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的日本電影受什麼影響
『壹』 日本電影矛盾的美學特質
摘要 您好,現實主義電影是一個國家進行自我表述和建構本土文化形象的重要載體。在大師頻出的日本電影史中,一些日本電影通過現實主義的影像,獲得了世界認可,形成了一套獨有的現實主義電影美學,時至今日仍在不斷發展。本文梳理了日本現實主義電影美學的歷史發展脈絡,以新世紀以來的職人電影、家庭片和武士電影為主要研究對象,論述現實主義影像與日本傳統美學的融合,以及日本現實主義電影所折射的本土體驗與民族文化內核,並延伸到對當下國產電影的反思。 在全球化和後殖民語境下,主體性建構成為國家民族文化進行自我表達的重要命題。這種主體性建構往往不是通過神話式的民族寓言和宏大敘事來實現的,而是熔鑄於現實主義的表達當中。日本電影擅長藉助現實主義的方式去構築一種具有本民族氣質的東方影像。現實主義電影既幫助本土觀眾重新認識其文化,也在全球化的碰撞中向外界言說自身,成為日本電影建立主體性和文化身份認同的強有力的方式。 現實主義不拘泥於電影語言的紀實性,也不局限於電影故事與現世事實的模擬性,因為電影除了再現以外,也是一種表現的藝術。對於現實主義問題,我們需要「取一種社會話語的方法」,「把問題的重點從『這一再現做到了正確的模仿嗎』轉移到『這代表的是哪一種社會聲音和話語』這一問題之上」。實際上,即便是帶有傳奇色彩的日本武士電影,只要其主體思想與當今現實緊密相連,也可以納入現實主義范疇。在現實主義電影中,我們總能看到真實與虛構之間的張力。日本特有的美學傳統與現實主義電影的對接,使日本現實主義電影呈現出烙印鮮明的美學特質。
『貳』 70年代的日本是怎樣的為什麼拍出雷歐這種劇情陰暗的
雷歐奧特曼上映於1974年。和其他奧特曼系列作品一上映就頗受歡迎不同,雷歐盡管在日後受到觀眾認可和喜愛,但在當時它其實是圓谷最失敗的作品之一,飽受觀眾批評,圓谷甚至一度想拒絕承認雷歐為其作品。
要分析雷歐劇情陰暗的原因,首先就要知道它具體的劇情。雷歐情節黑暗,畫面恐怖血腥,和前一部作品泰羅奧特曼輕松詼諧的輕松詼諧形成鮮明對比。
從微觀因素看,這是因為圓谷在拍攝雷歐時想讓它除兒童觀眾外還能拿下成人觀眾,因此有很多情節實際上不適合兒童觀看、其中不乏不少血腥和恐怖畫面。
例如,第1集一上來就是賽文被馬格馬星人和布萊克基拉斯、雷德基拉斯圍攻,並被打斷腿。
第40集,MAC隊員犧牲、更換頻繁,最後甚至全滅,這也是奧特曼系列中唯一一次人類戰隊全滅
第50集,布鈕星人將雷歐冰凍後肢解
這樣黑暗童話式的情節數不勝數,腰斬、女鬼等劇情和星球毀滅只有自己活下來(阿斯特拉和寵物怪獸是後來為了挽救收視率才出場的)的背景設定讓雷歐「成功」地失去了不少兒童觀眾,對成人的吸引力也提升有限。
雖然有吸引成年觀眾的目的,但雷歐陰暗、悲觀的劇情有著更多的 社會 背景。
一.末日情緒的影響。 1973年,森谷司郎導演了一部電影《日本沉沒》。講述了地質學家田所博士發現日本即將沉沒,日本舉國與沉沒命運抗衡的故事。在電影的最後,日本的努力以失敗告終,日本列島絕大多數陸地沉入海底。
《日本沉沒》的上映,實際上是當時日本 社會 對於世界末日的極度悲觀的反應。而在雷歐中,東京被怪獸淹沒又和賽文被打斷腿結合在一起,更是渲染了一種陰暗的基調。
二.石油危機。 1973年10月6日,為收復失地,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動了第四次中東戰爭。12月,歐佩克中的阿拉伯成員國為報復以色列及其西方支持者,宣布油價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從而引發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史稱「 第一次石油危機 」。
石油漲價,嚴重依賴外部資源的日本經濟受到沉重打擊,工業生產下降超過五分之一。據統計,1973年石油占日本一次能源的77.6%,其中99.8%依賴於進口。一時之間,日本物價飆升,中小建築業、不動產業、工礦生產業遭受重創。
自此, 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宣告終結,國民情緒普遍低落。
三.圓谷缺錢。 圓谷缺錢的原因比較多,奧特曼系列中的很多場景價格高昂,但都是一次性的(被戰斗毀滅),所以本身就需要大量投入,而雷歐的收視率一路走低,劇組缺錢,為了省錢,才設計了MAC隊和城南 體育 俱樂部全滅的劇情,裁退這些演員。
(怪獸的皮套和打鬥背景,一旦被毀很少能再次使用)
圓谷缺錢和石油危機下經濟遭遇滯脹的日本經濟是分不開的,但不能粗暴地歸於 社會 經濟因素。劇本不討喜,形成惡性循環,也是圓谷缺錢的重要原因。
電視版系列劇首播日期:1974年4月12日——1975年3月28日,共51集。
大家都知道雷歐奧特曼體術相當厲害,不過不要以為雷歐就是無敵的存在了,有一集中雷歐奧特曼因為中了敵人的奸計,被以人類的大小給冰住了,最後邪惡的外星人居然用鋸子將雷歐奧特曼分屍,最後還隨意丟在了野外。直到後來托夢給一個孩子將其屍體挖出,在奧特之王的幫助下,才重新復活。
《雷歐奧特曼》的風格很悲慘,也很凄涼,這一切正是受到《日本沉沒》的影響而產生的。第1、2話的劇情,則正是《日本沉沒》的真實寫照。與前作《泰羅奧特曼》中,有主角泰羅的親生父母登場不同,《雷歐奧特曼》中的主角雷歐的親生父母在一開始就被害了,其故鄉更是被馬格馬星人毀滅,致使雷歐變成了孤兒,兩部作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了烘托雷歐的悲情,其出生地由M78星雲的奧特之星,改成了已經不存在了的獅子座L77星雲。而且《賽文奧特曼》的主角賽文也在本作品中被怪獸打殘了右腿,更失去了變身能力,只能以《賽文奧特曼》中的主人公——諸星團的身份戰斗。本片中的戰斗隊——MAC宇宙偵察隊,更是唯一把本部設立在大氣層外的戰斗隊,而且和以往的戰斗隊不同,MAC隊全球僅此一個,更沒有什麼設立在巴黎/紐約的總部。和《艾斯奧特曼》、《泰羅奧特曼》中,奧特兄弟多次出場所不同的是,《雷歐奧特曼》中幾乎沒有了奧特兄弟的身影,唯一的一次出場,是在第38、39話。
我很喜歡雷歐,因為在傳統的和平,怪獸之外,這是一部反映成長不會一路順風,需要諸多磨礪的過程。
幾位昭和奧特曼中,我印象最深同時也最喜歡的莫過於1974年首播的《雷歐奧特曼》。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雷歐也可以稱得上是奧特曼系列中最標新立異的作品。
雷歐奧特曼作為一名非奧特行星的奧特曼,他的技能在初期有許多不足,光線類技能幾乎沒有。
全是在賽文的磨礪下後天努力練成的。
很多集都有體術的訓練
雷歐憑借獨特的情節設定與觀看感受,讓我至今難以忘懷。
雷歐的使命,則是把從賽文那裡學到的技能再傳授給新一代的守護者。
就像接力賽一樣,長流不息。
原來奧特曼也不是神,也會被打敗和替代。
這是《雷歐奧特曼》教給我的,略顯殘酷的第一課。
在我眼裡,傳承這個詞還帶著離別的意味。
當新一代登上舞台的時候,也代表著老一輩的離開。
從片頭賽文的消失、到片尾雷歐的告別,再到整個昭和系列、平成三傑的遠去。
舞台上的新人活躍依舊,老一代的經典則轉換為回憶,留在了我們的童年裡。
為了表現這種成長的艱難,設計了相對黑暗的劇情,包括保衛隊全滅,女主也掛了。
但是最後擊敗圓盤怪,完成救贖,以及和通的友情,在我看來是很不錯劇本
雷歐,孤獨的獅子座王子,可能是我們最熟悉的奧特曼之一。
童年時在國內各大電視台分流播放,印象里的雷歐奧特曼整體色調偏暗,就連怪獸都不像其他奧特曼一樣色彩斑斕。
拍雷歐奧特曼時正值日本遇到經濟危機,緊張的預算和消極的國民情緒也註定雷歐奧特曼帶著一些成人色彩。
除了故鄉被毀滅以外,幾乎每幾集就會死上幾個和雷歐有關系的人。
而一次次在泥濘中爬起的雷歐在戰勝怪獸以後還來不及高興就要接受來自師傅賽文更嚴格的訓練。
為什麼《雷歐奧特曼》的總體風格與之前的作品相差甚大?
目前普遍的觀點認為有三個主要原因。
一、受到20世紀70年代流行風潮影響,在劇情中強化了末日論等悲觀元素。
二、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日本受其影響物價上漲。拍攝過程中預算吃緊,只能讓非主要角色退場以減少開支。
三、1973年末,李小龍參演的電影《龍爭虎鬥》在日本上映,圓谷想要嘗試新思路,這對雷歐奧特曼的角色設定產生了極大影響。
雷歐一開始只是個母星被毀的奧特難民。難民都是歷經磨難,背井離鄉的可憐人。
好容易在地球找到了棲身之所。雖然舉目無親。
好在地球人還挺和善 。
雷歐奧特曼,是早年圓古公司奧特曼系列的巔峰之作。
也是早年昭和奧特曼最發人深省與最悲烈的一部。
全片從頭到尾充斥著悲傷,背叛,家破人亡與激情,是不可多得的好特攝。
日本人的科學意識非常強, 而且他們的科幻作品也是層出不窮,這一點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哥斯拉」是圓谷第一人社長圓谷英二的作品,上映之後非常的火。後來,圓谷英二看到了科幻電影市場的潛力,於是他成立了自己的圓谷社,他開始製作一系列的科幻作品,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奧特Q》。主要講述的是與怪獸相關的奇異故事,與奧特曼並沒有什麼關系,直到推出了《宇宙英雄奧特曼》,奧特曼才出現在熒幕上。
第二個原因: 日本國土面積很小,屬於狹窄的長條形狀,所以一旦出現災難,政府很容易處理。如果怪獸出現在北極圈,那麼日本的奧特曼根本就起不到作用。雖然奧特曼的飛行速度飛快,但是因為距離太遠,等到奧特曼趕過去之後,怪獸已經跑了。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為了突出日本的英雄主義價值觀,這也是很多影視劇都具有的特點。就像 歷史 是什麼人類創造的一樣,我們認為是人民大眾,但是在他們心裡則認為是英雄。當然,奧特曼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人類的強大是不可戰勝的,地球只有人類才能永久的生存下去。所以影視劇中初代奧特曼里傑頓被人類消滅後,在人類強大的毅力下怪獸被打敗了,甚至奧特曼戰死之後都需要人類去救活。
『叄』 日本電影是什麼水平
以前不錯 現在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了 不過比中國要強一些 因為種種原因 日本人還是比較愛看電影(竊以為是D版不好找的原因)
日本電影在國際上一直有相當影響力,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望鄉》、《啊,野麥嶺》、《人證》、《追捕》等一批佳作曾迷倒無數中國觀眾。
不過,WTO之後,日本電影市場沒有官方保護的完全自由態勢,也令其和中國、印度等許多國家一樣遭遇好萊塢大片和「韓流」襲擊。本次影展的策展人高秀蘭女士說,正因如此,近兩年日本官方開始扶持本國電影,撥出19億日元作為拍攝基金,現在,日本一年拍600部電影(當年上映的約300部),票房收入達800多億,全日本的票房收入是中國的20倍。
日本電影從1899年拍攝第一部影片開始,已有90多年的歷史了。最早的進步電影創始人是佐佐元十。岩崎昶和佐佐元十根據德文轉譯的《蘇聯蒙太奇》一書對日本電影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岩崎昶寫的《日本電影史》也在1969年譯成中文。岩崎昶是一位中日電影的友好使者。 1920年到1930年期間,日本掀起「傾向文學」和「傾向電影」,在日本電影史上佔有重要一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侵略者把電影完全當作戰爭宣傳的工具。二次大戰後日本電影的主要創作力量,也正是那些與「無產階級電影同盟」有關系的一批藝術家。有些是與「傾向電影」相結合的佳作。戰後日本電影中小津安二郎的《麥秋》等都起了揭露軍國主義侵略、封建主義專制的積極作用。 到了50年代,日本電影的生產速度明顯加快。最突出的是1951年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獲威尼斯電影節大獎。日本一躍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電影大國。 到了1960年時,日本生產的影片數和影院數量都達到日本歷史上的最高峰。日本的六大影片公司松竹、東寶、東映、日話、大映和新東寶都是壟斷性大公司。拍攝了一些節奏明快、格調清新的影片。特別是日本著名的世界級導演黑澤明的《羅生門》、《活著》、《七武士》、《亂》等影片,代表了日本電影的最高水平,屢次在國際上獲獎,他本人也被授予奧斯卡終生成就榮譽獎。 從60年代後半期起,日本電影由於受美國電影的傾銷以及政治、經濟等動盪不安的影響,有「日落西山」之感。為了尋找出路,除了創作思想朝西方電影靠攏以外,在製片路線和方法上也向西方學習:一是採取大公司的「巨片路線」,花大成本,請名導演、名演員等拍攝巨片,並花大資本進行宣傳,以求取巨額利潤。二是拍攝大量的暴力片和色情片。 在日本電影中,政治片也佔一定比重。另一類題材是災難片,這也是日本崇洋、崇美思想在創作上向西方靠攏的一種典型例子。日本電影以題材的多樣性,風格的新穎性、思想的深刻性以及濃厚的民族色彩在世界電影園地中開辟了自己具有特色的一方花苑
『肆』 日本20世紀708090年代的影像資料動畫和電影電視劇為什麼畫風和背景音樂顯得凄涼恐怖呢
個人認為當時的影視動畫可能極大地受到日本物哀文化的影響,畫面中出現的事物背景都與人物情緒密切相關,畫面中事物的蕭條、落敗、昏暗和主題也有所關聯,70年代日本動畫《龍子太郎》就是典型的畫風和背景音樂較為恐怖的代表作品,實際上日本的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伍』 日本電影在國際上的地位
舉例日本《人證》這部電影在中國的影響有多大,我想那些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最有感觸。該片在1979年引進到中國,引發了萬人空巷的轟動效果,跟它一起引進的還有高倉健的那部《追捕》,兩部電影共同成為改革開放之初,最受歡迎的日本電影。
除了片中那段讓人感到難忘的故事之外,幫助該片成為經典的,還有片中那首《草帽歌》。「媽媽」的旋律一響起,催人淚下,幾十年來傳唱不衰。2005年,這首歌原唱者喬山中先生還曾來到中國,參加了《同一首歌》節目,再次演唱了這首歌,喚起不少人的回憶。
但你知道《人證》在日本本國有多大的影響嗎?原來,這部電影早在1977年就在日本上映了,一推出就得到了熱烈反響,其受歡迎程度絲毫不遜色於它在中國的程度,票房一路高歌猛進,成為1977年度最賣座電影第二名。喬山中演唱的《草帽歌》唱片,在日本銷量超過50萬張。
造成如此轟動效果,是因為該片改編自作家森村誠一的同名推理小說。森村誠一在日本推理小說界是社會派推理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僅次於社會派的開山者松本清張,可以說是影響深遠的文學大家。《人性的證明》是他1975年創作的,這本小說用一個愛情悲劇揭露了日本上流社會的人性黑暗和醜陋,也具有一定的反戰情緒,被譽為最震撼人心的推理小說。
這本小說在1975年問世後,10個月里被一再出版了30多次,累計銷量達到300萬冊,是除了《福爾摩斯探案集》之外銷量最高的推理小說。橫溝正史都曾評價:「《人性的證明》是森村誠一的最高傑作,也是日本社會推理的扛鼎之作。」
不過有的在中國引起轟動的日本電影,在日本島國並沒有什麼反響,就比如《追捕》,它在中國火得一塌糊塗,但是在日本上映時卻票房一般,根本算不上高倉健的代表作。所以當他得知他憑借這部電影被中國觀眾熟悉和喜愛時,他自己都覺得很意外。
『陸』 80年代日本電影、電視劇曾經風靡大陸,後來是什麼原因造成日本文化從主流媒體迅速消失有突發事件發生嗎
沒有突出事件,主要是當時國內的注意力從日本轉移到了港澳台,其中的主要精神是關注香港,為收回香港在國內進行意識形態引導
『柒』 闡述日本新浪潮電影的主要特點
「菊花與劍」是日本典型的矛盾特點。菊花是日本天皇皇冠上的圖案,象徵溫柔與美麗,而劍是日本「武士道」的標志,象徵著戰斗。日本人認為菊花與劍的結合正是日本文化特色的最終表現,認為武士在死的那一瞬間是最壯烈,最美的一刻。同時,日本人也頗喜歡櫻花,因為櫻花來的快,凋落的也快,正象是武士拼搏至死的象徵。
在日本新浪潮之中誕生的大多導演,在拍片風格上迎和了這一特色,即暴力作為美學的評判。也對後來如北野武等一些導演的作品產生很大的影響。
(7)20年代的日本電影受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產生背景
「新浪潮」首次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法國,用來描述當時一群新進的年輕導演帶動的電影風潮。
《電影手冊》(Cahiers Cinema)的影評人弗朗索瓦·特呂弗與讓-呂克·戈達爾拍攝了他們的處女作《四百擊》和《筋疲力盡》,從此一批反對體制、挑戰權威的年輕導演的作品相繼問世,電影記者弗朗索瓦·吉牢德在《快報》上將其命名為「新浪潮」。
這場沒有固定組織、沒有完整綱領的運動,是電影史上的一場革命,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且影響延續至今。
當電影新浪潮席捲歐洲之時,日本電影界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反建製成了新的人生目標,日本新浪潮的年輕導演反叛小津安二郎、黑澤明、木下惠介等前輩巨匠,強烈涉指時政和現代化背景下的存在主義。
他們從一開始就否定小津安二郎等戰前大師們構築的「電影世界」,批判大師風格過時、觀念保守,拍出了一系列與當時日本主流電影截然不同的作品,在激烈、犀利的電影手法中加入了嚴肅的社會責任感和政治色彩,使得日本電影進入一場電影藝術的高度噴發。
期間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導演和作品,本貼著重介紹大島渚、吉田喜重、筱田正浩這三位具有代表意義的導演及其作品。
『捌』 曾經日本電影《望鄉》在中國公映時,為何那麼火爆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而且這部影片在我國播放的時候,正是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對看電影也有著濃厚的興趣,更何況這部《望鄉》寓意深刻,有來自對人性的思考,深得觀眾喜歡,所以才這么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