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為什麼日本墨優於中國墨

為什麼日本墨優於中國墨

發布時間: 2022-10-22 02:00:49

A. 洮河石硯的價值

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中三大石硯端、歙、洮下墨發墨如何?歷史以來評價如何?咱們在此處做一研究討論。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均為老坑石料。2、以評鑒硯台下墨發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為單位。
硯台的實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發墨是衡量硯材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簡單說,下墨,是通過研磨,墨從墨塊到水中「硯台上」的速度。發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細膩程度。發墨好的墨如油,在硯中生光發艷,隨筆旋轉流暢,所以畫畫的用硯比書法的用硯要求更高。下墨講求快慢,發墨講求粗細,但往往下墨快的發墨粗,發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發墨均佳的硯極其珍貴。
以下為端、歙、洮硯石的對比: 石材 平均硬度 下墨 發墨 端硯 2.9 弱於洮、歙 強於洮、歙 洮硯 3.1 強於端,弱於歙 強於歙,弱於端 歙硯 4 強於端、洮 弱於端、洮 註:墨條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鎢鋼刀:約7白鋼刀:約6碳鋼刀:約5)
從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較軟則硯石顯空隙率小,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從而達到很好的發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較硬則顯示礦物較軟者稍粗、粒間間隙稍大,從而可以達到很好的下墨,下墨與發墨本身是矛盾體,好的硯質要恰好能夠調和矛盾,就是要細而不滑,澀而不粗。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三大石質名硯中,端硯硬度較軟,所以發墨更好,而歙硯硬度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硯譜》中評價:「歙萬出於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而洮硯硬度較於端歙之間,下墨優於端硯而發墨優於歙硯,所以從下發墨上來講是將矛盾體調節到恰到好處。 自唐代成名以來,老坑洮硯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賈才能擁有的。
如宋代趙希鵠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晁無咎《硯林集》中有詩並銘: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溫。然可愛,目鴝鵒,何以易之,鴨頭綠。
金代元好問曰:王將軍為國開臨洮(今卓尼),有司歲饋,可會者,六百鉅萬,其於中國得用者,此硯材也。
近代「老坑洮硯」作品屢次作為國禮贈與國外元首,敦煌菩薩硯以甘肅省政府名義贈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反彈琵琶硯贈與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洮硯老坑石在四大名硯中儲量最少、最難採集,特級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斷采,現在每得一塊洮硯特級老坑石都相當於是得到千年的古董。
宋初,王陬(zōu)收復洮硯石材產地洮州(今屬甘肅省卓尼縣),被封為趙土司管理礦區,洮硯被選為皇宮貢品,只有皇朝高官、文豪富商能夠擁有,百姓只是聽聞甚至難得一見。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可見洮硯老坑發墨不弱於端硯老坑(即下岩),但採集難度更大、石料稀有、更難獲取。
郭培元《論洮硯》:「世人知洮硯之妙,至有勝端歙之處。自宋以後名隱而不顯者,因地處邊陲,得之不易,兼無專書著錄之故,非才不良也,誠為憾事」。已道出洮硯雖有勝端、歙,但自宋之後老坑石逐漸絕跡,得之不易。 1、稀少。老坑石形成於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約為四億萬年至三億五千萬年前。屬泥盆系中水成岩變質的細泥板頁岩石,礦帶運動復雜,很難形成岩石層,儲量極少。
礦藏量經千年開采,幾近枯竭,加之開鑿之地崇山峻嶺、懸崖大壑、氣候多變,採集難度極大,比端硯、歙硯更為難得。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2、隨著文化回歸,硯作為文房四寶之首,使用、送禮、收藏的需求都在擴大,洮硯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市場也在逐漸擴大。3、市場供應緊缺。市場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亂真,使得很多喜歡洮硯的人誤解,收藏數百方作品而無一方老坑洮硯的人也是有的。
隨著洮硯老坑石的開采越發艱難,石料越來越少,今後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硯更會一硯難求。
洮硯老坑石的稀缺在市場上尤為明顯。
《甘肅洮硯志》記載:「凡物產於舟車交經之區,則其名易彰,而播易遠(諸如端、歙)。產於梯航難及之鄉,則其名不彰,而播不速,物因有幸有不幸歟!隴上鄙處西北(諸如洮硯),關山險阻,而彼洮石之綠沉澤膩天然胎孕者,實不幸產於斯土,則其名不若端與歙之彰,其播之不若端與歙之遠且速,自不待論,此洮石之一厄也。雖然,龍泉之劍,不能長埋於豐城,卞和之璞,不能久委於荊山,天之生材,必有其用,而況洮石之綠沉澤膩天然胎孕者,足為文房之至寶,足供秘閣之清玩者哉。用是雖產於隴上,前賢頗已歌詠,惟斷章遺句,終不敵端與歙之專書記載,故雖有耽嗜硯石者,言及洮石之音聲色澤,終屬茫然。遂使市者以贗冒真,而洮之實不見,購者以贗為真,而洮之名不振,職此之故,雖有超類軼倫之質,竟不能與端、歙之石爭短長於文房。」
書中詳細介紹了洮硯從來都不弱於端硯、歙硯,只因地處偏遠地區傳播力不足,地勢險要開采難度大,歷代戰亂破壞較大,導致石材幾近枯竭。市場流通劣質石材,以次充好,以贗冒真,喜好洮硯的人常因此失望,聽聞洮硯的人也更是茫然。

B. 硯的簡介

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中三大石硯端、歙、洮下墨發墨如何?歷史以來評價如何?咱們在此處做一研究討論。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均為老坑石料。2、以評鑒硯台下墨發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為單位。
硯台的實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發墨是衡量硯材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簡單說,下墨,是通過研磨,墨從墨塊到水中「硯台上」的速度。發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細膩程度。發墨好的墨如油,在硯中生光發艷,隨筆旋轉流暢,所以畫畫的用硯比書法的用硯要求更高。下墨講求快慢,發墨講求粗細,但往往下墨快的發墨粗,發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發墨均佳的硯極其珍貴。
以下為端、歙、洮硯石的對比: 石材 平均硬度 下墨 發墨 端硯 2.9 弱於洮、歙 強於洮、歙 洮硯 3.1 強於端,弱於歙 強於歙,弱於端 歙硯 4 強於端、洮 弱於端、洮 註:墨條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鎢鋼刀:約7白鋼刀:約6碳鋼刀:約5)
從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較軟則硯石顯空隙率小,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從而達到很好的發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較硬則顯示礦物較軟者稍粗、粒間間隙稍大,從而可以達到很好的下墨,下墨與發墨本身是矛盾體,好的硯質要恰好能夠調和矛盾,就是要細而不滑,澀而不粗。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三大石質名硯中,端硯硬度較軟,所以發墨更好,而歙硯硬度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硯譜》中評價:「歙萬出於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而洮硯硬度較於端歙之間,下墨優於端硯而發墨優於歙硯,所以從下發墨上來講是將矛盾體調節到恰到好處。 蘇軾藏有唐代許敬宗硯,在黃州沙湖民家時得呂道人沉泥硯,蘇軾說:「硯之美,止於滑而發墨,其他皆餘事也。」紹聖二年(1095年),蘇軾寫信給黃庭堅:「或謂居士:『吾當往端溪,可為公購硯。』居士曰:『吾兩手,其一解寫字,而有三硯,何以多為?』」蘇軾有詩紀念亡友石昌言:「非人磨墨墨磨人!」經過很長時間的歷史,硯台已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具,而成為了集雕刻,繪畫於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成為文人墨客收藏的對象。北宋末何蘧《春渚紀聞》記載宋徽宗召米芾寫字,米芾看到皇帝桌上有名硯,一寫完字,就抱上硯台跪請曰:「此硯經臣濡染,不可復以進御,取進止。」讓皇帝把硯台賜給他,皇帝答應他,米芾舞蹈以謝,又恐皇上後悔,便急著把硯台抱回,連衣服都染黑了。徽宗嘆氣說:「顛名不虛得也。」
明末呂留良有嗜硯之癖,自言「予幼嗜硯石,所蓄不下二三十枚。」,黃宗羲曾贈給他一方八角硯,這硯台是梅朗中從傳教士手中得到的龍尾硯。康熙時林佶、余甸皆嗜硯,余甸題有〈中洞活眼硯銘〉:「莫精於中洞,粹然者其出水之芙蓉,莫良於眸子,然者曉星之當空。」。
明清時士子曾以燕子石制硯,所謂的燕子石其實是寒武紀時期的三葉蟲化石,風韻別致,且易於發墨,深為書家所珍愛。王漁洋《池北偶談》載:「鄒平張尚書崇禎間游泰山,宿大汶口,偶行至汶水濱,水中得石,作多蝠(福)硯。」張延登死後,其硯落入浙撫張勄手中。孔尚任對多蝠硯詠贊不絕:「張家兩中丞,得失如輪轉;一硯供二賢,前後荷殊眷」。
台灣濁水溪所產之「螺溪石」,經琢磨而成的硯,稱「螺溪硯」,由於色澤雅美,發墨佳良,而且嚴冬不凍,貯水不幹,亦為稀世之寶。

C. 中國四大名硯的端、歙、洮硯下發墨對比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均為老坑石料。2、以評鑒硯台下墨發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為單位。
硯台的實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發墨是衡量硯材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簡單說,下墨,是通過研磨,墨從墨塊到水中「硯台上」的速度。發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細膩程度。發墨好的墨如油,在硯中生光發艷,隨筆旋轉流暢,所以畫畫的用硯比書法的用硯要求更高。下墨講求快慢,發墨講求粗細,但往往下墨快的發墨粗,發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發墨均佳的硯極其珍貴。
以下為端、歙、洮硯石的對比: 石材 平均硬度 下墨 發墨 端硯 2.9 弱於洮、歙 強於洮、歙 洮硯 3.1 強於端,弱於歙 強於歙,弱於端 歙硯 4 強於端、洮 弱於端、洮 註:墨條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鎢鋼刀:約7白鋼刀:約6碳鋼刀:約5)
從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較軟則硯石顯空隙率小,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從而達到很好的發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較硬則顯示礦物較軟者稍粗、粒間間隙稍大,從而可以達到很好的下墨,下墨與發墨本身是矛盾體,好的硯質要恰好能夠調和矛盾,就是要細而不滑,澀而不粗。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三大石質名硯中,端硯硬度較軟,所以發墨更好,而歙硯硬度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硯譜》中評價:「歙萬出於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而洮硯硬度較於端歙之間,下墨優於端硯而發墨優於歙硯,所以從下發墨上來講是將矛盾體調節到恰到好處。

D. 洮硯的簡介


製作洮硯最好的石料是「老坑石」,產於卓尼縣喇嘛崖和水泉灣一代。而老坑石中的極品,當屬「鴨頭綠」,碧綠如藍,輕撫如嬰兒肌膚,儲量極少,自宋末就已斷采,能否重現不得而知,現今每得一塊鴨頭綠可視之為千年古董。硬度在莫氏3.1左右,最適宜研磨,顆粒直徑0.01mm以下,發墨快而顆粒細,密度在3.05左右,儲墨久,容易清洗不滲墨。老坑石中的其他石品,有綠漪石、鸚哥綠、鸊鷉血,市場儲量依然不足2%,下發好和稀有是洮硯位列四大名硯的根本,尤其是在端硯、歙硯老坑石已枯竭的今天,「老坑洮硯」更是備受追捧。 自唐代成名以來,老坑洮硯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賈才能擁有的。
如宋代趙希鵠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晁無咎《硯林集》中有詩並銘: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溫。然可愛,目鴝鵒,何以易之,鴨頭綠。
金代元好問曰:王將軍為國開臨洮(今卓尼),有司歲饋,可會者,六百鉅萬,其於中國得用者,此硯材也。
近代「老坑洮硯」作品屢次作為國禮贈與國外元首,敦煌菩薩硯以甘肅省政府名義贈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反彈琵琶硯贈與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洮硯老坑石在四大名硯中儲量最少、最難採集,特級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斷采,每得一塊洮硯特級老坑石都相當於是得到千年的古董。
宋初,王陬(zōu )收復洮硯石材產地洮州(今屬甘肅省卓尼縣),被封為趙土司管理礦區,洮硯被選為皇宮貢品,只有皇朝高官、文豪富商能夠擁有,百姓只是聽聞甚至難得一見。可見洮硯老坑發墨不弱於端硯老坑(即下岩),但採集難度更大、石料稀有、更難獲取。
郭培元《論洮硯》:「世人知洮硯之妙,至有勝端歙之處。自宋以後名隱而不顯者,因地處邊陲,得之不易,兼無專書著錄之故,非才不良也,誠為憾事」。已道出洮硯雖有勝端、歙,但自宋之後老坑石逐漸絕跡,得之不易。 1、 稀少。老坑石形成於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約為四億萬年至三億五千萬年前,比玉的形成要多幾億年。屬泥盆系中水成岩變質的細泥板頁岩石,礦帶運動復雜,很難形成岩石層,儲量極少。
礦藏量經千年開采,幾近枯竭,加之開鑿之地崇山峻嶺、懸崖大壑、氣候多變,採集難度極大,比端硯、歙硯更為難得。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 「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2、 隨著文化回歸,硯作為文房四寶之首,使用、送禮、收藏的需求都在擴大,洮硯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市場也在逐漸擴大。3、 市場供應緊缺。市場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亂真,使得很多喜歡洮硯的人誤解,收藏數百方作品而無一方老坑洮硯的人也是有的。
隨著洮硯老坑石的開采越發艱難,石料越來越少,今後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硯更會一硯難求。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均為老坑石料。2、以評鑒硯台下墨發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為單位。
硯台的實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發墨是衡量硯材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簡單說,下墨,是通過研磨,墨從墨塊到水中「硯台上」的速度。發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細膩程度。發墨好的墨如油,在硯中生光發艷,隨筆旋轉流暢,所以畫畫的用硯比書法的用硯要求更高。下墨講求快慢,發墨講求粗細,但往往下墨快的發墨粗,發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發墨均佳的硯極其珍貴。
以下為端、歙、洮硯石的對比: 石材 平均硬度 下墨 發墨 端硯 2.9 弱於洮、歙 強於洮、歙 洮硯 3.1 強於端,弱於歙 強於歙,弱於端 歙硯 4 強於端、洮 弱於端、洮 註:墨條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鎢鋼刀:約7 白鋼刀:約6 碳鋼刀:約5)
從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較軟則硯石顯空隙率小,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從而達到很好的發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較硬則顯示礦物較軟者稍粗、粒間間隙稍大,從而可以達到很好的下墨,下墨與發墨本身是矛盾體,好的硯質要恰好能夠調和矛盾,就是要細而不滑,澀而不粗。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三大石質名硯中,端硯硬度較軟,所以發墨更好,而歙硯硬度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硯譜》中評價:「歙萬出於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而洮硯硬度較於端歙之間,下墨優於端硯而發墨優於歙硯,所以從下發墨上來講是將矛盾體調節到恰到好處。

E. 四大名硯的端、歙、洮硯下發墨對比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均為老坑石料。2、以評鑒硯台下墨發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為單位。
硯台的實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發墨是衡量硯材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簡單說,下墨,是通過研磨,墨從墨塊到水中「硯台上」的速度。發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細膩程度。發墨好的墨如油,在硯中生光發艷,隨筆旋轉流暢,所以畫畫的用硯比書法的用硯要求更高。下墨講求快慢,發墨講求粗細,但往往下墨快的發墨粗,發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發墨均佳的硯極其珍貴。
以下為端、歙、洮硯石的對比: 石材 平均硬度 下墨 發墨 端硯 2.9 弱於洮、歙 強於洮、歙 洮硯 3.1 強於端,弱於歙 強於歙,弱於端 歙硯 4 強於端、洮 弱於端、洮 註:墨條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鎢鋼刀:約7白鋼刀:約6碳鋼刀:約5)
從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較軟則硯石顯空隙率小,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從而達到很好的發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較硬則顯示礦物較軟者稍粗、粒間間隙稍大,從而可以達到很好的下墨,下墨與發墨本身是矛盾體,好的硯質要恰好能夠調和矛盾,就是要細而不滑,澀而不粗。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三大石質名硯中,端硯硬度較軟,所以發墨更好,而歙硯硬度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硯譜》中評價:「歙萬出於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而洮硯硬度較於端歙之間,下墨優於端硯而發墨優於歙硯,所以從下發墨上來講是將矛盾體調節到恰到好處。

F. 硯台的四大名硯

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中三大石硯端、歙、洮下墨發墨如何?歷史以來評價如何?咱們在此處做一研究討論。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均為老坑石料。2、以評鑒硯台下墨發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為單位。
硯台的實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發墨是衡量硯材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簡單說,下墨,是通過研磨,墨從墨塊到水中「硯台上」的速度。發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細膩程度。發墨好的墨如油,在硯中生光發艷,隨筆旋轉流暢,所以畫畫的用硯比書法的用硯要求更高。下墨講求快慢,發墨講求粗細,但往往下墨快的發墨粗,發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發墨均佳的硯極其珍貴。
以下為端、歙、洮硯石的對比: 石材 平均硬度 下墨 發墨 端硯 2.9 弱於洮、歙 強於洮、歙 洮硯 3.1 強於端,弱於歙 強於歙,弱於端 歙硯 4 強於端、洮 弱於端、洮 註:墨條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鎢鋼刀:約7白鋼刀:約6碳鋼刀:約5)
從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較軟則硯石顯空隙率小,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從而達到很好的發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較硬則顯示礦物較軟者稍粗、粒間間隙稍大,從而可以達到很好的下墨,下墨與發墨本身是矛盾體,好的硯質要恰好能夠調和矛盾,就是要細而不滑,澀而不粗。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三大石質名硯中,端硯硬度較軟,所以發墨更好,而歙硯硬度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硯譜》中評價:「歙萬出於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而洮硯硬度較於端歙之間,下墨優於端硯而發墨優於歙硯,所以從下發墨上來講是將矛盾體調節到恰到好處。 洮硯
亦稱洮河硯。其料取於甘肅卓尼(唐屬洮州)一帶洮河深水處。洮硯因其石質細膩,紋理如絲,氣色秀潤,發墨細快,保溫利筆,北方最為貴重,宋時已經稀少,解放後又恢復了生產。
自唐代成名以來,老坑洮硯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賈才能擁有的。
如宋代趙希鵠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晁無咎《硯林集》中有詩並銘: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溫。然可愛,目鴝鵒,何以易之,鴨頭綠。
金代元好問曰:王將軍為國開臨洮(今卓尼),有司歲饋,可會者,六百鉅萬,其於中國得用者,此硯材也。
近代「老坑洮硯」作品屢次作為國禮贈與國外元首,敦煌菩薩硯以甘肅省政府名義贈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反彈琵琶硯贈與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洮硯的稀少
洮硯老坑石在四大名硯中儲量最少、最難採集,特級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斷采,如今每得一塊洮硯特級老坑石都相當於得到千年的古董。
宋初,王陬(zōu)收復洮硯石材產地洮州(今屬甘肅省卓尼縣),被封為趙土司管理礦區,洮硯被選為皇宮貢品,只有皇朝高官、文豪富商能夠擁有,百姓只是聽聞甚至難得一見。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可見洮硯老坑發墨不弱於端硯老坑(即下岩),但採集難度更大、石料稀有、更難獲取。
郭培元《論洮硯》:「世人知洮硯之妙,至有勝端歙之處。自宋以後名隱而不顯者,因地處邊陲,得之不易,兼無專書著錄之故,非才不良也,誠為憾事」。已道出洮硯雖有勝端、歙,但自宋之後老坑石逐漸絕跡,得之不易。洮硯老坑石的稀缺在市場上尤為明顯。
《甘肅洮硯志》記載:「凡物產於舟車交經之區,則其名易彰,而播易遠(諸如端、歙)。產於梯航難及之鄉,則其名不彰,而播不速,物因有幸有不幸歟!隴上鄙處西北(諸如洮硯),關山險阻,而彼洮石之綠沉澤膩天然胎孕者,實不幸產於斯土,則其名不若端與歙之彰,其播之不若端與歙之遠且速,自不待論,此洮石之一厄也。雖然,龍泉之劍,不能長埋於豐城,卞和之璞,不能久委於荊山,天之生材,必有其用,而況洮石之綠沉澤膩天然胎孕者,足為文房之至寶,足供秘閣之清玩者哉。用是雖產於隴上,前賢頗已歌詠,惟斷章遺句,終不敵端與歙之專書記載,故雖有耽嗜硯石者,言及洮石之音聲色澤,終屬茫然。遂使市者以贗冒真,而洮之實不見,購者以贗為真,而洮之名不振,職此之故,雖有超類軼倫之質,竟不能與端、歙之石爭短長於文房。」
書中詳細介紹了洮硯從來都不弱於端硯、歙硯,只因地處偏遠地區傳播力不足,地勢險要開采難度大,歷代戰亂破壞較大,導致石材幾近枯竭。市場流通劣質石材,以次充好,以贗冒真,喜好洮硯的人常因此失望,聽聞洮硯的人也更是茫然。
1、稀少。老坑石形成於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約為四億萬年至三億五千萬年前。屬泥盆系中水成岩變質的細泥板頁岩石,礦帶運動復雜,很難形成岩石層,儲量極少。
礦藏量經千年開采,幾近枯竭,加之開鑿之地崇山峻嶺、懸崖大壑、氣候多變,採集難度極大,比端硯、歙硯更為難得。
希鵠《洞天清祿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2、隨著文化回歸,硯作為文房四寶之首,使用、送禮、收藏的需求都在擴大,洮硯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市場也在逐漸擴大。
3、市場供應緊缺。市場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亂真,使得很多喜歡洮硯的人誤解,收藏數百方作品而無一方老坑洮硯的人也是有的。
隨著洮硯老坑石的開采越發艱難,石料越來越少,今後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硯更會一硯難求。
端硯
其材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且有不損毫,宜發墨的特點。自唐代問世以來,端硯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以致升到我國石硯之首,長盛不衰。
歙硯
「歙硯」的開山祖是易硯。據史料記載,易硯始於春秋時代的燕國下都。到唐晚期,易州的奚超父子繼承松煙制墨的技藝,並在易水河畔的津水峪創制了「易水硯」。後來奚超之子奚庭圭受到南唐李後主的賞識,被授予「墨官」,並賜姓李,後因避亂,移居安徽歙州,成為「徽墨」、「歙硯」的開山祖。然而易水古硯亦久盛不衰,名揚中外。
其料取於江西婺源縣(唐屬歙州)龍尾山一帶溪澗中,故又稱之為龍尾硯。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滌之立凈。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這就是硯台。
澄泥硯
澄泥硯,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製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後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乾燥後放進窯內燒,最後裹上黑臘燒制而成。澄泥硯的製作始於晉唐時期,興盛於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顏色以鱔魚黃、蟹殼青和玫瑰紫為主。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松花石硯
松花石硯又叫松花硯,是與端硯、歙硯、紅絲齊名的古代四大石質名硯。清朝時被御封為宮廷專用品。松花石硯以松花石為原料雕制而製成,松花石又名松花玉,產於中國東北長白山區。用於加工松花硯的松花石最早發掘於長白山區安圖縣兩江鎮砥石山的江畔,是清朝皇帝的御用物品。
龜山硯
據《九九硯譜》記載,龜山硯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泰安市唯一自產硯台。「龜血石」分布在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鶴山鄉龜山、鶴山南麓,按岩性,它呈磚紅色,含鐵質、泥質和微晶結構體,主要是方解石,含礦地層為早世紀饅頭組。其石深埋於地下,而非生在山上,質地優良,儲量極少,不易尋找,傳說千年神龜出逃汶水後,化作一座山脈,與鶴山相對,其血化為兩山之間的紅色石頭,吸龜鶴之靈氣,被當地人稱為「龜血石」。因龜鶴都是長生不老神,因而當地老百姓,把「龜血石」看作神奇之物,每年的正月十六,老百姓紛紛走出家門,先登高望遠,再攜「龜血石」回家,門口懸掛柏樹枝,就可驅邪扶正,清穢辟毒,百病皆無,富貴平安一年。「龜血石」以軟硬適中、溫潤、細膩、嬌嫩聞名,做成的硯台易於發墨,研出的墨汁晶瑩光亮,書寫流暢,不易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龜血石」經「敲」聽其聲、「摸」感其溫、「浸」察其色,十餘道工序精心挑選後,手工雕刻製作成硯台,具有堅而不頑、柔中有剛、滑不拒筆、澀不滯墨等優點,且上布黃金斑點,縱橫銀線,有「研筆如銼、化墨如油,隔宿不漏」之美譽,極為珍貴。為傳承珍貴的民間文化,2006年,泰安市政府把龜山硯手工雕刻技藝,列入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加以保護,2010年,龜山硯又被山東省旅遊商品協會,評為「好客山東」十佳品牌、「平安泰山」代言禮品。經多年的探索,龜山硯已經集雕刻、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於一體,既是書畫愛好者實用之佳品,又是藝術愛好者珍藏之精品,還是走訪親朋好友饋贈之珍品,為魯硯中新貴。由於純手工製作,原材料稀少,龜山硯雕刻技藝瀕臨失傳,故龜山硯收藏價值越來越高,升值潛力越來越大。
黃石硯
在我國眾多名硯當中,有一種千年前譽滿中華,宋亡後銷聲匿跡數百年的名硯。它就是曾贏得了北宋書畫四大家中米芾和黃庭堅高度評價的黃石硯。
黃石硯因產於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獨樹鎮硯山鋪村的黃石山而得名。而黃石山因漢代張良拜師及祭奉其師黃石公的遺址,而始稱黃石山。1990年,中國書畫家協會名譽主席啟功先生對黃石硯以高度的評價,並親筆題寫「中國黃石硯」。
黃石硯的硯石品種及石品
黃石又名「葛仙公岩石」、「方城石」、「唐石」。方城石作為一種優質的硯石資源,其色彩亮麗,石質細膩溫潤。黃石硯石材可分為六大類:青石、紫石、青紫石、墨子石、玉黃石、鳳眼石等。其中以青石、紫石最為常見,以石品純凈,無雜者為佳;青紫石融合了青石、紫石兩者特色為一身,其色澤和細膩更勝一籌;而呈墨色的墨子石下墨如油如漆,因其蘊藏較深極為難得;玉黃石則表面多呈金黃色,少量表皮黃中帶黑,多有黃龍紋石品和黃玉般光暈,給人以美妙奇幻的感覺。如紫檀木般的鳳眼石,上面長著很多類似鳳眼的石品。石中有狀呈圓點者,大小不等,很象眼睛,有的有眼有珠,有的中間還有瞳孔,外層有暈,多到八九層的「雙眼皮」。正圓形的明媚如畫,有的翠綠相間,美觀異常。這都叫「活眼」,有的不太清晰鮮明,或只是一個白點,或有眼而無珠。
黃石硯的石品有:金線、銀錢、玉帶、冰紋、水藻、玫瑰紅、凍青、黃龍紋、翡翠紋、火捺、石眼等。方城黃石以其品質優良、獨具特色,在北宋末年著稱於世。北宋詩人、書畫家黃庭堅偶得方城石硯愛不釋手,視為至寶,親登黃石山,並用「乃至此山自材美,物以致用當窮搜」這樣的著名詩句贊譽;明代馬愈著《方城石》稱其為「石中上品」;愛石成癖的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在《硯史》一書中,羅列全國26種硯台,將黃石硯列為石硯之首,並和當時久負盛名的石硯相比較,其顯著之處均在名硯之上或左右,在談及端硯時,他在《硯史》中這樣描述: 「然方城溫岩十磨,此石三十磨方相及。」和澄泥硯相比,「著墨如澄泥,不滑……墨發生光,如漆如油。」米芾把其它硯以黃石硯為標准作鑒別比較,足見黃石硯在當時書家心目中地位之重。宋高似孫撰《硯箋》,稱黃石硯「墨光可鑒」;明代張應文在《論硯》中提及黃石硯,稱其為「硯石上品」;清人朱棟在《硯小史》卷中稱黃石硯「方城奇質,發墨如漆」。
徐公硯
徐公硯是魯硯中的重要品種。產於山東沂南縣青駝鎮。早在唐宋時期即負盛名。唐代顏真卿、柳公權,宋代歐陽修、蘇軾、米芾等名人,在其有關著述中都曾作過介紹和品評,而且評價甚高。
徐公硯石產於山東沂南縣青駝鎮轄區的硯石溝。是該鎮獨有的礦產資源,屬玄武層,儲量豐富。其石質堅硬,密度極高。叩之清脆,其聲如磬,下墨如挫,發墨如油,色澤鮮潤,且不損毫,堪稱硯石材中之上品。多為不規則扁平狀,形態各異,邊生細碎石乳狀的石紋,軟硬適度,石色沉靜,有青、黃、綠、茶、桔紅等多種顏色。製成硯後自然古樸,清新淡雅,質嫩理細,扣之如磬,捫之如玉,下墨如挫,發墨如油,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此石還可刻製成鎮紙、朗石、筆筒等藝術品,雕技與天然形態相得益彰,妙趣橫生。
徐公石早在唐宋時就享有盛名。據傳唐代徐晦赴京趕考,途經此地,偶然拾得形色可愛的石片,試磨成硯。在京會考時適逢天寒,硯墨結冰,考生均受影響,惟有徐晦硯墨如油,書寫流利,一舉考中進士,官一直做到禮部尚書。休官後緬懷奇硯,定居於此地,被譽為徐公,村名遂改為徐公店,硯石名為徐公石。後因產地偏僻,年久無聞。建國後,經過有關雕刻技師的發掘試制,終於使徐公硯重放異彩。1978年以來,徐公硯多次進京參展,赴香港、日本等地區和國家展出,倍受青睞。

G. 文房用具的端、歙、洮硯下發墨對比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均為老坑石料。2、以評鑒硯台下墨發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為單位。
硯台的實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發墨是衡量硯材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簡單說,下墨,是通過研磨,墨從墨塊到水中「硯台上」的速度。發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細膩程度。發墨好的墨如油,在硯中生光發艷,隨筆旋轉流暢,所以畫畫的用硯比書法的用硯要求更高。下墨講求快慢,發墨講求粗細,但往往下墨快的發墨粗,發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發墨均佳的硯極其珍貴。
以下為端、歙、洮硯石的對比: 石材 平均硬度 下墨 發墨 端硯 2.9 弱於洮、歙 強於洮、歙 洮硯 3.1 強於端,弱於歙 強於歙,弱於端 歙硯 4 強於端、洮 弱於端、洮 註:墨條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鎢鋼刀:約7白鋼刀:約6碳鋼刀:約5)
從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較軟則硯石顯空隙率小,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從而達到很好的發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較硬則顯示礦物較軟者稍粗、粒間間隙稍大,從而可以達到很好的下墨,下墨與發墨本身是矛盾體,好的硯質要恰好能夠調和矛盾,就是要細而不滑,澀而不粗。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三大石質名硯中,端硯硬度較軟,所以發墨更好,而歙硯硬度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硯譜》中評價:「歙萬出於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而洮硯硬度較於端歙之間,下墨優於端硯而發墨優於歙硯,所以從下發墨上來講是將矛盾體調節到恰到好處。

H. 洮河硯的歷史

洮硯歷史悠久,在宋初就聞名於世,歷代作為貢品而顯赫於當時宮庭或權貴之書房中。金朝詩人元好問就曾有詩曰:「縣官歲費六百萬,才得此硯來臨洮」,繼之宋時大書法家黃山谷又對洮碩有「洮州綠石含風漪,能澤筆鋒利如錐」的評價,益發驗證了洮硯的優異,蘇軾的《洮硯銘》:「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郡洮岷,至中國」的題記,更加贊譽洮硯的膚理縝潤,色澤雅麗;元明的以後的贊譽更是連聲不輟,而且日本昭科14年出版的《書苑》封面上就連刊有「宋洮河綠石大硯」的原物照片,又說明洮硯在國外的影響之深,至今仍在我國、日本、東南亞及世界各國作為珍品使用或饋贈[1]。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九九歸一》由甘肅省政府贈予香港特區政府。
洮硯石料礦的開采歷史將近千年,礦區的所有權在歷史上屢易其主。
唐代、成名
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論硯》記道:「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端、歙、臨洮。」這是對洮硯最早的記載。唐代石制名硯的發展迎來了成熟期,端硯、歙硯、洮硯與澄泥硯並稱中國四大名硯也開源於此時,使得大唐成為石質制硯開始一統天下的標志性時代,洮硯、端硯、歙硯逐漸取代各類材質的名硯,至今不可撼動。 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一0七一年〕王昭於征戰中在洮河邊,被宋神宗任以秦風路經略使司,收復河隴,築古渭堡為通遠軍。王昭於應朝中恩旨,選用當地特產洮硯作為皇宮貢品,並贈予各大文豪,立即被蘇軾、黃庭堅、陸游、張耒一般文士所賞識,倍受寵愛。洮硯身價一哄而起,珍貴無比。
蘇軾作詞《魯直所惠洮河石硯銘》:「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歲丙寅,斗南北。歸予者,黃魯直。」
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有詩雲:「久聞岷石(或作岷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
陸游《劍南詩稿》中有詩句雲:「玉屑名箋來濯錦,風漪奇石出臨洮。」
張耒《以黃魯直惠洮河綠石,作米壺硯詩》:「洮河之石利劍矛,磨刀日解十二牛。千年虎地困沙礫,一日見寶來中州。黃子文章妙天下,獨駕八馬森幢旒。平生筆墨萬金值,奇謀利翰盈篋收。誰持此硯參幾案,風瀾近乎寒生秋。抱持投我棄不惜,副以請詩帛加璧。明窗試墨吐秀潤,端溪歙州無此色!」 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78年),洮州資堡部落首領昝南秀節投誠內附,總兵李文忠申報朝庭,賜昝南秀節洮州千戶所世襲百戶。於原番部十八族中實授百戶轄民統之,老噢什附近居民中也有部分屬民,洮硯石料礦也即為其開采、製造貢品而效力了。明正德初年,土司旺秀調京晉見,被賜姓楊名洪,自此稱卓尼土司為楊土司、亦稱卓尼所有轄區的所有百姓為楊家百姓、洮硯石料自此即為「楊家洮硯」了。
歷代楊土司深知洮硯的珍貴,對礦區開始嚴加管理,規定:凡採石者必須以土司衙門的尕書(相當於今之介紹信)為執照,知會駐納兒村的老噢什旗總管,再由總管通知達窩村的採石工去採石。絕不允許其它人無照採石。達窩村民除擔負採石任務外,同時負有監視、保護石窟的職責,經常派出專人守護,「但聞竊石之聲,即糾合村民,前往制止,絲毫不予通融」。
為了加強對礦區的管理和保護,防止當地村民和外來人等的非法採石,土司和當地的頭目除採取嚴厲的行政手段外,還通過寺院等宗教機構,傳播封建迷信思想來束縛人們。他們在洞窟門邊的石岩上鑿一塊極大的喇嘛爺神碑。購石者必須在採石前向「喇嘛爺」獻上一隻綿羊,並在碑前祈禱祭祀後,才能進洞採石。否則,據說不僅采不出好石,而且還要遭到不幸,當地還要遭受冰雹之災。對這些迷信觀念,誰也不敢貿然去作試驗,民們深信不疑,不僅自身不敢絲毫觸犯,並且嚴格制外人,不得擅自行事,有違神明。土司的這一措施,適應當時、當地政教合一的社會制度,雖帶有一定的欺騙色彩,但不失為一種可行的管理方式。在此階段內,洮硯石料的濫采亂掘現象得到了控制。
石料得到規范管理的同時,洮硯製作、貿易也迎來空前盛況,洮州、卓尼、岷州(今岷縣)、狄道(今臨洮)、鞏昌(今隴西)、河州(今臨夏)、蘭州分布著繁多的雕刻工人和貿易往來。 建國初期,這里成立了農業合作社,洮硯礦區隨著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而歸農業社集體所有。石料亦由集體採取,作為集體的一項副業收入而出售經營,礦區管理又逐漸趨於穩定,混亂局面也予以扭轉。一九五八年初,「引洮上山」工程動工,整天炮火連天,土石飛揚。沿工程渠線的山坡村寨多被土石掩埋,無人再顧及洮硯石料的存亡了。喇嘛崖也被當時「讓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氣勢所攝服,乖乖讓人腰斬了自己,就連歷來讓人頂禮膜拜的「喇嘛爺」神碑也被炸得不知去向。原有的採石洞窟被碎石流砂淹埋。在近乎兩年半的日月里,人們一方面被當時的狂熱氣氛所陶醉,忘乎了洮硯;另一方而被引洮工程的炮火所阻隔,斷了流通渠道。致使洮硯石料的開掘和雕琢幾乎中斷。
一九六零年初,引洮工程在嚴酷的自然災害面前被迫半途下馬。當人們從狂熱中醒來後,面臨的是生存的威脅和挑戰。生存慾望驅使硯鄉的人們在令人頭暈目眩的喇嘛崖畔,重新踩出了一條比以往更危險、更崎嶇的小路。在半崖的流砂、滾石中,又鑿出了幾個僅容人身軀爬行的縫,在這些毫不惹人注目的洞穴中,重新採取出了稀世珍寶——洮硯石料。
洮硯石料採集的艱難迫使洮硯事業的發展在往後的幾十年中風雨飄搖。期間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熱愛洮硯的雕刻師,為洮硯的傳承與發展做出卓越貢獻。但由於喇嘛崖、水泉灣一帶石材已無法人力獲取,致使很多喇嘛崖、水泉灣一帶之外劣質石材湧出市場,對洮硯的發展造成巨大的沖擊。
2010年,國家正式收回洮硯劣質石材的礦產——岷縣禾馱鄉、西江一帶,以及唯一一處洮硯頂級石材的礦產——卓尼縣喇嘛崖、水泉灣一帶,並通過國家招拍掛公開招拍,停止開采岷縣石材、讓洮硯劣質石材得到流通的遏制,並科學開采卓尼縣喇嘛崖一代頂級石材。
隨著華夏文明創新區落戶甘肅,洮硯的精品化也隨之被多次提及。
2010年,『萬龍工藝美術有限公司』創立品牌「老坑洮硯」,在當地政府的指導和支持下,開始洮硯文化產業品牌化運營。
目前「老坑洮硯」項目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化發展項目。洮硯和敦煌是甘肅兩張最具代表的名片,由老坑洮硯品牌雕刻大師創作的「洮硯上的敦煌」系列作品敦煌菩薩硯贈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反彈琵琶硯贈與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中三大石硯端、歙、洮下墨發墨如何?歷史以來評價如何?咱們在此處做一研究討論。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均為老坑石料。2、以評鑒硯台下墨發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為單位。
硯台的實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發墨是衡量硯材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簡單說,下墨,是通過研磨,墨從墨塊到水中「硯台上」的速度。發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細膩程度。發墨好的墨如油,在硯中生光發艷,隨筆旋轉流暢,所以畫畫的用硯比書法的用硯要求更高。下墨講求快慢,發墨講求粗細,但往往下墨快的發墨粗,發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發墨均佳的硯極其珍貴。
以下為端、歙、洮硯石的對比: 石材 平均硬度 下墨 發墨 端硯 2.9 弱於洮、歙 強於洮、歙 洮硯 3.1 強於端,弱於歙 強於歙,弱於端 歙硯 4 強於端、洮 弱於端、洮 註:墨條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鎢鋼刀:約7白鋼刀:約6碳鋼刀:約5)
從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較軟則硯石顯空隙率小,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從而達到很好的發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較硬則顯示礦物較軟者稍粗、粒間間隙稍大,從而可以達到很好的下墨,下墨與發墨本身是矛盾體,好的硯質要恰好能夠調和矛盾,就是要細而不滑,澀而不粗。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三大石質名硯中,端硯硬度較軟,所以發墨更好,而歙硯硬度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硯譜》中評價:「歙萬出於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而洮硯硬度較於端歙之間,下墨優於端硯而發墨優於歙硯,所以從下發墨上來講是將矛盾體調節到恰到好處。

I. 文房四寶的洮、端、歙硯下發墨對比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均為老坑石料。2、以評鑒硯台下墨發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為單位。
硯台的實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發墨是衡量硯材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簡單說,下墨,是通過研磨,墨從墨塊到水中「硯台上」的速度。發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細膩程度。發墨好的墨如油,在硯中生光發艷,隨筆旋轉流暢,所以畫畫的用硯比書法的用硯要求更高。下墨講求快慢,發墨講求粗細,但往往下墨快的發墨粗,發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發墨均佳的硯極其珍貴。
以下為洮、端、歙硯石的對比: 石材 平均硬度 下墨 發墨 端硯 2.9 弱於洮、歙 強於洮、歙 洮硯 3.1 強於端,弱於歙 強於歙,弱於端 歙硯 4 強於端、洮 弱於端、洮 註:墨條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鎢鋼刀:約7白鋼刀:約6碳鋼刀:約5)
從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較軟則硯石顯空隙率小,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從而達到很好的發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較硬則顯示礦物較軟者稍粗、粒間間隙稍大,從而可以達到很好的下墨,下墨與發墨本身是矛盾體,好的硯質要恰好能夠調和矛盾,就是要細而不滑,澀而不粗。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三大石質名硯中,端硯硬度較軟,所以發墨更好,而歙硯硬度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硯譜》中評價:「歙萬出於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而洮硯硬度較於端歙之間,下墨優於端硯而發墨優於歙硯,所以從下發墨上來講是將矛盾體調節到恰到好處。

J. 為什麼硯很吸墨

硯,也稱「硯台」。漢族傳統文房用具,始於漢代。文房四寶之一。以筆蘸墨寫字,筆、墨、硯三者密不可分。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興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中三大石硯端、歙、洮下墨發墨如何?歷史以來評價如何?咱們在此處做一研究討論。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均為老坑石料。2、以評鑒硯台下墨發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為單位。硯台的實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發墨是衡量硯材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簡單說,下墨,是通過研磨,墨從墨塊到水中「硯台上」的速度。發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細膩程度。發墨好的墨如油,在硯中生光發艷,隨筆旋轉流暢,所以畫畫的用硯比書法的用硯要求更高。下墨講求快慢,發墨講求粗細,但往往下墨快的發墨粗,發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發墨均佳的硯極其珍貴。從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較軟則硯石顯空隙率小,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從而達到很好的發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較硬則顯示礦物較軟者稍粗、粒間間隙稍大,從而可以達到很好的下墨,下墨與發墨本身是矛盾體,好的硯質要恰好能夠調和矛盾,就是要細而不滑,澀而不粗。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三大石質名硯中,端硯硬度較軟,所以發墨更好,而歙硯硬度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硯譜》中評價:「歙萬出於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而洮硯硬度較於端歙之間,下墨優於端硯而發墨優於歙硯,所以從下發墨上來講是將矛盾體調節到恰到好處。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4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0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4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5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