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梅花鹿在哪裡
⑴ 梅花鹿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梅花鹿是亞洲東部的特產種類,在國外見於俄羅斯東部、日本和朝鮮,過去廣布中國各地,但現在僅殘存於吉林、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四川、廣西等有限的幾個區域內。台灣亦分布有一個特有亞種。
⑵ 日本那裡梅花鹿最多,跪求准確答案
奈良公園!
⑶ 梅花鹿生活在哪裡
梅花鹿生活在日本、中國、俄羅欺東部。
⑷ 梅花鹿~、
你想問什麼》?
⑸ 梅花鹿和鹿的區別
1、 體型不同
梅花鹿體型較小,是一種中小型鹿。
馬鹿體型大,是僅次於駝鹿的大型鹿類。
2、長角不同
梅花鹿只有公鹿長角,馬鹿公母都長角。
3、壽命時間不同
馬鹿壽命最長可達37年,生產利用年限達15~20年,是奶牛的2~3倍,梅花鹿可利用年限為10年以上。
4、生活習性不同
梅花鹿出生重6千克左右,馬鹿1千克左右。0~6月齡時幼鹿生長發育最快,馬鹿0~6月齡平均日增重為0.67千克。6月齡時,馬鹿體重可達140千克,18個月齡達210千克。鹿14~16月齡可發情配種,2歲時可產仔,公鹿在生後5個月內長出初角茸。
⑹ 日本奈良有梅花鹿的叫什麼公園
就叫「奈良公園」。
地點在奈良山上,這座山上有不少景點,其中奈良公園就在半山腰那裡。
⑺ 日本一地梅花鹿泛濫,當地對此有何應對措施
野生的梅花鹿是亞洲東部的特有物種,主要分布在俄羅斯,中國和日本。因為數量稀少已經被列為世界珍稀物種,我國也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生的梅花鹿主要生活在森林邊緣和草原,它們會在早晨和傍晚出來活動,主要以植物的根莖葉果為食物。野生的梅花鹿每年只繁殖一次,每次只能產下一隻鹿崽,小鹿崽經過一年的生長期後就可以獨立生活,不過小鹿在這一年的時間內並不順利,很多的小鹿都會在這一階段遭到肉食性動物的捕殺。梅花鹿的天敵眾多,包括東北虎,狼,豹子和棕熊,所以數量非常的稀少。
不論最終用什麼辦法,保護動物和生態環境都是人類時時刻刻都需要做的事情。
⑻ 梅花鹿的分布范圍
分布於中國,日本,俄羅斯聯邦。
可能滅絕:朝鮮,越南;
區域滅絕:韓國;
重新恢復:中國台灣省;
引進: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捷克共和國,丹麥,芬蘭,法國,德國,愛爾蘭,立陶宛,馬達加斯加,紐西蘭,菲律賓,波蘭,烏克蘭,英國,美國。
梅花鹿是亞洲東部的特產種類,也分布於俄羅斯東部、日本和朝鮮,曾廣布中國各地,僅殘存於吉林、內蒙古中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四川、廣西等有限的幾個區域內。台灣分布有一個特有亞種。
⑼ 梅花鹿來自哪裡
梅花鹿
學名:Cervus nippon Temminck
英文名:Sika Deer
分類:偶蹄目、鹿科、鹿屬。
【拉丁學名】:Cervus nippon
【俗名】:花鹿,鹿,哈
【商品名】:鹿茸,鹿鞭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
【瀕危等級】:瀕危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態環境】:森林、森林草原、草原
【致危因素】:作為醫葯成分被捕獵,因為貿易被捕獵,作為食物被捕獵,過度捕獵,棲息地破壞,種群隔離,種間競爭,天敵動物
【保護措施】:限制捕獵
【國內分布】:黑龍江, 吉林, 山東, 河北, 陝西, 江蘇, 浙江, 安徽, 江西, 四川, 台灣, 廣東, 廣西,福建
【國外分布】:無[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雄性的梅花鹿 中型鹿類,體長125—145厘米,尾長12—13厘米,體重70—100千克。頭部略圓,顏面部較長,鼻端裸露,眼大而圓,眶下腺呈裂縫狀,淚窩明顯,耳長且直立。頸部長。四肢細長,主蹄狹而尖,側蹄小。尾較短。
毛:毛色隨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夏季體毛為棕黃色或栗紅色,無絨毛,在背脊兩旁和體側下緣鑲嵌著許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點,狀似梅花,因而得名。冬季體毛呈煙褐色,白斑不明顯,與枯茅草的顏色類似。頸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條黑色的背中線從耳尖貫穿到尾的基部,腹部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塊,其周圍有黑色毛圈。尾背面呈黑色,腹面為白色。
角:雌獸無角,雄獸的頭上具有一對雄偉的實角,角上共有4個杈,眉杈和主幹成一個鈍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離較大,位置較高,常被誤以為沒有次杈,主幹在其末端再次分成兩個小枝。主幹一般向兩側彎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橫抱,角尖稍向內彎曲,非常銳利。[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梅花鹿是亞洲東部的特產種類,在國外見於俄羅斯東部、日本和朝鮮,過去曾廣布中國各地,但是現在僅殘存於吉林、內蒙古中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四川、廣西等有限的幾個區域內。台灣分布有一個特有亞種。[編輯本段]生活環境
梅花鹿生活於森林邊緣和山地草原地區。[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梅花鹿晨昏活動,生活區域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春季多在半陰坡,採食櫟、板栗、胡枝子、野山楂、地榆等喬木和灌木的嫩枝葉和剛剛萌發的草本植物。夏秋季遷到陰坡的林緣地帶,主要採食藤本和草本植物,如葛藤、何首烏、明黨參、草莓等,冬季則喜歡在溫暖的陽坡,採食成熟的果實、種子以及各種苔蘚地衣類植物,間或到山下採食油菜、小麥等農作物,還常到鹽鹼地舔食鹽鹼。
白天多選擇在向陽的山坡,茅草深密、體色相似的地方棲息,夜間則棲息於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陽的山坡為多,棲息的地方茅草則相對低矮稀少。
性情機警,行動敏捷,聽覺、嗅覺均很發達,視覺稍弱,膽小易驚。由於四肢細長,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躍能力很強,尤其擅長攀登陡坡,那連續大跨度的跳躍,速度輕快敏捷。[編輯本段]生長繁殖
大部分時間結群活動,群體的大小隨季節、天敵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而變化,通常為3—5隻,多時可達20多隻。在春季和夏季,群體主要是由雌獸和幼仔所組成,雄獸多單獨活動,發情交配時歸群。每年8-10月開始發情交配,雌獸發情時發出特有的求偶叫聲,大約要持續一個月左右,而雄獸在求偶時則發出像老綿羊一樣的「咩咩」叫聲。
繁殖期間雄獸飲食顯著減少,性情變得粗暴、兇猛,為了爭奪配偶,常常會發生角斗,頭上的兩只角就成了彼此互相攻擊的武器,這種「角斗」在鹿類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一隻健壯的雄獸通常可以擁有10多隻雌獸,在一個繁殖季節,雌獸可以多次發情,其發情周期為5天,一旦受孕後便不再發情。妊娠期為230天左右,產仔於翌年5—6月,一般每胎僅產1仔,也有少數為2仔。產下的幼仔體毛呈黃褐色,也有白色的斑點,幾個小時就能站立起來,第二天可隨雌獸跑動。雌獸覓食時先到林外四處探望,確信沒有危險後,才把幼仔帶出來,發現險情會發出驚叫,帶著幼仔逃進密林。哺乳期為2—3個月,4個月後幼仔便可以長到10公斤左右。1.5—3歲性成熟,壽命約為20年。
雄獸的舊角大約在每年4月中旬脫落,再生長出新角。新角質地鬆脆,還沒有骨化,外面蒙著一層棕黃色的天鵝絨狀的皮,皮里密布著血管,這就是馳名中外的鹿茸。這時若不採茸,繼續長到8月以後,鹿茸就逐漸骨質化了,外面的茸皮逐漸脫落,整個鹿角變得又硬又光滑,一直到翌年春天,鹿角再次自動脫落,重新長出鹿茸。
鹿茸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形態也發生變化。野生的梅花鹿未經鋸茸而脫掉骨質角稱為脫掉「干杈子」或者脫掉「清枝」,飼養梅花鹿經過鋸茸而脫下殘留的骨質角稱為「脫花盤」或「脫盤」。花盤脫落以後角基上有凝固的血跡,稱為「老虎眼」。以後茸芽組織由四周皮部向內生長,與中間的血痂融合在一起形成微凹的碗狀,稱為「燈碗子」。此後,角基上面由茸的分生組織形成的茸芽迅速生長,呈粉紅色,初期時稱為「拔樁」,生長至1.5—2厘米時稱為「磨臍子」,再經過10天左右,又向上生長3—4厘米時稱為「茄包」。被叫做「大挺」的鹿茸主幹分生眉枝時,形狀很象馬鞍,稱為「小鞍子」,當主幹生長到比眉枝高出時稱為「大鞍子」,再繼續向上生長到一定高度又稱為「小二杠」,當主幹比眉枝高出6—7厘米時,其外表的形狀恰似黃瓜,所以又稱為「瓜角」。主幹生出第2側枝的初期稱為「小嘴三杈」,生出第2側枝的中期稱為「大嘴三杈」,到分生第3側枝前在形態上表現出主幹、眉枝和第2側枝,共有3個杈,所以稱為「三杈」。到第3側枝分生之後則稱為「四杈」。一般認為它可以最多生長到4—5個杈,但也有「花不到五」的說法。骨質化的稚角則稱為「毛杠」,脫皮後的三杈或四杈清枝稱為「清三杈「或「清四杈」。
經濟價值
鮮鹿茸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據記載,服用鹿茸有「補精髓、壯腎陽、健筋骨」之功。認為「凡含血之物,肉差易長,筋次之,骨最難長。故人自胚胎至成人二十年,骨髓方堅。惟麋鹿角自生至堅,無兩月之久,大者至二十餘斤,計一日夜須生數兩。凡骨之生無速於此。雖草木易生,亦不及之。此骨之至強者,所以能補骨血,堅陽道,益精髓也。」古人認為鹿角骨質生長迅速,是有某種特殊的物質在起作用。有分析和臨床證明,鹿茸含有內分泌素鹿茸精等,有增強人體各種機能的作用,被認為是滋補強壯葯物。[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歷史上捕捉獵殺過度,野生數量極少,為現人工養殖種群己達數十萬只。[編輯本段]保護級別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