受的,他基本上沒有辦法抵抗日本對韓國的制裁。而且不僅如此,美國又開始對韓國進行剝削,要求韓國把駐韓美軍的軍費提高到每年50億美元。所以說在這種的雙重打擊之下,我覺得韓國的經濟面臨的威脅還是很大的。
E. 中美兩國,雙方經濟相互制裁,受益的是什麼人
互相制裁未必互相傷害。即使互相傷害傷害程度也是大相徑庭。誰發起的誰應該是收益多些,損失少些,或者沒有損失。
F. 對日經濟制裁 受益股票有哪些
一般來講是日本占優勢的行業比如家電,汽車,半導體材料,部分化工行業,不過說到底,由於國內的這些行業自己沒有什麼競爭力,日本受損得利的差不多是歐洲和北美和韓國的企業,所以對國內企業不能算利好,如果勉強要算,家電可以了。如果據此炒股我覺得沒有意義。最多是短線利益而已。
G. 日本斷供韓國,韓國有什麼產品可以斷供日本的
日本對韓國沒有依賴,就算有點小依賴,日本都可以找到替代品,韓國的反擊只能是自取其辱,是自己害自己,不會給日本帶去傷害,只會給韓國帶來更多的災難!
文在寅此舉,和烏克蘭的前任總統波羅申科很像,烏克蘭明明依靠俄羅斯的能源,偏偏和俄羅斯作對,最後搞得四分五裂!韓國明明依賴日本的「氟化氫」、「氟化聚醯亞胺」、「光刻膠」等半導體材料,在韓國沒有後路的情況下去得罪日本,是不明智的選擇!俗話說「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H. 為什麼日本要給韓國實施「經濟制裁」
日本制裁韓國其實是一種「迫不得已」,其中引起此輪制裁的導火索就是在G20峰會上,日韓沒有就「二戰強征勞工賠償」一案達成共識,最終在日韓近年的矛盾積累上,點燃了日本對韓國的制裁之火。
日韓 歷史 問題糾纏已久,比如本來慰安婦問題已經在朴槿惠的任內做了「 歷史 解決」,日本以和解的方式給予援助金10億日元,但隨著日本因為政治問題制裁韓國,文在寅政府已經在制裁發生之後廢除了這個朴槿惠時代的「慰安婦基金會」。
文在寅上台上台以來,由於經濟持續不振,所以雖然進步派選民中一直都有呼籲廢除「慰安婦基金會」的聲音,但不願意再在經濟問題上節外生枝的文在寅並沒有推翻朴槿惠任內的這一項「惡政」。
然而由於經濟不彰顯,對北外交進程又陷入停滯,在缺乏政績提振支持率的情況下,文在寅除了以「反腐改革」作為近年的內政主線以外,對外就是重提「二戰勞工賠償案」,並以此作為基本支撐,對日本主張「個人索賠權」,以此展現對日本的「民族強硬姿態」。
但日本自然不甘願就範,日本認為日韓之間早有「日韓請求權協定」,勞工案早就在七十年代就已解決,韓國此時要求索賠,純粹沒有道理——但日韓請求權協定只涉及兩個主權國家的「國家索賠」而不涉及「私人索賠」,所以韓國政府固然在勞工案上有私人動機存在,但其實也伸張了韓國普通民眾的利益,同時又利用這個「二戰原罪」作為對日本的外交籌碼。
事實上,韓國高院在勞工案上的判決,不過是要日本新日鐵住金公司向4名韓國勞工賠償每人8.8萬美元而已...
但日本遲遲不願意妥協,除了新日鐵住金公司以外,還因為勞工案涉及到了如今仍然存續的日本三百多家企業,其中不乏三菱重工這樣的日本財閥,而以中右路線執政的安倍,當然不會在這上面服軟——這會得罪選民又得罪財閥。
最關鍵的是,包括三星、LG在內的韓國財閥、企業都對日本許多的產業材料極為依賴,以此輪制裁限制的氟聚醯亞胺、抗蝕劑和高純度氟化氫三種材料為例,一旦落實,就將重創韓國韓國半導體和顯示屏產業,而這兩種產業乃是如今韓國的出口支柱之二,更別提這些材料還會影響到智能手機和晶元產業。
除了勞工案以外,日韓間還有水產品限制,火控雷達照射等諸多糾紛亟需解決。
而安倍此時對韓國制裁,除了這些原因積累以外,還因為美國已經先後對韓國進行了明暗兩輪打壓,所以日本才敢向同為美國盟國,但對日本產業依賴極強的韓國動手,試圖一攬子的解決日韓間的 歷史 遺留問題和現代糾紛。
安倍此時出手的時機,可謂極為老辣,韓國第一季度GDP下滑了0.2%,大量失業韓國青年求職日本,文在寅雖然因為反腐、外交政績支持率提高到50%以上。
但文在寅如今除了改革反腐以外,就只剩下「民族外交」這一條線撐起支持率,可如今美朝關系雖然有所進取,但解決明顯遙遙無期。
所以文在寅如今的民調支持率實則為無根之本,一旦韓國經濟再遭動搖,不僅韓國將面臨巨大風險,文在寅和共民黨的黨內連任也將成為泡影。
但日韓關系又極為敏感,文在寅在此讓步的話,恐怕還是將喪失大量的進步派和中間選民,尤其是共民黨的下任總統候選人李洛淵還是總理。
但韓國方面又缺乏對策,面對日本突如其來的制裁,韓國第一反應除了上訴WTO以外,就是回應「廢除慰安婦基金會」,可見在對日方面,韓國確實缺少足夠的牌面抵抗壓力,甚至予以回擊。
總而言之,文在寅政府現在可謂內外交困,麻煩大了。
- END -
看見我們,發現世界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真實星球
未經授權勿轉載,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
首先韓國的半導體行業本身就和日本形成了直接競爭,這次的華為事件讓日本看到連美國都無法打壓,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中國遲早會在半導體行業和日本發生競爭,所以日本乾脆先把韓國幹了,尋求以後和中國長期合作,哪怕日後有競爭,也少了一個競爭對手。
第二,在現在全球經濟不景氣,全球貿易艱難的時候,日本不太好過,先讓自己活下來。
第三,韓國這個國家民族自尊心強,除了必須進口日本的東西,盡量都用自己的,比如韓國絕大多數車都用自己的韓國車,韓國市場也不大,日本對韓國出口有限,所以,日本這次選擇和自己有直接利益沖突而且比自己弱的韓國開刀,是有長遠計劃的。據消息稱已經醞釀了半年,而且這兩天日本某官員還特意回應了絕不撤銷
日本這次對韓國的半導體材料出口管控,個人以為 , 應該屬於早就應該落地的「另一隻靴子」 ,只不過因為舉辦G20峰會的需要,所以日本遲遲沒有祭出這一措施。而G20峰會結束後,日本立刻實施了這一措施。 日本之所以會這么做,主要對韓國的報復性措施。 日本這次對向韓國出口的半導體材料的管控,據韓國媒體報道,是日本對強征韓國勞工賠償判決的報復行為。當然,日本肯定是要否認這一指控,日本堅持認為這次對韓國半導體材料出口管控,主要是出於安全問題,是世貿規則允許的。當然,日本同時也表明韓國在G20峰會召開前沒有提出有關勞工賠償問題的令人滿意的方案,這嚴重損害了日韓關系。因此, 雖然日本說是因為安全問題,但個人以為,其實就是在報復韓國。也就是說,日本對韓國的這次「經濟制裁」,其實是出於政治目的。也就是說,日韓兩國外交關系已經開始影響到兩國經貿關系了 。除了對韓國的報復之外,日本對韓國的這次「經濟制裁」,應該說 還有瞄準參議院選舉的一面 。2019年7月21日,日本參議院將舉行選舉,執政的自民黨應該是想表現出對韓國的強硬姿態,以迎合選民,以便在選舉中能夠獲得一個較好的結果。
而從韓國方面來說, 引爆日韓關系中的定時炸彈的並不是現任總統文在寅,而是前任總統朴槿惠。 朴槿惠在任期間,致力於推動日韓關系進一步發展,應該說目標並沒有問題,但是 朴槿惠採取的措施卻傷害了韓國人的民族感情:同意日本以10億日元解決韓國慰安婦問題,這導致韓國民眾大為不滿 ,甚至有人喊出了朴槿惠是賣國賊的口號。而朴槿惠被彈劾下台後, 繼任的文在寅認為朴槿惠與日本簽署的關於慰安婦的協議存在瑕疵,再加上文在寅由於國內經濟問題以及半島問題,支持率大幅度下滑,所以乾脆提出廢除日韓關於慰安婦的協議。 而從日本的角度來說,既然協議已經簽訂了,那就代表著問題已經解決,現在是韓國政府出爾反爾,所以日本才反應如此大。當然, 文在寅政府並沒有完全撕毀日韓這一協議,而是採取由韓國最高法院判決要求日本就強征韓國勞工問題進行賠償的方式對日本採取措施。而這恰恰是導致日本對韓國「經濟制裁」的誘因。
根本原因是日韓兩國對於慰安婦問題的處理方式長期矛盾集中爆發,因為日本認為已經徹底解決,但是韓國之前法院有判決日本需要賠償、道歉,日本對此非常惱火。因此通過經濟制裁壓迫韓國讓步,是日本向美國學習的一個新辦法。因為限制的三種半導體生產所需材料非常重要,而且日本掌控了全球供應的絕大多數,事實上如果絕對限制出口韓國甚至可能能造成韓國三星等大企業的停產,影響巨大,日本這是要掐住韓國的喉嚨來施壓,希望達到韓國讓步的目的。
於為什麼恰好在這個時機,很簡單啊,G20峰會還需要開好,這是日本的面子呢,之前如果開戰那影響不好嘛。而日本對韓國已是非常不滿,這個制裁措施肯定是早就預謀的,G20已過就迫不及待了。
日本經濟產業省7月1日宣布,將加強3種半導體核心原料對韓國的出口管制。
對於韓國出口的 心臟產業——半導體和液晶顯示屏 來說,這不啻於當頭一棒。韓媒用「進入緊急狀態」形容韓企的反應,韓國政府的回應也相當強硬——召見日本大使抗議,敦促日本取消相關措施,並表示將採取訴諸世貿組織等反制措施。風波不斷的日韓關系再掀驚濤駭浪。
那麼,為什麼日本要突然對韓國實施「經濟制裁」?
因為在 歷史 問題上沖突頻現,韓日間信任度不斷下降。韓國《韓民族日報》1日報道稱, 在G20大阪峰會上,韓國總統文在寅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甚至沒有舉行雙邊會晤 。兩人僅在峰會開幕式後的歡迎儀式和晚宴上見面,有過短暫對視,但沒有任何錶達親密感的動作。即便在歡迎儀式上,兩位領導人面對媒體握手僅保持8秒就各自松開了。而韓國外長和日本外務大臣6月28日晚單獨會面,也沒能跨越兩國之間築起的「高牆」。
「安倍政府發起奇襲挑釁,對韓露出貿易戰炮口」,韓國《每日經濟》1日稱,在去年韓國大法院作出裁決後,韓日在政治和外交領域就齟齬不斷。現在隨著安倍政府突然實施經濟制裁,兩國關系再次陷入驚濤駭浪。《韓民族新聞》1日發表題為「日本應該立即撤回卑劣的經濟報復措施」的社論,稱日本政府的經濟制裁措施是過去韓日關系史無前例的事情,這是准備將兩國關系繼續往對決和對立的深淵推。該報說,針對殖民時期強征韓國人的人權蹂躪和不法妄行,日本政府不僅沒有真誠反省道歉,現在反而使用經濟報復手段試圖堵住世人悠悠之口,簡直不可理喻。
有不少媒體都提到,日本宣布對韓經濟制裁措施時,G20大阪峰會才剛閉幕。韓國《中央日報》稱,日本擔任G20主席國的大阪峰會強調維護自由、公平貿易的重要性。但G20峰會剛剛結束,日本就對韓國「拔刀」。日本時事通訊社稱,在特朗普的領導下,美國通過對各貿易對象國加征關稅的強硬措施來迫使對方在貿易談判中作出讓步。日本政府曾高舉「自由貿易」旗幟,對於貿易保護主義表示擔憂。 這次的對韓措施,恐怕是日本政策轉向的開始。
日本內閣官房副長官西村康稔1日否認這樣做違反自由貿易原則。西村稱「這並不是對抗措施」,否認與強征勞工的關聯性,並表示「以安全保障為目的,對出口管理制度的使用進行必要修改。這一措施遵守了世貿組織的規則」。
我認為我多關心自己國家,別國不關我們的事。
特朗普高山流水,美國人總統看戲劇加拿大航空母艦,錯字加油水,鬥鬥軍火庫存現金生意美滿幸福。
I. 近段時間的韓日貿易戰,為何總是韓國吃虧
近日日本和韓國徹底撕破了臉,對於主導晶元技術的日本來說,對於韓國的這次制裁不但狠而且准。
近日,日本宣布將限制向韓國出口三種用於製造半導體和平板顯示器的化學品,大部分是用來智能手機和其他先進技術的關鍵部件。相比於中國與美國的貿易戰雙方都留有餘地。但日本的舉動是有針對性比較明顯是韓國最大的晶元製造商,而日本是製造晶元所用化學品的最大供應國。而必然會給韓國造成重創。
其主要原因還是在韓國對日本在戰時佔領期間使用強迫勞工的憤怒,以及許多韓國人認為日本不願完全承認該國的戰時罪惡或做出補償。所以韓國直接裁定沒收了日鐵公司在韓國的股份。兩國其實在這一事件上爭論了幾年。而這次的做法無疑激怒了日本。
J. 左手反華、右手撈錢!佩洛西家族通過投資中企到底賺了多少
由此看來,佩洛西家族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資本來源,也曾在中國嘮叨了大量財富,但訪台事件後,遭到了中國的嚴厲制裁,斷送了其家族的經濟來源和子女以後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