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國民黨怎麼對共
① 日本投降後內戰是怎麼暴發的
國共內戰之所以難以避免,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國、共兩黨的目標完全不同。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參仿西方法國大革命以後,關於民主、自由等的思潮和理念,其政治制度理想以美國、英國等為藍圖,孫中山也參仿了馬克思主義,而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基礎思想。孫中山病逝之後,中國國民黨由蔣中正接任黨主席,因為與共產黨的權力爭奪及理念不同,決定進行「清黨」以及「剿共」。繼而產生許多沖突和戰事,對日抗戰結束後,國共雙方因為對淪陷區的「受降」、「接收」問題有相當多的沖突和齟齬。加上雙方皆以外國勢力為靠山(國民黨—美國,共產黨—蘇聯),不斷的擴張版圖,終至再度發生沖突。就在沖突日益擴大時,美國的馬歇爾奉命前來進行調停工作,雖曾達成國共雙方共組政府的協議,但在國民黨不願分享權力,共產黨不願放棄武力的情況下,短暫的合作再度破裂,內戰再次爆發。
② 國共合作與日本投降的關系
國共第一次合作,不到半年,國民革命軍就從珠江打到長江。後來,國民黨右派叛變後,國民大革命頃刻瓦解。國共開始了十年對峙,這讓日本人有機可乘,不斷擴大對華戰爭。隨著中日矛盾上升為中國主要矛盾,國共開啟了第二次合作,結成抗日統一戰線的骨幹部分,經過浴血奮戰,打敗日本。日本投降後,國內階級矛盾成為主要矛盾,爆發了內戰,使得台灣至今與大陸不能一統。我們期待著國共第三次合作,我們期待著祖國早日統一。
③ 日本投降後,國共部隊各接收多少日軍投降,接收武器彈葯和地盤各多少
國民黨共接受投降侵華日軍的武器裝備有步騎槍685897支,手槍60377支,輕重機槍29822挺,主要火炮12446門,步槍機槍子彈180994000餘發,手槍子彈2035000餘發,各種炮彈共2070000餘顆,炸彈6000噸,戰車(坦克?)383輛,裝甲車151輛,卡車特種車15785輛;
各種飛機1068架(其中可用者291架,待修626架,不堪用151架),飛機用油1萬余噸,艦艇船舶1400艘,共54600餘噸,其中軍艦19艘(90至1100噸,僅三艘可出海),驅逐艦(驅潛艇)7艘(每艘約百噸,6艘可用),魚雷快艇6艘(15至25噸各三艘,均可用);
小型潛艇3艘(50噸內兩艘可用),小炮艇200艘(每艘8至25噸,大部不堪用),馬匹74159匹。
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記載: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八路軍、新四軍、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主要在日軍後方及日佔區進行游擊戰,共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軍52.7萬人,殲滅偽軍118.7萬人,繳獲各種69.4萬余支(挺)、各種炮1800餘門,軍隊發展到130餘萬人,建立了約100萬平方公里、近1億人口的抗日根據地。
(3)日本投降國民黨怎麼對共擴展閱讀:
日本投降後,中國軍隊繳獲了多少武器。
1945年8月15日,當時的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到9月2日,在不包括中國東北的中國戰區內,共有日軍1283237人。這些部隊被編為1個司令部,3個方面軍、10個軍,1個戰車師團和2個飛機師團及36個師團。
而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通過對日本移民尤其是開拓團進行動員,在投降前擴編到75萬人,裝備了3700門火炮、600輛坦克和150架作戰飛機。因此,當日本這部戰爭機器逐漸停下時,在中國的土地上,有超過200萬日軍手握近70個師團的裝備,等待向中國軍隊移交防區和武器。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遠處大西南的國軍,還是正在華北、華中和華南攻城略地的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華南抗日武裝,都希望能夠盡快接收投降日軍的武器裝備,壯大自己。
而如何憑藉手中掌握的武器裝備甚至是知識和技巧,換取自己的性命,成為擺在所有投降日軍面前的最大問題。
對這同一個問題,各地日軍採取了不同的選擇。對於關東軍而言,面對蘇聯紅軍展開的「八月風暴」,首先考慮得就是盡快逃到關內或者海上去,武器彈葯全部是逃命的累贅,應首先予以丟棄。
因此,我軍進入東北後,很快組織大量人員和群眾一起,進行「撿洋撈」和「挖窖」兩項活動。所謂撿洋撈,是指派出部隊到冰天雪地中搜尋日軍在潰敗後遺留的各種武器。例如日後威震東北的日械九六式150毫米重榴彈炮,就是東野炮兵部隊從冰封的興安嶺等地一點點刨出來的。
曾看到一位老同志的回憶,提到他為了挖炮,手掌被磨得血肉模糊,發現火炮後又因為太興奮就去擁抱炮管,結果在炮管上留下了兩個大大的血手印。
而「挖窖」,顧名思義是指尋找日軍遺留的地下軍用倉庫。這些倉庫中僅有一小部分被蘇聯紅軍接管。在東北解放戰爭打響前後,首先打出關外的八路軍是李運昌的冀熱察軍區部隊。
開國少將曾克林和唐凱這對好搭檔帶著隊伍很快獲得了蘇軍的支持,開始接收投降日軍的裝備,部隊很快由4000人擴充到上萬之眾。多年後,時任第16旅48團副團長的董占林回憶當年他們運輸武器時仍顯得意猶未盡:「我沒有多裝!就按著一個連9挺輕機槍,一個營6挺重機槍的標准!」
但是,東北關東軍的大部分武器,蘇軍並沒有移交給挺近東北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據後來統計,蘇軍前後從投降日軍手中繳獲了70萬支步槍和超過1.2萬挺輕重機槍,但是中共方面曾克林和88旅周保中僅從蘇聯方面接收了數萬支步槍和不到4000挺輕重機槍。
而同時期關內國軍接收了近70萬支步槍和30萬挺機槍。
平心而論,日軍移交的這些武器裝備對國共兩方都有相當大的意義。在日後的東北三年解放戰爭中,東野特種兵縱隊邊戰斗邊學習邊擴編,最終掌握了關東軍遺留的重炮。到遼沈戰役時,東野的150毫米重榴彈炮已經可以輕松擊毀國民黨軍賴以頑抗的高聳城牆。
而國軍方面,到睢杞戰役時,黃百韜第七兵團這樣的非嫡系重裝軍團仍然以日械重炮作為主戰裝備。
但是,日軍在投降後,仍然是「狡猾狡猾地」。為了給中國軍隊接收武器製造困難,日軍玩弄了很多伎倆。首先就是將部分武器隱藏起來。
在解放戰爭中主管東北軍事工業的何長工曾在回憶里寫道:「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期間,修建了許多地下倉庫,裡面儲存了大批武器彈葯和軍用物資,這些倉庫非常秘密,存放的彈葯和物資不靠牆不沾地,保存非常好。」
日軍在投降後,卻沒有交代大部分倉庫的位置,寧願讓這些物資在地下逐漸腐朽。
而上海等關內的日軍,同樣將大量武器私藏起來。1945年中共華南局的王牌情報員華克之,就曾策動日本海軍上海特別陸戰隊少將岡田,將私藏的194挺機槍秘密移交給新四軍。這批機槍在被移交前,就埋在岡田住所的客廳下面。
而且,日軍出於惡毒的目的,同時也由於日本在戰敗前已經陷入油盡燈枯的窘境,大部分日軍移交的重武器和技術兵器,必須要經過大修,更換大量關鍵部件才能使用。例如在東北剿匪和錦州攻堅戰中屢立戰功的東野「功臣號」坦克,就曾出現多次危險的戰場故障。
據日本研究者在20世紀70年代披露,1945年日本投降時,國軍在短時間內接收了1000多架飛機以及大批零部件。而這批飛機和零部件的絕大多數並沒有熬到1947年。
④ 日本接受中國投降為什麼中國不
中國為什麼接受日本的投降?為什麼不與日本血戰到底?
當時日本收到的命令是只投降國民黨軍隊,不向共產黨投降。國民黨接收日軍所佔領的地區和武器,而有些國民黨軍隊里還有日本軍人幫著國民黨打共產黨,閻西山的部隊里就有日本的投降部隊,只是脫下了日軍的服裝換上了國民黨的軍服。如果繼續打,對國民黨也是不利的,那樣的話,國民黨部隊還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來收復失地,這與蔣介石保存兵力打內戰的想法是不利的,如果不用一槍一彈就收復失地,還能得到大批的武器彈葯,你會選哪種。
⑤ 面對日本全面侵華,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加深,國共兩黨是如何應對的
1.態度和目的
在態度上,國民黨和中共都是堅持抗日的。雖然在國民黨內部有過分歧,但是最後的主流都是堅持抗日。同時,中共自九一八事變之後就一直擺明態度,宣傳抗日。最後雙方的目的也都是要抗日的。
2.軍事
在軍事上,雙方都進行過無數次的具體戰爭。國民黨早在30年代就著手准備防控、軍資等方面,並在正面戰場,牽制大量日軍,中共在敵後的游擊戰、反掃盪中牽制大量的日軍。
⑥ 日本投降後國共在重慶談判是要建立聯合政府嗎聯合政府是什麼樣子的
不是。當時,毛澤東提出建立聯合政府,但是蔣介石根本連提都不提。
聯合政府,是仿照國共合作期間的做法,議會由國民黨、共產黨、第三黨按比例分配議席,那一方都不能獨大,需要聯合另一個政黨才能獲得議會多數。政府官員由議會提名,不分黨派。軍隊,按照議會通過的方案進行整編,各人管個人的,但服從統一的軍事委員會。其他的機構也是如此。
當時,毛澤東認為,他可能會在新政府擔任副主席,可是,蔣介石卻沒有這個聯合政府打算。
⑦ 為什麼日本投降了還有內戰
國共內戰,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兩大政黨之間在中國境內爆發的內戰,自1927年到1949年間,國、共之間發生過多次內戰。分別經歷國民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土地革命時期也稱之為第一次國共內戰,解放戰爭時期稱為第二次國共內戰。打了3年。
⑧ 國共兩黨如何配合有效抗擊日本
中華民族的解放戰爭是國共兩黨共同爭取取得的,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社會存在兩種基本矛盾,一是民族矛盾.一是階級矛盾.而在抗戰時期的主要矛盾是由民族矛盾決定的.事實上,國民政府是當時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也是國際社會所認可的,他擁有幾百萬人的龐大軍隊.也由此它在國人心目中就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正以因如此,日本在發動「盧溝橋事變」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逼迫國民政府的投降上。其次,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力量還比較弱小,無論兵力、武器裝備等都還與日本有較大差距,尤其是武器裝備。國民政府始終未曾投降過日本,而是為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自己的努力.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興起、壯大,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基本條件之一。共產黨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創導者,軍事上領導著敵後戰場,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參加,全民抗戰才有了力量重心。
首先,國民黨正面戰場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國民黨的抗戰主要集中於正面戰場。抗戰初期,毫無疑問,正面戰場是抗戰的主戰場,沒有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堅持抗戰,牽制敵人大部分的兵力,就不可能有中共開辟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因此,是正面戰場配合了敵後根據地的開辟;當進入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後,由於受到日本的誘降,國民黨內部出現動搖,但其抗戰的基本政策沒有改變,仍在為抗日做著巨大的努力和犧牲,也由此中國民族解放戰爭,在國民黨正面抗戰和中共黨敵後抗日的共同合作努力下,取得一些明顯成效.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國民黨為中國解放戰爭所做出的犧牲和奉獻.
其次,中共黨開辟的敵後抗日根據地,積極配合正面戰場的抗戰,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全國各族人民經過極其艱苦的斗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取得的。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堅定的維護者,是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中國共產黨根據戰爭形勢的發展變化和歷史特點,及時調整並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及戰略、戰術,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正確的發展方向。積極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屬於中國。中國共產黨在敵後廣泛發動和組織以農民為主力的各階層群眾,開展游擊戰爭,使大量侵華日軍陷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這場戰爭中付出極大犧牲,為奪取抗日戰爭勝利也作出了重大貢獻.
⑨ 從西安事變到日本投降,國共打過什麼仗
國民黨「五中全會」前後頑固派發動的磨擦和「第一次反共高潮」
隨著武漢會戰的結束,抗日戰局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國民黨算是相對獲得了安穩的局面,反共頑固派們就又開始挑事了。
1939年1月,國民黨「五中全會」召開,會議主題之一就是確立了「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共方針,制定《限制異黨活動辦法》。這個方針在蔣介石的會議講語中被解釋為「要嚴正—管束—教訓—保育—現在要溶共—不是容共」。蔣對國共合作抗日的動搖開始表面化了。此後,國民黨又發布了一系列反共文件,如1939年6月的《共黨問題處置辦法》,大肆散布反共輿論,製造多起反共磨擦和慘案。而且事實上,在1938年夏季,磨擦就已經開始了
(一)各地針對八路軍的「磨擦」
自1938年夏季到1939年秋,國民黨頑固派在華北、山東、陝西等地製造多起磨擦、慘案,陝西,胡宗南部製造了殘殺八路軍傷殘幹部和打死打傷八路軍談判代表的「旬邑事件」等150起反共磨擦;而以河北、山東最為嚴重,裡面出了兩個「磨擦專家」張蔭梧、秦啟榮。
***同志於1939年9月16日在「和中央社、掃盪報、新民報三記者的談話」中說:「張蔭梧、秦啟榮,是兩位磨擦專家。張蔭梧在河北,秦啟榮在山東,簡直是無法無天,和漢奸的行為很少區別。他們打敵人的時候少,打八路軍的時候多。有許多鐵的證據,如像張蔭梧給其部下進攻八路軍的命令等,我們已送給蔣委員長了。」 並宣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衛原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鹿鍾麟和張蔭梧在河北地區挑起的「磨擦」
河北省淪陷後,共產黨八路軍又是發動群眾,又是舉行暴動,收復大片領土,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緊跟著,蔣介石任命鹿鍾麟為河北省主席,對他的上任,我八路軍採取了一種歡迎和合作的態度。上任前,途經晉東南八路軍總部時,彭總還與其進行了長談,議定冀南和冀中的行政區領導人選暫照八路軍任命的不變。在鹿鍾麟前往河北時,八路軍還派專人護送。可是,沒想到,鹿鍾麟一到河北,馬上就改變了態度。
僅9月中、下旬就發生了3起事件,即:12日,王子耀部將堯山縣抗日縣長沈鐵民扣押;13日,國民黨河北民/軍總指揮張蔭梧率部進攻駐博野、安國的我軍,冀中二分區政委宋振桓、縣委書/記何崑山等4位同志慘遭殺害;30 日,鹿鍾麟收編的游雜武裝胡和道部,勾結棗強縣的「六離會」、「黃沙會」進攻駐在姚屯的我東進縱隊獨/立團的1個連,殺害戰士13名,搶走步槍17支。
1938年11月中旬,駐河北的日軍趁華南日軍回師之際,向冀南根據地發動了大掃盪。針對日軍多用汽車、騎兵作戰,在平原上機動能力大的特點,我八路軍轉入鄉村組織反掃盪,冀南的黨政軍機關也隨部隊撤出了南宮。可是,鹿鍾麟也就藉此機會說,日軍到來,冀南行政公署不知去向,難為民眾辦事,便下令取消了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撤去楊秀峰的主任職務,還免了一批經過選舉產生的專員、縣長。並且立即向各地委派了一批專員、縣長……特別是河北省民政廳長兼河北民軍總指揮張蔭梧,積極追隨鹿鍾麟來反共搞磨擦,他也站出來委派專員、縣長等職,並指示他的這些縣長們向各村各戶要款要丁,逼得老百姓叫苦連天。日偽軍也乘機而入,開始搞維持,並委派偽縣長……
短短的時間里,把八路軍開辟的根據地,攪得烏煙瘴氣。
共產黨方面以大局為重,由彭德懷、劉伯承、***等人多次向鹿交涉,38年5月彭德懷和鹿鍾麟談判前,蔣介石也致電彭德懷,讓彭 「速即前往,與瑞伯(鹿鍾麟字)會談,精誠相見,親愛合作,共同殺敵」。可惜,這些努力根本沒有得到鹿鍾麟有誠意的回應,在1939年甚至變本加厲地挑起磨擦,殺害八路軍官兵。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1939年2月1日,鹿鍾麟甚至派人給一二九師送來公函,內容是轉達蔣介石命令:「八路軍按下列辦法『調整』之:一、所在地方行政權應一律交還各地政府,以統一政權;二、在冀察魯豫之各部隊及游擊隊應分別受所在戰區司令長官或總司令指揮,絕對服從命令。」 不久,蔣介石又加委石友三、龐炳勛為冀察戰區副總司令,並令石「在萬難中拿住冀局,以對付八路軍。」這里也可以看出蔣介石思想上的變化。
張蔭梧,字桐軒,河北博野人。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後投靠閻錫山,曾任晉軍山西教導團團長、師長、北平市長、北平警備司令等職。馮玉祥、閻錫山聯合反蔣時,張蔭梧曾任第一路軍總指揮。馮、閻在中原大戰失敗後,張蔭梧與閻錫山脫離了關系,回到河北省,在博野、蠡縣、安國、安平等縣搞鄉村自治。1929年張蔭梧在博野奪取了「四存小學」校長的職務。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蔭梧退到了河南和山西的交界處林縣、陵川一帶,以「四存中學」的教員和學生為核心建立了「河北民軍」。蔣介石任命張蔭梧為保定行營民訓處處長及河北民軍總指揮。抗戰初期,張蔭梧打著抗日的旗號,與八路軍有一定的聯系,他請來共產黨員溫健公任河北民軍秘書長兼政治部主任。
但張蔭梧是骨子裡是反共的,1938年夏,張蔭梧在武漢受到陳誠(張與陳誠是保定軍校的同學)召見時,陳誠即任命他為河北省三青團總幹事及民政廳長。從此,張蔭梧開始公開反共反八路軍,千方百計地進行反共活動,甚至喊出了「專打八路軍」的口號。 他也是曲線救國發明者。
1938年12月,他發動了反共的「博野兵變」。1939年2月,張蔭梧策反了原為八路軍冀中軍區獨/立二支隊司令的柴恩波,不久,柴恩波投日當了偽軍,張蔭梧竟為其辯解說是「曲線救國,仍為本黨做抗建工作」雲雲。1939年6月11日,張蔭梧在河北深縣殺害了八路軍後方官兵四百餘人,這就是著名的「深縣慘案」。
1939年6月22日,為懲罰張的反動行徑,八路軍發動了對張部的進攻,在河北省深縣南部張騫寺村把張蔭梧的部隊團團圍住,予以殲滅,張蔭梧只帶幾個衛兵僥幸逃脫。但張仍不悔悟,繼續反共磨擦,在8月16日~24日遭到我129師所部殲滅性打擊後,狼狽逃竄、一蹶不振。1939年9月19日,蔣介石在無可奈何之下明令「著張蔭梧停職查辦」(到10月24日正式「撤職查辦」),但蔣介石仍暗地裡讓人捎信給張蔭梧,要他忍耐,以後還要重用他的。
1940年2月,國民黨軍委會組織全國軍以上參謀長會議,葉劍英在會上,就以在戰斗中繳獲的張蔭梧日記、電報稿、密信,揭露張蔭梧策劃部隊投降日軍,殺害八路軍後方留守人員的行徑,駁斥蔣「游而不擊、襲擊友軍,包庇叛軍、殺害地方政府官員,破壞抗戰、製造摩擦」等無恥濫言。白紙黑字,事實俱在,蔣介石啞口無言。
1941年,蔣介石任命張蔭梧為國民黨中央軍校第九分校主任,由於國民黨的軍政部和軍訓部的干涉,沒有建成。這時,蔣介石一直把張蔭梧留在重慶,每月給他優厚的待遇。1943年春,張蔭梧以河北支團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在重慶召開的三民主義青年團(三青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主席團成員,並當選為中央幹事會幹事。1945年5月,張蔭梧以三青團的資格參加了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北平和平解放後,張蔭梧仍私藏大量武器彈葯,陰謀破壞,被解放軍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逮捕,1949年5月因癌症病死。
2、山東沈鴻烈、秦啟榮挑起的「磨擦」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發出《致國民黨山東省黨部的一封信》,提出解決國共合作的形式問題,擬訂適用於山東特殊條件的共同遵守的統一戰線綱領,但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方面一直採取敷衍和拒絕態度。1939年2月5日,山東省主席沈鴻烈召開全省軍政會議,決定「統一劃分防線」,把八路軍分在滕縣、泗水日偽密集的狹小地區,企圖借日偽力量消滅八路軍。並提出「槍不離人,人不離鄉」、「統一行政、軍不幹政」、「給養糧秣、統籌統支」等表面上冠冕堂皇實際上包含禍心的主張。會後,磨擦事件不斷發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秦啟榮製造「博山慘案」(又稱「太河慘案」)
1939年3月,為適應抗日形勢發展的需要,在魯北清河地區堅持敵後游擊戰爭的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奉中共中央山東分局之命,選派62名幹部、戰士去魯南山東抗日軍政幹部學校和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並組成約210人的護送營負責護送。為避免沖突,第三支隊首先派人與駐博山太河鎮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別動總隊第五縱隊司令秦啟榮所屬王尚志部聯系,說明從此路過的意圖,王尚志當時表示可以通過。但當隊伍於30日途經太河鎮時,王尚志卻背信棄義,利用地形伏擊第三支隊的幹部戰士。護送部隊營長呂乙亭等2人中彈犧牲。除60人突圍外,其餘200餘人均被囚禁,第三支隊政治部主任鮑輝、團長潘建軍等8人被殺害。
「博山慘案」發生後,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八路軍山東縱隊對國民黨頑固派予以堅決反擊,殲滅了王尚志的警衛大隊,收復了太河鎮,救出了部分被囚禁人員。秦啟榮、王尚志遭到共產黨的嚴厲譴責和軍事上的反擊,在山東國民黨內部也普遍受到批評和指責。
然而,正當他們十分孤立和被動的時候,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下令嘉獎秦、王二人,贊揚其「能戰敢為」。同時,國民黨中央駐山東黨務特派員裴鳴守也一再表示堅決支持秦啟榮、王尚志在太河的舉動。國民黨上層的這種做法,對山東國共兩黨關系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不少原來與共產黨有合作關系或保持中立態度的國民黨人,紛紛向右轉,沈鴻烈、秦啟榮等頑固派反共氣焰更為囂張,提出了「寧偽化,不赤化」,「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的反動口號,反共「磨擦」更加頻繁劇烈。
繼續堅持反共立場的秦啟榮,8月率部突襲駐萊蕪縣北部雪野村的山東縱隊第四支隊後方機關,製造了「雪野事件」,第四支隊幹部、戰士傷亡29人。接著,秦啟榮又率部圍攻駐淄河流域的山東縱隊第三、四支隊各一部達十餘日,製造了「淄河事件」。在魯西,國民黨頑軍王金祥、盧翼之、齊子修等部接連挑起武裝沖突;在膠東,以國民黨頑軍趙保原部為首組織了近3萬人的「抗八聯軍」,專門攻打八路軍;在魯南,頑軍閻麗天、王化雲部聯合向八路軍武裝挑釁。據統計,僅此半年內,山東國民黨軍隊向八路軍山東縱隊所屬部隊進攻達90多次,殺害扣押八路軍幹部戰士2000餘人。
在這種情況下,山東共產黨組織及其武裝以抗日大局為重,既堅決回擊國民黨頑固派,又保持必要的忍讓,盡力維護山東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時,在策略上,根據「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原則,把沈鴻烈和於學忠(蘇魯戰區總司令)這兩個國民黨在山東的代表人物加以區別,制定了「擁護於學忠,聯合東北軍,孤立沈鴻烈,打擊秦啟榮」的方針。成功地建立並維持了與於學忠的統戰關系,使山東國民黨正規軍在「磨擦」與反「磨擦」斗爭中基本上保持了中立。
(二)各地針對新四軍的摩擦「磨擦」
國民黨頑固派除了針對八路軍以外,對新四軍也發動了多次「磨擦」,製造了多起慘案,其中「確山慘案」和「平江慘案」廣為人知。***在延安討汪大會上嚴正指出:「對於那些敢於鬧『平江慘案』、『確山慘案』的人,對於那些敢於打擊進步軍隊、進步團體、進步人員的人,我們是決不能容忍的,是必定要還擊的,是決不讓步的。」
1、平江慘案
1939年5月30日,蔣給徐永昌的密電說「據報中共在平江嘉義嶺一帶大肆活動……請查核辦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於是,1939年6月12日,國民黨駐湘鄂邊第27集團軍總司令部派特務營一個連,突然包圍了新四軍駐湖南平江縣嘉義鎮的通訊處,並將新四軍高級參謀塗正坤(同時是中共湘鄂贛省委書記)、新四軍司令部少校秘書曾金聲2人當場槍殺。晚上,又將八路軍少校副官羅梓銘、通訊處秘書吳淵、家屬吳澤眾、趙祿英等4人活埋於平江縣的黃金洞。通訊處財物及長短槍10餘支、子彈1000餘發被洗劫一空,8名通訊兵亦被抓走。
事件發生後,國民黨當局置若罔聞,***同志在延安追悼大會上憤怒地說:「這樣一件殺死抗日同志的大事情,有誰出來問呢?自從6月12日下午3時殺了人之後,到今已是8月1日了,我們看見誰來過問了呢?……只是共產黨出來過問這件事情。」隨後,他又對國民黨《限制異黨活動辦法》作了揭露和批判。
蔣介石迫於壓力,不得不通令薛岳、楊森將肇事連長捉拿法辦(找了個替罪羊),還發了5000元撫恤金,但是對反共的秘密文件則根本沒有要取消的意思。
2、確山慘案
「確山慘案」歷史上又稱「竹溝慘案」,是1939年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的一起屠殺新四軍將士和抗日愛國人士的大慘案。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抗日戰爭初期,竹溝鎮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河南省委、新四軍四支隊八團隊留守處及中共竹溝地委、縣委所在地,成為我黨領導華中地區抗戰的戰略支撐點。它的存在和發展,引起國民黨頑固派的極大恐慌,多次蓄意製造摩擦,企圖把新四軍留守處擠走或就地取締。
1939年10月,駐南陽的國民黨第三十一集團軍司令湯恩伯親擬進攻竹溝的方案,任命該集團軍司令部少將參議耿明軒(確山人)為進攻竹溝的總指揮。耿明軒受命後,調集確、泌、信三縣民團16個中隊計1800多人圍攻竹溝。
11月11日拂曉,耿明軒親自坐鎮指揮開始進攻。13日上午,竹溝被攻佔,國民黨隨即開始了一場血腥屠殺和搶掠。確山常備隊抓到一名新戰士,耿明軒親自下令將其處決。衛生隊女護士熊香被拖至荒郊,活活餓死。中原局印刷廠工務科副科長張潮音、女工武桂花等20多名重傷員均遭殺害,後勤機關掉隊的30餘人被集體槍殺。河南省委統戰部部長王恩九(留守處交際副官)奉命去確山與縣長交涉,被確山縣警備隊曹懋臣部殘殺於確山西南的孤山沖。確山頑軍還在瓦崗西山尖屠殺新四軍家屬20餘家,新四軍4支隊8團團長周駿鳴家產也被抄。在這場事變中,新四軍幹部、戰士、傷病員、家屬及革命群眾共200多人被殺害。
3、程汝懷及「夏家山反共事件」
抗戰時期,國民黨鄂東挺進軍第十七縱隊司令程汝懷、副司令王嘯峰,不僅不抗日,反而把槍口對著共產黨。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1939年5月我新四軍江北游擊第八大隊成立不久程汝懷及桂軍即加以襲擊,並在七八月間進行圍剿,使得第八大隊損失殆盡,同時還殘殺共產黨員及我地方幹部等200餘人。
1939年8月中旬,國民黨頑固派鄂東游擊總指揮程汝懷勾結桂系一七二師師長程樹芬圍剿獨/立游擊第五大隊(為了利用第五戰區與程汝懷之間的矛盾,爭取「合法」存在,解決給養問題,中共鄂豫皖區黨委於12月主動與國民黨第21集團軍談判,確定在保持我黨對部隊的絕對領導和抗日行動獨/立自主的原則下,將新四軍第四支隊所轄「鄂東抗日游擊挺進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一集團軍獨/立游擊第五大隊」,下轄四個中隊,大隊長張體學)駐地夏家山,調集十倍於五大隊的兵力對五大隊形成重重包圍。25日,程汝懷「命令」五大隊開往宋岐公路一線,揚言要來夏家山接防,逼迫五大隊退出夏家山根據地。當時,大隊長張體學在黃岡賈廟一帶,部隊通知他回到夏家山研究對策。30日晚,軍政委員會在夏家山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31日全部突圍。
就在他們突圍時,國民黨頑軍向他們開槍發起進攻,張體學帶著警衛隊、手槍隊翻山越嶺,穿過層層封鎖線,於次日到達麻西陳家大灣,而張的妻子戴醒群被敵人抓去,不幸遇難。在夏家山事件中,五大隊及中共黃岡中心縣委機關,損失慘重,犧牲500餘人。這就是震驚全國的「夏家山反共事件」。
此外,在確山慘案發生前後,蔣介石還曾密令騎兵第6軍和第8師對新四軍豫皖蘇根據地製造磨擦,安徽省主席命令135師和地方部隊對新四軍駐地新興集進攻,企圖摧毀彭雪楓游擊支隊司令部
⑩ 鬼子投降前的最後一個月,國共兩黨都在干什麼
您好,日本人在想著,早晚投降,必須讓中國丟掉聲望,於是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導致中國大量領土淪陷,也使得國民政府在世界的聲譽下降了。共黨乘機攻佔日本守軍少的縣城,保存實力。國民黨無力阻擋日本人,只能等待戰爭的結束。有人說在准備內戰是錯的,內戰是二戰結束1年後,雙方發生摩擦才爆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