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二戰日本重型裝甲車
Ⅰ 二戰中日本的坦克為什麼被稱為「
二戰時包括二戰爆發以前,日本也有所謂的重型坦克,如91式95式重型坦克。只是以日本的標准衡量,其本國生產和裝備的重型坦克噸位僅有十來號與德美蘇英等國相比,無論是裝甲防護還是車輛的噸位,連這些國家的中型坦克也無法相比,也就相當於輕型坦克的水平。二戰期間日本沒有研製和裝備真正意義上的重型坦克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受其本國軍事理論的影響。二戰期間,日本軍隊通常以戰車中隊或者聯隊的形式編制在各作戰師(旅)團的編成內,一直把坦克做為步兵進攻的支援武器使用,執行反步兵任務,而並非像蘇德那樣把坦克作為獨立的突擊力量而單獨編組,並重點用於與敵方坦克進行作戰,因此,坦克的裝甲防護僅以能夠抵禦步兵武器為標准,同時,其火炮多為膛壓較低的短射管炮,而炮彈則以反步兵和土木工事的榴彈為主。二是受作戰對象反坦克能力的影響。二戰前期,由於日本的作戰對象與德國完全不同。日本軍隊主要是以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軍隊為作戰對象,這些國家由於比較落後,不僅缺乏甚至沒有裝甲部隊,甚至這些國家的陸軍連最基本的反坦克武器都非常缺乏,這一方面使日本僅使用輕型坦克就能做到所向披靡,另一方面,也由於沒有作戰需求從而限制了日本對研製重型坦克的重視,直到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與美國進行島嶼爭奪戰時,才頓感自己的坦克根本無法與美軍的坦克抗衡,轉而加強了重型坦克的研製,但已經為時已晚。三是受資源因素的影響。重型坦克與輕型坦克相比一方面要消耗的鋼材,另一方面,在作戰使用中要消耗的油料。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本土資源極其有限,加之戰爭初期輕型坦克已經能夠滿足日本陸軍作戰的需要,因此日本將做為重要戰爭資源的鋼鐵和燃油,重點保障給日本的海空軍,從而使重型坦克的研究和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Ⅱ 二戰日本侵華的時候,日本使用了哪些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稱之為人類史上最大的一次浩劫,它的規模遠遠要比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得多,前前後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這場戰爭,戰火燃燒了22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據不完全統計,各國軍民在戰爭中共傷亡了9000多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5萬多億美元。但客觀來說,二戰的誕生同時也推動了世界各國科技水平尤其是軍事科技的高速發展。坦克這種可以稱為「陸戰之王」的武器在一戰中被發明後經歷了一段低速發展期,但進入二戰後世界各國的坦克製造水平卻突飛猛進,坦克的噸位越來越大,防護越來越強,火力越來越高,這其中又以美軍,蘇軍,德軍,英軍和日軍最為著名。
再一次感謝軍迷朋友們的持續關注,星球小文今天是最後一次為您盤點二戰各國的著名坦克了。在上一篇文章中我為您介紹了北非戰場的主力——別具一格的英軍坦克。今天星球小文將為您介紹一下我們仇恨的敵人,二戰窮凶極惡的日軍的一系列坦克。
第一種,「特二式」水陸坦克
特二式水路坦克又叫特二式內火艇
特二式水陸坦克,實際上其日文名稱應該是「特殊二型內燃機艇」,。日軍雖將其命名為「內火艇」但實際上它應當算作是水陸坦克。特二式內火艇在二戰期間共生產了183輛,並且全部裝備日本海軍陸戰隊應用於太平洋戰場上。1944年9月12日,日軍伊東大隊奉命開赴菲律賓戰場。第一波特二式內火艇乘鐵洋丸號和東涼丸號運輸艦前往,不過卻在菲律賓海域遭遇美軍潛艇的攻擊,因此連車帶船全部報銷。第二波則乘二等運輸艦前往,又因為在呂宋島附近遭美機攻擊而損失慘重,僅有少數特二式內火艇登陸後被當作了固定火炮使用。戰爭結束後日軍的內火艇便所剩無幾,殘余的內火艇在伊東大隊長的率領下轉戰萊特島卻遭到了美軍全殲,被俘的少量內火艇於是成了美軍的戰利品,後來又成為珍貴的戰爭文物。此外,還日軍在戰時還曾研製成功特三式、特四式、特五式內火艇,但生產的數量很極其有限。
第二種,94式輕型坦克
94式坦克因為個頭很小所以也被稱為小豆坦克
94式輕型坦克是日軍在1929~1930年間世界上正時興超輕型坦克的背景下研製的一款小型履帶式戰車。1933年由日本東京煤氣和電器工業公司(後稱日野汽車公司)以英國生產的卡登·洛伊德Ⅵ型機槍運載車為基礎研製出94式超輕型坦克的樣車,正式命名為94式輕裝甲車。該車體積小,重量輕,是30年代以來世界上最輕的坦克之一,其原計劃主要用於指揮、聯絡、搜索、警戒、火炮牽引車和彈葯搬運車等任務。在1937~1945年侵華戰爭期間,日軍將100多輛94式超輕型坦克以戰車中隊為單位,配合89式中型坦克在中國戰場上搜索偵察、迂迴奔襲,攻擊中國軍隊。日軍才發現這種不大起眼的小坦克也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戰威力。1946年6月,解放軍東北坦克大隊在綏芬河地區搜集到一輛94式超輕型坦克,因為其嬌小的個頭,戰士們也就常稱它為「小豆坦克」。在後來追擊潰逃的國民黨軍時,解放軍的94式坦克立下了不小功勞。
第三種,95式輕型坦克
95式坦克是日軍戰爭初期的主力坦克
95式坦克日本三菱重工在1934年生產的一款輕型坦克,可以說其是日本所有輕戰車中品質和性能最好的一款。作為日軍的主力輕戰車,95式坦克在整個戰爭時期都一直被日軍使用,因為其在復雜叢林地形上的運動能力很強,對步兵的壓制效果非常突出,所以其在中國戰場上以及太平洋戰場初期曾發揮過巨大的威力。95式坦克雖然在1935年就已定型,但其後期大批量裝備的德國KWK36型37mm反坦克炮卻一直到1936年才被日軍解決車載化,因此95式坦克實際上是1936年才開始正式列裝部隊。95式坦克與日軍其他戰車一樣都使用合金裝甲,這種合金裝甲在相同厚度下的抗彈能力比日軍裝甲車所用的滲碳鋼裝甲要高很多。95式坦克在戰爭中的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和伴隨車輛快速前進,同時日軍也經常用它快速攻下敵人的據點。
第四種,98式輕型坦克
98式輕戰車出生時就已經落後於時代了
98式坦克是日本於二戰時期為取代當時日本陸軍使用的95式坦克而研製的一款輕型戰車。其雖然是二戰爆發前的設計,但是直到1942年日本才開始投入量產。98式坦克主要用於伴隨引導掩護步兵,其在戰爭期間總共裝備1了13輛。此型戰車採用了日軍研製的新型合金裝甲,由此可以部分使用焊接工藝製造,而且裝甲厚度在95式坦克的基礎上有所加強。但這型裝甲製作成本太高,所以98式坦克的產量很小。又因為98式坦克的火炮是由94式37mm戰車炮改進而來的100式37mm戰車炮,這款炮到了戰爭末期時根本沒有可能擊穿美軍的後期型M4坦克的主裝甲,所以這型戰車並無投入海外戰場與美軍坦克的對抗紀錄,因為即使投入了戰場也註定不會取得什麼效果。
第五種,97式中型坦克
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便是97式坦克
97式坦克是日本在1937年設計定型並開始裝備部隊的一款最有名的中型坦克。它雖然名為中型坦克,實際上其戰斗全重只有可憐的15噸,僅僅只相當於別國的輕型坦克,不過這也並不妨礙它的總產量高達1500輛之多。1939-1945年期間,日本侵略軍在中國戰場、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都廣泛地使用了97式坦克。日本投降後,有300多輛97式坦克成了解放軍的戰利品。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就是繳獲的97式坦克。由於這輛坦克是由幾輛坦克拆拼而成,所以經常出現故障,但即便這樣它仍先後參加了綏芬河剿匪、三下江南、攻錦州、打天津等戰斗,立下了赫赫戰功從而獲得了「功臣號坦克」的榮譽稱號。如今,這輛珍貴的坦克正靜靜地陳列在中國國家軍事博物館中。
第六種,一式中型坦克
一式坦克僅在二戰結束前參加過一次護島戰役
一式坦克是日本軍方在二戰末期為准備「本土決戰」於1941年研製成功的中型坦克。一式中型坦克以九七式中型坦克為基礎改進,在太平洋戰爭後期量產。該坦克主要用於伴隨引導掩護步兵,是97改的改進型。因為其是向坦克對抗作戰方向過渡的型號,所以它的機動性與防禦性都比97坦克要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一式坦克在二戰期間並沒有派往海外,其都計劃用來在本土准備決戰。不過在二戰結束前蘇軍攻擊日本北方占守島嶼時,島上日軍曾出動有一式坦克的戰車部隊進行反擊,這次戰斗是一式坦克在二戰中的唯一一次作戰紀錄。
第七種,三式中型坦克
三式坦克在戰後僅僅保存了兩輛
三式坦克是日本在二戰末期所研製的最後一款量產型中型坦克。此型坦克是從一式坦克改進而來,車體與一式坦克完全相同,戰車各部位的裝甲厚度與一式坦克也完全相同,但炮塔尺寸有所加大同時主炮換裝為3式75毫米戰車炮,大大增強了這款戰車的反坦克火力。這也使得日軍具備了與美軍後期型M4坦克直面抗衡的能力,但可惜的是這型戰車在整體性能方面對美軍的後期型M4坦克並無優勢。 三式坦克到戰爭結束前共服役160輛,全部駐守本土,並沒有任何的實戰記錄。戰爭結束後三式坦克被盟軍集中銷毀,僅保存了2輛戰車用於展示和研究。
第八種,四式中型坦克
四式坦克的性能趕上甚至超越了美軍M4坦克
四式坦克是日本在二戰末期研發的一款全新設計的以坦克決戰為主的新式中型坦克。其主要用途就是用於反坦克作戰,因此性能比美軍M4坦克要優越許多,但可惜發展的太晚,戰爭結束前只完工了6輛,另有2輛准備裝備150毫米榴彈炮與150毫米加農炮,沒有任何的實戰記錄。四式坦克基本代表了日軍在二戰時坦克工業的最高技術水平。即便到了戰後,日本的61式坦克也有濃厚的四式坦克的影子,不過四式坦克與之前的一式和三式坦克都可視為前97式坦克的變型。二戰剛剛結束時,美軍的一個考察團成員在第4研究所見到四式坦克時,曾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如果四式坦克能大量製造出來,太平洋戰場的歷史將要被改寫」。
日軍在二戰中的坦克製造水平和坦克實用戰術可以說要遠遠落後於同期的美國和歐洲,它們直到二戰快結束時才生產出性能還算過得去的中型坦克。即便如此,我們的反侵略戰爭也進行的非常非常艱難,難以想像如果日本的坦克可以與歐洲相媲美的話我們的抗日戰爭會是一個什麼結果。但歷史沒有如果,我們終在盟國的幫助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Ⅲ 日軍在二戰時期裝備的裝甲車都有哪幾種小說急用
騎兵坦克是當時日本對輕型坦克的稱呼,日本人將輕型坦克和裝甲車配屬給騎兵聯隊,擔任警戒、偵查和火力支援任務
騎兵聯隊中有一個戰車中隊,早期裝備92式裝甲車(裝備2挺6.5毫米機槍),後期換為95式輕型坦克
中戰車就是中型坦克的意思,也是日本的稱呼,主要就是97式中型坦克
二戰,日本的裝甲車有
1、維克斯裝甲汽車 ,該車為伴隨掩護步兵用途,在上海作戰中日軍動用了該型車
2、沃爾斯利裝甲汽車 ,伴隨掩護步兵用途,在初期中國戰場廣泛使用過
3、九一式裝甲汽車 ,伴隨掩護步兵用途,在中國戰場大量運用,初期用於地面戰斗,後期用於後方巡邏警戒
4、九七式騎兵裝甲車 。此型騎兵戰車裝備騎兵旅團與日軍野戰師團的騎兵聯隊,搜索聯隊,用於引導步兵沖擊,反戰車作戰,快速突襲與對敵追擊任務,該車型為92式騎兵戰車的發展型
Ⅳ 二戰時期裝甲車有什麼作用的,和坦克有什麼區別
裝甲車與坦克的區別在於定位,坦克是陸地戰場主角,有它的地方,你敲不掉它,你就不敢去搞別的。而裝甲車或者說裝甲運兵車,是給坦克打下手的。坦克的側裝甲、頂裝甲和後裝甲都比較薄,這就需要側翼保護,防止偷雞摸狗的出現,這時候就需要小威力但是反應快的高速地面單位來配合坦克,這就是裝甲車。它是頂不住哪怕最小的炮彈打擊,但是,總比無裝甲單位抗造吧,你的炮彈只要不是直接打在它身上,它是不懼的,但是沒有裝甲車的人不行啊。
Ⅳ 日本二戰所使用的坦克和裝甲車
日本二戰所使用的坦克和裝甲車主要有:
1、八九式中型坦克
1927年開始設計,戰斗全重10噸,最大速度25公里,發動機功率100馬力,越壕寬2米,裝37mm炮及機槍1挺
2、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
1937年設計定型,戰斗全重15噸,4名乘員,裝一門57mm短身管火炮,裝甲厚度一般為25mm。採用風冷柴油機為動力裝置
3、一式"奇黑"中型坦克
是日軍為准備"本土決戰"而於1941年研製成功的中型坦克。戰斗全重17.2噸,乘員5人,車高2.38米。主炮是長身管的47毫米坦克炮。
4、三式坦克
重18.8噸,乘員5人,車高2.61米,主炮是三式2型31倍徑75毫米戰車炮
5、四式中型坦克
戰斗全重30.8噸,全長6.343米,車全寬2.865米,車全高2.772米。主炮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
6、五式中型坦克
是四式中型坦克的改進型,相比四式重了約4噸,乘員仍為5人。車長7.307米,車寬3.07米,車高3.049米,炮塔也改為全焊接結構
7、九五式重戰車
用於伴隨引導掩護步兵,是91式重戰車的後續型,同樣為多炮塔結構,在主炮塔前部有1個安裝1門37mm戰車炮的副炮塔
8、九五式公路鐵路兩用裝甲車
鐵路巡邏與伴隨掩護步兵用途,前期主要用於支援步兵作戰,後期主要做鐵路巡邏保衛使用,這種裝甲車為履帶式,可以迅速由鐵路運行狀態,變更為公路運行狀態
9、97式騎兵戰車
此型騎兵戰車裝備騎兵旅團與日軍野戰師團的騎兵聯隊,搜索聯隊,用於引導步兵沖擊,反戰車作戰,快速突襲與對敵追擊任務主炮為94式37mm戰車炮
10、94式超輕型坦克
長3.08米,寬1.62米,高1.62米;自重3.2噸,戰斗全重3.45噸。主要武器是1挺機槍。
11、95式輕型坦克
全重 7400kg,車長 4.38m, 車寬 2.07m,車高 2.28m。主炮為37毫米
12、二式內火艇
重4.3噸,可以拆卸的船型浮體在車體前後,炮塔有37毫米炮,車體左前裝機槍
Ⅵ 二戰時日本的重型坦克是什麼
九一式和九五式重型坦克
試制九一式重型戰車由試制一號戰車改裝而來具體改裝時間不明(應在1927年以後)
全長6300mm 全寬2470mm 全高2570mm 重量18t 成員5人 時速為25km 最長行進距離不明
設計使用的主炮為當時還沒製造出來的九四式70mm戰車炮
設計使用3挺機槍型號不明
裝甲分布不明最大裝甲厚度為20mm
發動機由BMW IV水冷直列6氣缸汽油發動機改造而來224馬力
九五式(重型)雙炮塔坦克是試制一號戰車改裝九一式的改造型。1932年12月開始設計,1934年9月製造出樣車。但是由於重量,機動性等問題沒有量產,投入使用的只有4輛且未能參戰(其中有一輛改造為三菱制100mm加農炮的自走炮)。
全長6477mm 全寬2682mm 全高2896mm 重量26t 成員5人
公路最高時速僅為25KM,最大行進距離110km
主炮為九四式70mm戰車炮 彈葯基數100
副炮為九四式37mm戰車炮 彈葯基數250
機槍為九一式6.5mm戰車機槍兩挺 彈葯基數2940
裝甲具體分布不明12-35mm不等
發動機由BMW IV水冷直列6氣缸汽油發動機改造而來 290馬力
Ⅶ 日本二戰所使用的坦克和裝甲車
八九式中型坦克自1927年開始設計,要求戰斗全重10噸,最大速度25公里,發動機功率100馬力,越壕寬2米,裝37mm炮及機槍1挺以上,主要部位裝甲可抵禦600米內37mm炮彈的攻擊.
型 號 八九式甲型 八九式乙型
戰斗全重 11.8 噸 13.6噸
乘 員 4 人 4 人
車 長 5.75 m 5.75 m
車 寬 2.18 m 2.18 m
車 高 2.56 m 2.56 m
最大速度 25 km/h 25 km/h
最大行程 140 km 170 km
火力裝備 57mm Type 90;2x6.5mm Type 91 MG 57mm Type 90;2x6.5mm Type 91 MG
彈 葯 57mm:100發;6.5mm:2745發 57mm:100發;6.5mm:2745發
功 率 118馬力 120馬力
轉 數 1400轉 1800轉
裝 甲 6-17mm 6-17mm
95式坦克是日本在二戰中研製的一種坦克,按重量分,屬於輕形坦克
HA-GO 95式
類型:輕型坦克
生產廠商:日本
車長:4.36米
車寬:2.06米
車高:2.21米
戰斗全重:7.7噸
乘員:3人
火力裝備:一門94式37毫米坦克炮,彈葯基數120發;2挺7.7毫米重機槍,攜彈3 000發
最大行駛速度:45千米/小時
97式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最成功的一種坦克。日本在這以前有一種89式坦克,到了30年代中期,89式坦克的火力和機動性已明顯落後於當時世界坦克的發展潮流。為此,日軍參謀總部和工程部在1936年決定發展一種新式坦克。時值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之際,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急需大量戰車投入戰斗,於是採用了三菱重工的樣車「奇哈」,左側的三視圖中就是這種「奇哈」坦克。日軍將其定名為「97式中戰車」(即97式中型坦克)。和89式一樣,雖然名為中型坦克,但在今天來看,只能算是輕型坦克。不過各國的軍事專家們仍然稱它為中型坦克。為了戰局的需要,日本人又對這種坦克進行了多次改進,其中有「一式中型坦克」,「三式中型坦克」以及「四式」和「五式」。97式中型坦克的總生產量約1500多輛。這種坦克廣泛用於日本侵華戰爭,東南亞戰爭和太平洋島嶼的爭奪戰中。
Type 97主要性能數據列表
戰斗全重 15000kg
車長 5.52m
車寬 2.33m
車高 2.23m
引擎 Mitsubishi Type 97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8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10 km
乘員 4人
火力裝備 57mm Gun Type 97 ; 2x7.7mm Type 97 MG
彈葯 57mm:100發 ; 7.7mm:2745發
裝甲 8-33mm
爬坡度 34度
通過垂直牆高 0.90m
越壕寬 2.50m
涉水深 1.00m
在1930代菊花皇朝的陸軍要求去生產一種能拖拉一裝載了彈葯的裝甲拖車而開赴前線的車輛。這車輛就是 94式 坦克仔(Tankette Type 94 Te-Ke)。
主武器:一挺 6.5 或 7.7mm 機關槍。
裝甲厚度:4到12mm 之間。
乘員:兩名。
Ⅷ 二戰時候日本有什麼型號的裝甲車
1、英制「威格士哥士利」Vickers Crossley 輪式裝甲車(維克斯)
日本在 1925 年向英國買入了 12 台 Vickers Crossley 輪式裝甲車,每車備有兩挺馬克芯 7.62mm 機槍。分別被日陸軍和海軍用來進行侵華的 918 和 77 事變。日本稱之為「Dowa」
Ⅸ 日本二戰93式裝甲車
前期用於支援步兵作戰,後期主要做鐵路巡邏保衛使用,這種裝甲車為履帶式,可以迅速由鐵路運行狀態,變更為公路運行狀態,在保護鐵路線用途上,威脅力極大,隨時都可以開下鐵路追擊破壞者 ,是步兵作戰的可靠裝備,為減少傷亡,最大限度殺傷敵人,提供了保障
Ⅹ 二戰中日本的坦克有哪些請詳細介紹一下它們的資料
88式輕型坦克。7.7毫米機槍,成員2人,9毫米裝甲,速度為28公里每小時,凈重1.5噸,體積為2.46 x 1.99 x 1.22米。
89中型坦克
重量 12.7 噸
長度 4.38m 6k
寬度 2.05m
高度 2.18m
成員 4 M
火力裝備 One 57mm Type 90, 2 x 6.5mm 91型MG
彈葯 37mm:119發 ; 7.7mm:2940發
速度24.75公里/小時
89型Otsu坦克。
重量 13噸 15噸
長度 19' 3"
寬度 7' 1"
高度 8.5'
成員 4
引擎 120 hp
速度 15 mph
92重型坦克
原形 早期改良 後期成型
重量 3.2 噸 3.5 噸 3.5 噸
長度 12.85
寬度 ? 5.33' 5.33' ~ m
高度 ? 6.04' 6.04'
成員 3
裝甲 6mm 6mm
速度 25mph 21.6mph 21.6mph
94型坦克
規格 (早期) 規格 (後期)
重量 3.4 噸 重量 3 噸
長度 11' 長度 10'3"
寬度 5'3"
高度 5'4"
成員 2
速度 26 mph
日本95式輕型坦克
1932年,日本研製成功92式重型裝甲車,用於裝備日本的「騎兵戰車隊」,遂行偵察作戰任務。但這種裝甲車的主要武器是一挺13mm機槍,火力較弱,而1929年研製的89式中型坦克機動性又較差。於是日本軍方決定研製一種兼有92式裝甲車的機動性和89式中型坦克的火力的輕型坦克。1933年開始研製,1934年6月完成了試制型樣車,由於最大速度沒有滿足要求,經過改良設計後,1934年9月生產出第二輪樣車,又經過局部改進,於1935年設計定型。並命名為95式輕型坦克。其中有一種生產數量很少的型號叫做「北滿型」(日本人的叫法)的95式輕型坦克僅用來裝備侵佔我國東北地區北部的關東軍戰車部隊。
95式輕型坦克一共生產了1250輛,被日本用來侵略我國和東南亞,一直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日軍入侵菲律賓,馬來亞(今馬來西亞)的戰斗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在30年代,95式輕型坦克算是一種優秀的輕型坦克,但它的致命弱點是防護差,火力弱,因而在蘇日哈拉哈河戰斗中遭到慘敗。
Type 95主要性能數據列表
戰斗全重 7400kg
車長 4.38m
車寬 2.07m
車高 2.28m
引擎 n.a.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8/26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50 km
乘員 3人
火力裝備 37mm Type 98 L/37 ; 2x7.7mm Type 97 MG
彈葯 37mm:119發 ; 7.7mm:2940發
裝甲 6-12mm
爬坡度 30-40度
通過垂直牆高 0.60m
越壕寬 2.00m
涉水深 1.00m
97式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最成功的一種坦克。日本在這以前有一種89式坦克,到了30年代中期,89式坦克的火力和機動性已明顯落後於當時世界坦克的發展潮流。為此,日軍參謀總部和工程部在1936年決定發展一種新式坦克。時值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之際,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急需大量戰車投入戰斗,於是採用了三菱重工的樣車「奇哈」,左側的三視圖中就是這種「奇哈」坦克。日軍將其定名為「97式中戰車」(即97式中型坦克)。和89式一樣,雖然名為中型坦克,但在今天來看,只能算是輕型坦克。不過各國的軍事專家們仍然稱它為中型坦克。為了戰局的需要,日本人又對這種坦克進行了多次改進,其中有「一式中型坦克」,「三式中型坦克」以及「四式」和「五式」。97式中型坦克的總生產量約1500多輛。這種坦克廣泛用於日本侵華戰爭,東南亞戰爭和太平洋島嶼的爭奪戰中。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人民軍隊的第一輛坦克就是97式坦克。1945年12月1日,正是憑著這輛坦克成立了中國人民軍隊的第一支坦克部隊--東北坦克大隊。這輛坦克從參加綏芬河剿匪,三下淞花江南,攻錦州,打天津,立下了赫赫戰功,獲得了「功臣號坦克」的稱號。不過這輛坦克並不是左圖的這種型號,是以後的改進型。
Type 97主要性能數據列表 :
戰斗全重 15000kg
車長 5.52m
車寬 2.33m
車高 2.23m
引擎 Mitsubishi Type 97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8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10 km
乘員 4人
火力裝備 57mm Gun Type 97 ; 2x7.7mm Type 97 MG
彈葯 57mm:100發 ; 7.7mm:2745發
裝甲 8-33mm
爬坡度 34度
通過垂直牆高 0.90m
越壕寬 2.50m
涉水深 1.00m
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最成功的一種坦克,日本定名為「九七式中戰車」。九七是日本天皇紀年2597年(公元1937年)的後兩位數字,「奇哈」是日本假名的漢語音譯。該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於1937年製成,1938年開始裝備,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裝備1500多輛。其中三菱重工業公司生產了1224輛,日立的龜有工廠和相模工廠生產了300多輛。
在97式之前,日本有一種89式坦克。到了30年代中期,89式的火力和機動性已明顯落後於當時世界坦克的發展潮流。為此,日軍參謀總部和工程部在1936年決定發展一種新式坦克。時值「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之際,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急需大量戰車投入戰斗,於是採用了三菱重工的樣車「奇哈」(如右側的三視圖)。和89式一樣,雖然名為中型坦克,但在今天來看,只能算是輕型坦克。不過各國的軍事專家們仍然稱它為中型坦克。
97式中型坦克戰斗全重15.3噸,乘員4人,車長和炮手位於炮塔內,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的右側,機槍手位於駕駛員的左側,炮塔位於車體縱向中心偏右的位置,裝有扶手欄桿,以便檢閱及步兵搭乘,兼作無線電天線。主要武器為一門97式57毫米短身管火炮,可發射榴彈和穿甲彈,攜彈量120發(榴彈80發、穿甲彈40發),其穿甲彈可以在1200米距離上擊穿50毫米厚的鋼質裝甲。輔助武器為2挺97式7.7毫米機槍,攜彈量4035發,其中1挺為前置機槍,另1挺裝在炮塔後部偏右的位置。
動力裝置為1台功率為125千瓦的12缸風冷些油機,位於車體後部;車輛最大速度38公里/小時,主動輪在前,動力需通過很長的傳動軸才能傳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和並速器。車體每側有6個中等直徑的負重輪,第1和第6負重輪為獨立的螺旋彈簧懸掛,第2-5負重輪每2個為一組要用平衡懸掛。車體和炮塔均為鋼質裝甲,採用柳接結構,最大厚度25毫米。車長5.516米、寬2.33米、高2.23米。
1式中型坦克 ;
重量 17.2噸
組員 5
長度 5.73m
寬度 2.33m
高度 2.38m
裝甲 50- 25mm
武器 2x47mm,
最大速度 44km/ h
2式炮戰車
重量 15.4 噸
長度 18'7"
高度 8'4"
寬度 7'6"
成員 5
速度 27 mph
重量 18.8噸
長度 5.73m
寬度 2.33m
高度 2.38m
裝甲 50- 25mm
武器 2 x75mm毫克
最大速度 39km/ h
3式輕型戰車
長度:4。3m
寬度2。07m
高度2.28m
重量7。4噸
成員3
武器裝備:57mm/18戰車炮一門
7.7mm機槍一挺
速度40km/h
續航距離240km
4式輕型戰車,1944年5月完工。
重量 30.0噸
成員 5
長度 6.73m
寬度 2.87m
高度 2.87m
裝甲 75- 35mm
武器 2x75mm 毫克
最大速度 45km/ h
4式中型戰車
重量 14.3 噸
長度 6.8m
寬度 2.4m
高度 2.75m
成員 7
重量:14。3噸,裝甲25-12mm,速度28kg/h,成員,7
120mm自行火炮.
長度:5。52m
寬度:2。33m
高度2。28m
重量15。8噸
成員4
速度38km/h
行動距離:陸地106海里,海上86海里
武器:海十年式12mm高射炮
97式7。7mm車載機槍兩挺
裝甲:最厚50mm最薄10mm
日本陸軍水陸兩用坦克:二式內火艇(Type 2 Amphibious Tank,「Ka-Mi」)
翻開85年來的坦克發展史可以看出,世界上擁有水陸坦克的國家寥寥無幾,水陸坦克的型號也少得可憐。世界上真正擁有水陸坦克的國家只有蘇聯、中國和日本。這一點很可能使一些兵器愛好者大吃一驚:「難道美國、英國、德國這些新老坦克大國都沒有水陸坦克嗎?」應當說,20年代英國就試制過水陸坦克的樣車。二戰期間,美國和英國都研製成功DD坦克(雙驅動坦克,即水陸都能用的坦克),但這些都是由現役坦克(如M4中型坦克)改裝的,不是專門設計的水陸坦克。二戰中,德國人也設計過深水潛渡坦克,但它也不是水陸坦克。二戰中美軍廣泛使用的LVT,只是兩棲裝甲突擊車,屬於裝甲輸送車一類。
二戰中日本的「卡米」2式水陸兩用坦克,或稱「特二式內火艇」,堪稱是真正的水陸坦克。它的英文名稱為「Type 2 amphibious tank」,譯成中文為「2型水陸坦克」的意思。而「特二式內火艇」,實際上是用日文漢字表示的,是「特殊2型內燃機艇」的簡稱。「內火艇」,名義上是船,實際上它「自身能浮渡,有水上推進裝置,可在水上和陸地機動」,符合水陸坦克的定義,當然應當算作是水陸坦克。
1. 特1式內火艇「卡米」,1941年製成,重4.3噸,可以拆卸的船型浮體在車體前後,炮塔有37毫米炮,車體左前裝機槍,可以在潛艇(潛水深7.62米)甲板上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