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出雲改裝什麼時候結束
㈠ 為什麼日本在二戰時還在使用出雲,八雲等老式軍艦
先看看歷史吧:
出雲艦,1898年5月12日在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開工建造、1899年9月19日下水、1900年9月25日建成服役,被編入佐世保的第2艦隊擔任旗艦。日俄戰爭中參加了1904年4月16日炮擊朝鮮海州邑的戰斗,後在朝鮮海峽擔任警備工作。對馬海戰時被編入第2艦隊第2戰隊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編入第一特務艦隊擔任執勤任務。後被編入第二特務艦隊,充任旗艦,遠赴地中海作戰。1919年7月有幸成為天皇座艦參加了橫須賀海上閱艦式。1920年在佐世保換裝部分高射炮。1921年8月20日被編入練習艦隊擔任旗艦,隨後載運海軍學員進行環球航行。1921年9月1日被列為一等海防艦。1931年6月1日被列為海防艦。1932年2月2日編入第2艦隊擔任旗艦,開赴中國華北。1934年4月16日在佐世保完成水上飛機搭載的改裝工作。1937年7月開赴上海參加侵華戰爭,後被中國海空軍擊傷。1941年12月31日觸雷受創。1942年7月1日被列為一等巡洋艦。1943年在瀨戶內海擔任練習艦。1944年2月20日改任練習艦兼警備艦。1945年春再次進行改裝,撤除部分主副炮。1945年7月24日在吳軍港被美艦載機炸沉。1945年11月30日除籍。1947年在吳軍港的船塢中解體。
在二戰的時候,因為中國海軍弱,於是日本人當作可以移動的炮台開到中國耀武揚威,不過被擊傷後,就只能作為訓練用途了。如果遇到美國這樣強大的對手,他就必須全力派出精銳,比如偷襲珍珠港的聯合艦隊,一次性派出了六艘航空母艦,中途島海戰中更是派出了實力最強的大和號戰列艦。
㈡ 日本歷史上真的有出雲號戰列艦嗎
二戰中平賀讓所設計的出雲號是超大和型戰列巡洋艦,首艦是播磨號,不屬於大和級。播磨型戰列巡洋艦與大和型相隔兩級級,分別是改大和級戰列艦:信濃,近江,超大和型戰列艦:紀伊,尾張(注意此處的近江,紀伊,尾張不同於原加賀級次級)後來中途島海戰後舊日本海軍造艦重心移至空母,該計劃遭到冷落,便將改大和型與超大和型戰列艦合並至大和型,三號便為信濃,推斷後來的大和級四五號艦(797, 111號)名稱為近江,紀伊。而播磨與出雲則有開建。
㈢ 日本在二戰期間擁有多少艘航空母艦呢
長期以來,日本都有一種濃厚的航母情結。早在航空母艦剛剛問世時,日本就萌發了成為航母大國的強烈沖動。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造航母的國家,但比英國晚開工兩年多的日本急起直追。20世紀20~30年代,日本瘋狂地建造航母和巨型戰艦,其軍艦總噸位居世界第三。
回顧海戰歷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上,航空母艦可說是最受注目的主角。從日本海軍以6艘航母為主力偷襲珍珠港開始,歷經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瓜達爾卡納爾爭奪戰、馬里亞納海戰。到萊特灣海戰期間日本海軍航空母艦的有效戰鬥力被完全摧毀為止,每次海戰都有航母出現。除了瓜達爾卡納爾爭奪戰之外,航母戰鬥力的強弱更是成為了上述海戰勝敗的關鍵。甚至在中途島海戰中,雙方官兵幾乎連對方艦艇是什麼樣子都沒看見,僅憑航母艦載機的出擊,就結束了這場被認為是扭轉太平洋戰局的海戰。
誠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航空母艦活躍在海戰舞台的起點。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各國海軍心目中的主力——戰列艦,在這場戰爭中被來自空中的打擊搞得灰頭土臉,根據《簡氏二戰戰列艦年鑒》記載:二戰期間總共有25艘戰列艦在交戰中被擊沉。其中有14艘是被飛機擊沉的,這還不包括德國「俾斯麥」號和日本「比睿」號。「俾斯麥」號雖然是毀於英國海軍的萬炮齊轟,但此前它已遭英國海軍艦載機的魚雷攻擊而無法逃脫,這才是致命一擊;日本海軍的「比睿」號在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期間自沉,同樣也是在遭到美軍空襲、舵機受損後才不得不自我了斷的。
圖2: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在軍國主義興起後,更是醉心於堅船利炮。和各列強海軍樣,最初日本海軍內部也曾有過航空母艦與戰列艦孰輕孰重的激烈爭議,但仍從1911年就開始了航空母艦的開發工作。到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為止,先後建造了29艘航空母艦(其中有4艘已經下水但未完工)。二戰初期,日本海軍在山本五十六等一班深知海軍航空兵重要性的將領的指揮下,幾乎橫掃大半個太平洋。直到中途島戰役,日本海軍在一連串的失誤下慘敗而舊,大批優秀的飛行員和飛機維修人員伴隨4艘第一線航空母艦命喪汪洋,從此日本國力的缺陷——物資、人力的不足——紛紛暴露出來。雖然日本傾盡全力趕造和改裝各型航空母艦,但在美國一大批新造航空母艦的壓迫下,不熟練的飛行員和不足額的艦載機使得日本海軍縱有航空母艦,也無法挽回頹勢。日本苦心經營了30年的聯合艦隊,在短短4年多的時間里灰飛煙滅。
譜系索引:規避《華盛頓公約》的產物
在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公約》中,限定英、美、日、法、意五國新建造的航空母艦,每艘排水量不能超過23000噸;用戰列艦、戰列巡洋艦改裝的航空母艦,每艘排水量也不得超過33000噸。日本所能擁有航空母艦的總噸位被限制在83000噸以下。當時簽約各國為了維護自身的海洋霸權,或多或少地採取了一些陽奉陰違的策略,而處心積慮的日本軍閥更是使出一切手段來規避條約的限制。日本聯合艦隊在二戰期間擁有的大量經過改裝或改造的航空母艦便是這些伎倆下的產物。
參加太平洋戰爭的日本航空母艦,按建造過程大致可分為正規航空母艦、改造航空母艦和改裝航空母艦三類。其中,正規航空母艦一開始就是按照標准航母設計建造的,如「翔鶴」級;改造航空母艦是指原本其他艦種的軍艦,在施工階段改變原設計,而以航母的姿態出現在聯合艦隊序列中,如「赤城」級改裝航空母艦則是指將一些服役中或已經完工的戰列艦、巡洋艦乃至徵用的商船,拆除部分原有結構,增設飛行甲板和操作艦載機設備而成的航空母艦。
圖3:
日本海軍在條約的限制下,採取了一些可迅速增加航空母艦數量的方法。其中所謂的「航母預備艦」就是在部分軍艦的設計中,事先就考慮了未來可能改裝成航空母艦的需求,以利於日後的改裝工作。另外,日本軍方還以投資方式參與商船的設計建造,戰時大量徵用這些商船,進行改裝服役以增強其航母力量。
由於日本航空母艦的建造受到《華盛頓公約》的限制,而且在早期不像戰列艦那樣受重視、有計劃,因此其譜系相當混亂,只是在命名方面有大致規律可循。在早期,日本的航空母艦都是以特殊的飛禽為名,其中正規航空母艦的艦名中有「龍」或「鶴」字,如「飛龍」、「翔鶴」等;由其他軍艦改造而成的航空母艦的艦名中均有「鳳」字,如「祥鳳」、「瑞鳳」、「龍鳳」等(但「赤城」號和「加賀」號例外,它們直接沿用了原來戰列艦的艦名);由民間船隻改造成的航空母艦的艦名中則有「鷹」字,如「大鷹」、「雲鷹」、「沖鷹」等。在1943年以後,日本航空母艦的命名方式又有變動,改用日本歷史上的諸侯國名或者山名來命名:其中排水量25 0 00噸以上的用國名命名,15000~25000噸級的以山名命名,如「天城」、「葛城」、「笠置」等。從命名方式上可以看出,日本海軍對航空母艦的認同是從早期的存疑到後期的重視——在初期的命名方式中,每個艦名的詞尾都有一個共同的字,類似於日本海軍驅逐艦的命名方式;但到了後期所採用的山名和古國名,則明顯是戰列艦所慣用的命名方式。而戰列艦向是日本人最看中的主力艦。
「鳳翔」號:日本航空母艦的元老和試驗艦
它是日本海軍航空母艦中的元老。在該艦動工興建之前,日本曾改裝過一艘運輸船「若宮丸」號,以進行水上飛機的搭載試驗。而「鳳翔」號在建造之初被歸為「特務艦」,後來才自成一類,成為海軍的第一艘航空母艦。1921年10月在淺野造船廠動工,1922年10月下水、12月完工。測試排水量9494噸,航速25節,有4門1 40毫米炮、2門80毫米高射炮,官兵550人。
圖4:
由於在建造「鳳翔」號之前,日本海軍沒有建造專門航空母艦的經驗,許多設計仍在摸索階段,所以該艦也算是日本航空母艦的試驗艦。在原設計中,其前段起飛甲板向下傾斜5度,為的是利於飛機起飛加速,右舷的3根煙囪在飛機起飛時可由垂直轉為水平;艦島前方有專供水上飛機回收使用的起重機等。到1923年,「鳳翔」號才一一改正了這些錯誤設計:前端飛行甲板改平,拆除艦島,艦橋改在飛行甲板下面。
在1932年2月5日入侵中國上海的作戰中,「鳳翔」號所屬的13式艦載攻擊機首次與中國戰機交鋒並取得勝利,這是日本海軍首次以艦載機擊落對手的空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鳳翔」號再度出沒在中國青島外海,而後從事訓練任務。中途島戰役時,「鳳翔」號負責主力部隊的反潛警戒任務,搭載了6架飛機,未直接參加第一線戰斗。1944年,為了搭載新式戰機,「鳳翔」號的飛行甲板被加長到180.8米。由於改裝後的飛行甲板長度超出艦長太多,使得航母的耐波性降低,無法在遠洋活動。但「鳳翔」號也因禍得福,由於活動減少而得以躲過美軍鋪天蓋地的攻擊,存活到日本戰敗後,於1946年9月被解體。
「赤城」號:山本五六曾任艦長的名艦
「赤城」號原本是「天城」級戰列巡洋艦中的一艘。「天城」級是日本海軍「八八艦隊」計劃的產物,預定要建造「天城」號和「赤城」號兩艘。「赤城」號於1920年12月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動工建造,到了1921年,受《華盛頓公約》的影響,建造中的「天城」級面臨停工解體的命運。日本海軍在經過一番考慮後,決定將兩艘「天城」級戰列巡洋艦改建成航空母艦。1923在發生的關東大地震,震壞了放在船台上的「天城」號龍骨,最後只有「赤城」號以航空母艦的姿態面世。由於日本當時只有小型航母「鳳翔」號的建造經驗,因此在設計這艘排水量比「鳳翔」號大近3倍的航空母艦時,煞費了苦心。
圖5:
「赤城」號在1923年11月重新開工,1925年4月下水,1927年3月完工。其三層甲板設計相當特殊:最上層為飛機降落甲板;第二層甲板上有艦橋及2門雙聯裝203毫米口徑主炮,故稱為「炮塔甲板」;第三層為飛機起飛甲板,長56.7米,可搭載60架戰機(16架戰斗機、16架偵察機及28架攻擊機)。測試排水量34364噸,航速31節。
1938年,「赤城」號進行了一次大改裝,拆除原來的炮塔甲板和起飛甲板,將最上層甲板延長變成飛行甲板,艦載機數量增加到91架(96式戰斗機16架、96式攻擊機51架、96式俯沖轟炸機24架),運送飛機的升降機也由2座增加到3座,飛行甲板左舷增設艦島。測試排水量增為41300噸,航速31.2節。
「赤城」號是日本海軍的名艦之一。在1928~1929年,日本海軍名將山本五十六曾擔任該艦艦長,偷襲珍珠港時,該艦也作為機動部隊的旗艦,其後,「赤城」號還參加了爪哇海大戰和中途島戰役。在中途島海戰中,「赤城」號被美軍俯沖轟炸機投下的2枚炸彈命中引起火災,大火殃及彈葯庫,連鎖爆炸迫使「赤城」號船員不得不棄船,最後日本用自己的「野分」號驅逐艦發射魚雷將其擊沉。
「加賀」號:關東大地震使它得以頂替上崗
「加賀」號和「赤城」號雖然不是姊妹艦,但2艘航母從誕生到覆滅的命運卻驚人的相似。屬於「土佐」級的「加賀」號,真原始設計也是戰列艦,同樣也是「八八艦隊」計劃的產物。正當它受到《華盛頓公約》的影響而准備解體時,關東大地震報銷掉了「天城」號,「加賀」號得以被改造成一艘航母來頂替。
圖6:
「加賀」號於1920年在川崎神戶造船廠動工,次年11月下水,1923年11月開始航母改造工程,1928年3月完工。其外觀與「赤城」號類似,同樣是三層式甲板,排水量33693噸,航速27.5節,可搭載60架飛機。
1934年,「加賀」號也進行了大改裝,於一年後完工。主要是延長飛行甲板,使艦載機的數量增加達到90架(15架90式戰斗機、45架89式攻擊機及30架94式俯沖轟炸機),航速增大至28.3節,排水量增加到42541噸,續航力得到提高。
「加賀」號一直與「赤城」號搭配編為日本海軍第1航空戰隊,曾參與侵華戰爭的所有大規模軍事行動;偷襲珍珠港時戰果頗豐,在進軍南洋的過程中也出力頗多。在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時,受到美軍俯沖轟炸機的襲擊被命中3枚炸彈而引起火災,數小時後沉沒。成軍13年的第1航空戰隊至此全軍覆沒。
「龍驤」號:日本海軍後續小型航空母艦的典範
在1924年的日本艦艇補充計劃中,准備建造1艘27000噸和3艘10000噸的航空母艦。1925年,為了取代老舊的「若宮丸」號水上飛機母艦,有了建造「龍驤」號的腹案,後來又從水上飛機母艦變更到航空母艦。
圖7:
「龍嚷」號最初計劃的排水量為9800噸,使用「青葉」級重巡洋艦的艦體,航速30節,搭載約24架飛機。1924年11月,「龍驤」號在橫濱三菱造船廠動工1931年4月下水後拖曳到橫須賀進行艏裝工作。此時軍方要求艦載機數量增加到36架,廠方不得不更新設計,增加一層機庫,以至於舷高度降低、耐波性變差。1933年5月完工時,測試排水量12732噸、66000馬力、航速29節、續航力10000海里(14節),搭載飛機48架、官兵924人。
「龍驤」號的外形成為以後日本小型航母的典範全通式飛行甲板、無艦島、露天式艦艏甲板,艦橋位於飛行甲板最前端的正下方。但1935年9月發生了一起日本海軍史上著名的「第4艦隊事件」:「龍驤」號在演習過程中遭遇台風,由於干舷太低導致艦橋被海浪沖毀。這次事件對日本艦艇設計影響深遠。事後,「龍驤」號再度進塢改造,除了重新設計改善了耐波性的艦橋外,新加了層甲板以提高幹舷高度。改造後的排水量達到12575噸,航速卻降低到28節。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龍驤」號搭載有18架96式戰斗機和12架97式攻擊機。它與航母「祥鳳」號、徵用商船「春日丸」號編成第4航空戰隊,曾參與入侵菲律賓和進攻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支援行動。偷襲珍珠港時,「龍驤」號負責進攻阿留申群島的作戰。第二次所羅門海戰時,「龍驤」號搭載有24架「零」式戰斗機、9架97式攻擊機,在敬運輸船隊護航行動中遭到美軍航母艦載機的攻擊而沉沒。
「蒼龍」號:第一艘真正按航母標准建造的航母
「蒼龍」號是日本第一艘真正按照航母標准設計建造的航母,在此之前的航母多半是由其他軍艦改造而成的。「蒼龍」號的建造過程也是一波三折。根據《華盛頓公約》的規定,當時日本還可建造總噸位21000噸的航空母艦,因而最初設計了2艘各10500噸的航空母艦。但海軍方面卻要求在10500噸的航母上安裝5門203毫米炮、20門127毫米高射炮及100架飛機,這對萬噸級航母而言簡直是無理的要求。進入預算審核階段後,這些要求有所減少,航母的自衛武器數量減少到5門155毫米炮、16門127毫米炮。
圖8:
1934年,日本海軍發生了著名的「友鶴事件」:第21水雷戰隊的2艘水雷艦在旗艦「龍田」號輕巡洋艦的率領下在日本外海進行夜間訓練,返航時海上風速達到15~20米/秒、浪高3~4米,造成「友鶴」號水雷艦傾覆,約100名官兵喪生。事後檢討,導致「友鶴」號傾覆的原因是艦體重心過高,而且幾乎所有的日本軍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這個通病。這主要是因為在《華盛頓公約》的限制下,為了盡可能提高單艦戰鬥力而盲目在艦艇上堆砌過多的武器所致。這次事件和前面提及的「第4艦隊事件」對日本後來的艦艇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軍方對「蒼龍」號的設計要求也變得合理些。
「蒼龍」號於1934年11月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動工,1935年12月下水,1937年2月完工,測試排水量18800噸、152000馬力、航速34.5節、續航力7680海里(18節以下),可搭裁飛機72架、官兵1000人。
該艦服役後與「飛龍」號一同編入第2航空戰隊,搭載57架飛機(21架「零」式戰斗機、18架97式攻擊機、18架99式俯沖轟炸機),曾支援日軍在中國大陸和南洋方向的侵略行動,並且是偷襲珍珠港的主角之一。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是「蒼龍」號戰斗生涯的最後一幕。該艦在美國航母「約克城」號和「企業」號的俯沖轟炸機的打擊下沉入海底,艦上1103名官兵中只有385人生還。
「飛龍」號:魚雷「自我了斷」,水兵得以逃生
「飛龍」號是「蒼龍」級的2號艦,於1936年7月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動工,1937年11月下水,1939年7月完工。測試排水量20165噸、航速34.6節、續航力7670海里(18節以下),可搭載飛機72架、官兵1101人。
圖9:
該艦在外觀上的最大特徵是艦島位於左舷中央(航母的艦島一般安排在右舷前端1/3處),以便為艦載機提供較長的起飛跑道。艦島從右舷改在左舷,是因為右舷中央的位置是在煙囪的後方,而煙囪的排煙會影響航行操作、干擾飛機的降落。採用這種設計的還有改造後的「赤城」號。
「飛龍」號服役後一直隨「蒼龍」號同進退。在中途島戰役期同,該艦在「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橫遭慘禍時躲過一劫,隨後在第2航空戰隊指揮官山口聞多少將的指揮下,出動艦載機對美國航母「約克城」號實施了連續兩波次的攻擊,使其受到重創。不料在「蒼龍」號遭襲6小時後,美機再度光臨「飛龍」號上空。該艦被4枚炸彈命中艦橋右側前方的飛行甲板,前段升降機整個被炸飛到艦橋上井引發火災。6月6日夜零時15分宣布棄船,包括山口聞多在內的416名官兵喪生。值得提的是,當日本驅逐艦「卷雲」號奉命向「飛龍」號旋射2枚魚雷離去後,被困在「飛龍」號艙底輪機室的70名日本水兵竟從魚雷命中爆炸後的缺口處奇跡股地逃生,在海上漂泊15天後有34人被美艦營救。
1942年6月4~6日三天之內,日本海軍一下子損失了4艘一線航母及其所搭載的332架飛機和飛行員。從這時起,日本海軍開始從進攻傳入防禦,直到1945年敗亡為止。
「翔鶴」級:鼎盛時期的寵兒、偷襲珍珠港的干將
「翔鶴」級航空母艦包括「翔鶴」號和「瑞鶴」號。1936年,日本單方面退出倫敦裁軍會議,從此海軍的造艦工程便如脫韁野馬一般全力擴張。「翔鶴」級航空母艦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圖10:
「翔鶴」號於1937年12月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動工,19 39年6月下水,1941年8月完工。而「瑞鶴」號則於1938年5月由川崎神戶造船廠承造,1939年11月下水,1941年9月完工。測試排水量29800噸,可搭載飛機84架、官兵1660人。這兩艘航母均屬於第1航空艦隊的第5航空戰隊,它們服役於日本海軍的鼎盛時期,先後參加了偷襲珍珠港、東南亞和印度洋方向的作戰。
圖11:
「翔鶴」號在珊瑚海海戰中因甲板中彈而無法起降飛機,之後回到吳港大修,第5航空戰隊因此避開了中途島戰役,免去了覆滅的命運。等到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時,該級艦成為日本惟一的主力航母,但由於缺少熟練的飛行員,艦載機損失慘重。在1942年10月的南太平洋海戰中,「翔鶴」號再度受損,不得不回到橫須賀大修。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中,第5航空戰隊再度出擊。19日,「翔鶴」號遭到美軍潛艇「青花魚」號發射的4條魚雷的攻擊,導致彈葯庫爆炸,1263名官兵與艦同沉。
圖12:
馬里亞納海戰中,「瑞鶴」號被一枚炸彈命中,隨後回吳港進干船塢大修。1944年10月20日,「瑞鶴」號投入萊特灣大海戰,擔任日軍北方部隊的旗艦。25日,「瑞鶴」號遭到美軍艦載機的猛烈攻擊,被命中魚雷和炸彈各7枚,在恩加諾角沉沒,1700名官兵中只有970人獲救。
「祥鳳」級:名為潛艇支援母艦、實為航母預備艦
「祥鳳」級航空母艦包括「祥鳳」號和「瑞鳳」號,前身分別是潛艇支援母艦「劍崎」號和「高崎」號,在設計之初已被列為「航母預備艦」。「高崎」號在1939年下水後立即進行航母的改造工作,於1940年2月完工,並更名為「瑞鳳」號。「劍崎」號於1939年1月比「高崎」號早下水,但服役到1941年1月才進行改造工作,同年12月完工,更名為「祥鳳」號。
圖13:
由於是「航母預備艦」,「劍崎」號在充當潛艇支援母艦時就已設置了飛機機庫和升降機,最上層甲板除了煙囪、桅桿和小得不成比例的艦橋外,幾乎空無一物。改造後的「祥鳳」號排水量達13100噸,航速28節,續航力7800海里(18節時),艦上可搭載6架「零」式戰斗機、12架97式攻擊機及10架99式俯沖轟炸機,合計28架。官兵788人。
「祥鳳」號的第次也是最後班出擊是在珊瑚海海戰中。在戰斗期間,「祥鳳」號遭到美機密集攻擊而被命中了7條魚雷和13枚炸彈,1942年5月7日沉沒,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失的第一艘航母。「瑞鳳」號則在1944年10月於恩加諾角遭到美機轟炸,命中2條魚雷和2梅炸彈後沉沒。
「龍鳳」號:甲板上設置一根煙囪以掩人耳目
「龍鳳」號的前身是潛艇支援母艦「大鯨」號,1933年8月在橫須賀開工建造,1934年3月完工,排水量13048噸。它也被列為「航母預備艦」,所以艙內沒有安排太多設施;外觀上與「劍崎」號相似,最上層甲板平坦且沒有主要建築物,只有為了迷惑西方軍事觀察家而設置的一根大而不當的煙囪。
「大鯨」號曾擔任第6艦隊第1及第2潛水戰隊的旗艦。1941年底,「大鯨」號開始進行航空母艦的改造工作,1942年11月完工,更名為「龍鳳」號。排水量15300噸,航速26.5節,續航力8000海里(18節時),官兵989人。「龍鳳」號可搭載21架戰斗機和9架攻擊機。
「龍鳳」號曾參加了馬里亞納海戰,輕微受損後回到日本。其後為搭載新式戰機而將飛行甲板延長了15米。1945年3月19日,「龍鳳」號停泊在吳港時遭空襲而役失動力,後被充作浮動防空炮台使用,直到日本戰敗。戰後,「龍鳳」號被用於運送海外日本戰俘和僑民回國,最後在1946年4月解體。
「大鷹」級:只能用於訓練及飛機運輸任務
「大鷹」級航空母艦包括「犬鷹」號、「雲鷹」號和「沖鷹」號。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前,就有資助民間航運公司建造大型郵輪的計劃,以備有朝一日徵用這些郵輪改造為航空母艦。
圖14:
1937年4月,日本開始實施上述計劃,凡是排水量在6000 噸以上、航速在19節以上的客輪、郵輪、貨輪,政府均會在建造之中予以「獎助金」。1940年,日本海軍急速擴充時,三菱長崎廠的「春日丸」號郵輪即被日本軍方徵用,當時該船的建造工程已經完成約30%。1941年5月,該艦轉移到佐世保海軍造船廠改造,於同年9月完工編入第5航空戰隊,稍後改編入第4航空戰隊。測試排水量為20000噸、航速21.1節、續航力8500海里(18節時),飛行甲板長172米、寬23.5米,官兵747名。
由於它是用商船改裝的航空母艦,所以在性能上遠不及正規航空母艦。完工後從未作為航空母艦使用,多半用於訓練及飛機運輸任務,只能算是飛機運輸艦。1942年中途島戰役後,日本聯合艦隊第一線航空母艦損失慘重,因此「春日丸」號在1942年8月被更名為「大鷹」號,正式編入日本航空母艦行列之中。「春日丸」號的姊妹艦還有「八幡丸」號和「新田丸」號兩艘。「八幡丸」號在偷襲珍珠港前夕被軍方徵用,1942年初開始改造,同年5月完工,更名為「雲鷹」號。「新田丸」號的改造工作也於同年11月完工,更名為「沖鷹」號。
上述3艦的航速高正規航空母艦甚遠,只能為運輸船隊警戒、護航或充當運輸飛機平台,均末參加較著名的戰役。「大鷹」號於1944年8月18日在呂宋島西北方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雲鷹」號於1944年9月11日在東沙島以東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而「沖鷹」號則在1943年12月4日在日本八丈島以東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
「隼鷹」級:整體性能不亞於正規航空母艦
「隼鷹」級航空母艦包括「隼鷹」號和「飛鷹」號,它們的服役背景與「大鷹」級類似。為應付1940年東京奧運會,日本郵政省決定建造2艘大型豪華田6輪。日本軍方願意提供60%的補助經費,但要求這2艘郵輪必須達到船長210米、寬25米以上的規格,而且航速要在24節以上,排水置在26600~27000噸之間,並且可在3個月之內改裝為航空母艦。
圖15:
第1艘下水的「僵原丸」號於1939年3月在三菱長崎廠開工,第2艘「出雲丸」號則於同年11月30日在川崎神戶造船廠動工。1940年『0月,郵輪的建造工作尚未完成,即被決定改造成航空母艦並由軍方收購。「隼鷹」級的改造工程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進行,「僵原丸」號在1942年5月初完工,7月中旬更名為「隼鷹」號;「出雲丸」號則在同年7月底完工,命名為「飛鷹」號。測試排水量均為27500噸,水線長215.3米、寬126.7米,飛行甲板長210.3米、寬27.3米,航速25.5節,續航力12251海里(18節時),可搭載飛機53架、官兵1187名。
「隼鷹」級的艦島設計新穎,煙囪與艦島合並向外傾斜26度以減少排煙造成的干擾。日本採用這種設計的航空母艦還有「大鳳」號和「信濃」號。雖然該級艦由郵輪改造而來,內部有許多木製裝潢隔間必須予以拆除以防火災發生,但整體性能卻足以與正規航空母艦「飛龍」號相抗衡,這一點頗令人意外。
「隼鷹」號在1942年7月與「飛鷹」號同被編入第3艦隊第2航空戰隊。在中途島戰役結束一個月後,由於日本海軍艦載航空兵嚴重不足,它們由二線預備部隊調整到第一線作戰;10月份參加了索羅門群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攻擊了美軍「企業」號和「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美軍進攻塞班島時,它們也有出擊的記錄。
1944年6月20日,在馬里亞納海戰中,「飛鷹」號在艦載機傾巢而出後,被美軍艦載機趁虛而人命中1條魚雷,魚雷爆炸後破壞了航空燃料庫,揮發後的油氣彌漫在艦艇內部。2個小時後油氣被引爆,隨後產生了場無法控制的大火,強烈的爆炸使艦上官兵誤認為該艦又被一條魚雷擊中。「飛鷹」號在爆炸後不久便傾覆沉沒。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海戰中,有3艘日本航空母艦都是被魚雷攻擊後因油氣引爆而沉沒的。
在同一天里,「隼鷹」號也被2枚炸彈命中,坦損傷不重。它在修復後直擔任訓練和飛機運輸的任務,未參加針對萊特灣美軍艦隊的作戰,因此免去了被美軍窮追猛打的命運。1944年12月9日,「隼鷹」號被美軍潛艇發射的魚雷命中而嚴重受損。但由於中雷時彈葯庫和燃料庫都是空的,因此幸運地沒有步姊妹艦的後塵而發生爆炸。修理完後的「隼鷹」號一直停泊在佐世保港,戰後於1946年8月解體。
「神鷹」號:由德國商船改裝的飛機運輸艦
「神鷹」號也是艘由商船改裝而成的航空母艦。但比較特別的是,它的前身是一艘德國商船「沙恩霍斯特」號。該船於1935年在德國不萊梅建造,屬於德國洛德航運公司遠東航線的定期郵輪,排水量18184噸。在次定期航程停泊於日本時碰上歐洲戰爭爆發,因為大西洋的制海權掌握在英國手裡而無法回國,只好滯留在神戶。
1942年被日本軍方收購,同年9月進行航空母艦改裝。由於該船的原廠材料難以獲得,所以改裝工作進展緩慢,一直到1944年春季才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完成。測試排水量20900噸,水線長189.36米、寬25.6米,航速24節,26000馬力,續航力8000海里(18節時),飛行甲板長180米、寬24 5米,官兵834人。
從航速上可以看出,該艦充其量也不過就是一艘飛機運輸艦。它於1944年7月編入第1海上護衛隊,擔任船隊的護航任務。1944年11月17日,在一次從日本到新加坡的護航任務中,在黃海濟州島以西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結束了短短5個半月的航母生涯。
http://army.bbs363.com/1/389c.htm
還有很多``字數過多``你自己上去看看吧``還有圖``
參考資料:http://army.bbs363.com/1/389c.htm圖片在這``
㈣ 日本「出雲」號長248米、寬38米,為何滿排只有2.7萬噸
從日本出雲號直升機驅逐艦的尺寸來看,這艘軍艦的滿載排水量應該會超過3萬噸。世界上的國家根據需求的不同,很少會報告完全真實的裝備數據,難免會出現多報和少報的現象。日本在二戰時期就喜歡隱藏軍事實力,當時的日本軍艦噸位普遍少報,炮筒口徑也故意少報。作為二戰的發起國之一,日本在戰敗後被限制了軍事實力的發展,因此在研製新型軍事武器的時候,日本要麼就起個不起眼的名字,要麼就故意弱化武器的能力。
日本的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的噸位是在改裝成航母之前的,在改裝成航母之後,出雲級的噸位還會有所增多,到時候出雲級的噸位應該不會低於3.5萬噸。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的出現,標志著日本開始朝著海上大國進發,隨著二戰戰敗國影響的淡化,未來的日本很可能更進一步,研製真真正正的航母,對於東亞國家來說,將會構成很大的威脅和挑戰。
㈤ 日本准航母「出雲號」下水,「出雲」從何而來
舊日本海軍命名軍艦,習慣用古代的「國」來命名,
出雲國(いずも,Izumo),是日本本州島中國地方北部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山陰道,又稱雲州。出雲國的領域大約為現在島根縣的東部。此地常在日本神話中出現,傳說有許多神靈居住於此。
㈥ 日本目前有幾艘准航母
日本目前擁有幾艘准航母?
實際上,嚴格意義上來講,日本根本就沒有航母這一說,因為,日本本身就屬於二戰戰敗國,所以,日本嚴格受到限制根本就不能擁有航母這種進攻性武器裝備,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從來沒有公開稱自己擁有航母,即便是兩艘出雲級也被他們說成是護衛艦的主要原因,當然,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一種護衛艦,長得像日本出雲級以及日向級那個樣子,這只不過是日本方面為了掩人耳目,試探國際社會的底線罷了,在日本方面看來,如果推出日向級艦艇之後沒有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或壓力的話,他們就會繼續製造更大排水量的艦艇,以此來突破束縛,於是,日本緊接著就製造了出雲級。
據公開資料顯示,如果日本方面將出雲級發揮到極致的話,至多能夠搭載9架F-35/B,如果一個批次放出去3架的話,這9架戰機就需要通過3個批次才能將全部9架放飛出去作戰,其作戰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畢竟,出雲級能夠搭載固定翼戰機的數量太少。再加上,F-35/B本身就屬於短腿,由於要兼顧垂直起降功能, F -35/B根本無法滿油滿彈起飛,而垂直起降過程當中,又會消耗掉大量的燃油,所以,F-35/B的戰力也是大打折扣的,除此之外,由於日本嚴格受到限制不能在其戰績上面搭載進攻性武器,所以,即使兩艘出雲級上面搭載了F-35/B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總的來講,日本目前能夠稱得上的准航母也只有兩艘出雲級,日向級以及大隅級運輸艦,根本就不能稱之為准航母。
㈦ 日本准航母「出雲號」下水,「出雲」從何而來
甲午海戰後,日本用從清政府手中獲得的巨額賠款建造了「出雲」號。
它是一艘排水量近萬噸的裝甲巡洋艦,屬於出雲級裝甲巡洋艦中的首型艦,由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建造,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日俄戰爭,並擔任過日本天皇的座艦。
在1921年至1931年之間,「出雲」號巡洋艦連續6次擔任遠洋航海訓練艦。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出雲」號奉命停泊在上海江面,成為第一艘外遣艦隊旗艦。在1937年的「八一三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連續出擊,重創「出雲」號,大大鼓舞國人的抗日士氣。
它在1943年年底從中國返回日本國內,此後作為海軍院校的練習艦使用。1945年春,該艦在吳海軍工廠加裝大量防空武器。
1945年7月24日在美軍的吳港轟炸中遭到3枚炸彈擊中,翻覆沉沒。
【披著驅逐艦外衣的准航母】
日本二戰後建造的最大型戰艦22DDH級護衛艦今天下水。命名為「出雲」,而「出雲」曾系侵華海軍旗艦名號,到達過上海。有人指責這是時代的倒行逆施。也有人擔憂引起東亞軍備競賽。
日本海上自衛隊官網發布的公告顯示,耗資1139億日元(約合71億元人民幣)、歷時1年多打造的22DDH將在日本海洋聯合有限公司橫濱造船廠下水。屆時,日本海軍將領武居智久和防務省代表以及海上自衛隊和設備總代表等人員將出席儀式,並公開艦名。該艦預計於2015年3月服役。
據悉,22DDH驅逐艦長248米、寬38米、吃水7米,尺寸幾乎比日本海上自衛隊現役最大艦艇「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大50%。22DDH標准排水量1.95萬噸,滿載排水量高達2.7萬噸,就連曾為英國皇家海軍立下過汗馬功勞的「無敵級」航母都無法與之媲美。此外,它還配備了3部密集陣武器系統和2部拉姆導彈發射裝置。
日本海上自衛隊稱,22DDH可攜帶14架SH-60K「海鷹」反潛直升機,並可同時起降5架,另外飛機甲板升降機增至4部,更方便地為艦載機機群提供彈葯。經過改造後,它還具備搭載F-35B型戰機的能力。
美國「全球安全」網站指出,22DDH從噸位、布局到功能都已完全符合輕型航母特徵。
【為何命名出雲號】
‍ 中國國防大學附教授 房兵:
我覺得這個巧合其實已經不光是一個艦名的巧合,包括剛才講的這個時間點,當然這個時間點我們知道,軍艦下水的東西,又不像是打仗,日子沒法選,你選哪一天,你刻意迴避哪一個日子,或者刻意趕上哪一個日子,完全是你事先設計好的,當然剛才宋老師也說了,有些東西你也不好硬聯系,所以我的感覺,從時間點角度來講,這個時間點的選擇,選擇廣島核爆原子彈,人類歷史上首次核打擊這樣一個紀念日,來下水他的現在最大的這樣一個所謂的直升機驅逐艦,也就是我們講的准航母,我想這個時間點,這樣一個巧合,是貌似巧合,絕非巧合,當然這其中的奧妙、蹊蹺,那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你糾不到它什麼,但是你能感覺到,包括你剛才講的艦名,這個艦名,「出雲號」如果熟悉抗戰歷史,大家恐怕都知道,還是在全面抗戰開始之前,是1932年,128淞滬抗戰的時候,當時日本侵華的派出艦隊就是「出雲號」,當時中華民國的海軍也好,空軍也好,捨死忘生要打掉的就是「出雲號」,現在你把它又復活了,現在其實我們看到,不是一個「出雲號」的復活。
‍ 在此之前,日本海上自衛隊,盡管他說我現在的海自跟過去的帝國海軍沒有任何關系,完全做一個切割,但是實際上大家看,艦名,日本帝國海軍是在聯合艦隊的艦名,特別是主力艦的艦名,已經屬於一個全面復活的狀態,包括我們知道的「金剛級」導彈驅逐艦,「金剛號」、「霧島號」、「鳥海號」、「妙高號」、包括「愛宕號」,這都是過去日本舊海軍戰略艦重巡洋艦的名字,特別是現在我們講22DDH,前面181艦、182艦、16DDH、日向級、日向號、伊勢號,日向號、伊勢號也是日本聯合艦隊當年的主力戰略艦,而且是曾經在二戰期間被改裝為航空戰略艦,就沾航母的邊了,再加上這次「出雲號」,所以給大家感覺就是,我表面不說,但我實際上,我是把在過去日本帝國海軍時代聯合艦隊,主力艦的艦名再全面地啟用,恐怕未來某一天,大和號、武藏號的艦名也未必不會再出現,所以這個問題,我還是那句話,貌似巧合,絕非巧合。
相關資料與圖片均來自於網路:通過網路搜索
相關參考來源如下:
http://www.takefoto.cn/viewnews-42444.html
http://ke..com/view/10831878.htm?fromId=578069
http://mil.sohu.com/20130807/n383553988.shtml
http://mil.sohu.com/20130806/n383511640.shtml
http://world.workercn.cn/c/2013/08/07/130807042156191427662_1.html
㈧ 日本計劃將護衛艦出雲號改造成航母嗎
根據日本《讀賣新聞》消息,日本政府多名人士透露,日本政府已開始研究將海上自衛隊最大的護衛艦「出雲號」改造為戰斗機可以起降的航空母艦。
「出雲號」護衛艦甲板寬闊,形狀與航空母艦相似,全長248米,滿載排水量約為26,000噸,可以搭載14架直升飛機。如果改造為航空母艦,可以搭載10架F35B戰斗機。
㈨ 日本淺間級裝甲巡洋艦造價,出雲級裝甲巡洋艦造價,有一個即可。
淺間級裝甲巡洋艦(日本語:あさまがたそうこうじゅんようかん)是 根據日本六六艦隊計劃中的1897年第一期擴張計劃訂造的,同級共2艘,分別為淺間號(日本語:あさま)與常磐號(日本語:ときわ)。該級艦由英國著名的造船工程師瓦茨爵士(Sir Phillip Watts)設計,是大日本帝國海軍(日本語: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かいぐん)擁有的第一種裝甲巡洋艦,水線部位主裝甲帶厚達7英寸,長86.6米,吃水2.15米;劃分了更多的水密隔艙,分32個水密區,163間水密艙。此外還裝備了雙聯裝203mm主炮和眾多速射炮,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性能首屈一指的巡洋艦。
排水量:9700噸(常備)主尺度:134.72米(全長)/20.45米(寬)/7.43米(吃水)動 力:2台直立式三段鼓脹往復式蒸汽機,12座燃煤鍋爐,18000馬力航 速:21.5節續航力:7000海里/10節防 護:舷側180毫米,甲板50毫米,炮塔152mm,司令塔356mm火 力:2座雙聯裝阿姆斯特朗式203毫米L/45炮,14座單裝阿姆斯特朗式152毫米L/40速射炮,12座單裝阿姆斯特朗式76毫米L/40速射炮,7座單裝47毫米重型哈乞開斯速射炮魚 雷:水上457毫米×1,水下457毫米×4艦載機:艦 員:726人
淺間艦1896年11月12日在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公司的Whitworth工廠開工建造,1898年3月22日下水、1899年3月18日建成。5月17日回到日本橫須賀。1900年6月18日被被編入常備艦隊,擔任旗艦。8月22日被派往中國大沽,參加鎮壓中國義和團的行動。1902年3月17日作為常備艦隊司令官伊集院五郎少將的旗艦被派往英國參加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日俄戰爭中被編入第2艦隊第2戰隊參加了仁川海戰、黃海海戰和對馬海戰。其中在對馬海戰中被俄艦302mm炮彈擊中艦尾的艦長室和艦橋操舵室。1914年9月14日被編入第一南遣艦隊參加爭奪南洋諸島的作戰。後被編入遣美支隊艦隊,遠赴美洲作戰。1915年1月31日在墨西哥灣觸礁擱淺。5月8日13時在常磐艦和工作船關東號的協助下出險,而後駛入中立港口緊急修理,12月18日依靠自身動力返回橫須賀。戰後多次與磐手艦組成練習艦隊擔任海軍學員的遠航任務。1921年9月1日艦級變更為一等海防艦。1931年5月30日艦級又變更為海防艦。6月6日在吳海軍工廠增設了87式方位測定儀。1933年在吳海軍工廠加裝了3年式40mm高射炮。1935年2月20日與出雲艦組成練習艦隊,搭載海軍學校的學員進行遠洋航海。10月14日在駛往吳港的途中在倉橋島南端的來島水道(近廣島縣白石燈塔)水域觸礁,嚴重受損。此後,該艦成為吳海兵團的練習艦,主炮被撤去,在第1主炮塔和煙囪的位置各增設了1門6mm高射機槍。1942年7月1日被列為練習特務艦。1944年被拖航至山口縣下關港外六連島,作為住宿艦使用。該艦殘存至二戰結束。1945年11月30日除籍後被拖航至日立造船因島工場。1946年8月開始拆解,1947年3月解體完畢。
常磐艦1897年1月6日在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公司的Whitworth工廠開工建造,10月18日被命名為「常磐」。1898年7月6日下水、1899年5月18日建成。7月16日回到橫須賀。1900年5月20日成為常備艦隊的旗艦。6月19日被派往中國大沽,鎮壓義和團運動。日俄戰爭時被編入第2戰隊作戰,參加了蔚山海戰和對馬海戰。1914年被編入第2艦隊第4戰隊,參加了青島方面的作戰,後編入第一艦隊第3戰隊,從事日本至上海航線的護航任務。此後又遠赴美西海岸執行警備任務。1917年起作為練習艦,與八雲艦一起,搭載海軍學校的學員進行遠洋航海。1921年9月1日艦級變更為一等海防艦。1922年9月30日,開始接受敷設艦的改裝。將後部主炮塔撤去,加裝水雷庫,共可搭載5號水雷200枚。1926年11月改造工程完畢。1927年8月1日9時39分在大分縣佐伯灣的一次水雷布放演習中,右舷中央的1顆水雷突然發生了爆炸,9時41分,附近的2顆水雷又被誘爆。這次事故共造成5人死亡,28人受傷。該艦滅火後駛往佐世保修理。1932年1月趕赴上海,參加1.28事變的作戰。1933年被編入第1遣外艦隊赴中國華北,擔任警備任務。1940年被列為敷設艦兼防備設施訓練艦,與輕巡洋艦多摩組成了第18戰隊。1941年9月4日與沖島艦被編入第4艦隊第19戰隊,在東中國海水域執行布雷任務。1943年2月1日被美國艦載機攻擊受重創。5月1日成為佐世保鎮守府的警備艦。1945年8月9日在大湊港遭到美機轟炸,重傷擱沉。11月30日除籍。1947年4-5月被打撈出水,8-10月在函館的大湊造船所解體。
出雲級裝甲巡洋艦原為日俄戰爭時期的舊式裝甲巡洋艦,1921年9月1日變更為一等海防艦,在改裝中拆除了舊式的燃煤鍋爐,換裝了6座燃油鍋爐。出雲號在1921——1931年間,連續6次擔任遠洋航海訓練艦,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方稱「第一次上海事變」)爆發,出雲號奉命停泊在上海江面,成為第一外遣艦隊旗艦。
出雲號(lzumo)建造廠: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埃爾斯威克船廠1898.5.14作為裝甲巡洋艦開工,1899.9.19下水,1900.9.25竣工1921.9.1變更為一等海防艦,1942.7.1變更為一等巡洋艦(重巡洋艦)1945.7.24被美機炸沉傾覆於吳港,1947年浮起解體
磐手號(lwate)建造廠: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埃爾斯威克船廠1898.11.11作為裝甲巡洋艦開工,1900.3.29下水,1901.3.18竣工1921.9.1變更為一等海防艦,1942.7.1變更為一等巡洋艦(重巡洋艦)1945.7.26被美機炸沉轟炸坐沉於吳港,1946年浮起解體
排水量:9750噸(標准排水量)
主尺度:132.28米(全長)/121.9米(水線長)×20.94米×7.37米
動力設計:2台三段膨脹往復式蒸汽機,24座貝爾維爾式燃煤水管鍋爐,
功率:14500軸馬力,
航速:20.75節;
載煤:1402噸;
改遠航訓練艦後:2台三段膨脹往復式蒸汽機,6座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功率7000軸馬力,航速16節。
防護主裝甲帶:178——88毫米,主裝甲帶上部:127毫米,水平裝甲:65毫米,主炮塔:152毫米,司令塔:356毫米。
武裝設計:4門203毫米阿姆斯特朗式主炮,雙聯×12門152毫米副炮,12門80毫米速射炮,
8門47毫米速射炮,4具457毫米魚類發射管;
改遠航訓練後:4門152毫米炮 4門八九式127毫米高炮(雙聯×2 ) 3門三年式76毫米高炮,12門九六式25毫米機炮(三聯×2,雙聯×2,單裝×2) 兩挺九三式13毫米機槍
編制:672人(設計)
預計單艦應該在190-240萬兩白銀,畢竟就連吉野這艘4000多噸的渣渣防護巡洋艦都100多萬兩,雖然艦體增大可以減少部分對動力系統的消費,但是還是無法太便宜的,當然一艘淺間級/出雲級比兩艘吉野級便宜是肯定的,所以雖然找不到四艦的詳細造價,但是大致估計一下還是可以的,而裝甲巡洋艦的造價又大約為同噸位戰列艦的70%,所以應該為210萬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