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打贏俄國怎麼打不贏蘇聯

日本打贏俄國怎麼打不贏蘇聯

發布時間: 2022-10-19 20:37:30

⑴ 日俄戰爭時期日本可以打敗沙俄,為什麼在二戰時期的諾門罕戰役卻打不過蘇聯

戰略和武器方面的因素都有

早在諾門坎戰役之前,日軍極度輕視蘇軍,認為一個日本兵足以對付3個俄國兵。
一開始擬定的戰略也就是邊境掃盪行動,只出去一個聯隊,就這么點人還搞個分兵合擊,結果還迷路了

接著又犯了逐次增兵的老毛病。23師團先上,快殘廢了才上7師團和重炮聯隊。而毛子是一口氣全上了
最終時刻,還是盲目自信,雖然有情報表示蘇聯正在增兵,關東軍還是不相信
結果被合圍,大敗

二就是武器方面的因素
坦率的說,在輕武器和坦克方面,日本吃虧並不大,當時日本的97坦克對毛子的T26和BT5基本是旗鼓相當,但在火炮方面就差大了

日本在東北當時總共才兩個150重炮聯隊,師團的炮主要還是75毫米口徑的
而一個毛子步兵師就有12門122毫米炮,外帶152加農炮,火力10倍於日本
按照當時參戰者的回憶,日本炮彈很快打光,接著就是挨炸

航空兵也是一樣,日本走的是精兵政策,到了後來全消耗光了,干挨炸

⑵ 日俄戰爭日本贏了,打蘇聯就輸

戰爭拼的是什麼?
是實力,而不是所謂的誰正義

日俄戰爭時期,日本得到了英國和美國的幫助,在武器方面並不弱於沙俄,在東北地區反而具有優勢
而且俄國當時腐敗盛行,軍官團腐朽,日本在這次傾國運為止一度的較量中獲勝了

而之後,蘇聯是當時的歐洲第二工業國,鋼產量碾壓日本,裝備差異更大
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中等工業國的日本,去挑戰蘇聯,自然是死路一條

⑶ 日本能戰勝強橫的沙俄,為什麼卻贏不了霸道的蘇聯

日俄戰爭是海戰,八月風暴是陸戰
俄國是陸地大國,傳統上陸軍強海軍弱
日本是島國,海軍強陸軍弱

⑷ 二戰時期日軍為什麼無法和蘇聯抗衡

原因之一:諾門坎戰役。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東北後,隨即將那裡變成了侵華反蘇的基地。蘇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一面向抗戰中的中國提供軍事援助,一面在蘇聯、蒙古與我國東北交界地區部署重兵。於是日蘇兩國在中蘇邊境劍拔弩張,不斷發生沖突。

1937年6月,雙方在乾岔子島發生沖突,日軍擊沉了一艘蘇軍炮艇,而蘇聯由於國內正在進行大清洗運動,沒有對此予以報復。1938年7月,雙方又在張鼓峰發生沖突,在付出巨大人力物力損失後,蘇軍取勝。通過這兩次軍事摩擦,自命不凡的關東軍參謀們得出結論:蘇軍的素質低下,遠遠不是精銳的關東軍的對手,日軍只要給俄國人一點顏色,就能讓他們乖乖地後退。在上述思想的指導下,日軍越發肆無忌憚地在邊境製造事端。
1939年4月,「戰爭擴大派」的代表人物東條英機成為日軍中真正的實權人物。他對蘇聯政府支援中國抗戰極為惱火,認為有必要整一下蘇聯,逼迫其中止對華軍援。根據東條英機的設想,日本關東軍將對中蘇蒙邊境地區發動一次突襲,以消除蘇聯在蒙古的影響以及對偽滿洲國的威脅。
1939年5月11日,蒙古軍隊在距海拉爾以南約200公里的諾門坎地區(位於今蒙古東方省的中蒙邊境)與偽滿軍發生沖突。15日,駐海拉爾的日本關東軍第23師團向蒙軍發動進攻,沖突規模逐步升級。日軍仗著有裝甲部隊和重炮,在沖突中明顯佔了上風。他們侵入喇嘛廟一帶,並就地構築工事,擴大戰果。關東軍企圖利用這一契機永久佔領哈拉哈河東岸有爭議的大片草原。駐蒙蘇軍根據蘇蒙同盟條約,出動一個機械化步兵團、一個炮兵營前往邊界,援助蒙軍。妄自尊大的關東軍認為向蘇軍顯示實力的機會到了,便在諾門坎地區大規模集結兵力,准備給蘇軍以重創。
名將朱可夫臨危受命
日本在諾門坎地區發起的挑釁令斯大林感到有些費解。日本人究竟想干什麼?這是不是對蘇開戰前的試探?他意識到必須當機立斷,挫敗日本人的野心,穩固蘇聯的遠東邊界。5月21日,斯大林急召朱可夫到克里姆林宮,想讓這位名將出馬,狠狠地教訓日本軍隊。
朱可夫曾在1938年被斯大林派往中國,擔任駐重慶的蘇軍首席軍事顧問。他花了不少時間研究侵華日軍的作戰特點,頗有心得。朱可夫知道蘇軍擁有的重型武器裝備決不亞於日軍,且蘇軍的主戰坦克、自行火炮與殲擊機的作戰性能已稍超過日軍,只要指揮正確,定然能奪取全勝。
朱可夫欣然接受了要他出任駐蒙古的蘇軍第一集團軍司令的任命,並向斯大林提出了要求,那就是統帥部務必在一個月內從南歐、外高加索與白俄羅斯抽調兩個坦克師、一個機械化炮兵師開赴諾門坎前線。此外,朱可夫還要求火速增加三個航空兵師和四個機械化防空炮團。斯大林同意了。次日,朱可夫就帶著參謀長等隨行人員飛赴伊爾庫茨克,再轉飛往貝加爾蘇軍司令部調兵遣將,約見蒙軍將領,共同研究作戰方略。在諾門坎地區,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日軍發動奇襲,妄圖攻佔貝加爾湖以東地區
日本方面也在繼續為擴大戰事作準備。5月30日,日軍參謀本部將第一飛行聯隊編入關東軍,以加強空中打擊力量。6月中旬,日軍大本營又正式批准了關東軍擴大使用兵力於諾門坎地區的許可權,任命關東軍副司令官荻州立兵中將為前線總司令。他是日軍高級將領中「北進派」代表人物之一。這回,荻州立兵認為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他向軍部首腦們保證:只要後勤補給充足,定可在一個月內解決戰事。
1939年6月下旬,日軍參謀總長武藤指示:「地面戰斗行動,大致應以貝加爾湖以東地區為界限。」這就等於批准關東軍可以超越邊界爭議地區,進入蒙古內地作戰。緊接著,日軍前線部隊的援兵陸續到達,參戰部隊除第23師團外,還有第7師團主力、第2師團以及第4師團和關東軍直轄的全部炮兵。為減少日軍的傷亡,荻州還調集兩個旅的偽滿軍隊開到前線。他們的裝備尚可,但官兵們士氣低落,都不願意為日本主子充當炮灰,又不敢抗命。荻州只好下令讓這兩個旅的官兵挖壕溝地洞,運送軍用物資。7月1日,日軍出動百餘架轟炸機,在零式戰斗機的護航下,轟炸了蘇軍和蒙軍的後方基地等重要目標,大戰正式拉開序幕。
蘇軍誘敵深入,日軍損失慘重
1939年7月1日下午,荻州接到航空隊指揮官發來的電報。他得意洋洋地告訴幕僚們:「空軍將士們幹得很出色,他們已擊毀蘇蒙軍的一系列重要目標,兵站、糧庫、軍火庫都燃起了大火。尤為值得慶賀的是蘇軍兩個飛機場都完蛋了,飛行員們從空中望見蘇軍多架飛機被炸得起火爆炸。」野村參謀長等人用勁鼓掌,眾人又振臂歡呼。
當日深夜,關東軍第23師團主力渡過已退潮的哈拉哈河,攻擊了蘇蒙軍隊的兩翼。蘇蒙守軍似難支撐,且戰且退。日軍乘勝前進,卻沒料到中了朱可夫的「誘敵深入」之計。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成千上萬的日軍遭到蘇軍的遠程重炮和坦克群的猛烈攻擊,傷亡慘重,不得不撤退到哈拉哈河東岸。接下來的是草原上的拉鋸戰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戰。雙方各出動幾百輛坦克,在草原上激戰。最終,日軍大敗。近二百輛坦克與百餘輛自行火炮被蘇軍性能優良的主戰坦克擊毀,數百名坦克手戰死,關東軍吃了大虧。在激戰中,蘇軍飛機頻繁出擊,炸毀日軍幾處炮兵陣地。
原來,朱可夫採用的是「後發制人」戰術。他在開戰前即令蘇軍製造假象,以百餘架木製飛機模型冒充戰機。蘇軍幾百架參戰飛機則躲入日機航程之外的伊爾庫茨克等地的地下機庫,伺機反擊。上當的荻州損失慘重,只好向軍部請求增援。7月25日,日軍又緊急抽調華北方面軍第5師團出關參戰,同時做好調用華北方面軍第14師團及2個野戰重炮兵聯隊參戰的准備。朱可夫運籌帷幄,沉著應戰,
擊退了日軍的反撲。8月中旬,在強大的航空兵掩護下,蘇軍坦克部隊開始反攻,日軍全線潰敗,其中第23師團被蘇軍坦克群包圍,許多聯隊指揮官在絕望中切腹自殺,被蘇軍坦克碾死的士兵更是不計其數。
在這次大戰中,蘇蒙軍僅傷亡6000餘人,損失飛機78架、坦克113輛。日軍則傷亡逾5萬人,光是戰死的就有2萬餘人,裝備損失是蘇蒙軍的5倍。
諾門坎戰役確保了二戰中蘇聯東部邊境的穩定
1939年9月15日,日本被迫與蘇聯在莫斯科簽訂《諾門坎協定》,規定雙方立即停戰。為追究責任,日軍大本營在戰役後期撤換了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陸軍大將、參謀長磯谷廉介陸軍中將;戰後一個月內又陸續免去了參謀本部次長中島鐵藏陸軍中將、作戰部長橋本群陸軍中將及關東軍司令部作戰部長和所有作戰參謀等將佐的職務,關東軍內的對蘇「強硬派」幾乎被一掃而光。
諾門坎戰役不僅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也讓日軍看到了蘇軍的強大戰鬥力。這場戰役樹立了蘇軍對日軍的心理優勢,也奠定了蘇聯遠東邊境地區的穩定,它也是日本放棄「北進戰略」,未敢與希特勒聯手從東方進攻蘇聯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使得衛國戰爭開始後,蘇聯得以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精力對付納粹德國,從而迅速扭轉了戰局
原因之二:日德同盟與日蘇友好條約
說諾門坎什麼的,其實是把當年那場沖突(其實真算不上戰役)給誇大了,其實兩方損失差不多,作戰目標上蘇聯實現的多一點,日本實現的少一點,其實也不存在完敗之說(主力部隊突圍成功了,遠遠談不上全殲,戰後滿洲國和蒙古國的領土也沒有出現多少變動),至於技術層面,其實輸的是蘇聯,機械化作戰的水平明顯比日軍低(日軍其實在當時算是很前衛的一支軍隊,對當時歐洲、包括英國和德國的新一代軍事理論跟的很緊,蘇軍的傷亡和裝備損失都比日本大得多,坦克還只是當步兵輔助火力用,而且損失率比日軍高很多,制空權則一開戰就丟掉了,整個作戰模式還停留在紅白戰爭的年代,日軍之所以最後處於下風,主要是前線戰術指揮官是一幫二逼(當然,這個其實也有戰後政治宣傳之嫌))。從結果而言,諾門坎雖然蘇軍占優,但是完全沒有撼動關東軍占據滿洲國這個事實,更不要說對關東軍的軍事力量有什麼實質性的削弱。相反,以防備蘇聯為名,關東軍在此戰之後大量搞預算,逐漸成為當時日本軍隊中最強大的力量,並且在42年從司令部升格為總司令部。
最早渲染諾門坎日軍大敗的是日本人自己,其實是當時日本國內政治斗爭的需要,這么一搞,當時占據關東軍和本土軍部高層的老牌軍官立刻都靠邊站了,最後一個大正內閣,平沼內閣也總辭了,從此東條和近衛這些新一代政治人物占盡先機。因此,所謂諾門坎完敗在以關東軍為最大資本的日本軍隊少壯派和政壇極右派而言,發揮了巨大的正面作用。
而蘇聯渲染諾門坎大勝的理由就更復雜了,不要忘了,當時的蘇聯正在鬧大清洗,這次戰斗的指揮者是斯大林清洗紅軍高層後幾乎唯一一個倖存者,而當時清洗的理由之一就是「日本間諜」。(但朱可夫是個性格很復雜的人,斯大林一死他立刻率領紅軍勢力支持赫魯曉夫鬧政變,幾乎把蘇聯變成了槍指揮黨,當然,失敗了。)
所以,當時的蘇日明面上很樂意把對方當作大敵,實際上么,呵呵。
至於為什麼不和德國一起打蘇聯,原因很簡單,因為德日之間一點也不鐵桿(說到鐵桿盟友,不論各種仆從國的話,德國其實一個也沒有,包括義大利也是各種貌合神離),日本對於法西斯或納粹主義的接受度並不算高(當時在亞洲最欽慕納粹的是常公~~~所以小鬍子當時和南京政府關系各種好),其實和蘇聯當時而言也沒有什麼戰略沖突(只有在蒙古問題上有沖突,蘇聯對中日戰爭的態度則非常曖昧,比美國曖昧得多,在美國禁運之前,和日本真正有戰略沖突的西方大國只有英國),所謂南下北上之爭,去好好Google一下那段歷史就知道了,不把蘇聯作為優先的作戰對手其實是貫穿整個日本作戰思路的,這一點沒啥沖突,所謂南進北進,其實更多是日本內部的一場政治斗爭(和明治初期的征韓論之爭很相似,其實當時兩方爭奪的真正焦點並不是打不打朝鮮帝國,而是誰應該在新政治體系裡當大佬)。而且,真正的南進與北進之爭發生在德軍在蘇聯戰場上取得重大勝利之後,其實和諾門坎也關系不大,而且當時的爭論焦點不是南進還是北進,而是南進成功之後,是掉轉槍頭北攻蘇聯(前提是德軍已經或快取得決定性勝利了,日本軍部內部當時對這點其實保有疑問)呢,還是繼續西進列印度,甚至打中亞),南下東南亞、並且盡快結束中國大陸作戰是日軍最優先的作戰目標,這點在當時的日本軍部是沒有爭議的,因為最優先的對手和戰略目標都在這條線(ABCD)。
其實說到底,西方國家而言,日本立意一定要滅掉的只有英國的亞洲勢力,對美國的戰略思路始終是以戰求和(當然,珍珠港之後有高層提出要打到華盛頓,但那隻是日本二戰時期各種腦熱言論之一,一直到中途島,日本打太平洋戰爭的思路始終是以一場決戰迫使美國人以對日本較有利的條件上談判桌。當時包括德國在內,大家都很明白,美國如果真放開了打,誰也沒把握將其完全擊敗。)
之所以有這種現象,是因為二戰的時候日本和德國的戰略目完全不同,德國的目標是征服世界,它的軍事行為中意識形態驅動的成分很大,日本其實始終以征服亞洲為主,是傳統的民族爭霸思路,從日俄戰爭起,追求的就是趕走西方人,建立一個自己獨霸的亞洲,因此對於歐洲戰場主要以觀望為主,和蘇聯始終維持著外交關系。因此對於德國而言,從來就沒有把日本當成生死攸關的盟友(小鬍子從始至終看不上這幫東方矮子),可惜它在意識形態上的頭號盟友義大利實在是太不給力了。

⑸ 二戰日本為什麼不打蘇聯

這就是政治上不正確的做法,在36年之後,誰敢提這個,誰就要靠邊站了

實際上一開始,日本就有兩條戰略路線
一條是皇道派的,他們的基本思想就是拉上中國當小弟,北上進攻蘇聯,奪取西伯利亞
還有一條就是統制派,他們的基本思想就是先打敗中國,然後南下,奪取東南亞,獲取資源

兩派的戰略一直在沖突,最後就是36年2月26日的總爆發,之後,皇道派失勢,北上進攻蘇聯的策略就是政治上不正確,你要是敢提,就別在軍隊里混了

到了39年的時候,關東軍一度頭腦發熱,在諾門坎和蘇聯交了次手,大敗而歸,大家認清了蘇聯的實力,暫時不提進攻蘇聯了,全力對付中國

而41年,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日本一度考慮過要北上進攻蘇聯
但考慮到三點
1、實力不足對付蘇聯,蘇聯即便是最緊張的時候,遠東
地區也有100萬兵力,而關東軍的鼎盛時期,兵力不過80萬,兵力不如人、裝備不如人,怎麼打?
2、西伯利亞沒有資源,美國已經開始了對日本的石油禁運,遠東地區沒有石油,反過來,南下進攻東南亞的話,可以獲得足夠的資源,印尼的石油產量足以滿足日本需求
3、後勤考慮,進攻西伯利亞的後勤要求太高,日本無法滿足

⑹ 二戰期間日本打蘇聯能打贏嗎

日本和蘇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兩大強國,一個是軸心國集團的第二大巨頭,一個是反法西斯聯盟的第二大強國。二戰中,兩國一個單挑美國,一個硬扛德國,表現的都非常搶眼。諾門坎戰役中,兩國又打了個旗鼓相當,所以很多人認為二戰時的日本和蘇聯實力差不多,日本完全有能力挑戰蘇聯。甚至有人認為,不是日本放蘇聯一馬,蘇聯早就被德日東西夾擊幹掉了。那麼二戰時的日本真能挑戰蘇聯?只能說你想多了。二戰時的日本根本沒能力挑戰蘇聯,因為兩國實力相差懸殊。可以說,蘇聯閉著眼都能打贏日本。

從國力來看,蘇聯國力至少是日本的三倍以上。經濟上,1939年二戰爆發前,蘇聯的經濟總量超過400億美元,而日本僅僅160億美元,蘇聯是日本的2倍以上。工業方面,1937年,蘇聯工業產值佔世界的13.7%,而日本僅僅佔到3.8%,1938年雙方的差距進一步拉大,蘇聯的工業產值佔比暴增到17.6%,而日本仍然不足4%。日本除了造船方面,其他領域全面落後於蘇聯,蘇聯的主要工業品數量是日本的數倍。以鋼鐵為例,1940年日本的鋼鐵產量為686萬噸,而蘇聯高達1832萬噸,是日本的三倍。整體來講,蘇聯的國力至少是日本的三倍以上。不過二戰爆發時,日本已經提前進入了戰爭狀態,產能接近頂峰,而蘇聯還沒有進行全面戰爭動員,所以二戰前雙方的差距並不準確,兩國差距明顯偏小。當蘇聯火力全開後,兩國差距迅速拉大,差距越來越明顯。因此,如果考慮到國土、資源、戰爭潛力等因素,日本和蘇聯的差距至少在5倍以上。

國力的差距自然造成了軍事的差距。盡管蘇德戰爭前,處於狂暴中的日本似乎有了叫板蘇聯的實力。但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迅速進入了全面的戰爭動員狀態,軍事工業和重工業生產能力暴增,戰爭潛力迅速激發出來,日本已經完全無法和蘇聯相抗衡。二戰中,蘇聯動員了4000多萬人參戰,兵力一直保持在1000萬以上,蘇軍在蘇德戰爭中傷亡高達2600萬,到結束時蘇聯仍有1200萬兵力。而日本即使巔峰時期,把老弱病殘都動員起來才勉強拼湊了720萬軍隊,和蘇聯的差距非常明顯。二戰中,蘇聯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3.7萬架飛機,蘇聯一年的產能幾乎能頂的上日本整個二戰的軍火產量。兩國的軍事力量和戰爭潛力差距不是一點點。日本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海軍方面,日本的海軍遠比蘇聯強大,但日本的海軍對付蘇聯這種陸上強國用處不大。如果日本和蘇聯開戰,除非日本人不上岸,只要上岸就會被暴打。

如果日本和蘇聯開戰,日本陸軍幾乎會在三個月內就被趕出大陸,日本只能退守本土。依託強大的岸防力量和空軍優勢,日軍根本無法靠近蘇聯近海,只能對蘇聯進行海上封鎖。但對於蘇聯這種能夠自給自足的一流工業強國,日本的封鎖根本就無濟於事。蘇聯完全可以用自身強大的國力耗死日本。以蘇聯的工業能力和資源,如果蘇聯向海軍方面發展,很快就能夠在海軍方面趕上日本。如果蘇聯奪取制海權,日本除了投降別無他法。二戰後期,蘇聯出兵東北,蘇聯紅軍在一個月內輕松的幹掉了數十萬關東軍,蘇軍從庫頁島向日本本土瘋狂推進。蘇聯還制定了瘋狂的引爆富士山計劃,不是日本及時投降,估計日本真可能被蘇聯從地圖上抹去。二戰後,日本被蘇聯嚇破了膽,所以一直不敢招惹蘇聯。直到現在,雖然有美國撐腰,日本仍然對俄羅斯充滿了畏懼。日本是個崇拜強者的民族,能讓日本人畏懼的大氣都不敢喘,只能說明蘇聯比日本強的不是一點點。

⑺ 為何日俄戰爭日本能贏,但到了二戰日軍在蘇軍面前卻不堪一擊

1、日俄戰爭時期日本贏了,但是贏得不全面。雖然俄國將遠東的利益讓給了日本,但是沒有賠款,日本經過日俄戰爭元氣大傷,不像甲午那樣,清政府賠了錢,日本很快滿血復活。日俄戰爭之後日本長期沒有換過勁兒。而二戰張鼓峰和諾門坎時期日本其實敗得不算太難看,蘇軍損失也不小。45年那真心不提了,關鍵是當時日本已經被徹底掏空了。
2、日本從日俄戰爭到二戰期間變化不大,特別在作戰思想上,並沒有特別的創新。在武器裝備上也沒有本質性的革新。蘇聯第一個和第二個五年計劃讓蘇聯工業有了巨大的飛躍,機械化作戰成了蘇聯軍隊上下的主流思想。相關武器上也大力發展,在開戰之初對於日本有了相對的優勢,到了45年對日本絕對優勢。
3、日俄戰爭期間,英美法為了制衡俄國,大力扶植日本,給與日本大力的支援。30年代日本因為入侵中國多少受到歐洲列強的制裁,至少沒有那麼全力支持其打仗。到了45年日本更是成了全世界的公敵,當時日本的最後希望是蘇聯出面調停……
4、軍隊的驕橫心裡。很多日俄時期的宣傳畫顯示出俄國非常的驕橫,看不起黃種的日本人。到了30年代,日本因為侵華戰爭順利以及曾經打敗沙俄的歷史,產生了驕橫的心理。情報部門甚至只搜集對自己有利的情報,對說明敵人強大的情報視而不見。
5、有很多日本的老部隊發生了質的蛻變,比如在日俄戰爭期間在旅順拚死沖鋒、「立下大功」的第四師團,到了諾門坎戰役期間畏敵不前,士兵紛紛裝病,氣得聯隊長們紛紛到到醫務室改行當大夫。

⑻ 二戰後期,日本為什麼打不過蘇聯

你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二戰後期,日本的陸軍裝備已經喪失了全部優勢。而日本以海軍對戰美國,美國海軍在珍珠港後損失嚴重,中途島戰役後雖然有所挽回,但優勢還是不太明顯。美國距離日本本土很遠又隔海洋,而且日本佔領的島嶼,防禦工事堅固,軍人素質很高,易守而難攻。硫磺島戰役就是實例。

⑼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打不過蘇聯

日本輸在軍用補給,人才儲備,兵源上,在加上戰線太長,不適應長期作戰,戰略上就已經輸掉了。

⑽ 為什麼日本剛崛起時可以打敗俄羅斯,後來卻完敗於蘇聯

說起來,一個國家往往都是剛崛起的時候戰鬥力最強,先說日俄戰爭,當時俄國依舊是沙皇統治的腐朽沒落的封建王朝,日本則是經過明治維新的新興國家,國內政通人和,工業實力迅速發展,所以日本佔了人和,另外雙方交戰的戰場在中國東北,日本背後就是朝鮮大後方,補給方便,而沙俄則是要跨過遼闊的遠東,自然沒有地利,而且當時國際上英國為了限制俄國,從而大力支持日本,所以日本又佔了天時,即便如此,日本也付出了10萬軍隊的傷亡,費了死勁才打敗俄國毛熊。再說二戰末期日本關東軍敗於蘇聯紅軍,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時蘇聯已經不再是腐朽的沙俄,共產主義的旗幟正高高飛揚,通過歐洲戰場與德國一場場的血戰大戰,攢下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老兵老將,實力空前強大,再看日本,太平洋戰場上輸給美國,中國戰場上面臨國軍和八路軍的全面反擊,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沒什麼力氣了,所以被百萬紅軍一舉打敗最精銳的八十萬關東軍,一點也不奇怪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0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4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0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4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5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