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都是裝配式
1. 是誰提出裝配式公寓的想法和實現過程
國內始於萬科王石的用造汽車的方法造房子,因為當時萬科的顧問是原豐田汽車住宅部門的日本人,我與此人(不指名點姓了)曾經接觸過,一個不入流的建低層公寓的人,來到中國竟然搖身一變成了結構專家。他們主張用裝配式pc工法,到現在差不多十年了。現在萬科做到了國內裝配式的龍頭,其實這跟我國九十年代之前的預制空心板換湯不換葯,經過唐山大地震血的驗證,這種裝配式是不可靠的,與設計強柱牆,強節點的要求背道而馳而且沒有可靠的理論根據。裝配式在日本也只有萬分之一的使用率,而且僅適用於底層建築。日本裝配式也主要是廉價的拎包入住臨時公寓,類似我們的彩板房。他們到中國來鼓吹後,我們放棄了為了安全所採用的鋼筋混凝土又拾起了裝配式,而且還用在高層超高層建築上,我見過超高層住宅敢用豎向裝配式剪力牆的。這種過激可笑的行為,總有一天會有人吞下苦果。
2. 裝配式建築真的更牢固嗎
裝配式建築是國家近幾年扶持的新型建材,各方面都經過了國家質量的檢測,我最近在考察,打算在自己老家建一套,去了幾家,河南科萊達的樣板房和廠家印象比較深,這么熱的天,進去之後也不是很熱,而且材質方面感覺都很不錯,一體化的建材很堅固結實。
3. 裝配式建築的房子能賣嗎
可以。
裝配式商品房也是可以購買的,裝配式商品房其實就是指由預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裝配而成的建築,這種建築有一定的優點,主要是效率比較高質量比較好,同時建築可以使用的面積能夠大大的增加。
在日本很多的房屋都是裝配式建築,所以房子的抗震效果是非常好的,質量也是很有保證的,目前中國也有很多的小區使用的是裝配式的建築,如果想要購買裝配式商品房也是很不錯的,質量方面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4. 裝配式建築在國外很普遍,為什麼國內不溫不火
裝配式建築在國外很普遍,為什麼國內不溫不火?
目前國內的產業鏈不夠成熟,造價相比傳統現澆形式還不具備明顯優勢
造成預制構件價格較高的主要原因是構件生產基地建設一次性投資大,構件攤銷費高。構件生產標准化程度低,構件生產企業對構件隨意提價造成了預制構件價格偏高,裝配式建築結構體系試點在項目設計、生產及安裝協同運作存在難度。裝配式結構體系對比傳統結構體系在成本上有一定增加,根據測算,混凝土預制裝配技術增加建設成本 約300~500元/m2 。另外目前國內建築市 場勞動力成本仍比較低廉,裝配式建築結構 體系對項目勞動力成本的節約有限,與傳統現澆結構體系相比在綜合成本上不佔優勢。
2.人口因素
本質上來說,傳統的建築模式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上世紀及本世紀初我國有大量的富裕勞動力,傳統模式下的人力成本不比裝配式成本低,反觀裝配式產業較成熟的國家均為人口稀少的發達國家。 曾經有人說說:裝配式這個東西老早就有了80年代的時候,國家也組織過人去日本學習,但是後來國家為了考慮就業問題,還是不考慮選擇人員需求少的裝配式建築,而採用現澆式的。 目前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減少,國家重新提出了發力發展裝配式建築
3.抗震作用
早期建築裡面用預制板做樓板其實就是屬於裝配式的范疇(當然這種裝配式和如今國內外用的裝配式還是有很大的區別,這只能算的上是最原始的裝配式),在1976年以前,預制板因為使得蓋樓速度快,價格相對便宜,質量相對來說也有保障,因而在全國范圍內被大力推廣。直到唐山大地震摧毀了整整一座城市。由於抗震性能差,預制板在唐山一度被稱為「棺材板」。
構造柱』和『圈樑』是唐山大地震以後,我國在建築物抗震方面的一大發明。「『構造柱』就是在磚房的四角和拐彎等處配上鋼筋,澆上混凝土,做成鋼筋混凝土的柱子,用來約束牆體。而『圈樑』(沿水平方向的封閉的鋼筋混凝土梁)則是把房子像箍木桶一樣箍起來。簡單地說,在建房子時使用圈樑和構造柱就像是用繩子給一個箱子打包,把橫向和縱向都綁住,這樣,房屋的整體性會大大提高,在地震中不會輕易倒塌。」 構造柱和圈樑的大量使用是吸取了唐山大地震的教訓。
4.產業管理及技術標准不完善
完整的混凝土預制裝配技術標准體系沒有形成,從建築的設計、生產、施工、驗收環節都缺乏標准,市場上沒有適用於裝配式施工的定額可供參考,也缺乏能夠熟練掌握裝配式施工技術的施工單位。雖然有的開發公司認識到裝配式建築未來的廣闊發展前景,但一些承包商如設計、施工單位都不具備裝配式建築的研究開發能力。技術體系的不成熟阻礙了裝配式建築的發展,我國的裝配式建築部品標准數量遠遠達不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完善技術體系是發展裝配式建築的當務之急。
一個混凝土預制裝配建築產品項目的實施,需要設計、生產、施工、後期維護等環節。國內只有少數企業擁有優質建築預制構件生產能力。同時,產業配套跟不上,缺乏配合的設計單位及施工企業形成整個產業鏈,所以無法滿足建築產品項目開發需要。對開發商來說,只有少數開發企業有足夠的資金及管理能力發展裝配式建築,多數企業缺乏裝配式建築的建設能力。上下游產業鏈不完善,裝配式建築生產過程包括建築產品的前期研發、設計,到施工、後期運營維護,其中涉及的企業包括業主、設計單位、構件生產工廠、施工單位等,所有的上下游企業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而現在建築產品產業鏈還不夠成熟。
5. 從專業角度出發如何向別人介紹裝配式建築
介紹如下。
1、裝配式建築簡介裝配式建築是指將建築用構配件(如樓板、隔牆、樓梯、陽台等)在工廠加工製作好,運輸到建築施I現場,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在現場麥配安裝而形成的建築。裝配式建築最顯著的三個特徵包括:標准化、預制和系統性。裝配式建築的出現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的日本,隨後,20世紀60年代,裝配式建築在歐美國家引起了廣泛關注。我國最早使用預制混凝t結構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而到70年代才得以真正地發展,主要形式是採用蘇聯的大板房建築技術,70年代至今,多次出現"發展停滯 發展"的反復過程,由於技術的進步,最近三年來,國家多次制定並出台發展裝配式建築的文件。目前,由於各種因素的限制,裝配式建築的裝配率仍然不高,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應該怎樣進行職業定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2、裝配式建築的優勢與劣勢,由於裝配式建築的建築構配件部分是預制的,在工廠加工好之後,直接運輸到現場安裝就可以了,因此具有生產速度快、效率高的特點,王現澆混凝土施工中,人力資源與模板的使用量較大,出現了大量浪費現象,為了滿足人們對房地產住宅等日益增長的需要, 並鑒於裝配式建氣的減少勞動力資源、綠色環保的特點,鼓勵發展裝配式建築。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裝配式建築目前也存在一些弊端, 其發展面臨一些困難,比如有大量事實證明裝配式建築的成本高於現澆混凝土建築,建築成本偏高,構件搭接處質量問題,整體抗震性能低,現場協調復雜等問題。由於裝配式建築的各種問題,很多學者展開了對問題的研究,提出諸多改進措施,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裝配式建築的內容與技主要包括:識圖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現場協調能力等。結合裝配式建築存在的諸多問題,在課程設置方面,如何從學生自身出發,培養出質量的技能型人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6. 裝配式建築有哪些特點如何發展
一、裝配式建築特點
1. 大量的建築部品由車間生產加工完成,構件種類主要有:外牆板,內牆板,疊合板,陽台,空調板,樓梯,預制梁,預制柱等。
2. 現場大量的裝配作業,比原始現澆作業大大減少。
3. 採用建築、裝修一體化設計、施工,理想狀態是裝修可隨主體施工同步進行。
4. 設計的標准化和管理的信息化,構件越標准,生產效率越高,相應的構件成本就會下降,配合工廠的數字化管理,整個裝配式建築的性價比會越來越高。
5. 符合綠色建築的要求。
6.節能環保:根據在北京市房山區所做的項目測算顯示,裝配式建築具有較大節省資源的優勢。
二、裝配式建築的發展過程
17世紀向美洲移民時期所用的木構架拼裝房屋,就是一種裝配式建築。1851年倫敦建成的用鐵骨架嵌玻璃的水晶宮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型裝配式建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國家以及日本等國房荒嚴重,迫切要求解決住宅問題,促進了裝配式建築的發展。到60年代,裝配式建築得到大量推廣。裝配式建築按結構形式和施工方法一般分為五種。
裝配式建築有哪些特點?如何發展?各位考生都清楚了嗎?更多關於裝配式工程師考試的備考技巧,備考干貨,新聞資訊等內容,小編會持續更新。
7. 日本的裝配式混凝土建築從什麼 年代後持續發展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安裝施工般要求:
1、預制構件應按施工案要求順序進行吊裝吊裝位應及預制構件已施工現澆結構間設置臨支撐及臨固定措施
2、預制構件應經測量校準定位再安裝與其相鄰構件需要傳遞荷載構件其連接部位承載應達設計要求才能拆除支撐結構
3、預制構件裝配節點處應根據設計或施工案要求順序進行節點處混凝土或灌漿材料強度及收縮性能等應滿足設計要求
1) 於結合部使用模板混凝土澆築產較變形宜採用周轉數較模板;
2) 澆築混凝土前應結合部進行清掃模板結合部應進行灑水濕潤;
3)澆築混凝土應確保構件結合部間混凝土密實混凝土每接合部都應做性澆築模板縫隙間應發漏漿
4、裝配式結構構件連接或構件與現澆結構連接採用焊接或螺栓連接應按設計要求或鋼結構關規范要求進行施工檢查質量控制並做露明鐵件防腐防火處理
5、裝配式結構採用套筒灌漿連接或鋼筋間接搭接應制訂專項施工技術質量保證措施操作工藝規程灌漿應由經培訓合格專業員按要求操作製作試件必要應進行檢測驗證採用灌漿式套管進行施工應滿足要求:
1)灌漿施工前應填充部進行清掃清除異物;並保證其濕潤充填程內部能發堵塞;
2)灌漿施工應確保所應填充部都密實填充遺漏
8. 裝配式裝修發展前景如何
裝配式建築裝修與傳統裝修相比優勢明顯
傳統裝修的痛點一直存在於工期不確定、質量難保證等方面,而裝配式裝修卻恰好能規避這些痛點。比如在傳統裝修的施工中,無法避免的裝修垃圾、躲避不開的裝修灰塵是工地留給人們的裝修印象之一,裝配式裝修將組件移至工廠精細化生產,在工地現場只進行後期組裝,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工地污染的產生。
據悉,室內裝配式裝修的建造方式具有五個方面優勢:
一是內裝部品在工廠製作,現場採用乾式作業,可以最大限度保證產品質量和性能;
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省大量人工和管理費用,大大縮短建設周期、綜合效益明顯,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三是節能環保,減少原材料的浪費,施工現場大部分為乾式工法,減少雜訊粉塵和建築垃圾等污染;
四是便於維護,降低了後期的運營維護難度,為內裝部品更換創造了可能;
五是工業化生產的方式有效解決了施工生產的尺寸誤差和模數介面問題。
政策持續推動,市場潛力巨大
目前中國人口紅利在減少,用工成本不斷上漲,用技術減少人力成為趨勢,所以國家重新提出了發展裝配式建築裝修。2017年住建部發布《建築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中明確指出2020年城鎮新開工全裝修成品住宅面積達三成,綠色建材應用比例達四成,綠色建築佔比重達五成。
自此各地頻繁出台全裝修、裝配式建築裝修的相關政策,「毛坯房」將逐步從房地產的歷史舞台上退出。未來房地產市場「全裝修」覆蓋如此大的市場,開發商紛紛進入裝修領域。
事實上裝配式建築裝修在國外早已被證明是行業趨勢,美國住宅建築全部採用裝配式建築裝修,日本作為地震多發國家,裝配式建築裝修也佔到宅建築的約八成。裝配式建築裝修已經被驗證是可靠和值得信賴的。
9. 國內的裝配式建築怎麼樣
先上結論:國內裝配式建築的質量並不是十分可觀。有正在變好的趨勢。
原因一:設計不是採用裝配式建築的設計思路,而是將原有的圖紙中現澆的構件拆分設計。
據我課題的了解,國家目前在裝配式建築設計階段設立了專項課題正在研究裝配式建築的項目課題,雖然我們課題組並沒有拿在做,但是天南海北的開會還是了解行業的研究現狀的。國家推進裝配式建築的原因主要是我國勞動人口開始減少,並且美國 日本 新加坡 歐洲的發達國家都是採用裝配式建築進行房屋的建造,我國開始學習發達國家的建設經驗。
我沒有在結構設計院工作過,不了解結構設計的規范和規則。對於結構設計來講應該是以安全為第一要素,所以在保證構件拆分後現場連接質量合格的情況下,那裝配式建築質量是可靠的。裝配式建築的構件之間的連接目前採用的是濕法連接,就是構件拼接好用混凝土現澆將構件連接起來,各地方的連接規范也不盡相同,國家也沒有統一的規范和驗收標准。所以各個地方的裝配式建築項目質量也不能一概而論。裝配式建築的示範試點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都較全國其他地方的質量較好一些。(個人理解,因為示範城市的項目一定驗收更加嚴格)。
在預制構件拆分深化設計的成果沒有寫入國家規范或者國家沒有出台統一的裝配式建築設計標準的時候,設計階段的問題似乎無法解決。
原因二:施工質量的驗收標准還有待提高。
偷工減料不在討論的范疇之內。正常的施工過程中,工人會因為預制構件的鋼筋不能插入預制構件的預留孔縫而剪掉鋼筋,這個質量就難以保證了。還有現場的灌漿工藝仍然不成熟,灌漿有很大程度上還存在灰色地帶,灌得滿不滿都很難保證。
10. 裝配式建築的鼻祖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歐洲大陸的建築普遍受到戰爭的影響,遭受重創,無法提供正常的居住條件,且勞動力資源短缺,此時急需一種建設速度快且勞動力佔用較少的新建造方式才能滿足短時間內各國對住宅的需求,於是國外裝配式建築開始萌生。
60年代,裝配式住宅得到大量推廣,60年代中期裝配式住宅的比重佔18%至26%,80年代,東德裝配式住宅上升到80%,波蘭裝配式住宅上升到80%,前蘇聯裝配式住宅上升到55%。
美國裝配式住宅1976年在美國國會上通過了國家工業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開始出台一系列嚴格的行業規范標准,1991年美國提出將裝配式建築的發展作為美國建築業發展的契機,目前,美國裝配式建築的比例佔到了35%左右。
日本裝配式建築的研究是從1955年日本住宅公團成立時開始,60年代中期,日本裝配式住宅有了長足發展,預制配件生產形成獨立行業,1973年建立裝配式住宅准入制度,標志著作為體系建築的裝配式住宅起步。從5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後期,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裝配式住宅結構體系。到2001年,日本每年新竣工的裝配式住宅約為3000萬平方米。
發達國家和地區裝配式住宅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源於市場的需求,也就是在裝配式建築形成的初期階段,重點建立裝配式建築生產(建造)體系,第二階段是裝配式建築的發展期,逐步提高產品(住宅)的質量和性價比,第三階段是裝配式建築發展的成熟期,帶動市場需求,進一步降低住宅的物耗和環境負荷,發展綠色建築。
從各個國家裝配式建築發展來看,都有一條清晰的時間線,我國裝配式建築雖然才剛剛起步,但是有著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成功的經驗,我們也可以少走彎路,大力促進裝配式建築發展,這不僅是一條建築方式的變革之路,也是一條綠色環保的長遠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