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諾獎是什麼
A. 2022年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
一生理學或醫學領域:長谷川成人是日本東京都醫學科學研究所腦神經科學部主任。他發現TDP-43以及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的其他貢獻。二物理領域谷口尚--日本築波市國立物質-材料研究機構(NIMS)國際材料納米結構學中心研究員和主任。渡邊賢斯--日本築波市國立物質-材料研究機構(NIMS)功能材料研究中心電化學組電氣和電子材料領域首席研究員。他們二位的聯合研究,把二維材料電子行為研究推進了新方向,作為新材料的「石墨烯」的特性發揮到了極致。10月3日,諾貝爾獎將先公布2022年度--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迄今為止,已經有28位日本人獲得了諾
B. 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概要
最早被提名諾貝爾獎的日本人,是北里柴三郎和野口英世。但1901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只單獨頒給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而忽略一同開發血清療法、主導抗毒素研究的北里,使得諾貝爾獎自始帶有歧視現象。
1926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約翰尼斯·菲比格的錯誤學說,忽略世界最初人工誘發癌症的山極勝三郎、市川厚一。因評委主張「別讓黃種人太早獲獎」。 如今,在大英網路全書介紹的「諾貝爾獎癌症研究」中,只提及山極的成就,菲比格被完全刪除。
1929年的化學獎忽略世界最初成功提取硫胺的鈴木梅太郎,因為鈴木論文的德文翻譯沒有標榜「世界首例」。
1951年至1963年間,有6人被提名物理學獎、化學獎。其後,1969年的物理學獎單獨頒給默里·蓋爾曼,忽略共同提出蓋爾曼-西島關系的西島和彥。1996年的化學獎忽略世界最初預言C60分子存在的大澤映二,因為大澤論文沒有翻譯,評委不懂日文。因1998年發現中微子振盪被視為「必將獲獎」的戶冢洋二,終生沒有獲獎。
時至21世紀,諾貝爾獎仍多次遺漏日本人。由於日本科學實力被長期低估 ,造成許多日本人未被提名或失之交臂。
首次獲獎的日本人,出現於1949年。湯川秀樹的獲獎,鼓舞了戰敗後的日本國民的自信心。僅有大學畢業的民間企業技術員田中耕一在2002年的獲獎,引起了世界性的話題。
基於《所得稅法》第9條13號,諾貝爾獎金無需課稅。
C. 截止到2015年日本共獲得多少諾貝爾獎
到2015年,日本人(包括日裔)一共獲得22個諾貝爾獎項。
1949年
湯川 秀樹 物理學獎
1965年
朝永 振一郎 物理學獎
1968年
川端 康成 文學獎
1973年
江崎 玲於奈 物理學獎
1974年
佐藤 榮作 和平獎
1981年
福井 謙一 化學獎
1987年
利根川 進 生理醫學獎
1994年
大江 健三郎 文學獎
2000年
白川 英樹 化學獎
2001年
野依 良治 化學獎
2002年
小柴 昌俊 物理學獎
田中 耕一 化學獎
2008年
南部 陽一郎 物理學獎
小林 誠 物理學獎
益川 敏英 物理學獎
下村 脩 化學獎
2010年
根岸 英一 化學獎
鈴木 章 化學獎
2012年
山中 伸彌 生理醫學獎
2014年
赤崎 勇 物理學獎
天野 浩 物理學獎
中村 修二 物理學獎
上面列出的南部陽一郎在1970年成為美國公民,而獲獎則是在2008年;中村修二2005或2006年加入美國國籍,而獲獎是在2014年。所以嚴格來講,如果是日本國獲得的諾貝爾獎項應該是20個。
D. 日本一年獲得一個諾貝爾獎,是憑借著什麼
剛剛獲獎的本庶佑是第26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也是第5位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日本人。日本超過了德國、英國、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諾獎大戶」,其中23個為自然科學獎。日本人連年斬獲諾獎,離不開日本政府對基礎研究長期穩定的支持。早在1995年,日本國會就通過了《科學技術基本法》,其後制定了多個5年計劃;去年1月,日本內閣審議通過了《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16—2020)》。該計劃提出,未來10年把日本建成「世界上最適宜創新的國家」。
在日本,高校老師不會因為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出科研成果而擔心受到冷落或失去飯碗,在研究過程中,也很少受政府和社會的諸如考核、評價等干擾,可以長期潛心從事研究。日本人獲諾貝爾獎就是在這種體制下產生的。日本的科學技術基礎計劃,並不是由政府直接參與管理、評審,而是由專業機構進行。獲得計劃資助的學者,需要認真開展研究,研究成果不是由行政部門評定,而是由學術同行評價。
E. 幾幾年,日本人第一次獲得諾貝爾
1949年日本人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諾貝爾物理學獎)。
湯川秀樹(1907~1981),日本物理學家,畢業於京都大學和大阪大學,歷任京都帝國大學、東京帝國大學教授。1948年赴美國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4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湯川秀樹,以表彰他在核力的理論基礎上預言了介子的存在。1955年回國。他從電磁理論得到啟發,於1935年提出了關於核子力的「介子理論」。他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
F. 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誰
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1968年獲獎的川端康成與1994年獲獎的大江健三郎。
川端康成「以卓越的感受力表現了日本人心靈的精華」,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千鶴》。其他主要作品有《花的圓舞曲》、《名人》、《舞姬》、《古都》、《山音》、《睡美人》等。
(6)日本人諾獎是什麼擴展閱讀:
川端康成的創作,早期曾受歐洲達達主義、未來主義等文藝思潮的影響,並醉心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喬伊斯的意識流小說,同橫光利一等作家一起,倡導並發起新感覺派文學運動,主張藝術至上,追求「新的感覺」、「新的表現方法」,致力於文體的革新,以對抗自然主義、傳統小說和日本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
後期,他又參加了「新興藝術派」和「新心理主義」文學運動。他的作品表現出這樣的特點:將日本傳統文學中的抒情美和意識流小說的創作技巧結合起來,追求靜止的瞬間之「美」,著力於人物的感情世界和內心生活的描寫,使心理與客觀、動與靜、景與物、景與人的描寫得以和諧統一,創造出作品獨特的「美」的世界。
大江健三郎把存在主義關於「自由選擇」的哲學思考注入自己的文學創作,在創作方法上熔現實主義、心理體驗、變異怪誕風格為一爐,在當代世界文學中獨樹一幟。由於他在作品中「以詩的力量創作了一個想像的世界」,描繪了「一幅當今人類在困境中惶惑不安的圖畫」。
G. 日本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是誰
日本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是湯川秀樹。
湯川秀樹,日本物理學家,1907年1月23日出生於東京一個具有深厚中國文化底蘊的家庭,童年時期就開始學習中國古代典籍,直到暮年。1935年他發表了有關核力的介子場理論,預言了作為核力及β衰變的媒介新粒子即介子的存在,並提出核力場的方程和核力的勢,即湯川勢的表達式。按照這一理論,質子和中子通過交換介子而互相轉化,核力是一種交換介子的相互作用。
1947年英國物理學家鮑威爾等人證實了湯川秀樹所預言的介子的存在。由於在核力理論的基礎上預言了介子的存在,湯川秀樹獲得194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4年,湯川來到雅典參加一次國際物理學研討會,他在會上發表了關於創造力和獨創性的演講,他在演講中說:「作為一個已成為物理學家的人,我完全意識到希臘人給予我的恩惠,正是他們開創了把深藏在自然界中的真理揭示出來的偉大事業。
這一點,我當然也和其他演講人意見相同。然而,對我來說還存在一種額外的情況。」什麼「額外情況」呢?就是中國古代文化背景。
湯川說:「當我大約五歲時,我的祖父和父親就違反了當時的風尚開始教我讀中國古籍,例如由孔子的弟子們輯錄而成的那些書籍了。在十三、四歲時,我在父親的藏書室里找到老子和莊子關於道家的書,而且他們關於自然和人生的哲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哲學差不多和古希臘的哲學一樣古老。」
湯川所說的「風尚」是指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學習西方文化而鄙棄中國文化的現象。
湯川說:「在這樣一種背景上,我進入了建立在古希臘遺產的基礎上的現代科學世界。」
H. 日本是誰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
日本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是物理學家湯川秀樹。
湯川秀樹為圖中左起第二個人
1935年湯川秀樹提出介子學說,以「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為題,發表了介子場論文。當時,量子電動力學正處於草創階段,人們已逐漸認識到,電磁相互作用可以看作是在荷電粒子之間交換光子,光子是電磁場的「量子」,它以光速運動因而靜質量為零。
參照這一理論,湯川把核力設想為帶有勢函數U(x,y,z,t)的特定場中的相互作用,這種場導致所謂U量子,U量子是核強相互作用時交換的粒子,其靜質量約為電子的200倍(後來命名為「介子」),即質子和中子通過交換介子而相互轉化(《論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
他預言,作為核力及β衰變的媒介存在有新粒子即介子,還提出了核力場的方程和核力的勢,即湯川勢的表達式。按照這一理論,質子和中子通過介子可以帶正、負電荷或者是中性的,一個介子可以轉化為一個電子和不帶電的輕子(即中微子)。交換介子而互相轉化,核力是一種交換介子的相互作用。
1937年C.D.安德森等在宇宙線中發現新的帶電粒子(後被認定為μ子)之後,經C.F.鮑威爾等人的研究,於1947年在宇宙射線中發現了另一種粒子,認定是湯川秀樹所預言的介子,被命名為π介子。由於在核力理論的基礎上預言介子的存在。湯川秀樹和坂田昌一等人在1937年展開了介子場理論的研究。1947年提出了非定域場理論,試圖解決場的發散問題。
194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湯川秀樹,以表彰他在核力的理論基礎上預言了介子的存在。
I. 日本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是誰
是物理學家湯川秀樹。
湯川秀樹(1907-1981),日本著名物理學家,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現京都大學)和大阪帝國大學(現大阪大學)。歷任京都帝國大學、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教授。
1948年,湯川秀樹赴美國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49年,因在核力的理論基礎上預言了介子的存在,時任京都大學教授的湯川秀樹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5年返回日本。他從電磁理論得到啟發,於1935年提出了關於核子力的「介子理論」。他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他的獲獎振奮了當時二戰剛剛結束的日本國民的情緒,開啟了日本人在諾貝爾獎的征程。
J. 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1、湯川秀樹:畢業於京都大學,194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在陽質子和中性子之間作為媒介作用的核力,他預言了中子的存在。
2、朝永振一郎:畢業於京都大學,1965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以「超多時間理論」和「魚貫而入的理論」聞名,在量子電磁力學領域的基礎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貢獻。
3、川端康成: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雪國》一書生動的描寫了人生哀傷的幻想和美,從而被稱作現代日本抒情文學的經典。另外《伊豆舞女》《千羽鶴》《山之音》等。
4、江崎玲於奈,畢業於東京大學,197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研究關於半導體,超導體隧道式效果,創始了隧道二極體。
5、佐藤栄作(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197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他作為日本第61任、62任、63任首相,代表國家自始至終反對持有核武器,對太平洋的和平安定做出了貢獻。
6、福井謙一(畢業於京都大學,1981年獲諾貝爾化學獎),他開拓了「新領域的電子軌道理論」,對有關化學反應過程理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7、利根川進(畢業於京都大學,1988年獲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任麻省理工工學院教授。他獲獎的原因是闡明了「多種抗體培養的遺傳原理」,此項成果受到高度評價。
8、大江健三郎,畢業於東京大學,獲1994年文學獎,日本當代著名的存在主義作家,以個人魅力來寫人物以實現小說的現實性。
9、白川英樹,畢業於東京工業大學,獲2000年化學獎,開辟高分子電子學的先河。
10、野依良治,畢業於京都大學,獲2001年化學獎,為「有機化合物的合成」的發展作出貢獻。
11、小柴昌俊,畢業於東京大學,獲2002年物理學獎,他的「神岡中微子觀測」獲得高度評價。對查找宇宙中微子作出貢獻。
12.田中耕一,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獲2002年化學獎,得獎成果「蛋白質解析技術開發」,是諾貝爾化學獎創設以來最年輕得主。他的研究使癌症的早期診斷成為可能。
13、南部陽一郎畢業於東京大學,美國籍,與益川敏英和小林誠共同分享了200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4、小林誠畢業於名古屋大學,與益川敏英和南部陽一郎共同分享了200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5、下村修,有機化學家、海洋生物學家,因為發現和研究綠色熒光蛋白而獲得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他的兒子下村努是資訊安全及計算物理學方面的專家。
16、益川敏英,畢業於名古屋大學,同時被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200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使日本獲得該獎項的人數上升至七人。獲得諾貝爾各個獎項的人數上升至十五人。
17、根岸英一,畢業於東京大學1935年7月14日-),2010年諾貝爾化學家得主,普渡大學教授。
18、鈴木章,畢業於北海道大學,1930年9月12日-),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北海大學榮譽教授。
19、山中伸彌,1962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日本醫學家,京都大學再生醫科研究所幹細胞生物系教授,大阪市立大學醫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高級研究員。201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20、中村修二,1954年5月22日出生於日本伊方町,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2014年10月7日赤崎勇、天野弘和中村修二因發明「高效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1、赤崎勇,1929年1月30日出生於鹿兒島縣知覽町,畢業於京都大學,是日本半導體科學家。2014年10月7日,赤崎勇與天野浩、中村修二共同獲得了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發明了高效的藍色發光二極體」,讓明亮且節能的白色光源成為可能。
22、天野浩,1960年9月11日出生於日本濱松,畢業於名古屋大學,是日本電子工程學專家。因「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他與赤崎勇和中村修二共同獲得了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3、大村智,1935年7月12日出生於日本,有機化學家,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北里大學榮譽教授。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6年獲上海交通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24、梶田隆章,1959年出生,日本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日本埼玉縣出身,埼玉大學理學部物理學科畢業。理學博士(東京大學)。現任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所長、同研究所附屬宇宙中微子觀測信息融合中心負責人。201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5、大隅良典,1945年2月9日出生於日本福岡縣福岡市。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日本東京大學理學博士。現任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前沿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與榮譽教授。2016年,因在細胞自噬機制方面的發現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6、本庶佑,1942年1月27日出生於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免疫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現任京都大學高等研究院特別教授、靜岡縣公立大學法人理事長。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迄2018年,已有26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日本七所舊帝國大學的畢業生或教職人員占據了亞洲地區超半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和名古屋大學誕生了日本乃至亞洲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