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穿什麼服裝
① 二戰時期日本人穿什麼服裝招核男兒愛正裝,女學生偏愛JK
在二戰爆發前後,日本已經正式進入到了總體戰體制下,在這個體制中,無論是男女老少,都將是是作為戰爭中的一部分服務到戰爭中去,甚至在總體戰的要求下,日本男女老少的穿著也被要求的進行規范。在戰爭爆發的前昭和年代,日本男女的穿著也逐漸從戰前的百花齊放,逐漸變得形式化和模板化.
因此在這一時期的日本男女老少的穿搭都帶有濃濃的「招核」味。
戰爭前流行西裝。
日本進入昭和年間之後,經過明治和大正的改革,實際上已經在全面西化的路上越走越遠,除了在一些必要的場合和節日之外,日本的男子們在日常的生活中都不太會穿和服。取而代之的則是從歐美引進過來的西裝,特別是30年代以後西裝更是昭和男兒的標配,無論你是軍人,還是販夫走卒,都要有一件得體的西裝。
本身西裝就干凈得體,顯得正式和有儀式感,而這也符合當時日本人嚴謹,注重細節的特點,整體而言與日本人的氣質也很搭。甚至西裝文化在現在日本也愈演愈烈,注重職場神聖性的日本人在工作期間都是離不開西裝。
戰爭爆發後,全民「國民服」。
不過在地進入到了40年代以後,因為二戰的爆發,一方面是要對布料、紡織品進行控制,另一方面則是西裝帶有很明顯的西方色彩(敵對勢力)。因此當時的日本政府,根據國民政府的中山裝結合日本的軍裝款式進行調整,創造出了「國民服」,板正、修身和很有精神的樣式特點,也符合前昭和時代日本 社會 嚴肅較真的 社會 風格,以及東亞人特有的體型特點。
「國民服」共分為兩種樣式——甲款和乙款,總體而言這兩種款式都是差不多,區別之處在於甲款是帶有美式的西裝領的,而乙款則是翻領款式(和立領的中山裝有點類似)。一般來說,中老年多穿著甲款,青年人多穿著乙款(而且甲款可以當外套,乙款只能是當單衣)
不過雖然有「國民服」有點像中山裝,但實際上兩者還是有本質的區別,除了領口和袖子的差異之外,日本的「國民服」顏色是和九八式軍裝一樣的淺綠色或者卡其色,而且「國民服」是要配帽子和的綬帶的,並非單一的簡單服飾。
總而言之,在二戰爆發之後,全民國民裝,已經成為日本當時男性的標志了。
戰爭中的男學生。
在戰爭中除了成年人之外,中學生或者大學生的穿搭這是延續了自「明治維新」以來的「詰襟」(中文翻譯為「學蘭」),實際上襟制服自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在日本開始作為學生制服而採用之後,逐漸在日本全國普及。到了昭和年間,普通學生的制服依然延續著爺爺輩的這種款式,甚至這種服裝還被的朝鮮和4v等地區引進,早期的國內的民主運動時候,學生們也是身穿類似的服裝(國內衍生出白款)。
在二戰開始後,隨著前線兵員損失殆盡,日本的很多學生都要上戰場,而在上戰場之前,有一個男生將自己制服中的第二粒紐扣摘下來,留給自己心愛的女子,當作紀念……久而久之這粒紐扣,也成了很多上戰場的學生兵們對於親人和心愛女子的信物。
有意思的是在1940年以後,在舉國「國民服」體制下,日本男生的「詰襟」顏色從浪費染料的黑色,變成了土黃色,也就是我們在宮崎駿《螢火蟲之墓》中看到男主角穿的那一身土黃色的學生裝。
在明治維新之後,洋裝就逐漸變成了日本女性的成人衣裝,洋裝最初的普及卻是日本的中層女性的,貴族女子還是循規蹈矩的身穿和服,不過在1929年的關東大地震之後, 動盪的日本 社會 讓很多女子成為一些不法分子劫掠的對象,特別是身穿和服的貴族女子……
因此也是這個偶然事件,也會催生了新式的西式服裝在日本的普及。不過戰爭開始之後,隨著戰爭對物資需求的增加,日本的女裝中也出現了類似「國民服」之類的樣式,大量的婦女進入工廠後,他們的穿著則偏向於男性的工裝,板正,但卻失去女性美感。
而位於農村的很多婦女則是的依舊是身穿舊式的日本和服(日本農村和服)位於田園裡面種田,以棉麻為主的粗布,基本上毫無美感可言。
除此之外,日本的很多女性在戰爭中實際也是需要為戰爭宣傳站台,而她們身穿的服裝則是傳統日本和服,且前面還是加上「愛國婦女會」「愛國挺身隊」之類的綬帶,可以說日本軍部在總體戰體制下,對於這些日本女性的控製得非常徹底。
除了成年女性的穿搭之外,日本女學生在戰爭年代的穿著也是一波三折,明治時代日本女性已經可以正常上學,在明治和大正年間,日本女學生們的制服是的「行燈袴」這種款式就是我們熟知的李連傑版《精武門》,陳真的女朋友山田光子在一出場的時候身穿的校服。
而到了昭和年代,日本西化已經深入到各個領域,從大正年間開始流行的水手服(JK)在昭和初年,就被正式定性成正規校服樣式。日本福岡女校在1922年正式普及水手服。不過早期的JK還是保守的長裙擺,並不像今天這樣類似的百褶裙樣式,30年代,小洋鞋配長款水手服則是日本女學生的標配。
不過進入1940年,在近衛文磨的「舉國一致」的國民服改革中,日本女子的JK制服者發生了改變,在戰時體系下,很多日本女生都要加入到勞動中,所以日本的女學生就出現了——出現了上半身水手服和下半身土裝的殊異搭配,下身土裝也被人稱之為的工裝褲,是以前日本東北部以及關東女子在下地幹活的時候進行改編而來。
所以在戰爭時代,日本女子服裝是經歷了和服、洋裝和國民服改進而來的。
戰爭年代,在日本軍部所謂「總體戰」體制的影響下,日本的男女性的穿搭服裝逐漸變得呆板和嚴肅化,很多土布製成的服裝也逐漸取代了洋裝,這一方面是洋服主要衣料纖維製品被徵用於軍事用途上,造成洋服成衣進一步短缺,另一方面這也是日本在戰爭年代,去西方化的體現。
總而言之,日本在二戰時候的服飾穿搭,確實是「土出了天際」……
② 二戰日本軍服中有禮服
沒錯,是昭五式。我們影視劇道具問題由來已久的經不起推敲,這也是影響影視劇外銷的不利因素之一。日軍在戰爭初期,高級軍官的確配發過禮服,但數量較少,不均普遍性。對手中的禮服是烏龍事件,不必太在意,反正我都習慣了,剛給順溜挑完刺···呵呵
③ 二戰日本軍隊衣服的顏色為什麼是黃色的
應該是卡其色,日本學的是英國,卡其色更容易融入環境,不易被發現。日本在中國戰區是卡其色,太平洋戰場是綠色
④ 日本二戰時期「國民服」,是另一個版本的「中山裝」嗎
這個出現順序比較亂,很難說清中日間誰影響了誰。
中山裝的產生深受日本學生裝的影響,而1940年因日本軍部頒布命令而日本國民服,又一定程度上受了中國中山裝的影響。
⑤ 二戰中日本海軍軍服是黑色的嗎
A:一等兵,冬季船上服裝,中國上海,1932年
初期日本特別海軍陸戰隊(SNLF)的登陸部隊人員穿著深藍色毛料艦上服裝,這包括了寬松的水手服和直筒褲子以及步兵裝備。「第一版」海軍鋼盔,也就是所謂的「櫻花鋼盔」被塗成了綠棕色,但灰色的版本也偶有所見。注意突出的鋼盔前緣和櫻花型盔頂通風蓋是它的特色,精細的浮雕式海錨圖案帽徽固定在鋼盔前端。士兵的藍色水手服裡面穿著一件領口一圈帶藍色鑲邊的白色汗衫;水手服的披肩式淺藍色領子則帶有白色的邊條裝飾。藍底紅色圖案的圓形等級章佩戴在兩只袖子上:右袖子的那個是交叉的海錨上方帶櫻花的圖案;左袖子那個是作為接受過正規火炮操作訓練象徵的水平加農炮上方加一朵櫻花的圖案。
黑色系帶靴上方的白色棉布/帆布制護腿用小的白色紐扣扣緊;注意其頂端後部(圖A3),我們可以看到系緊它收口的白色繩結。棕色皮腰帶的扣帶為單爪的框體式樣,腰帶上支撐著兩前一後三個盒子式的38式步槍彈葯包,圖A3還展示了彈葯盒右側固定的38式步槍所使用的油壺;左胯部的刺刀架固定30式刺刀的金屬刀鞘,圖A2還顯示了刺刀的巨大掛鉤設計。左肩斜背的兩條淺橄欖棕色布制背帶分別連接著海軍版水壺和背包(右胯部)。這名水兵的武器是6.5毫米口徑的有坂38式步槍,步槍上掛著一面日本國旗——太陽旗。這面旗幟是個人所有的,幾乎每名義務役軍人都會有一面,正因為這一點,這些旗幟成為參加過野戰的盟軍士兵所擁有最為普通的戰利品。圖中日本國旗上用黑色墨水寫著常見的對於生命和戰斗祈禱的祝福用語,它們是士兵的家人、朋友、鄰居、同事甚至是戰友在他們奔赴前線時題寫的。
B:上士,熱帶戰斗服,約1939年-42年
這名年輕上士穿著縫著肩章的「第二版」熱帶制服(1937年)和全套的戰斗裝備。他的海軍2型頭盔用「第二版」布套子(綉著而不是貼著海錨圖案帽徽)罩住,外面還套著迷彩網。他戴著標準的日本軍用制式眼鏡。淡茶色襯衫的寬領翻折在上衣的領子外面。上衣採用綠色厚棉布製作並帶有4個兜,胸前的一對帶有箱型褶紋,下擺的一對不帶褶紋而且採用風箱型設計(見圖B2)。紐扣為金色的鋁制款式,上面帶有海錨圖案和居中的櫻花圖案;剛好可以看到士官的右上臂帶有綠邊紅色圓形臂章,上面的一圈上方開口的花冠所圍繞的交叉海錨上方加一朵櫻花的圖案代表他的軍銜。短腰黑色皮靴頂端套著環繞式的硬體黑色皮護腿,並被兩條帶扣皮帶所扣緊。
士官的武器是38式步槍,但他的皮腰帶上仍然固定著一對99式步槍用彈葯包,前方中央的接縫是它的特色(圖B2);如果可能,這種彈葯包是軍人們首選的對應38式步槍使用的裝備。在他的左右兩肩背的布帶子分別連接的是他的海軍版水壺和背包。1937年以前的水壺蓋兩頭帶有出於防止丟失掉落目的而設計的連接水壺「兩肩」部位的金屬掛鉤;圖B4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它的鋁制螺帽和固定器的鏈條,水壺套上寫著日語漢字「七」(菱形框內)和「一四五一」(其中四寫在圓形框里)。圖B4還展示了灰色的海軍3型防毒面具過濾罐,它通過連接肩頭和胸前的布帶子框架固定在身背後。可伸縮的橡膠管連接著防毒面罩,後者裝在茶色的背包里(通過皮腰帶上方的一條布制腰帶固定在腰間),背包上印著「II-4,22969」,這可能是製造商的編號。
⑥ 二戰里日本軍隊,是不是穿黑色衣服的全是海軍陸戰隊
日本沒有,海軍陸戰隊,你說的應該是這個憲兵。
日本陸軍憲兵(日語:憲兵隊)是隸屬於大日本帝國陸軍的憲兵。存在於1881年至1945年。其職能仿效於法國憲兵,但具有非常大的蓋世太保性質。日本海軍有自己的憲兵系統。
日本憲兵隊下設司法、警務、治安、特高(特務)、軍事等機構。 日本憲兵隊主要是軍隊執法與維持治安任務。
⑦ 二戰時期滇緬戰區日本人穿什麼衣服
=1942年在珍珠港事件後,日軍入侵東南亞諸國:
1為正在喝水的陸軍南洋方面軍91旅團的工兵二等兵。
2為陸軍南洋方面軍中校,頭戴白色涼帽,手立著一把「95式」軍刀。
3為日本海軍陸戰隊一等水兵,雖是海軍,但仍穿和陸軍一樣的黃色戰斗服。其區別是無領章,右臂綉有一張黑底黃錨的臂章,軍銜也體現在臂章上
⑧ 很好奇為什麼二戰日本士兵帽子都有兩塊布
日本人侵華時穿的日本軍服,帽子上有兩塊不垂下這兩片布片,正規的名字叫「軍帽垂布」,有時也簡稱「帽垂」。對這種東西的用途有幾種說法:
一是說這做制式源於法國軍隊。主要用途是為了遮陽和防止蚊蟲等叮咬。據說,這種軍帽最先是法國在北非軍團中使用的。因北非地處沙漠地帶,為了防止兵士被陽光暴曬而灼傷皮膚,而在後頸處加了布片,這布片同時還可以防止蟲、蚊的叮咬。
近代日軍組建於明治時期,最早效仿的即是法國軍隊的服裝樣式。因此,這種說法是有一定根據的。
二是說為了防止戰場上的炮震。為了防止步炮兵或專業炮兵戰斗時耳朵被炮火發射的聲響震聾,同時也為了減弱對方炮聲。這種說法似很牽強。
三是說源自日軍傳統做法。日本古代士兵出征時有戴「陣笠」的習慣。「陳笠」,即士兵作戰時戴的斗笠,後有布簾。這種說法認為,這即是日本帽垂的淵源。
四是說源自天皇的護祐。據有關資料,日軍最早配發「帽垂」是在明治三十二年(公元1899年)。當年7月7日天皇頒布勅令,向佔領台灣的日軍配發「軍帽垂布」,用於遮陽防暑降溫。
⑨ 二戰日本海軍的軍服到底是青色的還是白
日本海軍制服,師從英國,依據季節不同,分兩種顏色,這是海軍的國際通用色!
冬季:藏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