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吳姓是哪裡人

日本吳姓是哪裡人

發布時間: 2022-10-31 09:14:10

Ⅰ 吳姓的起源和流傳是怎麼樣的,竟讓日本人不殺吳姓人士

因為在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姓吳的道士去到了日本,帶去了很多唐朝的文化和技術,讓他們發展了起來。所以他們非常感謝這位姓吳的道士,所以也不殺姓吳的後人。

Ⅱ 日本的姓氏中有沒有關於「吳」的

有 就姓「吳」
不過是個搞笑說法,據說日本皇室還是吳王後裔,
漢、魏至隋唐時,日本吳人懷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陸王朝,並鄭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吳太伯的後裔。我國的史書《魏略》、《晉書》、《梁書》、《北史》、《路史》,都記載了這類大事。今天的日本皇室,就是吳姓的後代。這一歷史事實,引起了中日許多學者史家的濃厚興趣。元朝初年,中國史官金履祥在他的《通鑒前編》中提到:「日本又雲吳太伯之後,蓋吳亡其支庶人海為倭。」不久,在海洋彼岸的日本著名僧人中岩園在《日本紀》中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數百年後,到民國初年,吳氏後裔,軍閥吳佩孚驚奇地發現,他和當時的日本天皇同為吳太伯的第121子孫。時至今日,日本學者鳥越憲三郎、日下恆夫等更推定吳人東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即越滅吳以後。這一批東渡日本的吳姓宗族成員,今天已完全同化和融合到日本民族中,但有的後代數千年來仍保留著自己的血緣標志「吳」,並演化成今天日本的「吳」,「吳人」,「吳羽」,「吳服」,「吳漢」,「吳服部」等許多姓氏。如當代日本著名經濟學家、日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吳文炳博士,日本統計學家、「國勢普查之父」吳父聰,都是日本吳姓的佼佼者。但也有一部分東渡日本的吳人,已演變成其他的姓氏,如「松野」等。日本《新撰姓氏錄》中記載:「松野,吳王夫差之後,此吳人來我之始也」。

Ⅲ 誰知道 吳姓源自哪裡

一、尋根溯祖

1、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二、遷徙分布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後還繁衍於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一些地方。隋唐時期,吳氏已廣泛地分布於大江南北。唐高宗時有吳姓將佐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唐僖宗時,有吳姓將佐隨王審知入閩,皆在福建安家落戶。宋明以後,吳氏稱雄於東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孫吳宣是後蜀駙馬,家族顯赫一時。吳宣的5世孫吳吉甫是吳氏入粵始祖。

吳氏遷居台灣始於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灣)。明朝末年以後,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謀生創業。發展至今,其中最為顯赫的一支是吳伯雄家族。吳伯雄現任台灣國民黨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長等要職,其家族號稱吳氏"全台第一家"。

吳氏遷居香港,大約始於元代。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吳人東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吳氏在東渡日本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進入今越南地區。其中季扎的50世孫吳權於939年稱王,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南越政權最後一任總統吳庭艷即吳權之後。現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吳姓為第六大姓。東漢時有吳風進入朝鮮,發展至今,吳姓稱為朝鮮143個姓氏中最常見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後,吳姓還有人移民南洋,遷至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國、緬甸等國,近代,又有人旅居歐美。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延陵堂":季扎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縣:西晉時分曲阿縣置縣。 濮陽郡:晉代時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改為郡。此支吳氏,其開基始祖為廣平侯吳漢的裔孫吳遵。 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吳氏是季扎的後裔,為東漢吳恢之族所在。 長沙郡:秦時置郡。此支吳氏系季扎之後,其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王吳芮。

四、歷史名人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承恩:明朝小說家。著有《西遊記》傳世。

吳 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衛國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 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敬梓: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吳其浚: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Ⅳ 吳姓發源於無錫,為何到了日本卻成了天皇的祖先

並不是日本,其次他們有四種發源:在古代吳有他的姓氏,而且舜的後代被封在禹,因為禹的音與吳的音很相似,所以舜姓吳是沒有區別的,起初顓頊有吳國的權力後來又有顓頊在然後就是少康皇帝有射手吳和其次是吳。

一。了解他們的發源

我們了解到的最初的起源是源於炎帝姜氏。因為在黃帝之前有一個江族,他們該部落以鄒為圖騰。在古代於”和“吳”的發音是相同。後來的它們變成同音的了因此他們形狀相似,所以它們可以被廣泛使用跟應用的,直到在戰國時期的時候,禹和吳才開始區別開來的,這個要注意,在後面因此該分支將圖騰解釋為吳,並以吳為部落的名稱為大。在夏朝時吳部落遷移至關津的地方(今在河北武夷以東的地方)其次夏少康年間吳族有個叫吳和的人。

Ⅳ 吳氏的起源是什麼 祖先是誰

吳氏祖先--泰伯墓
泰伯
太王欲傳位季歷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乃與仲雍出逃至荊蠻號勾吳。後因以稱出亡而讓君位與弟者。

在《史記·泰伯世家》中,司馬遷記載了春秋時吳國王室的起源及其世系:
吳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

吳太伯是周太王的兒子,他還有兩個弟弟仲雍和季歷。季歷和他的兒子昌都素有賢名,周太王也有立他們為儲的意思。後來季歷做了周季王,他的兒子昌就是周文王。太伯在荊自稱「勾吳」。
過了好久,到了周武王當政,武王滅了商後,就叫人找到了仲雍的後人(泰伯無子)周章。武王封周章做吳王。
尋根溯祖
1、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陝西岐山一帶,有一周族部落,首領被稱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郁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後還繁衍於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一些地方。隋唐時期,吳氏已廣泛地分布於大江南北。唐高宗時有吳姓將佐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唐僖宗時,有吳姓將佐隨王審知入閩,皆在福建安家落戶。宋明以後,吳氏稱雄於東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孫吳宣是後蜀駙馬,家族顯赫一時。吳宣的5世孫吳吉甫是吳氏入粵始祖。
吳氏遷居台灣始於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灣)。明朝末年以後,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謀生創業。發展至今,其中最為顯赫的一支是吳伯雄家族。吳伯雄現任台灣國民黨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長等要職,其家族號稱吳氏"全台第一家"。
吳氏遷居香港,大約始於元代。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吳人東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吳氏在東渡日本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進入今越南地區。其中季扎的50世孫吳權於939年稱王,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南越政權最後一任總統吳庭艷即吳權之後。現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吳姓為第六大姓。東漢時有吳風進入朝鮮,發展至今,吳姓稱為朝鮮143個姓氏中最常見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後,吳姓還有人移民南洋,遷至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國、緬甸等國,近代,又有人旅居歐美。
還有其他說法~
可以訪問比較專業的網站查找

Ⅵ 誰知道吳姓的源頭是什麼

吳人認為,族譜是神聖之物,修譜是對宗族的一大貢獻。各家吳氏族譜,大談族譜的神聖意義與作用,成為卷首譜序的主要內容。清順治十二年《(湖南)八甲灣吳氏譜序》曾說:「夫族之有譜,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明嘉靖丁亥《延陵吳氏譜序》也說:「譜學之興,其有益於世也大矣,蓋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把族譜的作用,說得神乎其神了。在古老中國,族譜的神秘意義,首在維系宗法制度,保持血統純正。

《延陵吳氏家譜序》說得好:族譜興起於中古而有先王之遺風。「先王宗法壞而恭敬之教亡,教亡而後譜作,譜作而後分明,分明而後義生,義生而後禮行,禮行而後祖尊。」族譜的出現,就是在宗法制度敗壞後一種挽救宗法禮制、維系血統純正的產物。有了族譜,就有了區別、分明,就知道自已是從哪裡來的,屬於哪一宗、哪一支,不會亂認祖先宗派。沒有族譜,就等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所歸屬。隨著宗族的發展,子孫人丁繁衍分化,族人之間就會日益疏遠,甚至同族兄弟都視如路人。而有了族譜,就能聯絡宗族同姓之間的感情。因此,尊祖宗而聯族姓,承先啟後之謀,莫切於此(譜)(乾隆已亥吳以忱《丹徒吳氏續修譜序》)。在大多數吳姓宗譜的家范家規中,多把修譜系作為突出的一條。

正因族譜有如此重要的神秘作用,吳姓宗族無不重視族譜的收藏保管。每次族譜之修,都要先註明受領人姓名,開明譜牒部數。宗規要求族人對族譜要留心收藏,勿視為泛常。不得亂筆塗改或讓鼠咬蟲傷,潮濕霉爛,更不得貪財出典,否則嚴懲不貸。吳氏支譜《給譜錄》就規定「公議子、午、卯、酉年清明日,各攜譜齊集公所,憑值年人眼同會看,倘有毀壞者聽罰,其遺失出典者,議罰不輕,嚴追不貸。」

各家修譜,往往都要請學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吳姓族譜也不例外。一篇序文,或述本族發展歷史,或述修譜緣起經過,或論族譜之重要意義。因此,一篇序文就是一篇簡短的歷史和道德文章,而同時,往往也是一篇散文佳作。

現存吳姓譜序,最早當推唐代著名文學家吳少微的《吳氏正宗譜序》。吳少微是季札的第61世孫,他的詩文雄邁高麗,與富嘉謨合稱「吳富體」。此後之吳氏譜序,宋初有著名學者、龍圖閣大學士吳遵路的《丹陽吳氏宗支錄初編敘》。宋以降,至民國時期,文人學者、政客要人所作的吳氏譜序,就數不勝數了。

Ⅶ 日本人不殺吳姓嗎日本人是不是吳姓人後代

最近在網上有看到一則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話說這個日本人當初侵略中國的時候是沒有殺吳姓的人的,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出,這個吳姓話說是日本人的祖先,日本人就是吳姓人的後代,這個可不是我說的啊,這是網上說的,所以這些個疑問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我們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怎麼回事吧!

吳姓的來源:

第一,上古時期的吳氏。《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炎帝時有一個人叫吳權,他還有另外一個更加廣為人知的名字:吳剛。他的妻子與炎帝的孫子伯陵通姦而懷孕,三年後一胎生三子,分別叫鼓、延、殳。鼓和延據傳說是鍾、磬的發明者,也是樂曲的最早創制人。

除了這一個吳姓的記載外,還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傳說——黃帝的媽媽就姓吳。可見,吳姓是很早就有的了。

上古吳姓中還有一個跟後羿齊名的神射手,叫吳賀。這個人在《帝王世系》裡面有記載,只不過後來咱們只記住了後羿這個射太陽的,卻忘了吳賀。其實我個人覺得,說句玩笑話,拿箭射太陽有沒事找事的嫌疑。吳賀就有正事兒多了,基本上就是打獵、打仗,在當時非常厲害,可惜後來名聲沒那麼大。

其實,吳姓的主要來源不是上面的傳說,是什麼呢?還是姬姓。這就又要說到周朝的老太王古公亶父了。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老大叫太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歷。這三個人都非常賢能,非常優秀。但是,按照周人的傳統,只有長子也就是太伯才可以繼位。然而,老太爺最喜歡的卻是老三季歷,兒子們也都看出來了。這時候,出現了非常感人的一幕:太伯和仲雍知道父親喜歡弟弟季歷,他倆居然跑了,離家出走了。從陝西岐山一路南下,來到了當時還沒有開化、荊蠻遍布的吳越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江浙一帶。到了那兒以後,兄弟倆就按照當地風俗來生活了。什麼風俗呢?紋身、斷發。紋身,就是在身上紋花紋;斷發,中原漢人是不能剪發的,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得毀傷,但是他們按照當地的風俗也把頭發剪斷了。這等於什麼?自絕希望:他們已經變成蠻族了,就不可能繼承王位了。季歷於是就繼承了王位,是為周季王。後來,武王克商,周朝建立,太伯和仲雍的後裔都受到了周王朝的表彰。其中有一對兄弟,一個被就地封在了吳地,也就是今天江蘇無錫這一帶,子孫就以吳為姓;而另一個被封到了虞,就是今天的山西平陸一帶,他的後代也就有改姓為虞的。所以,姓吳的和姓虞的一般認為是可能有血緣關系的。過去,在江南的一些吳氏大族裡面,吳虞是不通婚的,因為雖然虞國在山西,吳國在江蘇,但畢竟是來源於一對親兄弟,從根兒上說是一家人。

在江蘇常州、無錫一帶,有關太伯的遺跡非常多,直至今日,在無錫市的鴻山,也就是梅里山,還有太伯墓。當然,到底底下埋的是不是太伯誰也不知道,但是大家都叫它太伯墓,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還有一些非常奇特的吳姓存在於兄弟民族當中,例如苗族的吳姓就特別多。苗族在學習漢文化的過程中,他們就逐漸把本民族姓氏用漢字來表達了。苗族吳氏當中出現了很多人才,其中明朝有一位叫吳鶴的,是王陽明的得意弟子。直到今天,在湘西當地苗族中,吳姓還是第一大姓,這是很獨特的。苗族吳姓里邊甚至還分支分派,比如分出了一支姓伍的,這很有意思。另外,蒙古族非常古老的七大部落中有一個部落姓吳蘭蘇和,後來就以吳為姓,他們跟漢族的吳基本沒有血緣關系。鄂倫春族裡也有姓吳的,是從吳查爾坎這個姓改過來的。東北的赫哲族中也有吳姓人氏,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冰山上的來客》這部電影,電影的編劇白辛(原名吳宇洪)先生就是赫哲族。

古時候,吳姓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江蘇無錫一帶,慢慢地向北方齊魯一帶發展,後來遷入了河南、安徽。總體來說,中國大多數姓氏都是從中原往南遷徙,吳姓的遷徙方式卻不太一樣,它先在南邊形成規模,接著往北發展,不過造成的結果倒是一樣的。歷經各種戰亂,吳姓在全國各地落地生根。大概三國時就已經有吳國的吳姓人到了台灣,現在吳姓也是台灣的大姓,吳姓人口數量一直排在第六、七名。

民國初年,吳姓出了一位著名的將軍——吳佩孚,他身為大軍閥,晚年拒絕與日本侵略者合作,非常有民族氣節。吳佩孚是秀才出身,是有文化的,他對自己的姓氏非常自豪,常常自己研究,結果他發現自己和當時的日本天皇居然是同輩,都是吳太伯第121代子孫。這事就很有意思了。怎麼回事呢?據說,當年吳國被越國滅掉以後,有一批遺民東渡到了日本,天長日久就逐漸融合到日本民族中,其中的一支後來演變為日本的皇室。漢、魏至隋唐時,日本吳人懷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來朝拜大陸王朝,並鄭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吳太伯的後裔。我國的史書《魏略》、《晉書》、《梁書》、《北史》、《路史》,對此都有記載。數千年來,他們一直保留著自己的血緣標志「吳」,並衍生出今天日本的「吳服」、「吳漢」、「吳服部」等日本姓氏。可見,日本人還與吳姓人有這么悠久的血緣關系。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3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9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3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5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