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凈土園林有哪些
A. 東京有哪些經典的園林
小石川後楽園、六義園之類,皇居我覺得也算吧。
西洋庭園也算的話 舊岩崎邸庭園 舊古河庭園
B. 什麼叫禪宗園林,還有什麼叫凈土園林,還有寫意園林謝謝最好專業的回答!
禪宗園林、凈土園林沒聽說過,我估摸著跟寺廟及佛教文化有關,寫意園林就是在中國文化土壤上孕育出來的園林藝術,同中國的文學、繪畫有密切的關系。園林創作的意境,運用國畫的寫意手法,不求形似,追求神似的一種園林創作!
C. 日本的傳統園林是什麼
日本傳統園林藝術 日本文化是日本本民族文化與傳入日本的中國文化的一種融合,也是一種以非常獨特的形式發展起來的文化。 據538年的《上宮 聖德法王帝主》及552年的《日本書記》中記載,當時佛教從中國傳入,中國傳統建築中一種追求華麗、富貴的建築法或被日本所接受,日本人開始大規模興建佛教建築。其後,隨著中國文化的不斷傳入,使得當初的日本庭園在很多方面受到中國的影響。 平安時代(784年-1185年),日本的造庭法式受佛教傳入的影響形成了寢殿式庭院,隨後在鐮倉時代(1185年-1373年),由於中國禪宗思想的廣泛傳播,作為寺廟庭園的一種類型出現了枯山水園,另外還出現了書院庭園和回遊式的山水庭園。室町時代(1373年-1573年),山水庭園最為興旺。到了桃山時代(1573年-1603年),人們又開始追求豪華、氣派的庭園,那個時候大約是在公元15-16世紀,相當於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這一風尚流行了大約200年,建造了大量優秀的庭園,著名的桂離宮庭園就是這個時代的作品。京都的名園有很多是這個時代建造的。從17世紀的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開始,雖然營造了大量的庭園,但是真正被稱為名園的作品並不多。更詳盡一點說,日本傳統庭園從奈良至江戶時代可分為3個時期。 第1時期:奈良、平安時代(646年~1185年) 日本的傳統庭園從很早以前就開始在庭園中挖湖、堆山,以湖表示大海的景色。在奈良時代(646年一784年),因為與中國有水上交通,船隻在大海中行駛時,感受到很多陸地上無法欣賞到的景色,為了在自己花園中再現這種景色,多採用這種挖湖的方式來追求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到了平安時代(784年-1185年),作為一種住宅形式,發展成為寢殿式庭園。一般寢殿的南側是大面積的花園。被稱為「寢殿」的建築一般多放在庭園的中央,坐南朝北。其左右或者是後方的附屬建築被稱為"對屋"。寢殿是一家之主的寢室,對屋是供家族中其它成員使用的寢室。寢殿的南方是主要庭園,有用石子鋪設的園路。再往南是人工挖的湖和用挖湖的土堆成的山。一般在湖中設置中之島,並用小橋進行連接。另外,從對屋通過迴廊可以到達南側的湖岸,在那裡有被稱為「泉殿」或「釣殿」的庭園建築,其建築形式多為一半伸出水面,作為夏季納涼或是釣魚、欣賞庭園景色的場所。人們在湖中盪漾著小舟,有音樂的伴奏,吟詩作歌或舉行酒宴等活動。不過這只是一種規范的描述,因地形的變化,湖的形狀、建築的配置等都隨之自由地變化。 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建築,不管是住宅還是寺廟等大都面向南而建造,背後有山作依靠,並被視為最理想的布局方式。正因為如此,庭園建築都是面向正南而建造。在其北部或者東北部設有流水,水流從對屋間穿過流入南面的湖中。湖中的水一般是採用從東部流進、西部流出的手法。湖岸作成自然曲折的形狀,並且點置著大小不一的庭石,其間種植著野生的花草和灌木,表現自然界的景色。在湖周圍的山、島上到處可看到自然式的石組和種植,還有疊水、小溪等,均是追求創造和再現一種自然景色的情趣。 作為佛教寺院庭園的「凈士庭園」也是這個時期出現的。因為是直接把佛教凈土曼陀羅中描寫的庭園建造在佛寺的境內,所以從南門進入後,首先有一個很大的湖。湖的中央有島並用橋與對岸相連,通過橋可以到達本堂。在湖中種植著蓮花。凈土曼陀羅主要是表現佛教的極樂凈土,而蓮花又是極樂凈土的象徵,所以在凈土庭園中一定種植著蓮花。 平安時代,作為宅院形式的寢殿式庭園和作為佛寺的凈土庭園,其偶然的一個共同點是都有一個面積較大的水面。 第2時期:鐮倉、室町時代(1185年-1573年) 這時的寢殿式庭園,建築漸漸地與武士家的生活不相適應,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簡單、素樸的武家或造庭的手法。發展到室町時代(1373年-1573年),又演變成書院式住宅樣式。這是日本近代住宅建築的萌芽,其最終源於鐮倉時代 (1185年-1373年)的武家樣式。庭園也是一樣,在鐮倉時代的初期,可以看到受寢殿式庭園的影響,多為較大面積的水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水面也漸漸地變小,出現了建築之間的內庭,湖的形狀也變得更加復雜,人們可以沿湖欣賞四周的景色,又可以從某個建築中眺望遠方的景色。與寢殿式庭園相比,鐮倉時代的庭園在規模上要小一些,多是在狹小的內庭中創造一種變化豐富的庭園空間。 隨後,禪宗思想從中國傳入,武家很多是皈依於禪宗的,為此,禪宗寺院被十分廣泛地建造。當時的禪僧追求一種高尚的教養境界,而在衣食方面卻十分簡朴,庭園中有與北宗畫中相同的石組、白砂鋪地等在以前很少見到的一種山水式庭園,其中立石表現著群山,石間有疊水和小溪,並流過山谷間匯入大海這樣一種情景的描寫。也有通過一片白砂來表現寬廣的大海,其間散置著幾處石組來反映海島等象徵的表現。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在於每位觀賞到此景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感想、體驗和理解。京都的大仙院和龍安寺就是這種庭園的代表作品。 因為這些庭園中不用水來表現山水的狀態,而被稱為"枯山水"。枯山水從平安時代就已出現,但是室町時代的枯山水引人了北宗畫的手法,以禪宗的自然觀為基調,是一種象徵性十分豐富的庭園形式。如果拿大仙院和龍安寺進行比較,前者非常具象,後者則十分抽象,同樣被稱之為"枯山水",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不能說從大仙院到龍安寺是一種飛躍,但是龍安寺是採用當時從中國傳入的盆石的手法,綜合了北宗畫的構想而完成的作品。 第3時期:桃山、江戶時代(1573年-1867年) 桃山時代,秀吉統一了全國,在伏見、桃山營建了城堡,這些城堡在京都十分豪華。為了與其相協調,庭園也都採用體量較大的庭石和有顏色的石組,作法十分豪放。這種傾向一直延續到江戶時代的初期。京都的三寶院、桂離宮、二條城庭園等都是這個時期營建的代表性名園。 與此同時,茶道出現於室町時代的中期,到了桃山時代(1573年一1603年)逐漸盛行。茶的精神是一種對自然的尊敬,輕視華麗,在自然寧靜的環境中,賓主相和,以飲茶為極樂的一種茶文化社交活動。因為這種精神是由禪的教理而產生出來的,所以自然而然地出現了適合這種特殊環境的茶室,它們很多被獨立建造在庭園中。茶庭非常注重自然的姿態,在茶道上配置了各種設施,除了普通的園路外,還有匕石、丁布,另外也設置了起照明作用的石燈籠,洗手用的蹲踞,種植上也避開花灌木而選擇常綠樹為主的植栽。 到了江戶時代,社會逐漸安定,再一次形成了作庭的高潮。由於當時十分盛行旅行,所以大部分的庭園都具備各地名勝的特點。那個時期的庭園面積一般都比較寬大,園中的水面也作成回遊形式,堆山、疊水、小溪、流水及大面積的草坪,另外還開設花園、花菖蒲,造園手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茶道的日益盛行,在庭園中開始出現茶室,營造茶庭已經變得十分普遍,有時還會出現在一個庭園中營造幾個茶庭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利用綠籬和植栽進行分隔,人們不知不覺地從一個庭園進入下一個庭園。這個時代,此類樣式的庭園被稱為"大名庭"。 江戶時代(1603年一1867年),社會不斷安定和繁榮,有錢人多在郊外購地建花園。這些庭園沒有大名庭那樣寬闊,多是以築山流水的處理手法營造庭園,在湖中設置蓬萊島象徵著長命百歲。庭石也是按七、五、三的形式進行配置,表示一種祝願的寓意,而且還十分流行用佛名來命名庭石。江戶時代中期以後的庭園,已經失去了室町時代的禪味,也沒有桃山時代的豪華,有的是獨創性和新鮮感。而這種傾向一直延續到明治時代。 明治以後(1867年-1988年),營建了很多自然寫景式的大庭園,寫意式的小庭園,石庭和茶庭,其中出現了代表明治大正年代庭園特徵的草庭。進人昭和時代,出現了一種以新的自然觀為基礎的景趣個性化創造的自然風格庭園,被稱為雜木庭。這種形式的庭園一改傳統的修剪形式的造園手法,追求一種不加人工的修剪,庭內的植被、花灌木、喬木等植栽都是以其自然的生長狀態進行展示的庭園。 可以肯定,今後隨著時代的變化也許還會出現新的自然觀,"日本庭園"也肯定會如前面所講到的一樣,會有更多種不同的形式,但是,歸根結底還是一種自然式的庭園,也可以說是傳統的,象徵手法的,以修剪的植栽形式為中心的庭園。
D. 日本有個景點取名極樂凈土,是何意思
作為一個旅遊國家的日本,好多方面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遊愛好者前去打卡遊玩。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日本一個有名的景點,取名:極樂凈土。坐落在日本的大阪。這里有最為出名的日本歷史古跡—四天王寺,於593年建立,是日本最早的官家寺院也是日本最受歡迎的寺院之一。
“極樂凈土”的美景與環境令許多遊人樂不思蜀,以至於忘記閉園的時間。在喧鬧繁雜的大阪,能有這樣一處“極樂凈土”不受外界干擾,能夠如此營造出平靜美好的環境,實在是令人嚮往的好去處。
E. 什麼是凈土園林
作用,,1,視覺上的,豐富景觀層次
2,心理上,愉悅心情,
3,有時,色彩還可做為交通導向的指引
「凈土園林」應該叫「凈土宗園林」。日本園林的早期一種模式,實為寺廟園林的類型,主要構成有「金堂」,「濱洲」「中島」等,跟「書院造園林」差不多。都為回遊式園林,
F. 日本三大皇家園林有哪些
1、桂離宮
2、修學院離宮
3、仙洞御所
【桂離宮】
桂離宮,原名桂山莊。也因桂川在它旁邊流過而得名。建築從選址到景觀規劃,都追求簡朴而接近自然。到20世紀,歐洲現代主義者視其為日本傳統的精華。
桂山莊建於日本元和六年(公元1620 年)。當時的主人是居住在京都八條的皇族桂離宮智仁親王。正保二年(公元1645 年)由智仁親王的兒子智忠親王進行擴建。到明治十六年(公元1883 年),桂山莊成為皇室的行宮,並改稱桂離宮,歸當時的宮內省管轄。
為了保護國家文化遺產,日本政府於1976 年聘請建築專家和教授多人組成委員會,負責擬定方案,對桂離宮進行翻修。他們對建築物實行大拆卸,用合成樹脂對原建築材料進行加固,然後重新組裝,歷時5年多,於1982年3 月才竣工。專家們估計,經過這次徹底整修,這座宮苑至少可以維持300多年。桂離宮的建築和庭園布局,堪稱日本民族建築的精華,不少外國人認為,「日本之美」即以桂離宮為代表。
【修學院離宮】
修學院離宮位於日本京都市左京區比睿山麓,是日本三大皇家園林之一。 是1656年—1659年期間後水尾上天皇建於比睿山山下的大型山莊,修學院的建造由後水尾上皇所設計與指導,連模型都是他親力親為。園林始建於1655年,竣工於1699年。佔地約54萬5000平方公尺,由上、中、下三個茶屋(庭園)構成。茶屋立於幽雅的小池之畔,建築和大自然渾然天成,巧妙絕倫。以修學院山為借景、寬闊的庭園以及優美的氛圍,堪稱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景觀。
【仙洞御所】
仙洞御所位於京都御所的東南,原為土御門殿京極殿的舊址,初期的建造是在永祿十二年左右,由織田信長進行規劃,其後豐臣秀吉又進行了一些擴大修改,增加了一部分庭園,現在的庭園主要建造於江戶初期至本期。歷史上它被多次燒毀、重建、改造,最後形成今天這樣一個優雅的庭園。
G. 了解日本園林的歷史沿革
一、日本古代的苑園1、《前漢書》載「夫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全國,歲時來獻見玄」。這是我國關於日本列島的最古的比較可靠的記載。
2、從在第八世紀用文字寫出的包括日本太古傳說、神話和皇室古祭、歷代王名和宮殿所在等的《古事記》(成書於公元112年)、《日本書記》(成書於公元720年)有關歷代皇居中宮苑的零星記載中,可以大概了解到日本古代苑園的概況。
(1)第3-4世紀日本孝照天皇建有掖上池心宮、崇神天皇建有磯城瑞籬宮等。
這些皇宮外饒有壕溝、或土城圍繞,有列植的灌木,用植物材料編制的牆籬等。宮苑裡有賞樂性的池泉。
(2)《日本書記》卷七載「宮之池放養鯉魚」;卷七載「穿城起苑,以盛禽獸,而好田獵,走狗試馬,出入不時」;《日本書記》卷十五載「顯宗天皇跳提到仿漢土曲水宴」(即曲水流杯飲)
總之,猶如中國周代的靈池、靈囿一般。
二、奈良時代(公元645年——780年)的庭苑
日本文化革新後,日本古代律令天皇制國家的形式已經成型。建立起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從文化革新到奈良時代末期(由於都城在平城京即奈良,故稱奈良時代)出現了較為發達的文化,史稱奈良時代。其最盛期的年號成為「天平文化(公元729年——780年)」。(在日本美術史上通常分為「飛鳥時代」、「白風時代」、「白風時代」。相當於我國唐朝的開元、天寶、聖德年間)。
此階段在庭園方面,推古天皇時期((公元593年——618年)因為受佛教影響,在宮苑的河畔、池畔和寺院境內,布置石造、須彌山,作為庭園主體。
日本從「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日本深受漢唐文化的影響,喜作漢詩和漢文,漢代的「一池三山」神仙境界也影響到日本的文學和造園領域。從史書上了解奈良時代時代後期聖武天皇喜愛自然景物,平城宮內的南苑、西池宮、松林苑、鳥池塘等庭院中多泉石之美。同時受海洋景觀的影響,池中堆島興起,及瀑布、細流的表現。庭園建築有了發展,如位於湖畔的「濱台/濱樓」為後代「釣殿」建築的雛形。
三、平安時代(公元794年——1192年)庭園和造庭秘傳書
1、公元794年遷都平安京,據載恆武天皇時期主要建築都仿唐制,苑園多利用天然的湖池和起伏地形,有模仿漢上林苑「甘泉苑」的「神泉苑」。其遺址現尚存。
2、平安時代前期對庭園中石組細流、草木的經營十分重視,而且要求表現自然,並逐漸形成以池和島為主題的「水石庭」風格。
3、這個時期有日本最古的造庭法秘傳書的寫作,名《前庭秘抄》/《作庭記》。
橘俊綱(1028-1094年)著《作庭記》,是一部關於日本早期園林的造園技術的著作。用漢文體寫作。該書分上下兩卷,主要內容:上卷先論庭院形態、造庭立石方法、自然縮景的表現。題材主為海洋、瀑布、溪流自然景觀,並就海池、河山島瀑布的意匠著論。下卷主要為立石口傳,立石禁忌,一樹事,一泉事、一雜事等;還有寢殿造,庭園意匠輪。
四、鐮倉時代(公元1192年——年)庭園
1、公元十二世紀末,鐮倉幕府建立以後,日本進入封建時代,武士文化有了顯著發展。由於武士出身多為下層,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故在建築方面,武士造住宅時的形式與貴族的華麗樣式不同,樸素而實用。也影響到庭園的觀賞利用。到了鐮倉時代後期,從大宋傳入的禪宗思想對庭園樣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時期的庭園已由從象徵的形式發展到把大地風景在小塊園內「縮景園」的表現形式中。
五、吉野—室町時代庭園和造庭書
1、吉野時代初了日本庭園史上最著名的夢窗國師。他設計了日本許多名園,曾設計構築京都西芳寺(苔寺)、天龍寺、永保寺、吸江寺、瑞泉寺、惠林寺等庭園。他所創造的庭園特色是廣大的水池,池岸線曲折多變,在置石方面中發展了石組的技法和瀧口(瀑布)的構造,猶如南宋山水畫「殘山剩水」的風格。後來這種風格發展成「枯山水庭園」。
(1)夢窗國師/夢窗疏石(1275~1351),又稱「禪僧疏石」、「夢窗國師」等。伊勢人,俗姓源,字夢窗。日本鐮倉時代末期著名佛教臨濟宗僧人,號稱「七朝帝師」,其法系形成「夢窗派」,是當時最負盛名的造園家,也是日本枯山水式庭園的先驅之一。
(2)京都西芳寺/苔寺:因為這里的青苔最出色,故又名「苔寺」。 苔庭立於苔寺川畔,嵐山與松尾山之麓,地形富於高低自然之變化。園中除枯山水外,其餘皆為池泉式庭園,以心形的「黃金池」為中心,有石徑、小橋及花木竹林。而無論枯山水與池泉,皆沒於厚厚的青苔里。據雲,苔寺之苔種類多達四十餘種。6世紀來,這些形狀各異、色澤不同的青苔,任其自然衍生,故無論池沼之邊、台級之上、橋畔、徑間,還是石塊上、樹枝上,都蔓衍著青苔,茸茸密密,如氈似錦。苔寺就因這一片片蔥郁的青苔而聞名遐邇。又由於作庭歷史悠久,園中古木參天,花卉豐富,故四季皆可觀。尤其當楓葉轉紅之秋與白雪覆地之冬,景緻最堪欣賞,是遊客最多的時節。
2、室町時代是日本庭園在意匠方面最具特色的時代。造園技術發達,著名的庭園師輩出。
中任和尚受夢窗國師的影響,也築有名園多處。他還創造了一種新型庭園形式即茶庭(茶庭在桃山時代大興)。早在南宋時期,日本禪僧榮西再度來華4年,帶回啜茗習尚,為室町時期(明代)茶道、茶庭樹立了基礎。
3、此時期的造園著作有《山水奔野形圖》和「嵯峨流」(當時造園的一種流派)庭古法秘傳之書等。
「嵯峨流」 庭:中心為心形水池,水池後正面為守護石、水池前左為客人島,水池前右為主人島,池中心為中島,水池前為禮拜石和平濱。
4、此時期的著名的造園實例有鹿苑寺金閣庭園和慈照寺銀閣庭園;
(1)鹿苑寺金閣庭園:因寺院內金箔貼制的舍利殿——金閣非常有名,故被叫作金閣寺。金閣寺是1397年足利家族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聰明的一休》)作為別墅而修建的,足利義滿死後被改為禪寺「菩提所」。據說以金閣為中心的庭園表示極樂凈土。
5、枯山水庭園的代表作有龍安寺方丈南庭,大仙院方丈北庭。
(1)枯山水庭園和龍安寺方丈南庭
枯山水庭園源於日本本土的縮微式園林景觀,多見於小巧、靜謐、深邃的禪宗寺院。顧名思義,枯山水並沒有水,是乾枯的庭院山水景觀,在一些地方,枯山水庭院內甚至排除了草木。其主要特點,是用山石和白砂為主體,用以象徵自然界的各種景觀。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雲霧,石頭則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在其特有的環境氣氛中,細細耙制的白砂石鋪地、疊放有致的幾尊石組,就能對人的心境產生神奇的力量。它同音樂、繪畫、文學一樣,可表達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許多理念便來自禪宗道義。
15世紀建於京都龍安寺方丈南庭是日本枯山水庭園最有名的園林精品。它佔地面積僅330平方米,平面形狀呈矩形,庭園地形平坦,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細卵石鋪地所構成。石以二、三或五為一組,共分五組(據說石組按照5-2-3-2-3排列,但無論從哪個角度,總有一塊看不到,意蘊人生之不完美)。石組以苔鑲邊,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紋。同心波紋可喻雨水濺落池中或魚兒出水。看是白砂、綠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純色,從此物的色系深淺變化中可找到此物與彼物的交相調諧之處。而砂石的細小與主石的粗獷、植物的「軟」與石的「硬」、卧石與立石的不同形態等,又往往於對比中顯其呼應。因其屬眺望園,故除耙制細石之人以外,無人可以邁進此園。而各方遊客則會坐在庭園邊的深色走廊上——有時會滯留數小時,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龍安寺佈道者的深刻涵義。
六、桃山—江戶時代庭園
1、公元16世紀,茶庭勃興。茶庭順應自然,面積不大,單設或與庭園其他部分隔開。四周圍以竹籬,有庭門和小徑通到最主要的建築即茶湯儀式的茶屋。茶庭面積雖小,但要表現自然的片斷,寸地而有深山野谷幽美的意境,更要和茶的精神協調,能使人默思沉想,一旦進入茶庭好似遠離塵凡一般。庭中栽植主要為常綠樹,潔凈是首要的,庭地和石上都要長有青苔,使茶庭形成「靜寂」的氛圍。忌用花木,一方面是出於對水墨畫的模仿,另一方面,在用無色表現幽靜、古雅感情方面也有其積極意義。茶庭中對石燈、水缽的布置,尤其是飛石敷石有了進一步發展。
茶庭(tea ceremony)也叫露地或露路。是將茶道禮儀與園林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園林風格。
茶庭是指在進入茶室之前的一段空間里所布置的各種景觀。比較典型的布局是以中門劃分出外庭和內庭的二重露地。園林氛圍是講究茶道的「和、寂、清、靜」。
象徵的手法:中門象徵與塵世的隔離;步石象徵山間小徑;松葉象徵森林;蹲踞象徵山泉;圍籬、石燈籠象徵寺廟的靜穆。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
2、這時期著名的造園家有小掘遠洲(1579——1647年),後來人稱這一流派為「遠洲派」。
高台寺:位於京都東山靈山之麓。日本戰國時代名將豐臣秀吉病逝後,豐臣秀吉妻子北政所出家為尼。為悼念丈夫,1606年建高台寺。高台寺庭院為日本著名園藝巨匠小掘遠洲的傳世之作,採用借景、大和疊石法及中華蓬萊山水園藝建築風格,巧奪天工。寺內的主建築開山堂、靈屋、卧龍廊、觀月台全為仿唐建築,和我國寺院建築不同的是他們不在同一條中軸線上,而是象棋子一樣散布開來。
傘亭正式名字為安閑窟,是根據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意匠建造的茶室。原來建在豐臣秀古舊居伏見城內,後遷至高台寺。亭頂竹木傘狀結構,像一把撐起來的傘,故稱傘亭。時雨亭是與傘亭平行相隔不足10米的全日本唯一的二層建築茶室。
數百年來,寺內經歷過多次火災,寺內的佛像、建築大多付之一炬,僅留下開山堂、靈屋、茶室的傘亭與時雨亭等還可以一窺高台寺初建時的建築之美。
3、公元17~19世紀,江戶時代初期日本庭園完成了自己獨特風格的民族形式並且確立起來。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桂離宮庭園。
桂離宮庭園:庭園中心為水池,池心有三島,島間有橋相連,池苑周圍主要苑路環回導引到茶庭窪地以及亭軒院屋建築。全園主要建築是古書院、中書院、新書院相錯落的建築組合。池岸曲折,橋梁、石燈、蹲配等別具意匠,庭石和植物材料種類豐富,配合多彩。
修學院離宮庭園,以能充分利用地形特點,有文人趣味的特徵,與桂離宮並稱為江戶時代初期雙璧。
此時園林不僅集中於幾個大城市,也遍及全國。在意匠上和桂離宮類似的有蓬萊園、小石川後樂園、紀洲公西園/赤坂離宮、大久保侯樂壽園/芝離宮濱御殿等。
4、有關造庭方面的著作有江戶中期相阿彌《築山山水造庭傳》,本書最大特色在於論述了岩石和樹木的配置,不僅列舉了樹種及實際掘運技術而且移植時的實地經驗,還有取石方面關於石燈籠置樣、手洗缽、飛石等的論述,及關於茶庭種種極其築造法的論述。
明治維新後,日本庭園開始歐化。但歐洲的影響只限於城市公園和一些「洋風」住宅的庭園,私家園林仍以傳統風格為主。而且,日本園林作為一種獨特的風格傳播到歐美各地。
總的來說,日本庭園的意匠是再現自然,由於國土被海水環繞,尤愛好海洋島嶼海濱景觀,瀑布和溪流的再現及置石的意匠。
日本庭園的主要形式:築山庭(真山真水;枯山水)、平庭、茶庭。從造園手法上有「真之築」「行之築」、「草之築」三種模式。三者的主要區別是山水處理精緻的程度的不同。「真之築」要求處理最嚴格、最富之;「行之築」比較簡單;「草之築」最簡單。
日本庭園的理水形式主要有瀑布(瀧)、溪、泉和湖池。古代庭園中習慣堆島,有主人島、客人島和中島之分。置石講究位置、形態特點和群組布置。
日本園林植物配置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同一園中的植物品種不多,常常是以一二種植物作為主景植物,再選用另一二種植物作為點景植物,層次清楚,形式簡潔,但十分美觀。選材以常綠樹木為主,花卉較少,且多有特別的含義,如松樹代表長壽,櫻花代表完美,鳶尾代表純潔等等。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了解日本園林的歷史沿革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建築界分享更多干貨
H. 日本京都府有什麼有名的景觀
洛中
京都府觀光地圖[15]
東寺:世界文化遺產。在興建平安京之時,於京城正門羅城門東西各營造了東寺、西寺,以鎮護國家。823年,嵯峨天皇將東寺下賜空海大師,成為「東寺真言宗」的總本山,本尊為葯師如來。寺內有講堂、御影堂、南大門、金堂、五重塔、灌頂院等。其標志性建築為56米的五重塔,是日本最大的佛塔。
西本願寺:是日本凈土真宗本願寺派的大本山。西本願寺的開山祖師——親鸞聖人圓寂後,其女覺信尼於1272年在東山大谷營建廟堂,安置親鸞聖人的遺骨,是西本願寺的發源。1591年,豐臣秀吉捐款移至京都府京都市下京區堀川花屋町下。凈土真宗在日本佛教最大的派別之一,之所以能吸收如此之多的信徒,其主要原因是親鸞聖人主張和尚吃葷娶妻。西本願寺內收藏有許多古代文物,包括許多中國古畫。2011年4月9日將在本願寺御影堂舉行「親鸞聖人750回大遠祭」。
東本願寺:是日本凈土宗真宗大谷派的大本營。德川家康為分化凈土宗的勢力,於本願寺(即西本願寺)之東再建東本願寺,扶植凈土宗的另一門派。寺內的御影堂是世界最大級的木結構建築物。
京都御所:市民休閑的廣場,始建於781年,是日本的舊皇宮,後因遷都移至東京。御所南北長1300米、東西寬700米,共有四門——賢春門(東)、宜秋門(西)、建禮門(南)、朔平門(北);御所正殿是紫宸殿,是天皇加冕即位大典之地。紫宸殿中央設有「御帳台」,是天皇和皇後的寶座;殿左右側有百宮上朝休憩之地。
二條城:1603年,由德川家康所建造,後經德川家光擴建,是京都最有名的歷史建築之一,仿唐朝長安城而建,周圍有東西長500米,南北長300米的高大圍牆。城的中心是「二之丸」御殿,曾是德川將軍的寓所。1867年,幕府「大政奉還」於皇室之時,奉還儀式即在「二之丸」御殿內舉行。走廊鋪設了「鶯鳴地板」(鶯張り),當敵人侵入之時,奔走在地板上,地板就會發出黃鶯鳴叫之聲。
三十三間堂:是日本最寬的殿堂,因為堂內被立柱間隔成三十三間,故名「三十三間堂」。堂內以九面千手觀音坐像為中心,置有1001座千手觀音立像。兩側有28座護法神、風神、雷神立像。每年成人節時舉行騎射儀式——「通矢」。
北野天滿宮:京都北野天滿宮,是日本全國各地天滿宮神社的總社。祭祀著日本的學問與文藝之神——菅原道真,每逢考試升學之時,便有許多學生前來祈願。
下鴨神社:是京都最古老的神社之一,原為豪族賀茂氏所蓋的家庭神社,故名「賀茂御祖神社」。該社每年有兩個熱鬧非凡的大祭,一次是5月3日的「流鏑馬祭」,一次是5月15日「葵祭」(京都三大祭之一),七月還有「御手洗會」。
洛東
名勝古跡圖冊1(20張)
平安神宮:1895年,為紀念遷都平安京1100周年而建,曾是桓武天皇和孝明天皇祭神之地。其造型按平安京八分之五的縮圖設計。院內林木茂盛,是明治時代園林建築的代表。每年10月22日,還在這里舉辦「時代祭」的遊行。
清水寺:是世界文化遺產,地處京都東山上,由延鎮上人所建造。尚存的大部分建築始建於1633年,由德川家光重建。有正殿、鍾樓、三重塔、經堂、地方神、成就園等。被定為國寶的主堂由139根立柱支撐,宛如一個碩大的舞台,被稱為「清水舞台」。清水寺還出現在《源氏物語》、《枕草子》、《更級日記》、《梁塵秘抄》等古典文學作品中。
銀閣寺:原為幕府將軍足利義政的山莊,名為「東山殿」,仿金閣寺而建。寺內有外部全都貼上了銀箔的銀閣。寺內還有東求閣,是日本最古老的四疊半茶室之一。
南禪寺:是由龜山天皇的離宮改建而成,是臨濟宗南禪寺派的總寺院。寺院內有著名畫家狩野探幽的門畫和飲水虎。還有出自小堀遠州之手的「枯山水」名庭——「虎子渡」。禪寺的山門稱為「石川五衛門」,人稱「絕景」。
洛北詩仙堂:建於1636年。曾是江戶時期的詩人石川丈山隱居之地。在其正堂的「詩仙之間」,四壁有江戶時期著名畫家狩野探幽作畫、石川丈題詞的肖像畫。庭園清雅幽靜。
曼殊院:採用枯山水造型,以白沙象徵噴泉,巧妙地引入洛北的名勝,寺內收藏著一千多件寺寶,被定為日本國家級名勝。
修學院離宮:日本京都三大宮殿建築之一,地處京都市北部,原為江戶時代後水尾上皇修建的離宮,後成為巡幸天皇的茶室。公元1884年又成為離宮。宮內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十分美麗。宮分為上茶屋、中茶屋、下茶屋三部分。
寶池公園:京都市最大的公園,以寶池為中心,草坪埔地,自然林茂盛,並設有散步小徑和廣場。池畔建有國立京都國際會館,其設計採用日本傳統建築和現代風格相融合的獨特造型。
洛西
名勝古跡圖冊2(20張)
金閣寺:與二條城、清水寺、嵐山並稱為京都四大名勝。金閣寺正名是「鹿苑寺」,原為室町時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的山莊,後改為禪寺。因建築物外麵包有金箔,故名金閣寺。1950年毀於大火,1955年重建。金閣是京都的代表性景觀。
龍安寺:以「枯山水庭院」聞名全日本。在東西走向的長方形庭院里,鋪著白沙,配著15塊大小不一的石頭,石頭放置怪異,不管是從任何角度觀賞,都有一塊石頭隱身不見。這就是日本著名的「枯山水庭院」。
仁和寺:是真言宗御室派總本山。山名大內山,寺院本尊為阿彌陀如來、開基者是宇多天皇。仁和寺有高達二米左右的御室櫻200多棵,4月下旬是賞花的季節。在古代隨筆《徒然草》里開場的一句「仁和寺有一個法師」的句子也非常有名。
妙心寺:曾經是花園上皇的離宮,長500米,寬400米,寺內有47座塔,其中僅有3座對外開放。內有狩野探幽繪畫作品《雲龍圖》也非常有名。
天龍寺:是足利尊氏為供養後醍醐天皇,於公元1339年創建的禪地。天龍寺是臨濟宗天龍派總寺院,地處京都嵐山渡月橋畔。寺內的庭院曾逃過八次火災之難,是第一號國家特別史跡。
嵐山:有「京都第一名勝」之稱,是春季看櫻花,冬季看紅葉的好地方。山下有周恩來總理「雨中嵐山」的詩碑。
嵯峨野:位於優美的小倉山東麓,曾經是皇室的別墅所在地。在日本古代和歌中,它經常被人們吟頌。竹林和楓葉,最為文人所喜歡。山中有許多智者隱居修行的小屋;內中有清涼寺和大覺寺。[
I. 什麼是凈土園林
在佛教進一步鞏固地位的過程中,末期(12世紀70年代)源空開創凈土宗,提倡專念阿彌陀佛,死後可升往西方極樂凈土世界。佛家按寢殿造園林格局演化為凈土園林,流行於寺院園林之中。當然凈土園林的來源也有說是源於凈土變的院前池沼的佛畫,不管如何,它還是與寢殿造園林有十分相象的格局,只不過把寢殿改為金堂而已。許多舍宅為寺的寺園和皇家敕建或貴族捐建的寺院大多體現了凈土園林特點。園林格局依舊是中軸式、中池式和中島式,但建築的對稱性明顯保留下來。軸線上從南至北依次是大門、橋、水池、橋、島、橋、金堂和三尊石(指彷彿教的三座菩薩的石組)。為與宗教儀式相結合,園林與戒壇結合,用植栽、木牌、垣牆、地形、地物、道路或帷幕把道佛界和俗界分開,石組布局用三尊佛教菩薩作為像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