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什麼時候廢除中醫的
Ⅰ 日本國漢方葯是廢醫存葯後的葯么
日本的漢方葯是我國中醫傳入日本後,被日本人改良過的版本。
我國的中醫傳入日本以後,由於很多葯材在日本沒有,而且日本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一些中醫的醫術不起作用,於是日本的醫生把中醫融合了自己本來的醫術,於是成了漢方葯。
Ⅱ 中醫是不是都是騙子嗎
中醫不是騙子,我也是一為愛好者,其內容深奧不是一時能掌握的,有的中醫師到退休了,也沒有領會其某一些個別方面的所以然來的情況也不是沒有的,中醫關鍵是靠辨別每一個人的體質來分別施治的,肝炎的問題一要健康用眼,其次護胃是關鍵,按中醫的說法是見肝之病首實脾胃,『實』就指要夯實脾胃的基礎,長期透支用眼的話,其實就是透支肝氣,因為五臟中肝主眼之關系緣故。還有就是平時少吃一些辛香類的食品,特別是類似方便麵中的一些調料品。
Ⅲ 世界上中葯專利10%歸日本〈漢方〉,中國的中醫何去何從
向來對日本沒有好感,以後也是!但這個問題是只能說,中國的悲哀與日本的狡猾。日本對中醫嚮往已久,學習已久。中國本應是中醫的翹楚,世界的頂峰,但遺憾的說,民國初期的廢中醫,崇西醫,留下了遺毒。結果是中醫現在面臨的悲哀境地。日本不說中醫,自然有它的狡猾的一面,但它說是漢方,也是遮了一半的面了,漢時封了個倭王的印,也勉強說的通。
國人應該反省的是:為何學習西方比中國久的日本,還對漢方如此眷戀?為何中國還有對中醫的一片質疑?
博大精深的中醫和儒家文化中經史子集一樣都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可在迖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被國人唾棄的同時,又大力吸取西方文化,包括服飾和思想,不分優劣,來者不懼,致使大批人才外流。
現在國家正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並付諸行動,其中《中國詩詞大會》已辦了五季,這是再好不過的現像。它需要一個磨合重組的過程。至於日本,從唐以來,就崇尚漢文化。現在,恢復傳統文化已刻不容緩,困為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作為中國,認識自已不足,學習他人長處,沒什麼丟人的。
一提到漢方葯,多少人都感到一種嚴重的、窒息般的淪陷感,因為日本把我們古代經方都申請了專利,其每年的中葯材消費量在全球佔比多少多少,中成葯銷售量佔世界多少多少,這些數據,讓不少人熱愛中醫葯者非常擔憂,更讓中醫黑沸騰的、得瑟的差點閃了老腰。
日本對中醫葯的態度,是廢醫存葯,廢除了中葯賴以生存的基礎性的中醫,所謂的漢方葯就沒了靈魂,以至於時有因不對症而發生意外的事情,此為其一。
再者,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其中有大家都知道的專利制度,沿用的是西方國家的那一套,其中漢方葯能申請的是發明專利。發明專利不是一申請就完事了,它還有一個公示期,公示期內對其有異議且經過審議屬實,該發明專利申請無效,或者說在公示期無異議,該專利被通過審批合法後,如有人拿出確鑿的證據,證明在此專利申請前已經使用,該專利仍然可判無效。
那麼,日本在多數歐美國家給漢方葯申請了專利,漢方葯用的就是中國經方,在歐美國家及其本土,它的中成葯——依據經方製成的漢方葯暢通無阻,但是,日本怎麼不到中國申請專利呢?難道說中國14億人的消費規模它看不上?還是說它自己心虛不敢來申請?它到中國申請專利,隨便就能找到出處給予否定,它的死方,在鼻祖面前沒有任何地位。
中國的文化,包括中醫葯文化,對東亞、東北亞、東南亞影響比較大,中國上千年來對中醫葯的研究和發展從未停止過,即便是民國時期沸沸騰騰的廢除中醫浪潮,亦未阻擋中醫葯的研究與發展。及至新中國成立,毛主席更是大力提倡中醫葯,數次成立西學中培訓班,鼓勵創新,鼓勵能夠出一些名醫、大家,也的確培養出不少名醫、大家。若論中醫葯的地位和研究、理論、實踐水平,中國是鼻祖而且永遠是鼻祖,中國永遠站在最高峰,這是毋庸置疑的。這點文化自信,業者不能丟失,不能盲目窒息、淪陷。
只是,我們要看到中葯的主流制劑仍然以水煎劑為主,中成葯還有濃縮丸、蜜丸、粉劑、膏葯貼、滴丸、酊劑、單方顆粒等劑型,水煎湯劑靈活但較為麻煩,服用口感差,還有就是喝一天下來漲肚子,有的病人服葯需要幾個月,每天將近一升的苦葯喝下去,真的需要勇氣和恆心,與西葯相比方便性、體驗性差。
這幾天,我就是連續十天服中葯湯劑,熬制麻煩,口感不好,不能攜帶,一天喝下去肚子脹脹的,論療效,沒的說,第一天就有效果,為了治病,也得咬著牙捏著鼻子喝,真的不好受。好歹今天是最後一天,總算熬到頭了。
在這一方面,中葯制劑的劑型需要創新,還要滿足千人千方的辯證需求,如果能夠在中葯制葯工藝上實現個性化、集約化、智能化的突破,中醫葯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它的蓬勃發展勢必所向無敵。
什麼漢方葯,都是浮雲。
中醫!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瑰寶國寶!
已經走到最危險的"十字路口"!
中醫的作用、療法!
通過非典、新冠肺炎兩次大瘟疫臨床救治,已經有了雄辯的事實!
中醫(國醫)是中華民族人民需要的、必不可少的醫療技術!
應如何重視、如何傳承、如何發展、如何創新?!
讓中醫為中國人民服務!
為世界人類服務!!!
漢方是啥?就是中醫中葯漢方嘛!日本人有漢字、漢服、漢方嗎?沒有!然日本人開先河將中醫中葯的漢方製成類似西葯即中葯飲片提純葯賣給歐美及世界各地,且以食品之名,中葯治病之實坐實了中葯漢方,這些就是日本的中葯西做了,拿中醫中葯10%的專利費也算客氣了。日本人原則上也算是與漢人、朝鮮人同屬中華圈,我們中國人也要客觀看待日本人的某些做法,切勿主觀上太過於感情用事,目前日本漢方佔有90%以上的世界中醫葯市場。對此,我們應該學習別人的長處把中醫葯事業發揚光大,不要再做出傷害祖國傳統醫學的行為了,讓真正懂得中醫葯的內行人士發展管理中醫葯事業!
中醫何去何從?
這個問題得從幾個層面來說:
一、西醫分科層面
1、西醫分科診斷、治療「高大上」
從診斷分科層面上說,體檢、化驗、拍片、CT、彩超、切片、核磁共振等現代醫學技術手段的應用,叫患者「眼見為實」。
從治療分科層面上說,服葯、輸液、手術、化療等現代醫學治療技術手段的應用,讓患者「治死不疑」,回頭還得說聲:「謝謝!」。
從醫學科研層面上說,每個時代都所突破和提升,相應的醫護系統、管理系統、診療設備系統,都不斷更新換代,讓人耳目一新,令人趨之若鶩。
從醫患關系層面上說,西醫有統一的執業行規層面和法律層面的保護。
二、中醫全科層面
從診斷全科層面上說,望聞問切,一直沿用至今,沒有創新和突破。
從治療全科層面上說,理法方葯,傳承至今,沒有多大建樹,可以說一直在啃「老」。
從科研層面上說,廖廖無幾。
從醫患關系層面上說,各說一詞,各自為戰,各自為大,一盤散沙。
中醫葯的出路還在於兼收並蓄。西方醫學的現代化的診病手段有其可取之處。中葯的葯理,療效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日本人把中葯的組方進行細致研究,我以為這才是中醫葯的根本出路。中葯講究炮製,中葯治病講究組方,研究不同的炮製,不同的組方的真實效果,是現在葯企的出路,也是中醫葯的出路。具體的操作是:對組方提供者,有股權,由葯企進行科學研究:原葯產地,不同的炮製方式,不同的煎葯溫度,有什麼樣的療效最後定型後由國家檢驗並強力保護。這其實也就是50年帶60年代很多工作的繼續。應給予葯企產權保護。
中國中醫急功近利,憑著老祖宗留下的實踐成果混飯吃,致使國內中醫只知大把的從病人頭上摳錢,不知鑽研中醫深層次的醫用技術和效果,在中醫醫用功能方面,總是說不清中草葯的毒副作用,總是用一句「尚不明白或尚不清楚」,來掩蓋中葯的副作用的成因,留下無限的詬病,不知這種推矮的說明還要走多遠。
正因為中醫如此多的留下把柄,讓很多一部分人,對中醫的作用產生懷疑,個別人甚至說出了中醫無用論和偽科學論,如方子舟之流,極力的誇大中醫的短處和無用,導致一部分人肓從跟上瞎起鬨,如此謊誕的言詞,國內中醫界盡沒有一個人出來反斥,實在讓人郁悶,不知那些「專家、教授」等都干什麼去了,不吭聲反斥,就是選擇了默認,你能讓想看中醫患者不對中醫望而卻步嗎?。
國內對中醫研究如此冷漠,而國外對中醫深層次的研究卻如火如荼,不斷出現新成果專利,特別是亞洲近鄰的韓國和日本,對中醫研究投入大量經費,日本猶為特出。長此以往,我們的中醫醫療水平就會大大落伍,跟在國外中醫醫葯水平的屁股後面了,屆時會怎麼樣呢?一是打了老祖宗的臉,二是為了提高中醫醫療效果,只能拿錢買別國的專利了。那時再無人敢言,中醫是中國人的「中醫」,更無敢言中醫是中國的瑰寶了。
一句話,中國的中醫,如還躺在老祖宗遺留下來的經驗之上,不思創新,不知深研中醫療效的話,你們就跟不上國外中醫研究的步伐了,背上罵名吧!
中醫現代化、國際化是中醫振興並發展的必由之路。
現代醫學(絕不是貫會放血療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西醫),融合了現代科學技術領域的許多研究成果,走的是實證之路,也就是說,它的醫學手段可以被其它學科印證。而中醫則不行,中醫首先要用現代科學的語言重新闡釋陰陽、五行、虛實、氣血等等概念,何為脾虛?何為肺燥?人體為什麼要陰陽平衡?經絡到底是什麼?是否真的存在?存在的依據是什麼?解釋通了,有了理論基礎,接下來就是走實證之路,再以「醫者」「意也」的態度,只能被質疑和唾棄。至少你該有一個判定體系,脾虛、肺燥、陰陽失衡的判定依據是什麼?治療方法是什麼?治療效果是什麼?只有擁有這樣的判定標准,並可以按照標准驗證之,質疑者才會閉住嘴巴——不要說中醫特殊,需要因時、因地、因人辯證施治——呵呵,這是一塊了不起的遮羞布、擋箭牌!
至於日本子的漢方專利,連冰山一角都不算,一粒冰渣而已。只要朱鶴亭老先生等大師投身中醫葯現代化、國際化事業,不再耍嘴皮子拿大牌,我們的專利豈止10%?!
中醫還是中國之本土醫。漢方專利如何,在中國這塊土地可以不承認它的專利權,不給它進入之機。
國際上,等中醫准備大舉進攻再說吧。專利權也是有時限的,總有失效的那一天。
中國中醫做好自己的事情。別為無法做的事情擔憂。
中醫最該做的,時下是對陰陽五行理論的研究,以及中醫培訓,回歸傳統,讓中醫能夠更好的治病,治大病,解決百姓疾苦。
中國市場在這里,世界的疾病問題總是存在,大病,難病依然無解。用好中醫,發揚中醫之所長,治好疾病,何愁中醫無路。
路在腳下,關鍵是做好自己,解決問題。
Ⅳ 「廢止中醫案」是怎麼回事
【國民黨時期的廢止中醫案】 對中醫歧視、摧殘最酷的莫過於國民黨政府。 1929年2月,國民政府召開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議,通過了西醫余雲岫等提出的「廢止舊醫(中醫)以掃除醫葯衛生之障礙案」,另擬「請明令廢止舊醫學校案」呈教育部,並規定了6項消滅中醫的具體辦法: 1、施行舊醫登記,給予執照方能營業,登記限期為一年。 2、限五年為期訓練舊醫,訓練終結後,給以證書。無此項證書者停止營業。 3、自1929年為止,舊醫滿50歲以上、在國內營業20年以上者,得免受補充教育,給特種營業執照,但不準診治法定傳染病及發給死亡診斷書等。此項特種營業執照有效期為15年,期滿即不能使用。 4、禁止登報介紹舊醫。 5、檢查新聞雜志,禁止非科學醫學宣傳。 6、禁止成立舊醫學校。 這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 「廢止中醫案」。曾留學日本學習西醫的余雲岫,是廢止中醫派的代表人物。他一向攻擊貶低中醫學,把中醫等同於巫術,甚至直指「中醫是殺人的禍首」,必欲廢止清除而後快。他對中醫的處置辦法是「廢醫存葯」,中醫廢止,而中葯作為醫學研究資料尚可以加以利用。余雲岫提出「廢止中醫案」的四點理由是:(1)中醫理論皆屬荒唐怪誕;(2)中醫脈法出於緯候之學,自欺欺人;(3)中醫無能預防疫癧;(4)中醫病原學說阻遏科學化。他多次解釋該提案是打算在五十年內逐漸消滅中醫,一者任其老死,自然消亡;二者不準辦學,使後繼無人。因此,余雲岫被世人譏評為「東西醫奴隸」,成為千古罪人。 1929年2月26日,上海《新聞報》首先披露此事。消息傳出,全國為之震動,人們熱血沸騰,中醫界空前大團結、大覺醒,在全國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廢止風潮。上海市中醫協會首先發起召開上海市醫葯團體聯席會議,邀集神州醫葯總會、中華醫葯聯合會、上海中國醫學院、醫界春秋社等40餘個中醫葯團體的代表商討對策(Petition Report of National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Organizations Chronicle of Medical Field,1929,34:48.全國醫葯團體請願報告,醫界春秋,1929,(34):48)。會上討論決定,組織上海醫葯團體聯合會以便採取統一行動,議決籌備召開全國醫葯團體代表大會,定會期為3月17日。1923年8月17日,全國醫葯團體代表大會假上海商會會場舉行開幕式。 為了表示對大會的支持和擁護,上海中醫、中葯界分別停業半天,葯店門前張貼許多醒目的標語,如「擁護中醫葯就是保持我國的國粹」、「取締中醫葯就是致病民的死命」、「反對衛生部取締中醫的決議案』等等。會場上懸掛著巨幅對聯「提倡中醫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葯以防經濟侵略」。出席大會的有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15省132個團體的代表共262人。經大會議決的重要提案包括: (1) 請願問題,議決由執委會負責辦理。推選謝利恆、隨翰英、蔣文芳、陣存仁、張梅庵組成晉京請願團,分別向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國民政府、行政院、立法院、衛生部、教育部等單位請願,要求撤銷廢止中醫提案。 (2) 建設問題,請求中醫葯學校加入學校系統,准予立案,並設立各省中醫葯學校。 (3) 確定3月17日為中醫葯界大團結經念日——國醫節。 上海名中醫張贊臣主辦的《醫界春秋》,出版號外「中醫葯界奮斗號」,揭露余雲岫等人的陰謀。3月2日,余雲岫主編的《社會醫報》竟然公然刊出了還沒有宣布實行的「廢止中醫案」。這無異於火上澆油,雙方劍拔弩張,直面對峙起來。幾天內,數不清的各地中醫葯團體的質問函電飛向了南京政府。 1929年3月17日,全國17個省市、242個團體、281名代表雲集上海,召開全國醫葯團體代表大會。會場上懸掛著「提倡中醫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葯以防經濟侵略」等巨幅標語,高呼口號「反對廢除中醫」、「中國醫葯萬歲」。大會成立了「全國醫葯團體總聯合會」,組成赴京請願團,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議案。上海中醫葯界全力支持大會,罷工半天並提供全部交通工具。同時,全國總商會、中華國貨維持會、醫葯新聞報館,以及南洋華僑代表等電請保存國醫。社會公眾輿論也支持中醫界,提出了「取締中醫葯就是致病民於死命」、「反對衛生部取締中醫的決議案」等聲援口號。一時間群情激憤,運動的浪潮頗似「五四」運動在中醫問題上的重演,可見廢中醫是何等地違背民心。為了紀念這次抗爭的勝利,並希望中醫中葯能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弘揚光大,造福人類,醫學界人士將3月17日定為「中國國醫節」。 國民政府沒料到會造成如此軒然大波,當時正值召開國民黨第三次代表大會,葉楚傖、李石曾、薛篤弼等要人親自接見了請願代表並表示慰問。這迫使衛生部不得不公開表示對中醫並無歧視,並面允代表:該提案雖獲通過,但暫不執行;改稱中醫為國醫;同意成立「中醫學社」。 雖然這次斗爭取得了一定勝利,但政府的反中醫政策絲毫沒有改變,廢止中醫一直在以變相的手法進行著。不久,教育、衛生兩部通令中醫禁止參用西葯及器械;中醫學校降格為中醫傳習所或中醫學社,不準用學校的名稱,以限制中醫人才的培養;中醫醫院改為醫室等。目的仍是企圖逐漸消滅中醫,全國醫葯團體總聯合會尤為南京政府所忌恨。該會人力、物力、財力雄厚,動輒通電全國,號召力很強,是中醫界與南京政府斗爭的強有力的組織。1931年1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以該會不符合法律強令解散。這再次激起中醫葯界的憤怒。2月1日,中醫界在上海召開臨時代表大會,有17個省市及南洋、菲律賓等223個團體的457位代表參加。這時的中醫界已清醒認識到行政地位的重要性,於是明確提出中西醫平等待遇,中醫參加衛生行政,中醫葯改稱國醫國葯,編纂中醫葯字典及教科書等,並再次派代表進京請願。這次請願的規模和聲勢較前一次更大,驚動了蔣介石。他先是煞有介事地答應代表,讓文官處撤銷兩部公告。然而這不過是緩兵之計,代表們一撤,身兼教育部長的蔣介石馬上以教育部的名義推翻了自己的諾言。 1930年3月,由焦易堂等人提議,仿照國術館之例,在南京設立了中央國醫館,並在各省及海外設立分館、支館。它負責制訂學術標准大綱,統一病名,編審教材,設有學術整理委員會和編審委員會。人們正奇怪呢,難道國民政府忽然熱心起中醫來了?其實是為了緩和中醫界的憤怒情緒。國醫館的經濟來源,名義上是國民政府每月支給五千元,但從第二個月起就減半發給,使得國醫館遲遲辦不起刊物、開不起訓練班,要靠分館和各地中醫界的接濟來維持。這是一個半官、半民、半學術的特殊組織,是在特別情況下建立的畸形機構。它的建立曾使中醫界歡欣鼓舞,但因受政府操縱,國醫館名為學術機構,實為政府的御用工具。所以國醫館成立後作為不多,形同虛設,曾受到中醫界的尖銳批評。
Ⅳ 中醫可信嗎,為什麼日本人還信中醫
為什麼不可信呢,幾千年來的沉澱。只是因為西醫學習比較直觀,所以學成也比較明顯,然後治療的時候多數都是外在顯露的,而且在這個快餐的時代,大家都只想立即馬上。所以學的人只想馬上學成,學不好中醫,當然就做不成好中醫,也治不好病。給很多人感覺就是中醫不能馬上治好,然後就懷疑了。
Ⅵ 民國時期,為什麼要禁止中醫呢
中醫,是老祖宗歷經數千年不斷探索和臨床驗證後,給國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在西醫還沒進入中國之前,一直獨力承擔著整個民族救死扶傷的重任。
鴉片戰爭後,隨著西學東進,西醫也漸漸得以進入中國。中醫、西醫同為治病救人,本應並行不悖殊途同歸,並沒有孰優孰劣之分。中醫、西醫爭論由來已久,禁止中醫始於道光,而盛於民國。
公元1822年,即位僅一年的清道光皇帝突然下了道聖旨,「針灸一法,由來已久,然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醫院針灸一科,著永遠停止」。究竟為什麼要禁止?至今仍是清朝的一大懸疑。
各自在廣慈醫院住院部抽取一名傷寒病人進行治療,治療時間以二十天為限。丁甘仁醫生抽到的是一名35歲的法國人,在服食五帖中葯後,病人基本康復。結果,二十天後廣慈醫院的洋人院長面對眾多記者宣布中醫獲勝。
即便如此,1929年國民政府在召開的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議上,就迫不急待通過了「 廢止舊醫以掃除醫葯衛生之障礙案 」,同時規定六項廢止中醫的具體措施。即「廢止中醫案」。其中的第四、五項等同於宣告中醫並不科學。(四、禁止登報介紹舊醫;五、檢查新聞雜志,禁止非科學醫學宣傳。)
此時的中醫中葯被描繪成巫術,而最為積極並極力要求廢止中醫的,是曾留學日本的西醫余雲岫,認為中醫是「 殺人的禍首 」,要求五十年內消滅中醫。
Ⅶ 國家為什麼要廢止中醫自學考試
為余雲岫、褚民誼等人先後提出了四項議案,列出了限制中醫開業、不準辦學等方法。
1929年2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召開了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考慮到提案過於激進,中央衛生會議權衡再三,最後通過的廢止中醫案———《規定舊醫登記案原則》,實施辦法緩和了許多。
規定了廢止中醫的三條原則:「甲:舊醫登記限至民國十九年為止;乙:禁止舊醫學校;丙:其餘如取締新聞雜志等非科學醫之宣傳品及登報介紹舊醫等事由,衛生部盡力相機進行。」
(7)日本是什麼時候廢除中醫的擴展閱讀:
廢止中醫的相關情況:
1、上海市中醫協會首先發起召開上海醫葯團體聯席會議,邀集神州醫葯總會、中華醫葯聯合會、醫界春秋社等40餘個中醫葯團體代表在六馬路仁濟堂舉行大會,商討對策。
2、中醫界之抗議舉動,得到了上海各大報館的同情。從3月初開始,中醫界開始在上海《新聞報》、《申報》、《時事新報》上發表在上海召開全國醫葯團體大會之通告、通電。這些報社也陸續發表社評,跟蹤報道中醫界抗議集會動向,並給予輿論支持。
3、上海中醫界1000多人停診,葯店老闆及職工也有數百人參加。會上討論決定,組織上海醫葯團體聯合會以統一行動,議決3月17日召開全國醫葯團體代表大會。
Ⅷ 國醫節的抗爭
北洋時期,政府一味推行西洋醫學,而無視中國傳統醫學的存在。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醫「致難兼采」為由,在新頒布的學制及各類學校條例中,只提倡醫學專門學校(西醫)而沒有涉及中醫,則完全把中醫葯排斥在醫學教育系統之外。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
消息傳出,各地輿論反響強烈:「教育部定章,於中醫學校之課程,刪中醫科目,是可忍,孰不可忍。」揚州中西醫學研究會創始人袁桂生首先公開批評北洋政府的醫學教育政策,從此拉開了抗爭的序幕。他說:「今年教育部所頒之醫學專門學校章程,事前既未採集眾議,更未宣布其政見,貿然自訂之而自頒之。……教育總長對此事當負完全責任,延聘海內醫界同人討論此事,先從編書入手,將來即以新編之書為全國醫校講義及參考書。」並指出清末民初兩次制訂學制均以日本體制為藍本,而日本早在明治維新就已推行廢除中醫的政策,其不列中醫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決非「漏列」二字可以遮掩過去。
1913年,教育總長汪大燮公開提出廢除中醫中葯。他在接見京師醫學會代表要求將中醫列入醫學教育系統時,竟毫不掩飾地說:「余決意今後廢去中醫,不用中葯。所請立案一節,難以照準。」接著,江西當局頒布了取締中醫章程32條,與汪遙相呼應。隨後,教育部公布了「大學規程」、「醫學專門學校規程」和「葯學專門學校規程」,仍摒中醫於政府教育體系之外。於是,中華教育社聯合江蘇、湖北、山西等中醫團體,向教育部提出中醫加入醫學系的要求,但教育部以中醫不合教育原則為由予以拒絕。而對這種情況,上海 「神州醫葯總會」會長余伯陶等通函各省徵集意見,聯合全國19個省市中醫界和同仁堂、西鶴年堂等葯業人士,組織了「醫葯救亡請願團」,推舉代表進京向教育部、國務院請願,力請保存中醫中葯,並將中醫納入學系。連日來,各地民眾也紛紛集會、通電,抗議政府棄中揚西的政策。
迫於壓力,政府一面虛與逶迤,詭詞搪塞說廢除中醫中葯的政策不會實施,一面仍拒絕將中醫列入醫學教育計劃。教育部甚至在批示中明目張膽地將中醫說成「非最新學說」、「非具有完全科學知識」,於是立案「應勿庸議」。國務院的批示與此類似。中醫界的第一次斗爭就這樣失敗了。
1922年3月,北洋政府內務部頒布了《管理醫士暫行規則》,規定發給醫士開業執照的資格,必須經各地警察廳考試及格領有證明文件者,或在中醫學校、中醫傳習所肄業三年以上領有畢業文憑者;醫士診病必須開設二聯單,匯存備查,如有葯方不符或醫治錯誤,經查「予以相當處分」等。如此摧殘醫生、束縛醫學的條款受到中醫界的強烈反對。上海中醫學會迅速行動起來,與中華醫葯聯合會召集了有170人參加的大會,大家一致認為審查醫士資格應由醫學會或推出各地名醫主試,而不是由警察廳主試;並通知全市醫生拒領執照,定期召開全國中醫大會,各地紛紛響應。會後派代表赴南京請願,要求內務部取消《醫士規則》。在一片反對聲中,內務部被迫宣布暫緩實施《醫士規則》。
Ⅸ 彭靜山的學醫道路
我學習中醫是在二十年代,那時候全東北沒有一所公、私立中醫學校。學習中醫只有三個途徑:一個是家傳。我的先人並沒有做醫生的,這當然是談不到了。二是自學。古語說:秀才學醫,罩里捉雞。然而,我還是不到十六周歲的孩子,文言文都看不懂,那裡比得上秀才。這條道也不通。三是師承。就是拜老師,從頭學起。我只好走這個途徑。
學醫經過
我的第一位老師劉景川先生,是不第秀才。在遼寧省開原縣那l佯的荒僻小縣,只有兩位鳳毛嶙角的進士,舉人一位沒有,秀才也不多,因此不第秀才也算名流。劉老先生滿腹經綸,能作詩,善制燈謎,下筆千言,文不加點。但是文章僧命,屢試不第,只好設館教學。劉老先生的父親、哥哥都是醫生,老先生也研究醫學,創辦必仁醫學社,只佔一問房子,南北大炕,共有二十四名學生。北炕十二名讀四書五經,南炕十二名讀醫書。這邊講書,那邊寫字,彼此互不幹擾。每年學費二十五枚銀圓。我是孤兒,家又貧窮,由我叔父東湊西拼代交學費。一切都按照私墊的方法,講書,念書,背書,寫字,起五更上學,除按時回家吃飯以外,沒有運動時問,半夜放學。所安排的課程從《葯性賦》、《湯頭歌訣》、《瀕湖脈學》、《醫學三字經》(我們叫做四小經典)開始,加上((四百味葯性歌括》,劉先生自己編的《本草匯編》七言歌,即把《奉草備要》編成歌訣,如甘溫回表生黃芪,炙溫三焦壯胃脾等等,倒也合轍押韻?易讀好記。而後再學《內經》、《傷寒》、《金匱》、《本經》所謂四大經典以及《醫宗金鑒》的幾種心法、《中西匯通選讀》等,兩年來就讀了這些醫書。
劉先生善寫醫學論文,敦給我們怎樣寫論文,五、六百字一篇的文言文,每周寫一篇。理法方葯,無所不備。
讀醫書的第二年,開膩考試中醫。彼時沒有衛生局,由公安局衛生科辦理。我們一共有六位同學去應考,只憑念會了上述有限的醫書,加上會寫醫學論文這點本領,竟敢於一試。主考官是開原兩位懂得醫學的紳士。一位是當過縣長的丁一青先生(遼寧省中醫醫院成立時,曾聘為顧問,年已八旬,耳聾特甚,任職二年,顧而不問),一位是拔貢出身的女子中學校艮王鍾珊先生。所出的題並不難,平時我們都做過。
考試結果,我們六名同學的名字,金膀高懸。但是榜後出了一道布告,卜寫著我們六個人的名字,說:查某某六人,試卷雖佳,而年齡過輕,行醫未免瀑人。
暫時不發給行醫執照。該生等努力為之,前途無量。我們本來是在老師的鼓舞下,身入考場,見見世面,體驗一下考試的情況。用諸葛亮的話說,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自知不具備當醫生的本領。但是,眼看著別人領到行醫執照笑容滿面,我們既嫠且妒,悵恫地I叫去向老師匯報。老師哈哈大笑,異常高興。他的心理是,六名學生全部高中,而且名列前茅,醫學社的名譽,從此聲價_卜倍,明年曲新生將要成倍增加。可是,實際結果,適得其反。原因是這樣;
有一天師娘(我們對老師夫人的稱呼)抱著有病的孫女,請老師看病,我們破天荒第一次遇見這樣的好機會。同學們停下讀書,聚精會神地看著老師怎樣看病。老師看了半天,一句話也不說。師娘急了,問;她到底是什麼病?老師也急了,緊張而又難為情地說;我知道她是什麼病l同學們楞了,互相用眼睛示意,原來老師不會看病。
我想,我們念醫書是為了將來當醫生。老師不會看病,不論他講的怎麼好,文章作的怎麼高,將來和他一樣,也只能去教醫經。可是如果我也掛個牌子叫什麼興義醫學社,我可還是個小孩子,有誰來給我當學生?所以,第三年我便退學了。人同此心,別的同學也這樣想,學生因而日漸其減。
第二位老師是劉景賢先生,他只有二十六歲,自己開設診所,字型大小是瑞霖醫社。東北的醫生都各有葯材,診費葯費混合在一起,沒有單收診費開方的習慣。劉先生很有名望,每天求診者絡繹不絕。他看病時口若懸河,高談闊論,談的一多半閑話,至於病情,只是簡單的說幾句,給病人丸散葯多,開方很少。於是叉產生了問號:第一位老師,每天講理法方葯,辨證論冶,結果不會看病;第二位老師,病人很多,但不談醫理,病人還很滿意,據說吃葯有效。那麼,會講的不會看病,會看病的不會講,我們讀了這么多書,究竟理論和臨床怎樣聯系?還是莫名其姑。
這時候,開原城來了一位針灸專業醫生廟雲閣先生。他專用針灸治病,偶然也用一些葯,但以針灸為主(東北針灸專業醫生,解放前十餘年才育,但是很少),病人很多,兼收徒弟。我和劉景賢先生都邦廟先生為老師,劉先生在中醫方面,是我的老師,在針灸方面是我的同學。唐先生教學方法,與,玟不同,因為病人很多,每天只教兩小時。首先教給我們詞息吐納,每人都盤腿坐在炕上,眼睛半閉,叫做垂簾,看樣子象老和尚打坐似的。以後就是練臂運掌,練氣運指。這一套要每天早晚自己練習,不許間斷。接著就是掛線循經,學習經絡走行。店先生講經絡的方法也很特殊。講到哪一經,選一名同學,脫了衣服,把這一經的體表全都稞露出來,崩織毛衣的毛繩一條,以水浸泡,取出來放在經絡循行線上,非常醒目,形象教學,講得很生動。第三步就是點穴。唐先生說:點穴要口傳心授,每個穴擲有特殊的取穴方法,你們不可輕易外傳。到了這一階段就分班上課,分班的標准,不以學習成績優劣,而按交學費多少而分。
我沒有錢,和朋友借了五元錢,遂被分在丙班,總共只教了七十個穴。最後一階段又台在一起,講配穴、手法,並讓休看病人,學習扎針。唐先生說:穴位是主要的,很少真傳。如果續交學費,還可以升級補課。我心裡著急,但也無可如何。劉先生是甲班,三百六十五穴全學了,但是我問他,他說沒有}己住,不知是真是假。
開原別無名醫,我叔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人托入把我送到沈陽。十九歲第一次坐火車,感到處處新奇。沈陽(彼時叫奉天)十八道大街,鍾鼓二樓,八門八關,人煙稠密,車水馬龍,又有生平所未見的磨電車,弄得眼花繚亂,這都不在話下。我心裡所想的是不知道沈陽的這位老師是什麼樣的醫生。
第一天去拜師,令我非常驚異。老師的診所設在家裡的外院。一進大門,古樹參天,花木蔥蘢,滿地繁花如錦,藤蘿架,金蹙缸,浮水蓮,點綴得幽雅清靜j房後疊石為山,路旁一片平地,綠草如茵。後來才知道這是老師舞劍的場所。室內都是高級設備,沙發地毯,圖書滿架,古玩羅列,名人書畫不少(有些東西我當時並不知道名字,如浮水蓮之類)。拜見老師的時候,見老師不到四十歲,溫文爾雅,舉止大方。身穿串綢大衫,胸側鈕絆上懸掛半個黑大錢。當時很奇怪,以後聽同學說,這是王莽錢,屬於珍貴古玩,可值十幾元大洋。我聽了目瞪口果,舌翹不能下。
幸運得很,這第舊位老師是鼎鼎火名的馬二琴先生。馬老為沈陽名士,學問淵博,往來皆當時名流。
馬老工詩,善書,尤愛古玩。行醫之暇,品茶吟濤,舞劍彈琴。有七弦古琴一張,每當診余,銅爐焚咀檀香,窗明幾凈,靜坐彈平沙落雁等古曲,悠然自得。對大鼓書素有研究,淥通聲韻{』II詁,名演員如奉派火鼓劉問霞,京韻大鼓張小軒等均受其教益,得以字正腔圓,蜚聲藝壇。
馬老原名英麟,字浴書。困性愛占琴,以後又得了一張琚說經過古董家鑒定系明朝嚴嵩之予,'世藩故物的古琴,珍愛倍至,遂自譬二琴。
馬老最大的貢獻是保存了東北的全體中醫。在偽滿時期,日本主張廢除中醫,有人說中醫能治病,F1
書要實際考驗一下。證全東北調查名中醫,只有馬老聲望最高,派人清馬老到長春(偽滿叫新京)。馬老不去,日本用勢力逼去,安置在粹華醫院,是長春最l大的醫院,分為十科,每科設醫長一人,都是日奉人且都是醫學博士。另設中醫科,任馬老為醫長。這是擺擂台比武的形勢。過了兩個多月,一名化噥性腹膜炎患者,外科醫長確診,決定開刀,吉凶不能保。患者不同意,要求馬老治療。馬老用金銀花一百二十克、龍膽草十五克,佐以公熒、地丁、連翹、乳香、沒葯、黃柏,一付痛減,二付痛止,三付痊癒。日本醫長檢查確屬治癒,非常驚異。以後由偽民生部保地司決議保留中醫,改為議醫,並改稱中葯為漢葯。
從馬先生學習二年,除了講解過去讀過而不理解的醫經字句咀外,又補讀了《溫病條辨》。馬老為人謙虛誠朴,為海內三張之一張壽甫先生之好友(彼時張錫純在沈陽行醫)。當時統治東三省的張作霖,常請馬老看癇,人多稱贊。馬老笑日:比如我開個鞋店,張大帥買了找一雙鞋,並不等於我的鞋每雙都特另lj好。這不算什麼。我跟馬老師所受的教育,除醫學、文學、詩詞以外,主要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端正的醫德品行。馬老師教導我們說:對病人要腳踏實地,令心全意,不要學嘩眾取寵的開業術。更不可乘人之危斫斧頭、敲竹杠。張大帥有餞,吃我的葯也和賣給別人一樣,八角錢就是八角錢,一元錢就是一元餞。馬老自己寫了一副楹聯以自勉:十年讀書,十年臨證。
存心濟世,存心對天。可以想見其為人。
解放後,馬老應中國醫科大學之聘,任副教授。
他傳授中醫學術,不遺餘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十年浩劫之中,遭受四人幫迫害,憤死於1969年。
惜哉!痛哉l我對親愛的叔父,尊敬的四位老師,深恩_朱報,每一思及,不覺憮然!光陰迅速,轉眼已過七旬,碌碌平生,一事無或,深愧吾叔吾師教育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