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沒打到中國的哪裡
A.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沒有到中國的哪些省
在抗戰期間,中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國土落入日寇一手,全國只有8個省份沒有落入日寇之手,分別是:西藏自治區、四川省、西康省(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市、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西藏東部昌都市等)、新疆省、寧夏省、陝西省、青海省和甘肅省。
B. 日本人沒進中國哪個省
日本人沒進中國的省份有:四川、新疆、青海、西藏、甘肅、陝西、寧夏。主要是因為太遠,所以日本打不到新疆那邊去。
日軍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我國沿海的大城市,對於西部的這些地區,在優先順序上沒有東邊沿海城市的優先順序高。除此之外,這些地區地廣人稀,他們要想在這片土地作戰,付出的代價將會更大。
啟示
即便是這八個省份從未被佔領,但整場戰爭我們依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8個省份的人民支援前方戰爭的也不在少數。尤其是上面提到的四川,川軍為了抗戰勝利所做出的貢獻永不可磨。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一條鐵律,我們只有不忘歷史,奮發圖強,不斷進步,才能夠不受欺負。先輩們為我們打下了江山,而守護家園則要靠我們每一個人。
C. 中國哪個城市日本人沒打到有
多著嘞,,,重慶、昆明、西安、成都、貴陽等眾多城市都未被日軍攻下,也就是說四川、重慶、陝西日軍連進都沒進過,而貴州(後被收復)、湖南、廣西(後被收復)、浙江、福建、江西、河南、雲南(後被收復)、湖北、廣東等地日本則只佔領了一部分地區。
新疆、西藏、內蒙古及青海的大部分地區當時不屬於國民政府的勢力范圍,等於說不屬於當時的中國(僅名義上算是),新疆在1943年盛世才被蔣介石「抓」到重慶後,中央政府的勢力才滲透到新疆。
D. 日本侵華期間中國哪個地方沒被佔領
沒有被日本佔領過的省份有:西藏、西康、新疆、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
被日軍全部或部分佔領過的省份有: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上海,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山西,熱河,察哈爾,河南,安徽,福建,廣西,浙江,山東,北京,天津,香港,澳門,雲南,內蒙,貴州。
(4)日本人沒打到中國的哪裡擴展閱讀
從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外,我國其它省份皆遭日軍鐵蹄蹂躪,傷亡人數達3500多萬,直接和間接財產損失共達5620多億美元。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永難忘卻。
自1931年日本開始佔領東三省,至1945年日本投降時,日本共佔領了中國936個城市,日本在中國的常駐兵力最高時約為:140萬。其中在東三省常駐20萬,主要是為了對付蘇聯,同時那裡也是日本駐中國的大本營;在關內常駐120萬。
E. 二戰中日本人沒到過的是中國哪個省
沒有按現在的34個省份劃分來說,只有澳門、貴州、西藏、青海、甘肅、四川、新疆7個省級行政區沒被日軍地面部隊打到過,其中澳門是因為當時屬於葡萄牙,而日本和葡萄牙在二戰中保持良好關系才沒染指澳門。
而被日軍飛機轟炸過的,除了新疆都被日軍飛機轟炸過。
F. 抗日時期中國哪個地方沒有受到日本侵略
1、新疆。2、西藏。3、青海。4、寧夏。5、四川。6、甘肅。7、陝西。這7個地方日本人沒到過。還有貴州、山西、內蒙談不上軍事佔領,只能說有及少的日本兵到過那個地方,外蒙當時是蘇聯的勢力范圍。日本對東北統治最長,也最殘酷 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千米,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除了四川,西藏,新疆,寧夏,甘肅,雲南,貴州西部省之外,幾乎所有省都有大片土地或全部被日軍佔領。日軍還侵入了外蒙,但被駐守在那裡的蘇軍擊敗。
G. 日本人沒進中國哪個省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沒有到中國的7個省份分別是:四川、新疆、青海、西藏、甘肅、陝西、寧夏。
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走得十分艱辛,而最令中華兒女們難忘的應該還是此前抗日戰爭,南京大屠殺讓我們所有人記憶深刻。現在的南京人都無法忘記那場戰爭,我國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更是永遠的記載著日本的這種屠夫行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恥辱。
雖然最後是以我國勝利為結局,但是此次戰爭勝利背後卻是我們無數同胞的血肉組成的。在此次這場抗日戰爭,我國犧牲的不僅是同袍們,也讓我國就十分弱後的經濟更是變得不好。我國這廣闊的土地上,也是有著一些十分幸運的省份。
抗日紀念活動
2015年9月3日,是中國第二個法定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首個決定放假的抗戰勝利紀念日。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2015年3月國務院專門發布活動通知,活動的主題是「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並對紀念活動作出總體安排。
中國將召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當天並在天安門廣場組織盛大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中方還將邀請第二戰主要參戰國、亞洲國家和其他地區國家領導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負責人、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或其遺屬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