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飲食論文怎麼寫
❶ 急!!!!求關於日本飲食的論文 要有深度
日本人的飲食,像海鮮之類的,應該是地理原因形成的,日本產糧不高但卻守著大海,但為什麼生魚片會變成如此經典呢?維基網路上說(參考的是一本日文書),人類原本就是茹毛飲血的,日本只是把這種習慣延續了,這是一種獨立發展的飲食習慣。我覺得可能是他們的祖先們出海打漁,沒什麼條件或者打到了魚太餓了,來不及煮,就把生的切切沾醬油吃了,然後覺得很鮮美,就保留下了這個傳統,不要笑哦,我覺得這個很有道理,其實吃生的國家還是有不少,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愛斯基摩人就生吃剛獵到的海豹的肝臟,韓國人也吃生的長腳章魚,這些都應該和艱苦或者不太艱苦的打獵打漁生活有關。另外,雖然我們一直覺得日本人是徐福或者楊貴妃的後代,日本人卻認為他們是北邊來得歐洲人和亞洲人的混合,我覺得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日本有些人的輪廓很深,中國人一般長不出這么深的輪廓。所以,也說不定是刺身繼承了愛斯基摩人的傳統,當然這個理由是我自己猜的,可能不怎麼靠譜。
除了刺身以外,還有比較明顯的生食就是生雞蛋,當然他們也吃熟的,只是出現生的頻率大大高於國內,這就不知道為什麼了。另外,蔬菜也有可能是生的,要看搭配了,主要是刺身的配菜,還有沙拉會出現生菜。日本的生活受西方影響比較大,西餐在日本比較普遍,所以有些可能也受西餐的影響,比如煎的半生不熟的雞蛋或者肉,我有吃到壽司上稍微煎過一點的蝦或者魚。牛排煎生一點可以保持肉的汁和鮮嫩的口感,不知道刺身是不是也有這方面的考慮,不過我覺得可能性不大,既然日本人都認為生食是對原始生活習慣的延續,原始人應該不會為了肉汁和口感而吃生的。
其實日本料理的生食也沒有特別多,可能是公關做的比較好,以至於日本料理在飲食界有些地位,所以刺身也隨著出名了。話又說回來,日本傳統飲食也沒幾樣東西,米飯,腌菜,煮鍋,味增,刺身,壽司,炸的東西(這個很懷疑是不是日本土生土長的),基本也就這樣了,除了刺身之外,其他也都是熟的。
通過日本飲食,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人的兩個特點,這兩個特點不光體現在飲食方面,也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特點是,注重細節。可能是材料本來就少,所以就要細細的做,食物的形狀,擺盤,搭配,甚至刀在魚身上的劃痕都要講究,看日本一個電視劇,連做味增的豆子都是一粒一粒的選出來的,這是連一向追求美食的我們都不會注意到這么細的。在我們看來,這有時候真的是夠啰嗦,但是日本之所以崛起,不光是因為一代人的辛勤工作,也應該和他們注重細節分不開,這樣他們提供給了世界製作精良的各種產品(我們提供的卻是資源和廉價勞動力),同時他們自己的企業和國家也非常有序。在日本,隨處都可以觀察到他們對於細節的注重。
另外一個特點,我觀察可能沒那麼到位,我覺得是注重傳統,用「注重」可能也不太恰當,但是找不到什麼准確的詞。就比如說剛才那本講刺身的書,如果我來講刺身的起源,我就會想到以前的勞動和生活,他們卻說原始人就是吃生的,日本人把這種習慣繼承下來了。我可能是受馬克思的影響,日本人就比較喜歡給自己找個靠得住的祖先,並以此為榮。可能正因如此,有些傳統可以保留,比如左邊轉兩下,右邊轉兩下的喝茶方式,比如,和服還是出現在一些的場合。看到那些畢業典禮時穿和服的女孩子,其實我很羨慕,想來有些惋惜清朝是滿族統治的,如果是漢族的話,漢服應該會是我們傳統的服裝了,這僅僅是對於服裝的想法,因為我比較喜歡寬袍大袖的漢服,可是,我從心底覺得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的,少數民族同胞們,千萬別見外哈。剛才說了一些題外話,我想正是日本的這個特點,讓我們看到,接受了這么多西方文化的日本,一幢房子,一間是和室,一件是洋式。
❷ 我想寫一篇「日本飲食文化,以壽司為中心」的論文,怎麼寫急~~
誰定的爛題目啊 你去問出這個題目的人
論點「日本飲食文化,以壽司為中心」你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啊
我們怎麼不知道啊 ?
你看哪家日本人沒事天天吃壽司?
❸ 畢業論文--日本飲食文化
一、 日本飲食文化的特點 中國對日本的文化感覺,好似男人與男人或女人對女人,有一種同類感。日中交流了數千年,正因為"一衣帶水",隔海相望。舟船往來,互通有無。東方世界中,再沒有其他國家像中日這樣有如此深切的文化血緣。沒有去過日本的中國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國文化當做一種"母文化",把日本文化當做一種"子文化"。中國的文化是雞,日本的文化是雞蛋。中國人何須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至於文化,老師還需要向學生學習什麼呢? 這真是天大的誤會,也是天大的誤解。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時期,的確曾從早熟的強壯的飽滿的中國文化機體中,大口大口吸過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時代",日本就將巨大的中國文化消化在自己強勁的胃裡,形成了舉世無雙的洋溢著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飲食文化"。 日本菜餚最大的特點生鮮海味。 四面環海,由四千多個島嶼組成的日本列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獨厚的新鮮海產,所以發展自己的海洋菜餚。存在決定意識,在菜餚的發展方向上也不例外。換言之,風土釀就菜系。 同時,因為日本是島國,加之資源缺乏,又無接壤之領國,這一自然環境使其危機意識濃重,總怕遇有什麼天災人禍難以度過,使日本民族滅絕。為此,有些中國傳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間便轉為日本式解釋。如"粗枝大葉害死人"這一成語,日文為"油斷大敵"。他們理解為:沒有油(即油斷以後),大敵臨頭,會有不測的遭遇。為此日本人聯想到,不能像中國那樣每頓都用油燒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為此日本盡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餚,久而久之發展為以清淡新鮮為主流的日本菜餚。 正如大家所知,日本受儒教思想影響較大,特別是"和為貴"的思想根深蒂固。日本人崇敬的聖德太子就極為重視"和",在他主持制定的十七條憲法中第一句話就是"和為貴"。有鑒於此,日本人對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為不仁。加之日本平原少,牲畜難於飼養,日本人很少食用牛羊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得知牛肉的營養價值,才逐漸吃豬、牛肉。羊肉則在市場上少見,僅在北海道等少數地方才能買到。像中國那樣食用鹿、驢、狗、兔肉的習俗更是罕見。這就釀就了日本菜餚少加工而吃生鮮的特點。 中國菜講究"色、香、味",日本菜講究"色、形、味"。變了一個"形"字,日本飲食文化的特徵就出來了。日本菜餚雖不講究吃出什麼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說日本菜餚是用眼睛吃的。這也符合日本的情況。日本地面窄小而人口多,保護、不破壞自然景觀是自古以來的風俗。日本人總是不折不扣傳承自己先人留下的美。在整個飲食環境里,處處洋溢著含蓄內斂卻依然讓人不可忽視的美。而重視歷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飲食習慣一絲不漏地繼承了來。為此,把烹飪出來的菜餚也作為自然風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點綴人們的生活。
❹ 我想寫一篇「從飯團看日本飲食文化」的論文,怎麼寫急~~
歷史
飯團(onigiri)從很早以前就已經是日本人外出野餐以及午餐便當的首選食物。三角形狀的米飯團外層以海苔包裹,裡面的餡料通常是腌漬酸梅以及一片烤魚等,製作飯團非常簡單而且很快速,所以非常適合外帶食用。有證據顯示,早在平安時代(794-1192),當時的士兵就曾經攜帶飯團在身,因此飯團可說是由來已久。飯團的外觀大多是三角形狀,這一點並沒有什麼變化。不過,最近消費型態卻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在過去,飯團通常是在家製作給家人享用的一種食物,不過,現在它們可是便利商店最暢銷的商品,而且有一些咖啡館甚至以飯團作為他們的招牌菜色。
消費者在特色咖啡館「Ony」選購飯團。 (時事通信社)
自1970年代開始產生變化
傳統上對於飯團的印象就是在一團蓬鬆的白米飯中,內餡或許是烤鮭魚,並且由母親以海苔將整個飯團滿滿地包覆起來。而便利商店徹底地改變了這幅景象。自從便利商店於1970年代出現後,飯團就成為便利商店最重要的商品之一,直到今天為止,他們仍然保有這個地位。
由於開發出將米飯以及海苔分離的包裝方式,可以使海苔保持酥脆,並且可以讓消費者在享用飯團之際不至於弄臟手,這讓便利商店所銷售的飯團獲得青睞。而飯團內餡料的選擇也非常多元,其中還有不少來自外國口味的餡料,讓這個珍貴的日本食物多了點洋味。舉例來說,自從便利商店推出鮪魚拌美乃滋口味的餡料,這款飯團的銷售成績一直都非常好。商店所銷售的飯團,每一個售價大約為100 日元(按照人民幣1元折算14.82日元計算,大約合6.7元),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產品了。
對高質量飯團的需求
飯團世界中最新的發展莫過於飯團咖啡館的出現。這些特色商店正是這幾年來咖啡熱潮達到巔峰,以及日式風格全面復甦下的產物。隨處可見新潮的飯團咖啡館。連鎖速食商店「First-Kitchen」於東京都北區的王子,新開張了一間「Onigiri Kitchen Om's」(現在已經關張)的飯團餐館,另外一方面,經營燒肉連鎖店「牛角(Gyukaku)」,韓國式燒烤店的Reins International公司在東京都中心的青山區,新開張了一間飯團館,名為「Ony」。
對於上班女郎而言,如果要享受一頓簡單的餐食,在過去僅局限於傳統的速食店或提供三明治和義大利面等菜色較有選擇性的咖啡店。飯團咖啡館吸引了年輕女性,以及通常不願意出入快餐店的中年族群,他們對進入漢堡包店趕到躊躇。這些咖啡館提供了便利商店不可能提供的服務水平。例如,其中部分餐廳在顧客點完菜後,才親手製作新鮮的飯團。
而越來越多人希望飯團裡面的餡料能有不同的變化。百貨公司地下樓層提供豐富的食物選擇,對於美食家而言簡直就是天堂,只選用最好材料的飯團,受到極大歡迎。這些豪華餐點使用了最高級的大米,而且這些大米直接來自產地。不僅如此,連用來烹調米飯的水也是經過特別挑選,而奢侈的餡兒,例如竹筍、芳香的松茸菇以及螃蟹等,與那些用機器生產的飯團完全不同,口味既實在又精緻。便利商店同時也希望通過提供高質量的商品來吸引顧客。「7- 11」連鎖商店已經推出全新系列的美味飯團,每一個售價大約為150 日元(大約合人民幣10元),比起該連鎖商店標准版的飯團還要貴一點,不過因是手工製造,而且使用精選的材料。種類包括將米飯與海鯛,以及炭燒蘑菇一起烹煮。
滿足追求健康概念的消費者
最近這種飯團風潮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人們不僅追求口感,還越來越多地重視健康,對方便的點心感開始質疑。大部分速食食品,如漢堡,使用油來烹調,所以不可避免這些食物的熱量非常高。反之,飯團的主要成分是大米與海苔。即便他們的餡料可能包括肉或沙拉醬,但是飯團的大小適中,所以不會因此而發胖。
不過,飯團最迷人的地方莫過於手工製作的感覺。速食連鎖店所提供一般價位的食物,不論你選擇哪一家,在外觀上或口感上實在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如果你所享用的飯團是專為你准備的,或由你自己包覆上那一層海苔的話,你一定會感受到一份溫馨
❺ 幫幫忙 關於日本飲食文化論文提綱怎麼寫 謝謝大家了
日本食物
一般西方人的觀念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鍋或樣子古怪之壽司,而近年來,日本食品
已盡人皆知,世界聞名了。很多遊客到日本也懂得去品嘗新鮮的生魚及肉質鮮嫩之炸暇,
更有部分遊客已作好准備去日本一嗜各種各樣之日本傳統美食,享受日本美食已是閣下
一生之中最難忘事之一。
飲食習慣
日本的冷麵是放在竹製盤上,用筷子夾起一口的數量放在冷湯里進食。有些餐館沒
有附上湯匙,日本人習慣拿起來喝湯。
夜生活
日本人習慣下班後三五成群地去喝酒。在大都市內的娛樂中心區,到處都有酒吧、
的士高及夜總會。
日本的酒類
啤酒:日本人最喜歡喝啤酒,無論是生啤酒或是瓶裝的都受歡迎。在夏天,部分
百貨公司有露天啤酒館,吸引大量遊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熱喝或冷喝,無論那一種清酒,都是日本菜餚的最佳搭配。
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過量而醉。
威士忌:日本人喜愛喝威士忌加冰加水(Mizuwari)
餐酒:在西餐廳內都有日本制及進口的餐酒。在中國餐館里,亦有紹興酒供應。
燒酒:這種酒是用蕃薯、大麥、蔗糖等材料製成,經過濾後的酒精,與伏特加有
些類似。
飲酒的禮儀
一般普通的日式酒館,氣氛隨和且輕松,同行顧客都會互相為對方倒啤酒。如果
一群人去喝酒的話,第一杯要等大家舉杯說「乾杯」後才能喝。
希望能給我積分
❻ 日本飲食文化的論文
日本食物
一般西方人的觀念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鍋或樣子古怪之壽司,而日本食品於近年來已人所皆知世界聞名了。很多遊客到日本也懂得去品嘗新鮮的魚生及肉質鮮嫩之炸暇,更有部分遊客已作好准備去日本一嗜各種各樣之日本傳統美食,總括來說享受日本之食品是閣下一生之中最難忘之事。
飲食習慣
日本的冷麵是放在竹製盤上,用筷子夾起一口的數量放在冷湯里進食。有些餐館沒有附上湯匙,日本人習慣拿起來喝湯。
夜生活
日本人習慣下班後三五成群地去喝酒。在大都市內的娛樂中心區,到處都有酒吧、的士高及夜總會。
日本的酒類
啤酒:日本人最喜歡喝啤酒,無論是生啤酒或是瓶裝的都受歡迎。在夏天,部分百貨公司更高有露天啤酒館,吸引大量遊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熱喝或冷喝,無論那一種清酒,都是日本菜餚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過量而醉。
威士忌:日本人喜愛喝威士忌加冰加水稱(Mizuwari)
餐酒:在西餐廳內都有日本制及進口的餐酒。在中國餐館里,亦有紹興酒供應。
燒酒:這種酒是用蕃薯、大麥、蔗糖等材料製成,經過濾後的酒精,與伏特加有些類似。
飲酒的禮儀
一般普通的日式酒館,氣氛隨和且輕松,同行顧客都會互相為對方倒啤酒。如果一群人去喝酒的話,第一杯要等大家舉杯說「乾杯」後才能喝。
❼ 請問關於日本的飲食禁忌的論文怎麼寫,求助
日本在飲食中有許多獨特的禮儀和禁忌
(01)招待客人用膳時,不能把飯盛得過滿或帶尖。當著客人的面不能一勺就將碗盛滿,否則被視為對客人不尊重。
(02)用餐時,不能把筷子插在盛滿飯的碗上。因在死者靈前的供桌上往往筷子擺成這種形式。
(03)給客人盛飯時,禁忌把整鍋飯一下分成一碗碗的份飯,因過去給囚犯盛飯時多採用這種方法。
(04)作為客人就餐時,忌諱只食用一碗就說夠了,第二碗飯即使是象徵性的,也應要求添飯。因為只吃一碗則寓意無緣。
(05)吃飯時禁忌敲飯碗,據說這是因為人們迷信敲碗聲會招來餓鬼。
(06)忌諱往糕上撒鹽和撕拉著吃糕。
(07)忌諱在鍋蓋上切東西。
(08)忌諱往白水裡放湯。
(09)著過筷的飯菜和動過口的湯,不能吃到一半剩下。攜帶食物外出郊遊時,禁忌把吃剩的東西丟在山裡。據說這是擔心吃剩的東西會招來鬼魂。
(10)忌諱把紅豆飯澆上醬湯吃。迷信這樣做會在結婚時遭雨澆。
(11)帶腥味兒的食品禁忌用作祭祀神佛的供品。
(12)供過神靈的食品忌諱讓女孩子吃,認為這樣做會使女孩長大後姻緣不合。
(13)作為客人就餐時,忌諱過分注意自己的服裝或用手撫摸頭發。
(14)在宴會上就餐時,忌諱與離得較遠的人大聲講話。講話時禁忌動手比劃和講令人悲傷或批評他人的話。
(15)在有關紅白喜事的宴會上,禁忌談論政治、宗教等問題。
(16)在較大型的宴會上因故要中途退場時,禁忌聲張,否則會使主人不歡,他人掃興。
(17)就餐時禁忌口含或舌添筷子,忌諱含著食物講話或口裡嚼著東西站起來,否則會被認為缺乏教養。
日本人飲食中的禁忌,在日本的不同地區或家庭還有許多。譬如有的人家正月忌食雜煮;有的村或部落忌食雞肉或雞蛋等。但是,吃飯或喝湯時發出聲響,日本人不僅不忌諱反而歡迎。因這種行為往往被認為是用膳者對飯菜的贊美或吃得香甜的表現。
(01)招待客人用膳時,不能把飯盛得過滿或帶尖。當著客人的面不能一勺就將碗盛滿,否則被視為對客人不尊重。
(02)用餐時,不能把筷子插在盛滿飯的碗上。因在死者靈前的供桌上往往筷子擺成這種形式。
(03)給客人盛飯時,禁忌把整鍋飯一下分成一碗碗的份飯,因過去給囚犯盛飯時多採用這種方法。
(04)作為客人就餐時,忌諱只食用一碗就說夠了,第二碗飯即使是象徵性的,也應要求添飯。因為只吃一碗則寓意無緣。
(05)吃飯時禁忌敲飯碗,據說這是因為人們迷信敲碗聲會招來餓鬼。
(06)忌諱往糕上撒鹽和撕拉著吃糕。
(07)忌諱在鍋蓋上切東西。
(08)忌諱往白水裡放湯。
(09)著過筷的飯菜和動過口的湯,不能吃到一半剩下。攜帶食物外出郊遊時,禁忌把吃剩的東西丟在山裡。據說這是擔心吃剩的東西會招來鬼魂。
(10)忌諱把紅豆飯澆上醬湯吃。迷信這樣做會在結婚時遭雨澆。
(11)帶腥味兒的食品禁忌用作祭祀神佛的供品。
(12)供過神靈的食品忌諱讓女孩子吃,認為這樣做會使女孩長大後姻緣不合。
❽ 日本飲食文化論文
日本飲食文化論文範文
導語:中國與日本隔海相望,文化卻大不相同,特別是在飲食上,不僅是以大米為主食,西歐中國餐點一般也很普及。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日本飲食文化論文,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鑒!
日本飲食文化論文
日本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日本獨特的飲食習慣。在日語中,料理一詞就是菜餚、烹調的意思。日本人注重菜餚的味道更注重菜餚的美感。因此烹飪在日本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既日本料理文化。
一、日本地理位置對飲食習慣的影響
日本由九洲、本州、四國、北海道四個大島及周圍數十餘小島組成。由於處在西太平洋寒暖流交替的地帶,魚類資源十分豐富。因此,海魚是日本料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魚類料理中,生魚片最為常見。日本人好吃生食也與其文化觀念有關。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資源缺乏,因此尤其具有環保和崇尚自然的意識。日本人認為生食能夠最大程度上保留魚類的鮮味,只有新鮮、未經加工的`食品,才具有天然的色澤,紅是紅,綠是綠,黃是黃,從色彩學講,它們都是原色,原色最具色彩生機,搭配到一起,互相襯托,格外提神,叫人慾罷不能。這令人聯想到賞心悅目的日本自然景觀:放眼望去,整個東瀛列島沐浴在大自然豐沛的陽光雨露中,藍天、綠海、白雲,到處鬱郁蔥蔥,那裡的每一片樹葉綠得發亮,一切都顯得那樣本色,堪稱一個「自然」的樂園。除了生食之外,日本壽司也是一大特色。日本地處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區,適合大米的生長,因此飯團和壽司得以發展。將生魚、生蔬菜等放入壽司卷中,又用芥末去腥,用醬油調味,便做成了美味的壽司。
二、禪文化與視覺的藝術
日本料理十分清淡,最忌諱油膩,同時日本料理講究擺放的藝術,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這樣的理念與日本的禪文化有關,尤其是日本的懷石料理。懷石料理最早是從日本京都的寺廟中傳出來,有一批修行中的僧人,在戒規下清心少食,吃得十分簡單清淡,但卻有些飢餓難耐,於是想到將溫暖的石頭抱在懷中,以抵擋些許飢餓感,因此有了「懷石」的名稱。演變到後來,懷石料理將最初簡單清淡、追求食物原味精髓的精神傳了下來,發展出一套精緻講究的用餐規矩,從器皿到擺盤都充滿禪意及氣氛。懷石料理的擺放給予食用者無限的現象,體現了日本人的含蓄。除了懷石料理,壽司也同樣講究擺放。擺放壽司時會充分考慮到顏色的搭配以及形狀的美感。許多飯團還被做成了各種動漫卡通形象,增添了不少情趣。
三、介紹日本料理文化的意義
要真正了解一個國家,就要親臨那裡去體驗。而吃是旅遊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如今日本料理文化名聲遠揚,是日本文化的精華之一。把料理做為一個切入點能夠更好的了解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氣候、環境、歷史、人文等等。料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個契機,不僅可以激發我們對日本文化的研究興趣,更能以交流料理來促進對日本的理解。
;❾ 我要寫一篇關於以飲食為中心探討日本人的長壽秘訣的論文 能把你的借我參考一下嗎
《日本人長壽的秘訣》
一,日本人長壽的事實:
日本人的平均壽命是:男=77歳、女=84歳,是世界第一的長壽國家。
二,可列舉的日本人長壽的原因:
1. 高度發達的醫療技術和完備的看護制度
2. 健康的飲食習慣
3. 溫潤的自然氣候
三,日本人長壽的關鍵的原因:
1. 歐美很多國家的「醫療」和「氣候」也不錯。但是為何日本是世界第一長壽的國家呢。
關鍵還是在「飲食」上。
2. 日本人的飲食分析
<食材>
昆布,豆腐,豆芽,蘿卜,黃豆發酵後做的納豆,黃醬,酒釀,海魚,蝦,雞蛋,紅薯
青梅。 這些是,低脂肪,防老化的健康食品。
<烹飪方法>
生食,蒸,煮,腌制,烤。 很少用油炒,油炸。比較清淡。
<攝食的量>
日本人的餐桌講究,多品種,每種的量要少。
日本人很在意控制進食的熱量(卡洛里)。日本的餐廳的菜單上往往標注有卡路里的數量。
-----------------------
你可以結合以上「觀點」,再找一些論據論證。
❿ 日本文化畢業論文優秀範文怎麼寫
日本 文化 又是歷代日本人在濕潤的環境中以頑強的忍耐力和精神,從事水稻栽培所形成的對植物有著特別感情的海洋文化。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日本文化 畢業 論文優秀 範文 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日本文化畢業論文優秀範文篇1淺談日本語言文化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日本語言文化淵源深厚,本文主要介紹了日本語言文化中的禁忌和委婉表達,通過對這兩種形式的簡要闡述,來強調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理解和領悟日本語言文化,掌握日本民族習俗。
【關鍵詞】日本語言語言禁忌委婉表達語言文化
前言:
語言是社會生活約定俗成,逐漸沉積下來的產物。不同語言襯托出不同的語言文化,語言的產生和發展變化離不開本國民族與自然地理、風土人情以及社會文化的內在聯系。掌握一種語言,就需要學習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習慣和歷史文化背景,才能學以致用。日本語言學家森田良行曾經指出,研究一門語言,其文化背景是不能脫離的,否則很難掌握這種語言的精髓。所以,在日本語言的教學過程中,強化語言文化 教育 是非常重要的。日本語言是高級語言,日本語言的基本特徵是具有隱含性、曖昧性以及非邏輯性表達方式,另外,日本語言的發展離不開其文化因素,為研究日本語言文化,必須了解日本語言的獨有風格和日本語言的文化思想源泉。
1.日常生活中日本語言禁忌表現
1.1日本語言中的稱呼禁忌
日本有句 諺語 叫做「名示體」。在古代日本人認為,一個人的靈魂附在自己的名字上,造成各自的人格有所差異,如果說出主人的名字,其靈魂就會脫離人體擴散到大氣中,被惡魔帶走,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名字與自身安全、身體健康以及命運有著很大的聯系。因此,為了保護所敬畏的人,人們不會直接稱呼別人的名字。與此同時,古代日本人為了保護自己,一生中會出現很多次改名現象,從出生、成人到死分別都有幼名、成人名以及戒名。
日本語言的稱呼禁忌一般表現在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的稱謂,由於日本原始社會對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下級和晚輩不能直呼上級和長輩的名諱。在日本,明仁是日本天皇的名字,天皇是至高無上的、不能毀滅的,日本民族不能直呼天皇的名稱。在日本當代社會中,也聽不到「明仁」兩字。日本人的這種語言禁忌始終存在於人們對天皇的尊重當中,甚至還存在於日本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時至今日,在日本,年長的女性,也不能直呼其丈夫的名字。他們往往去掉姓氏互相稱呼。
1.2日本生活中的禁忌
在古代,人們不知道幼兒是怎麼生育的,因此,人們潛移默化的認為,這是神的力量在起作用,日本人稱其為「產神」,他們認為產神具有保護嬰兒與傷害嬰兒的兩方面性質。正因為當事科學不發達,嬰兒出生後死亡率高,因此,在嬰兒出生的過程中,不僅在日本,在中國也存在很多禁忌。日本人在產婦面前忌諱說有關「死」的字眼,中國人也是。在日本,也有為老人祝壽的風俗,他們也不希望將老人與「風燭殘年」、「體弱」、「年邁」等詞語聯系起來,因此,這些詞語就成為祝壽的禁忌語言。在中國,年輕人人給老人祝壽時,也很忌諱說「死」、「沒了」、「完了」等詞語,因為「鍾」與「終」是諧音,因此給老人送禮物時禁忌送鍾。
2.日本語言中的委婉表達
2.1委婉表達語言的由來
對於任何一種語言,委婉表達都存在於其中。英語中「euphemism(委婉表達)」意思是「好聽的一句話」,源於希臘語言文化。在中國,「委婉表達」的意思是指「聲音婉轉而動聽,態度真誠」的意思。日語語言中「委婉表達」的意思是「將一種語言婉轉含蓄地表達出來」。在日本人之間的日常會話以及日本語言文學作品中,我們發現,委婉表達在日本語言中非常多。在日本,人們為了拒絕別人的邀請或者建議,又不想違背他人的意圖或者好意,日本人不會公然與別人發生碰撞,他們往往不直接拒絕,而是用最間接的 方法 ,拐彎抹角的進行委婉而含蓄的拒絕他人。在日本,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拒絕語言,在這里也就不一一列舉了。
2.2委婉表達產生的社會文化環境
2.2.1日本民族重視集體協調
在日本,委婉表達一詞離不開他們長期所處的社會自然環境以及文化形態。日本人重視集體協調,他們往往會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完全是由於他們所處自然地理與生產方式決定的。日本是一個被大海環繞的國家,許多日本研究者將這種地理因素叫做「自然地理的鎖國」。日本政府曾經公布鎖國令,除中國和朝鮮以外,使日本在200多年的歷史中沒有與其他國家進行交往。17世紀到8世紀末,日本與外部世界長期隔絕,使日本內部形成一種統一的民族風格。日本是一個以農耕、漁業為主的國家。
而且,日本人吃的大米,產於占國土總面積70%的山地,為使處在地勢較高的農戶與處於地勢較低處的農戶之間不產生用水問題上的矛盾,日本政府規定,在山地 種植 大米必須擁有集體觀念。這種生產理念使得日本人民養成注重集體利益和站在他們立場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日本民族是一個和諧的民族。
2.2.2日本民族重視以和為貴的思想觀念
日本人很重視「以和為貴」的傳統思想觀念,為尋求集體利益的內部協調,日本民族與外界始終保持著和諧友好的關系,他們更加註重委婉表達,措辭含蓄。日本政府在憲法中制定了「以和為貴」的道德祖訓。「村」是日本人民生活和生產中的一個小范圍群體。如果有人脫離這個組織,就要受到其他人的恥笑;嚴重者將要受到一種制裁。所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很重視周圍人的意見和建議,他人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人往往不以自己的思想觀念來看待問題。
日本語言的具體表現就是委婉表達。這種表達方式反映了社會與語言的內在聯系,在日本語言文化交際中,將委婉表達使用得當,在不違背別人意願的基礎上又滿足自己的觀念,已經成為日本語言的一種趨勢。所以,在日本社會生活中,委婉表達的探討以及使用有助於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有助於日本語言教學和研究。
結論:
日本民族的集體意識已經成為日本社會生活的共同心理,日本人的優良 傳統文化 和思想淵源成就了日本獨具一格的語言體系。然而,伴隨著日本現代社會環境的變化又出現了新的語言文化,但是,在日本,傳統的語言文化價值觀以及由於注重集體意識而來的語言特色,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對日本語言起著指導作用,永遠不會被 其它 文化影響所磨滅。
參考文獻:
[1]苑崇利.對日語口語表述文化特徵的考察[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3.
[2]吳侃.日本語語法教程[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0.
[3]劉芳.委婉表達在日本語言文化的體現[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4]崔慕潔.關於構建日本語言文化體系的研究[M].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日本文化畢業論文優秀範文篇2論茶道文化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1.日本茶道的歷史
1.1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形成
茶在中國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相傳「嘗百草」的神農氏偶然間發現了茶具有解毒功能,從而把茶用作解毒的葯物。780年陸羽的《茶經》問世,促進了中國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日本遣唐僧侶最澄、空海、永忠把唐朝的茶文化帶回日本,形成了以嵯峨天皇、貴族、高級僧侶為主體的「弘仁茶風」。據史料記載,日本高僧最澄把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種在日吉神社,這里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日本後記》弘仁6年(815年)記載了僧侶永忠為嵯峨天皇煎茶獻茶。不過此時日本的 飲茶 法還只是效仿唐代的餅茶煮飲法。
鐮倉時代,曾來南宋學習臨濟宗的僧侶榮西仿照《茶經》撰寫了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身記》。書中主要講述了茶的葯用功效,並把當時宋朝的末茶飲茶法——日本茶道的抹茶飲法傳入日本。中國的寺院飲茶茶禮在日本寺院盛行,日本茶道的茶禮就是在此基礎上演變發展而來的。
鐮倉時代末期到室町時代中期,從中國宋朝傳入的游戲性的「鬥茶」成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室町時代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為中心的東山文化,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誕生了以鑒賞唐物為主要目的的飲茶活動——書院茶道。
被稱為茶道開山祖師的村田珠光將禪的思想引入到了茶道中,開創了樸素自然的草庵茶風。珠光通過禪與茶道的結合,把飲茶由一種飲食娛樂形式升華為一種藝術、一種哲學、一種宗教。武野紹鷗將日本的歌道理論與茶道相結合,補充和完善了珠光的茶道思想,推進了茶道的民族化和規范化。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繼承了珠光、紹鷗的茶道思想,進一步完善深化了草庵茶。千利休精減了點茶的程序,不使用端莊華麗的中國茶碗,而使用厚重樸素的高麗茶碗和日本樂窯茶碗。他還特別規定了茶花、懷石料理的法則及作為茶人的資格,創造了茶道中日本特色美的完整的藝術體系。至此草庵茶道,也即日本茶道正式形成。
1.2日本茶道的現狀
1592年千利休去世後,他的子孫和弟子們繼承了他的茶道,至今大約形成20多個流派。千利休的子孫分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個流派,現在日本流行的茶道主要指這三個流派。其他還有二十幾個流派,主要有:遠州流、織部流、三齋流、藪內流、宗遍流、庸軒流等。這些流派雖然有各自的茶道風格,但都以千利休的茶思想為指導思想。茶道的多樣化促進了茶道的發展,茶道迅速普及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自明治維新以後,女性也加入到茶道活動中來,茶道成為許多女性出嫁前的必修課之一。
如今,茶道已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視為一種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和進行社交的手段。茶道作為日本民族文化的象徵,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對其生活乃至整個日本社會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茶道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2.1茶道倡導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理念
《南方録》中記載了利休的話:草庵茶道最重要的目的是領悟佛法,修行得道。茶道的本意在於禪,倡導人們通過茶事活動修煉身心,升華思想境界。「和敬清寂」是茶道的根本精神,成為400多年來日本茶人的行為准則。
按照久松真一的觀點,「和敬清寂」的理念不應只局限於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必須是對「事物人境」而言的。「事物人境」涵蓋整個茶道內容,包括茶道中的每一個方面,每一個細節。具體說來,「事」指點茶、喝茶、清掃、茶室的布置等諸事情;「物」指茶碗、茶勺、茶罐、茶刷等茶道具;「人」指主人、客人;「境」指茶庭、茶室等環境。只有在茶道中貫徹對「事物人境」的「和敬清寂」,才是真正的茶道。理解了這點,才會體會出復雜茶禮的奧妙,體會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審美觀。點茶的手法、茶道具擺放的位置、在茶室中行走的路線和步伐、飲茶的步驟等,這些環節是茶人在反復實踐中 總結 出來的最穩妥、最合理的路徑和程式。當人們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能真正領悟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最終達到「茶禪一味」的境界。
茶道把待客、吃飯、喝茶等日常的生活行為提煉成極具傳統和形式美的藝術高度。正如桑田忠親在《茶道的歷史》前言中所說,茶道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文化生活的規范和理想。它完善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日本國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2.2茶道形成了日本傳統建築風格
茶道建築由茶室和茶庭兩大部分組成,茶室和茶庭是供人舉行茶事的場所。茶道建築是日本傳統建築的代表,對後世日本建築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日本茶道的茶室因其外形與農家草庵相似,又被稱為「草庵茶室」。茶室使用竹、木、草、石等材料建造而成,秸稈屋頂、砂土摻稻秸塗抹的牆壁、不剝樹皮的原木做的柱子,盡顯其古樸、自然的風格。茶室的標准面積一般為四張半榻榻米。茶室雖小,但每一個細節的設置,每一種材料的選擇,茶人們都力求獨具匠心。茶室的小入口、壁龕、地爐、小天窗等都是茶道大師們幾百年來智慧的結晶。利休的茶室、織布的茶室、遠州的茶室等各具特色,這些茶室所體現和追求的美感,對江戶時代的武士階層和上層市民階層的房屋建築風格有很大影響。人們把這種代表日本傳統建築風格的建築稱之為「數寄屋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茶庭,顧名思義是指與茶室相配的庭園。禪宗中把領悟的境地稱為「 白露 地」,受此影響日本茶道中稱茶庭為「露地」。茶庭的面積不大,大多在100~200平方米,分為外露地和內露地,內外露地以中門分隔開來。客人先在外露地靜心安神,而後經中門進入內露地,也就進入了忘俗的境界。在茶室門口首先要洗手和漱口,就是要人們洗滌心靈,除去雜念的意思。茶庭中設置等待室、廁所(雪隱)、塵穴、石制洗手缽、石燈籠等。茶庭中的小路,大多以腳踏石和碎石鋪就。庭中除去一條條迂迴曲折的小路,均被常綠樹木所覆蓋,營造出「山中草庵」的風情。
腳踏石、石制洗手缽、石燈籠已成為現代日本庭園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不論是日本庭園還是居家院落,都受到了茶庭的影響,歷經時間錘煉的茶庭是當代日本庭園建築的代表。
2.3茶道促進了日本陶藝製造業的繁榮
茶碗是茶道具中品種最多、最重要的用具。在茶道興起的初期,使用的幾乎都是來自中國的茶碗,其中端莊華麗的天目茶碗最受追捧。隨著草庵茶的確立,隨著草庵茶道的確立,茶風趨向樸拙自然,外形粗糙、色彩樸素的高麗茶碗開始大行其道。為了更好地表現草庵茶道的風格,千利休與陶工長次郎一起設計製造了樂窯茶碗。優雅厚重的樂窯茶碗是草庵茶中規格最高的茶碗,是日本茶陶的代表。
江戶時期,茶道的普及使日本陶藝技術迅速發展開來。織布窯、遠州七窯、仁清窯、志野窯等,日本的民窯遍地開花,並傳承至今。茶碗在品類、造型、釉色、裝飾藝術等表現手法上的多元化極大地推進了日本陶藝民族化、本土化風格的發展。
日本茶道不僅是點茶、飲茶的過程,而且是包括吃飯在內的招待客人的整個過程。茶道中用到的道具多達上百種,涉及陶藝、漆藝、木藝、竹藝、紙藝等行業。這些行業里的藝術家們都以創作出符合茶道理念的獨特作品為最高追求,可以說茶道的影響滲透到了日本的各個工藝製造業。
2.4茶道豐富了日本人的飲食文化
在茶道形成初期,點茶之前吃的飯一般寫作「會席」,在《南方録》中開始寫作「懷石」(日語中,懷石與會席都讀作「kaiseki」)。「懷石」原本指禪僧為了抵禦寒冷而塞在懷里的溫熱石頭,喻指簡單的飲食。近代以來日本人把茶道中的飯稱為「懷石」。
茶懷石的內容最初是由千利休規定的,一般為一湯三菜。菜品簡單,但烹飪卻極為講究。選材崇尚應季的天然食材,注重搭配的協調,將茶道精神與飯菜融為一體。考究的器皿,宛如工藝品般的菜餚,每一道菜都給人味覺和視覺上的美好感受。
在江戶初期大名和武士的茶道中,茶懷石不再拘泥於簡素,變成菜品豐富的豪華料理,成為茶道外也可享用的料理——江戶中期,在東京、大阪等地的高級餐館就出現了「會席料理」(即現在的「懷石料理」)。新鮮的食材、上好的烹飪、精緻的器皿、優雅的環境,懷石料理已成為日本傳統料理的主流,成為日本高級料理的代表。
3.結語
歷經400多年的日本茶道已發展為集宗教、哲學、美學、藝術和建築設計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不僅影響了日本國民的精神文化、建築風格、陶藝製造和飲食文化,還在其生活習慣、服飾、書法甚至文學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沒有茶道,就沒有日本文化史。研究茶道,對於我們了解日本文化、認識日本社會有重要意義。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