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怎麼畫日本二戰坦克

怎麼畫日本二戰坦克

發布時間: 2022-10-29 07:06:50

A. 手繪 二戰 圖片 全是鉛筆畫 黑白的 全是坦克的 畫的很逼真

我只有 水彩 我還有回憶錄

B. 求這種二戰坦克圖紙的出處

我正好有這套圖,不過也是從貼吧轉的:

一、坦克:

1、35t

下面還有,但發圖有限制,只好明天傳了:

C. 求這樣的二戰坦克圖紙,一定要清晰。

D. 二戰日本的坦克

四式中型坦克的研製代號為「奇托」(日文假名為チト),研製工作於1942年9月開始,此時美軍已經攻佔了瓜達爾卡爾納島,戰局已經開始出現了不利於日軍的局面。火炮的口徑達到75毫米。戰斗全重也由一號車的不足20噸增加到二號車的27.3噸。
四式坦克車全長6.343米,車全寬2.865米,車全高2.772米,比起三式坦克來要大一圈。乘員為5人: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副駕駛員。其整車的內部布置如圖所示。車體前部為駕駛室和傳動裝置,中部為戰斗室,後部為動力艙。發動機的動力通過一根很長的傳動軸傳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這種總體布置方式,在二戰中的坦克上相當普遍。其主要優點是坦克的縱向布置較合理,縱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點是使整車的高度增加。

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武器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原來是准備用於五式中型坦克的,並准備採用自動裝彈機。由於研製時間緊急,被迫去掉了自動裝彈機裝到四式坦克上。但它至少說明,在二戰期間日本已經開始研製了用於坦克上的自動裝彈機。採用的彈種有:一式穿甲彈和試制四式榴彈。發射一式穿甲彈時,在1 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75毫米厚的鋼裝甲。為提高穿甲威力,在強化彈體材料的同時,還在彈頭內加裝65克高猛炸葯。彈葯基數為77發。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葯基數5 400發。
動力裝置為V型12缸風冷柴油機,最大功率412馬力(303千瓦)。採用風冷柴油機為動力裝置,為二戰中日本坦克的一大特點。除了安全性方面的考慮外,還具有啟動性好、保養容易等優點。行動裝置採用混合平衡式懸掛裝置,即第1、2,第3、4和第6、7負重輪兩個為一組,第5負重輪為獨立的。每側有7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其實,區分三式、四式和五式坦克,單看負重輪數量即可,分別為6個、7個和8個。由於車重增加,履帶板的寬度由三式的330毫米增加到450毫米。最大速度為43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300千米。

車體為焊接結構,炮塔為鑄造、焊接和螺接混合式結構,分三部分鑄造,然後焊接起來,防盾部分又採用了螺接方式。這種混合式的炮塔加工方式,比起日本坦克原來的鉚接方式是一大進步,但比起整體鑄造炮塔或全焊接炮塔,在技術上要相對容易些。車體的裝甲厚度為15~35毫米,炮塔的裝甲厚度為50毫米。四式中型坦克僅製成6輛,還沒等拿到戰場上一試身手,小日本便投降了。戰後,美軍曾將1輛繳獲的四式中型坦克運回美國,拿回去「研究研究」。

E. 二戰坦克t34vs虎式怎麼截圖

要是LZ的電腦上沒有安裝特定的軟體,可以用截屏鍵,然後再切換到畫圖軟體粘貼保存就行了

F. 請問這是二戰日本的什麼坦克 怎麼是這個樣子 有點像法國的的坦克啊

侵華日軍和坦克模型合影(該模型是用來偽裝和迷惑用的)你這張圖片不全!旁邊還有一個坦克!大圖可看參考資料

G. 二戰日本的坦克

在二戰的初期和中期,日本軍隊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為主,戰斗全重僅15噸,車子輕,裝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備同坦克作戰的能力。但是,由於日本在戰爭的初期和中期,主要在中國大陸及東南亞作戰,作戰對象基本上沒有坦克部隊或僅裝備少量坦克,反坦克火力也較弱,這使得日本的小坦克得以耀武揚威。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日本坦克的發展。二戰的中後期,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面對美軍強大的M3/M4中型坦克,日本的各型小坦克顯得不堪一擊,使日軍感到「切膚之痛」。痛定思痛的結果,是緊急研製能與對方坦克作戰的三式中型坦克。三式中型坦克於1943年開始研製,1944年研製成功,共生產了約150輛(一說60輛),成為日本的最後一張「王牌」。四式和五式中型坦克,可以說是三式中型坦克的繼續和發展。
從97式和97改坦克到三式/四式/五式坦克,可以說是二戰中日本軍方在坦克的研製思想上的重大轉變。前者是支援步兵用的小坦克,後者才是能與敵方坦克作戰的坦克。三式中型坦克的戰斗全重只有18.8噸,而四式、五式Ⅱ型坦克的戰斗全重卻達到了約30噸和約35噸。也就是說,只有四式和五式坦克才具有一定的同M4和T-34坦克相抗衡的能力。不過,到了1945年初,日本已是「秋後的螞蚱」,四式坦克僅造出幾輛,五式坦克僅造出樣車,還未來得及在戰場上「露臉」,日本就戰敗投降了,因此,這兩種坦克就成為日軍手中未打出的「王牌」。
下面這些是日軍最後的量產戰車——三式中型坦克,重約18噸。使用一門由75毫米野戰炮改進而來的戰車炮。初速680米/秒,100米內的穿甲能力為90毫米,1000米內則減為65毫米。所用炮彈為95式穿甲榴彈,中空彈體內裝65克炸葯。威力等同於德軍3號J型坦克的60倍徑KwK39型50毫米坦克炮。3式坦克備彈共70發。(炮塔內40發,車內30發)
「真正」的日本坦克——四式中型坦克
四式中型坦克的研製代號為「奇托」(日文假名為チト),研製工作於1942年9月開始,此時美軍已經攻佔了瓜達爾卡爾納島,戰局已經開始出現了不利於日軍的局面。試制一號車上,裝的是長身管的57毫米反坦克炮。射擊試驗表明,這種火炮的穿甲威力明顯不足。所以,一號車僅製成一輛,未能定型。後來所說的四式中型坦克,實際上是由「奇托」二號車發展而來的。在二號車上,最重大的變化是,火炮的口徑達到75毫米。戰斗全重也由一號車的不足20噸增加到二號車的27.3噸。控制研製進度的關鍵部件是火炮。新研製的火炮為四式75毫米高射炮。這種火炮與三式坦克上的75毫米火炮不同,是在瑞典博福斯公司的75毫米高射炮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穿甲威力大大提高。由於研製火炮耗費了時間,所以四式中型坦克直到1945年初才研製成功。四式中型坦克由著名的三菱重工業公司生產。
四式中型坦克的戰斗全重為30.8噸,和以前日本的只有10多噸的「中型坦克」相比,有了質的飛躍。
四式坦克車全長6.343米,車全寬2.865米,車全高2.772米,比起三式坦克來要大一圈。乘員為5人: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副駕駛員。其整車的內部布置如圖所示。車體前部為駕駛室和傳動裝置,中部為戰斗室,後部為動力艙。發動機的動力通過一根很長的傳動軸傳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這種總體布置方式,在二戰中的坦克上相當普遍。其主要優點是坦克的縱向布置較合理,縱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點是使整車的高度增加。
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武器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原來是准備用於五式中型坦克的,並准備採用自動裝彈機。由於研製時間緊急,被迫去掉了自動裝彈機裝到四式坦克上。但它至少說明,在二戰期間日本已經開始研製了用於坦克上的自動裝彈機。
採用的彈種有:一式穿甲彈和試制四式榴彈。發射一式穿甲彈時,在1 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75毫米厚的鋼裝甲。為提高穿甲威力,在強化彈體材料的同時,還在彈頭內加裝65克高猛炸葯。彈葯基數為77發。
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葯基數5 400發。
四式中型坦克的動力裝置為V型12缸風冷柴油機,最大功率412馬力(303千瓦)。採用風冷柴油機為動力裝置,為二戰中日本坦克的一大特點。除了安全性方面的考慮外,還具有啟動性好、保養容易等優點。行動裝置採用混合平衡式懸掛裝置,即第1、2,第3、4和第6、7負重輪兩個為一組,第5負重輪為獨立的。每側有7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其實,區分三式、四式和五式坦克,單看負重輪數量即可,分別為6個、7個和8個。由於車重增加,履帶板的寬度由三式的330毫米增加到450毫米。最大速度為43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300千米。
車體為焊接結構,炮塔為鑄造、焊接和螺接混合式結構,分三部分鑄造,然後焊接起來,防盾部分又採用了螺接方式。這種混合式的炮塔加工方式,比起日本坦克原來的鉚接方式是一大進步,但比起整體鑄造炮塔或全焊接炮塔,在技術上要相對容易些。車體的裝甲厚度為15~35毫米,炮塔的裝甲厚度為50毫米。
四式中型坦克僅製成6輛,還沒等拿到戰場上一試身手,小日本便投降了。戰後,美軍曾將1輛繳獲的四式中型坦克運回美國,拿回去「研究研究」。
五式中型坦克——日軍最後的決戰兵器
五式中型坦克,是作為「本土決戰兵器」而研製的。研製大綱中要求,首先要增強火炮威力,其次要強化裝甲,隨之而來的必然要增大發動機的功率。研製的代號為「奇利」(日文假名チリ)。試制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還是長身管的75毫米坦克炮,由大阪陸軍造兵廠研製。試制的樣炮於1944年8月完成,8~10月間進行彈道性能試驗,10~11月間在陸軍戰車學校先裝到四式坦克上進行實用性試驗,12月至1945年1月在中國東北北部(日本人稱為「北滿」)進行寒區適應性試驗。原計劃裝自動裝彈機,由於「戰局迅速惡化」,不得不取消自動裝彈機,以求盡快裝車。射擊試驗表明,這種火炮的射彈散布很小,穿甲威力提高,是一種性能不錯的火炮。然而,由於日軍節節敗退,美軍很快要打到日本本土,這樣,五式中型坦克僅製成1輛樣車,停留在樣車研製階段,最終未能定型。
五式中型坦克是四式中型坦克的改進型,外形上很相似,但車體加大、加長,每側有8個負重輪,炮塔也改為全焊接結構。這些成為識別五式坦克的外部特徵。其戰斗全重達到了約35噸,比四式坦克重了約4噸,乘員仍為5人。車長7.307米,車寬3.07米,車高3.049米。各部位的裝甲厚度與四式中型坦克大同小異,但車體前部側面的裝甲厚度增加到50毫米。從外觀上看,已經具有戰後第一代坦克的一些特徵,但整車的高度較高。
其主要武器為五式75毫米坦克炮,穿甲威力較四式坦克的火炮有一定提高,彈葯基數78發。車體上還裝有1門37毫米火炮,彈葯基數為124發。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重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葯基數3 000發以上。另有2支沖鋒槍,攜彈葯300發。武器及彈葯的布置如圖所示。
動力裝置為500馬力風冷柴油機,並准備在Ⅱ型上加增壓器。還有一個方案是安裝研製中的98式800馬力的液冷汽油機,由德國的BMW航空發動機改裝,但裝車的還是風冷柴油機。每側有8個負重輪、3個托帶輪,每兩個負重輪為一組,為平衡式懸掛裝置。五式坦克的履帶較長,即長寬比較大,轉向性能不太好。坦克的最大速度為4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200千米,最大爬坡度為30度,最大越壕寬2.8米。

H. 怎麼畫出二戰武器

大致的勾勒出線條,然後照著圖片慢慢的把細節畫出來,挑一些簡單的武器畫先從槍開始,慢慢接觸車,再是坦克,慢慢畫大畫精

I. 二戰坦克怎麼畫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代表德國軍方下令亨舍爾和波爾舍公司研製重型坦克。亨舍爾公司在VK3001(H)試驗車的基礎上設計出VK3601(H)底盤,在安裝上克虜伯公司設計的帶88mm火炮的炮塔以後稱為VK4501(H)。

同時,波爾舍公司則在VK3001(P)試驗車的基礎上發展了VK4501(P)樣車。1942年4月20日,就是希特勒生日那天,兩個公司都在東普魯士希特勒的總部向他展示了各自的樣車。1942年7月兩種樣車開始德國的坦克學校進行性能試驗,最後德國軍方選擇了亨舍爾公司的VK4501(H)樣車,並被命名為PzKpfw VI「虎」式重型坦克,隨後開始批量生產。

J. 簡單的日本坦克怎麼畫

現在的坦克基本上外形差別都很小,
所以日本的坦克也沒有什麼特點,
只需要按照通常的外形來畫就可以,
沒有什麼特殊地方。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4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9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3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5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