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單兵有多少子彈
A. 二戰日軍一個基數彈葯多少發
現實里不是那麼規范,只說是有個大概標准,因為各個部隊級別不同、補給情況不同,比如92是重機槍一個機槍班8人算標准,攜帶彈葯在2000-2500發,也就是說小隊出擊也就這樣,但是聯隊出動就會有規定的輜重,算下來一挺92式有近一萬發子彈。歪把子和三八式步槍子彈通用,步兵可以額外為機槍攜帶子彈,正常情況下正副射手攜帶180-250發子彈,三八式是比較標准,正常情況下一個基數是120發,
B. 二戰各國單兵都帶多少子彈
正常情況下步槍單兵攜帶在120發最多,輕機槍彈葯手最多帶300發左右,重機槍幾個彈葯手加起來800-1000發,其他的都是後勤攜帶。以上數量是二戰強國配置,像中國軍隊,國軍正規軍也就30發左右,紅軍平均只有幾發。
C. 二戰日本一個普通士兵可以攜帶多少發子彈
二戰日本兵的精神是刺刀沖鋒和精確射擊,大量裝備沖鋒槍有違當時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還有可能就是何日本的國力有關,據說當時日本的路相認為,以當時日本兵每人150發子彈的攜帶量,打沖鋒槍的話,不到一個小時就打完了,可要是用手動步槍的話,則可支持一天,有利於節約資源。不過在二戰時期,整個亞洲軍隊沖鋒槍的裝備量都不是很大,這可能就和國力有關了。
D. 二戰各國單兵都帶多少子彈
這里舉三個例子:中國、日本和美國。再談步槍、輕機槍和重機槍這三種最常用武器。
1、中國:步槍是中正步槍和漢陽造,輕機槍是捷克式輕機槍,重機槍是馬克辛水冷式重機槍。
國軍中央軍的子彈配備是單兵30發子彈、輕機槍5個彈夾30發/夾、重機槍3箱100發/箱。
共軍的子彈配備是單兵5發子彈、輕機槍3個彈夾30/夾、重機槍1箱100發/箱。
2、日本:步槍是38式友坂步槍和99式步槍,輕機槍是92式輕機槍,重機槍是92式重機槍。
帝國軍士兵的子彈配備是單兵50發子彈、輕機槍5個彈夾40/夾、重機槍8個彈帶60發/帶。
3、美國:步槍是M1加蘭德步槍,輕機槍是勃朗寧班用輕機槍,重機槍是點30重機槍。
合眾國士兵的子彈配備是10夾8發/夾、輕機槍15夾20發/夾、重機槍10箱100發/箱。
其實子彈攜帶數量是看綜合國力的情況,直白點說就是看國家的生產水平。
中國在開戰之前根本就不是個工業國,打仗最能考驗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是否扎實,後期國軍不給共軍任何給養是因為他們自己的軍需品也是捉襟見肘。
日本在開戰初期的士兵彈葯是很充足的,不過到了後期彈葯數一減再減,太平洋戰爭到後期日本失敗的原因無它,就是因為彈葯不足。
美國的工業實力毋庸置疑,一個美國大兵的彈葯消耗是一個日本士兵的三十多倍,而且美國人的戰術向來是「絕對火力壓制」,使用的也都是半自動或全自動武器,在戰場上,兩個美國大兵用兩支M1可以完全壓制住一個班的日本士兵。
所謂窮人有窮人的打法,富人有富人的打法。
E. 2戰日本一個基數彈葯是多少其餘的主要參戰國呢
這個很復雜,因為基數只是一個為了統計方便而人為確定的數額,這個數字其實一直都在變。比如德軍在戰爭初期由高層確定的彈葯基數是步槍手一個基數60發子彈,因為當時德軍步兵用的毛瑟98是裝5發子彈的,一個基數正好裝12次。但是等到戰爭末期自動步槍量產列裝後,由於新型步槍用彈夾,所以新的彈葯基數是按照6個彈夾的子彈數計算的。而使用沖鋒槍、狙擊步槍的士兵的彈葯基數又會不同,使用不同型號沖鋒槍的士兵彈葯基數也不同。同時,因為在不同時期一個國家的軍工生產能力不同,所以對同一種武器的基數又會多次重新定義,不同的軍事單位得到的後勤補給不同,又會自己單獨規定一個基數。比如蘇軍在最困難時期一個步兵的彈葯基數是5發步槍彈,同一時期個別精銳部隊的基數是10發或20發,而很多臨時徵召的軍隊是兩個人5發,而戰爭後期就到了一個人幾十發的水平。
德軍在換裝自動步槍前一半一隻步槍60發子彈,沖鋒槍4個彈夾,具體子彈數由不同型號沖鋒槍彈夾容量決定,輕機槍一般是300到400發。蘇軍、國軍基數比較混亂,沒有比較的意義。日軍一般是單兵攜帶兩個基數的步槍彈,一個基數80發,共160發,擲彈筒一個基數是16發。美軍一個步兵的一個基數是100發步槍彈。
F. 二戰時期鬼子每人幾個手雷
據有關記載:日軍步兵標准制式裝備包括步槍1支,刺刀1把,前後盒彈匣(子彈120發),手榴彈4顆,鋼盔1頂,略帽1頂,軍服1套,皮鞋1雙,水壺1隻,飯盒1個,寢具1套,3至10日口糧1份,急救包1個,全套裝備重15至20公斤。
G. 侵華日軍單軍多少子彈
二戰時日軍單兵裝備一支步槍,三個彈葯盒,120發子彈。
H. 日軍的單兵子彈攜帶量是多少
「二營長,把他娘的義大利炮給老子拉來,突突死他個狗娘養的!」前幾天,突然聽到李雲龍的聲音想起來的時候,整個鼻子都酸起來了。是啊,小時候的一部《亮劍》,讓多少人為之熱血沸騰,那敢於亮劍的精神,又讓多少身為中華兒女的我們為之自豪啊。
然後就出現了最開頭所說到的那一幕:我軍先輩拿出大刀迎刺刀。然而,這也是先輩的無奈之舉,誰叫日軍的人均子彈攜帶量就是那麼的龐大呢,而且抗戰時的大刀並不能壓制日軍的刺刀,刺刀畢竟是軍用裝備,特地為戰爭而生的武器,其做工和材料都不是打鐵匠打造出的殺豬刀能比的,使用大刀只是無奈之舉。
說到這,想著子彈攜帶量的差距,在看著大刀和刺刀上的差距,再想著抗日劇中那一幕幕先輩們為守衛國土所做過的拋頭顱灑熱血的事情,我彷彿看到了一堵牆,一堵用血肉之軀鑄造的城牆豎立在我們的國土,我們的邊防線,阻擋著外來侵略者的侵略。我們唯有敬畏,懷著敬畏的心永記先烈才是我們該做的。
I. 請教:二戰日軍輕武器彈葯基數
1、二戰初期、除了德械師配德式鋼盔、少數嫡系配進口英式頭盔,雲南龍雲嫡系部隊配法式鋼盔外。其他部隊就幾乎沒有鋼盔了。人數約有30個師,估計佔5%左右。
2、二戰後期老美免費提供了39個師的裝備,後期又以廢品的價格出售了不下60個師的裝備。加上接收、使用日軍裝備的過百萬的「日械師」。估計配有鋼盔的比例不小於50%
3、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中,我軍部隊的鋼盔依靠戰場繳獲、東北接收投降日軍物資獲得,數量很少,一般都配備給機槍手、炮兵的等技術兵種。50年代後部隊裝備正規化,原有繳獲的雜式鋼盔退出現役,從此20多年沒有鋼盔。
4、78年的自衛反擊戰後,我方研製了GK80式鋼盔,才開始做到100%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