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茶在日本哪裡
❶ 日本茶道起源於哪裡
日本的茶道文化其原態是從中國移植過去的“唐物宋品”,而茶禪一味的發源地夾山寺為日本茶道視為源頭。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起源,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的起源
第一階段在隋唐,中國茶文化入“經”成“道”,有多批日僧前來留學,給日本帶回了中國的佛與茶,始展日本茶文化“東方第一枝”。
第二階段在兩宋,中國禪茶文化日漸成熟繁盛,此時,“取經”的日僧絡繹不絕,名僧容西兩次入宋,居留中國達二十四年之久,帶回了禪味濃烈的中國茶道,並將圓悟禪師的《碧岩錄》和“茶禪一味”的墨寶帶回日本,自己又撰著《吃茶養生記》,由此成為日本佛教臨濟宗的祖師和日本茶道的先驅者。
第三階段在明清,在中國禪宗教義和“禪茶一味”的理念刺激和引導下,一種以嶄新的精神和形式出現的茶道——草庵茶,在日本茶文化史上掀開了輝煌的一頁,先驅者便是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
珠光曾跟隨一休大師參禪,經過艱苦的修煉,最終成為一休大師的弟子,並從大師那裡得到了圓悟克勤的的墨跡。珠光將之運用於茶道,開拓出了日本茶道茶禪結合的新境界,這便是“墨跡開山”典故的由來。圓悟克勤的墨跡成了禪茶結合的最初標志,也是日本茶道界的最高寶物,人們走進茶室,都要在墨跡前跪下行禮,以示對圓悟的敬意。由此,珠光被確立為日本茶道的開山。日本茶道也就從單純的生活藝術升華為茶禪一味的“美的宗教”。
日本茶道的歷史
一 奈良、平安時代
據日本文獻《奧儀抄》記載,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講《大般若經》時,曾有賜茶之事,則日本人飲茶始於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初期。
據《日吉神道密記》記載,公元805年,從中國留學歸來的最澄帶回了茶籽,種在了日吉神社的旁邊,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東麓還立有《日吉茶園之碑》,其周圍仍生長著一些茶樹。
與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同船回國的弘法大師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閏七月二十八日上獻《梵字悉曇子母並釋義》等書所撰的《空海奉獻表》中,有“茶湯坐來”等字樣。
《日本後記》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記事中,記有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國,過崇福寺,大僧都永忠親自煎茶供奉的事。永忠在寶龜初(公元770年左右)入唐,到延歷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才回國的,在中國生活了三十多年。嵯峨天皇又令在畿內、近江、丹波、播磨各國種植茶樹,每年都要上貢。《拾芥抄》中更近一步說,在當時的首都,一條、正親町、豬熊和大宮的萬一町等地也設有官營的茶園,種植茶樹以供朝廷之用。
日本當時是如何飲茶的?從與永忠同時代的幾部漢詩集中可以發現,日本當時的飲茶法與中國唐代流行的餅茶煎飲法完全一樣。《經國集》有一首題為《和出雲巨太守茶歌》描寫了將茶餅放在火上炙烤乾燥(獨對金爐炙令燥),然後碾成末,汲取清流,點燃獸炭(獸炭須臾炎氣盛),待水沸騰起來(盆浮沸浪花),加入茶末,放點吳鹽,味道就更美了(吳鹽和味味更美)。煎好的茶,芳香四溢(煎罷余香處處薰)。這是典型的餅茶煎飲法。
這一時期的茶文化,是以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為主體,以弘仁年間(公元810-824)為中心而展開的,這一段時間構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黃金時代,學術界稱之為“弘仁茶風”。
嵯峨天皇愛好文學,特別崇尚唐朝的文化。在其影響下,弘仁年間成為唐文化盛行的時代,茶文化時其中最高雅的文化。嵯峨天皇經常與空海在一起飲茶,他們之間留下了許多茶詩,如《與海公飲茶送歸山》。嵯峨天皇也有茶詩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獻詩》等。
弘仁茶風隨嵯峨天皇的退位而衰退,特別是由於宇多天皇在寬平六年(894),永久停止譴唐使的派遣,加上僧界領袖天台座主良源禁止在六月和十一月的法會中調缽煎茶,於是中日茶文化交流一度中斷。但在十世紀初的《延喜式》中,有獻瀨戶燒、備前燒和長門燒茶碗等事的記載,這說明飲茶的風氣開始在日本流傳。
總之,奈良、平安時期,日本接受、發展中國的茶文化,開始了本國茶文化的發展。飲茶首先在宮廷貴族、僧侶和上層社會中傳播並流行,也開始種茶、制茶、在飲茶方法上則仿效唐代的煎茶法。日本雖於九世紀初形成“弘仁茶風”,但以後一度衰退。日本平安時代的茶文化,無論從形式上還是精神上,可以說是完全照搬《茶經》。
二 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
(一) 鐮倉時代
鐮倉時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處於歷史轉折點的劃時代人物榮西撰寫了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身記》。榮西兩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個月,1191年回國。榮西得禪宗臨濟宗黃龍派單傳心印,他不僅潛心鑽研禪學,而且親身體驗了宋朝的飲茶文化及其功效。榮西回國時,在他登陸的第一站——九州平戶島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榮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種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現了名為“石上苑”的茶園。他還在九州的聖福寺種了茶。榮西還送給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將其種植在寺旁。那裡的自然條件十分有利於茶的生長,所產茶的味道純正,由此被後人珍重,人們將拇尾高山茶稱作“本茶”,將這之外的茶稱為“非茶”。
榮西回國的第二年,日本第一個幕府政權——鐮倉幕府成立。掌握最高權力的不再是天皇,而是武士集團首領——源氏。政治的中心,也由京都轉移到鐮倉。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將軍源實朝醉酒,榮西為之獻茶一盞,並另獻一本譽茶德之書《吃茶養生記》。《吃茶養生記》分上下兩卷,用漢文寫成,開篇便寫道:“茶也,末代養生之仙葯,人倫延齡之妙術也”。榮西根據自己在中國的體驗和見聞,記敘了當時的末茶點飲法。由於此書的問世,日本的飲茶文化不斷普及擴大,導致三百年後日本茶道的成立。榮西既是日本的禪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榮西渡宋回國再次輸入中國茶、茶具和點茶法,茶又風靡了僧界、貴族、武士階級而及於平民。茶園不斷擴充,名產地不斷增加。
榮西之後,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為兩大系統,一是禪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禪宗系統包括榮西及其後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系統則有西大寺的叡尊、極樂寺的忍性。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並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間,這是鐮倉時代茶文化的主流。
日本文永四年(公元1267年),築前崇福寺開山者南浦紹明禪師,自宋歸國,獲贈徑山寺茶道具“檯子”(茶具架)一式並茶典七部。“檯子”後傳入大德寺,夢窗疏石國師率先在茶事中使用了檯子,開點茶禮儀之先河。此後,檯子茶式在日本普及起來。
鐮倉時代末期,上層武家社會的新趣味、新娛樂“鬥茶”開始流行,通過品茶區分茶的產地的鬥茶會後來成為室町茶的主流。
(二) 室町時代
室町時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點茶道的影響,模仿宋朝的“鬥茶”,出現具有游藝性的鬥茶熱潮。特別是在室町時代前期,豪華的“鬥茶”成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但是,與宋代文人們高雅的鬥茶不同,日本鬥茶的主角是武士階層,鬥茶是擴大交際、炫耀從中國進口貨物、大吃大喝的聚會。到了室町時代的中後期,鬥茶內容是更復雜、獎品種類也更多,據記載有茶碗、陶器、扇子、硯台、檀香、蠟燭、鳥器、刀、錢等。比起中國宋代的鬥茶來,室町時代的鬥茶更富有游藝性,這是由日本文化具有游藝性的的特點決定的。擺弄進口貨,模仿宋朝人飲茶,是一件風雅之事。當然,在室町時代的鬥茶會里,也有一些高雅的茶會。室町時代的鬥茶經過形成、鼎盛之後,逐漸向高級化發展,為東山時代的書院茶准備了條件。
公元1396年,38歲的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讓位於兒子義持。次年,他在在京都的北邊興建了金閣寺。以此為中心,展開了“北山文化”。在他的指令、支持下,小笠原長秀、今川氏賴、伊勢滿忠協主持完成了武家禮法的古典著述《三義一統大雙紙》,這一武家禮法是後來日本茶道禮法的基礎,而觀阿彌、世阿彌父子草創了能樂。公元1489年,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隱居京都的東山,在此修建了銀閣寺,以此為中心,展開了東山文化。東山文化是繼北山文化之後室町文化的又一個繁榮期,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由娛樂型的鬥茶會發展為宗教性的茶道,是在東山時代初步形成的。在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建造的東山殿建築群中,除代表性的銀閣寺外,還有一個著名的同仁齋。同仁齋的地面是用塌塌米鋪滿的,一共用了四張半。這個四張半塌塌米的面積,成為後來日本茶室的標准面積。全室塌塌米的建築設計,為日本茶道的茶禮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日本把這種建築設計稱作“書院式建築”,把在這樣的“書院式建築”里進行的茶文化活動稱作“書院茶”。書院茶是在書院式建築里進行、主客都跪坐,主人在客人前莊重地為客人點茶的茶會。沒有品茶比賽的內容,也沒有獎品,茶室里絕對安靜,主客問茶簡明扼要,一掃室町鬥茶的雜亂、拜物的風氣。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在“書院茶”時代基本確定下來。書院式建築的產生使進口的唐宋藝術品與日本式房室融合在一起,並且使立式的禪院茶禮變成了純日本式的跪坐茶禮。書院茶將外來的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結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以東山文化為中心的室町書院茶文化里,起主導作用的是足利義政的文化侍從能阿彌(1397—1471年),他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通曉書、畫、茶。 在能阿彌的指導下,當時所進行的點茶法是一種“極真檯子”的茶法。點茶時要穿武士的禮服——狩衣,點茶用具放在極真檯子上面,茶具的位置、拿發,動作的順序,移動的路線,進出茶室的步數都有嚴格的規定,現行的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基本上在那時就已經形成了。能阿彌不愧是室町時代的一位劃時代的大藝術家,他一生侍奉將軍義教、義勝、義政三代,一掃鬥茶會的奢靡嘈雜,創造了“書院飾”“檯子飾”的新茶風,對茶道的形成有重大影響。他推薦村田珠光作足利義政的茶道老師,使得後者得以有機會接觸“東山名物”等高水準的藝術品,達成了民間茶風與貴族文化接觸的契機,使日本茶道正式成立之前的書院貴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得到了融會、交流,為村田珠光成為日本茶道的開山之祖提供了前提。如果說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那麼能阿彌就是日本茶道的先驅。
應永二十四年(1417年)六月五日,一種由一般百姓主辦參加“雲腳茶會”誕生,雲腳茶會使用粗茶、伴隨酒宴活動,是日本民間茶活動的肇始。雲腳茶會自由、開放、輕松、愉快,受到歡迎,在室町時代後期,逐漸取代了煩瑣的鬥茶會。
在飲茶文化大眾化的潮流中,奈良的“淋汗茶”引人注目。文明元年(1469年)五月二十三日,奈良興福寺信徒古市播磨澄胤在其館邸舉辦大型“淋汗茶會”,邀請安位寺經覺大僧正為首席客人。淋汗茶會是雲腳茶會的典型,古市播磨本人後來成為珠光的高徒。淋汗茶的茶室建築採用了草庵風格,這種古樸的鄉村建築風格,成為後來日本茶室的風格。
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珠光11歲時進了屬於凈土宗的奈良稱名寺做了沙彌,由於怠慢了寺役,被趕出了稱名寺。之後,他來到京都,19歲時進了大德寺酬恩庵(今稱一休庵),大德寺是著名的臨濟禪宗的寺院。珠光跟一體宗純(1394—1481年)參禪,獲得一休的印可。他將禪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獨特的草庵茶風。珠光通過禪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種飲茶娛樂形式提高為一種藝術、一種哲學、一種宗教。珠光完成了茶與禪、民間茶與貴族茶的結合,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內核、夯實了基礎、完善了形式,從而將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日本茶道宗師武野紹鷗(1502—1555年)承先啟後。大永五年(1525年),武野紹鷗從界町來到京都,師從當時第一的古典學者、和歌界最高權威、朝臣三條西實隆學習和歌道。同時,師從下京的藤田宗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陳(三人皆珠光門徒)修習茶道。他將日本的歌道理論中表現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純凈、典雅的思想導入茶道,對珠光的茶道進行了補充和完善,為日本茶道的進一步民族化、正規化作出了巨大貢獻。武野紹鷗的另一個功績是對弟子千利休的教育和影響。
室町時代末期,茶道在日本獲得了異常迅速的發展。
(三) 安土、桃山時代
室町幕府解體,武士集團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日本進入戰國時代,群雄中最強一派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系統。群雄爭戰,社會動亂,卻帶來了市民文化的發達,融藝術、娛樂、飲食為一體的茶道便受到空前的矚目。寧靜的茶室可以慰藉武士們的心靈,使他們得以忘卻戰場的廝殺,拋開生死的煩惱,所以,靜下心來點一碗茶成了武士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戰國時代,茶道是武士的必修課。
千利休(1522-1592年)少時便熱心茶道,先拜北向道陳為師學習書院茶,後經北向道陳介紹拜武野紹鷗為師學習草庵茶。天正二年(1574年)作了織田信長的茶道侍從,後來又成了豐臣秀吉的茶道侍從。他在繼承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的基礎上,使草庵茶更深化了一步,並使茶道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還原到了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上。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偉大的茶道藝術家,他對日本文化藝術的影響是無可比擬的。
鐮倉時代,日本接受了中國的點茶道文化,以鐮倉初期為起點,日本文化進入了對中國文化的獨立反芻消化時期,茶文化也不例外。鐮倉末期,茶文化以寺院茶院為中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各地都出現了茶的名產地。寺院茶禮確立。
總之,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時期,日本學習和發揚中華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創。
三 江戶時代
由織田信長、豐臣秀吉開創的統一全國的事業,到了其繼承者德川家康那裡終於大功告成。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維新,持續了260多年。
千利休被迫自殺後,其第二子少庵繼續復興利休的茶道。少庵之子千宗旦繼承其父,終生不仕,專心茶道。宗旦去世後,他的第三子江岑宗左承襲了他的茶室不審庵,開辟了表千家流派;他的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襲了他退隱時代的茶室今日庵,開辟了里千家流派;他的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了官休庵,開辟了武士者路流派茶道。此稱三千家,四百年來,三千家是日本茶道的棟梁與中樞。
除了三千家之外,繼承利休茶道的還有利休的七個大弟子。他們是:蒲生化鄉、細川三齋、瀨田掃部、芝山監物、高山右近、牧村具部、古田織部,被稱為“利休七哲”。其中的古田織部(1544-1615)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大茶人,他將利休的市井平民茶法改造成武士風格的茶法。古田織部的弟子很多,其中最傑出的是小掘遠州(1579-1647)。小掘遠州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茶人,他一生設計建築了許多茶室,其中便有被稱為日本庭園藝術的最高代表——桂離宮。
片桐石州(1605-1673年)接替小掘遠州作了江戶幕府第四代將軍秀綱的茶道師范,他對武士茶道作了具體的規定。石州流派的茶道在當時十分流行,後繼者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松平不昧(1751-1818年)、井伊直弼(1815-1860年)。
千利休去世後,由他的子孫和弟子們分別繼承了他的茶道,400年來形成了許多流派。主要有:里千家流派、表千家流派、武者小路流派、遠州流派、藪內流派、宗偏流派、松尾流派、織部流派、庸軒流派、不昧流派等。
由村田珠光奠其基,中經武野紹鷗的發展,至千利休而集大成的日本茶道又稱抹茶道,他是日本茶道的主流。抹茶茶道是在宋元點茶道的影響下形成的。在日本抹茶道形成的之時,也正是中國的泡茶道形成並流行之時。在中國明清泡茶道的影響下,日本茶人又參考抹茶道的一些禮儀規范,形成了日本人所稱之的煎茶道。公認的“煎茶道始祖”是中國去日僧隱元隆琦(1592-1673),他把中國當時流行的壺泡茶藝傳入日本。經過“煎茶道中興之祖”賣碳翁柴山元昭(1675-1763)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腳。後又經田中鶴翁、小川可進兩人使得煎茶確立茶道的地位。
江戶時期,是日本茶道的燦爛輝煌時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國茶文化後終於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道源於中國茶道,但是發揚光大了中國茶道。
四 現代時期
日本的現代是指1868年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茶在安土、桃山、江戶盛極一時之後,於明治維新初期一度衰落,但不久又進入穩定的發展期。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日間的茶文化交流頻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國的回傳。日本茶道的許多流派均到中國進行交流,日本里千家流派茶道家千宗室多次帶領日本茶道代表團到中國訪問,第100次訪問中國時,江澤民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千宗室。千宗室以論文《<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獲南開大學哲學博士。日本茶道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多次到中國訪問並表演。日本當代著名的茶文化學者布目潮風、滄澤行洋不僅對中華茶文化有著精深的研究,並且到中國進行實地考察。2001年4月,日本中國茶協會會長王亞雷,秘書長藤井真紀子等一行到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進行茶文化交流。
與此同時,國際茶業科學文化研究會會長陳彬藩、浙江大學教授童啟慶、台灣中華茶文化學會會長范增平、天仁集團總裁李瑞河、浙江湖州的蔻丹、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顧問王鎮恆、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宛曉春等紛紛前往日本訪問交流。北京大學的滕軍博士在日本專習茶道並獲博士學位,出版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論》一書。
❷ 茶道的起源是哪個國家
茶道的起源是中國。
茶道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
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
(2)唐宋茶在日本哪裡擴展閱讀:
茶道文化起源於中國,南宋時期傳入日本和朝鮮,元朝以後在中國衰落,現如今,茶道文化已在日本流行;
茶道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其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華,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靈魂,同時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❸ 茶道起源於哪裡
茶樹原產我國西南地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茶道起源於哪裡?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起源,一起來看看。
茶道起源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築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范仍源於中國。
日本茶道起源於哪裡
中國是茶道的發源地,日本茶道收到中國茶道許多的影響,可以這么說,日本茶道起源於中國,中國對於日本寺院茶影響最大的,一是唐代陸羽的《茶經》,二是以兼具山園風味與禪林高韻而聞名中外的“徑山茶宴”。
徑山是什麼什麼地方呢?徑山處於我們現在的浙江省的餘杭市,隸屬天目山脈。這里山巒疊障,流水潺潺,古木參天。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僧人法欽偶遇此山,愛其秀麗奇拔,留戀不已,後在此創建寺院。唐太宗詔至闕下,賜他為“國一禪師”。
法欽特別喜歡在寺廟里種植茶樹,用茶樹數株,采以供佛,不久茶林便蔓延山谷,鮮芳殊異。徑山寺自此香火不絕,僧侶上千,並以山明、水秀、茶佳聞名於世,享有“三千樓閣五峰岩”之稱。宋政和七年(1117),徽宗賜寺名為“徑山能仁禪寺”。
南宋開禧年間(1205一1207),寧宗親筆賜額“徑山興聖萬壽禪寺”,後改為“徑山香林禪寺”。清高宗乾隆時,又定名為“徑山興聖萬壽禪寺”。因此,自宋代起,徑山寺遂有“江南禪林之冠”的譽稱。
徑山是著名茶區,宋代時名茶就成為饋人禮品,寺院里飲茶之風頗盛。僧侶們常在雄麗的殿宇樓閣之下,聚會研經,並汲山中清泉,煎水烹茗。每年春季寺內經常舉行茶宴,招待高貴的賓客,自然也要舉行茶宴。
徑山茶宴,有一套固定和較為講究的儀式。佛徒們圍坐在一起,按照程序和教儀,依次獻茶、聞香、觀色、嘗味、渝茶、敘誼。先由住持法師親自調徹香茗佛茶,以表敬意。爾後命近侍一一奉獻給赴宴者品飲,這便是獻茶。
僧客接茶後,先打開碗蓋聞香,再舉碗觀色,接著才是啟口“嘖噴”嘗味。一旦茶過三巡,便開始評品茶香、茶色,稱贊主人品行。然後,說佛談經,談事敘誼。“徑山茶宴”時既有鑒評各種優質茶葉的“鬥茶”競爭游戲,還有把粉末茶用開水沖泡調制的“點茶法”。
元明清各代都有景慕徑山風光、寺中品飲高致的人到徑山游覽進香。如明代王洪、王徽、王澎、王沂等,曾在徑山松源樓聚會品茗,並作聯句:“登高喜雨坐僧樓,共語茶林意更幽。萬丈龍潭飛瀑倒,五峰鶴樹片雲收。碑含御制侵苔碧,徑起曇花拂暑秋。還擬凌霄好風月,海門東望大江流。”山堂夜坐,汲泉渝茗,芳香四溢,意暢心清,這也是對“徑山茶宴”的生動寫照。
南宋時,日本佛教高僧大啟禪師和聖一禪師,皆曾於公元1235年前後來徑山結廬憩息,研究佛學,並將徑山茶的碾飲之法(“末茶”)和茶具(“天目碗”)傳到日本。公元1259年(南宋理宗開慶元年),南浦昭明和尚來中國,拜徑山虛堂和尚為師。
❹ 日本茶道主要流派介紹
日本最有名的茶道流派是所謂“三千家”,被稱為“千家流派”。那麼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主要流派介紹,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主要流派介紹
現今日本比較著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著深厚的關系,其中以里千家最為有名,勢力也最大。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殺之後,千家流派便趨於消沉。直到千利休之孫千宗旦時期才再度興旺起來,因此千宗旦被稱為“千家中興之祖”。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隱居之後,千家流派便開始分裂,最終分裂成三大流派,這就是“三千家”的由來。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嶺宗左。其總堂茶室就是“不審庵”。表千家為貴族階級服務,他們繼承了千利休傳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統閑寂茶的風格。
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實行平民化,他們繼承了千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位於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為表千家,而今日庵則稱為里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其總堂茶室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藪內流派:始祖為藪內儉仲。當年藪內儉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師事於武野紹鷗。該流派的座右銘為“正直清凈”、“禮和質朴”。擅長於書院茶和小茶室茶。
遠州流派:始祖為小堀遠州,主要擅長書院茶。
野村派:野村派是三千家之外的流派,因其風格隨意性,更趨向於下層社會人士,並更助於交流和推出發展,此派是由野村休盛所創。
新石流派:石州流屬於日本茶道“江戶諸流派”中“石州流系”,對後世影響頗大,並曾占據過一定地位,尤其是在江戶時代,風格獨特,別具一格。創始人片桐貞信,片桐本家,在江戶時代,吸收千家系的茶風而建立的流派。
日本茶道的發展歷史
中國茶葉約在唐代時,便隨著佛教的傳播進入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因而最先將茶葉引入日本的,也是日本的僧人。公元1168年,日本國榮西禪師歷盡艱險至中國學習佛教,同時刻苦進行“茶學”研究,也由此對中國茶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榮西回國時,將大量中國茶種與佛經帶回至日本,在佛教中大力推行“供茶”禮儀,並將中國茶籽遍植贈飲。其時他曾用茶葉治好了當時鐮倉幕府的將軍源實朝的糖尿病,又撰寫了《吃茶養生記》,以宣傳飲茶之神效,書中稱茶為“上天之恩賜”,是“養生之仙葯,延年之妙術”。榮西因而歷來被尊為日本國的“茶祖”。
隨著唐宋時期中國的茶葉與飲茶藝術、飲茶風尚引入日本的佛教寺院後,又逐漸普及到廣大民間,使吃茶的習俗進入了日本平民的生活,並日益興盛。
15世紀時,日本著名禪師一休的高足村田珠光首創了“四鋪半草庵茶”,而被稱為日本“和美茶”(即佗茶)之祖。所謂“佗”,是其茶道的專用術語,意為追求美好的理想境界。珠光認為茶道的根本在於清心,清心是“禪道”的中心。他將茶道從單純的“享受”轉化為“節欲”,體現了修身養性的禪道核心。
其後,日本茶道經武野紹鷗的進一步推進而達到“茶中有禪”、“茶禪一體”之意境。而紹鷗的高足、享有茶道天才之稱的千利休,又於16世紀時將以禪道為中心的“和美茶”發展而成貫徹“平等互惠”的利休茶道,成為平民化的新茶道,在此基礎上歸結出以“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宗旨(“和”以行之;“敬”以為質;“清”以居之;“寂”以養志),至此,日本茶道初步形成。
日本茶道的精神實質,追求人與人的平等相愛和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而在生活上恪守清寂、安雅,講究禮儀,被日本人民視為修身養性、學習禮儀、進行人際交往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日本茶道發揚並深化了唐宋時“茶宴”、“鬥茶”之文化涵養精神,形成了具濃郁民族特色和風格的民族文化,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顯示了有中國傳統美德的深層內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響。
❺ 日本茶文化的歷史起源
日本茶文化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文化的歷史起源,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文化的歷史起源
眾所周知,茶文化最早發源於中國。中國的茶葉首傳日本,一般上溯到遣唐使日本高僧最澄來華,實際上,茶首次傳播到日本的時間還要早一些,據文獻記載,隋文帝開皇十三年,茶已傳到日本。至唐代,茶葉由日本高僧最澄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芽,日本栽培茶樹由此開始。
後弘仁六年,嵯峨天皇巡幸近江,過京都西北的崇福寺和梵釋寺時,因大僧正永忠親自煎茶奉獻天皇,天皇飲後龍心大悅,贊美有加,便命令進行種植,設立造茶所,專供宮廷,在皇宮中的法要會式裡面也有使用茶的紀錄。這就是日本茶飲用的最早記載,當時,茶葉十分貴重,只有僧侶、貴族階級等少部分人才能品嘗。
到了寬平六年遣唐使的廢止,與中國的交流也為之中斷,在上層社會興起的飲茶之風也逐漸衰退,僅有少部份的僧侶保持飲茶的習慣,當時高僧們播種的茶樹,也淡出了記載。總的說來,平安時期的日本茶文化,無論各方面都是照搬中國唐代的茶文化。
到了中國宋朝,日本國力又興盛了起來,這時日本到了平安時代的末期,當權者平清盛再度與中國開始交流。到鐮倉初期,後來被日本稱為“日本茶祖”榮西禪師從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並將優質茶種與茶具帶回日本,將種子種在九州的背振山上,當時榮西禪師所種植之茶被稱為石上茶,他於公元一二一一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對日本茶道產生起了重要影響,書中介紹中國宋代的末茶沖飲法,為後來日本茶道的品茶藝術開了先河。之後公元一二五九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築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之後,日本的茶文化逐漸演化為禪宗和律宗兩大流派。鐮倉時代,日本的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以茶為葯,茶文化逐漸由寺院普及到民間。鐮倉末期,受中國宋代“鬥茶”的影響,在日本上層武士中,“鬥茶”開始興起,“茶寄合”等游戲大受歡迎,茶歌舞伎等抹茶法也迅速擴展開來。
經過幾個世紀的消化吸收,直到16世紀日本豐臣秀吉時代(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提出茶道應以“無中萬般有”、“一即是多”的禪宗思想為根底,刪除了茶文化中繁文縟節,追求至簡至素的情趣, 進一步融入禪的簡素清寂的精神,俗稱“空寂茶”, 並在武士中流行,最終形成了現代所說的“茶道”。日本有“茶禪一昧”的說法,在禪茶一體化的基礎上,將茶道還原到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為茶道的大眾化奠定了基礎。經千利休改良的茶道,其基本精神為“四規”,即“和、敬、清、寂”其實質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凝聚化。千利休完全消除了茶道的娛樂性,將茶道的藝術境界帶向積極的富有創造性的方向,茶道開始成為一種綜合性的文化體系。
現在日本流行的茶道,就是由千利休創立的。他集茶道之大成,主張茶室的簡潔化,庭園的創意化,茶具小巧,木竹混用,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千家流”茶法。它的基本理論顯然是受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范仍源於中國。
迄今為止,對日本民族文化藝術影響最為深遠的,非千利休莫屬。千利休不愧為世界級的文化名人。
日本茶文化的歷史發展
中國茶葉約是在唐代時,便隨著佛教的傳播進入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因而最先將茶葉引入日本的,也是日本的僧人。公元1168年,日本國榮西禪師歷近艱險至中國學習佛教,同時刻苦進行“茶學”研究,也由此對中國茶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榮西回國時,將大量中國茶種與佛經帶回至日本,在佛教中大力推行“供茶”禮儀,並將中國茶籽遍植贈飲。其時他曾用茶葉治好了當時鐮倉幕府的將軍源寶朝的糖尿病,又撰寫了《吃茶養生記》,以宣傳飲茶之神效,書中稱茶為“上天之恩賜”,是“養生之仙葯,延年之妙術”。榮西因而歷來被尊為日本國的“茶祖”。
隨著唐宋時期中國的茶葉與飲茶藝術﹑飲茶風尚引入日本的佛教寺院後,又逐漸普及到廣大民間,使吃茶的習俗進入了日本平民的生活,並日益興盛。
15世紀時,日本著名禪師一休的高足村田珠光首創了“四鋪半草庵茶”,而被稱為日本“和美茶”(即佗茶)之祖。所謂“佗”,是其茶道的專用術語,意為追求美好的理想境界。珠光認為茶道的根本在於清心,清心是“禪道”的中心。他將茶道從單純的“享受”轉化為“節欲”,體現了修身養性的禪道核心。
其後,日本茶道經武野紹鷗的進一步推進而達到“茶中有禪”﹑“茶禪一體”之意境。而紹鷗的高足﹑享有茶道天才之稱的千利休,又於16世紀時將以禪道為中心的“和美茶”發展而成貫徹“平等互惠”的利休茶道,成為平民化的新茶道,在此基礎上歸結出以“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宗旨(“和”以行之;“敬”以為質;“清”以居之;“寂”以養志),至此,日本茶道初步形成。
日本茶道的精神實質,追求人與人的平等相愛和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而在生活上恪守清寂﹑安雅,講究禮儀。日本人民視為修身養性﹑學習禮儀﹑進行人際交往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日本茶道發揚並深化了唐宋時“茶宴”﹑“鬥茶”之文化涵養精神,形成了具濃郁民族特色和風格的民族文化,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顯示了有中國傳統美德的深層內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響。
❻ 日本的主要產茶區在哪些地方
NHK : 整個日本列島...除了北海道和本州北陸...因為氣候因素以外...其他地區...也有產茶的...產量最厲害的...算是靜岡縣...產量約占日本全國的1/3...那裡的島田市...牧之原市...菊川市一帶...合稱 牧之原台地...是日本的最大產茶區...特別是靜岡煎茶...很有名滴...其他主要的產出茶葉...還有川根茶...奧之本山茶...還有岡部町的玉露等等~...其次的...就是九州的鹿兒島縣...那裡是日本宇治茶和狹山茶的重要產地...也是日本第2高產量的茶區...靜岡縣和鹿兒島縣...每個縣也年產茶葉10噸以上...除此以外...日本的主要產茶區...還有三重縣...宮崎縣...京都府...奈良縣...福岡縣...佐賀縣等等...但這些地區...大多年產在5噸以下...以上說的...都是指生茶葉...如果是煎炒好的熟茶葉...主產區...大約也是以上的地區...也是以靜岡縣排名第1...如果專業1點...以茶種分類的話...日本大約有這些茶區 -----> 京都府南部宇治市附近 - 京番茶...另外...不管是玉露...抹茶...煎茶...或是碾茶...京都茶區也很有名的...京都也是日本抹茶1個重要的產地...新潟縣村上地區 - 村上茶...茨城縣猿島地區太子町 - 奧久慈茶和猿島茶...埼玉縣與東京都附近的狹山地區 - 狹山茶...又稱 狹山火香茶...奈良縣大和高原一帶 - 高級宇治茶...千葉縣 - 佐倉茶...佐倉茶在明治時代...己經出口到美國...是日本名茶之1...神奈川縣足柄地區 - 足柄茶...長野縣下伊那郡 - 伊那茶和赤石銘茶...這2種茶葉在日本...己經有400年的歷史...山梨縣南赤石山脈 - 南部茶...石川縣 - 加賀茶和輪島茶...愛知縣 - 西尾茶和新城茶...西尾茶就是在日本傳統抹茶中...1個很出名的茶種...另外...愛知縣的足助地區...還有產足助寒茶...岐阜縣揖斐地方 - いび茶...岐阜縣東部 - 白川茶...滋賀縣信樂町 - 高級煎茶 朝宮茶...信樂茶...土山茶...和 政所茶...兵庫縣 - 丹波茶和母子茶...德島縣 - 阿波茶...岡山縣 - 美作番茶...岩手縣 - 陸前茶和氣仙茶...秋田縣檜山地區 - 檜山茶...青森縣黑石市 - 黑石之茶...大分縣杵築市...日田市...耶馬溪町一帶 - 杵築茶...熊本縣球磨...人吉盆地一帶 - 玉造茶...佐賀縣 - 嬉野茶 (玉綠茶)...福岡縣八女地區 - 八女煎茶...而福岡縣的星野村...他們的玉露茶產量...也是全日本的第1高~.......
❼ 茶道的起源是來自哪裡還有哪些方面內容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范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❽ 茶道是什麼時候傳到日本的。
茶
是唐代
由最澄和尚
傳播到日本的
但是
真正的茶道
是德川幕府時期
的千利休
從政治的角度
發揚光大的。
❾ 關於茶道
茶道是中國人的藝術創造,東方文化的瑰寶!
世界已有公認,中國是茶之故鄉。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4000年到10000年的歷史。
茶道茶道,茶以載道,「道」寓於飲茶之中。所以茶道的形成有兩個必須具備的條件:一是茶的廣為種植,二是茶的普遍飲用。
茶在中國的人工栽培史是世界最早的,早在巴蜀時代,園中就已開始人工栽培茶葉。種茶之舉不晚於西周,迄今約2700年。
中國茶道醞釀於隋朝之前,形成於唐代,鼎盛於宋明。陸羽創立了中國茶道。千餘年來,茶葉文學久盛不衰,不斷有佳作問世;茶學專著有百餘部,可謂著作大備。茶道正是茶文化的結晶。中國茶道深深植根於華夏文化,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不僅重視飲茶藝能,還重視飲茶時的自然環境,人際關系和茶人心態;它以中國古代哲學為指導思想,以民族傳統美德為追求目標。
中國茶文化自漢代輸入日本,中國茶道唐宋時期就已在日本紮下根來。日本人民的聰慧之處在於富有創意地學習中國茶道,並融入日本文化,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不僅毗鄰的亞洲諸國,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借鑒了中國茶道,從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飲茶習俗。
古代眾多的茶道專著,盡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步,即一切外部表現都是為反映茶的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
1 茶具必須清洗潔凈;
2 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
3 講求水沸適度。劉禹錫在一首煎茶詩中說:「驟雨松風入鼎來,白雲滿盞花徘徊。」茶便煎好了。蘇東坡則更加形象地寫道:「蟹眼已過魚眼生,嗖嗖欲作松風鳴」(蟹眼形容水沸時的小氣泡,魚眼指隨後出現的大些的氣泡);
4 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以上四條是茶道基本的要件,如果說這幾點都達不到的話,就妄論茶道。另外要注意的一點是:茶道既然是講究大自然的美,因而所有刻意的不自然的人和事要盡可能避免,否則的話,則有違茶道。
已故的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他提出中國的茶道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時,佛教也認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給茶道下一個定義,把茶道作為一個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時也限制了茶人的想像力,淡化了通過心靈去悟道時產生的玄妙感覺。
總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
❿ 唐宋時期的茶文化介紹
茶 文化 形成於唐朝,發展與宋朝。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唐宋時期的茶文化介紹,一起來看看。
唐宋時期的茶文化介紹
(1)煎茶道形成與流行
中國茶道的最初的表現形式就是形成於中唐的煎茶道,陸羽《茶經》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礎。“茶道”首見於陸羽的至交、詩人、茶人釋皎然《 飲茶 歌誚崔石使君》詩,“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記:“楚人陸鴻漸為《茶論》,……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煎茶道形成於八世紀後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廣泛流行於九世紀的中晚唐,並遠傳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
(2)茶文學興盛
大唐是文學繁榮時期,同時也是飲茶習俗普及和流行的時期,茶與文學結緣,造成茶文學的興盛。唐代茶文學的成就主要在詩,其次是 散文 。唐代第一流的詩人都寫有茶詩,許多則是膾炙人口。如李白、杜甫、錢起、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柳宗元、韋應物、孟郊、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皮日休、陸龜蒙等,無不撰有茶詩。尤其是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更是千古絕唱,為古今茶詩第一,“盧仝七碗”成為茶文學的經典。
(3)茶書的創著
茶書的撰著肇始於唐,現存唐代(含五代)的茶書總共有六部,完整的有陸羽《茶經》、張又新《煎茶水記》、蘇廙《十六湯品》、毛文錫《茶譜》。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溫庭筠《採茶錄》。
陸羽《茶經》的問世,奠定了中國古典茶學的基本構架,創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茶學體系,它是茶葉 網路 全書,是茶學、茶藝、茶道的完美結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繪畫、書法的出現,茶館也在中唐產生,茶具獨立發展,越窯、邢窯南北輝映。唐代文化發達,宗教興盛,特別是陸羽《茶經》的問世,終於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並在中晚唐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
在北宋中後期,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的第二個高峰。
(1)點茶道形成與流行
點茶道形成於五代宋初,流行於兩宋時期,鼎盛於北宋徽宗朝。宋徽宗《大觀茶論》序曰:“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尤團鳳餅,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於今,百廢俱興,海內晏然,垂拱密勿,幸致無為。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故近歲以來,采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而天下之士,勵志清白,兢為閑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雖下士於此時,不以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清尚也。”宋徽宗以帝王的身份,撰著茶書,倡導茶道,有力地推動了點茶道的廣泛流行。點茶道遠傳朝鮮和日本,是高麗茶禮和日本抹茶道的源頭。
(2)茶文學繁榮
茶文學興於唐而盛於宋。茶詩方面,梅堯臣、范仲淹、歐陽修、蘇軾、蘇澈、黃庭堅、秦觀、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等佳作迭起。陸游就有茶詩三百篇,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可以和盧仝“七碗茶歌”媲美,蘇軾茶詩更是意境深遠。茶文方面,有梅堯臣《南有佳茗賦》、吳淑《茶賦》、黃庭堅《煎茶賦》,而蘇軾《葉嘉傳》更是寫茶的奇文。茶詞是宋人的獨創,蘇軾、黃庭堅、秦觀均有傳世名篇。
(3)茶書的撰著
現存宋代茶書有陶榖《荈茗錄》、周絳《補茶經》、葉清臣《述煮茶小品》、蔡襄《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沈括《本朝茶法》、趙佶《大觀茶論》、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趙汝礪《北苑別錄》、桑茹芝《續茶譜》、審安老人《茶具圖贊》共十二種。其中十一種撰於北宋,唯《茶具圖贊》撰於南宋末年。周絳《補茶經》、桑茹芝《續茶譜》屬於輯佚。
此外,宋代書法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均有茶事書法傳世,趙佶《文會圖》、劉松年《攆茶圖》、遼墓茶道壁畫反映點茶道的風行。都城汴梁、臨安的茶館盛極一時,建窯黑釉盞風行天下,並流傳日本。在北宋中後期,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的第二個高峰。
唐宋時期的茶文化泡茶 方法
【擇茶】
煮茶時,多選擇黑茶、熟普洱茶、老白茶、陳年生茶等茶品,這些茶品或是藉由工藝製程,或是經過時光的炮製,褪去了最初的青澀寒涼,茶性趨於溫熱。此類茶品烹煮後不會因過於苦澀而難於下口,而溫熱的茶性用來驅寒又再適合不過。
除了直接烹煮干茶,還可以燉煮茶品沖泡後的茶根,此法多用於老茶,可讓沖泡時未能釋放的精華充分析出,如此方對得起老茶歷經的歲月。
【烹煮】
煮茶法使用的茶水比例,一般控制在1000cc水投茶5-6克左右,茶友可在此基礎上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茶水比。因煮茶不若泡茶般要求嚴格,若是茶湯過淡,追加投茶或是延長烹煮時間便可;若是茶湯過濃,適量加水煮開即可。
茶葉可直接投入壺中,也可加入茶包袋中烹煮,這樣更便於事畢後的清理。需注意的是若使用茶包袋,請盡量使用尺碼較大的型號,這樣茶葉在茶包袋中有充分舒展的空間,如此茶湯的湯感更佳。
【煲煮時間】
推薦60-120分鍾,如此茶湯方可達致渾厚溫潤的品質。烹煮後的茶湯注入公道杯即可分杯品飲,同時爐具可保持小火加熱保溫。
若是茶湯過於濃郁,可於壺中加入適量清水燒開,如此調節至符合個人品飲習慣的濃度即可,自是別有一番樂趣。
《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其實煮茶也是一樣,就拿做菜打個例子,再好的物料,如果廚師不行,那也是做不出好菜的。至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話題不在這里贅述。我這里要說的是相同的物料,不同的廚師,做出來的菜一定是有品級之分的。同樣,煮茶也一樣,同樣的茶,同樣的流程,茶道師的級別不同、心態不同、體態不同,煮出來的茶也是不一樣。
唐宋時期的茶文化歷史
盡管茶葉在周代就已經大量 種植 ,但在漢代以前,茶葉是被當做一種蔬菜,跟蔥、姜、橘皮等煮到一起來吃的,王建榮表示,這是茶葉的蒸煮羹飲時期,真正飲用是從魏晉南北朝才開始的。而茶文化的興盛,則要到唐代。
唐代人講究煮茶,首先是要製作茶餅,當時已經細分為七道工序——采、蒸、搗、拍、焙、穿、封。具體的做法是:採摘新鮮的茶葉,放入甑釜中蒸,然後把蒸過的茶葉用杵臼搗碎,再把它拍製成團餅,以炭火焙乾後,用竹篾穿起來封存。
煮茶的時候,要把團餅茶拿出來,放在火上炙烤片刻,然後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再篩過,符合標準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備用。唐人是用釜來煮茶的,先在釜中裝適量的水,水煮到初沸的時候,加點鹽;到二沸的時候,舀出一瓢水放置在旁邊,把茶末投入到水中繼續煮;三沸的時候,再把舀出來的水倒回去,叫做“止沸育華”,這時茶就煮好了,再用越窯的青瓷茶盞或邢窯的白瓷茶盞盛裝。王建榮表示,這其中最關鍵的是沸騰的程度,釜是敞口的,可以看見氣泡的大小,一沸“如魚目微有聲”,二沸“如湧泉連珠”,氣泡一個個連起來了;三沸為“騰波鼓浪”。
到了宋代,茶道的藝術化就更臻巔峰了,發展出了高技術含量的點茶法。雖然還是團餅茶,還要烤軟、碾碎、篩過,但點茶時不用釜了,而是用銀瓶或瓷瓶來煮水,茶放在黑釉盞中,水煮好後,通過瓶子點到盞中,同時另一隻手用茶筅不停地進行攪拌。按照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記載,點茶注水的次數要達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過程也講究三沸,但因為瓶口很小,看不到氣泡,只能憑其聲音來辨別,所以一沸為“砌蟲萬蟬”,聽起來好像牆角的蟲兒叫、樹上的蟬兒鳴;二沸為“千車捆載”,好像很多車子拉著重物駛過來了;三沸為“松風澗水”,好像風兒吹過松林,山澗流水潺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