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省會城市有哪些
❶ 大阪、京都、奈良、神戶是日本的大城市嗎
這四個城市都位於日本的近畿地區(也叫關西地區)。大阪、京都和神戶都是大城市,奈良是中等城市。
1. 大阪市:面積223平方公里,人口267萬人。自奈良時代開始,大阪就因其臨海的地理位置成為貿易港口。豐臣秀吉修建大阪城,並以大阪作為豐臣政權的統治核心城市。在江戶時代,大阪和京都、江戶並稱為「三都」,是當時日本經濟活動最為旺盛的商業都市。
2. 京都市:面積827.9平方公里,人口147萬。公元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到公元1868年東京奠都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長年的歷史積淀使得京都市擁有相當豐富的歷史遺跡,也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鎮之一。
3. 神戶市:面積557.02平方公里,人口152萬。1868年,神戶成為日本最早開放對外國通商的五個港口之一,之後神戶迅速發展為日本最重要的港灣都市之一。
4. 奈良市:面積276.94平方公里,人口36萬。自710年至794年奈良縣曾是日本的首都,稱為「平城京」,是日本文化、藝術和工藝的搖籃。在佛教傳入日本的公元6世紀至8世紀期間,奈良一直作為日本的政治、文化中心而繁榮。
❷ 日本仙台有個古川市嗎
仙台市是一個市,古川市是一個市,都在宮城縣,仙台市是省會。
但是古川市是曾經的市,在2006年3月31日,和附近幾個町合並,改名為「大崎市」了。
也就是說,2006年以前有古川市,但不屬於仙台,現在沒有了。
❸ 日本在二戰投降時還占據著哪些省會城市
廣州、南昌、長沙、福州、杭州、南京、安慶(當時的安徽省會)、武漢、開封(當時的河南省會)、濟南、太原、歸綏(綏遠省會)、承德(熱河省會)、天津(當時河北省的省會)、 +上海、北平特別市
還有一個,就是台北
PS,當時東三省已經被蘇軍佔領,張家口(察哈爾省會)被八路軍奪取、桂林(當時的廣西省會)全境被國軍收復 ,
❹ 日本首都是什麼地方
東京,希望幫到你。
❺ 日本的省會城市是哪個
日本是國家,木有省會,首都就有。首都如Rpfuliy君所說,是東京。P.S.只有省才有省會
❻ 日本行政區域單位有哪些比如我國的省市縣鎮村
全國分東京都、北海道、大阪府、京都府和43縣。截止2006年3月31日,都道府縣下設777個市、846個町、198個村,共1821個市町村。另外東京都下設23個特別區,北海道下有14個支廳,為特別地方政府。
日本的縣相當於我們中國的省
日本的市相當於我們中國的省會
町就相當於省會以外的市區了
❼ ADD:和歌山県和歌山市吉田432具體在哪
日本和歌山市是和歌山縣所在地(相當於我國的省會城市),位於紀伊半島西北端,東經135度10分,北緯34度14分,面積209.7平方公里,東西狹長。全市人口38萬人。
和歌山市自然環境優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6度,年降雨量1454毫米。春天的櫻花、夏天的海水浴、秋天的野營,一年四季吸引著大批遊客,美麗的海岸線在全國享有盛名。市中心高聳的和歌山城,是和歌山市的象徵。和歌山市的市樹是"樟樹",市花是"杜鵑花"。
和歌山市原是紀川河口的一個小漁村,1585年豐臣秀吉統一後開始築城。1619年德川賴宣入城後,和歌山成為較大的繁榮城鎮。
1889年和歌山正式設立市制。該市比鄰京都、大阪、神戶等大城市,地理環境優越。二戰期間市中心幾乎全被炸毀,現在不僅恢復了繁榮,而且具備了現代化城市的機能,其鋼鐵、化工、鑄造、針織、印染、皮革、機械製造等產業及農業、漁業較發達。
該市交通便利,有通往大阪及奈良的鐵路線及通往四國方面的汽船。該市教育發達,全市現有大學7所,高中52所,初中156所,小學369所。
❽ 日本的省會叫啥
日本沒有省的劃分.
日本被劃分為47個一級行政區:1都,1道,2府,43縣。
北海道 (1) - 北海道
本州島 (34)
東北 - 青森縣 - 岩手縣 - 宮城縣 - 秋田縣 - 山形縣 - 福島縣
關東 - 茨城縣 - 栃木縣 - 群馬縣 - 崎玉縣 - 千葉縣 - 東京都 - 神奈川縣
中部
甲信越 - 山梨縣 - 長野縣 - 新潟縣
北陸 - 富山縣 - 石川縣 - 福井縣
東海 - 岐阜縣 - 愛知縣 - 靜岡縣
近畿 - 三重縣 - 滋賀縣 - 京都府 - 大阪府 - 兵庫縣 - 奈良縣 - 和歌山縣
中國 - 鳥取縣 - 島根縣 - 岡山縣 - 廣島縣 - 山口縣
四國 (4) - 徳島縣 - 香川縣 - 愛媛縣 - 高知縣
九州島 (8) - 福岡縣 - 佐賀縣 - 長崎縣 - 熊本縣 - 大分縣 - 宮崎縣 - 鹿兒島縣
沖繩 - 沖繩縣
❾ 日本北海道的經緯度是多少
日本北海道的經緯度
介於北緯40度33分至45度33分,東經139度20分至148度53分之間
北海道(Hokkaido),是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唯一的道,也是最北的一級行政區,為日本除了本州以外最大的島,也是世界面積第21大島嶼,略小於愛爾蘭島。南以津輕海峽界本州島,北以宗谷海峽界庫頁島。札幌是北海道的行政中心以及最大城市。
北海道由日本第二大島嶼(世界上第21大島)的北海道島和利尻島、禮文島、天賣島、燒尻島、奧尻島等小島構成日本行政單位「道」,介於北緯40度33分至45度33分,東經139度20分至148度53分之間;南北寬420公里,東西長540公里,西臨日本海,南瀕太平洋,東北濱鄂霍次克海;西南以津輕海峽與本州毗鄰,北隔拉彼魯茲海峽(宗谷海峽)同庫頁島(薩哈林島)相望,為扼控兩峽的戰略要地,日本北部邊防前哨,有「日本北門鎖鑰」之稱。位於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和日本北海道之間的的國後島、擇捉島、齒舞島、色丹島四個島嶼,日本稱北方四島,俄羅斯稱其為南千島群島,長期以來,俄日兩國在四個島嶼歸屬問題上一直存在著嚴重爭議。北海道面積佔全日本的五分之一,而人口只有東京的一半,人口密度極低,多集中於以札幌為中心的小樽與旭川之間。北海道的省會城市是札幌。
北海道經濟以鋼鐵、木槳、乳品和漁業為主,是日本的糧食基地之一,被稱為日本食品原料基地,盛產各種新鮮美味的食品原料,小麥、馬鈴薯、大豆、乳牛與牛乳產量居日本最前列,是日本主要農牧業基地。礦產資源豐富。採煤業發達,同時開采錳、鉛、鋅等。工業以食品、煉油、紙漿、造紙、木材加工、鋼鐵為主,木材產量居日本首位。海洋漁業發達,捕魚量居日本首位。水陸交通便利,與本州間有青函火車輪渡與青函海底隧道相連。北海道最大的城市是札幌,西部城市較集中。主要城市除札幌外,有旭川、函館、小樽、室蘭等。
北海道以其迷人的雪景聞名於世,冬天是游覽北海道的較佳季節。一年一度的北海道雪祭盛會於每年2月上旬展開,會場分別設於大通公園及真駒內自衛隊廣場兩處,遊客可在此參觀。這時,各國高手雲集,盡顯身手,雕砌的冰雕藝術傑作,雄偉壯觀,獨具匠心。
特產美食
北海道蟹:產於俄羅斯、韓國、日本交界的日本海。以鱈場蟹、毛蟹、花蟹為主。
北海道的昆布(海帶):北海道產真海帶、利尻海帶、羅臼海帶、三石海帶等品種。
北海道的拉麵:札幌的味噌湯口味,旭川的醬油口味,函館的鹽味拉麵。
成吉思汗烤羊肉:用圓形的鐵鍋燒烤羊肉及蔬菜。對於羊肉燒烤,分為加佐料烤肉及鮮烤肉(包括冷凍肉)兩種吃法。
札幌啤酒:香味獨特,口感清爽。每年七八月份舉辦的札幌啤酒節,是一個暢飲狂歡的節日。
白色戀人巧克力:日本最有名的巧克力品牌之一。由北海道札幌市「石屋制果」生產,是一種兩塊餅干夾著一層白巧克力的點心。
夕張哈蜜瓜:日語名稱「夕張メロン」。日本高級甜瓜。肉紅,柔軟多汁。誕生於1961年。
❿ 世界各國的首都與中國各省的省會都是什麼還有 世界上有多少個國家,中國有多少個城市
中國(北京)
韓國(漢城)
朝鮮(平壤)
日本(東京)
馬來西亞(吉隆坡)
印度(新德里)
巴基斯坦(伊斯蘭堡)
泰國(曼谷)
越南(河內)
斯里蘭卡(科倫坡)
緬甸(仰光)
孟加拉國(達卡)
不丹(廷布)
阿富汗(喀布爾)
柬埔寨(金邊)
尼泊爾(加德滿都)
寮國(萬象)
錫金(甘托克)
菲律賓(馬尼拉)
亞塞拜然(巴庫)
喬治亞(第比利斯)
亞美尼亞(埃里溫 土庫曼(阿什哈巴德)
新加坡(新加坡)
馬爾地夫(馬累)
汶萊(斯時巴加灣)
東帝汶(帝力)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
伊拉克(巴格達)
伊朗(德黑蘭)
約旦(安曼)
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
阿聯酋(阿布扎比)
阿曼(馬斯喀特)
科威特(科威特)
以色列(特拉維夫)
葉門(亞丁)
巴勒斯坦(耶路撒冷)
卡達(多哈)
巴林(麥納麥)
敘利亞(大馬士革)
黎巴嫩(貝魯特)
蒙古(烏蘭巴托)
塞普勒斯(尼科西亞)
哈薩克(阿斯塔納)
烏茲別克(塔什干)
吉爾吉斯(比什凱克)
英國(倫敦)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
法國(巴黎)
波蘭(華沙)
瑞士(伯爾尼)
瑞典(斯德哥爾摩)
義大利(羅馬)
德國(柏林)
摩納哥(摩納哥)
拉脫維亞(里加)
希臘(雅典)
阿爾巴尼亞(地拉那)
挪威(奧斯陸)
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
保加利亞(索非亞)
荷蘭(阿姆斯特丹)
愛爾蘭(都柏林)
捷克(布拉格)
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
葡萄牙(里斯本)
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
土耳其(安卡拉)
丹麥(哥本哈根)
盧森堡(盧森堡)
西班牙(馬德里)
聖馬利諾(聖馬利諾)
匈牙利(布達佩斯)
列支敦斯登(瓦杜茲)
冰島(雷克雅未克)
安道爾(安道爾)
芬蘭(赫爾辛基)
俄羅斯(莫斯科)
烏克蘭(基輔)
白俄羅斯(明斯克)
法羅群島(曹斯哈恩)
摩爾多瓦(基希訥烏)
立陶宛(維爾紐斯)
愛沙尼亞(塔林)
馬其頓(斯科普里)
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
梵蒂岡(梵蒂岡城)
比利時(布魯塞爾)
馬爾他(瓦萊塔)
安哥拉(羅安達)
衣索比亞(亞的斯亞貝巴)
埃及(開羅)
中非(班吉)
幾內亞(科納克里)
幾內亞比索(比紹)
波札那(哈博羅內)
布吉納法索(瓦加杜古)
上沃爾特(瓦加杜古)
馬達加斯加(塔那那利佛)
馬里(巴馬科)
馬拉維(利隆圭)
扎伊爾(金沙薩)
赤道幾內亞(馬拉博)
甘比亞(班珠爾)
貝南(波多諾伏)
模里西斯(路易港)
茅利塔尼亞(努瓦克肖特)
烏干達(坎帕拉)
蒲隆地(布瓊布拉)
卡奔達(卡奔達)
盧安達(基加利)
查德(恩賈梅納)
尼日(尼亞美)
奈及利亞(拉各斯)
迦納(阿克拉
加彭(利伯維爾)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聖多美)
吉布地(吉布地)
多哥(洛美)
蘇丹(喀土穆)
利比亞(的黎波里)
賴比瑞亞(蒙羅維亞)
維德角(普臘亞)
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
納米比亞(溫得和克)
坦尚尼亞(達累斯薩拉姆)
肯亞(內羅畢)
南非(比勒陀利亞)
葛摩(莫羅尼)
辛巴威(索爾茲伯里)
突尼西亞(突尼西亞)
賴索托(馬塞盧)
莫三比克(馬普托)
索馬里(摩加迪沙)
象牙海岸(阿比讓)
喀麥隆(雅溫得)
塞內加爾(達喀爾)
塞席爾(維多利亞)
獅子山(弗里敦)
摩洛哥(拉巴特)
尚比亞(盧薩卡)
聖赫勒拿(詹姆斯敦)
留尼汪(聖但尼)
史瓦濟蘭(姆巴巴納)
西撒哈拉(阿尤恩)
剛果(布拉柴維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