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弱勢產業有哪些
⑴ 日本上世紀8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過後,什麼行業崛起了
答案是文化產業。
上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異常繁榮,經濟總量甚至一度接近美國的七成。美國本身為了減少政府赤字,同時扭轉對外貿易的弱勢地位,准備降低匯率。與日本、西德、英國、法國簽署了《廣場協議》,各國介入匯市。這個協議使得日元對美國匯率升值了一倍,而與此同時日本央行卻降低了匯率和存款准備金率,開始向市場注入流動性,進一步刺激經濟。然而由於借貸放開,大量的熱錢沒有流入生產端而是進入了股市和房地產,這導致日本資本市場的異常火爆,催生了巨大的泡沫。
文化產品本身的開源性就決定著,其很容易被剽竊或者盜版。日本也有非常完善的知識產權法律和保障體系,為創作者的創作活動和成果保駕護航,有從而形成一種非常良性的循環。這是最值得我們最需要學習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
⑵ 日本經濟的主要產業
1、農業
只有12%日本土地是可耕地.為了彌補此一缺點日本使用系統化耕作零碎地.使得日本有世界最高的精密農業成果也就是單位土地產量世界第一,達到糧食自給率50%只用了56,000km²(1400萬英畝)農地。
農業在日本是高補助與保護產業,鼓勵小規模耕作,而不是美國的大規模耕作.尤其稻米是高保護產業,訂定了超高490%關稅阻擋外國米1988年之前還限制進口配額7.2%總消耗量以下。新規則公布後關稅更提高到778%。但是小麥、黃豆之類還是向外國購買,
日本也是歐盟最大的糧食出口對象。
2、漁業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漁業國於1989年還曾創下1190萬噸漁獲,從1973年能源危機後,深海魚在日本不受歡迎。淺海魚佔50%總量養殖魚則佔33%以上,最受歡迎的有沙丁魚,金槍魚,螃蟹,牡蠣,秋刀魚,鮪魚和日本鰤魚。日本至今依然有世界最大漁船船隊和全球15%的漁獲量佔有率。
但是也有論戰說日本漁業太大規模而耗盡漁獲量.遠洋捕鯨業也被動物保育人士抗議。日本漁業顯見的未來有縮減的風險存在。
3、礦業
因為日本屬於火山活動多發地域,所以埋藏的礦物資源種類豐富。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礦業比較發達。但到了戰後,對礦業危害的環境對策,以及從業人員的安全對策造成生產成本大幅增加,導致了行業衰退。
仍在出產的有:成本較低的可以露天挖掘的石英、石灰石,以及純度高,有國際競爭力的金、銀、石油、天然氣等。
4、工業
日本礦業資源缺乏,工業原料和燃料主要依賴進口,製成品大量銷往海外市場。故日本的工業區大都集中在太平洋沿岸。
5、服務業
日本服務業產值極為重要佔了全國3/4的經濟產值.銀行,保險,房產仲介,零售(百貨),客運,通訊都算是服務業。像是三菱UFJ,Mizuho,NTT,TEPCO,Nomura,三菱地產,新東京海上產物,JR鐵路,全日空等公司都是全球中該領域的龍頭地位。
將來日本郵政改革後將在2014成為全國最大保險公司.日本有326家企業名列全球福布斯2000大排名佔16.3%(2006)。在可見的未來服務業將是日本最大規模產業也是工作機會提供者。
6、製造業
日本工業集中於幾個工業區的方式發展,例如關東地方和東海地方,東京和福岡之間還有一個狹長型的工業地帶擁有亞洲最悠久的工業史。許多產業在日本是高度發展,包含消費性電子,汽車,半導體,光纖,光電,多媒體,影印機,高級食品。
但是也有一些產業日本並不重視或是沒有發展條件例如衛星,火箭,大型飛機,因為這些需要大量礦產基礎也具有軍事敏感性,所以JAXA也許會採用和別國合作方式完成載人登月行動,因為這些行業的配套行業例如電腦補助生產(CAD/CAM),軟體資料庫,日本都已經具備。
總體而言「日本製造」的高品質深植人心,但是這些消費性科技品也有大量外移的現象,因為日本生產成本太高無法競爭,而日本亦不打算發展高價的大型航太業,製造業前景令人擔憂也是大量失業的成因。
7、動漫產業
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動漫強國,其動畫發展的模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佔有不小的份額。2011年動畫產值達2000億日元 ACG相關產業達1萬億日元。
2012年日本國內GDP為5.96萬億美元 摺合596萬億日元。動漫產業占日本GDP的比重超過0.2%, GDP佔有量略低於中國。同時,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動漫產業創作輸出國。
東京國際動漫節,並對秋葉原動漫銷售聚集區、吉普力動漫園區、迪斯尼兒童樂園和迪斯尼海上公園等東京、大阪兩地的動漫園區開展了考察活動,切身感受了日本動漫產業的發展,體會頗多。
8、其他產業
資訊產業、媒體(娛樂)產業、超細微技術產業・納米產業、醫葯產業、遺傳基因·生物產業。
⑶ 日本擁有哪些全球壟斷性行業
要說明的是,其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壟斷。那種製造壟斷,行業第一的模式其實本身值得商榷。因為事實證明,大多數人的智力水平差距沒那麼大,技術這道坎,很容易通過資本堆積強推過去。所以,我們說的壟斷,並非完全的壟斷,而是一些優勢產業。題主問日本,那麼我們就來談幾家日本的優勢企業優勢行業。
這家感測器供應商在互聯網時代大展拳腳,其業務能力十分龐大,其感測器業務營收穩定在人民幣百億附近。屬於比較前沿的 科技 工業公司。感測器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是現代工業三大支柱。未來人工智慧需求也不低。在這個方面,國內感測器發展如今依然處於瓶頸期。有量,但是技術積淀不夠。很多人可能依然在盯國外的半導體技術,殊不知感測器,才是限制走向未來的關鍵法門。
我國技術凸起,主要來自於NCM技術,也就是三元鋰電池裡面的鎳鈷錳酸鋰電池,原因就是松下牢牢的掌握著生產鎳鈷鋁酸鋰的技術,這種技術制備難度較高。我國權衡後,決定彎道超車。當然,NCM技術可以說打破了壟斷,不過兩條技術路線的優劣,實際上還沒有決出勝負。大概最後還是要看特斯拉的選擇,他是否最後會選擇NCM來替代他現在的電池呢?可以期待。日本很多技術也是有其本身的問題,其追求精益化,喜歡關門搞研發。所以經常會出現技術很好,但是商業化一般的產品。 歷史 上典型的,就是等離子電視。
吉田拉鏈,能夠賣到將近人民幣400億的全球營收,是不是很令人吃驚?不用吃驚,吉田拉鏈在中國有三個製造工廠,所以,其並不是什麼拉鏈技術,其實資源整合者,老牌供應商,和德國沃斯集團賣螺絲釘,有點類似。
小廠子,全世界6成份額。超低溫和強磁場的技術能力世界一流。
前段時間,日韓一感冒,他就上前台曝光。9成市場份額不是蓋的。
生物制葯領域日本企業普遍規模不如歐盟,比不過輝瑞,羅氏。但是研發創新能力很強。主流的生物單抗,主流的葯物研發在各個種類上都和歐美有追趕和對抗。
以上,其實日本的企業呈現兩極化。好企業要麼是大財團,要麼是小而美。主流工業小而美為主。但是日本工業有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比較封閉,他們關上門自己搞一套,然後技術難度很高,他們認為有足夠的壁壘。結果,全世界人民不喜歡。所以,日本工業適合單點突破。他們有創新,比如在晶元領域,工業上某個領域,做精可以,但是整合能力欠缺。
比如這幾年明顯下坡的日本家電和消費品。你會發現日本製造和我們中國製造沒有太多的不同。因為當我們拿到一個手機,我們並沒有覺得日本索尼手機和中國華為比有什麼優勢。同樣的,佳能相機的競爭者也越來越多。但是日本人關上門來自己玩一套的能力有時候也是大有裨益。比如很多領域,其實向產業鏈上游找,你總能找到日本的企業。日本和德國的企業模式,很多人叫做隱形冠軍。赫爾曼西蒙收集了全世界2734家隱形冠軍公司的數據,德國擁有1307家隱形冠軍,是數量最多的國家,美國是366家,日本是220家,中國68家(個人認為這種數據並不是很公正,但是能說明一些小問題)。
三井集團
是日本的四大壟斷財閥之一,是由三井家庭統治的財閥而發展起來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和戰爭期間,該財閥一直居日本四大財閥之首,是日本經濟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推動力量。
三井集團的東京芝浦和石川島播磨兩大支柱企業,二戰後一度均奄奄一息、瀕臨倒閉。經土光敏夫的"讓一切充滿活力"的整頓治理,均重獲新生,東芝成為日本工業5強、石川島成為日本工業50強之一,稱雄於國際市場。
三菱財團
三菱財閥的 歷史 可以追溯到岩崎彌太郎在土佐藩經營的運輸業務。岩崎彌太郎在1870年(明治3年)擔任土佐藩在大阪。
三菱財團市西區堀江設立的土佐藩藏屋敷(負責儲藏並販賣來自各地方大名的貨物的組織)中99家商會的領袖。次年,日本實行廢藩置縣,99家商會成為個人企業。於是岩崎彌太郎從土佐藩購買了三艘船隻,在1873年設立三菱商會,開始經營海運(後發展為日本郵船)和商貿(後發展為三菱商事)等業務。
安田財團
安田財團正式成立於1966年,目前由30家左右的大企業組成。日本人稱富士山為"芙蓉之峰",所以富士財團又稱芙蓉財團,該財團在日本製造業、商業和金融業等各重要領域有較大的影響力。其核心企業有富士銀行、日產 汽車 、日本鋼管、札幌啤酒、日立、丸紅、佳能以及日本生產軸承最大企業日本精工及農業機械最大廠家久保田等。以紡織業起家的丸紅商社是日本的大型綜合商社,是世界最大的商貿企業之一。富士財團的經理會稱"芙蓉會"。
住友財團
19世紀中葉,日本市場逐步對西方開放,住友商社也更為廣泛地在冶鋼及煉鋼等領域發展起來。到20世紀初,住友家族已經迅速發展成為日本國第三大金融財閥。上世紀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頗具政治影響力的壟斷集團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主要追隨者,住友財團也不例外。在此期間,住友財團的家族集中化更加明顯,該財團的大部分產業都集中到了住友家族手中。到1937年,住友家族的第16代傳人已經掌握了財團股本總額的90%之多。
日本戰敗後,各財閥在美國的限制下紛紛解體而改組成為企業集團。隨著戰後財團的解體,住友旗下的企業也走上了各自獨立的道路,住友家族在日本政治經濟上的影響力也大大削弱。但是,隨著戰後日本經濟的復甦,住友財團又東山再起,日益發展壯大。在不同的事業領域中發揮著作用,從那以後,住友商社更加廣泛地參與國際間金屬、機械、石油、化工、食品及紡織等領域的貿易活動,成為住友財團的核心企業及日本四大貿易商之一 。住友政友的《文殊院旨意書》作為住友的企業精神被代代傳承。現在住友集團已經成為日本屈指可數的企業集團之一。旗下多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行列。
朋友們好!
日本現在雖然在大眾市場上面的產品逐步在減少,但是日本仍然在工業市場上面很多領域內占據了比較領先的地位,甚至是處於壟斷的地位。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日本在那些領域內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的。
佳能精機公司就是 Canon TOKKI, 生產真空蒸鍍機,工廠很小,只有343名員工,但是每年卻能夠創造幾十億美元產值。真空蒸鍍機的能夠將 OLED 發光材料附著在玻璃基板上,是 OLED顯示器必不可少的。佳能精機一年只生產九台,訂單往往要等兩年以上,可以說是處於壟斷地位。
日本高精度機床產業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了。日本擁有森精機、大隈、天田、捷太科特、牧野、小松等上百家超高精度機床生產企業。這些機床可以用於軍工產業,山崎馬扎克(MAZAK)是美國軍工廠的機床特供方,F22戰斗機的發動機是用日本新日本工機的五軸機床加工出來的,還有一些超跑的十缸,十二缸的發動機是由日本松浦機械的精密機床加工出來的。
日本在半導體材料生產方面長期保持領先的優勢,生產半導體晶元需要19種左右的必須的材料,缺一不可,且大多數材料具備極高的技術壁壘。現在日本企業在硅晶圓、合成半導體晶圓、光罩、光刻膠、等14種重要材料方面均佔有50%以上的份額。
目前碳纖維生產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日本東麗、帝人和三菱公司手中。這些公司目前仍躋身世界最大的碳纖維生產商行列,占據了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
目前來說,全球范圍內碳纖維生產工藝領域申請量進入全球排名前10位的都是日本申請人。
在CMOS攝像頭領域,日本索尼佔全球的50%份額,而這僅僅是日本的一個公司。現在我們的手機產業可以說對於CMOS的需求量非常大,不過本國的產量根本供不上需求。現在好多比較好的CMOS攝像頭還是來自於日本。
日本在高端電阻、電容、電感等 產業擁有很強的控制力, 例如日本村田、TDK公司、Taiyo公司、京瓷是全球SAW濾波器主要供應商,日本村田和Taiyo公司是電容電感主要供應商。被動元件的主要應用領域有消費電子、 汽車 電子、家電等,其中消費電子占據行業70%以上應用空間。
現在可以說日本在被動元件領域內,特別是高端電阻,電容,電感等領域內擁有較強的控制力。
綜上所述,日本現在雖然在消費者領域內競爭力有所下滑,但是在工業領域內可以說仍然保持著很強的競爭力。包括高端機床產業,半導體高端材料,碳纖維,攝像頭,高端電阻,電容,電感等產業,已經顯示產業等還是處於全球領先的地位。
感謝閱讀!
1,感測器:基恩士,這家感測器供應商在互聯網時代大展拳腳,其業務能力十分龐大,其感測器業務營收穩定在人民幣百億附近。在這個方面,國內感測器發展如今依然處於瓶頸期。有量,但是技術積淀不夠。
2,超高真空掃描探針:unisoku,小廠子,全世界6成份額。超低溫和強磁場的技術能力世界一流。
3,真空蒸鍍機:Canon Tokki,前段時間,日韓一感冒,他就上前台曝光。9成市場份額不是蓋的。
4,拉鏈:YKK,吉田拉鏈,能夠賣到將近人民幣400億的全球營收,吉田拉鏈在中國有三個製造工廠,所以,其並不是什麼拉鏈技術,其實資源整合者,老牌供應商,和德國沃斯集團賣螺絲釘,有點類似。
5,鋰電池技術NCA:松下,我國技術凸起,主要來自於NCM技術,也就是三元鋰電池裡面的鎳鈷錳酸鋰電池,原因就是松下牢牢的掌握著生產鎳鈷鋁酸鋰的技術,這種技術制備難度較高。我國權衡後,決定彎道超車。
說實話,壟斷性行業在哪個國家都不太存在,原本現在就是一個全球化的 社會 ,火箭都有很多人在造了,不再是一個國家主宰的世界格局了。但是話說回來,在某個行業,某個國家存在絕對優勢也是正常,因為產業分工不同,造成了現在的這局面。 所以下文我要講的是,日本有哪些幾乎被壟斷的行業或者產品。
在基礎化學領域,日本MMA(生產透明有機玻璃的原材料),日本三菱レイヨン占據了全球38%的份額,可以說是半壟斷的地位,在光學以及 汽車 領域,應用十分的廣泛;在平板玻璃上,旭硝子以及日本板硝子兩家公司,占據了全球15%的份額;信越化學,在聚氯乙烯樹脂方面占據了10%的地位;
在高性能化學領域,日本的地位更加重要,有些材料可以占據到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額!
日本的TOSOH(東曹株式會社)占據了全球60%的份額,鋯氧是用在耐火材料、燃氣輪機以及陶瓷等領域的基礎材料,是耐高溫的主要材料之一。
晶圓的名稱,由於最近國內晶元的話題十分流行,所以很多人也都聽說過。現在我國還沒有太大的能力生產12inch以上的晶圓。日本的信越化工和SUMCO占據了世界上60%以上的晶圓份額,之前的半導體漲價,也是和晶圓的生產能力有關;
EVOH樹脂材料,日本的kuraray公司占據了65%,日本合成化學占據了25%的份額,合計占據了全球80%的份額。
在液晶顯示領域,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日本廠家,這個領域很難發展。
上圖是一架飛機上使用碳素纖維的地方,幾乎覆蓋了飛機的上下左右。日本公司占據碳素纖維的比例為70%,其中東麗占據了40%,東邦占據了20%,其餘日本公司占據了10%。 用在防彈衣上的聚芳醯胺纖維,日本帝人一家公司,就占據了全球的50%份額!
汽車 部材方面,日本企業更是了得。粘合性聚烯烴,英文叫做ADMER,因為其對金屬、玻璃以及陶瓷材料有著很強的粘合力,所以多數用在 汽車 以及加油站需要粘合的地方。 這種材料是日本三井化學獨自開發的,因此占據了全球100%的份額;
我們都知道福耀玻璃,是我國的民族企業,每年的生產量很大。但是殊不知,從全球范圍內來看,日本企業的份額也占據了三分之一以上,其中旭硝子可是占據了20%以上的份額的,日本板硝子雖然也有不少 汽車 玻璃的份額,但是這家公司並不是靠著 汽車 玻璃掙錢的;
除了上述的以外,還有很多領域日本同樣有著很大的優先地位。
比較容易列舉和熟知的就是上述的一些領域了,其他的領域也歡迎各位讀者在下方留言補充!
部分文章介紹:
《守護東京的「地下神殿」:宛如科幻片》
《 日本「90後」精英:階級已固定,只是你們看不見》
《一場台風,讓日本人的歧視 社會 「原形畢露」》
日本一直是低調的國家,在工業方面有很多領先世界的產品。日本仍然在工業市場上面很多領域內占據了比較領先的地位,甚至是處於壟斷的地位。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日本在哪些領域內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的。
顯示產業
佳能精機公司就是 Canon TOKKI,生產真空蒸鍍機,工廠很小,只有343名員工,但是每年卻能夠創造幾十億美元產值。真空蒸鍍機的能夠將 OLED 發光材料附著在玻璃基板上,是 OLED顯示器必不可少的。佳能精機一年只生產九台,訂單往往要等兩年以上,可以說是處於壟斷地位。
⑷ 日本現在有幾大產業支柱
1.汽車產業:日本第一支柱產業佔領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45%—50%左右
2.動漫產業:日本第二支柱產業佔領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18%—25%左右
3.數字媒體產業:日本第三支柱產業佔領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15%—17%左右
4.色v情文化產業:日本第四支柱產業佔領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13%——20%左右
5.家用電器產業:日本第五支柱產業佔領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4%—11%左右左右
⑸ 日本還有那些產業沒有衰落,只剩汽車了嗎
除了汽車,有優勢的產業不多了,汽車行業也馬上面臨變革。以前的家電行業沒跟上互聯網時代,被擠壓厲害,半導體已經衰敗,動漫雖然還行始終不是主流文化,影響力非常有限。日本文化產品是精緻但缺點是不夠大氣,可能生存環境島國有關。
⑹ 日本的產業結構
日本工業概述
自然資源:由於日本為島國,資源極度貧乏,是世界上進口資源,對外依賴程度最大的國家。 分布特點:臨海分布。日本工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帶狀工業地帶」主要有京濱(東京---橫濱),名古屋(名古屋為中心),阪神(大阪--神戶),瀨戶內(瀨戶內海沿岸)和北九州五大工業中心。 其工業已由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高技術化方向發展。 1、工業發展 日本工業在二戰中受到嚴重破壞。戰後,日本先後從美國等工業國家引進先進技術,開發新產品,確立了本國的技術體系,工業迅速發展。 2、日本工業和石油危機 正當日本工業順利發展時,1973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石油價格上升,對以進口原料進行生產的日本工業造成了巨大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積極開發省燃料產品,提高產品質量,終於度過了石油危機的難關。 3、製造業的海外生產 日本工業產品性能優良,在海外市場十分暢銷。進入80年代,隨著日本工業產品大量銷往國外,日本的貿易順差不斷增長,和各國的貿易摩擦日益增多。為減少貿易順差,日本企業開始進軍歐美市場,在當地成立公司,當地采購、當地生產。1985年以後,日元急劇升值,日本產品的價格競爭力相對下降,出口廠家紛紛將工廠遷往人工費低廉的亞洲各國,降低生產成本,日本製造業的海外生產大幅增加。但是,隨著工廠逐步向海外轉移,導致國內生產下降,即所謂的「產業空洞化」。 4、發達的工業 目前,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工業國之一。日本的重工業包括金屬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輕工業包括紡織工業、食品工業、制窯業、紙和紙漿及其他工業。1997年機械工業占工業總生產的44.7%,金屬佔12.4%,食品佔10.9%,化學佔10.3%,紡織佔2.8%,其他佔18.9%。
編輯本段日本的工業地帶和工廠
一、工業地帶 日本有京濱、東京、阪神三大工業地帶。以前日本的大工業地帶還包括北九州工業地帶,稱為四大工業地帶,但是目前上述三大工業地帶已遠遠超過了北九州工業地帶的規模。 京濱工業地帶機械工業發達,出版、印刷業繁榮,川崎和橫濱有很多石油精煉所。 中京工業地帶主要以機械工業為主,特別是汽車工業發達。陶瓷等制窯業也主要集中在該地帶。 阪神工業地帶金屬工業發達,紡織工業比率較高。 1997年日本工業生產額3,265,157億日元,其中三大工業地帶的生產額達1,275,961億日元。在1997年全國工業生產中,京濱工業地帶的生產佔14.0%,中京佔13.9%,阪神佔11.3%。 日本的工業在戰後迅速崛起,形成了規模巨大的工業地帶,但是同時也產生了工廠過密、大氣污染、工廠用地和工業用水不足、交通堵塞等各種各樣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一些新工廠開始向工業地帶周邊、大工業地帶的間隙以及內陸地區轉移,形成了一些新工業地帶。 除三大工業地帶和北九州工業地帶以外,日本還有其他一些工業區,主要包括關東內陸工業區、京葉工業區、鹿島臨海工業區、東海工業區、北陸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等。 二、大工廠和中小工廠 1997年日本共有工廠61.3萬家,其中人數在300人以上的大工廠僅佔0.6%,剩下的99.4%均為中小工廠。日本的製造業主要靠中小企業支撐。 日本工廠的分布特色是在大工廠的周圍,成立了很多中小工廠,主要向大工廠提供零部件,形成了許多工業區。 日本的中小企業技術水平較高,能夠生產出優質零部件和產品,其中還有許多中小企業獨立進行技術開發。但是中小企業由於資金規模小,生產量少,加之許多中小企業靠接受大工廠的訂貨進行生產,受大工廠經營情況的影響較大,經營不夠穩定,如果大工廠景氣下滑,就會要求中小工廠降低產品價格,加之海外產品價格便宜,日本的許多大企業紛紛購買國外產品,一些大企業將工廠轉移到人工費較低的亞洲國家,直接進行零部件生產,日本中小企業的處境變得艱難。近年日本經濟持續不振,中小企業破產增多。
編輯本段日本的重工業
一、金屬工業 金屬工業的中心為鋼鐵,是建築、汽車、船舶、電氣機械不可缺少的材料。1997年日本粗鋼消費量8,600萬噸,人均685公斤。1998年日本粗鋼生產量9,355萬噸,繼中國、美國之後列世界第3位,在特種鋼等高附加值鋼鐵產品方面,日本的技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80年代以後由於日元升值,日本鋼鐵原料進口增加。1998年日本進口鐵礦石12,078萬噸,其中澳大利亞佔52.7%,巴西佔21.3%,印度佔13.2%,南非佔3.8%;進口原料煤6,063萬噸,其中澳大利亞佔50.4%,加拿大佔24.5%,美國佔7.2%,印度尼西亞佔5.9%。 截止1999年7月,日本主要鋼鐵企業有新日本制鐵、日本鋼管、川崎制鐵、住友金屬工業、日新制鐵、神戶制鋼所、北海制鐵等。 除鋼鐵外,日本還使用大量銅、鋅等金屬進行工業生產。 二、機械工業 機械工業是日本工業的中心。1997年日本有13.5萬家機械工廠,從業人員398萬。日本機械技術水平高,汽車等運輸機械、電視等電器電子機械、照相機和手錶等精密儀器、計算機等一般機械聞名於世。近年,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性能優良的高科技產品和有利於環保的產品不斷增加。 日本的機械產品大量出口,1998年日本機械出口總額372,678億日元,進口111,953億日元。 1、汽車 1970年起日本汽車產業取代了鋼鐵產業,成為日本的第一大產業,對日本工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80年代日本汽車產量首次超過了1,000萬輛。1990年達到1,349萬輛,創歷史最高,此後呈下降趨勢。1996年,日本汽車製造領域就業人員達78萬人,汽車生產額達41萬億日元,占整個機械生產的29%。1998年日本汽車生產1,005萬輛,佔世界汽車生產量的19.3%。在1998年日本汽車對外出口中,對美汽車出口比例為29.0%、德國為7.0%、澳大利亞為6.8%、英國為4.2%。由於日本汽車對外出口增長,貿易順差擴大,各國紛紛要求日本減少汽車出口,日本在海外生產汽車增加。1998年日本在海外生產汽車586.7萬輛,其中在中國生產50.2萬輛。截至1999年3月,日本的汽車工廠主要分布在愛知、靜岡、神奈川、北海道、群馬。 為控制汽車尾氣排放,防止大氣污染,日本正在加緊研製電動汽車,但電動汽車完全普及尚很遙遠。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是電力、內燃兩用汽車,在市內行駛用電動,在郊區行駛用內燃機,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削減一半,氮氧化合物排放可減少到1/10,這種兩用汽車從1997年末開始銷售,目前已普及10,000輛以上。 2、造船業 戰後,日本造船業迅速發展,1956年至今日本造船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70年代日本造船業曾受到石油危機的沖擊,產量下降,90年代得以恢復。日本造船技術發達,能夠生產各種規格和要求的船舶。1998年日本新接造船訂單1,098.0萬噸,比上年下降438萬噸,佔世界造船量的41.6%。 3、機床 機床顯示著一個國家的加工技術水平和工業發達程度。日本的機床大部分採用數控裝置(nc),技術優良。1998年日本機床生產額90.1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00萬美元,但仍超過德國和美國,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出口額60.7億美元。 4、家用電器 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吸塵器、微波爐等家用電器在日本的家庭中十分普及。日本的家用電器質量好,在海外很受歡迎。特別是電視和攝像機等的72%對外出口。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日本不斷開發新家電產品。 5、半導體 半導體技術在機械和家電產品等所有領域幾乎均被廣泛運用。日本半導體技術發達,特別是集成電路(ic)的研究和開發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日本ic的特點是小、輕、優質。其開發的大規模集成電路(lic)不僅廣泛應用於工業機械,而且大量用於超小型計算機、計算器、游戲機等日常用品。1998年日本半導體生產額43,507億日元。 6、計算機 日本的計算機被廣泛應用於研究所、大學、公司、銀行等各個領域,其用途包括信息分析和管理、事務處理、通信等方方面面。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日本的計算機逐漸小型化,性能進一步提高,家用筆記本電腦十分普及,日本的家庭電腦普及率極高。1998年日本計算機生產量990萬台,其中個人電腦964萬台,佔97.4%;計算機生產額31,295億日元,其中個人電腦生產額20,934億日元,佔66.9%。日本的計算機大量出口,主要出口對象為美國、德國、荷蘭、新加坡等,進口主要來自美國、台灣、新加坡等。1998年日本計算機出口總額35,030億日元,其中對華出口808億日元,佔2.3%;進口總額20,753億日元,其中自華進口1,370億日元,佔6.6%。 7、產業機器人 產業機器人是尖端機械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組合。日本的機器人技術發達,是世界上使用產業機器人最多的國家,大小工廠均有使用。日本生產的產業機器人主要用於焊接、塗裝、加工、組裝、檢查等領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1998年末,日本使用的產業機器人達41.2萬台。1998年日本生產的產業機器人6.1萬台,金額4,654億日元。 三、化學工業 日本化學工業的發展主要依賴進口石油、天然氣等原料進行生產。日本生產的化工產品主要有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肥料、硫酸、葯品、塗料、化妝品、膠卷等。化學工業的生產技術和設備水平要求高,因此科研在化學工業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本在化學工業的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化學工業的進步對汽車、信息和生物產業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97年日本化學工業的就業人員達42萬人,生產額達34萬億日元,其規模超過了鋼鐵業。 石油化學工業是日本化學工業的重點,化學工業生產的一半是由石油化學工業創造的。日本的石化產品主要有塑料、合成橡膠、化學纖維等。日本的石化工業實行集約化生產,對石油等原料進行多次提煉、綜合利用、進行一條龍生產。截至1998年末,日本的石化聯合企業主要有:日本石油化學、三菱化學、出光石油化學、三井化學、旭化成工業、住友化學工業、丸善石油化學、東燃化學等。最近隨著國際石化產業競爭的加劇,為加強競爭力,日本石化工業不斷進行合並和合作,日本石油和三菱石油已合並成新的日石三菱公司。 1998年世界塑料產量為14,431萬噸,日本佔9.6%。 硫酸主要用來製造肥料,1997年日本生產硫酸683萬噸。 1996年化肥年度(當年7月至次年6月)日本的氮肥生產量為88萬噸,磷肥28萬噸,鉀肥807萬噸。
編輯本段日本的輕工業
一、紡織工業 紡織產業是戰後日本的主要產業,對日本經濟的振興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隨著日本工業中心向重化學工業轉移,加之海外紡織產品價格低廉,日本的紡織產品銷售不振,紡織工業的地位下降。在1997年工業產品生產中,紡織產品的比重僅為2.8%,紡織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僅為2.0%。 1998年日本的線產量118.4萬噸,其中棉線、毛線等天然纖維產量22.2萬噸,佔18.8%,化學纖維產量96.1萬噸,佔81.2%。 1998年日本織物產量323,200萬立方米。 1998年日本棉花進口33.5萬噸,主要進口地為美國、澳大利亞。 二、食品工業 1997年日本食品產業就業人員128萬,生產額35.4萬億日元。在1997年食品生產額中,麵包、糕點等佔12.1%,水產食品佔11.6%,香煙佔7.0%,啤酒佔6.8%,乳製品佔6.5%,汽水類飲料佔6.4%,肉製品佔5.7%,調料佔5.2%,其他佔38.7%。 最近,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含熱量和鹽份少的健康食品盛行。 三、窯業 日本的窯業主要生產水泥、玻璃、陶瓷等。日本的水泥和玻璃主要由大型企業進行生產。1998年日本水泥產量8,133萬噸,出口761萬噸,截至99年4月1日,日本的水泥企業有19家,工廠44個,主要集中在關東和九州一帶。1998年日本平板玻璃產量2,603萬箱,出口55萬箱,玻璃製品產量293萬箱。1998年日本陶瓷銷售額4,330億日元,生產者主要為中小企業,其中愛知和岐阜2縣的生產佔50%以上。 四、造紙和紙漿業 日本紙張消費僅次於美國。1998年日本紙生產量2,989萬噸,其中紙張佔60%,板紙佔40%;紙漿生產1,092萬噸,其中99%用於造紙。1998年紙漿原料消費量3,612萬立方米,其中木屑佔96.6%,原木佔3.4%。用於造紙的原料2,976萬噸,其中廢紙佔54.5%,紙漿佔45.4%。最近,由於復印機和電腦普及,紙張消費增加。為保護森林,節省能源,日本大力推行紙張再利用,廢紙的回收率和廢紙占造紙原料的比率均超過了50%。 五、其他輕工業 除上述工業外,輕工業還包括木材和木製品工業、傢具製造業、出版印刷業、皮革產品製造業和玩具工業等。其中,出版印刷業的生產額已超過了制窯業和紙及紙漿業的生產額。
編輯本段日本的電力、核能和工業用水
戰後,日本的發電主要以水力發電為主。60年代隨著中東石油開發,日本火力發電大幅增長。70年代發生2次石油危機,日本開始研製核能發電,日本核能發電大幅增長。日本同時還在研究利用地熱、燃料電池、太陽能、風力等新能源發電,但是由於費用高、發電量小,進展不大。 1998年日本發電量1.05萬億千瓦,其中水力發電佔9.8%,火力發電佔58.1%,核能發電佔31.8%。 1998年12月末,日本共有原子爐52座,發電設備容量4,508萬千瓦,核能發電順利發展。日本核能技術在世界上評價較好,但是茨城縣東海村發生的核原料泄漏事件使人們對核能發電的安全性產生懷疑。 水是工業生產不可缺少的資源。特別是冷卻水占工業用水的77%左右。化學、鋼鐵、紙和紙漿業用水消耗巨大。日本的工業用水61%為回收再利用水,目的是為了節省水資源。近年由於氣候時有異常,夏季雨水不足,工業用水下降,解決夏季用水不足問題已成為一大課題。
⑺ 日本現在除了汽車,還有哪些支柱產業
日本三大支柱產業:1、汽車產業:日本第一支柱產業佔領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45%—50%左右。2、動漫產業:日本第二支柱產業佔領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18%—25%左右。3、數字媒體產業:日本第三支柱產業佔領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15%—17%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