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孩在家裡怎麼玩
❶ 歐美小孩 日本小孩會玩過家家 跳房子之類的游戲么
他們那裡很先進的...5歲的小孩一般都是玩踢罐子...就是把沒用的飲料瓶來踢...踢到了誰,那個就要來抓,就跟捉迷藏樣的..只要看到了哪個人就要跟他來賽跑,看誰先拿到那個罐子..反反復復...蠟筆小新里有一集專門講這個,那一集是【踢罐子】 大孩子都是玩電玩,他們那裡的電玩比我們先進多了,上網羅... 選我
❷ 日本父母是如何為孩子布置房間的
在日本父母眼裡,其實房間不需要太大的面積,合理利用好就可以。據說對於日本家長來說,孩子的房間里最需要的三樣東西就是床、桌子和收納的地方。其實在中國也是一樣的,每個孩子的卧室里最基本的東西就是床和桌子,床是用來休息的,桌子是用來學習的。我覺得最大的區別應該就是收納這方面了。在中國孩子的房間里,可能衣櫃的佔地面積比較大,也可能是書櫃的佔地面積比較大。但是我覺得對於日本來說其實最主要的就是收納,這個是現在很多我們國家的孩子沒有學習到的地方。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布置房間的方式,大家感興趣還可以去深入了解。
❸ 有人知道日本的小孩子都玩什麼游戲嗎
小孩玩 機器人(如寵物狗那的電子產品)還有PS吧,日本人都挺垃圾 玩啥也是垃圾。
❹ 日本人怎麼帶小孩
;關於《日本人怎麼帶小孩》法律層面:日本1937《母子保健法》,規定女人從懷孕開始直到生產之後,都要到所在地的市區政府機構打報告《懷孕通知》,同時從市區政府機構領取《母子健康手冊》,這個手冊將記錄孕婦和嬰幼兒的懷孕健康狀況,以及那一個時段應該做什麼檢查,以及檢查和治療結果。比如:生產時間,地點,什麼時候接種疫苗,醫院名字,嬰幼兒成長記錄,以及建議意見等。家庭層面:日本的嬰幼兒通常是由親生母親照顧的,而不是由祖父母照顧。祖父母通常也不與年輕父母同住。產婦一般在嬰幼兒4歲以前,都不會出去工作,而是作專職主婦。育嬰機構:日本也有「保育院「和「幼稚園」。保育院是為少數,不得不去工作的人准備的。但是也只是負責白天照顧幾小時,晚間還是要接走的。幼稚園,是個3-4歲以上小孩准備的。日本人送小孩去幼稚園的目的有三個,一是讓孩子接觸同齡人,二十接受一下專業育兒師的啟蒙教育,三是主婦可以白天有幾個小時的自由時間,買賣東西,做做家務,喘息一下。接送小孩的也通常是母親。學齡前的教育:日本有學齡前教育培訓班,教育小孩的同時,給家長提供學齡前兒童那個教育的建議。有些是在教室完成,有些需要家長配合學校讓小孩在家裡完成的。接送小孩的也通常是母親。;父母的分工:在日本由於父方多數白天是要出去工作的,而且通常需要加班到很晚。所以,照顧和教育小孩的責任就由母方承擔了。母方在孩子4歲前多數不出去工作。孩子24小時由母親陪伴,所以,日本小孩的家庭影響更多的是來自於母方。當然,在周末,父方不上班的時候,也有的會接替母方照顧小孩,母方得以出去逛逛街,買賣東西,做做美容美發,見見朋友聊聊天什麼的。父方則在家裡陪小孩子玩耍,看動畫,做手工。或者幫助主婦收收衣服,疊疊衣服。當然,也偶爾,年輕的父母會將孩子委託給祖父母,夫婦不帶孩子的時候,但是,這往往只是幾天或幾個小時。
❺ 日本人(小孩子)都喜歡玩什麼游戲不是網游,就像我們玩彈珠之類的,平常在哪都能玩的,道具簡單點的~
現在的日本小孩都在玩電子設備了。可能偶爾還是會去玩玩沙子啊,捉迷藏這些。並沒有什麼特殊的
❻ 日本的小孩玩什麼小游戲
應該是打棒球
❼ 現在的日本10歲小孩愛玩什麼戶外運動
男孩是棒球 女孩我看有跳皮筋,騎自行車的 我住京都,周圍小區的小孩好像就是玩這些
❽ 日本人家裡小孩子為什麼在家裡光著腳 也不用椅子,他們不冷嗎。
人家家裡是供暖設備,房子的材質也不一樣的
❾ 日本適合小孩子玩的地方有哪些
我去年暑假帶孩子去的日本,東京5日,還有一天的自由活動,玩兒的松鬆散散很舒服,我覺得東京比較有代表性,可以只玩東京,去的地方也比較多,比如迪斯尼,還有博物館,還有上野公園,哆啦A夢紀念館,還有龍貓那個作者的紀念館,想起來了,叫吉卜力,去的人也很多,也可以逛街購物,帶孩子還是一地吧,去關西玩不到什麼,關西除了大阪水族館和華納影城以外就沒什麼可玩的了,全是古老建築的參觀為主。不像東京,東京有迪斯尼樂園、迪斯尼海洋、富士急游樂園、上野動物園、國立博物館、天空塔等等,這些都適合帶著孩子玩。
❿ 看看日本怎麼教育小孩子的,家長們學學吧
有一位中國媽媽,她的女兒在日本幼兒園上學,下面是她記錄的一些令她目瞪口呆的事情。
1)無數大大小小的包
辦理入園手續的第一天,幼兒園就說明,要准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
書包(統一)、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餐具盒、裝衣服的包、裝備換衣服的包、裝換下來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然後A包多少厘米長,B包多少厘米寬,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里。
搞不懂為什麼日本人要弄出這么多復雜的名堂出來。有的幼兒園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媽媽一針一線縫制!
裝被子的袋子
裝衣服等的袋子
左邊是裝閱讀書的袋子,右邊是裝鞋子的袋子。
時間久了,孩子自己可以非常有條理的分門別類。京都人可以對垃圾精細分類處理而不覺其煩,是否和從小所受教育有關。
2)大人空著手,所有的包都由孩子自己背著或者手裡拿著。
早晚接送孩子的時候,看到日本家長,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手裡一律空著,而那些花朵們肩背手拿著,少說也有兩三個大包外加書包,而且還都跑得飛快。
瞧,日本王室的小公主,也不例外。
' 我們呢,自然還是咱國內的傳統,孩子空手,家長拿包。過了兩天,老師就來和我聊天了:「孩子在學校可是什麼都自己做啊。。。。」日本人慣於只說半句話,後面的讓你琢磨去。我立刻就明白是在問家裡的情形了,看我還在想,老師就說了「比方說上學時拿包吧。。。」這就是委婉的提醒。
等開家長懇談會時,和日本家長說「在中國幼兒園,習慣家長拿東西」。這回輪到日本媽媽目瞪口呆了,異口同聲地問:「為什麼?」
為什麼?是不是因為我們中國人愛孩子更多一點呢?
3)反復脫換的行頭
幼兒園是統一服裝,春秋換裝,全年登園時最外邊都要穿幼兒園的套頭衫,穿短褲,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到了幼兒園,就要把套頭衫脫下來,換一種玩耍時的罩衣,鞋子脫下來,換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場玩的時候,自然再換自己的鞋子。這還不是最麻煩的,開學時老師要求拿一組換的衣服,在我們看來,那自然是防備孩子玩耍時弄臟備用的,然而,並不是。只要孩子們中午睡了午覺,起來必定要重新換一套,多麻煩。孩子在外邊宿泊一個晚上的時候,光備用的換的衣服就要備好多套,真趕上那個愛新衣的皇帝了。
剛開始每天早上去送孩子,都要重復那麼一套換衣程序,孩子在菊花班的時候,看她實在慢,就不免代勞。但是不久就發現日本的媽媽們都是站在一旁看著孩子,從不伸手幫忙。慢慢體會到,日本幼兒園就是通過這個每天的穿衣換衣,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的。通過每天到校後,換衣服、放聯系手冊,自己貼當日的sticker,掛手絹等從2、3歲開始的訓練,孩子們養成有條不紊做事的習慣。
4)大冬天穿短褲
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冬天無論多麼冷的天,都穿非常短的短褲上學。為了不重新喚起東亞病夫的記憶,只好入鄉隨俗地狠下心來,為國爭個面子。
不用說,剛入園那時候,孩子三天兩頭就凍病了。和日本媽媽說呢,答案又叫人目瞪口呆:「是啊,孩子送幼兒園就是來讓他們得病的。」
看看一個個像小炮彈一樣沖到面前說「你好」的孩子,那個結實勁兒,讓人覺得我們不能太金貴孩子了。
5)零歲參加運動會
剛到幼兒園,就看見很多老師懷里都抱著個小小孩,看上去也就幾個月大吧,一問,是0歲。
孩子幼兒園的班都用花的名字命名,有菊花,有百合,孩子現在已經是一株很有大姐姐風范的紫羅蘭了。而0歲的小寶寶,就是「桃花」班,用日文叫「もも」,和咱漢字的「毛毛」同音(日本的文字本來就來源於漢字),很是形象。
這些0歲的毛毛,不光入託了,而且還要參加幼兒園的一切大型活動,比方運動會、演出發表會等。看這些0歲的毛毛哭著拚命向前爬,還是有點打動人的力量的。
6)女孩子踢足球
日本幼兒園到了年中組,開始上每周一次的jumping課,相當於我們的體育和形體課;到了年長組,就有了足球大會,孩子們成天不是練習打鼓,就是練習足球,那是真踢啊,而且不停有幼兒園之間的比賽,孩子的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但是體力和勇氣都練出了。
說實話,剛來日本時,孩子的表現真是讓人汗顏。日本的孩子一般從十三四歲開始,才往上躥個兒,之前比中國孩子矮很多。孩子在班裡,那可是鶴立雞群的「龐然大物」,無奈實在是外強中干。日本孩子光著腳在外邊跑,而我家的寶寶呢,榻榻米上有一點沙子,就恨不得踮著腳走路。有一次遠足爬山,最後一個不算,下來的時候,乾脆由兩個矮個子的日本孩子攙扶下山。這怨不得孩子,3歲的孩子,根本沒有讓她徒步爬山1小時的經驗。現在好了,去年在香格里拉,在缺氧的環境下,徒步4個小時沒有任何問題。
7)完全混班教育
在9:30之前,3:30之後,全園的孩子都在一起玩,而且在院子里,大孩子抱小孩子,小孩子追大孩子,玩得狠瘋狂。孩子們真正能體會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覺。孩子們的成長感特別明顯。
比方前些天年長組最後的發表會上,表演完太鼓之後,他們說了一番話,讓所有的家長落淚:「今天的發表會真高興,低年組的小朋友們也非常努力地表演成功了。這是我們最後的發表會了,到了小學校我們仍然不會忘記我們的朋友和幼兒園。」
在這個幼兒園,似乎完全不重視孩子們的知識教育,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數學、假名、繪畫、音樂這些項目,更別說英語、奧數了。也不學輪滑,也不教游泳。
問教什麼,答案永遠也想不到——「教孩子們學會笑眯眯!」在日本,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和誰講話,「笑眯眯」最重要,一個笑眯眯的女孩子最漂亮。
還教什麼?——「教學會說謝謝」。總之,這里強調的和國內是非常不同。但是通過三年的幼兒園生活,發現我家寶寶在音樂、美術、閱讀等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而這方面的收獲卻是經由綜合教育的方式獲得的。 9)一年到頭數不清的活動
看看我的日歷上標出的做便當的日子,就是寶寶他們遠足的日子,一年到頭不知道爬多少次山,看多少次湖,觀察多少次動物和植物。除此之外,撿橡子了,打年糕了,開運動會了,為社區演出了,宿泊了,過園節了,開發表會了,去拜寺廟了,作品展了,反正是名堂多多。總之,結論是:日本的幼兒園生命在於活動!
10)中國人都不過的節日,日本幼兒園過
這也是讓我狠狠吃驚的地方,像上面說的,日本幼兒園過一切他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女孩節,男孩節,納涼節。除此之外,中國的正月初七的七草節(幾位知道?)、二月的節分、七七乞巧節都認真地過上一遍。
孩子回來說,今天老師問我這些節日在中國怎麼過,我說:不知道。慚愧啊,媽媽也不知道。
1
1)老師的能量
日本一個班,少則10個人,多則30個人,老師都只有一位。開始我是頗為懷疑的,能把這些孩子都看住也就不錯了。然而,可真是看輕了日本的幼兒園老師。就這一位老師,30個孩子的作品展,30個孩子從無到有的打鼓本領(非常專業啊),30個孩子的美術、音樂、閱讀,30個孩子的生日,30個孩子的大型發表會、運動會全是這一位,有條不紊,像模像樣。
像去年發表會排的是《不來梅的音樂會》,日本的活動向來是一個孩子都不能少的,所以30個人當中,4隻母雞,3隻貓,5隻狗,2頭驢子,幾個小偷,老師要分別帶領孩子們做好服裝、道具和布景(全部廢物利用)、配好音樂、編好劇目,排練一個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