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村是怎麼形成的
『壹』 日本農村土地制度的演變
為了適應不同階段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日本會確定不同傾向的農地制度。簡要地說,《農地法》、《農業振興區域整備法》及《農業經營基礎強化促進法》構成日本農業制度的基本框架。幾乎所有的農地政策都是依據這幾種法律而確定的,並且在其范圍內開展活動。但這幾種法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不同時期的需求,作及時的調整和修改,確定農地政策的方向。以《農地法》的制定和修改為代表,它在日本農地制度演變的兩個不同歷史階段,分別發揮了保護「自耕農主義」和「耕作者主義」的作用,這條主線是十分清楚的。它啟示我們,修改法律條文而不改變原有法律的名稱和框架,既便於法律執行的一貫性,又利於法律適應變化了的新情況,這是解決立法過多過雜,相互沖突的一個較好的辦法。雖然不同時期日本農地法律和政策的側重點不一致,但「只有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的權利才應獲得保障」這一耕作者主義的宗旨,始終貫通於農地制度中。
由於工農業之間的利益不平衡,農業人口流向工業或尋求農業以外的兼業機會是必然的。在日本,兼業農戶比專業農戶有更強的生命力。農地制度建設必須充分考慮並為農民創造這種條件。理論上講,通過非農化發展創造大量的非農就業機會,從而大量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這是發展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但日本農民兼業化迅速發展的實際情況告訴我們,大量的非農就業機會並不一定使農民放棄土地使用權,相反,工業化高速發展對農業產業的種種影響,可能更進一步刺激農民的「惜地」心理,從而增加土地流轉的困難。在經濟高速成長時期,要注重工農業的協調發展,不可偏廢。應當從工業利潤中拿出一部分,補貼農業、反哺農業發展。至少,應該結束用農業積累支持工業化發展的局面,盡量縮小工農差距和城鄉差別。
土地制度建設不是孤立的,應該與農業產業化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機械化、提高農業技術水平、改善農業結構等內容聯系起來。現階段的重點是如何限制農用地的非農化流轉,如何防止耕地荒棄,以及如何提高土地生產力,同時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投入。
私有制和市場化不是解決農地問題的靈丹妙葯。根本問題在於如何健全農地管理機制。在私有土地上進行土地平整改良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受到極大的限制,日本農業、農村整備事業為此付出了極高的成本,在公有的土地上開展上述工程有許多便利條件,只要給使用者調地和補償,應能化解許多矛盾,從而減少基礎建設的成本。
在小農經濟條件下提倡並發展規模經營是必要的,但規模經營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農問題。日本的土地集中是在非農就業機會增多,兼業農戶增加的情況下出現的。要克服個體小農的局限性,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性發展,日本培育發展了農業協同組合、農地保有合理化法人,及各種專業生產組合等中介管理組織,社會化服務組織,促進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農業的成就與各種各樣的中介組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農協在產前、產後支持改善了個體農戶的經營環境,從物質技術基礎上克服了小農的局限性;與農戶共存的購銷活動既為農產品的價值實現創造了條件,又在很大程度上為農戶提供了信息。如果沒有農協等這樣一些與農民利益休戚相關的組織,日本農業要在農戶減少、兼業化、高齡化、農產品市場開放等條件下取得國內生產不萎縮這一成就是不可能的。事實表明,在日本,小農戶分散經營的弱點,是通過中介管理組織和社會服務組織功能的發揮而克服的,規模越小的農戶對這樣的組織的依存度越高。因此,技術進步和社會化服務可能是最終解決社會大生產與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矛盾的最佳途徑。
『貳』 日本農村的介紹
相對於歐美諸國,日本有著與中國國內更為相像的地方,並表現在傳統文化、人口分布、建設歷程(戰後起步)等方方面面,而且日本在資源貧乏基礎上的經濟振興更是為世人所稱道。如何借鑒日本戰後50多年來的農村村鎮建設經驗,並探索「部分地移植、復制」到中國國內農村建設實踐中,是具有非常意義的。
『叄』 想了解日本農村
富有特色的日本農村建設
相對於歐美諸國,日本有著與中國國內更為相像的地方,並表現在傳統文化、人口分布、建設歷程(戰後起步)等方方面面,而且日本在資源貧乏基礎上的經濟振興更是為世人所稱道。如何借鑒日本戰後50多年來的農村村鎮建設經驗,並探索「部分地移植、復制」到中國國內農村建設實踐中,是具有非常意義的。
半個世紀多的時間里,日本農村從初期較大的城鄉差距,發展到中期的城鄉一體化,再到如今的更高層次的追求農村生活魅力、謀求可持續發展,充分展示了日本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進程。
一、歷史:分階段推進的、長期堅持的農村綜合建設
從戰後至今,日本的農村建設走過了一個長期的探索歷程。這個歷程並不是預先就策劃好的,而是不斷學習探索的結果。
日方的山形縣金山町是半個世紀以來日本農村村鎮建設的一個典型。作為一個國內、國際發展大形勢影響下的農村地區,金山町的現代化建設經歷了五個階段,從消滅城鄉差距開始,到推進農業生產環境整治,到提升農村生活水準,到著手營造農村景觀,再到注重生態環境整治,經過了一個漸進的、長期的過程。這種循序漸進的發展步驟,是現實和形勢發展的需要,也是日本國內農村不斷學習取經、研究總結、不斷實踐的結果。
二、外觀:堅持傳統及富有民族特色的、風貌精緻且講究生活情趣的、分散居住的、功能劃分的、適應防震需要的住區建築形態
日本全國的建築形態高度地趨於一致,堅持傳統建築特色,較少特立獨行的建築形態;新時期的建築雖然融入了一些時代的元素,但在外形上也基本以日本傳統建築形式為原形和基準,同舊式建築的風貌區別不是非常明顯。在交流中了解到,這是與日本工匠和農民積極參與的共同結果分不開的。由於日本的工匠在日本建築建造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們也因此在日本國內很受尊重。當然,農村居民在控制建築風貌形態方面的積極參與,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日本的住宅風貌依舊保持原有的形態,在舊有建築基礎上配備現代化的生活設施,絲毫沒有受西方建築標準的影響。除了配備有一個比較西式的衛生間之外,外觀上「一看就知道是到了日本」。
日本農村的建築形態更為復雜和精緻,特別是在房屋內部的結構、細節處理方面,更見一功。這一方面歸因於日本經濟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在家居環境方面的思考與改進得到不斷積累,根本上則同日本國民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在講求生活情趣、追求精緻生活的群體意識有很大關聯。
分散居住的農村住區特點則同日本土地私有制和國家不主張干涉私人生活密切相關。在以礪波平原為代表的散居化地區,以大家庭為單位的、沿襲數代的農居隨處可見。這些住宅往往建在私人擁有的田地中央,互不接壤,自成一體。當然,隨著日本國內農田整備事業的展開,政府在規劃過程中也逐漸注重地區性的整體規劃,開始興建一些類似中國國內新城鎮性質的社區,不過在比例上尚顯微小。
此外,以功能劃分的住區的建築形態也是一大特點。普通農居住家往往辟有單獨的工具房、倉庫,以供堆放雜物;而家居住房則單建他處,與其他功能用房有明顯的距離空間,以利提高家居生活標准與美感。而防震的需要則為日本農具「低矮化」的特點寫下了最好注腳。
三、基礎:以國內農業保障為目的、結合農業生產和工業建設的農村多重產業形態
目前,困擾日本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一大問題就是農業人口的不斷銳減和農村老齡化現象,造成農村勞動力短缺。從比例上來看,日本目前有農業相關人口不到400萬,其中老齡人口(65歲及以上)近200萬,佔到了50%左右,令人震驚。與此同時,村落中農戶的比例也日漸縮小,從1970年的48%到目前2000年的僅佔11%,充分說明農業從業人口的大幅度減少。其原因是,農村地區多種產業形態的日益發達,允許解放出來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到工業、副業和第三產業領域。在日本普遍勞動力缺乏的背景下,他們的這種嘗試有其內在的合理性。目前,日本在農田耕種方面已基本上實現了全機械化作業,更為這一形勢創造了條件。更多的農戶通過委託出讓農地使用權,使農業規模化經營成為可能。
四、配套:市場化運作的、完備的市政公建基礎設施
在日本農村地區,市政設施建設與配套都是市場化的,農戶主要通過申請向市政管理部門要求配備市政設施。但是,特別對於部分呈散居化的農村地區,管線到戶則必然涉及到超額的鋪設成本,就如在日本農戶家看到的那樣,僅配套了水、電等基礎設施,煤氣則使用液化天然氣,體現了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
值得稱道的則是農村地區的公建基礎設施,尤其是污水、固廢處置設施非常完備。日本的3000多個市町村地區基本上都配備了相應的污水、固廢處置設施。這為農村的環境和生態建設提供了切實保障。聯繫到中國國內,在農村地區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普遍管理缺乏的情況下,如何在這一領域的基建設施方面加大投入,為地區居民營造一種更適宜居住的生存環境,顯得愈益緊迫。
五、政策:土地規劃的重視、明確的投資體制、嚴格的環境保護、農民的參與機制確立
集中反映了日本在當前階段農村建設的政策取向的有四類現象。一是在土地放開的基調下日益加強的規劃控制政策,這主要體現在推行農田整備、圍海造田後的統一規劃和鼓勵住房集中等方面,特別是農田整備方面,這些年日本政府花費了大量財力物力,並日見成效。二是明確的建設投資分工政策。這一點從日本水利事業方面窺見一斑。例如富山縣常願寺川國營綜合農地防災事業,總投資150億日元,其中國家投資141億日元,而且主體工程均由、日本內務省、日本農地開發營團、日本農林水產省相繼交接建設。由於該事業涉及地區用水安全,由國家財政承擔2/3的經費,縣級政府承擔30%,市町村政府承擔極小比例。在石川縣手取河(七用水)建設事業中,國家財政承擔50%,縣級政府承擔25%,市町村政府承擔20%左右,在涉及農田改造時也由農戶承擔小份額的經費。三是嚴格的自然環境保護政策。日本在農村地區污水、固廢處置和封山育林方面的努力和成效與中國國內的現狀有著強烈反差。四是鼓勵農村居民參與政策。從地區發展規劃的制定,到地區環境建設事業的知曉、參與,到一系列地區居民與建設事業的「共建」式活動,充分反映了日本農村地區居民對地區建設事業的影響力,甚至某種程度上的主導作用。這可以理解為民智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與政府及各類實體的態度也是須臾不可分。
六、內核: 文化的傳承與文脈的延續
從富山開始,到石川的能登,再經福井、岐阜兩縣,最後取道名古屋返回東京,沿途考察時多見宏偉的廟宇、傳統的民居、受保護的農村古代建築形態、傳統裝束的居民,而這些都是經過戰後半個多世紀的「西化」發展後的景象———發達的經濟社會並未對日本農村居民在歷史文化的傳承方面造成根本的影響,這確是極有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富山礪波地區和福井縣松任地區普通農家,內飾格局均維持舊有面貌,色彩凝重,木質結構,雕工精細,且設精美神龕,令人馬上聯想起中國國內的古建築。而中國國內目前農村地區則注重新式建築,從20世紀80年代初江浙地區的二層「洋房」,經不斷改進到目前的聯排住宅與別墅,兩種文化影響下的住宅風格取向迥異。
結論及建議
一、重塑對農業農村的認識,是現代化農村建設理論形成的關鍵
借鑒這一思路,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點的農村建設理論,並研究相應的配套政策,為長遠、可持續發展國內農業農村建設事業作好理論准備。
二、農村產業扶持政策,是支撐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國內加速農業農村扶持政策研究,必要時在江浙滬等經濟發達地區先行實施有別於國內其他地方的「農村農業發展分類指導政策」,並引導地方政府積極實施。可以借鑒日本農村建設區分不同發展階段的規律,分階段重點實施地區規劃、防災事業、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綜合環境整治、法律政策等專題工作,先期從安全、環保入手,大力建設各類基礎設施。這也有利於力量的集聚。最新的信息是,在經濟扶持方面,我國河南省繼浙江省之後,已成為第三個取消農業稅的地區。
三、開發農村地區居民的民智,提高他們的素質,是可持續最有力的保障
通過適當的形式,增加學校教材中農村環境整治、建設事業的內容,並加大對農村地區的各類形式的宣傳、幫助活動,增進青少年一代對農村地區的了解和支持。
四、大力建設農村居民充分討論和參與地方發展的渠道與機制
借鑒日本農村地區居民參與地區發展規劃、戰略,並充分發表意見的做法,在國內現行農村管理體制基礎上,加強農村地區居民的意見交流和收集處理,在決定地區重大事務時由各村落派出代表參與歸納協商、意見交換,開展「與家庭對話」等,加強農村基層的民主參與機制。
五、加強對農村地區的投入
日本當今的農村建設現狀,也是經過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發展積累而來的,特別是個別大型的工程已經經歷了五輪之多的綜合規劃建設改造,歷時前後數十年。根據統計,日本政府財政自1975年開始投入於農村生活基礎設施項目,至2002年已經達到30%的比例。
在財政政策上實施新一輪的政策傾斜,為農村各類建設事業提供新的支持。同時,將好的城市管理經驗「移植」到農村的城鎮管理,鼓勵倡導制定各類村民公約與規范。
作為經濟高度發達的日本,其農村建設應該也是首屈一指的,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從照片上看上去與我們現在的較大城市相差很小。
『肆』 日本德川時代農村比城市發展得更快,與歐洲截然相反,這是為何
日本德川時代農村比城市發展得更快,與歐洲截然相反,這是為何?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給大家詳細的分析一下,朋友們可以參考:
三、日本德川時代的農村屬於自然經濟:
日本德川時代的農村屬於自然經濟,這種自然經濟和中國的農村自給自足有一些區別。因為日本當時幾乎壓榨完農民所有的價值,所以他們的自然經濟變得非常強大,或者說成為一個怪獸,因此這時候的農村被官員和大地主完全掌控。
『伍』 日本這個國家最初是怎麼形成的
(1)日本國的起源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共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了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家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切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2)古 代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10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採集為生,構成了沒有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傳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墳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擴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收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 大化改新 」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的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老的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 院政 」(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本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 《古今和歌集》 (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陸』 日本農業特點
日本的農業地域類型屬於水稻種植業。有以下特點:
1、小農經營。亞洲的水稻生產主要以家庭為單位,由於人均耕地少,每戶耕種的田地很少。
2、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3、機械化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5、科技水平低。
(6)日本農村是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日本的自然環境
1、位置:
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陸地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他7200多個小島嶼組成,因此被稱為「千島之國」。
2、氣候:
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具有海洋性特徵,所處位置受到季風及洋流交匯的影響,因此也降雨充沛。
3、地形:
多山,山地成脊狀,把國土面積分為成太平洋一側和日本海一側。因為日本群島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活動劇烈,國內多火山。
4、水文:
以季風氣候為主,降水集中且降水量多,流量少,冬季則小。
『柒』 日本農村的人口和發展程度如何
日本和中國的差距有多大?看看未經鬼子“掃盪”的日本農村就知道了
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從一個積貧積弱且經濟不穩定的國家,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今的中國,它的國際影響力已然超過了日本。中國城市化水平加快,一定程度上也讓中國人生活得更好。那麼日本和中國的差距有多大呢?其實中國現在的城市化綜合實力是高於日本的,今天我們從未經鬼子“掃盪”的日本農村看看就知道了。
相比我國,我國擁有6億農村戶籍人口,平均每14個人中就有6個是農村人,所以佔比上就差很多了。另外我國鄉村的總體交通狀況、教育資源、醫療水平相比日本,差的也絕非一點兩點。
『捌』 日本農業為何走在世界的前沿
除了繁華、先進的城市之外,日本的農業也十分發達,農村生活已經足夠現代化。日本農業能夠走在世界的前沿,這跟國家的重視程度、農民對農業建設的貢獻等都是分不開的。
此外,日本的農業機械化程度高。日本的農民在工作時,已經擺脫了事事都要親力親為的勞動環境,他們的農作物生產基本上已經達到了高度的機械化,這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所以日本的農業能夠發展好。
『玖』 為什麼日本基本是鄉村大城市非常少
因為日本的地方相對來說比較少,適合建立城市的地方也比較少,畢竟它是一個島國陸地,一相對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