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怎麼進的中國東三省
A. 918事變之前日本是如何進入東北三省的
張學良遵從蔣介石的命令率領東北軍撤出東三省,由於張學良執行不抵抗政策,日本關東軍長驅直入,「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
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由於張學良一再堅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軍佔領。
日本對東北三省的大規模侵略強烈地震動了中國社會,一個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很快在全國許多城市和村鎮興起。
它的爆發標志著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的揭開,同時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
B. 日本最早是怎麼 進我國東北的
鄙人學淺,粗淺地認為,日本勢力最早是進入中國東北,好像是明史中記載的萬曆朝明軍,入朝對日戰爭。具體來說:
1、戰俘新傳,再赴沙場
眾所周知,日本在近代崛起,而後,為了其大陸政策,一直覬覦中國東北的人傑地靈,物產豐饒。可是若論日本勢力進入中國東北。豐臣秀吉的野心,以及留在中國東北衛所的日軍降兵應該是這個問題,不嚴謹的答案。
要知道二十多萬日軍 ,在朝鮮半島被明朝聯軍擊敗,南遁後,留下的百餘日軍鐵炮侍們,就必須投效明軍,以為被拋棄自己,選擇好一點的歸屬。
而後這群日軍士兵編入明軍序列,參加了著名的薩爾滸戰役,隨後他這戰役結果,諸公都知道了,明軍百戰精銳盡墨。而這群百餘人日軍輔助軍又能活多少人呢!
2、機緣巧合、真實發生
所以,宏大的歷史事件里中,總有不一樣色調,日本勢力在東北出現在萬曆年,這個看似很荒誕的事情,卻真的機緣巧合地發生了。
C. 日本最早是怎麼 進我國東北的
最早是1894年甲午戰爭
日本占據朝鮮後,渡過鴨綠江,進入東北,佔領了旅順,鳳凰城,八面城等區域
三國干涉還遼後,撤出
1904年日俄戰爭後,根據普斯茅斯協議,獲得沙俄在東北權益
日本開始駐軍
D. 日本最早是怎麼 進我國東北的
日俄戰爭,日本擊敗了沙皇俄國,強佔了遼東半島。
如果最早應該可以追溯到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就有條規定「將遼東半島劃歸日本」
後來因為「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日本人迫於三國的壓力,向清政府索要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之後撤出遼東半島,不甘心的日本人後來發動日俄戰爭,擊敗沙皇俄國,再次奪取了遼東半島,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逐步佔領東北全境,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E. 日本是如何佔領中國東北地區的
日俄戰爭後,東北三省成了日本的勢力范圍,但是日本還沒有擁有對東北三省的主權。中國發生辛亥革命後,以軍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占據著東北,而且勢力日益強大。鑒於奉系軍閥成為日本佔領東三省的障礙,日本想方設法炸死了張作霖。張作霖死後,他的兒子並沒有像日本人想像的那樣將東北交給他們,而是宣布「東北易幟」,投靠南京蔣介石。同時,張學良計劃引入資金和技術,修築西滿鐵路,和日本人控制的南滿鐵路競爭。日本人對此咬牙切齒,准備採取一切措施盡快奪取東北。參謀部和陸軍省制定了攻佔東北的計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按照計劃炸毀了沈陽北部的柳條湖段鐵路軌道,然後說是中國軍隊故意破壞。在此借口下,關東軍向沈陽發動突然襲擊。由於蔣介石政府採取「不抵抗」政策,關東軍在三個月之內就佔領了東北全境。1932年3月1日,日本在東北建立了以末代皇帝溥儀為首的「滿洲國」,實行傀儡式統治。
F. 日本人是從哪裡打進中國的
年日本是棒子半島打進中國的,公元1931年9月18日,星期五,農歷辛未年八月初七。這一天,在中國沈陽,日本法西斯製造了柳條湖事件,悍然以武力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中國人民就開始浴血奮戰抗擊日本侵略者。東北各階層人民和愛國官兵紛紛組織抗日武裝,奮起抵抗。這些抗日武裝被統稱為東北抗日義勇軍。
比較著名的有以馬佔山為總司令的黑龍江抗日救國軍,以王德林為總指揮的吉林中國國民救國軍,以李杜為總司令的吉林自衛軍,以鄧鐵梅為總司令的東北民眾自衛軍,以耿繼周為首領的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以蘇炳文為總司令的東北民眾救國軍等。
(6)日本人怎麼進的中國東三省擴展閱讀:
經過對抗戰敵我態勢發展和國際形勢的分析,與會人員充分權衡對日宣戰可能產生的利弊後達成共識,一致認為:不宣戰、不絕交是中國目前對日關系的上策。其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是恐援華軍需物資的海運線被切斷。中國的軍需物資遠遠不能自給自足,絕大部分須依靠外國進口。如果中國公開對日絕交宣戰,日本就會以交戰國的身份通知各國禁止一切軍需品和軍需原料輸入中國,並切斷中國的海上運輸線,而中國則沒有能力保護大量的外國援華物資由海上輸入中國。
二是擔心德國軍械裝備來華受阻。中國在近幾年的整軍備戰中通過德國軍事顧問團剛剛整訓裝備起幾個德械師,當時在德國還有大量預訂的重要軍事裝備沒有到貨,如果宣戰,日本就會名正言順地迫使德國取消對華軍售,這對中國的持續抗戰十分不利。
三是無力解決雙方的僑民問題。如斷交與宣戰,中國在日本的僑民將被驅逐或拘捕,而中國目前又無撤僑和護僑的能力,相反日本在華僑民則可遷入英法等國租界繼續發揮侵華第五縱隊的作用,而中國政府卻無法驅逐和干預。
正因為不得不考慮與顧及以上的諸種因素,蔣介石才投鼠忌器隱忍不發。在相當長的抗戰過程中,他一直採取著一面守城一面媾和的策略。不過這位委員長組織的幾次大型保衛戰確實打得很賣力很慘烈,盡管最終都失敗了,但重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在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日本同中國一樣對宣戰問題十分重視。其內閣曾多次就與中國宣戰和斷交問題進行討論。軍方的一致意見是「以不宣戰為宜」。
其理由是,宣戰雖然可以阻止中國與第三國的經濟往來,最大限度地切斷中國軍事裝備的輸入,但日本也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大部分軍用物資原料要靠國外進口,
如果宣戰,同情中國的國家就會限制對日戰略原料的出口,日本甚至還會遭到國際上的經濟制裁,這對日本來說無疑是弊大於利。
G. 1931年日本是怎樣入侵中國東北的
有一首在中國人民中廣泛傳唱了半個多世紀的抗日歌曲,名為《松花江上》,歌中唱道:「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這伴隨著血和淚的歌聲,是對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罪惡歷史的控訴。1931年9月18日,中國沈陽柳條湖的一聲巨響,揭開了日本法西斯侵佔我東北、進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
日本侵吞中國的野心由來已久,早在織豐時代他就夢想到中國當皇帝。江戶時代後期,侵華思想已成體系。明治維新時的1887年,日本最高軍事機構參謀本部就制定了最早的侵華計劃——《清國征討方略》。19世紀末,日本先後發動甲午戰爭、參加八國聯軍侵華、進行以爭奪中國東北地區為目標的日俄戰爭,相繼侵佔中國領土台灣和澎湖列島,取得在北京和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的駐兵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權、長春至大連鐵路的所有權和「附屬地」的駐兵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借口向德國宣戰,入侵中國山東、佔領青島及膠濟鐵路,並於1915年向中國袁世凱政府提出幾乎要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急欲變中國為其殖民地。
1927年6~7月間,法西斯軍國主義分子、日本新首相田中義一召開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要》。會後,田中義一在給天皇的奏摺中提出了「惟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須先征服中國」的侵略擴張綱領,這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
田中認為,中國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背叛革命後,正處在群龍無首的「困難時期」,是其實現獨佔中國的好時機。蔣介石在反共問題上同田中一拍即合,取得了田中的信任。最後,田中在蔣介石保證「北伐」不出關,「統一」不反日,默認東北「任日本處置」條件下,承認了蔣介石的「北伐」,這也是蔣介石對日「不抵抗政策」的開始。日本要利用北伐時張作霖敗退之際,「處置」東北。於是,炸死了張作霖,並想以「維護滿洲治安」的名義出兵佔領東北。但是,東北並沒有因張作霖被炸而發生動亂,日軍無機可乘。
1930年初,席捲資本主義世界各國的嚴重經濟危機沖擊日本,1931年達到高峰。經濟危機使日本國內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社會動盪不安。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分子急於從擴大對外侵略中尋找出路,攫取新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1930年下半年,軍部開始醞釀新的侵華計劃,至翌年四月,擬就了《昭和六年度情勢判斷》,下決心「解決滿蒙問題」。6月制定了《解決滿蒙問題方策大綱》,明確提出,在一年之內「如果反日運動變得激烈,則有必要採取軍事行動」。
日本關東軍對此仍然深表不滿,他們提出「不可坐待偶然之良機,要主動創造機會」,解決「滿蒙」問題。8月4日,日本陸相南次郎在日本軍司令官及師團長會議上發表演說,指出必須使用武力侵佔「滿蒙」。侵華戰爭已不可避免。
既已決定侵華,「創造機會」是不難的。早在1931年6月末,在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和石原的參與下,炸毀柳條湖附近鐵路的具體計劃即已制定,其後,由柴山兼四郎(張學良的日本顧問)的助理官今田新太郎大尉向工兵出身而且熟悉爆破技術的河本末守中尉下達了密令。
9月18日22時20分左右,河本帶領七八個部下竄到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南六七百米的柳條湖(沈陽與文官屯之間),點燃了預先埋在鐵軌下的炸葯。隨著「轟隆」一聲巨響,被炸毀的鐵軌和枕木四處飛散,這就是「柳條湖事件」。
事件發生後,日本侵略者賊喊捉賊,無恥地宣稱:「三四百名中國正規軍將柳條湖附近的滿鐵干線炸毀」,並以此為借口,在事件發生的3個小時後,即19日凌晨1時20分,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向日本駐滿各部隊下達了全面進攻的命令。而在命令正式下達前,預先埋伏在距爆破點約4公里文官屯的川島中隊,爆炸發生後已根據預先計劃向北大營發起攻擊;駐沈陽的日本守備隊則用早已標定好的大炮,向北大營的中國駐軍猛烈炮擊。22時40分,日本步兵第29聯隊也按預定計劃開始向沈陽城攻擊。日本侵略者蓄意製造的「九·一八事變」爆發了。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日本關東軍不過萬餘人,而當時東北全境的中國軍隊愈40萬,但是由於國民黨蔣介石政府採取賣國主義的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者輕而易舉地一夜之間佔領了沈陽城,一日之內攻城20餘座,略地千餘里,並在隨後的4個月零18天的時間里佔領了東北全境,一口氣吞下了相當於日本本土3倍多的中國國土。1932年3月,日本一手炮製的偽政權「滿洲國」成立,東北三省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由此可見,「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蓄意製造的侵略事件,目的在於侵佔中國東北,然後以此為基地,侵佔全中國,實現其所謂「大陸政策」。日本為了欺騙本國人民和士兵、欺騙國際輿論,在苦無開戰借口的情況下,自編、自導、自演了個「柳條湖事件」,賊喊捉賊地大喊大叫起來,作為出其兵的「理由」。殊不知,如此拙劣的演技又怎能逃過世界人民的雙眼呢?
北京西南15公里的宛平城外,有一座橫跨永定河的大石橋,橋旁的石欄上刻著形態各異的獅子,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盧溝橋。這里是「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曉月」的所在地,同時也是轟動世界的「盧溝橋事變」的發生地。橋上的485隻獅子至今個個怒目圓睜、憤恨難平,因為是它們見證了日本侵略者為了尋找戰爭借口而蓄意製造的「盧溝橋事變」。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在國內加緊進行戰爭准備,同時以我國東北為基地,迫不及待地向華北地區進行擴張。1933年2月至5月,日本關東軍首先在熱河發動戰爭,並迅速佔領熱河全境,繼而攻陷河北灤東地區,逼近平津。在華北危急的情況下,國民黨政府不顧全中國人民的反對,在1933年5月31日,與日本簽訂了出賣領土主權的《塘沽協定》。這個協定,不僅事實上承認了日本佔領東北三省和熱河的合法性,而且劃冀東各縣為日軍可以「自由行動」、中國軍隊不能進入的「非武裝區」,日本帝國主義就這樣打開了向華北擴張的大門。6月27日,國民黨政府又與日方代表簽訂了《秦土協定》,規定撤退駐察哈爾省的國民黨軍和黨部,解散抗日機關和團體,撤銷宋哲元察省主席職務,成立察東非武裝區。這樣,日本侵略者便獲得了河北、察哈爾兩省的大部分主權,為全面侵華開辟了前進基地。
1936年2月26日,日本陸軍中的法西斯分子在東京發動軍事政變,上台的廣田弘毅內閣完全聽命於軍部。8月7日,在首相、外相、陸相、海相、藏相參加的「五相會議」上,制定了日本的《國策大綱》,進一步確定了陸軍准備「北進」對抗蘇聯,海軍准備「南進」與英、美爭奪太平洋霸權的長遠的戰略目標。於是,日本便開始以武力為後盾,策動華北「自治」,但沒有得逞。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發生,給日本侵華政策以重大打擊,於是其對華政策便轉向以軍事侵略為主。1937年1月25日,日本參謀本部在《關於對華政策給陸軍省的建議》中指出,到萬不得已時,准備給中國以「致命的痛擊」。
1936年,日軍侵略者又增兵豐台,從東西北三麵包圍北平,日軍認為「豐台是一個突出點,位置和中國軍隊接近,容易接觸」,也就是說容易製造發動戰爭的借口。這時,北平四周,唯有西南平漢鐵路線一帶還在中國軍隊的控制下,因此,盧溝橋就成為中國軍隊出入和取得補給的咽喉。一直對宛平城虎視眈眈的日軍早就覬覦著盧溝橋,總想奪取這一戰略要地,以四麵包圍北平,奪取平津地區。於是,為了挑起全面戰爭,盧溝橋就成了日軍的首要攻擊目標。
從1937年5月中旬開始,駐豐台日軍經常在宛平北郊舉行以縣城為目標的演習,尋機製造事端。7月6日,即「七七事變」爆發的前一天,駐豐台日軍要求通過宛平縣城到長辛店地區演習,遭到宛平中國守軍的拒絕,日軍糾纏達10餘小時,至傍晚才退走。這一切跡象都充分預示著日軍侵華戰爭的血雨腥風即將到來。
7月7日19時30分,駐豐台的日軍清水郎中隊到盧溝橋附近的龍王廟進行夜間軍事演習。22時左右,第一階段演習結束集合時,日軍士兵志村菊次郎離隊便溺,部隊集合20分鍾後才歸隊。清水節郎先是聲稱有步槍射擊,日軍士兵一名失蹤,並報告了豐台的大隊長一木清直。這名士兵歸隊後,他又命令傳令兵向大隊長報告失蹤士兵已找到。當夜12時,日軍仍詭稱在演習中失蹤士兵一名,要求進入宛平城搜索,被我方嚴辭拒絕。駐豐台的日軍聯隊長牟田口廉大佐,仍以此為借口,立即令第三大隊緊急集合,前住現地布置戰斗,並令駐通縣的日軍第一大隊,迅速向豐台進發。一木清直在得到聯隊長牟田口廉的同意後,於7月8日零時20分下達了作戰命令:「以主力向盧溝橋前進。」4時20分,牟田下令進攻宛平城。9時,日本中國駐屯軍命令:解除盧溝橋附近中國軍隊的武裝,並佔領該地區。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我駐軍奮起還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七七」盧溝橋事變。
由於當時日軍的兵力還未部署到位,日方提出由日中雙方派員進城調查。9日凌晨3時,在中方做出了最大讓步的條件下,雙方達成停戰協議。但是,侵吞中國是日本的既定國策,舉行談判,簽署協定只不過是騙人的緩兵之計。在談判過程中,日本不僅始終未停止武裝進攻,同時又調集大批日軍開赴華北。7月8日,日軍陸軍中央部接到盧溝橋事件爆發的電報後,立即決定調動其在東北、朝鮮及國內的大批陸、空部隊開赴華北。到7月26日,日軍增兵已達10萬左右,進一步完成了擴大侵略的軍事部署。在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下,7月30日天津失守,8月4日北平失守。不到3個月,華北幾省相繼淪陷。
由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是其陰謀策劃的結果,是其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開端,同時也是偉大的中華民族全民抗日戰爭的開始。由日本帝國主義點燃的盧溝橋戰火,以其滅亡而告終。玩火者必自焚,這是侵略者應有的下場。
H. 日本怎麼進入東三省,什麼時候進入的
是這樣的,在辛丑條約簽訂以後,各國獲得了鐵路周圍區域的駐軍權,沙俄當時在中國東北的鐵路最多,為此獲得了駐兵權
1904年,日俄戰爭以後,日本取代俄國,獲得了旅順、大連的租借權,以及南滿鐵路的權益,周圍的駐兵和開采權也歸他們了
為此,組建了關東軍
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製造了柳條湖事件,隨後進攻北大營,張學良這個王八蛋下令不抵抗,結果遼寧首先淪陷
借著,日本進攻吉林,吉林駐軍里不少人早就被滲透了,結果只有少數人馬抵抗,大部分投日
最後階段,日本一方面繼續進攻黑龍江,另一方面在錦州和張學良幹了一下
張學良又是主動撤退,日軍以東北沒有中國軍隊,僅僅是剿匪行為為理由,加大了對馬佔山的進攻,最後東三省淪陷
I. 日本當年是怎樣佔領東三省
1931年9月~1932年3月,日軍發動侵佔中國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戰爭。
日本明治維新後,將侵略中國,變中國為日本的殖民地,作為對外的基本國策。30年代初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給日本以沉重打擊,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日本go-vern-ment為轉嫁危機,緩和國內矛盾,擺脫困境,加速了以武力侵略中國的步伐。繼"東方會議"、"大連會議"策定《對華政策綱領》之後,陸軍中央部於1931年6月制訂了《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伺機發動戰爭。據此,關東軍相繼製造"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為進攻東北尋找借口,正當其劍拔弩張時,8月16日,蔣介石向張學良下達對日軍的尋釁不予抵抗的命令。張旋即向所部轉達了此令。日本關東軍乘中國國民xxgo-vern-ment集中力量誅除異己和"圍剿"工農紅軍以及東北邊防軍主力部隊入關,東北防守減弱之機,以1.05萬餘人,採取以寡擊眾、先發制人、速戰速決的方針,向中國東北三省19萬守軍發動攻擊。
日軍侵佔遼寧、吉林省主要城鎮9月18日22時20分,日本關東軍獨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率數名士兵,按關東軍預謀計劃,炸毀奉天(今沈陽)北大營西南約800米、柳條湖村東側之南滿鐵路(長春-大連)鐵軌1.5米,誣稱中國軍隊破壞南滿鐵路,襲擊守備隊。接著,在爆炸點以北3公里待命的第3連立即由西北向北大營中國駐軍發起攻擊。隨後獨立守備第2營主力、第5營先後向北大營攻擊;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奉天城攻擊。19日1時20分至2時,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令第2師主力由遼陽向奉天集中,進攻奉天城;獨立守備第3營進攻營口、第4營進攻鳳凰城、安東(今丹東);第2師第3旅主力、騎兵第2團、獨立守備第1營分別進攻長春寬城子、二道溝、南嶺。駐守北大營的東北邊防軍第7旅突遭攻擊,部分官兵被迫自衛還擊,自發抵抗,但在蔣介石不準抵抗的命令下,未進行有組織的抵抗,幾近潰不成軍撤往撫順、清原。6時30分,日軍僅以24人的傷亡就攻佔北大營。至10時,日軍相繼攻佔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丹東-沈陽)沿線18座城鎮。駐守長春地區的東北邊防軍第23、第25旅和炮兵團遭攻擊後,自發奮起抗擊,戰至次日,一部被繳械,一部撤往榆樹等地,長春陷落。10月1日,洮南鎮守使張海鵬投敵,旋奉日軍命令派所部3個團向省會齊齊哈爾進犯。16日進至嫩江橋時,被黑龍江省防軍守橋部隊擊退。守軍為阻止日偽軍進犯,將嫩江鐵路橋的第1、第2、第5號橋炸毀。26日,日軍第2師第29團進佔四洮鐵路(四平-洮安)沿線主要車站、城鎮。27日,日本齊齊哈爾特務機關長林義秀以關東軍司令官代理名義向黑龍江省go-vern-ment代主席兼代東北邊防軍駐(黑龍)江副司令長官馬佔山提出:限黑龍江省go-vern-ment於11月3日前修竣嫩江橋,否則,日方將以實力掩護自行修復。這一無理要求被拒絕後,關東軍於11月4日以掩護修橋為借口,令嫩江支隊向嫩江橋北守軍發動攻擊。馬佔山指揮3個旅又5個團共1.6萬餘人進行江橋抗戰,在江橋、大興、三間房、昂昂溪等地予日軍嫩江支隊、第2師以打擊,戰至18日晚,終因傷亡慘重、糧盡彈絕而棄守省城,撤往克山、海倫,並在海倫組建黑龍江省go-vern-ment,繼續組織抗日。19日,日軍陷齊齊哈爾。其間,日本陸軍中央部於11月16日增調混成第4旅到東北。
日軍侵佔錦州、哈爾濱日軍攻佔黑龍江省主要城鎮後,隨即回師奉天,准備進攻遼西地區。12月15日,日本參謀本部令關東軍攻佔錦州。17日,日本陸軍中央部由本土向關東軍增派混成第8旅。隨後又從朝鮮向關東軍增調第20師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轟炸飛行中隊。28日,第2師主力由田莊台、營口間渡過遼河向錦州進犯。30日,混成第39旅由奉天、新民向打虎山(今大虎山)進犯。1932年1月2日,第20師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由奉天進抵石山(今屬凌海),次日進占錦州。此時,駐錦州的東北邊防軍第12、第20旅和騎兵第3旅已奉命撤往河北灤東地區和熱河(今並入遼寧、河北、內蒙古)。之後,關東軍趁中國爆發"一·二八"抗戰,國內外視聽都集中到上海這座中國最大城市之際,於28日晚令第3旅由長春向哈爾濱進攻,隨即又從遼西地區調第2師北上增援。31日,以原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李杜為總司令的吉林自衛軍奮起進行哈爾濱保衛戰。經五天激戰,自衛軍傷亡慘重,被迫撤往賓縣,繼續在哈東地區組織抗日斗爭。2月5日,日軍陷哈爾濱。隨後,日軍分兵向退守海倫的黑龍江省go-vern-ment和賓縣的吉林省go-vern-ment進攻。3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的傀儡、清廢帝溥儀出任"執政"的偽滿洲國發表"誕生"通電。至此,東三省淪為日本殖民地。
J. 918事變之前日本是如何進入東北三省的
摘要 1904年前,東北主要被俄國所佔據,甚至把租借地稱為「關東省」。1904年,日本發動了日俄戰爭,最後日俄簽訂了《朴次茅斯條約》,規定俄國將租自中國的旅順口和大連灣、長春至旅順口的鐵路,以及其他各項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1905年末,日本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及附約,獲得長春以南全部權利,包括駐兵護路權,在營口、安東、奉天等地劃定日本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