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什麼對琴師那麼尊重
❶ 琴師是對哪些人的稱呼,教古箏的可以叫琴師嗎
可以,
胡琴
(京胡)演奏員被稱為
琴師
。
有時也把其它
文場
演奏員稱為琴師的。
戲曲場面中琴師和鼓師最為重要,
故琴師也是對胡琴演奏員的一種尊稱。
❷ 音頻怪物的《琴師》故事背景是什麼
故事背景現原作者未說明,但官方微博說明,其人物原型為鍾儀。其微博聲明如下:
@ediq : 最近很多人猜《琴師》描述的原型是誰,這首歌原型其實是鍾儀。
關於人物原型的簡介如下:
鍾儀 ,春秋時楚人,是有史書記載的最早的古琴演奏家,世代都是宮廷琴師。春秋楚、鄭交戰的時候,楚國鍾儀被鄭國俘虜,獻給了晉國。
晉成公9年(約公元前582年)去世,晉景公繼位,到軍中視察,遇見了他。
晉景公問:「那個被綁著、戴著楚國帽子的人是誰?」鍾儀說:「楚國的俘虜。」
景公又問:「你姓甚?」鍾儀說:「我父親是楚國的琴臣。」
景公就命令手下的人松綁了鍾儀,給他一張琴,命他演奏,他彈奏的都是南方楚調。
景公又問:「楚王是一個怎樣的人?」鍾儀說:「王作太子的時候,有太師教導他,太監伺候他。清早起來以後,象小孩子一樣玩耍;晚上睡覺。其它的我不知道。」
範文子對景公說:「這個楚國俘虜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說自己的姓名而說他父親,這是不忘本;
彈琴只彈楚國的音樂,這是不忘舊;
問他君王的情況,他只說楚王小時候的事,這是無私;
只說父親是楚臣,這是表示對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舊是信,無私是忠,尊君是敬。
他有這四德,給他的大任務必定能辦得很好。」
於是晉景公以對外國使臣的禮待他,為了促進兩國和好,叫他回楚國談判和平。鍾儀便被稱為四德公,其後世以其為祭祀祖宗的堂號。
(2)日本人為什麼對琴師那麼尊重擴展閱讀:
《琴師》歌詞
作詞:EDIQ
作曲:音頻怪物
編曲:劉泰戈
若為此弦聲寄入一段情 北星遙遠與之呼應
再為你取出這把桐木琴 我又彈到如此用心
為我解開腳腕枷鎖的那個你 哼著陌生鄉音走在宮闈里
我為君王撫琴時轉頭看到你 弦聲中深藏初遇的情緒
月光常常常常到故里 送回多少離人唏噓
咽著你喂給我那勺熱粥 這年月能悄悄的過去
燈輝搖曳滿都城聽著雨 夜風散開幾圈漣漪
你在門外聽我練這支曲 我為你備一件蓑衣
琴聲傳到尋常百姓的家裡 有人歡笑有人在哭泣
情至深處我也落下了淚一滴 隨弦斷復了思鄉的心緒
你挽指做蝴蝶從窗框上飛起 飛過我指尖和眉宇
呼吸聲只因你漸漸寧靜 吹了燈讓我擁抱著你
冬至君王釋放我孤身歸故地 我背著琴步步望回宮闈里
你哼起我們熟知的那半闕曲 它夾雜著你低沉的抽泣
路途長長長長至故里 是人走不完的詩句
把悲歡譜作曲為你彈起 才感傷何為身不由己
月光常常常常照故里 我是放回池中的魚
想著你喂給我那勺熱粥 這回憶就完結在那裡
這年月依然悄悄過去
❸ 阿炳是誰,為什麼他的名字那麼特別!
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生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後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3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他刻苦鑽研,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沖破道教音樂的束縛。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22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後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嫖娼、吸毒的惡習,34歲時雙目先後失明。為謀生計,他身背二胡,走上街頭,自編自唱,說唱新聞,淪為街頭藝人。40歲時,與寡婦董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前圍場演唱。他敢於切中時弊,抨擊社會黑暗,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吸引聽眾。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他又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並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在抵制日貨的運動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他的許多新聞唱出了群眾的心聲,深得一般市民的喜愛。每天晚上還走街串巷,手操二胡,邊走邊拉,聲調感人。蜚聲國際樂壇的《二泉映月》,就是這一時期創作的。日軍侵佔無錫後,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雙方老家避難。不久赴上海,在崑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並在電影《七重天》中擔任表演群眾角色盲人。這時他創作的《聽松》,是一首氣魄豪邁、情感充沛的二胡獨奏曲,傾吐著不願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熱情。民國28年重返錫城,再操舊業。他每天上午去茶館搜集各種新聞,回來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夜間在街上拉著二胡,演奏他創作的《寒春風曲》。他的琴藝十分高超,可將琵琶放置在頭頂上彈奏,還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場所說唱新聞。民國36年,他肺病發作,卧床吐血,從此不再上街賣藝,在家以修理胡琴為業,艱難度日,度日如年。
1949年7月23日無錫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樂曲獲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樂學院師生為了發掘、研究和保存民間音樂,委託楊蔭瀏教授等專程到無錫為他錄制《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華雪梅精通各種樂器和道家音樂。而阿炳幼時便表現了罕見的音樂天賦,在他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後成為當地有名的司鼓手)。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著風口吹,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後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繭,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壯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分不開的。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
阿炳的一生如戲劇般充滿情節的跌宕。據說他生平唯一留存下來的影像,只有一張日偽統治無錫時期「良民證」上的標准照。相片里那個帶著盲人眼鏡,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頂破氈帽下面的面孔,透著生活的艱難和滄桑。也許命運給阿炳的磨難,正是成就他那些動人心魄樂曲的緣由。這個華清和的私生子,生來就被剝奪了家庭慈愛的權利。當他的生母無奈地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抵抗世俗的歧視,這個孩子性格中一些隱秘的部分已經可見端倪。在外寄養幾年的少年回歸生父華清和的身邊,他的眼光所見之處,也許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我從資料中知道,他是叫著「師傅」來到當道士的父親身旁。華清和自號雪梅,精通各種樂器。阿炳勤學苦練,不久就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此刻阿炳還當自己只是個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兒。然而當他長到21歲時,阿炳突然在華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往後的日子說來也令人唏噓。無錫城中道觀洞虛宮里雷尊殿的新任當家道士華彥鈞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賭甚至吸食鴉片。荒唐的生活帶來荒唐的結果:因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喪失對道觀的控制。流落街頭後,族人安排江陰的農村寡婦董彩娣來照顧他。世事就是這樣矛盾。痛苦絕望中的阿炳沒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後的日子裡,一個說唱時事,在街頭賣藝,以「瞎子阿炳」聞名的創作型民間藝人新生了。有一篇當時見證人的回憶文章說,日本人侵佔無錫後,阿炳和董彩娣曾外出避難,在上海的崑曲班仙霓社擔任彈奏三弦的琴師,其間甚至還在當時拍攝的電影《七重天》里表演了一個群眾角色。
阿炳在這個賣藝為生的時期創作了他最為動人的樂曲。圍繞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流傳有許多故事,我在偶然中讀到其一個,說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黎松壽孩童時期和阿炳是鄰居,少年時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點撥。後來他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民樂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師琴房外活動手指,隨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樂曲。一曲終了,過來一個人訊問他拉的是什麼曲子。老師告訴他,這位問他的先生是從中央音樂學院來的楊蔭瀏教授。黎松壽說這樂曲是家鄉一個民間藝人教的,沒名字。楊蔭瀏說這曲子好,還說他們正在收集民樂,要用剛從國外進口的鋼絲錄音機錄下這樣好的民間音樂。黎松壽和楊教授約好,回到家鄉一直等到9月份,楊蔭瀏和曹安和兩位教授才來到無錫。這次他們帶來的任務是錄制無錫的道教音樂。等錄完這些道教音樂,黎松壽堅持請他們去錄阿炳的樂曲。等阿炳拉完一曲,楊蔭瀏教授輕聲問這曲子的名字,阿炳說沒名字。楊教授說沒名字不行,要想一個。阿炳接著說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楊教授又說,《印月》這名字跟廣東音樂重了,要不叫映月,無錫有映山湖么,阿炳說,好,你的學問大,就聽你的。
對這件事情,黎松壽先生在他的回憶文章里說:1950年9月20日,我和妻子陪著楊蔭瀏、曹安和兩位先生找阿炳錄音,那天一直錄到晚上7點半才結束。錄音的時候,阿炳因為身體很不好,手勁也不夠,琴也是臨時找的,所以錄音保存下來的《二泉映月》並不是效果最好的。阿炳的最後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錄音後的第23天,好像是無錫牙醫協會成立大會的文藝演出。阿炳支撐著病體出門,由於他走得慢,到會場時演出都快結束了。我扶著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話筒前面。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對話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阿炳一開始是彈琵琶,後來台下有人叫著要阿炳拉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體,不要拉。阿炳說了一句:「我給無錫的鄉親拉琴,拉死也甘心。」接著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我記得滿場都是人,連窗戶上也站滿了人。演出結束的時候,台下掌聲和叫好聲不斷,阿炳聽見就脫下頭上的帽子點頭示意。
80多年前,無錫街道的上空常常飄揚著阿炳賣藝乞討所奏響的琴聲。他的即興演奏,不僅成就了《二泉映月》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是它擺脫了那種賞玩式的心態,上升為一種與我同在的共命運感。對人世的關懷,對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難,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貝多芬相提並論。不是說人活著多麼艱難,或者古人掛在嘴邊的「天降將大任於斯人」,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為。一部偉大的作品是一部心靈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樂里常常感覺到的,在那一瞬間,就是能分清許多是非。我記憶里有過一段介紹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的文字,說他在第一次聽到《二泉映月》這首樂曲時流著眼淚告訴別人:「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
阿炳因為1950年那次錄音保留了他創作的六首樂曲:即今天已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這是一件萬幸的事情。作為民間藝人,他艱苦的一生也許只是有史以來無數血淚人生其中的一次。幸好他有了一個機會,不僅能夠用自己的雙手,用音符來表達,還能藉助音樂這種工具來感染其他的心靈。
[編輯本段]軼聞趣事
人們稱阿炳是三不窮:人窮志不窮(不怕權勢);人窮嘴不窮(不吃白食);人窮名不窮(正直)。
在無錫城裡,有個地主強奸家中的一個13歲丫頭,阿炳知道後,馬上把此事編詞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惡之舉,激起民憤,嚇得那個地主外逃好幾個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國民黨軍閥湯恩伯要阿炳給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會,阿炳斷然拒絕,遭到一頓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並編了唱詞,拉起二胡痛罵他們。
抗戰時期,日寇佔領無錫,一個叫章士鈞的人當了漢奸,阿炳知道後,就編詞罵他,又遭到一頓毒打。後來,這個漢奸被日本人殺了,阿炳拍手稱快,並編了一首《漢奸的下場》沿街演唱,無錫人士無不叫好。
[編輯本段]音樂作品
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以「二泉映月」為樂曲命名,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其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
繼短小的引子之後,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隨後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作結,呈微波形的旋律線,恰似作者端坐泉邊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在全曲中共出現六次。它從第一樂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迴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片段2)。 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並出現了新的節奏因素,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綽注的經常運用,使音樂略帶幾分悲惻的情緒,這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旋律活動音區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迴前進。它的多次變奏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為了深化主題,所以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是較單一集中的。全曲速度變化不大,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大,從pp至ff。每逢演奏長於四分音符的樂音時,用弓輕重有變,忽強忽弱,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弦。
華彥鈞墓
華彥鈞墓(hua yan jun mu),一名阿炳墓。位於無錫市錫惠公園內惠山東麓映山湖邊。華彥鈞,即「瞎子阿炳」,民間音樂家,1950年12月病歿,葬無錫西郊璨山腳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破壞,由無錫市博物館原地拾骨,於1983年遷葬惠山東麓、二泉之南現址。墓地面積742平方米,主體由墓牆和翼牆組成,狀如音樂台;舊墓碑現藏市博物館,彩墓碑由中國音樂研究所、無錫市文聯立,楊蔭瀏書,墓前瞎子阿炳銅像,由錢紹武雕塑。
1986年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間盲藝人華彥鈞(阿炳)創作並於1950年親自錄音傳譜的二胡曲。該曲問世以來,不僅以二胡獨奏形式 華彥鈞是我國傑出的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他自幼在音而且還被改編成各種形式的器樂曲,以它那優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樂內涵而聞名國內外。
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作者以「二泉映月」為樂曲命名,聯繫到阿炳在舊社會的不幸遭遇,從音樂中我們可以感到作者在借景抒情、感嘆身世時,還流露著對舊社會進行控訴的憤懣之情。在《阿炳曲集》中曾這樣介紹:「他在雙目失明之後……用音樂形象來描繪他想像中舊時曾目睹的美麗風景」,「但當時感到的卻是周圍漆黑的一片,這就使得他在宛轉優美的旋律中,時時流露出感傷凄涼的情調來」。
《二泉映月》的曲體結構是一首傳統的變奏曲。音樂一開始,短短的引子,音階下行的旋律,猶如一聲百感交集的輕輕的嘆息,把人們帶進了一個深沉的意境中去。主題音樂使人聯想到一個拄著竹棍的盲藝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無限傷感,無盡凄涼。 《二泉映月》就是在上述音調的多次變奏下逐漸展開構成全曲的,它通過變奏使音樂形象得到層層深化,使人感到受到阿炳懷著難以抑制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向人們訴說他種種苦難和遭遇。樂曲的後半部分,音樂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積聚起來的感情迸發了,樂曲推向高潮,強烈而激憤,顯示了阿炳特有的氣質和魄力。這是作者對舊社會憤怒控訴的聲音,它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倔強、剛毅的性格,表達了他對黑暗勢力不妥協的反抗和斗爭。
《二泉映月》層次分明而又渾然一體,旋律動聽而又質朴蒼勁,音樂感人但更促人激憤。它是中國一位窮苦盲藝人的傳世傑作,深受國內外聽眾喜愛。
泉凄月冷 曲情感人
——阿炳《二泉映月》賞析
作者:蕭前勇
在中國音樂史佔有重要地位的阿炳(1893—1950),其個人遭遇是十分不幸的。他原名華彥鈞,小名阿炳。他幼年出家做道士,青年時當過吹鼓手,中年時害眼疾無錢醫治而失明,從此流落街頭,靠賣藝糊口。他在黑暗和貧困中掙扎了幾十年,嘗盡了人世間的辛酸。他在飢寒交迫中度日,但卻人窮志不窮,面對惡勢力的欺凌和淫威,他從不卑躬屈節,而總是與之抗爭,對之聲討。在音樂藝術上,他總是廣取博採,勤學不輟,深深直根於民族民間的音樂土壤,從而使自己的吹拉彈唱無所不精,創作上也有所建樹。由於上述種種情況,使阿炳的樂曲和琴音民族風格濃郁,並且很自然的帶有一種憂郁憤懣的情調和擰折不彎的大丈夫氣概。這些,也許就是《二泉映月》所以能廣為流傳,經久不衰的原因,也正這首樂曲感人的魅力所在。
《二泉映月》自問世以來流傳至今。在中國社會各階層的男女老少中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愛;在國外也有廣泛的影響。著名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曾在北京聽二胡演奏家姜建華演奏《二泉映月》,聆聽中,頓生斷腸之感,不禁黯然淚下。
新中國成立後,曾由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派出音樂史家楊蔭瀏、曹安和等同志去無錫對阿炳的音樂作品進行了錄音、記譜、整理,並由有關部門出版、廣播。自此,《二泉映月》更煥發出了他勃勃生機和動人的光彩:他先後被改編成小提琴獨奏、民樂合奏、民樂重奏、旋樂四重奏、西洋旋樂合奏、二胡與樂隊、高胡與豎琴等演奏形式,無不絢麗多彩,各得其趣。此曲後來又被搬上銀幕,成為電影《二泉映月》的主題音樂。
為什麼這位盲藝人的二胡曲會如此引人注目,視之為我國民族樂曲的瑰寶呢?
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慘境遇,正是舊社會勞苦大眾的一幅縮影,自然會引起人們對他的關注與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誠愛國的品格和氣節,表現了一種民族的氣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樂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必然會引起人們心靈深處的極大共鳴。
其次,《二泉映月》音調和中國江南一帶的民間音樂及戲曲音樂等有著很深的淵源聯系,給人以十分親切之感。它的曲式結構為循環變奏體。通過變奏的手法,即句幅的擴充、縮減,結合旋律音域的上升或下降的手法,讓音樂層層推進和迂迴發展,從而塑造出單一而集中的音樂形象,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它的旋律發展,使用了中國民間的樂句首尾銜接,同音承遞的旋法,使音樂呈現出行雲流水般的起伏連綿的律動美感,彷彿是道不完的苦情話,流不完的辛酸淚,給人以「嘆人世之凄苦」,「獨愴然而涕下」之感。另外,樂曲的藝術美感還表現在於深沉中含質朴,感傷中見蒼勁,剛柔並濟,動人心魄。這樣富於民族風格、民族氣派的二胡曲怎能不使人為之陶醉,百聽不厭呢?
再則,這首樂曲體現了注重情深、著意傳神的法則,發人聯想,令人回味。如果將他比之於歌,則決非王摩詰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之類的重要描景之作,而倒有杜甫詩歌中那憂國憂民的嘆息,李白詩歌中《蜀道難》之感慨,屈原詩詞中那怒不可遏的呼喊聲。比之於繪畫,決非清代「四王山水」,而倒有揚州八家之犀利、堅挺的鋒芒。決非《平湖秋月》一類的陶情之作,而倒有貝多芬「月光」奏鳴曲中所蘊涵之憤然心緒。
《二泉映月》這首樂曲的標題,也使學者們常常為之爭論。在江蘇無錫市的西郊,有江南名山惠泉山。山上的一泓清泉,經唐朝「茶神」陸羽品嘗,評為「天下第二泉」。阿炳失明前後常常去這里流連,他對故鄉的山水充滿著深情。然而,面對那月光雖明,世道卻暗,泉水雖甜,人世卻苦,水面雖平,人間不平的現實。他心中月兒凄冷,泉水愴涼。於是便借景抒情,融情於景,傾訴辛酸,遂取名為《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問世以來,奏家蜂起,各展其長,異彩紛呈。對樂曲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一切演奏家都把握了「形神兼備,寓神於形」這一表現原則,從而給聽者留下銘心刻骨的深刻印象。《二泉映月》的「神」是什麼呢?在於其孤獨者的心境,夜行者的傷感,不屈服的性格和對光明的希望。
附錄:詠阿炳詩句
《憶民間音樂家——華彥鈞》
朝霞相伴夕陽斜,胡琴盲杖乞天涯。
一曲二泉映明月,誰人不曉藝術家。
——(上海)張志真
[編輯本段]藝術風格
《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經常在無錫二泉邊拉琴,創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據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賣藝一天仍不得溫飽,深夜回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為動人。
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寫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像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凄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媼用一根小竹竿牽著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著小竹竿,背上背著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著,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出凄厲欲絕的裊裊之音。」
這首曲子開始並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並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 ,後來在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時聯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為《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這時方定下曲譜。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
後來,彭修文將此曲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吳祖強改編成弦樂合奏曲;丁芷諾、何占豪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丁善德改編成弦樂四重奏等等。中國唱片社曾將阿炳於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鋼絲錄音製成唱片,暢銷海內外。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選我的哦~給你找半天<a href=':map:maplinkiknow/page.html?iknowflg=1&newmap=1&l=12&t=B_NORMAL_MAP&c=12745542.55,4556051.02&s=dec%26newmap%3D1&t=1285982514203' rel=':map:maplink'>網路地圖</a>
❹ 琴師的故事背景
《琴師》的故事背景是兩廣土官叛亂,被朝廷平定後,照例從俘獲的土民里挑選了一些年輕男女帶回宮去,女子為宮婢,男子為內監。其中就有一位一身白衣的年輕男子,身後背一把桐木琴,衣袂飄飄彷若謫仙。他入宮後沒有淪為內監,而是成為了君王的琴師。
歌曲:琴師
歌手:音頻怪物
填詞:Ediq
譜曲:音頻怪物
歌詞
若為此弦聲寄入一段情,北星遙遠與之呼應
再為你取出這把桐木琴,我又彈到如此用心
為我解開腳腕枷鎖的那個你,哼著陌生鄉音走在宮闈里
我為君王撫琴時轉頭看到你,弦聲中深藏初遇的情緒
月光常常常常到故里,送回多少離人唏噓
咽著你喂給我那勺熱粥,這年月能悄悄的過去
燈輝搖曳滿都城聽著雨,夜風散開幾圈漣漪
你在門外聽我練這支曲,我為你備一件蓑衣
琴聲傳到尋常百姓的家裡,有人歡笑有人在哭泣
情至深處我也落下了淚一滴,隨弦斷復了思鄉的心緒
你挽指做蝴蝶從窗框上飛起,飛過我指尖和眉宇
呼吸聲只因你漸漸寧靜,吹了燈讓我擁抱著你
冬至君王釋放我孤身歸故地,我背著琴步步望回宮闈里
你哼起我們熟知的那半闕曲,它夾雜著你低沉的抽泣
路途長長長長至故里,是人走不完的詩句
把悲歡譜作曲為你彈起,才感傷何為身不由己
月光常常常常照故里,我是放回池中的魚
想著你喂給我那勺熱粥,這回憶就完結在那裡
這年月依然悄悄過去
(4)日本人為什麼對琴師那麼尊重擴展閱讀
《琴師》是一首網路歌曲,由古風歌手音頻怪物譜曲,是音頻怪物的一首代表作,收錄於專輯《老妖的奇異之旅》中。《琴師》一經推出就廣受歡迎,歌詞寫得扣人心弦,引人遐想紛紛。
專輯曲目有《白虹》、《琴師》、《殤》、《拜拜武林》、《江南煙雨》、《女兒紅》、《這條龍》、《行雲遺聲》、《花臉》、《我的樓蘭新娘》。
❺ 琴師這首歌的背景故事大概說了些什麼 表達了什麼
琴師這首歌的背景故事:
這首歌原型其實是鍾儀。鍾儀,春秋時楚人,是有史書記載的最早的古琴演奏家,世代都是宮廷琴師。春秋楚、鄭交戰的時候,楚國鍾儀被鄭國俘虜,獻給了晉國。
晉成公9年去世,晉景公繼位,到軍中視察,遇見了他,晉景公問:「那個被綁著、戴著楚國帽子的人是誰?」鍾儀說:「楚國的俘虜。」景公又問:「你姓甚?」鍾儀說:「我父親是楚國的琴臣。」景公就命令手下的人松綁了鍾儀,給他一張琴,命他演奏,他彈奏的都是南方楚調。景公又問:「楚王是一個怎樣的人?」
鍾儀說:「王作太子的時候,有太師教導他,太監伺候他。清早起來以後,象小孩子一樣玩耍;晚上睡覺。其它的我不知道。」范
文子對景公說:這個楚國俘虜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說自己的姓名而說他父親,這是不忘本;彈琴只彈楚國的音樂,這是不忘舊;問他君王的情況,他只說楚王小時候的事,這是無私;只說父親是楚臣,這是表示對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舊是信,無私是忠,尊君是敬。
他有這四德,給他的大任務必定能辦得很好。於是晉景公以對外國使臣的禮待他,為了促進兩國和好,叫他回楚國談判和平。鍾儀便被稱為四德公,其後世以其為祭祀祖宗的堂號。
(5)日本人為什麼對琴師那麼尊重擴展閱讀:
《琴師》是古風歌手音頻怪物的一首代表作,收錄於專輯《老妖的奇異之旅》中。《琴師》一經推出就廣受大眾歡迎,歌詞扣人心弦,引人遐想紛紛。
君王眼中無上的厚愛與榮耀,於他卻是一場啼笑皆非的錯誤。向來爽朗的侍衛一如既往笑得燦爛如陽光,單膝跪下謝主隆恩。
而琴師終老故鄉,他捻了悲歡譜作琴曲,端坐茅屋悠然彈起,弦聲繞梁間輕輕一嘆,才知何謂身不由己。
君恩無常,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宮闈往事皆如浮生一夢,醒來時除卻手頭這把桐木琴,什麼也沒有了。卧病時再沒有誰會喂我一勺熱粥,下雨時再沒有誰會冒冒失失闖進我的房間,然而歲月依舊如流光無聲淌過。
❻ 琴師是對哪些人的稱呼,教古箏的可以叫琴師嗎
稱謂。 胡琴(京胡)演奏員被稱為琴師。 有時也把其它文場演奏員稱為琴師的。 戲曲場面中琴師和鼓師最為重要, 故琴師也是對胡琴演奏員的一種尊稱。
《琴師》
荷蘭~哈爾斯~油彩~巴黎羅浮宮博物館藏
哈爾斯的作品得到公眾廣泛承認的,是那些充滿著歡樂氣氛的風俗性人物畫。《琴師》被認為是其中優秀之作。這位青年人一邊彈著吉他,一邊唱著民間流行的小調。此刻他正回轉頭來,得意的抿著嘴笑。畫家抓住了表象個人性特徵的這一細節,使其歡樂的情緒躍然畫面之上,卻又毫無裝模做樣之感。在技法方面,哈爾斯總是追求表現力的明快,輕松,用筆流暢,色彩鮮亮,故能使畫面獲得激情奔放之效果。
❼ 琴師的樂曲背景
《琴師》一經推出就廣受歡迎,歌詞寫得扣人心弦,引人遐想紛紛。原型版本頗多,然後詞作者出來澄清。以下為微博原話。
@ediq : 最近很多人猜《琴師》描述的原型是誰,這首歌原型其實是鍾儀。
以下為鍾儀簡介:
鍾儀 ,春秋時楚人,是有史書記載的最早的古琴演奏家,世代都是宮廷琴師。春秋楚、鄭交戰的時候,楚國鍾儀被鄭國俘虜,獻給了晉國。晉成公9年(約公元前582年)去世,晉景公繼位,到軍中視察,遇見了他,晉景公問:「那個被綁著、戴著楚國帽子的人是誰?」鍾儀說:「楚國的俘虜。」景公又問:「你姓甚?」鍾儀說:「我父親是楚國的琴臣。」景公就命令手下的人松綁了鍾離,給他一張琴,命他演奏,他彈奏的都是南方楚調。景公又問:「楚王是一個怎樣的人?」鍾儀說:「王作太子的時候,有太師教導他,太監伺候他。清早起來以後,象小孩子一樣玩耍;晚上睡覺。其它的我不知道。」範文子對景公說:「這個楚國俘虜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說自己的姓名而說他父親,這是不忘本;彈琴只彈楚國的音樂,這是不忘舊;問他君王的情況,他只說楚王小時候的事,這是無私;只說父親是楚臣,這是表示對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舊是信,無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這四德,給他的大任務必定能辦得很好。」於是晉景公以對外國使臣的禮待他,為了促進兩國和好,叫他回楚國談判和平。鍾儀便被稱為四德公,其後世以其為祭祀祖宗的堂號。
原文:
晉侯觀於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稅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問其族,對曰:「泠人也。」公曰:「能樂乎?」對曰:「先父之職官也,敢有二事?」使與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對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問之,對曰:「其為大子也,師保奉之,以朝於嬰齊而夕於側也。不知其他。」公語範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稱大子,抑無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舊,信也。無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雖大,必濟。君盍歸之,使合晉、楚之成。」公従之,重為之禮,使歸求成。
❽ 琴師這個故事到底講了什麼
《琴師》背景故事如下:
冬至,君王的寵妃誕下一雙龍鳳呈祥,君王甚喜,大赦天下,被遺忘在南苑的琴師也得以出宮回鄉。他背著侍衛費盡心思才製得的桐木琴,孤身步步走遠,走出宮闈,走回他日思夜想的故里。曾經痛恨到極點的宮禁呵,真正到了離別時卻也有了悵然的不舍。
冬至,君王的寵妃誕下一雙龍鳳呈祥,君王甚喜,大赦天下,被遺忘在南苑的琴師也得以出宮回鄉。他背著侍衛費盡心思才製得的桐木琴,孤身步步走遠,走出宮闈,走回他日思夜想的故里。曾經痛恨到極點的宮禁呵,真正到了離別時卻也有了悵然的不舍。
驀然回首間,隱隱聽見他靜靜侍立於君王身側,輕輕哼起我們最熟悉的那闕曲子。那時,君王手中抱著新生的孩子滿臉喜氣,他對侍衛說,等過了年朕會為你選一位淑女為妻,你們的孩兒若是男兒就做駙馬,若是女兒就迎為太子妃,最好也生一對龍鳳呈祥!你要永遠留在宮中守護朕和朕的妻兒,朕一定不會虧待你。
君王眼中無上的厚愛與榮耀,於他卻是一場啼笑皆非的錯誤。向來爽朗的侍衛一如既往笑得燦爛如陽光,單膝跪下謝主隆恩。而琴師終老故鄉,他捻了悲歡譜作琴曲,端坐茅屋悠然彈起,弦聲繞梁間輕輕一嘆,才知何謂身不由己。
君恩無常,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宮闈往事皆如浮生一夢,醒來時除卻手頭這把桐木琴,什麼也沒有了。卧病時再沒有誰會喂我一勺熱粥,下雨時再沒有誰會冒冒失失闖進我的房間,然而歲月依舊如流光無聲淌過。
(8)日本人為什麼對琴師那麼尊重擴展閱讀:
琴師原型:
鍾儀,春秋時楚人,是有史書記載的最早的古琴演奏家,世代都是宮廷琴師。春秋楚、鄭交戰的時候,楚國鍾儀被鄭國俘虜,獻給了晉國。
晉成公9年(約公元前582年)去世,晉景公繼位,到軍中視察,遇見了他,晉景公問:「那個被綁著、戴著楚國帽子的人是誰?」鍾儀說:「楚國的俘虜。」景公又問:「你姓甚?」鍾儀說:「我父親是楚國的琴臣。」景公就命令手下的人松綁了鍾儀,給他一張琴,命他演奏,他彈奏的都是南方楚調。
景公又問:「楚王是一個怎樣的人?」鍾儀說:「王作太子的時候,有太師教導他,太監伺候他。清早起來以後,象小孩子一樣玩耍;晚上睡覺。其它的我不知道。」範文子對景公說:「這個楚國俘虜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
他不說自己的姓名而說他父親,這是不忘本;彈琴只彈楚國的音樂,這是不忘舊;問他君王的情況,他只說楚王小時候的事,這是無私;只說父親是楚臣,這是表示對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舊是信,無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這四德,給他的大任務必定能辦得很好。」
於是晉景公以對外國使臣的禮待他,為了促進兩國和好,叫他回楚國談判和平。鍾儀便被稱為四德公,其後世以其為祭祀祖宗的堂號。
❾ 歌曲琴師講的是什麼
晉成公9年(約公元前582年)去世,晉景公繼位,到軍中視察,遇見了他,晉景公問:「那個被綁著、戴著楚國帽子的人是誰?」鍾儀說:「楚國的俘虜。」景公又問:「你姓甚?」鍾儀說:「我父親是楚國的琴臣。」景公就命令手下的人松綁了鍾儀,給他一張琴,命他演奏,他彈奏的都是南方楚調。
景公又問:「楚王是一個怎樣的人?」鍾儀說:「王作太子的時候,有太師教導他,太監伺候他。清早起來以後,象小孩子一樣玩耍;晚上睡覺。其它的我不知道。」
範文子對景公說:「這個楚國俘虜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說自己的姓名而說他父親,這是不忘本;彈琴只彈楚國的音樂,這是不忘舊;問他君王的情況,他只說楚王小時候的事,這是無私;只說父親是楚臣,這是表示對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舊是信,無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這四德,給他的大任務必定能辦得很好。」
於是晉景公以對外國使臣的禮待他,為了促進兩國和好,叫他回楚國談判和平。鍾儀便被稱為四德公,其後世以其為祭祀祖宗的堂號。
(9)日本人為什麼對琴師那麼尊重擴展閱讀
《琴師》是一首網路歌曲,由古風歌手音頻怪物譜曲,是音頻怪物的一首代表作,收錄於專輯《老妖的奇異之旅》中。《琴師》一經推出就廣受歡迎,歌詞寫得扣人心弦,引人遐想紛紛。
講述了兩廣土官叛亂,被朝廷平定後,照例從俘獲的土民里挑選了一些年輕男女帶回宮去,女子為宮婢,男子為內監。其中就有一位一身白衣的年輕男子,身後背一把桐木琴,衣袂飄飄彷若謫仙。他入宮後沒有淪為內監,而是成為了君王的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