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拔刀時怎麼蹲
1. 練習拔刀術的方法
拔刀術是日本劍術的精髓,但不再現在劍道範圍內,想找到人教很難。雖然原理和動作很簡單,但要練到爐火純青恐怕需要年頭。並不是光練這個動作就行,需要從基礎的臂力、握力、跳躍力和全身各部位肌肉的爆發力練起,練幾年,再進行幾年體力和基礎劍術訓練,最後才是練動作和招數。真正的拔刀術大師出手用肉眼看不見的,想練到這個程度很艱苦。但如果你只是想玩玩看,找找劍士的感覺的話,自己連連就行,也許拿木棍打架你能沾點便宜。
2. 關於日本大太刀的拔刀方式...有沒有那種刀刃面半封的...就是刀鞘不密封...
大太刀鞘很少有半封的,即使有也只能從刀背或刀側開封,大部分是不開封的,拔刀時左手將刀鞘向後擺,右手拔刀。
3. 怎麼練日本刀法
武士刀致命刀法
修練刀技時切記事項
◎刀柄之握法
大約與握住竹劍的要領同樣,稍離鍔下之緣金,不觸到右手食指而握,兩拳頭(右前左後)間隔大約放進二指或三個指頭程度,然後小指和無名指握緊,其餘指頭要松握。
◎目視
正坐或站立時,基本上,目視四.五公尺前地板上,不凝視一點,而采遠山觀望的要領,把眼睛半開著觀看,但動作中,常注視對手,亦注視被砍斬倒下的對手,唯頭不可俯視的太低。
◎呼吸(吐吶)
採用穩靜緩慢、腹式呼吸。演完每一式招技歸原正坐後,緩慢用腹式呼吸二次調整氣息,約吸滿第三次氣息時開始動作。而且吸進第三次氣息後,至演完一式之前不吐氣,息俟納刀完畢然後才可輕吐。若操演長招技,必須中途換氣時,不使對手發覺在換氣,其要領依各人之修練而有所差異。
◎鯉口之切法(推刀鍔離開鞘口)
右手穩靜緩慢的從刀柄下面往上、由拇指和食指托住刀柄,左手拇指將刀鍔向右斜前稍推,靜捎捎的不使對方感應行動。
◎拔付(拔擊)
刀刃拔出脫離鞘口(鯉口)瞬間橫一文字的最初之一刀,這即居合之生命。拔出速度,起初穩靜緩慢,至中段時變快,及刀尖快脫離鯉口時,如疾風閃光般的快速,依其順序「徐、破、急」之要領拔擊。制先機發揮一刀必殺之銳厲為要。
◎切下(斬下)
受(橫一文字)一擊的對方,完全斬倒制住之一刀。把從對手頭頂,由上段描大圓弧的要領一豎砍斬切下至水月(胸口)的氣魄行施。跪著地時,刀尖離地板約15~20公分,在立委時斬下刀刃要保持水平。
◎血振(振落積血)
斬擊斃敵後,振落付在刃上的積血。其應用技法,像「振落付在雨傘上積水」「傾斜刀尖流落」「右手反掌,向右拂開,以刀尖較刀刃水平低而流落」等三種方法,在振血時要保持充分的殘心意境來行使。
◎殘心
斃敵之後仍然留心對手,以預防垂死的對手,然再襲擊時,立即可反應擊刺對方之絲亳不松卸的身手狀態,從振血到刀歸鞘止,對倒下對手保持隨時可應付的心態。
◎納刀法(收刀法)
一面表示充份的殘心,以腰收納的意境,穩靜緩慢,從鍔元,確實收入。不可圖想,以急忙或優美姿態及只用手腕的收法。要持著刀的右手和握著鞘口之左手,配合到恰好的要領歸鞘。
第一式刀技 前(正面)
意義:
互相對峙,預感對手有殺意,制先機向對手太陽穴(目和耳一條線附近)拔擊,瞬即由正面斬下得勝。
動作:
一、向正面正坐,行三呼吸(吸第三次氣息時)後,兩手穩靜握刀柄和鞘口,同時推開刀離鞘口,也浮起腰部,豎起雙足之足尖,伸腰垂直上身,一面將鞘扭向左,穩慢拔出刃,至刀尖尚余約10公分時,踏出右足同時將刀水平,向對方太陽穴淚厲拔擊。
註:刀拔出時,左手握住鞘口,小指押,擦左腰帶,左肘要充分拉後,此動作稱謂鞘引(SAYABIKI)。(拉鞘)
拔付時,上身向左後拉約45度,左拳在離身體中心線右斜前約45度處停住。刀刃高度與右肩成水平,刀尖微較水平低下(如滴下鉏附近之水,能慢慢向刀尖流移程度)停住右拳內側。
踏出時,兩膝要成直角(90度)充分挺出腰部,垂直上身,力氣貫注下丹田。
二、拔擊後,瞬即將左膝移靠右踵(腳跟),依左耳高度,刀持水平,右手肘向內彎,像刺突後方的心意迅速將刀振舉頭頂,同時左手移握刀柄,瞬即踏出右足同時由正面斬下。
註:左手移握刀柄時,左手握住鞘口要移至水月近處才鬆手。
振舉兩手盡量高舉頭頂,斬下時體姿與前項注 同,斬下時左膝不動。
斬下時雙拳掌,要像扭毛巾的要領向內扭停住在臍前,雙手腕首上端伸出,刀尖稍低。
從振舉至斬下不待分秒,行一貫連串動作。
三、斬下後,左手離開刀柄,移貼左腰帶,同時右手稍向前刺之氣氛,手掌心向上,刃向左,展伸肘,像刺右斜後,水平大迴旋至與正面成90度時,彎肘右拳移靠太陽穴附近,站起同時,袈裟斬的要領擺下振血。
註:站起時稍彎兩膝,成落腰姿勢,此種姿勢稱謂」居合腰」。
振向是振落雨傘上水滴要領動作。
振下時,右拳頭的高度與左手掌水平,刀尖向前低下約45度,而在右掌稍微內側止住,此時刃部要朝振下方向。
四、保持「居合腰」原狀,後足(此時是左足)移前與右足並攏,稍停,右足拉後,左手離腰移握鞘口,移到在中央(臍前),刀鍔近處刀棟移至左手拇指和彎曲食指所作成洞口上,向右斜前展伸右肘同時將鞘拉後(此時左手小指貼在左腰帶著移後),將刀尖滑入鞘口,將刀慢慢納入,同時左手推鞘口至肚臍前停住,一面降腰徐徐合攏雙手納畢,同時右膝跪著地板。
註:納刀時鞘口由中指握住,拇指和食指要松握,刀不可用拇指和食指挾住刀身。
刀納畢時,鍔內側要在臍正中前,刀大約保持水平。
五、納畢後起立,同時後足(右足)移靠前足並攏,右手鬆離刀柄,成佩刀姿勢,退移至次式刀技開始位置(以下至十式止均同)。
第二式刀技 後(向後面)
意義:
感受坐在後面對手有殺意,制先機迴旋,對正背後對手,同時拔擊太陽穴,接著從頭頂斬下得勝。
動作:
一、身體向正,向右轉180度向後正坐,穩靜雙手握刀,足指豎起,依照第一式刀技動作一、將刀拔出,浮開左膝,用右膝為軸點,向左迴旋180度,對正對手,左足稍踏左邊,同時向對手太陽穴激厲拔擊。
註:此招技與第一式刀技「前」之動作大致相同,唯一不同處是由後迴旋180度回復正面拔擊,踏出的腳與第一式有所差異,要注意踏出左足。
以下之動作二、拔擊,三、振血,四、納刀,五、起立與第一式相同,只是,足之運法有左右之差異。
第三式刀技 受流(向右)
意義:
坐在左側對手,突然站起,斬下來襲時,一面起立架開來刀,從對手左肩口「袈裟斬」砍斬取勝。
動作:
一、由正面向右(正面為左)正坐,面朝視左方對手,同時雙手握住柄鞘,浮腰豎立右足尖,一面伸直腰部,左足稍踏右邊(參照圖)(此時足尖向外側)同時將刀貼近胸前,站起,左手拉下鞘,右手將刀往上拔出面額前上方,刃向右斜上,刀尖向後下垂,保持架開(受流)姿勢。
註:注視左側對手動作,不僅面部如此,也要稍微推出右肩的心境施行,則接下去的動作會較流暢。
往上拔速度,要依拔擊動作「徐、破、急」速率施行。
刀往上拔時,左手保持握住鞘口,左肩稍移後面,用刀掩護上體姿態。
二、接著,右足移踏左足側,一面起立(同時「受流」架開對手斬下之刀瞬間),刀尖由後迴旋右上方身體正對對手,左手移握刀柄,動作連貫不可停頓,左足拉退後方同時,由對方左肩口袈裟斬下。
註:從起立至斬下止,不可停頓,要像流水般,一連貫串施行。
斬下時,雙手停止在臍前,刀尖要較水平稍低。
三、斬下後,保持原狀,稍彎右膝,左肘伸直,刃部向前,雙手移上左前,將刀斬擊部位(刃尖七吋部位)移置右膝上。
註:刀用雙手移止左前上時,右手鬆握,掌心向上,刀柄挾在拇指和食指中間,由下面保持輕輕支托形態。此時左肘要充分伸展,握住刀柄之左拳移上左斜前方。
刃部向外,刀柄在上,刀尖朝下四五度橫一文字,與上體成平行。
刃尖七吋部位,輕托置在右膝頭上。
這亦是振血之一種,要把殘心的意境充份表現出來。
四、右掌松開刀柄,反掌從上逆手換握。
註:逆手是不可用力強握。
五、右手反掌逆手握時,左手離開刀柄,移握鞘口,右手再反掌向上,刀尖由下方,迴旋左方,將鍔附近移靠鞘口,反掌(「逆手」掌手向上)姿態納刀,緩慢蹲下,左膝頭著地皮同時納畢。
六、刀納畢,起立同時後足(左足)移前並齊右足,右手離開刀柄,回復佩刀姿勢。
第四式刀技 柄當(柄撞)
意義:
前後遭遇襲擊,先以刀柄頭撞擊對手水月(心窩)連著用右單手刺擊後面對手水月,再次以凌厲氣勢將前方對手劈斬得勝。
動作:
一、向正面依居合膝坐穩,雙手迅速握住刀柄同時浮腰,豎起左足尖伸直腰部,右足踏出,同時用雙手並握刀與鞘整體激厲向前撞出,依柄頭撞擊對手水月(SUIGETSU)心窩。
註:居合膝「作法」參照居合膝項目。
雙手握刀時,右手將刀柄橫面握住。
撞擊時,柄頭高度約標准本身水月高度。
二、撞擊後,右手保持伸展右肘姿勢,急速用左手將鞘往後拉引,一面以左膝為軸,把身體向左轉約45度,刀同時拔出,刃尖朝向後面對手,刀尖刀棟貼在左胸(乳)保持水平,上體垂直,充分伸展右肘刺擊後方對手心窩(水月)。
註:刀拔出時,握住鞘口之左手要充分拉盡刀鞘。
刺擊後方對手時,左手握住鞘口移送臍前。
三、刺擊後,依左膝為軸,向右迴旋,抽出刀刃之意境振舉頭上,左手移握刀柄,回復正面向對手,同時以淚厲氣勢從頭頂斬下。
註:不可忘記,抽出刀刃心境動作。
回復正面時,雙目要較身體回轉向正面之前,先注視對手。
振舉至斬下動作要一連貫串,不待分秒空檔。
斬下時,刀尖稍較水平低。
四、斬下後,保持原姿勢,將刀向右拂開,同時左手離柄移貼左帶。
註:這亦是振血動作之一種,此時右拳位置要在身體中心線右前約45度處附近,其高度與移貼在左帶左手成水平,刀尖要較水平低一點,而稍在右掌內側止住。
五、振血後,左手由左帶移握鞘口,一面納刀,將前足(右足)引退靠左足穩定身腰,跪著左膝,保持蹲踞姿勢。
註:納刀要領同第一式刀技。
引退前足(右足)時,要自然直線引退,不可向右描半月(弧形)般引退。
單膝著地蹲踞是豎起足尖,把且門格置在左足踵(足跟)上,右足引退,保持立膝形狀,浮著右踵,移至左足尖附近。
六、落定腰部,隔一呼吸之後,伸展腰部,右足踏出,起立同時後足(左足)移前並齊右足,右手離柄,保持佩刀姿勢。
第五式刀技 袈裟切(袈裟斬)
意義:
前進中,前方對手振舉刀欲斬下來時,從右�下往上拔擊,反刀從左肩口袈裟斬下得勝。
動作:
一、前進中,左足踏出同時雙手握刀,將鞘向左外反轉一面拔刀,踏出右足,同時右單手從對手右�下逆袈裟往上斬。
註:前進都由右足起步(以下至第十式刀技均同)。
往上斬時右拳停止在右肩上方,刀不出體側,約肩幅程度,扭挺出腰部為要。
二、往上斬後,雙足保持原位(不移動),左手離鞘口移上握柄不待分秒,由左肩口袈裟斬下。
註:一和二要一貫連串動作,斬上和斬下時注意不得停頓。
往上斬同時反掌斬下時,想要斬對方左耳心境袈裟斬下。
左手要離鞘口時,必須把鞘往內扭轉復原,鞘口移至臍前。
斬下時,不移右手反掌將刀垂直豎起而無須擺振後方。
斬下時,雙拳停止在臍前,刀尖稍較水平低下(同第三式刀技「受流」)。
三、斬下後,引退右足採取八相架構,表示殘心。
註:雙目不離受斬倒下的對手,穩靜地將刀引上右肩採取八相架構。
八相架構時,鍔要保持在口之高度,離口一個拳,注意不要引上過高。
四、由八相架構,約停半拍呼吸,引退左足,一面左手離柄移握鞘口,同時將袈裟斬下振血。
註:注意左手。不像於其他刀技,移貼左帶,而直接移握握鞘口(准備納刀)此時鞘要保持水平。
五、振血後,保持原姿勢納刀。
六、後足(左足)移前並齊前足,右手離柄復佩刀姿勢。
第六式刀技 諸手突(雙手刺突)
意義:
前進中,遭受前後對手襲擊,先將前面對手拔擊其右斜面部,瞬即依雙手刺擊其心窩,繼即將後面對手從正面斬下,再次由前面來襲的其他對手,從其正面斬下而得勝。
動作:
一、前進中,左足踏出同時雙手握刀,右足踏出,身體同時向左後拉開,瞬擊對手右斜面部。
註:「拔付」和「拔擊」注意二項不同之處。
瞬擊時,刀尖停在顎之高度,刃都向右斜下。
二、刀卸下架中段一面將後足移前足踵,左手移握刀柄,瞬即右足踏出,同時用雙手,刺突對手心窩。
註:左手移握刀柄時鞘口不要忘記移至臍前。
刺擊動作要像如閃電般。後足移靠前足踵,瞬即右足踏出刺擊。
刺擊時刀尖,稍較水平高。
三、刺擊後,左足為軸,向左後迴旋,同時一面將刀振舉頭頂,正對後面對手,瞬即正面斬下。
註:向左迴旋振舉刀時,將刺入體內之刀,要以抽出之要領施行。
迴旋時為保持穩定姿勢,左足稍開外側為佳。
斬下時之刀位,保持水平。
四、斬擊後面對手後,同三之要領再對正,由前面來襲之另外對手從正面斬下。
註:再次迴旋對正時,為保持穩定姿勢,左足稍踏開左側為佳。
五、斬下後,保持其原姿勢,將刀向右「拂開」(振血),左手同時移至左帶。
六、振血後,左手由左帶移握鞘口,保持原姿勢納刀。
七、刀納畢,後足(左足)移靠前足並攏,右手離柄復佩刀姿勢。
第七式刀技 三方切(三方位斬)
意義:
前進中,遭受正面及左右,三方位對手襲擊,先瞬擊右方對手頭部,再劈斬左方對手面部,繼即劈斬正對面之對手而得勝。
動作:
一、前進中(右、左、右如此進第三步時)右足踏出同時,雙手握刀,面向右方對手,右足踏出時瞬擊右對手頭部。
註:面向右方對手時足部踏法最重要,此時前足(左足)足尖要向右斜右方(即踏在右足左斜前方)。
與第六式刀技之瞬擊部位不相同,而刀尖要斬擊至咽喉停住。
二、瞬擊後,仍保持原足位而以右足為軸,朝向左方對手,同時將刀振舉頭頂,左手握刀柄,左足稍踏開左側斬下其正面。
註:朝向對時,雙目同時轉視對手。
斬下時,刀保持水平(對手之「水月」)。
三、斬下後,繼即將刀振舉頭頂一面,右轉向正面對手,右足踏出,同時斬擊其面部。
註:此式斬下與二之要領相同,唯右足踏出之點有差異。
四、斬後右足引退後面採取左上段架構表示殘心。
五、表示充分殘心後,左足遂漸引退右足後方,左手離開刀柄移貼左腰帶,刀同時從右袈裟方位振下行振血。
六、左手由左帶離開握住鞘口,以此姿勢納刀。
七、後足(左足)移前,並齊前足,右手離開刀柄復佩刀姿勢。
第八式刀技 顏面當(撞擊面部)
意義:
前進中,遭受前後對手襲擊,先將前面對手之顏面部以刀柄頭、柄鐺(以柄頭撞擊),繼之向後方對手水月用單手刺擊,再次迴旋180度正對前面對手,由頭頂斬下得勝。
動作:
一、前進中,左足踏出同時雙手握刀,右足踏出,刀與鞘整體激厲刺出,以柄頭撞擊對手面部。
註:前進必先由右足踏出,左足踏出同時握刀(以下第九式、第十式皆同)。
刀用雙手握時,右手握刀鍔附近,左手握鞘口,而拇指押扣刀鍔。
刀與鞘整體撞擊時,雙手肘盡量展伸,撞擊時右手,從上面輕貼刀柄模樣。
撞擊時柄頭高度,依准雙目之間。
二、撞擊面部後,左手瞬即引拉鞘,一面注視背後對手,刀尖脫離鞘口同時,握住刀的右手移靠貼右上腰,刃部向外保持水平架構,左足稍移左側,而為軸,向左旋轉與對手相對,不得崩潰姿勢而保持上身端正,右足踏出一步,刺擊背後對手心窩。
註:身軀向左旋轉速度與拉引鞘速度同快。
握刀的右手,移貼位置是「上腰」(即腰骨上)此時身體完全與背後對手面對面。
刃部始終保持向外和水平,刀尖不可有上下擺動。
刺擊背後對手時,不可只靠右手伸出刺擊,右足踏出同時依腰力刺擊意境,右肘伸直刺擊。
刺擊時,右拳頭在心窩高度,刃部向外。
三、刺擊後,刀從對手體內抽出,向左旋轉180度一面架開來刀振舉刀,左手移握柄頭,右足踏一步,將前面對手從正面斬下。
註:身軀向左旋轉180度回復正面時,左足稍踏開左側整頓姿勢。
斬下時,雙拳停止在臍前,刀保持水平。
四、保持原姿勢,將刀向右拂開(振血),同時左手離柄移貼左腰帶。
五、左手離腰帶,移握鞘口,照原姿勢納刀。
六、後足(左足)移靠前足並攏,右手離柄回復佩刀姿勢。
第九式刀技 添手突(添手刺突)
意義:
前進中,察覺左方對手,制先機一面向左旋轉90度給予對手右袈裟瞬擊,立即將刃部向下,左手掌挾押刀刺擊對手腹部得勝。
動作:
一、前進中,左足踏出同時雙手握刀,繼即右足踏出而為軸,將身體向左旋轉90度,一面對正左側對手,左足引退將身體向左後拉,同時由對手右肩袈裟瞬擊。
註:前進中,左足踏出時,左足尖要向左開45度踏著,接著即以右足尖踏在正左方,將身體旋轉時,左足尖亦同時向正左方。
身體向左轉同推開鞘口,徐徐拔刀,一面旋轉,至刀尖快脫離鞘口同時引退左足。
右袈裟要斬下至臍之高度。
二、瞬擊後,右足稍引退半步(丁字足),身體向右後拉,同時刃部向下保持水平拉後,握著柄的右拳貼置右上腰,左手拇指和食指確確實實挾住刀身中間,同時右足為軸左足踏出,刺擊對手腹部。
註:右足稍引退(即指約退半步之意)。此時右足尖向右外45度踏著,身體亦同樣向右方45度。
握住刀的右手引移至右腰位置時,依上腰為准。右手移貼右上腰和左手拇指及食指挾住刀棟與引退右足半步要用一拍子動作施行。這姿勢稱謂「添手刺架構」。
刺對手腹部時不唯用手腕之力量,以用身體刺擊心意充分將腰部推前。
刺擊時,身體照原來保持向右45度開著,握住柄之右拳,不離腹部而移貼在臍前。此時刀尖不可上下擺動,即保持水平。
三、刺擊後,左手保持其原位不動,拇指和食指挾住刀身的手掌朝向下方,刃向前,右肘輕輕展伸,握柄之右拳向右斜前上抬,採取右乳高度架構,表示殘心。
註:此時身體照原向45度開著,面部亦朝向斃下對手。
表示殘心時,展伸在右斜前上的右腕與刀之角度,約成直角90度。
四、表示殘心後左手離開刀身移握鞘口,左足引退同時,將刀向右拂開(振血),依照振血姿勢納刀。
註:振血時,身體照原朝向左方對手。
五、後足(左足)移齊前足並攏,右手離柄復佩刀姿勢。
第十式刀技 四方切(四方位斬)
意義:
前進中,遭受四方位對手圍攻,為制先機,刀與鞘整體右斜前推出,先用「柄當」(即用柄側面撞擊),想拔刀的對手甲右拳,繼續一面拉鞘拔出刀,以右單手,刺擊左斜後方對手心窩,再繼續復向右斜前對手(即最先受撞擊者)正面斬下,連接著斬下右斜後方對手,再繼續架開左斜前方對手劈下之刀,振舉至頭頂向對手正面斬下得勝。
動作:
一、前進中,左足踏出同時雙手握刀,左足為軸,身體轉向右斜前,將刀與鞘整體推出,右足踏出一步,以柄側面撞擊對手右甲。
註:雙手握刀時,右掌從下,左手照原握鞘口,拇指要押扣刀鍔。
要撞擊右手時,先將刀鞘扭轉左外方,以柄側面(平面)撞擊對手之手甲,此時右足踏出。
二、撞擊後,瞬即用左手拉鞘,刀尖脫離鞘口同時,身體向左回轉,對著後面對手成左半身,將刀尖前端附近刀棟,貼著左胸前架構,上身保持端正,左足踏出,右肘充分展伸,刺擊對手心窩。
註:撞擊對手甲右拳,要瞬即開始拉鞘。
刀拔出同時,將刀尖附近刀棟,貼住左胸部位,刃部向外水平架構。
刺擊對手心窩時,右肘要充分展伸,但身體保持左半身姿勢,左手握住鞘口,移至臍前,刺擊時右肩不超出左肩。
三、刺擊後,刀抽出心境,由左,振舉頭頂同時,左手移握刀柄,一面將身體向右旋轉正對右斜前對手,同時左足踏出斬擊其正面。
註:旋轉斬砍其面部時,注意身體平穩,不要搖幌,因此要特別留意,足步的運行。
刀斬下時,刀位保持水平(以下同)。
四、確實斬下後,保持原姿勢,左足為軸,旋轉正對右斜後對手,架開來刀姿勢,將刀振舉頭頂,右足踏出,斬砍其面部。
註:此時,亦注意足部之運行和斬下之方向。
五、斬下後,繼即以右足為軸,向左旋轉180度,一面正對左斜前對手,刀振舉至頭頂,一面面對左斜前對手,刀振舉至頭頂,左足踏出,稍移左側站穩,右足踏出斬擊其面部。
六、砍倒最後對手後,緩慢地將右足引退,同時採取左上段架構,表示殘心。
七、殘心後,引退左足,一面左手離柄,移至左腰帶,同時將刀依袈裟方位振下行振血。
八、左手離左腰帶,移握鞘口,保持振血姿勢納刀。
九、刀納畢後,後足(左足)移靠前足並攏,右手離柄復佩刀姿勢。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zA2NjE2OTI=/v.swf
http://www.jingwuhui.com/eshop/category.php?id=84
香田郡秀《劍道一本技》中文字幕版
第一章
第一節:自然姿勢
http://files.myopera.com/kobetsu11/files/kihon.rmvb
第二節:站立姿勢
http://files.myopera.com/kobetsu11/files/ashikamae.rmvb
第三節:基本步法
http://files.myopera.com/kobetsu11/files/sabaki.rmvb
第四節:竹刀握法
http://files.myopera.com/kobetsu11/files/nigiri.rmvb
第五節:中段構
http://files.myopera.com/kobetsu11/files/No5.rmvb
第六節:基礎揮刀方法
http://files.myopera.com/kobetsu11/files/kihonburi.rmvb
第七節之一:基礎擊打方法
http://files.myopera.com/kobetsu11/files/Kukantatotsu_01.rmvb
第七節之二:基礎擊打方法
http://files.myopera.com/kobetsu11/files/sayumenkote.rmvb
第二章
(1)正擊面Menuchi
http://files.myopera.com/kobetsu11/files/menuchi.rmvb
(2)正甲手Koteuchi
http://files.myopera.com/kobetsu11/files/koteuchi.rmvb
(3)正擊腹Douuchi
http://files.myopera.com/kobetsu11/files/DOU.rmvb
(4)刺擊Tsuki
(5)切返練習Kirikaeshi
http://files.myopera.com/kobetsu11/files/Kirikaeshi.rmvb
(6)體碰Taiatari
http://files.myopera.com/kobetsu11/files/Taiatari.rmvb
(7)間合Maai
http://files.myopera.com/kobetsu11/files/maai.rmvb
(7)殘心Zanshin
想學的話可以去劍道班報名,自己看視頻看教程學很容易受傷,如果滿意可不可以多加點分.
4. 日本劍術的基本攻擊方法 各流派特色 拔刀技是甚 什麼流派都有拔刀么 越詳細越好啊。
個人感覺學習劍道比較好 因為當你把劍道學會之後 其他的東西 也會多少的了解 如果是女孩子的話 每天最基本的 揮刀500 足夠使你再短時間內 即增加了自己的力量 又能磨練出對劍的感覺 這樣比每日枯燥的健美 可是強上百倍 劍道首先就是注意間合區 什麼是間合去 就是你我互相能夠擊打到對方的距離 當對方一旦踏入間合去 你就可以有效打擊 反之最基礎的躲避就是 拉開間合區 也就是我離你100米遠 你打不到我 這個間合區是很難練的 有時只差1厘米 也會身首異處 學習劍道 還會叫你去觀察對手 觀察對方的武器 比如 對方的手 腳 都算是武器的等等 日本劍術基本攻擊方法 也就算是九刀吧 以一個米字型概括 從上往下劈則是唐竹 反之從下往上則是逆風 從左到右是左稚 反正是右稚 從右斜上方向左下方劈叫袈裟斬 反之則叫左切上 從左上方向右下方劈叫逆袈裟 反之叫右切上 左後一個是刺突 也就是這個米字的中心那一點 日本劍術的招式是由這最基本的9刀構成的 簡結 伶俐 拔刀術其實你要學習的話 不在劍道里 而在專門的拔刀術上 在劍道那裡也能找到老師 只不過 他只教拔刀 不教劍道罷了 劍道現在是一項體育運動 而日本劍術 在劍道里 給大大的限制了 有規則的。。。
5. 拔刀術的講究
1)日本,現在也存在拔刀術,但屬於表演性質。
2)日本的歷史上確實存在過拔刀術的流派。只不過這一流派在實戰中是否真的有效,至今還存在著爭論。
另外,本文暫採用「拔刀術=居合」的概念,這兩個單詞具體有什麼不同之處也如同拔刀術的原理一樣有各種說法。如果按照下面參考網頁的說法,則是:
拔刀術=居合術=居合 —— 古時實戰武術 拔刀道 = 居合道 —— 現代的具有表演性質的一種武道。
日語里,拔刀術也叫「居合」,因為拔刀術需用特殊的刀來發動,這種刀就叫居合刀
居合刀可稱為打刀的一種,有一定的弧度,長度和柄長(單雙手均適合)
均有標准可依便於使用撥刀術。譬如直身的打刀或特別長身難於快速撥刀的打刀便不稱為居合刀。半太刀亦可用之居合。
居合刀設計要求主要在與快速撥刀,所以要求重心要求與刀的長度都有要求。整體上來說刀條要比一般打刀短,刀柄也是一樣。以這樣達到快速出刀的要求。
6. 日本劍道,起手式,除了居合,還有什麼嗎用劍道專用的名詞回答,外行請離開。
居合不是起手式。。。居合是和劍道不同的兩種運動,雖然有關系。劍道是身著護具用竹劍進行實戰的運動,而上泉信岡在創建這一運動之後由於竹劍的造型不符合武士刀的劈砍,容易讓新手有一種木棍的錯覺,因此保留了居合,不穿著護具而用真刀進行聯系以培養刀的感覺,解釋意思是「拔刀術」,即日本劍術中拔刀將對方殺死的技能,由於有危險性因此並不進行兩者實戰,只是個人修行而已。因此不練習劍道僅練習居合就會有背套路做姿勢而找不到感覺,反之則把劍道看成一種棍擊。所以說,一般劍道館內劍道和居合都有練習的,而且國內一般是劍道達到兩段才有資格練習居合。
起手式構え一般常用的有三種:上段、中段、下段。中段最基本,也是最需要練習和協調的一種姿勢,由於對准敵方咽喉因此容易搶奪中線,進可攻退可守,實在是很容易上手。事實上的劍道高手也是一直使用中段的,有句俗話就是人們看劍道訓練者的水平只要看他擺的中段怎麼樣就夠了。中段是一切的基礎,中段擺不好什麼動作都是白練的,所以一般情況下新人前三個月只有擺中段和擊面兩個動作,修行到高手階段也是回到這兩個動作。
上段是另外一種比較多的,考完一段之後如果你個子比較高的話老師會推薦你用,把竹劍舉過頭頂,擊面的時候左手往下拉,右手推一把。這種起手式傾向全攻擊,距離遠,手長的話對方打不中你你可以得分,而且由於竹劍沒有在中心對峙所以對方無法掌握距離,對你的優勢很大的,當然了是在你用熟練的情況下。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容易被突刺喉嚨,因為上段放棄了防禦。
下段說實話我還沒見過。。。所以也要向別人請教的
還有一種叫做平青眼,其實就是中段的變體,只是中段是對准對方喉嚨的,平青眼是瞄準對方右眼的,目的在於對付對方上段,在對方擊面的一瞬間可以搶先擊中對方右手得分。
還有就是雙刀流了,這個目前全國都沒幾個,就不用講了吧。
總之LZ學習好中段就可以了,因為要轉變起手式實在是不習慣,需要常常練習,而且經過實踐證明任何的起手式都不如中段那麼好用。
7. 日本刀的拔刀術究竟有什麼力學原理在裡面(有興趣的才答)
拔刀術 (由於浪客劍心原著之故, 故此這是一門讓人誤解相當深遠的技術)
這並不是某一流派里的獨門招式,但凡古派劍術必會修習,就像納刀一樣。
最初最基本的招式已經無從考究,而發展至今,它有著各種不同用途的衍生招式。
是一種能對應不同環境及用途,在未拔刀的前提下,制敵先機的技術。
運用最少動作達到最有效的殺敵效果,就是拔刀術的宗旨。
有看過追憶篇的話,應該都能理解拔刀齋在用此技術時的 (兩種情況)
如果再看過一些現實里的流派,演武的視頻,便更能明白它的實際用途。
總的來說,它的核心功用可大體分為兩種 (一是突襲, 二是防偷襲)
突襲
當要向還沒進入作戰狀態 (還未拔刀相向) 的敵人,乘對方卒不及防而作出突擊,
突襲用的拔刀術,便能在自己還未拔刀准備的前提下,出奇不意地展開攻擊。
以確保一刀便能瞬間置敵於死地為中心思想,極重視一擊必殺。
突襲時會以最短,最快的方法進攻,故招式多為直截了當而不存在變化。
常見以 (右切上, 橫一文字, 逆袈裟) 居多 (視乎拔刀角度而定)
防偷襲
以(截擊, 反擊, 及制服技為主) 說白了,
其實就是一種如何快速拔刀,用以防止偷襲的 (防身術)
在古時的日本如幕末這種動湯不安的時代,暗殺敵對勢力的人是平常事。
雖然武士多有一身不凡武藝,然而偷襲卻總是出奇不意的,要防患未然,
便需從平日非戰斗時間 (還刀納鞘的狀態下) 訓練出對應偷襲的手段。
(居想會) 向上拔刀並以單手持刀卸開對方攻擊後變換為上段攻擊的 (反擊)
利用右腳後退時避開斬擊並同時拔刀變成刺突反擊,也是拔刀術里的招式之一。
不管是突襲又好,防偷襲也好,當面對復數敵人時,
以拔刀術順利解決第一人後,便會變招應付後續的敵人,而絕不作出任何停留。
常見於浪客劍心裡的那種︰
精要不在於揮刀斬擊,而重於如何迅速拔刀出鞘,
拔刀的速度越快,便越能藉助刀的重量產生向心力。
(踏步扭腰拔刀,讓刀重帶動手臂與手腕連動,最後扭腰揮斬!)
連串動作一氣呵成,將拔刀的力量變換為向心力以後才順勢發力。
而大前提是 (如何在零阻力之下拔刀!)
拔刀會受阻礙,是因為持刀者連自己手持的刀,長度及弧度也弄不清楚。
而更重要的是將 (扭腰拔刀) 的意思誤解為 (扭腰拔刀同時斬擊!)
有說拔刀術是利用拔刀時的弧度和產生的摩擦力讓刀順著刀鞘滑出
瞬間製造出一種爆發力,其力道和速度要大於憑空直接揮刀,因而在第一招搶先砍中敵人。
沒根據是對也不肯定是錯,但唯一肯定的是不會只有跪坐拔刀術 (否則町井勛都在幹些的?)
而我個人的︰
先從清楚了解自己手持的刀與鞘的長度及弧度開始,並從慢動作練起。
透過不斷反覆默想及練習整個"拔刀" 的動作,然後續步將拔刀的速度提升。
(拔刀與斬擊) 其實是由 (兩個步驟) 來構成整體動作!
拔刀時左手握住鞘口,小指押鞘擦著腰帶,右手將刀沿著鞘的弧度 (向前直線抽出),
左手同時亦要將刀鞘拉後 (即為鞘引),在右手拔刀的同時扭腰踏步 (即左身擺後右身擺前)
將右半身盡最大限度往前伸展 (籍此製造更多空間確保順利出鞘)。
在動的一剎 (像牙突一樣將左右身軀瞬間前後挪移) 利用反撞力拔刀。
以上的動作做得好,刀出鞘後便自然產生一股動力
利用拔刀的速度,讓刀身自動甩向前方, (讓刀身向前劃出圓弧)
只要順著這道力帶動身體,手臂及手腕同步向右連動,便能借勢發力揮刀。
(出鞘的速度越快,揮斬的威力越強!)
備注︰
1. 這套理論只強調 (拔刀術的第一刀)
2. 強烈建議(別用沒有目釘的裝飾刀) 嘗試
3. 別把這套理論用在逆刃刀上!
8. 發現古代各個世界武士拔刀的架勢都不一樣
歐洲人的劍是直長細的,多用於刺,所以要直對;亞洲的,日本武士的刀基本上是刀柄較長,且孤度較好,基本上一出刀就可以拉茜;中國人的大多用劍,但招式各門各派,很難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