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庭園的造園要素有哪些
❶ 日式庭園建築特點
日本庭園的造園思想深受佛教、中國漢唐皇家宮苑和中國文學詩歌的影響,崇尚自然,嚮往仙境。日本造園的要素有:石組、園路、水體、石燈籠、石塔、種植、手水缽、竹籬與庭門、庭橋。日本的庭園發展經歷了「古代宮苑——中期的寺園、枯山水及茶庭——後期的茶庭及離宮書院式庭園」的歷程。各個階段的園林建築圍繞不同的主題與各園林要素相呼應、相協調。
枯山水式庭園的先驅——夢窗國師,他所做的庭園具有廣大的水池,曲折多變的池岸,池面呈「心」字型。從置單石發展疊組石,進而疊成假山。植樹與山水建築相配合。利用誇張和縮寫的手法創造出殘山剩水形式的枯山水風格。
茶庭造園家首推小堀遠州,由他建立的流派後來稱為「遠州派」。
❷ 與中國園林不同,日式庭院的形成與特色分別是什麼
每個國家的建築都有自己的獨特的風格,中國的庭院都是園林設計居多,但是日本的庭院非常具有特色,把我們國家的和西方國家的庭院特點融合在一起,然後自己根據本土的人文進行創新。
並且日式庭院的設計手法不只是為了美觀,仔細觀察的話其實是有一定的意味在裡面的,雖然同樣是有山有水或者是沙土、石頭以及草地,但是我們中國的庭院設計是很大氣的,一眼望去看著異常莊重,但是日本的庭院設計是比較小眾化的,並且裡面的設計基本都是景觀為主的,和中國的庭院設計有著一定的差別。
❸ 日本園林的主要特徵是什麼簡要闡釋其產生原因、歷史發展脈絡並舉例說明
特點 清純 自然 小巧 植物 佛禪印象
產生原因
日本從漢代起,就受中國文化影響。到公元8世紀的奈良時期,日本開始大量吸收中國的盛唐文化,中國文化也從 日本園林
各方面不斷刺激著日本社會。園林亦是如此,日本深受中國園林尤其是唐宋山水園的影響,因而一直保持著與中國園林相近的自然式風格。但結合日本的自然條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它的獨特風格而自成體系。日本所特有的山水庭,精巧細致,在再現自然風景方面十分凝煉。並講究造園意匠,極富詩意和哲學意味,形成了極端「寫意」的藝術風格。
發展脈絡
史前時代
據日本的《古事記》(完成於112年)和《日本書記》(完成於720年)記載,日本在公元3~4世紀時即有苑園。從大化革新到奈良時代末期(645~780年)出現了較為發達的文化(史稱「奈良文化」),園林也得到發展。 當
飛鳥時代
(538年)從百濟傳入佛教後,日本文化有了新的發展,建築、雕刻、繪畫、工藝也從中國輸入到日本列島而興盛起來。在庭園方面,首推古天皇時代(593~618年),因受佛教影響,在宮苑的河畔、池畔和寺院境內,布置石造、須彌山,作為庭園主體。從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日本文化主要是貴族文化,他們憧憬中國的文化,喜作漢詩和漢文,漢代的「三山一池」仙境也影響日本的文學和庭園。這個時期受海洋景觀的刺激,池中之島興起,還有瀑布、溪流的創作。庭園建築也有了發展。
平安時代
(794~1192年),京都山水優美,都城裡多天然的池塘、湧泉、丘陵,土質肥沃,樹草豐富,岩石質良,為庭園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圖2 24)。據載恆武天皇時期主要建築都仿唐制,苑園多利用天然的湖池和起伏地形,並模仿漢上林苑營造了「神泉苑」。這一時代前期對庭園山水草木經營十分重視,而且要求表現自然,並逐漸形成以池和島為主題的「水石庭」風格,且誕生了日本最早的造庭法秘傳書,名叫《前庭秘抄》(一名《作庭記》)。後期又有《山水並野形圖》一卷。
封建時代
12世紀末,日本社會進入封建時代,武士文化有了顯著的發展,形成樸素實用的宅園;同時宋朝禪宗傳人日本,並以天台宗為基礎,建立了法華宗。禪宗思想對吉野時代及以後的庭園新樣式的形成有較大影響。此時已逐漸形成「縮景園」和佛教方丈庭的園林形式。
室町時代
(14~15世紀)是日本庭園的黃金時代,造園技術發達,造園意匠最具特色,庭園名師輩出。鐮倉吉野時代萌芽的新樣式有了發展。室町時代名園很多,不少名園還留存到現在。其中以龍安寺方丈南庭、大仙院方丈北東庭等為代表的所謂「枯山水」庭園最為著名。 枯山水 京都龍安 枯山水
寺南庭是日本「枯山水」的代表作。這個平庭長28米,寬12米,一面臨廳堂,其餘三面圍以土牆。庭園地面上全部鋪白沙,除了15塊石頭以外,再沒有任何樹木花草。用白沙象徵水面,以15塊石頭的組合、比例,向背的安排來體現島嶼山巒,於咫尺之地幻化出千傾萬壑的氣勢。這種庭園純屬觀賞的對象,遊人不能在裡面活動。 枯山水很講究置石,主要是利用單塊石頭本身的造型和它們之間的配列關系。石形務求穩重,底廣預削,不作飛梁、懸桃等奇構,也很少堆疊成山;這與我國的疊石很不一樣。枯山水庭園內也有栽置不太高大的觀賞樹木的,都十分注意修剪樹的外形姿勢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態。 枯山水平庭多半見於寺院園林,設計者往往就是當時的禪宗僧侶。他們賦予此種園林以恬淡出世的氣氛,把宗教的哲理與園林藝術完美地結合起來,把「寫意」的造景方法發展到了極致,也抽象到了頂點。這是日本園林的主要成就之一,影響非常廣泛。 室町時代還創作了一種新的園林型式——茶庭。早在南宋倉時期,日本禪僧榮西再度來華4年,帶回啜茗習尚,為室町時期(明代)茶道、茶庭樹立基礎。
桃山時代
(16世紀),茶庭勃興。茶庭順應自然,面積不大,單設或與庭園其他部分隔開。四周圍以竹籬,有庭門和小徑通到最主要的建築即茶湯儀式的茶屋。茶庭面積雖小,但要表現自然的片斷,寸地而有深山野谷幽美的意境,更要和chanayu(茶)的精神協調,能使人默思沉想,一旦進入茶庭好似遠離塵凡一般。庭中栽植主要為常綠樹,潔凈是首要的,庭地和石上都要長有青苔,使茶庭形成「靜寂」的氛圍。忌用花木,一方面是出於對水墨畫的模仿,另一方面,在用無色表現幽靜、古雅感情方面也有其積極意義。茶庭中對石燈、水缽的布置,尤其是飛石敷石有了進一步發展。 日本庭園到
江戶時代
(17~19世紀)初期,完成了自己獨特風格的民族形式,並且確立起來。當時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桂離宮庭園(圖2 27)。庭園中心為水池,池心有三島,島間有橋相連,池苑周圍主要苑路環回導引到茶庭窪地以及亭軒院屋建築。全園主要建築是古書院、中書院、新書院相錯落的建築組合。池岸曲折,橋梁、石燈、蹲配等別具意匠,庭石和植物材料種類豐富,配合多彩。修學院離宮庭園,以能充分利用地形特點,有文人趣味的特徵,與桂離宮並稱為江戶時代初期雙璧。此時園林不僅集中於幾個大城市,也遍及全國。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後,日本庭園開始歐化。但歐洲的影響只限於城市公園和一些「洋風」住宅的庭園,私家園林仍以傳統風格為主。而且,日本園林作為一種獨特的風格傳播到歐美各地。
❹ 中式古典園林、日式園林在庭院中的特點分別是什麼,必備元素是哪些,謝謝
【中式古典園林】:中國傳統的庭院規劃深受傳統哲學和繪畫的影響,甚至有「繪畫乃造園之母」的理論,最具參考性的使明清兩代的江南私家園林。中式庭院有三個支流:北方的四合院庭院、江南的寫意山水、嶺南園林;其中以江南私家園林為主流,重視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寓義於物,以物比德,人們把作為審美對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種象徵。此時期私家園林受到文人畫的直接影響,更重詩畫情趣,意境創造,貴於含蓄蘊藉,其審美多傾向於清新高雅的格調。園景主體為自然風光,亭台參差、廊房婉轉作為陪襯。庭院景觀依地勢而建,注重文化積淀,講究氣質與韻味,強調點面的精巧,追求詩情畫意和清幽平淡質朴自然的園林景觀,有濃郁的古典水墨山水畫意境。
色彩和圖案
色彩應用較中和,多為灰白色。構圖上以曲線為主,講究曲徑通幽,忌諱一覽無余。
鋪地和材料
鋪地材料採用天然石材、卵石
構築物
中式庭院講究風水的「聚氣」,庭院是由建築、山水、花木共同組成的藝術品,建築以木質的亭台、台、廊、榭為主,月洞門、花格窗式的黛瓦粉牆起到或阻隔或引導或分割視線和游徑和作用。假山、流水、翠竹、桃樹、梨樹、太陽花、美人蕉等是必備元素。
植物
庭院植物有著明確的寓意和嚴格的位置。如屋後栽竹,廳前植桂,花壇種牡丹、芍葯,階前梧桐,轉角芭蕉,坡地白皮鬆,水池栽荷花,點景用竹子、石筍,小品用石桌椅、孤賞石等等。
特色和潤飾
渾然天成,幽遠空靈
中式庭園講究借景、藏露,變化無窮。充滿象徵意味的山水是它最重要的組成元素,然後才是建築風格,最後才是花草樹木。
造園手法
「崇尚自然,師法自然」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利用自然條件,模擬大自然中的美景,把建築、山水、植物有機地融合為一體,使自然美與人工美統一起來,創造出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並用中式庭院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梅、蘭、菊、竹作為庭院的設計主題,以此隱喻主人的虛心、有節、挺拔凌雲、不畏霜寒的君子風范。常用「小中見大」的手法,造園時多採用障景、借景、仰視、延長和增加園路起伏等手法,利用大小、高低、曲直、虛實等對比達到擴大空間感的目的,產生「小中見大」的效果。
【日式園林】 :日本庭院源自中國秦漢文化,至今中國古典園林的痕跡仍依稀可辨,中國園林從模仿自然山水相聞任山水過程中,日本園林逐漸擺脫詩情畫意和浪漫情趣,走向了枯寂佗的境界,日式庭園有幾種類型,包括傳統的耙有細沙紋的禪宗花園、融湖泊、小橋和自然景觀於一體的古典步行式庭園、以及四周環繞著竹籬笆的僻靜茶園。也可以說是中式庭院一個精巧的微縮版本,細節上的處理是日式庭院最精彩的地方。此外,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這一地理特徵形成了它獨特的自然景觀,較為單純和凝練。
色彩和圖案
日式園林整體風格的寧靜、簡朴甚至是節儉的。它的色彩奇妙,里里外外都泛著灰色,而不是俗氣的艷色,各種潤飾也降到最低限度
鋪地和材料
日式風格的庭院更注重地面的裝飾,庭院中洋溢著一股生命的力量。
木質材料,特別是木平台在日式風格的庭院中經常使用。
在傳統的日式風格的庭院中,鋪地材料通常選用不規則的鵝卵石和河石,還有丹波石和大理石鋪裝。
此外還有碎石、殘木、青苔石組和竹籬笆。
特色和潤飾
一尊石佛像或石龕或岩石是這類風格不可少的,同時飛石、汀步和洗手的蹲踞及照明用的石燈籠是日本庭院的典型特徵。
植物
應用常綠樹較多,一般由日本黑松、紅松、雪松、羅漢松、花柏、厚皮香等;落葉樹中的色葉銀杏、槭樹,尤其是紅楓,櫻花、梅花及杜鵑等。在栽培容器方面,石器是比較傳統的,可擺放在庭院中關鍵的位置。
造園手法
日本傳統庭院中的真、行、草布局手法,則表示了由繁到簡、由模擬到擬意的不同風格樣式。本庭院憑著對水、石、少的絕妙布局,用質朴的素材、抽象的手法表達玄妙深邃的儒、釋、道法理。用園林語言來解釋「長者諸子,出三界之火宅,坐清涼之露地」的境界。
❺ 日式庭院是如何設計的,體現了日本怎麼樣的文化
日式庭院景觀在文化上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比較大,但是這么多年來其自己也衍生出了自己的特色,中式園林給人的感覺是詩意,日式庭院景觀給人的感覺則是禪意,但是不管怎樣都是非常注重意境的營造!當然在營造手法上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比如在景觀元素的選擇上。下面就來簡單的說一下!
茶庭
日本造園都是少不了茶庭的,而茶庭的存在就是在客人以及朋友來訪時甚至是平時和家人一起喝茶品茗使用的,茶庭的面積一般不是很大,但是也是非常有講究,哪怕是在茶庭前布景也要滿足喝茶時應有的心境!
植物
植物的種類有很多,但是在日式庭院景觀造景中,選用的也是有日本文化特色的植物,比如苔蘚、比如矮麥冬、比如蕨類植物、比如羅漢松,再比如櫻花等等,尤其是苔蘚和蕨類植物搭配竹流水非常適合營造出靜謐的氛圍!
置石
日式庭院中經常利用置石來進行造景,而在利用置石造景也是有門道的,一般來說置石代表的是小島,而下面鋪滿的礫石則代表水,一般造景也會用三塊置石進行造景,其分別代表的是蓬萊、方丈、瀛洲!
打造日式庭院一般想石拱橋、竹流水、石燈籠等元素也是少不了的,而在寺廟中可能還有設置佛像等元素,總而言之日式庭院在禪意景緻的打造上是非常別具一格的,而想要打造出有韻味日式庭院景觀也需要對他們的文化有一個充分的了解!
❻ 日本園林的特點是什麼
清純
日本園林以其清純、自然的風格聞名於世。它有別於中國園林「人工之中見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見人工」。它著重體現和象徵自然界的景觀,避免人工斧鑿的痕跡,創造出一種簡朴、清寧的致美境界。
自然
在表現自然時,日本園林更注重對自然的提煉、濃縮,並創造出能使人入靜入定、超凡脫俗的心靈感受,從而使日本園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細細體會的精巧細膩,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徵性,能引發觀賞者對人生的思索和領悟。
小巧
日本園林的精彩之處在於它的小巧而精緻,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大者不過一畝余,小者僅幾平方米,日本園林就是用這種極少的構成要素達到極大的意韻效果。日本園林雖早期受中國園林的影響,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產生了頗有特色的庭園。
(6)日本庭園的造園要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日園林的區別
1、日本園林本身就是以觀賞庭園本身作為造園目的的。而中國園林是用庭園去襯托建築物的價值的。它力求做到從外部眺望時能如一幅畫一般和諧雋秀,並且從屋內望出去也絕不會失去雅趣。
2、在很長的時間里,日本園林甚至是不能行走的——鐮倉時代以前,日本園林的園景只有一面,僅供自茶席觀看,是不可登臨的「眺望園」。之後才出現「回遊式」庭園,鋪設徑道,供訪客行到園中觀賞景色。
然而中國園林講究「移步換景」,眼中所見,僅為整體中的一個局部,每往前走一步,景色次第展開,引人入勝。和中國園林的變化多端相比,日本園林成規更多、變化更少,反而有種「森林般的質朴」。
3、中日造園藝術中都重視對石頭的運用,但中國造園家喜歡用經水力沖蝕而成的「湖石」,講究石頭的「漏、透、瘦、皺」。而日本園林中的石山或散石皆沒有水力侵蝕的痕跡,看上去與野外的天然石無異。
❼ 日式園林風格有什麼特點
1.清純
日本園林以其清純、自然的風格聞名於世。它有別於中國園林「人工之中見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見人工」。它著重體現和象徵自然界的景觀,避免人工斧鑿的痕跡,創造出一種簡朴、清寧的致美境界。
2.自然
在表現自然時,日本園林更注重對自然的提煉、濃縮,並創造出能使人入靜入定、超凡脫俗的心靈感受,從而使日本園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細細體會的精巧細膩,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徵性,能引發觀賞者對人生的思索和領悟。
3.小巧
日本園林的精彩之處在於它的小巧而精緻,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大者不過一畝余,小者僅幾平方米,日本園林就是用這種極少的構成要素達到極大的意韻效果。日本園林雖早期受中國園林的影響,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產生了頗有特色的庭園。
4.植物
日本園林的四分之三都由植物、山石和水體構成,因此,從種植設計上,日本園林植物配置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同一園中的植物品種不多,常常是以一二種植物作為主景植物,再選用另一二種植物作為點景植物,層次清楚,形式簡潔,但十分美觀。選材以常綠樹木為主,花卉較少,且多有特別的含義,如松樹代表長壽,櫻花代表完美,鳶尾代表純潔等等。
5.佛禪印象
公元538年的時候,日本開始接受佛教,並派一些學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國,學習內陸藝術文化。13世紀時,源自中國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禪宗在日本流行,為反映禪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園林開始擯棄以往的池泉庭園,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綠樹、苔蘚、沙、礫石等靜止、不變的元素,營造枯山水庭園,園內幾乎不使用任何開花植物,以期達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❽ 日本枯山水景觀有哪些做法上的講究
枯山水是日本為適應日本地理條件而建造的縮微式園林景觀,現多見於小巧、靜謐、深邃的禪宗寺院。無高山,丘陵,無河、湖、泊、溪的地理限制,使日本在園林藝術設計上探索精巧,細致,注重景觀形式的象徵和心理的感受,枯山水用石塊象徵山巒,用白沙象徵湖海,用線條表示水紋,如一副留白的山水畫卷。在其特有的環境氣氛中,因其無水而喻水,因無山無水而得名。
7世紀,中國隋文帝曾經贈送過日本天皇一盆景(無法考據),這副盆景對日本的園林藝術未必有著正真的歷史意義,但湊巧成為了一個象徵。日本寫意庭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盆景式園林,他的集中代表就是枯山水。
日本僧人榮西是最早入宋求取禪法的高僧,1192年回國後弘揚禪宗教義,寺院園林接受禪宗思想侵潤而形成禪宗風格的園林—禪宗園林,為反映禪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園林開始擯棄以往的池泉庭園,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綠樹、苔蘚、沙、礫石等靜止不變的元素,營造枯山水庭園,園內幾乎不使用任何開花植物,以期達到自我修行的目的;禪宗園林風格的成熟期則是在"書院造庭園」出現以後,庭園面積壓縮,由早先的"園"轉化為"庭"。
最嚴格意義的枯山水就是京都府龍安寺方丈楠庭(傳1450年)和大仙院方丈北庭和東庭(約1509年)。此外還有退藏庭、靈運院書院等的庭院。他們都是些閑庭小院,面積不大,卻要在「方寸之地幻出千岩萬壑",方法就是寫意、就是象徵。象徵就是調動觀賞者的想像力,也就是觀賞者的哲學、文學、藝術修養。
❾ 日本山水園林的最大特徵是什麼意思
枯山水,石燈籠。
❿ 求日本園林設計詳解!
2000多年前,伴隨著雲南地區水稻技術成功傳入日本,雲南地區特有的干闌式建築也隨之傳入日本,稱為高床式建築,成為日本建築造型原始形態之一。日本的神社建築造型就是源於干闌式建築。就佛教建築而言,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建築,經過朝鮮傳入日本。佛教也因此成為連接東亞各國的一條文化紐帶。
日本的建築在早期模仿中國嚴格的軸線對稱布局,如飛鳥、奈良時代所建的飛鳥寺和四大天王寺都和中國早期的寺院建築類似,都是在中軸線上依次排列山門、塔、殿堂等主體建築,四周以迴廊相連,並且左右對稱。但是這種中式的傳統布局在經過日本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後,嚴格的軸線對稱布局漸漸消失了,到公元13世紀大多數寺院都採用了非對稱布局。飛鳥時代的法隆寺,在建初期是仿製中國的對稱布局,但在不斷的翻修、改建過程中,原有的對稱布局慢慢消失,現在的法隆寺已經是依山就勢的非對稱格局了。
這種不對稱布局不僅在寺院建築的規劃中使用,也被日本皇家建築採用。桂離宮中的古書院、中書院、御幸殿、月波樓等多棟建築主要集中在西側。整個建築群的布局與自然地勢渾然一體,人工的痕跡融於自然的地形當中。這已經和源於中國的建築習慣大異其趣了。中國的宮殿,等級制度森嚴,在中國的宮殿建築中出現不對稱布局是不可想像的。而源於中國的日本建築在這一點上卻表現出了極強的民族性和實用性。有的學者認為,桂離宮的布局更像中國的皇家園林,如避暑山莊或頤和園,但是在中國這些皇家園林中,它們的主體建築依然是嚴格的軸線對稱,只是在園林部分布置的比較自由,建築的色彩也是華麗富貴,彰顯出皇家的氣派與威嚴。日本多山多丘陵,這種依山就勢的不對稱布局適應了日本的自然地形,也和日本人的精神信仰直接相關。
除了不對稱布局之外,日本建築還有對自然的崇拜和對簡單、純粹的建築風格的追求。伊勢神宮,是日本神道教最重要的神社,也是日本最重要的建築之一,它的建築材料非常純粹,以木材和茅草等自然材料為主。木結構,草葺屋頂,屋檐無起翹,室內無天花,自然古樸,毫無人工修飾和人工技巧,排除一切違背功能、違背純粹性原則的裝飾。桂離宮內的體量並不高大的竹編御幸門,園內的草葺或樹皮葺屋頂,以及素色的格子門窗,拋棄了人工的裝飾、設色和多餘之物。還有源於中國的牌坊式建築——鳥居,和中國牌坊的繁瑣和華麗也形成了強烈的相比,已經簡化到只剩兩根立柱,柱上架橫木,省去了一切裝飾。這些都完整地體現了日本建築追求的純粹、樸素、簡單、調和的自然性格。
禪宗傳入日本後,日本人對宋代禪宗五山十剎的建築風格極為推崇,在日本大規模仿建,一時間宋式禪寺成為日本建築的時尚。室町時代,五山十剎宮寺興起,日本上至宮寺,下至林下諸苑,數以千計的禪寺在建築結構和風格上均模仿宋代式樣,被稱為「禪宗樣」。
日本的禪文化與建築
日本的建築深受禪宗思想的影響,而日本對禪宗的歡迎卻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少有的,這不單單是因為仰慕當時先進的中國文化使然,還有來自日本內部的自身因素。
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日本的自然條件,日本遠離大陸,是一個多山的國家,海洋性氣候明顯,經常有突發的台風、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即使再美的事物也會因自然災害的降臨而瞬間消逝。這自然助長了日本人的無常感跟宿命感。他們知道再美的事物也只是一瞬的存在,都只是曇花一現。日本人愛櫻花,但櫻花的的花期只有七天,短暫易落,它的美是一種讓人心醉更是心碎的凄涼的美。傷感的日本人,總是把它與人生苦短、世事無常聯系起來。同時,大量的自然災害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壓抑、自身的渺小。台風、火山、地震這些自然災害也因其不可征服而讓日本人更加崇拜自然。這種無常感和孤寂感滲入日本民族的審美意識中,使人產生一種解脫和超越的渴望,正是在這里日本人的審美意識與禪宗美學相逢了。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著濃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禪宗也追求自然,讓自然成為悟道的媒介,這也是禪宗容易被日本人接受的一個重要原因。禪宗和神道教的融合嫁接使「日本的審美更趨向於禪的空寂與枯淡」(見葉渭渠《日本文明》)。「空寂」日語語義為幽閉,孤寂,貧困。這種禪宗影響下產生的空寂的審美傾向,對日本文化藝術各個領域影響深遠,在詩歌領域表現為「余情」�6�5在繪畫領域表現為「留白」,在園林藝術領域表現為「空相」,在茶道表現為徹底的「無」。
枯山水
日本的園林藝術也深受禪宗影響。入宋、入元的日本禪僧以禪宗崇尚自然,喜愛山水的靈性,對園林濃縮天地的藝術形式有著特殊的情感。回國後,在禪寺庭院模仿杭州、蘇州名園,陶冶性情,體會「物我一如」的禪境。夢窗疏石著《夢中的問答》中說「把庭院和修道分開的人不能稱為真正的修道者。」室町時代開始,日本社會上有文化的階層—朝廷貴族、禪宗僧侶,他們熱愛造庭,認為山水庭院有助於參禪。在質朴、空靈、通透的庭院里吟詠禪詩,觀賞園景。禪僧們大都擅長園林設計,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數「枯山水」造景藝術。
造園藝術的「枯山水」是在室町時代禪宗精神廣為傳播之後,從禪宗冥想的精神中構思出來,在禪的「空寂」思想的激發下,而形成的一種最具象徵性的庭院模式,表現「空相」、「無相」的境界。枯山水以石頭、白砂、苔蘚為主要材料。以砂代水,以石代山,用綿軟的白砂和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石頭來突出大自然和生命的主體。《造園記》中規定「在沒有池子、沒有用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沙造成枯山水,所謂枯山水就是用石頭、石子造成偏僻的山莊,緩慢起伏的山巒,或造成山中村落等形象。」以白砂的不同波紋,通過人的聯想、頓悟賦予景物以意義,它的美更多的需要靠禪宗冥想的精神構思。因而具有禪的簡朴、枯高、自然、幽玄、脫俗等性格特徵。它不單是一種表現藝術,更是一種象徵的藝術和聯想的藝術。如京都龍安寺,在無一樹一草的庭園內,經過巧妙的構思,通過塊石的排列組合,白砂的鋪陳,加上苔蘚的點綴,抽象化為海、島、林,幻化出另一種境界,所以龍安寺也稱「空庭」,使人從小空間進入大空間,由有限進入無限,達到一種「空寂」的情趣。
枯山水中使用的石頭,氣勢渾厚;象徵水面的白砂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線,好似萬重波瀾,塊石根部,耙成環形,好似驚濤拍岸。如果點綴花木,也是偏愛使用矮株,盡量保持它們的自然形態,這種以凝思自然景觀為主的審美方式,典型地表現了禪宗的美學觀念,所造之境多供人們靜觀,為人們的冥想提供一個視覺場景,人們只能通過視線進入它的世界。從這一點上來說,與中國古典園林可游、可居相比,它更像是一幅立體的水墨山水畫,是在三維空間中追求的二維效果。枯山水抽象、純凈的形式給人們留出無限遐想的空間,它貌似簡單而意境深遠,耐人尋味,能於無形之處得山水之真趣,這正是禪宗思想在造園領域的凝聚。
茶庭
日本的茶室建築可以說是日本建築空間精神性的代表。茶室面積通常都比較小�6�5室內設壁龕�6�5其中掛上一幅畫、或擺上一枝花以供人眺望。通過這種處理來達到以有限表現無限空間的擴展感。日本茶道以拂去俗塵而體認並表現清凈寂靜的佛心為第一要義�6�5 特別強調禪茶一如。茶葉雖然在漢末已傳入日本,但直到宋代,隨著佛教禪宗和禪僧飲茶習尚的傳入,飲茶才在日本廣泛流行。日本茶道即來源於中國宋代禪宗倡導的和、敬、清、寂的教義,其目的是利用茗茶來修養個人性情和參禪悟道。桃山時代,藝術家乾和休將禪宗精神融合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茶道開始從幽閉的寺院走入日本社會,日本的園林也因此多了一種類型——茶庭。
茶庭強調去掉一切人為的裝飾�6�5 追求簡素的情趣。園內石景很少。石水缽,供客人凈手、漱口之用,石燈則是夜間的照明用具,同時也作為園內惟一的小品。園內植物主要為草地和苔蘚。除了梅花以外,不種植任何觀賞花卉,為的是避免斑斕的色彩干擾人們的寧靜情緒。
茶庭格調洗練、簡約,並突出其「鬧中取靜」的山林隱逸氣勢,以便於沉思冥想,故造園設計比較偏重於寫意及平淡恬逸的境界。園中有水井一口,供烹茶洗漱之用。一般在茶庭在內、外露地之間,用碎石和白砂鋪成一條乾枯的小溪,溪上架橋,增加園林氣氛。這種由喧囂入靜寂的庭院設計,就像中國宋代興起的「城市山林」,使人人在朝野不妨心存江湖。在茶庭中,一切都安排得樸素無華,富有自然情趣,更加突出禪者、茶人心造其境的禪宗主旨。以禪宗心身感悟的方法,把人們引入一種淡泊清幽的脫塵境界,使人感受更多的是一種純粹的對精神空間的追求。
茶室外部造型好像草庵,尺度不大,材料結構都很簡朴、原始。茶室內部利用凹間、窗戶和天花布置創造出千變萬化的小空間。大量使用自然材料,不加修飾,追求空寂、枯寒的氣氛。這種自然、優雅的中性色,配合陽光從外面射入,使得內外空間表現出簡朴、實用、潔凈、安詳的氣氛,從而啟發茶人的清靜情趣,排除私慾,探尋本源,達到覺悟的目的。
鈴木大拙說「日本人最擅長的,是用直覺把握最深的真理,並借表象將此極為現實地表現出來。」 從日本枯山水園和茶庭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壺中天地」的園林審美傾向傳入日本後,被日本人改造成一種以高度典型化、再現自然美為特徵的寫意庭園。無論是枯山水園還是茶庭,雖然本身並不大,但常常讓人感到其空間的無限延伸,或者是一種從小空間向大空間甚至是向無限空間擴展的精神誘導。它們那種抽象、純凈的形式,給予人們無限遐想的天地。它反映的與其說是一種宗教思想,不如說是美學的境界。佛教禪宗在日本興盛,使日本人認為大自然是超脫凡世的,日本庭園也在自然美中融入了濃厚的禪的意趣。
禪宗思想對日本庭園的影響是深遠廣泛、潛移默化的。這種禪的樣式已成為經久相傳的程式,禪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它雖然來源於中土,但是經過和日本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特製的融合與變異,已經成為日本本土土生土長的主導文化,甚至是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的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