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以前怎麼發達的
❶ 日本在歷史上曾經強大過嗎
日本它這個國家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就沒有完全統一過,當時日本這個國家一直以地方武裝割據的形式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地主勢力,和歐洲的中世紀差不多。在明朝的時候,日本一直是明朝的藩國,明朝是老大哥,日本是小弟。
1600年,封地在關東地方的大名德川家康取得了關原之戰的勝利,基本上獲得軍、政上的優勢。1603年,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開創江戶幕府。1615年,德川家康在大坂之役中完全消滅了豐臣氏的勢力,實現了日本的統一,江戶幕府也成為日本實際上的統治者。統治了日本200年左右。
後來德川幕府開始沒落,1853年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史稱黑船事件。迫使日本解除閉關鎖國政策走向世界。黑船事件之後,日本的有識之士意識到了國家的落後。這些人後來推翻了幕府。改革pai上台,組建了明治政府。之後,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
❷ 日本為什麼那麼發達有哪些原因
1.要從日本民族性格何國情說起。在古代日本就是一個善於學習的開放民族。在我國繁盛的唐代,日本就派遣留學生訪問唐朝學習我國的先進技術的語言文字。
在當時造船技術並不發達的情況下,很多人葬身大海,但仍有一大批遣唐使臣來到大唐。這也為日本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2.而且日本的學習並非照搬中國,生搬硬套而是以實際情況加以改變。
在近代中國等亞洲國家先後被歐美列強擊敗的情況下,日本也未能倖免但是日本改革成功了!而很大一方面就是在於日本的學習創新精神。
在幾乎全盤西化的改革中保留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傳統服飾和服,而這也是日本的傳統文化得以保留。
3.在吸取西方精華的同時保留了自己的民族信仰和文化傳統,這也使日本人服從意識很強,做事認真仔細,而且守秩序注重節約。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過於僅為37.8萬平凡公里,大概相當於中國一個省的面積,資源匱乏,使得日本人的危機感很強!
日本經濟結構曾經也是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如果產品質量不好那麼他的銷量自然下降,進而影響人民的生活水平。
就拿日本汽車最大的特點就是省油也許這都是他們的國情所致吧!但是日本的庫存石油數量卻很驚人,在不進口石油的情況下可使用五年,天朝估計五個月就沒了。
3.日本重視教育,國民文化水平高,收入差距小,收入差距主要以年齡和教育水平技術等級為依據。
這也也使得日本人有足夠的干勁為自己的國家貢獻力量!一心一意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
❸ 日本有何發展史
在我國隋唐時期,日本大概就是小村莊,不值一提。之後就有個大和部落發達了,出現了天皇,之後又出現了三個朝代飛鳥、奈良、平安京,之後就是各地大名崛起,再之後就是近代日本。
❹ 日本的發展史
日本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發展在戰後經歷了快速發展時期。這主要可分為四個階段。
經濟恢復期(1945—1955年)。戰爭毀滅了日本42%的國民財富,經濟混亂,物價飛漲,大量失業,通貨膨脹。藉助佔領軍的巨大影響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產以平息通貨膨脹,穩定國民生活」的政策,進行了經濟和社會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穩定了通貨膨脹,經濟開始恢復,1953年接近戰前水平。
高速增長期(1955—1973年)。18年間國民生產總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0倍多,年均增長9.8%。1966年追超英國,1967年追超法國,1968年追超西德,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僅次於美國,成為亞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經濟界的注目,被稱為「世界經濟奇跡」。
中速增長期(1974—1991年)。受兩次石油危機的打擊,日本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靠貿易立國的日本經濟被迫加快產業結構的重組和調整,重化工結構轉向知識密集型產品結構。這期間GDP年均增長4.3%,比高速增長期下降一半。
經濟危機並走出困境期。進入1992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出現經濟危機,1992—1998年實際GDP年均增長率僅為1%,其中1997、1998兩年出現負增長,但目前仍是世界經濟大國。受到企業效益恢復的刺激,設備投資逐漸復甦,僱傭及收入環境正在逐漸得到改善。由於企業的推動,日本經濟復甦的前景越來越明朗。
❺ 日本為什麼如此發達
二、戰後日本經濟崛起的主要原因:
概括地說: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一美國實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之一。
1、對日政策的全面調整:
根據「杜魯門主義」的戰略,美國原想通過扶助蔣介石並使之統治中國,再以它為據點進行反共的戰略。由於形勢的變化,特別是中國革命的勝利,使美國遠東的戰略而破產。於是,日本在美國的亞洲戰略中變得重要起來,即美國打逄使日本替代原來擬想中的蔣介石政權,而成為其亞洲的反共據點,為了實施這一新戰略,為了遏制社會主義蘇聯和中國,美國重新調整了對日政策,放寬了對日本的懲罰,即從削弱日本,轉為扶植日本。建設「遠東工廠」就是最好例證。
為了遏制蘇聯和中國革命的勝利,1948年1月美國提出了一個佔領日本的新方針——「建設自主國家」,這個所謂的「自主國家」,實際上只不過是美國在亞洲的「遠東工廠」的代名詞。
為了建設「遠東工廠」,美國積極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主張解除對多數軍需工廠的指定賠償,為了實現日本的復興,美國力主緩和戰爭賠償,允許日本保留賴以恢復生產特別是軍工生產的資設備基礎。
建設「遠東工廠」的重要一步就是使日本盡快擺脫戰後的通貨膨脹和糧食危機,美國於1948年12月,提出了「穩定經濟九原則」,1949年2月還派底特銀行董事長道奇到日本擔任佔領軍當局的最高財政顧問,對日本經濟進行整頓,制定了「道奇計劃」把「穩定經濟的九原則」加以具體化。道奇的緊縮財政措施實行後,通貨膨脹被抑制住了,日本經濟也穩定下來。開始向自由經濟過渡。
2、侵朝戰爭的「特需」訂貨
戰後美國為了爭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這場戰爭給日本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日本立時成了美煙的後方軍需物資供應基地和武器、軍械的修理廠。日本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達36憶美元。這些「特需」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經濟的迅速恢復。給日本經濟注入活力,帶來了國內的「消費景氣」。。無怪乎日本壟斷資本家稱朝鮮戰爭為拯救日本經濟的「及時雨」,就連日本經濟學家,不論學術觀點如何,也不得不承認美國的侵朝戰爭是「救助日本經濟之神」。「以戰爭為契機而發展起來的日本資本主義體制又重新復活了」。
3、舊金山體制的構築和建立
為了積極有效的扶植日本,美國加緊策劃對日本的媾和活動,以便把日本納入它的遠東戰略計劃之中。1950年9月,杜魯門發表了作為媾和基礎的七原則,此後,雙委派國務院負責對日媾和工作的顧問杜勒斯東奔西突,穿梭往來於有關國家之間。年底同去倫敦協調同英的意見。「安保條約」,宣告了美國對日本公開佔領結束,開始了美國對日本半佔領狀態的「舊金山 體制」時期。
這一時期,日本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了美國「核保傘」,日本從中獲益頗豐。從政治上看:由於美軍的「保護」使戰後日本刻的較為安定的國際環境和較為穩定的國內政局;從經濟上看,日本擺脫了戰時沉重的軍費負擔,日本戰後軍費支出只佔戰時軍費支出55左右,在國民生產總值比率中相當微小。這樣得以把資源、勞動力技術開發與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於和平經濟的發展。
二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加入國際競爭體系,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之二。
在美國的大力的扶持下,日本經濟很快完成了戰後經濟恢復,為了使經濟進入戰後發展的快車道,日本政府適時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看準當代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根據國內資源貧乏的實際,選擇了以「重、化學工作」為中心的加工貿易型的面向國際的發展戰略。力爭在鋼鐵、造船、電力、石油化學、汽車製造、重型電機、合成纖維等方面全面突破。並相應調整產業結構,優化重組國內企業,保護大型企業,鼓勵發展托拉斯企業。1964年6月,三菱系統三大重工業企業合並成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就是成功的典型。
從60年代開始,日本實行貿易資本的自由化政策,積極加入發達國家的貿易競爭體系。在國際貿易競爭體系中,日本人牢記:「有、全、新、精」的四字競爭方針,即「人無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新,人新我精」。在產品市場佔有上,做到銷售一代,儲存一代,研究一代的「三代」銷售原則。
為了立足國際市場,日本政府制訂了一系列扶持與干預經濟的政策,日本汽車工業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證明。
世界汽車工業,60年代是美、德、英、法四足鼎立,歐洲的市場英、法、德三分天下。日本要想擠進世界汽車強國行列,實在有點「自不量力」。日本人想了,更是做了,而且做得很好,成左邊秘訣就是:首先,政府積極扶持,給予政策傾斜。一是減免多種費稅,二是重獎設計新產品開發的有功之臣。三是擴大企業的進口權、生產權和技術開發權。其次,優化國內企業,建立大型集團。汽車工業在日本也是新型工業,資金相對不足,技術力量相對較弱。發展之初,全國有中小型汽車製造工廠100多家,面對這小而全,多而散的汽車工業的現狀,國家大刀闊斧採取「關、並、停、轉」整改策略,集中現有資金和技術,得點扶持以「豐田」為龍頭的四家汽車製造工業,其它工廠勒令轉產或倒閉。
再次,確定主攻方向,開發自己名牌。面對汽車行為「四足鼎立」和「三分天下」的局面,日本提出了「立足亞洲,擠入歐洲,打進美洲」的汽車發展戰略,把著眼點瞄準到發展中國家和歐美中下等收入的家庭。以開發中檔轎車為突破口,「豐田一代」、「豐田二代」相繼誕生。80年代初,在我國改革開放剛剛啟動之際,豐田汽車率先闖關,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打出一條醒目的廣告「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至今叫人記憶猶新。經過幾十年的拼搏,今天日本的「豐田王」轎車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歐洲在美國,都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成為日本經濟崛起的支柱工業。
三根據本國實際,適時調整政策,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之三。
1、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
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把科學技術水平推向新的高峰,開創了科學社會化和社會科學化的新紀元。
50年代—70年代是日本經濟恢復發展的主要時期,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普及運用的關鍵時期,更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日本趕上了機遇,更抓住 了機遇,在確立外向型經濟妥展戰略的同時,制定了「科技立國長遠發展戰略」,注意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選擇以計算機技術的開發,合成材料技術的開發,為振興日本工業的突破口,引進國際尖端技術,進行消化後使之轉化為生產力。從1950—1972年共引進11786項新技術,使日本經濟出現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期。據統計1956—1964年,日本經濟全年平均增長率為10.1%,其中因技術而增長的部分為48.5%。可見運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是日本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
2、制定「高度經濟成長」政策。
1956年日本政府制訂《經濟自立五年計劃》,從此,日本進入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高速發展時期。1960年池田內閣制定了「高度經濟成長」政策,即《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預計劃在十年後的1970年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都增加一倍。
為了「高度成長」,政府給國家財政進行巨額投資和金額貸款,採取對公司企業減稅及其他財政措施,以增加資本積累,增加出口貿易。為了「高底成長」,工業生產在大規模設備投資下,以技術革新為中心,進一步以世界第一的超高速度繼續增長。
1964年佐滕內閣執政,繼續執行「高度經濟成長」政策,1965年至1970年,出現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為17.2%的十年裡日本工業生產水平年平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3%超過了美國2.69倍,英國4倍,聯邦德國2.4倍,國民生產總值,1966年超過法國,1967年超過英國,1968年超過聯盟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國」。
3、推行貿易外匯的自由化計劃。
為了擴大出口,增收外匯,加速經濟發展,1960年6月,日本政府制訂了《貿易、外匯自由化計劃大綱》,同時恢復日元對美元的交換性能。池田內閣執政後,1961年7月,進一步制定了《促進自由化計劃》。接著又加入了當時以開發「後進國」為名的歐洲合作組織(OEEC)這些標志著日本「開放型」經濟體制的形成。這一系列計劃的實施,是日本的對外貿易呈迅速上升勢頭。
4、積極改善與周邊鄰國的關系
70年代以後,世界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日本隨其經濟的發展,地位的提高,開始改變其向美國「一邊倒」的對外政策方針。為了獲得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日本政府積極改善與周邊鄰國的關系,為發展經濟服務。先後出台了「等距離多邊外交政策」、「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以及「自主選擇外交政策」。
1972年9月田中內閣同中國恢復邦交,邁出了「多邊自主外交」的第一步。1973年9月田中首相訪問西歐這是日本與西歐關系的轉折點,奠定了日本與西歐「確立夥伴關系」的基礎。1974年三木武夫組閣後,推行中蘇兩國不偏不倚的「等距離外交政策」,福田赳夫任首相銜後修補了上述政策,推行「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1977年8月福田出訪東南亞各國,表示向東盟提供10億美元的援助,擴大了日本對東南亞的影響。鑒於蘇聯威脅的增加,福田內閣末期於1978年8月同中國締結了和平友好條約,從此中日關系進入一個新階段。
日中友好,為日本經濟注入了強勁的活力,兩國貿易迅速增長,1981年貿易額達100億元,為復交前1971年10億美元的10倍,1991年中日貿易額超過200億美元,為復交前的20倍,日本在華投資企業已達1500多家。這些無疑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4、多次採取「反蕭條對策」。第四產供銷中東戰爭爆發,由石油危機而導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陷入了深刻的經濟危機之中。日本從60年代開始,就以中東的廉價石油作為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中東的石油危機,使日本經濟受到劇烈的打擊,日本的經濟也進入戰後最嚴重的危機中。從1973年11月至1975年3月,工礦業生產指數從最高點下降20.6%,倒閉企業達11681家,失業人數達112萬15、元人,1974年日本經濟增長率第一次出現0.5%的負增長,日本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了低速增長的時期。
為了緩和危機,刺激經濟的復甦,從1975年開始日本政府多次採取「反蕭條政策」,這次經濟的回升,主要是靠政府空前干預和企業「減量經營」實現的,同時也是實行產業合理化的結果。
四重視教育,加速人才的培養,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之四。
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教育成為重要的杠桿。無論是戰後最困難的時期,還是60—70年代高速增長時期,教育始終是政府給予特殊關注的問題。
❻ 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
主要因為美國的扶持與日本自身的全面發展戰略。具體原因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的經濟文化不但沒有衰落,反而在短短幾十年內日本的政治經濟實現了全方位的發展,並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大國。執著於現實情況出現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最主要的有兩方面原因:
1、美國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大,實現其自身的霸權戰略,由最初想佔領日本,並且扶植日本發展,從而輻射整個亞洲,所以那個時候日本就作為了美國在亞洲的代言人。並且隨著國際政治形勢的發展,美國認識到日本的經濟文化的恢復有助於自己在亞洲勢力的擴張。
2、二戰之後日本制定了相對全面的發展戰略,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重視科學與教育,國內的企業也制定出符合國家國情的發展策略,日本人獨有的民族心理幫助他們在二戰之後短時間內將日本的經濟迅速的崛起。
(6)日本以前怎麼發達的擴展閱讀: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在60年代中期之後,除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2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每年均為順差。
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遭遇重創,除2010年外,其餘年份名義GDP 增長率都小於1%,並且GDP增長率多年出現負增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出現近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名義GDP增長率為-4.6%。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
❼ 日本大國崛起的過程(歷史專家請進)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從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就《激盪的百年史》,總結日本民族如何戰勝困難、目光遠大、勇猛進取、善於學習、追求完美。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三位導師。第一位導師是道奇,他教導日本人要發展經濟,首先是穩定貨幣金融,將日元與美元匯率固定於360日元。第二位導師是戴明,全面質量管理之父也。德魯克說,質量管理是美國人發明的,但完美運用、臻於化境的卻是日本人。第三位導師就是德魯克自己。他教會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戰略和實施目標管理。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德魯克與吉田茂英雄所見略同。二師皆以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而中國人弄虛作假、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是當今中國社會之普遍心理。與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相比是不是還有很大的差距?!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日本的崛起源於他們的教育 他們給孩子灌輸的是小國危亡的思想他們的小孩都知道要奮斗努力 不像我們國家給孩子說的是地大物博 我們要學習他們的教育方法 教育思想
❽ 日本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世界經濟史上最震憾人心的事件莫過於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重失敗後,卻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時間內異軍突起,一躍成為當時繼美蘇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工業國和經濟強國。是什麼促成了日本經濟的輝煌?要研究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史。
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大致分成四個階段:戰後復興期、高速成長期、過渡期和穩步成長期。
1.戰後復興期
戰爭結束後的日本經濟處於極度混亂和疲乏狀態, 工礦業生產水平只相當於1941年時的七分之一,嚴重的糧食危機和通貨膨脹遍及全國。當時支配日本的聯合國軍,以經濟的民主化和非軍事化為目標,重點實施了解散財閥、分散少數企業對經濟的控制權和確立勞動權等三項政策。在經濟環境有所改善後,美國開始將重點轉向幫助日本重建經濟。朝鮮戰爭爆發後,在日美軍的「特需」大大激發了日本企業的生產和投資活動,日本工業的潛在力量得到恢復和發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已基本恢復到戰前水平。
2.高速成長期(1955~1973年)
從1955年開始,日本經濟由戰後復興期進入高速成長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約二十年的高速成長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外部經濟環境方面, 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關貿總協定的要求,逐步放寬了貿易和外匯管制。1964年,日本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第八位條約國,即對貿易活動原則上不實行外匯管制。隨後,日本又開始著手資本流動的自由化,企業開始相互兼並。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消費品物價持續上漲和環境污染等問題開始困擾日本經濟和日本國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經濟的國際環境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
3.過渡期(1973~1985年)
1971年末,日元在維持了約20年的固定匯率之後第一次上調了16.8%, 從1美元兌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兌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貶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兌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原油價格爆漲了4倍, 各種初級產品的價格也隨之上揚。日元升值和國際商品價格上漲二重因素對原材料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經濟是個沉重打擊。1978年秋,日本經濟出現了復甦的徵兆。雖然在1979年又發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經濟滑坡、物價上漲的情況又有所發生,但由於較好地總結了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的教訓,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機帶來的不良影響,經濟沒有出現大的滑坡。80年代前半期,在經濟低速增長的前提下,日本開始建立健全財政制度、擴充社會資本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經濟政策的導向也由追求高速發展轉向追求經濟活動質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經常項目收支達492億美元。
4.穩步成長期(1985~)
在日本經濟實力穩步增長的同時,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實力則在相對下降。西方其它工業國要求日本分擔其國際義務的呼聲越來越強烈。1985年9月,西方7國財長作出了協調外匯市場的決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報告」(前川為當時的日本銀行總裁,又任產業結構審議會委員長,該委員會向內閣提交的關於日本產業結構調整的報告一般稱為「前川報告」) 出台,指出:為了適應全球經濟和發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須調整結構,以縮小貿易順差。「前川報告」的要點有:①擴大內需;②改變經濟結構,擴大對外直接投資;③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④推進日元的穩定化和國際化;⑤促進對外技術和經濟合作。「前川報告」對80年代後半期的日本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
居於對日本戰後發展史的了解,我們下一步就可以探討促成日本經濟輝煌因素了。各國諸多致力於企業經營管理研究的學者在考察研究了許多成功企業的經驗後一致認為: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企業經營的成功無不與他們建設了強有力的企業文化息息相關它推動日本企業實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經營,使企業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旺盛的技術消化能力、局部的改善和調整生產關系的能力以及適應市場的能力,激勵著企業全體成員同心協力地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努力奮斗。
另外,日本在二戰之後,由於美國首先提出了針對日本的「政治活動禁止法」,實際上就是解散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日本軍隊提供武器和補給的財團與消除日本人心中皇國神民與軍國主義思想,但是他們又以企業集團的形式重新復活起來,所以日本在戰後在經濟上得到迅速的發展,1980年,日經指數首次突破一萬點大關,但是在1989年的時候,泡沫經濟出現,裕仁天皇去世,平成天皇繼位,史稱「平成不景氣」,90年代,美國又在經濟市場上率先推出了抵制日本的政策,就是日元的貨率上升,由原來的1USD:160YEN,到現在的1USD:80YEN,就是限制了日本經濟的發展,經過亞洲金融危機與石油危機之後,日本的經濟似乎沒有受到多大的動搖,但是現在亞洲鄰國的產品已經在國際市場上追趕他了,世界已經進入了信息化,小批量生產優質產品的時代,所以現在日本的經濟受到很大的威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戰後近五年內就投資668億美元來對日本自衛隊進行武裝,日本的自衛隊現在已經逐漸成為世界第三強大的軍隊。這對於想控制亞洲主導權的日本來說,是一個極好的條件。
❾ 20世紀50到70年代,日本經濟是如何高速發展,成為僅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大國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採取建立「政、官、財」的復合經濟體制、產業結構高級化、優先發展機械製造業、促進本國技術更新、實存貿易自由與保護民族幼稚產業等產業政策,使日本經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這些政策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應結合實際,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復合式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製造業,發展規模經濟,保護和發展幼稚產業,加強政府職能等,以實現經濟翻兩番的目標。 半個世紀前,日本經濟經過10年的恢復,進入高速增長期,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經濟強國。自1955年起,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價值從172680億日元增加到1975年的932596億日元,(註:不同類型國家經濟翻兩番概況[M].青海人民出版社,139.)超過了英、法、西德,在20年中翻了兩番。日本在短短的的20年中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是國際國內諸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其經濟高速發展時的產業政策對我國現階段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
一、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產業政策
(一)產業結構高級化戰略
1957年,日本政府在《新長期經濟計劃》中第一次提出以「產業結構高級化」作為一項基本政策。作為此計劃的延續,1960年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提出實施重化工業化的具體計劃。政府為保證優先發展重化工業,在財政方面對重化工業採取優惠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通過建立「改善產業結構金融制度」,對重化工業企業給予優惠貸款,同時還通過銀行為重化工業企業設立專項資金來解決企業引進和推廣先進技術的資金需求,而且政府的公共投資也主要是用於基礎設施領域並服務於戰略產業的發展。重化工業化的實質是大力發展重工業和化學工業。1956~1973年的18年間,重化工業的設備投資大幅上升,鋼鐵、石油、化學三部門分別為178億美元、85億美元和147億美元,而輕工業中最大行業紡織業總計投資僅為55億美元。其次是大量引進重化工業的國外先進技術,占製造業引進技術的四分之三。」(註:(日)經濟企劃廳編.經濟白皮書[M].1979,480.)
通過重化工業的發展,日本實現了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推動了經濟現代化的迅速實現。主要表現為:第一,帶動了大規模的設備更新,為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打下了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第二,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見表1)。
表1日本三大產業占國內凈產值的比重(%)
年代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
1955年23.128.6 28.6
1975年6.6 35.8 57.5
資料來源:《不同類型國家經濟翻兩番概況》,青海人民出版社,第145頁
進入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導致世界性經濟蕭條,日本再也無法獲取廉價石油,生產成本大幅度增加,美元危機又火上澆油,日本經濟進入低速增長期。為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日本政府賦予了「產業結構高級化」新的涵義:從「重化工業化」向「知識密集化」轉化,「知識密集產業」成為主導產業,減少對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產業升級換代,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經濟的發展,日本的產業政策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
(二)優先發展機械工業
製造業的發展趨勢,是產業結構調整與變動的中心內容。為此,日本制定了《機械工業振興暫行措施法》(簡稱「機振法」)。「機振法」規定:機床、電動工具、軸承等14個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部門屬於「特定機械工業」。發展特定機械工業所需資金,由政府給予保證。私人企業對特定機械工業進行投資,可享受減免稅優待。20世紀60年代後,日本政府又將「機振法」延長了10年,繼續扶持機械工業的發展,使機械工業在一些主要方面趕上了歐美發達國家。由於機械工業的優先發展,日本的工業到70年代初已經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設備裝備起來,機械工業的技術優勢成為日本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建立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它以製造技術的「高、精、尖」為特點,以極高的市場佔有率和快速的產品技術創新為武器,創造了一個日本製造業的全球時代。
(三)引進吸收外國的先進技術,促進本國技術更新的「技術立國」戰略
日本在重點發展重化工業和機械製造業的時候,面臨設備陳舊、技術落後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針對這種情況,日本實行了以引進、模仿、改進、創新為主的吸收型技術戰略。其主要措施有:(1)頒布了《外匯及外貿法》和《外資法》,將吸引外資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2)公布重點產業政策,引導引進技術流向石油、化學、電子、合成纖維等新興工業部門。(3)政府挑選能承擔引進新技術的大企業,給予法律保護。
技術引進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1955年到1970年的短短15年間,日本引進技術總計24918件,花費57.4億美元,節省了60%的時間,90%的研究經費。(註:李毅.產業結構調整與日本型新經濟的探索[J].世界經濟導刊,2002,(5).)引進技術對日本短期內趕超先進國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並且日本通過對引進技術的改造創新,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反過來進行出口創匯。1955年日本的技術出口已經略有收益,出口額占進口額的1.2%,到1960年為2.4%,1965年為10.2%,1970年為13.6%。1971年日本政府在其「70年代通商政策展望」中表示向「知識密集性產業轉換」,技術的自主開發更受到重視,能力也越來越強,1975年技術的出口與進口之比已達近1∶4。(註:不同類型國家經濟翻兩番概況[M].青海人民出版社,141.)
(四)推行貿易自由化政策
1955年,日本加入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這就要求其實行貿易自由化。而當時日本企業無論是規模還是技術水平都與西方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能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數量非常有限,因此,實行貿易自由化對日本產業發展極為不利。所以,日本對原料部門首先實現自由化,使日本能夠在國際上以低廉價格進口原料和燃料,到1963年8月,進口自由化率已達到92%。原料進口自由化使工業品價格下降,提高了日本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其次,對汽車、電子計算機、重型機械等重點產業實行貿易保護,直到1965年,電子、機械、汽車、鋼鐵、電力、石油等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國際競爭力大為增強,並在世界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能夠抵擋國際競爭時,日本才逐漸實行貿易自由化。
另一方面,日本通過產業組織政策,加速企業規模的大型化和集團化,提高工業生產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以便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增強國際競爭力。在政府的促進下,1964年三菱公司與三重公司合並;1966年日產汽車公司與王子汽車公司合並;1968年日商與岩井兩大綜合商社合並;1970年當時名列日本鋼鐵業第一和第八的八幡和富士兩大鋼鐵企業合並。(註:小宮隆太郎等.日本的產業政策[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62.)合並後的企業,規模大,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為實現經濟高速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五)政、官、財復合體制
上述具體產業政策是建立在日本政府對企業的強力管理之上的。二戰後,日本發展經濟的起點比北美和西歐低很多。為了實觀趕超,日本政府採取了「政、官、財復合體制」,即日本政府規劃戰略,銀行根據政府的導向提供貸款,企業根據政府政策的導向制定發展計劃和組織生產。政府、銀行和企業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聯系和合作,政府成為經濟活動脈搏的啟動中心。所以日本經濟被稱為「典型的政府指導型市場經濟」。這種體制使企業的發展得到了強有力支持,但是也有很多弊端,如誤導企業的發展,企業過分依賴政府,官企勾結導致腐敗等等。
❿ 日本是怎麼崛起的
日本的崛起,自身有一定的優勢,但更多的還是靠早先的掠奪和霸佔別國的資源和領土,才有了今天「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