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能在隋唐時期落後崛起
『壹』 日本有何發展史
在我國隋唐時期,日本大概就是小村莊,不值一提。之後就有個大和部落發達了,出現了天皇,之後又出現了三個朝代飛鳥、奈良、平安京,之後就是各地大名崛起,再之後就是近代日本。
『貳』 唐代中國日本的關系怎樣
相互獨立,但當時日本很仰慕中國文化,派來許多遣唐使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管理制度及科技、農業等各方面的知識,為日本後來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目前日本文化尚可看到中國唐文化的影子。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264年的時間里,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2)日本為什麼能在隋唐時期落後崛起擴展閱讀:
在古代,日本是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為了改變落後的現狀並使 自己強大起來,必須學習借鑒唐朝先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因此日本政府痛下決心向唐朝派遣自己的遣唐使 。
遣唐使的目的在於向中國學習,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視使團人員的選拔,特別是大使﹑副使﹑判官﹑錄事等官員。有兩家父子先後被任命為使臣,也是由於具有教養和經驗,利於向唐朝學習。
入唐的醫師﹑樂師﹑畫師﹐和各行業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業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時也從唐人獲益。遣唐使大量輸入中國經史子集各類典籍,中國文化風靡日本封建社會上層,滲透到思想﹑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
為了促進日本國家 的文明開化和更好地控制日本國的社會秩序,作為日本政治的基礎 和精神武器, 佛教兼集促進日本政治 、經濟和文化等多重目的 。 對當 時的世界各國而言,對佛教的掌控能使本國擺脫舊有的傳統政治體 制的束縛,使國內臣民變得順從, 尊重統治階級意旨,進而躋身於先進國家的行列 。
網路-唐朝
網路-日本
網路-遣唐使
『叄』 為何在清朝時代,日本崛起只用了不到30年
日本說雖然只是一個小國,但是日本卻是一個比較善於學習的民族,他善於學習他國的先進經驗以及科研技術,所以說日本在短短的30年內就完成了崛起。
1、在明治維新的背景之下日本擺脫了落後的封建主義,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王朝。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在明治維新的時候,日本多次派遣使團去歐美一些發達的地方學習他們的先進經驗,回來之後日本將國家進行了一次徹徹底底的革命,首先打破了幕府的統治,建立了一個比較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家。綜上所述,在清政府時期日本之所以能夠從彈丸之地的小國一躍成為亞洲最強的國家,主要還是因為日本這個民族比較善於學習,它敢於變革也不害怕流血和犧牲。
『肆』 為何日本能延續兩千年不被推翻,中國卻改朝換代不斷
日本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天皇是國家的元首,國家統一的象徵。王室家族的徽章為十六瓣菊花,所以也被稱為“菊花王朝”。雖然日本在歷史上出現過南北朝兩個天皇並立的分裂局面,但是日本自有朝以來,總共126代君主,且均出自這一個王族,從未改朝換代,號稱是“萬世一系”。雖然從時間上來看前日本前14代天皇均無史可查,而出自神話傳說,時間也都跨度很大,以當時人的健康水平根本活不了那麼長時間。所以天皇最早有著可靠依據的應該是從15代應神天皇開始。
日本的分封建制,弱化了中央幕府將軍的權威和實力。統治者之間的斗爭,這也使得日本更加容易接受外部新鮮事物,最終促成日本的明治維新率先結束封建制度,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實現了國家近代化。當統治者內部沒有矛盾,權力集中於天皇一身時,那麼統治者與國民之間對立也就開始了,為了轉移矛盾,對外擴張也就開始了,直到二戰結束接受美國改造。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
『伍』 日本的大化改新為什麼要效仿中國
因為當時中國處在唐朝盛世,中國是當時世界上很強大的國家,而且又與日本相鄰,所以要仿效中國
『陸』 日本戰敗後在經濟上為什麼能夠在短時間內崛起
美國為抵制和對抗共產主義勢力的「浸透」,首先在歐洲實施了「馬歇爾計劃」,接著又在日本推行了馬歇爾計劃的翻版「道奇計劃」(又稱 「道奇路線」,ドッジ・ライン/Dodge line,1949-51年度),由底特律銀行董事長約瑟夫·道奇於1949年2月赴日本具體實施。兩個計劃的結果是加快了包括戰敗國德、日在內的有關諸國的經濟復興。
日本戰後的經濟崛起不得不提的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美國所實施的全面扶植計劃。美國最開始是希望能夠藉助戰敗的契機迅速佔領日本,但是伴隨著美蘇關系的緊張。美國開始清醒地認識到,要遏制蘇聯在亞洲的勢力,必須通過扶植日本,而且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遠東地區的軍事佔領,實現遏制中國和蘇聯的目的。美國最終確定了扶植日本經濟發展的策略,而不再是以往削弱日本的策略。於是美國的對日政策開始出現了重新的調整。
為了使得日本國民在戰後迅速擺脫糧食危機以及通貨膨脹的危機。美國在 1948 年對日本制定了穩定經濟的舊原則,還專門派到其到日本擔任財務顧問,於是就有了後來日本的道奇計劃,道奇計劃主要是實施穩定經濟就原則的具體制度,來幫助日本實現國內經濟的穩定,從而從本質上來改善當時通貨膨脹的症狀,進一步的拯救日本的經濟。美國是整個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勁的國家,美國所派出的各項專業人員對於日本的經濟進行全方位的規劃,使得日本最終擺脫了戰後通貨膨脹的困境。從根本上拯救了整個日本的經濟。可以說沒有美國的扶持日本的經濟想要復甦是十分困難的,依靠當時的日本政府是完全辦不到的。
隨後美國和日本有專門簽署了侵朝戰爭的特需訂貨。美國為了爭做世界霸主在 1950 年對於朝鮮發動的侵略戰爭,在這次戰爭當中美國和日本簽訂了特需訂貨的協定。正是由於這個協定的簽訂給日本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機遇。這個時期使得日本整個國內的經濟形勢都有所好轉,開始出現了戰後第一次經濟繁榮。而正是由於這條協定的簽訂,從此之後,日本有了進一步發展經濟的資本。可以說,朝鮮戰爭之後整個日本的經濟開始走向了復興之路。美國對於朝鮮的侵略戰爭,幾乎所有的物質都是由日本生產的。這種特許訂貨的協定,對日本經濟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現實作用。
『柒』 同樣是島國,為什麼日本能在古代吸收中國的
日本民族是一個勇於和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民族。從彌生時代開始一直到江戶時代,日本一直處於中國大陸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之下,古代日本文化是在逐步吸收中國文化養分的過程中形成的。文章就古代日本吸收中國文化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論述。 首先,探討了古代日本善於吸收中國文化的成因。從島國環境、思維模式、民族的單一性、成功的體驗及侵朝失敗的教訓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其次,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三個層次,縷述了古代日本吸收中國文化的內容。物質文化方面,中國的水稻與農耕技術、鐵制生產工具及青銅器等的傳入使日本民族脫離朦昧狀態走上人類文明之路;土木建築、制陶、雕版印刷術等生產技術的傳入更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精神文化方面,漢字的輸入,結束了日本沒有文字的歷史;儒學的東漸影響著日本的政治、教育思想及道德觀念的改變;佛教的東傳影響著日本的政治、文學、藝術和建築;在制度方面,而隋唐時期對中國制度文化的大量吸收,使日本建立了較完備的律令制,成為法制完善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 再次,概括出了日本吸收中國古代文化的特點。受日本地理環境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古代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捌』 日本大國崛起的過程(歷史專家請進)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從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就《激盪的百年史》,總結日本民族如何戰勝困難、目光遠大、勇猛進取、善於學習、追求完美。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三位導師。第一位導師是道奇,他教導日本人要發展經濟,首先是穩定貨幣金融,將日元與美元匯率固定於360日元。第二位導師是戴明,全面質量管理之父也。德魯克說,質量管理是美國人發明的,但完美運用、臻於化境的卻是日本人。第三位導師就是德魯克自己。他教會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戰略和實施目標管理。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德魯克與吉田茂英雄所見略同。二師皆以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而中國人弄虛作假、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是當今中國社會之普遍心理。與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相比是不是還有很大的差距?!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日本的崛起源於他們的教育 他們給孩子灌輸的是小國危亡的思想他們的小孩都知道要奮斗努力 不像我們國家給孩子說的是地大物博 我們要學習他們的教育方法 教育思想
『玖』 中國哪個朝代對日本文化影響最深遠
應該是唐代
唐文對日本的影響
挖掘教材 比較教學——從「開元通寶」與「和同開珎」的比較看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充分利用教材上插圖學習歷史,在內容上,是對教材的深挖,可加強了對相關史實的領悟;在思維訓練上,有利開啟形象思維的大門,為發散思維、創造思維創造條件。
中學教材初中第一冊《第5課海內存知已》,在敘述唐對日本影響時,有兩幅貨幣插圖,一幅是《開元通寶》,一幅是《和同開珎》,這是兩幅性質相同的插圖,放在一起本身就是教材的一種比較設意,教學上就可以順其自然,利用這兩幅圖充分展開對唐日文化影響的比較學習。
比較的前提是要對這兩幅圖有科學地、全面地了解,這樣才能找到比較點。「開元通寶」錢,許多人對它的鑄造時期有誤解,認為是唐玄宗開元年間開始鑄造的,這是犯了「望文生義」的毛病,是對中國古幣史不了解。鑒別古幣是哪一朝的,光看年號是不準確的,應了解鑄幣歷史發展背景、看錢文、字體書法等特點合乎何朝代,看形制、銹色來判斷,這樣對古幣的時間斷定過程,也是對它的全面了解。開元通寶錢是在我國陝西以及日本都有大量考古發現,它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始鑄,當時分銅、鐵、鉛、金、銀等幣質,主要是銅質,鐵質多為私人民間盜鑄,又叫開通元寶,它結束了銖兩錢制(秦時半兩錢,重8克;漢五銖錢,銖為重量單位),開始進入通寶、元寶時代(仍為圓形方孔,通寶用了1300多年至清,又出現無孔銅幣),因此開元通寶為後世通寶、元寶之起源。為什麼叫開元通寶呢?通寶為通行寶貨之意,統一貨幣的稱謂,開元意為武德四年始鑄;以後各代所鑄幣大都是以當年年號紀年,且形制尺寸、大小重量與開元通寶差別不大。開元通寶終唐世289年,一直鑄行不衰,是唐最主要錢幣,絕大多數是銅質(唐也另有過乾封泉寶、會昌開元等錢),元代也鑄過開元通寶。開元通寶輕重不一,標准幣是8克,故十錢為一兩重。開元通寶的字體是由唐初大書法家歐陽詢制詞並書寫,字在篆隸之間,又含楷意,結構精嚴,筆法凝重端正,對後世錢文化有深遠影響。不同時期鑄形有一定區別,初唐開元通寶字形深峻,大型、精美,中唐開元外輪不一圈,鑄工書文比初唐遜色,後期開元邊緣較闊,鑄工草率,書上圖可見是為初唐書,結構嚴謹勻稱,方圓兼濟,隸書中帶有楷意。
和同開珎是我國考古人員於1970年10月在陝西西安市南郊發現的五枚日本銀錢,圓廓方孔,名曰和同開珎,據考定為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6月逃安祿山之亂於四川時,邠王李守禮後人窯藏。據郭沫若在《出土文物二三事》中考證,「珎」是「寶」字的簡化,日本人曾經誤認為「珍」,「和同」是日本奈良朝和銅年號的省略,西安出土「和同銀幣」是鑄於和銅元年,即公元708年,此時正值唐中宗景龍二年。唐代也曾以金銀鑄錢,中宗時代已有之。日本以銀鑄錢,無疑出於仿效(但唐代的金銀錢是吉祥錢,不曾於市上流通,日本因缺銅,故曾以銀錢作為流通的貨幣,但不久就廢了。)據郭沫若考證,這枚發現的和同銀幣是日本遣唐使所獻的「貢品」,由朝廷頒賜的,這一點與在日本發現成千上萬枚的開元通寶意義不同,後者顯然更多的貿易作用,從本幣字體上看日本使用漢字,而且字體明顯受歐陽詢字體影響。
基於對兩種古幣的了解,可從中比較看出唐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廣度,引導學生發散思維。
第一,從兩種貨幣發現的地點來看,說明當時中日貿易往來頻繁,特別是唐對日本貿易影響很大,以至在日本本土通行大量中國貨幣。
第二,從兩貨幣形狀看,日本受中國圓形方孔錢影響,也說明日本思想上深受中國天圓地方觀念影響。
第三,從錢文看,日本文字深受中國文字影響,日本文字在五世紀開始使用漢字來表達交流思想,他們還創造了一些漢字,如「留學生」一詞即由日本人創造於隋唐時期,專指那些留居國外學習或做研究的人。從唐朝開始,日本人民又逐步簡化漢字的楷字和草書,在9世紀形成了表達日本語言的文字叫假名,取自草書字體漢字稱平假名,取自楷書體漢字偏旁者稱片假名。日本人稱漢字為真名,這些字母同早已使用的漢字一起,成為日本人民表達思想的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第四,從錢文的書寫來看,可以說明日本人深愛中國書法藝術,且深受中國書法影響,這種影響直到今天,例如現在日本有一個著名的報社叫《朝日新聞》,這四個報頭就是日本人精心從中國傳統的歐陽詢書寫的碑文中集字而成。
第五,從錢的製造看,開元通寶是採用的范鑄法,和同開珎的外輪與開元通寶相同,鑄法一致,說明日本手工鑄造業受中國影響。
通過兩貨幣比較,以小見大,窺斑見豹,從中可見日本文化在思想文化、經濟政策商貿、手工業等方面深受中國唐朝影響,當時日本是在全方位向唐朝學習。
這種有益的比較方式,著眼於挖掘了教材內容的隱性知識,引起學生對教材上一字一句、一圖一表的重視,培養敏銳地觀察能力;同時,由於老師對知識的縱深把握、詳細講述,配合具體的插圖或實物展示,創設了形象、鮮活的歷史情景,帶給學生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激發歷史想像,拓展積極地發散性思維,能集趣味性、生動性、思維的活躍性為一體,創造性地學習;同時它也帶給學生一種比較的學習方法,以此為範例,還可以對比日本平城京與唐朝長安城,繼續比較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師:日本的平城京(即是現在的奈良城)是當時日本的首都,它與唐朝的長安城有哪些相似之處呢?
生:都有朱雀大街,並把南城一分為二;都有西市、東市,商品貿易同居民區分開;都是街道布局整齊筆直如棋盤狀;都有皇帝的宮殿並都在城北方。
師:這說明日本建築、城市建設與管理、經濟制度、皇權思想等從里到外,都滲透著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最後師共同總結、補充、延伸:唐對日本的文化影響真是廣泛。在政治上,日本留學生歸國後,效仿唐朝制度進行大化改新,使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在文化領域,日本大量吸取了唐朝的文化,仿效唐的教育,以儒家經典為教科書,也在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在生活習慣上,也習染唐風,學會唐朝制茶方法,後發揚光大,形成獨具風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陽節登高,日本的傳統服裝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裝改進而來,他們還向唐朝學會了制豆腐、醬油、榨糖、縫紉等工藝,圍棋也於此時傳入日本。唐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正如日本一位漢學家內藤湖南所說:日本民族未與中國文化接觸以前是一鍋豆漿,中國文化就像鹼水一樣,日本民族和中國文化一接觸就成了豆腐了。這深刻地說明唐朝對日本的影響是多麼大——它促進了日本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中日文化的比較學習,使我們感受到了唐與日本交往中所顯示的強盛,同時還感受到日本民族是一個非常善於向先進文化學習的民族,這種好學精神有利於推動本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唐日友好往來的歷史也告誡後人,只有和平友好往來,雙方民族才會共同進步。
中國的文化能用八字概括:"源源流長,博大精深。"尤其到了隋唐便到了全面繁榮的時期,一時鄰國爭相學習效仿,在隋朝便派出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安邦定國之策,文化繁榮之道,而在日本則是其中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
在630-894年的2個多世紀中,日本派出了十幾次遣唐使團,每次最少250人,最多則有600人。他們分配長安太子監學習各種專門知識,到處參觀采訪,充分領略唐朝的風土人情。他們在中國時與一些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晁衡(阿倍仲麻侶)回國時不幸沉船,一時人們都以為他死了而悼念他,李白作了一首《哭晁衡》。遣唐使回國後在日本嶄露頭角,在各領域都有一定建樹。
遣唐使是中日文化交流上的空前盛舉,特別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遣唐使的貢獻首先應該是引進唐朝的典章律令,從而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在長安的考察學習中,遣唐使博覽群書,如飢似渴;回國後仿行唐朝教育制度,開設各類學校授學,培養了大批人才。
其次是汲取唐文化,來提高日本文化藝術水平,遣唐使每次是滿載而歸,帶去大量漢籍佛經,朝野上下競相誦讀唐詩漢文,白居易等著名詩人的詩集在日本廣泛流傳。遣唐使還輸入唐朝書法、繪畫、雕像、音樂、舞蹈等藝術。
唐文化的傳播不僅靠的是外在因素,還在於日本人所具有的廣泛吸收的優點,他們善於利用別國的經驗而業改善自己,在留學唐朝回國人的策動下,645年,以中大兄弟皇子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為了鏟除日益驕橫的蘇我氏一族,發動革新政變,更改國號為大化:頒布詔書實行新政,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仿照隋唐的經濟政治制度進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政治方面,在中央設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設國、郡、里分別由國司,郡司,里長治理,廢除世襲氏,姓貴族的稱號臣、連、國造、伴造等,制定官制和冠位制。新政中以唐朝的制度為藍本,制定了《大寶律令》,《養老律令》,以法律確認了新的封建經濟政治制度。在經濟方面,改革了土地制度。仿造唐朝租庸調制頒布了《班田收授法》,規定授田人民必須擔負租庸調制。《班田收授法》的頒布,抑制土地兼並,解除豪族對部民的奴役,固定農民的租稅和徭役負擔,並承認農民宅地,園地的私有權和山林池沼的使用權,這些,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隨著改革深入,中日經濟政治交流也日益密切。大化改新後,日本古代社會關系發生重大變化,氏族和奴隸主的統治最後崩潰。建立起為新生產關系開辟道路的政治上層建築。日本社會從此開始過渡到封建社會。
奈良時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新高潮,新的農業制度,班田制度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由中國傳入的先進農業技術廣為流傳,一些先進的生產工具廣泛使用;這些工具中,有許多是由中國傳入,如钁钁,又稱"唐钁",它是當時中國傳入的大型鋤。由於日本人的博採眾長,使他們在建築、服飾、醫學、文字等方面受益匪淺。現在的日本還保留著一些唐朝遺風,而在文化交流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文字和語言。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本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於此同時,"唐钁"?唐犁""唐鍛冶"、"唐訛"、"唐墨","唐物"等名稱在日本語言中大量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日本的詞彙。同時儒學和道家精神也同時在日本蔓延開來,深深地影響了日本的文化與人們的思想。
從以上看來,可以說日本文明大部分都是來源於唐朝的文化,所以日本與中國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文化已經深深地烙進了日本的歷史里。
『拾』 古代日本為什麼如此落後
古代日本一點都不落後也就隋唐之前比較落後隋唐以後學習隋唐後來又逐漸發明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等到西洋國家崛起以後又像西洋國家學習並且有了當時世界最虔誠的基督徒江戶幕府第三代將軍徳川家光閉關鎖國才導致日本開始落後不過一直有蘭學可以相對真實的了解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