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有哪些型號
⑴ 日本刀的種類劃分
「日本刀」是一個通稱,實質與現代槍械一樣,存在多種不同的門類。傳統上其按照形制來分,可分為二十六種,當然這不是指刀的具體名字,例如「村正」什麼的,而是說,它有二十六種形制類別。如槍械中M-16和AK-47,都屬於突擊步槍,但兩者具有較大差異。
其具體的稱謂和用途如下:
一、[玉纏橫刀]伊勢大神官的專用刀,只有他一個人能帶;
二、[節刀]類似中國的尚方寶劍,由天皇授予出國使節;
三、[儀刀]專供禁衛軍使用; 四、[餝太刀]供大臣上朝時配帶;
五、[蒔繪太刀]又稱關東衛府太刀,是用來顯示官階的刀。三位以上用金,四位以下用銀;
六、[野太刀]這是最容易搞錯的哦,這東西日本古代壓根兒就沒有,直到近代才出現。我們常說的日本指揮刀和武太刀、白太刀、黑太刀等都屬於這種,甚至短刀也算;
七、[打刀]真正用於戰場的武器,多為穿盔甲的武士使用;
八、[大太刀]鐮倉幕府時代所出現的武器,長3尺9寸,也有長達7尺的,但不多見。與小太刀配合使用,戰場上用刀,大小兩把不離左右;
九、[鞘卷]這東西說白了就是一指揮刀,裝飾華麗,所有部件都鑲金飾銀。戰場指揮官用,和野太刀屬於同類。
十、[肋差]掛在腰上的短刀,但不是切腹專用刀(這是誤區),而是用來破鎧的。也就是說,這東西可以用來對付身穿重鎧的武士;
十一、[兵庫鎖太刀]禁衛軍高級軍官的專用刀;
十二、[丸鞘太刀]刀鞘象船,並且包金;
十三、[細太刀]重臣配帶的刀,不能實戰;
十四、[佩太刀]常佩之刀,和實戰用刀不同,是按照每個人的身高和手的長短而量身定製的;
十五、[銀劍]禮器,德川時代各藩在中央軍的打擊下投降時用的,類似於保證書吧;
十六、[黑作太刀]屬於野太刀的一種;
十七、[長伏輪太刀]非常長(好象是廢話),但長得象個車輪,沒見過吧;
十八、[錦包太刀]用錦作刀鞘,刀柄部位也是用錦包裹的(很多動畫片里的NB劍客都用它);
十九、[守刀]6寸5分左右大小,非常小的刀,估計是用來刺殺用的,可以藏在懷中;
二十、[シカシ太刀]字面意思是召喚者所使用的刀,早在日本戰國時代就喪失了製造的方法,所留的只有文字資料和刀銘;
二十一、[小太刀]說過了,和大太刀一起使用,長一尺;
二十二、[革卷太刀]包皮革的刀;
二十三、[中平太刀]比大太刀短,比佩太刀長,屬於戰場專用武器;
二十四、[葬禮刀]不是葬禮用的刀,在德川時代代替肋差的刀。沒有刀柄,要用的時候用白紙包裹(怎麼都覺得是半成品);
二十五、[大小](就叫大小,一個字不多,一個字不少)別小看哦,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都佩帶的,是古代腰刀的一種,長短在肋差和刀之間;
二十六、[木刀]刷了層漆的木刀,但不是練慣用的,而是給有武士地位,但沒力量揮刀的人充面子。例如醫生等。 按時代劃分:
上古刀(じょうことう,Jyoukotou):通常不列入日本刀之列,指的是古刀之前的刀。以直刀為主,大刀等 偶爾可見刀反。
古刀(こどう,Kodou):指慶長以前的日本刀。室町時代中期以前主要是太刀。
新刀(しんとう,Shintou)慶長以後的刀。
新々刀(しんしんとう,Shinshintou):依據水心子正秀提倡所製作,使用古刀鍛造法的刀,另有諸說,概指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幕末時期的日本刀。
現代刀(げんだいとう,Gendaitou):也有諸說,概指1876年日本頒布廢刀令以後所制刀。
昭和刀(しょうわとう,Syouwatou):作為美術刀劍的日本刀范疇外的一種,是主要用於軍刀的兵器用刀。有多種製法。
按形狀劃分:
各種日本刀,擺放方向不同,是因為銘文鑿刻的方向不同。
太刀(たち,Tachi):一般較刀為長,刀身彎度亦較高。太刀沒有硬性規定的佩帶方式,不過,為了方便騎兵抽刀砍殺地面上的敵人,太刀一般會以邊鋒朝下的方式佩帶,並吊在腰帶以下。日本刀都分正反面,太刀的正面是右面。銘的位置是關鍵,若切先上指,將刃視作刀劍的前方,太刀的銘就在刀身的右面。
毛抜形太刀:莖兼柄(つか,Tsuka)之功用的太刀,存在於由直刀到彎刀的過渡期。
小烏丸形太刀:從刃區到物打屬鎬造,鋒為雙刃。稍有弧度,是直刀到彎刀的過渡期的一種刀。
小太刀:長度比太刀稍短一些。
刀(かたな,Katana):又稱打刀(うちかたな,Uchikatana) ,一般較太刀為短,刀身彎度亦較低。為求達到最快的拔刀速度,傳統上刀會以邊鋒朝上的方式佩帶,刀鞘插在腰帶里。若切先上指,將刃視作刀劍的前方,銘就在刀身的左面。所以刀的正面也就是左面。按現代分類指長 度(刃長:切先到棟區的直線距離)60cm以上的刀。
脅差(わきざし,Wakizashi):又稱脅指,指長度30cm以上60cm未滿的刀。用於狹窄空間或破開鎧甲。
短刀(たんとう,tantou):長度未満30cm的刀。另外,30cm以上但是沒有刀反的平造製法製成的刀,通稱寸延也常被歸為短刀。一般是非武士階級用來防身的武器。
忍者刀:沒有此項分類。古代忍者使用各種兵器,沒有特指的忍者刀。現代常見的忍者刀是龍泉的刀劍商家為了產品銷售而捏造出來的分類。
按用途劃分:
日本刀根據用途的不同,可劃分為節刀、儀刀、打刀、兵庫鎖太刀、守刀、脅差等。
按地域劃分:
日本刀以地域劃分,可分為畿內及東南西北7道共65國。如畿內的大和、山城、河內、和泉、攝津等。東山道的近江、美濃、信濃、上野等。
按特色劃分:
根據鍛造特色,日本刀可分為26家派。如天國、古備前、千手院、豐前鍛冶、菊地鍛冶、法成寺鍛冶等。
⑵ 日本刀有幾種種類,哪位大神幫忙解釋一下
就1種 都是仿唐朝橫刀做的
一般有3種長度
大太刀又稱野太刀(のだち),是一種長大的太刀,長3尺以上
太刀,具有較大彎曲度,刀身長2尺(66cm)以上、3尺(約1m)不足的彎刀
小太刀稱之為脅差,又稱脅插,刀身長度只有正常日本大太刀、打刀的三分之二左右。故也有稱其為小刀的。古代日本武士一般都身佩兩刀,即一大一小兩柄日本刀。以二刀戰斗。為日本宮本武藏開創。名曰二天一流。在地下城與勇士中,鬼泣所用的就是太刀。
所謂有名的有
草雞 村雨 雷切(千鳥)備前長船兼光
⑶ 日本軍刀的主要種類
昭和の時代に入り、日本は次第に軍國主義的色彩が強くなった。
國內世論も民族主義の風潮が昂まってきて、國軍創設以來サーベル形式であった軍刀もその影響を受けるようになった。昭和7年、陸軍は下士官・兵用三十二年式軍刀・乙の柄を日本刀形式に改訂した(三十二年式軍刀改)。これは柄のみ日本刀形式であって、鞘は従來通りのサーベル形式であった。昭和9年(1934年)2月15日、陸軍は將校用軍刀として、日本の太刀を模範とした新軍刀外裝を制定した。これが昭和9年制定陸軍制式軍刀(通稱九四式)である。陸軍記念日の3月10日施行となった。外裝は古來の太刀を現代的にアレンジしたもので、二佩環を持つ完全太刀型軍刀であった。
九四式佐官軍刀
94式軍刀是在長城作戰以後,針對部隊要求,日軍採用了拼殺力度極大的武士刀樣式製作的軍刀,有2種型號,1種裝備中高級軍官的官佐軍刀,另1種是尉官軍刀裝備尉官,94式官佐軍刀裝備中高級軍官,軍刀裝飾相對豪華。從94式軍刀以後,一直到二戰結束,日軍軍刀均採用肉搏戰中威力巨大的武士刀樣式製作
94式佐官軍刀資料
服役年代:1934年-1945
所屬軍種:陸軍 昭和12年、支那事変が勃発して戦時非常時體制となり、翌13年、服制改正で正裝・禮裝が事実上停止された。これに伴い、昭和13年(1938年) 5月、九四式の第二佩環を廃止した制式軍刀外裝が制定された。これが昭和13年制定陸軍制式軍刀(通稱九八式)である。実質は九四式と変わる処はない。刀身: 初期には古作日本刀々身が大半であったが、需要に供給が追いつかず、大量生產の軍用特殊刀身が過半を占めるに至った。外裝: 一等・二等・三等・略式外裝の4等級の外裝品位がある。鞘は、鉄・アルミ・革巻木鞘の外裝変遷と鮫皮巻又は漆塗木鞘等
昭和12年(1937年),侵華戰爭爆發開始研製,1938年定型後開始配發
和94式基本差不多,但是去掉了第二佩環
服役年代:1937年-1945
所屬軍種:陸軍、海軍 皇紀2595年、陸軍が下士官(曹長・軍曹・伍長)用に制定した官給軍刀。明治32年制定陸軍三十二年式軍刀(サーベル型甲=騎兵用・乙=徒歩用)の乙、および昭和7年の三十二年式改(刀身莖と柄を日本刀形式に改良・鞘はサーベル型)軍刀の後継軍刀である。
士官用軍刀とは異なり、刀身・外裝共に量產規格化されている。帯刀本分兵も佩用した。
此類型的刀是分配給(曹長・軍曹・伍長)等下士官用的。侵華戰爭時期這種刀犯下的罪行最多
⑷ 日本刀有幾種怎樣分分別叫什麼
按形狀分類各種日本刀,擺放方向不同,是因為銘文鑿刻的方向不同。 太刀(たち,Tachi):一般較刀為長,刀身彎度亦較高。太刀沒有硬性規定的佩帶方式,不過,為了方便騎兵抽刀砍殺地面上的敵人,太刀一般會以邊鋒朝下的方式佩帶,並吊在腰帶以下。日本刀都分正反面,太刀的正面是右面。銘的位置是關鍵,若切先上指,將刃視作刀劍的前方,太刀的銘就在刀身的右面。 毛抜形太刀:莖兼柄(つか,Tsuka)之功用的太刀,存在於由直刀到彎刀的過渡期。 小烏丸形太刀:從刃區到物打屬鎬造,鋒為雙刃。稍有弧度,是直刀到彎刀的過渡期的一種刀。 打刀(うちかたな,Uchikatana) ,一般較太刀為短,刀身彎度亦較低。為求達到最快的拔刀速度,傳統上刀會以邊鋒朝上的方式佩帶,刀鞘插在腰帶里。若切先上指,將刃視作刀劍的前方,銘就在刀身的左面。所以刀的正面也就是左面。按現代分類指長度(刃長:切先到棟區的直線距離)60cm以上的刀。 脅差(わきざし,Wakizashi):又稱脅指,指長度30cm以上60cm未満的刀。 短刀(たんとう,tantou):長度未満30cm的刀。另外,30cm以上但是沒有刀反的平造製法製成的刀,通稱寸延也常被歸為短刀。 還有按時代分的就是一樓的了
⑸ 日本軍刀的幾種分類是什麼
日本武士刀的分類
日本武士刀可分為劍、直刀、太刀、短刃、脅差5種。
劍,來源於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劍。
直刀可能就是最早太刀的雛形。它是仿製中國的劍直形模樣產生的傳統武士刀。如今日本劍道試合中使用的竹劍大概就是唯一能得見此物的原型了。
古代日本武士常用的武器叫做『太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傳統日本武士刀。此種刀刃部分製作極為復雜,一般要經過5個階段,這種技術一般視作家傳秘方。在物理學上,刀身微向後傾要比直線更能體現圓弧運動的原理,從而使刀身更具有威力,擴大砍切范圍。太刀製作技術的代表人物就是鐮倉時代(公元1192年--公元1333年)名匠正宗,此人製作的名刀不愧為刀中之首,達到了武士刀「銳利無比,剛柔並濟、完美無暇」的最高境界。19世紀末,正宗製作的武士刀首次傳入歐洲,歐洲的科學家們發現刀身中含有水鉛成分進而發明了現在的剃須刀片,德國更是將此技術用於一次世界大戰的大炮、和二次世界大戰的虎形坦克技術上。
短刃,其實和脅差很類似,但使用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一般短刃為日本當時刺客,也就是忍者所使用,可稱為忍者的專用武器,其目的無非就是暗殺及防衛。由於短刃較太刀相比較短,也方便暗處的刺殺行動。短刃一般在忍者行動時置於忍者背後。
還有一種就是叫做『脅差』的短刀,通常就是日本武士所佩帶的雙刀中較短的一把,這把利刃的產生源於室町時代(公元1338年--公元1578年)武士道剖腹思想的日益盛行。說白了,也就是為自己准備的。大刀殺別人,小刀做戰敗剖腹用
⑹ 日本刀有哪些種類有名的有哪些
日本刀仿造中國唐刀製作
分
1、野太刀 3尺以上
2、太刀 刃長不足一米
3、小太刀(脅差) 66cm以下
4、逆刃
5、直刀(這個就基本是唐刀的原型)
在中國仿製中分
1、水貨
2、cosplay用
3、良品
有名的是日本天下五劍,三日月宗近,菊一文字,數珠丸恆次,大典太,童子切。
妖刀鬼切,鬼丸,骨蝕,村正,村雨。
名刀,福罔一文字,長船太刀,近江脅差。
日本優質鋼材,暗光花紋鋼。
中國制劍鋼材,鑌鐵,花紋鋼。
日本優質技術,覆土燒刃,刀身為重疊30000餘片鋼材。
龍泉60#碳圓生鐵,3分鍾即可制出仿製日本刀,表面硬度稍大於生塑料,幾乎等於3cm厚度水泥強度,劍身極易磨,有卷刃1分鍾即可磨掉,屬於低質量生鐵,硬度為45左右,一般生鐵硬度為50,推薦購買龍泉仿製刀,請選擇T10工具鋼,切勿劈砍過硬的石頭導致崩口,造成永久損壞;亦可選擇錳鋼,錳鋼是製作自行車骨架,鋼軌的材料,優質耐磨,磨光之後稍有藍光,寒氣俊美。
⑺ 日本刀有哪些種類有名的有哪些
日本刀(にほんとう,Nihontou),由唐代的唐刀改良而成 ,在日本又稱為刀(かたな,Katana)。全稱為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世界三大名刃之一。依據形狀、尺寸分為太刀、打刀(刀)、脅差(脅指)、短刀等。廣義上還包括長卷、剃刀、劍、槍等。自古以來作為武器的同時以其優美的造型著稱,很多名刀被當作美術品收藏,並寓含著武士之魂的象徵意義。與其他國家的刀類不同、日本刀最大的一項特點就是在外形裝飾之外刀體本身展現出藝術感。在日本制刀人被稱作「刀工」、「刀匠」、或「刀鍛冶」。
刀裝配件包括鞘、小柄、笄、緣、頭、目貫、鐔等。
其中以鐔(つば,Tsuba)為主要配件,鐔相當於一般的劍格或護手,其作用是:
出刀與收刀的開關。
格鬥時保護手掌與手腕。
顯示社會地位尊榮,高貴的象徵。
安土桃山時代以前著重實用性,即前兩項,以後則著重裝飾性,即第三項。
上古時期
平安時代末期之前的刀劍被歸類為上古刀,刀形有別於現在常見的日本刀,或為直刃,或帶雙鋒。上古刀極為罕見,是重要的考古材料。
日本古墳時代已經出現鐵制刀劍。譬如崎玉縣的稻荷山古墳和島根縣的造山古墳都有鐵劍出土。從稻荷山古墳出土的「金錯銘鐵劍」製作於公元471年,是為紀念服侍雄略天皇的功績而作,刀上刻有115個漢字。這個時代的刀劍多已銹蝕。
7-8世紀以後的刀劍保存比較完整,有名的有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劍七星劍,正倉院的金銀鈿庄唐長刀等,據考證這些刀劍是多為中國,朝鮮的舶來品。這個時代,吳(中國東南部的總稱)的刀被認為是最好,對此推古天皇曾作詩贊賞。同時外國的鍛造工藝大量流入使得日本的鍛造水準也大幅上升。正倉院藏有一批被稱作為「唐大刀」的上古刀,和被稱作為「唐樣大刀」日本仿製的上古刀。
現在遺留下來的平安時代初期的刀劍數量相當稀少。學術關於日本刀風格的變遷,以及日本是何時怎樣創造出獨特的彎刀等疑問,還未能充分闡明。普遍認為,平安時代中期 (10世紀左右)承平之亂和天慶之亂發生以後,直刀逐漸轉變為彎刀。同時,製作工藝也由平造轉為類似菱形的鎬造刀。製作工藝的改進使日本刀更加堅固而且鋒利。這一過渡期的典型的樣式是刀身刀把為整塊鐵打制而成的「毛拔形大刀」以及帶有鋒兩刃構造並有彎曲刀反的「小烏丸」型刀,毛拔形大刀以伊勢神宮所藏傳為藤原秀鄉使用過的一把最為著名。
太刀時代
平安時代後期,尤其是武士勢力最活躍的「前九年之役」和「後三年之役」時期,武士門第勢力增大,由此日本刀有了大發展。如出產優質鐵礦砂的伯耆國和備前國,還有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山城國,大和國等地,出現了不同流派的刀工,這個時候的日本刀主要被用於馬上決戰,所以多為太刀。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源賴光在大江山斬了「酒吞童子」的「童子切」(伯耆國的安綱制,日本國寶),和傳說讓狐狸幫忙打造過的「小狐丸」(山城國的三條宗近制,二戰時被毀)。除了安綱以外,山城(今京都)的三條小冶宗近,古備前友成等,被認為是現存刻有製作者名字作品的最古的刀工。
平安時代太刀特徵為:鎬造,庵棟(いおりむね,Iorimune),小切先,京反,前窄後寬,刀形優美。
鐮倉時代初期日本刀與平安時代末期相似,鐮倉幕府的武家政治體制的確立,使刀劍界十分活躍。後鳥羽上皇甚至設置了御番鍛冶,月月召刀工鍛刀,積極的鼓勵制刀。
鐮倉時代中期,由於重視使用性的結果,刀幅寬,整體寬窄變化小。刀鋒為豬首切先,品質實在刀風剛健。此時短刀製作開始繁榮。
鐮倉時代末期,兩次元軍入侵以及原有政治體制的崩潰帶來的社會大動亂,使得制刀業繁榮。這個時期的日本刀比鐮倉中期風格更加豪放。繼承和發揚了刀幅廣,刀體寬窄變化小的特點,切先也更長了。短刀,刀,太刀都同樣的出現比其他時期更長的特點。
南北朝時代,大量出現了和以往不同的稱為大太刀,野太刀的大型刀。
室町以後
室町時代中期以後,日本刀由刀刃向下佩帶的太刀轉為刀刃向上佩戴的打刀。由於轉入了和平時期,日本國內刀劍需求量降低,日本刀開始作為貿易品大量生產,因此日本刀的品質開始下降。由應仁之亂再度引發的戰亂,刀劍的需求量又再度膨脹,為適應需求出現了大量的粗製濫造品,使得日本刀的品質更加下降了。
到了江戶時代,江戶(今東京),大坂(今大阪)各地鍛造業繁榮,各地名刀工涌現。隨著太平盛世的持續,日本刀開始盲目追求華美的刃文,漸漸離實用性的本質脫離。另外,這個時代開始鐔、小柄、目貫、笄等刀具裝飾開始發達。
幕末期的騷亂開始後,以水心子正秀等為中心的主張古刀鍛錬法復元派,再度將實戰性強的日本刀製作法發揚。此後的刀被稱為新々刀。正當制刀開始再度繁栄之時,明治維新展開了,1873年開始禁止武鬥,1876年禁止警察,軍人以外的人帶刀的廢刀令出台,日本刀急速衰退。現代則作為一項傳統工藝,古式制刀法仍在各地流行。
上古刀(じょうことう,Jyoukotou):通常不列入日本刀之列,指的是古刀之前的刀。以直刀為主,大刀等偶爾可見刀反。
古刀(こどう,Kodou):指慶長以前的日本刀。室町時代中期以前主要是太刀。
新刀(しんとう,Shintou)慶長以後的刀。
新々刀(しんしんとう,Shinshintou):依據水心子正秀提倡所製作,使用古刀鍛造法的刀,另有諸說,概指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幕末時期的日本刀。
現代刀(げんだいとう,Gendaitou):也有諸說,概指1876年日本頒布廢刀令以後所制刀。
昭和刀(しょうわとう,Syouwatou):作為美術刀劍的日本刀范疇外的一種,是主要用於軍刀的兵器用刀。有多種製法。
按形狀分類
各種日本刀,擺放方向不同,是因為銘文鑿刻的方向不同。
太刀(たち,Tachi):一般較刀為長,刀身彎度亦較高。太刀沒有硬性規定的佩帶方式,不過,為了方便騎兵抽刀砍殺地面上的敵人,太刀一般會以邊鋒朝下的方式佩帶,並吊在腰帶以下。日本刀都分正反面,太刀的正面是右面。銘的位置是關鍵,若切先上指,將刃視作刀劍的前方,太刀的銘就在刀身的右面。
毛抜形太刀:莖兼柄(つか,Tsuka)之功用的太刀,存在於由直刀到彎刀的過渡期。
小烏丸形太刀:從刃區到物打屬鎬造,鋒為雙刃。稍有弧度,是直刀到彎刀的過渡期的一種刀。
刀(かたな,Katana):又稱打刀(うちかたな,Uchikatana) ,一般較太刀為短,刀身彎度亦較低。為求達到最快的拔刀速度,傳統上刀會以邊鋒朝上的方式佩帶,刀鞘插在腰帶里。若切先上指,將刃視作刀劍的前方,銘就在刀身的左面。所以刀的正面也就是左面。按現代分類指長度(刃長:切先到棟區的直線距離)60cm以上的刀。
脅差(わきざし,Wakizashi):又稱脅指,指長度30cm以上60cm未満的刀。
短刀(たんとう,tantou):長度未満30cm的刀。另外,30cm以上但是沒有刀反的平造製法製成的刀,通稱寸延也常被歸為短刀。
⑻ 日本十大名刀
日本十大名刀
日本十大名刀,在冷兵器時代,刀劍是最為常見的冷兵器,在武俠、修仙類的小說里,大俠們行走江湖,所用的基本都是刀或者劍比較多。以下分享日本十大名刀有哪些?一起來看看。
日本十大名刀1
1、五郎入道正宗:日本第一的名刀,以作風豪華著稱,為鐮倉名工匠正宗的代表作。正宗,刀,刃長64.4CM。
2、菊一文字:傳說刀身泛光,殺人不見血。太刀,刃長78.48CM,鋒刃極長,刀身細且薄,刀柄上刻有16瓣菊花。
3、伊勢千子村正:被稱為」妖刀村正」。村正,刀,刃長73.32CM。
4、長船:佐佐木小次郎愛劍,備前長船。備前長船長光:野太刀,又稱物干焯,刃長三尺二寸(約98.45CM),刀柄奇長,名刀匠備前長船長光鍛造,為劍豪佐佐木小次郎所有。
5、小烏丸太刀:被稱為日本刀之祖,背負平源兩家傳奇歷史的「傳天國作御物」。此刀據傳為伊勢神宮之神鴉贈與當時的桓武天皇。一般認為此刀為日本刀形制徹底定型的起點。
6、雷切:刀,名將立花道雪的配刀。雷切本是日本戰國時期名將立花道雪所使用的名刀,本名為「千鳥」。
7、小龍景光:太刀,備前刀工景光所作。南北朝時期武將楠正茂的佩刀,因為劍身上有細小的龍形浮雕,因此得名。
8、吉光骨食:太刀,由京都名刀匠栗田口吉光打造。據傳是源氏的秘寶之一,後來落入足利尊氏手上,並且於上述同血染鐵扇一起由足利尊氏下賜給立花貞載,因此而成為立花家代代相傳的三寶器之一 。
9、天叢雲劍:此劍就是超級聞名的草剃劍。劍身通體白色,長二尺七、八寸,劍刃的樣子象菖蒲葉,和中國劍的類型相似,劍身很厚,劍柄的裝飾猶如魚的骨節。
10、十握劍:相傳是日本創世神依邪那崎的配劍,據說得名的原因是劍身有十拳長。第一個擁有十握劍的是眾神之父依邪那歧。侵犯依邪那歧之妻的惡神就是被這柄劍斬下了頭。
日本十大名刀2
日本沒有「十大名刀」的說法,日本知名的名刀有村正、菊一文字則宗、長曾彌虎徹、和泉守兼定、葵紋越前康繼等。
1、村正
村正,日本最有名的日本刀之一。原是室町中期至天正年間約一百年間的伊勢的刀工之名,其時正是日本進入戰國時代的動盪時期,對於日本刀的需求很大。
村正只生產最優秀的、可用於實戰的刀。 也許是因為它太過銳利,到了江戶時代就開始有「邪劍」、「妖刀」的稱號,而被世人所避忌。在現存的妖刀中,以被稱做「妙法村正」的最為有名。
2、菊一文字則宗
鐮倉時代後鳥羽上皇時期後鳥羽上皇委託備前國一文字派刀匠一文字則宗所鍛的日本刀。太刀,刃長78.48CM,鋒刃極長,刀身細且薄。
刃身近柄部刻有代表皇家的16瓣菊花家徽(還有一說菊花紋是刻在刀柄上的),其下又雕有橫一字紋。
此刀至今有八百年的歷史。小說中,新撰組沖田總司的愛刀是「菊一文字則宗」。此一說法僅見於小說。
因為菊一文字在幕府時已屬國寶級的古刀,即便當時貴為幕府第一武士的沖田總司也不可能擁有此刀。而且,菊一文字則宗屬於薄刃刀,並不適用於實戰。
3、長曾彌虎徹
全名長曾禰虎徹。和絕大多數日本刀一樣,『虎徹』一詞不僅是刀名,也同樣是該刀鍛造者的名字。
脅差制式的`長曾彌虎徹,刃長約尺半余(四十五點七五公分),刃紋表現出斬〔新刀時期〕的華麗的風格,子母澤寬的《新撰組始末記》中, 寫虎徹為新撰組劍士近藤勇的愛刀。
4、和泉守兼定
和泉守兼定:刀,刃長70.6CM。著名刀工之定所作,新撰組劍士土方歲三所有為第三代和泉守兼定和十一代和泉守兼定。
之定作刀的時期是戰國後期的永正、大永時期,他家與兼元是親族關系,同時也跟另一位著名的末古刀工:伊勢村正有來往交流,鍛刀風格與村正頗多相似之處。
5、葵紋越前康繼
據傳為安土桃山時代的刀匠堀川國廣鍛造之脅差,但由於此物行蹤不明,所以真偽性無法檢驗。土方歲三所持有的這把長度為一尺九寸五分的國廣(脅差)很有可能為贗作。
日本十大名刀3
中國十大名刀
一、鳴鴻刀
話說上古時期,黃帝鑄造軒轅劍時,剩下的原料竟然在冷卻後自形成刀。黃帝認為其自發的刀意太強,會反噬持刀者,為禍人間,欲以軒轅劍毀之。這把刀還真的有靈性,知道大禍臨頭,化為一隻紅色雲鵲,變成一股赤色消失在雲際之中。相傳此刀後為魔界一神秘人物所持有。
後來漢武帝得到此刀,賜贈給東方朔。
二、 苗祖之刀
據說此刀是上古時期,上古三苗九藜部落聯盟首領蚩尤的的配刀,後來在逐鹿之戰中,敗給了黃帝的軒轅劍。
三、 龍牙
四、 虎翼
五、 犬神
龍牙,虎翼,犬神是傳說中上古三大邪刀。造刀者不明,相傳鍛造原料中使用了許多惡毒之物,並有多種詛咒纏縛。夏朝末期君主桀將三刀被供奉於夏朝太廟,據史料記載,後來商湯攻入夏朝太廟之時,黑雲遮天,鬼哭神嚎,龍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化為三股妖風襲來,頓時商朝大軍死傷無數。
湯王棄戈下馬,手持軒轅劍單人闖入太廟主殿,揮劍疾斬,三大邪刀被擊成碎片封印於地下。據說到了宋代,這三把殘刀被發現並重鑄,奉於開封府。包拯成了第一個「開封三鍘」的持刀人。上古三大邪刀搖身變成正義之刀。可見包青天的正義之氣厲害到什麼地步了。
六、 大夏龍雀
為春秋五霸中之晉文公所有,後世相傳,在後來的第三次晉楚戰爭時,敗給了名劍湛盧。
七、 青龍偃月
相信這把刀大家就算沒見過,也會聽說過。關公的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刀長九尺五寸,重八十二斤,刀身上鑲有蟠龍吞月的圖案,因而得名。
八、 新亭候
相比起二哥的青龍偃月刀,老張的這把新亭候名氣就稍微低了點。張飛初拜為新亭侯時,命鐵匠取煉赤珠山鐵,重鑄刀身,刀銘「新亭侯」,隨身佩帶。後張飛為報兄仇出征東吳,出兵前酒後鞭打士卒,部將不堪忍受,趁夜晚潛入張飛營帳,用新亭候斬下張飛首級,連夜叛逃東吳。後吳蜀交戰,兩人被東吳送回,張苞親執此刀將其千刀萬剮,新亭侯為主人報仇後不知所蹤。。。
九、 寒月
戰國末年趙國徐夫人的名刃,形若新月,寒氣四射。後燕國皇室花重金購買,交由宮廷匠師反復淬煉之後,終於成為一把見血封喉的毒刀,其強度也得到大幅提升,足以斬斷當時的秦王佩劍——干將莫邪。燕國刺客荊柯就是攜寒月刃刺殺秦王,失敗被殺,後寒月刃不知下落。
十、 昆吾刀
昆吾刀:古代名刀。昆吾乃用昆吾石冶煉成鐵製作的刀。《山海經中山經》:「伊水西二百里有昆吾之十大名刀山,其上多赤銅。晉郭璞註:此山出名銅,色赤如火,以之做刃,切玉如割泥也。」傳言割玉須用昆吾刀。《海內十洲記鳳麟洲》:「昔周穆王時,西胡獻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滿杯,刀長一尺,杯受三升。
刀切玉如切泥劍之所出,從流州來。」《宋史李公麟傳》:「朝廷得玉璽,下禮官諸儒議人人殊。公麟曰:秦璽用藍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龍蚓鳥魚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質堅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法中絕真,秦李斯所為不所為不疑。
⑼ 日本刀的種類有哪些
「日本刀」是一個通稱,實質與現代槍械一樣,存在多種不同的門類。
傳統上其按照形制來分,它有二十六種形制類別。
二十六種形制類別,其具體的稱謂和用途如下:
一、[玉纏橫刀]伊勢大神官的專用刀,只有他一個人能帶;
二、[節刀]類似中國的尚方寶劍,由天皇授予出國使節;
三、[儀刀]專供禁衛軍使用;
四、[餝太刀]供大臣上朝時配帶;
五、[蒔繪太刀]又稱關東衛府太刀,是用來顯示官階的刀。三位以上用金,四位以下用銀;
六、[野太刀]這是最容易搞錯的哦,這東西日本古代壓根兒就沒有,直到近代才出現。我們常說的日本指揮刀和武太刀、白太刀、黑太刀等都屬於這種,甚至短刀也算;
七、[打刀]真正用於戰場的武器,多為穿盔甲的武士使用;
八、[大太刀]鐮倉幕府時代所出現的武器,長3尺9寸,也有長達7尺的,但不多見。與小太刀配合使用,戰場上用刀,大小兩把不離左右;
九、[鞘卷]這東西說白了就是一指揮刀,裝飾華麗,所有部件都鑲金飾銀。戰場指揮官用,和野太刀屬於同類。
十、[肋差]掛在腰上的短刀,但不是切腹專用刀(這是誤區),而是用來破鎧的。也就是說,這東西可以用來對付身穿重鎧的武士;
十一、[兵庫鎖太刀]禁衛軍高級軍官的專用刀;
十二、[丸鞘太刀]刀鞘象船,並且包金;
十三、[細太刀]重臣配帶的刀,不能實戰;
十四、[佩太刀]常佩之刀,和實戰用刀不同,是按照每個人的身高和手的長短而量身定製的;
十五、[銀劍]禮器,德川時代各藩在中央軍的打擊下投降時用的,類似於保證書吧;
十六、[黑作太刀]屬於野太刀的一種;
十七、[長伏輪太刀]非常長,但長得象個車輪;
十八、[錦包太刀]用錦作刀鞘,刀柄部位也是用錦包裹的(很多動畫片里的NB劍客都用它);
十九、[守刀]6寸5分左右大小,非常小的刀,估計是用來刺殺用的,可以藏在懷中;
二十、[シカシ太刀]字面意思是召喚者所使用的刀,早在日本戰國時代就喪失了製造的方法,所留的只有文字資料和刀銘;
二十一、[小太刀]說過了,和大太刀一起使用,長一尺;
二十二、[革卷太刀]包皮革的刀;
二十三、[中平太刀]比大太刀短,比佩太刀長,屬於戰場專用武器;
二十四、[葬禮刀]不是葬禮用的刀,在德川時代代替肋差的刀。沒有刀柄,要用的時候用白紙包裹;
二十五、[大小]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都佩帶的,是古代腰刀的一種,長短在肋差和刀之間;
二十六、[木刀]刷了層漆的木刀,但不是練慣用的,而是給有武士地位,但沒力量揮刀的人充面子。例如醫生等。
⑽ 日本刀有幾種怎樣分分別叫什麼
日本刀(にほんとう,Nihontou),由唐代的唐刀改良而成 ,在日本又稱為刀(かたな,Katana)。全稱為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世界三大名刃之一。依據形狀、尺寸分為太刀、打刀(刀)、脅差(脅指)、短刀等。廣義上還包括長卷、剃刀、劍、槍等。自古以來作為武器的同時以其優美的造型著稱,很多名刀被當作美術品收藏,並寓含著武士之魂的象徵意義。與其他國家的刀類不同、日本刀最大的一項特點就是在外形裝飾之外刀體本身展現出藝術感。在日本制刀人被稱作「刀工」、「刀匠」、或「刀鍛冶」。
刀裝配件包括鞘、小柄、笄、緣、頭、目貫、鐔等。
其中以鐔(つば,Tsuba)為主要配件,鐔相當於一般的劍格或護手,其作用是:
出刀與收刀的開關。
格鬥時保護手掌與手腕。
顯示社會地位尊榮,高貴的象徵。
安土桃山時代以前著重實用性,即前兩項,以後則著重裝飾性,即第三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