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人喜歡聖人
1. 周總理為何被日本人稱為聖人
尤其在日本,孔子的粉絲們更是比比皆是,記錄他老人家思想精髓的《論語》更是被捧為「宇宙第一書」!最有意思的是,日本人民充分把論語和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創造了很多的諺語,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莫過於「讀論語而不知論語」,
用來譏諷那些死認書本、不重實踐的書獃子。通常,在自大的日本人眼裡,孔子這類聖人在今天的社會中幾乎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中國的周總理卻是個例外,許多日本人被他質朴的人格所折服,把他看成是與孔子、耶穌這些先賢們同樣偉大的聖人。用日中經濟協會常任顧問岡崎嘉太平的話說:他從小就在尋找像孔子、釋迦和耶穌那樣偉大的人,但一直未能如願,直到結識了周恩來總理,他最終認定周恩來正是他所要尋找的聖人。
周恩來總理生前非常喜歡一本書——《中庸》,這部儒家經典的核心是教化人們應該做到四個自我: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型人物。要做到這一點,「誠」是基礎中的基礎。那麼什麼是誠呢?儒家的解釋是誠者,物之始終,不誠不物,天道與人道相通,故修齊治平亦必以「誠心正意」為始基,在「誠心正意」上下功夫,做到以誠感人。
周總理出身書香門第,修身養性是人生的必修課,他平生最推崇的就是一個「誠」字。早學生時代,周總理便以誠實待人行事,自勉自勵。無論是談吐間,還是紙筆間,他都努力做到「無絲毫假借,無智利相擾」
,以誠待人,塑造完美的人生品格。
在後來的人生經歷中,周總理總結出了一條人生座右銘: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最老實的人,因為只有老實人才能經得起事實和歷史的考驗。在他看來,「誠」乃人固有之天性,而「欺詐」不過是後來養成之惡習,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雖然欺詐私曲之徒比比皆是,為爭霸竊權紛攘角逐,但未有以作奸欺世之術能范圍世界、統領人心者。相反,「誠」則能夠感動萬物,包容天地。周恩來自己信奉以誠待人的原則,不虛與委蛇,不文過飾非,許許多多與他交往過的人都為他
的真誠所感動,為他的品格所吸引。
在中美歷史上著名的「乒乓外交」中,周總理的真誠曾經打動了不少美國人。
1971年,美國乒乓球隊訪華,運動員格倫·科恩是個不折不扣的美國嬉皮士。周恩來在接待他們時,科恩出人意料地徵求周總理對美國「嬉皮士」的看法。周總理沒有迴避,很坦然地說:「在許多國家裡,一般地說,青年人總是對他們的長輩所做的事情感到不滿,應當讓他們有尋求真理的自由,我們年輕的時候也是這樣。」接著他又補充說:「靠近人民,就不會走錯路,但是如果你發現走錯了路,那就要及時回頭。」周總理的話沒有一絲做作,這番坦誠真摯的回答立即贏得美國客人的現場鼓掌。
美國總統尼克松也對周總理的人格贊嘆不已。他曾這樣評價說:「在我們訪華的過程中,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赫魯曉夫的高談闊論是多麼裝腔作勢,而中國人的待人接物又是多麼平易近人。其實,赫魯曉夫的吹牛不過是為了掩蓋其自卑的心理;周恩來機警的自我批評則是自信心充分發展的明顯表現。我知道,這只是如何待人接物的一種方式,但在事實上,這表明中國人對他們的文化和哲學的絕對優勢堅信不疑。憑借這一優勢,他們總有一天會戰勝我們和其他人。」周恩來非常反感虛偽奸詐之徒,他認為蔣介石就是這種人。蔣不僅言而無信,而且專靠玩弄權術起家,他用人喜歡「奴才」
,維系隊伍不以誠孚眾,而是製造矛盾,利用矛盾,操縱矛盾,用一個牽制另一個,互相提防,互相掣肘,以求「平衡」和防止異端。所以蔣介石雖然能在表面上形式上維持內部的統一,但實質上他們之間是各不買賬,各懷鬼胎,平時口角相參,遇事互相推諉,這樣當然「卒至自覆自敗,與人以可譏可恥之據」。
2. 中國兩位的古人在日本被推崇為聖人,分別是誰呢
日本大家肯定不會陌生,無論是因為歷史原因,還是近些年來的文化和經濟上的接觸,大家對於日本都有一定的了解。隨著大家對於日本的了解慢慢深入,會發現一個非常奇妙的時期,其實在日本的思想文化方面,和中國人還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的。
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小編並不是一個崇拜日本或者推崇日本的人,我們中國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叫做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們在看其他國家意識形態的時候,可以先觀人,後觀己,再來反省自身,如此反復,方成大道。
這些名人雖然比現在的我們依舊強上無數倍,但是比我們強上無數倍的名人又怎只有這些,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難以被我們吸收理解,或者就如同現在的中醫一般,浩渺深邃我輩庸人難以繼承。
有道是“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泱泱華夏五千年,何以輪到我輩時,反被他人攖吾鋒。我們的錯,在於難以明對錯,不懂知得失。
日本的崛起在於重視文化傳承和思想的變革,才能夠在短短百年時間雄起於世界頂峰,我們有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同樣能!
3. 河南寺廟挖出千年肉身菩薩,為何會把日本人吸引過來
眾所周知,佛教雖然是在印度誕生的,但在中國發揚光大。佛教在印度的影響力反而不及中國。
公元前2年,佛教西來。光武帝劉秀和陰麗華的兒子漢明帝憑著子以母貴當上皇帝後,於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飛身的金人,隨後漢明帝將這個夢告訴給了大臣們。
而且圓仁為日本天台宗的發展和中日兩國天台宗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古代佛教、文化和友誼的一位偉大傳播者,他的功績在中日兩國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和友好關系史上永垂不朽。
這就是圓仁為什麼備受推崇的原因所在。
4. 日本人為什麼要崇拜王陽明,這對於中國有什麼啟示

自己不讀書不可拍,自己無知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明明無知,明明愚蠢,卻用閑言碎語污衊聖賢,以管中窺豹概述群星,以自己偏見與愚蠢掩飾知識與智慧,這些行為只能被別人恥笑。
5. 為什麼日本人那麼推崇王陽明的學說
陽明心學對日本最大的作用是推動了明治維新的發展。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很多重要人物都研究過陽明學,他們十分看重陽明學中強調人的精神力量和意志、強調實踐的說法,要求以實際行動變革社會。因此有很多人認為陽明學是明治維新的原動力。所以說這也是日本人至今都非常推崇陽明心學的重要原因。
王陽明生前曾與一個名叫了庵的日本和尚有過交往,時間是在明朝正德八年,王陽明與帶領日本一個貿易使團出使中國的了庵禪師在寧波結識,兩人還在一起討論了佛家學說學,王陽明給了庵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張,宣傳了自己的「心學」思想,在了庵准備回國時,王陽明寫了一篇《送日本正使了庵和尚歸國序》的文章為之送行,這也證明了「陽明心學」從此時就已經傳入了日本。
而陽明心學傳入日本有史料記載的時間應該在王陽明去世80多年後,他的代表作《傳習錄》在1602年傳入日本。在幕府時期,儒家理學是日本的官方之學,陽明學傳入後,通過中江藤樹、佐藤一齋、大鹽中齋等一系列日本學者先後傳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從此陽明心學在日本開始嶄露頭角。
(5)為什麼日本人喜歡聖人擴展閱讀:
王陽明本名叫做王守仁,這個名字來自於《論語》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他少年聰慧,雖然直到五歲都不會說話,不過他早已默記了許多書籍。等到他能開口說話時,已經通曉各種事理。王陽明十三歲時,與私塾和老師探討天下大事,便立志要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後來明英宗被蒙古俘虜,王陽明又立志學好兵書,報效社稷。
少年的早慧讓他從小就勤於思考,不斷尋求真理。因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把南宋思想家朱熹尊為祖先,在當時,百姓學習的儒家經典都是朱熹批註的。人們探討學術問題都採用朱熹的思路,而朱熹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堅決倡導者,他說:"宇宙之間,一理而已",認為世間萬物都來自於"理","理"也就存在於萬物之中。
朱熹的這一觀點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被奉為真理,於是王陽明最初也是按照朱熹的辦法來思考。朱熹認為,人要是想成為聖賢,就需要通過"格物致知"來找尋存在於萬物中的"理",最終達到"物格知至"的境界。
為了成為"聖賢",王陽明便四處"格物"。新婚之夜,他悄悄跑到院子里,盯著院中的竹子看了足足三天三夜,卻一無所獲。失望之下,王陽明開始懷疑朱熹的理論到底是否可行。
弘治十二年(1499),王陽明曲折考中進士,踏上仕途;七年後的明武宗正德元(1506),他因上疏抗爭劉瑾專權,被痛打四十大板,貶到偏遠的龍場。
在上任途中,他察覺有殺手跟隨,便偽造跳水自盡的現場逃脫追殺。艱難到了龍場,他才發現,這里不但生活條件艱苦、氣候難以適應、語言還互不相同,各族人民在這里聚居,導致這里社會混亂,民風剽悍。
他努力克服外在的不利條件,積極教化百姓,給大家講道論理,很快得到了百姓的愛戴。
在空閑時間,他常常自己待在石洞里讀書,久而久之,王陽明突然提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的觀點,在王陽明自己看來,想要成為聖人,光靠自己就夠了,以前總是從事物中尋找"理",想藉此成為聖人的思路是錯誤的。
此外,他發展了南宋哲學家陸九淵"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和"心即理也"的觀點,提出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的哲學思想。他認為,世間萬物及其中蘊含的"理"就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中,想要參透"理",需要的不是求諸外物,而是拷問本心。
他不但自己體悟,還在晚年開辦書院,向學員講授"心學",影響深遠。他的思想蘊含的人性解放、思想自由的光芒不可磨滅。到了近代,無數革命志士對他的思想推崇備至,時至今日,還有許多人從中吸取營養,獲益匪淺,他的龍場悟道,真可謂是意義深遠。
日本人對王陽明更是大為推崇,曾參與指揮日本海軍大敗俄國海軍的,創下近代黃種人大敗白種人先例的東鄉平八郎,一生崇拜王陽明。根《名邑餘姚》記載,東鄉平八郎始終隨時帶著一塊寫有「一生伏首拜陽明」的印章。
時至今日,日本企業家最崇拜兩位中國人,一位是孔子,另一位便是王陽明。日本著名企業家,日航CEO,在日本商界被譽為「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在他著作《活法》中,大部分的觀點都源自王陽明心學。
6. 日本為什麼會尊稱康熙為「上國聖人」
日本自古以來就崇尚中國文化,自唐朝起更甚,其多次派遣唐使東渡中國,交流文化,學習技術,可骨子裡從來不是個安分的國家,中國有戰國,日本也愛搞內斗,內斗之後還更野心勃勃,圖謀朝鮮,大明。
康熙帝稱日本總稱為倭子國,洞察到了日本敬酒不吃吃罰酒的本性,他說:「倭子國,最是反復無常之國,其人,甚卑賤,不知世上有恩誼,只一味懾於武威……故爾,不得對其有稍許好顏色」。從來不給日本好臉色看,也許正是因為日本統治集團的本性,康熙帝的輕視與自信還有強大的統治才能才會讓日本對康熙帝崇敬之至吧。
7. 時至今日,日本人為何對王陽明依舊如此推崇
首先說王陽明其人,本名叫做王守仁,是明代的思想家,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少年聰慧,文武雙全。雖然他能力出眾,卻因為批判當權者,被皇帝貶謫到貴州一個偏僻的地方。沒想到正是在這個地方,王陽明完成了從凡人到偉人的蛻變。
王陽明心學理論
可以說王陽明的理念促進了日本的經濟發展,日本和尚在中國祭拜後,攜著數本王陽明的書籍回到日本。日本政界的人物看完這些書籍後,如醍醐灌頂。王陽明注重腳踏實地的做事,日本人紛紛效仿,因此一批批實幹家崛地而起,從而促進了日本的發展。
8. 日本近代時期的不少著名人物為什麼崇拜中國的王陽明
《王陽明全集》傳入日本後,推動日本的明治維新,而且還影響整整的幾代日本人。包括現在的稻盛和夫等等企業家。王陽明的思想徹底改造了日本,為日本的騰飛打下了基礎。遵從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這個真理因為突破了中國遵循的聖賢學說,所以在中國被打入另冊,但卻在日本開花結果,引領日本不斷向前,進入現代社會。所以說,在學習方面,日本比中國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更能塑造一個民族的品格。
(8)為什麼日本人喜歡聖人擴展閱讀
狂者胸次是王陽明屢次提到的一個境界,而在宋朝理學那裡,更多提及的是聖人氣象。他的心學也正是對理學的一次內部突破。
理學從天地生生之道出發,指出了萬物無不有理,仁義禮智是天賦本性,之所以有善有惡,是因為被不同的氣質之性所遮蔽,因此要存天理、去人慾;而王陽明則從心與理的這個缺口入手,從內心體認出發,提出心即理也,良知不需外求,本就在各人心中。
對於傳統的儒家來說,做人就要修好自身道德,然後以道德給天下以安定,這是傳統儒家當中的最高成就。而王陽明就達成了這個超級成就。王陽明出身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就是一個狀元,在家庭的文化熏陶下王陽明非常輕松的就考取了進士。
9. 日本人為什麼對康熙帝極為尊重和推崇,翻譯了《聖諭十六條》,並且稱呼康熙帝為「上國聖人」
日本人對康熙皇帝極為尊重和推崇,他翻譯了康熙皇帝的聖域16條,並且把康熙皇帝稱為上國聖人,其實這與康熙皇帝的豐功偉業和人格魅力是緊密相關的。
但康熙帝晚年智力敗壞,他對繼承人選擇舉棋不定,釀成了九子奪嫡的局面,這也是康熙帝政治生涯中的一個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