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繳獲了日本什麼物資
1. 實拍中國第一輛坦克,揭秘「功臣號」身世,竟然是繳獲日本軍隊的
功臣號源自繳獲的是日本97式中型坦克。
2. 我軍曾經繳獲許多日本大衣,但很少有人穿是真的嗎
恰恰相反,當年像大衣這種基本物資,往往都是繳獲部隊自己拿來充實裝備了,所以日本軍大衣這種好東西從來只有繳獲少,從來不嫌穿的人少,我軍穿的相當多。
言歸正傳,穿日本軍大衣其實是個普遍現象,只是能獲得這種服裝的人相比整個革命隊伍並不算多而已。再加上後期東北工廠的轉產,大量的中國式軍服被生產出來,日軍的被服也就很快消失了。
3. 我軍曾繳獲許多日本大衣,為何卻很少有人穿
恰恰相反,像大衣這樣的物資正是當時中國部隊緊缺的戰略物資,有這么現成的不知道比當時中國棉服好多少的軍大衣不可能不穿的。而日本的軍大衣都是羊毛或羊毛尼製作的,質地精良,非常保暖。就這樣的軍大衣,在日本軍隊那也不是人人都有的。
為曾經所有的抗日先輩致敬。
4. 抗戰老兵繳獲一把日本軍刀,日方曾想出3000萬買走,如今怎樣
題目中所說的這起事件發生在中國近代抗日戰爭期間,這位繳獲了一把日本軍刀的抗戰老兵名叫侯永勝,當時他只是一名十幾歲的小兵,不過雖然年紀不大,但是他在抗日戰場上的表現還是很英勇的,俘獲這把日本軍刀就是一個例子。今天就來交流一下抗戰老兵侯永勝和他繳獲日本軍刀的故事。
買刀事件後何永勝就把這把日本軍刀捐獻給博物館,這樣一來能夠讓這把軍刀在更安全的環境中保存,二來也能夠讓更多的人看到這把軍刀,銘記它背後承載的那段歷史,可謂是一舉兩得。
5. 我軍曾繳獲許多日本大衣,為何卻很少有人穿呢
恰恰相反,當年像大衣這種基本物資,往往都是繳獲部隊自己拿來充實裝備了,所以日本軍大衣這種好東西從來只有繳獲少,從來不嫌穿的人少,我軍穿的相當多。
只是畢竟軍隊的數量較多,消滅的鬼子有限,不可能說殺掉一個日軍就扒光一身衣服。何況即便幹掉了鬼子,也因為鬼子常常會奪走屍體,讓這種掠取軍服的行為很難進行。
再說了,戰斗中服裝的損耗相當快,即便繳獲過來,這里幾個血窟窿,那裡一片焦痕,也不存在什麼穿著價值了。過於破爛的衣料往往拆碎做了補丁,或者乾脆納成了鞋底。日本軍裝如此難弄,軍大衣就更難得到了。我們所謂的“日本軍大衣”主要分98式兵用外套和防寒外套,使用了羊毛、羊毛呢材料,製作非常精良,即便在日軍中也不是所有的部隊都有。像普通的日軍穿的只是98式冬裝罷了,普通的棉襖而已。 正因為少見,質量又好,所以大部分繳獲的日本軍大衣和呢子風衣都按照“一切繳獲歸公”的規定上繳了,然後又被分配給各級首長和指揮員以及站崗人員等使用。
6. 我軍曾繳獲大量日本大衣,卻很少有人穿
在現代人眼裡,軍大衣就是用來抵禦寒冷的普通衣物,想穿就能隨時穿,甚至有人還覺得穿了顯老土,追求更好看的款式。但你知道嗎?在抗戰年代,對於奔赴在戰爭一線的戰士們來說,能在寒天凍地的時候穿上一件大衣,簡直就是莫大的幸福、難得的奢侈,哪顧得上是不是好看、合身。
寫到最後,小編想說的是,能克服酷寒的意志力確實非常強大,也難怪我們最後能取得戰爭的戰勝,讓全世界為我們歡呼。而這樣艱苦拼搏的精神也非常值得我們後人學習與傳承,只有這樣才能把祖國越建越好,自己的日子有才能越來越紅火。
7. 日軍投降後,他們的武器去哪兒了
中國抗日戰爭持續了整整八年,中國軍民的英勇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做出了巨大的犧牲與卓越貢獻。日本戰敗後,中國作為戰勝國,與日本簽署了一系列條約,並規定其在中國的日本軍隊上交一切武器和戰備物資。然而,根據考察,這些從日本軍隊手中繳獲的戰爭物資大多被盟軍蘇聯所繳獲,而留給中國軍民的僅僅是很少一部分。現如今,隨著我國軍事實力以及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們的武器裝備早就不像當年那樣落後。但對於周邊國家的小心思,我們仍然要保持時刻警惕,不斷發展自身強大自我。
8. 我軍曾繳獲許多日本大衣,為何卻很少有人穿
恰恰相反,當年像大衣這種基本物資,往往都是繳獲部隊自己拿來充實裝備了,所以日本軍大衣這種好東西從來只有繳獲少,從來不嫌穿的人少,我軍穿的相當多。
當年的八路軍在長期與日本的作戰中,也繳獲了大量的日軍被裝,許多還合用的衣物、帽子、鞋子都被部隊所消化。要知道當年的中國是非常困難的,有洋布細布料子算是頂好的東西了,不用才叫奇怪。
與許多人想像的不同,什麼「八路軍打死也不穿日本軍裝」其實是不存在的。八路軍畢竟是正規軍,有自己的制服軍裝和被服廠,所以一般不存在故意要去穿日本軍裝的情況。但是日軍的東西也不會浪費,依然會穿在人身上。
只是畢竟軍隊的數量較多,消滅的鬼子有限,不可能說殺掉一個日軍就扒光一身衣服。何況即便幹掉了鬼子,也因為鬼子常常會奪走屍體,讓這種掠取軍服的行為很難進行。
再說了,戰斗中服裝的損耗相當快,即便繳獲過來,這里幾個血窟窿,那裡一片焦痕,也不存在什麼穿著價值了。過於破爛的衣料往往拆碎做了補丁,或者乾脆納成了鞋底。
日本軍裝如此難弄,軍大衣就更難得到了。我們所謂的「日本軍大衣」主要分98式兵用外套和防寒外套,使用了羊毛、羊毛呢材料,製作非常精良,即便在日軍中也不是所有的部隊都有。像普通的日軍穿的只是98式冬裝罷了,普通的棉襖而已。
正因為少見,質量又好,所以大部分繳獲的日本軍大衣和呢子風衣都按照「一切繳獲歸公」的規定上繳了,然後又被分配給各級首長和指揮員以及站崗人員等使用。分散到軍隊中後,如同滄海一粟,哪裡還還有個的「多」字?
後來這些「上繳」被命令便宜從事後,許多部隊便開始慢慢留下了這些軍大衣,有的部隊因為戰果豐碩,竟可以達到從首長到戰士人手一件的程度。
在當年的革命隊伍里,一件日本軍大衣是很時髦、很嘚瑟的事兒。我家關系好的一位老前輩,當年解放戰爭的時候進駐武漢,他時常回憶那段歲月:「那會兒別人都沒來,進武昌老子最大,地上都是石板路,街頭一個人都沒有,老子騎著高頭大馬踩得咯噔咯噔響,身上的日本軍大衣往後面一甩,別提多瀟灑了...」
上圖,陳賡和周希漢在陣地上,注意他們身上日本軍裝(1940年)
陳賡在攻破的日本堡壘前,准備給周希漢辦喜事
這種穿日本軍裝的風氣在當時的確存在,八路軍出關後,接收了東北的日本裝備,連帶著還有許多被服廠。這些被服廠的日本軍裝在那個年代都是極好的東西,因此當時的東北八路軍更換了大量的日本軍裝,提著全套的日本武裝帶、輕重槍械,掛著日本牛皮槍套,搞得不知道的老百姓還以為鬼子又回來了。
言歸正傳,穿日本軍大衣其實是個普遍現象,只是能獲得這種服裝的人相比整個革命隊伍並不算多而已。再加上後期東北工廠的轉產,大量的中國式軍服被生產出來,日軍的被服也就很快消失了。
呦,這是誰跟你說的?你別跟我說這是看電視劇知道的。
首先筱晨要給大家澄明一點,對於這樣的問題,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你如果要說繳獲的日軍頭盔沒人佩戴我信,但你如果要說大衣沒人穿,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沒有槍沒有炮,鬼子給我們造」武器裝備通常都是從戰場上繳獲的日軍的,更何況是軍大衣呢。
而之所以我軍不會佩戴日軍鋼盔,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當時的日軍個子矮,頭小,所以日軍頭盔許多時候我軍士兵是不能佩戴的。
其次,日軍頭盔是日軍一個明顯的標志。據悉,此前就有我軍軍官騎著高頭大馬,佩戴日軍頭盔招搖過,然而換來的是差點被打伏擊的士兵給嘣掉,從此之後,為防止誤傷,所以是不允許佩戴日軍頭盔的。
在說說繳獲的軍大衣,抗戰期間,由於物資短缺,士兵被褥都不能嚴格按照規定給裝足分量,一到冬天戰士手上都是凍瘡,所以在繳獲日軍大衣之後,我軍都會將軍大衣換成天藍色布料,然後在足夠多的情況下,在軍隊中進行分發。
我軍繳獲的日本大衣誰說沒人穿?這純屬瞎說。我們跟日本有仇,但跟日本的大衣絕對沒仇。
抗戰時期八路軍的物資裝備極度缺乏,戰士們的衣服都是補丁摞補丁,寒冬臘月禦寒的棉衣,那就更是緊缺了。
而日本的軍大衣都是羊毛或羊毛尼製作的,質地精良,非常保暖。就這樣的軍大衣,在日本軍隊那也不是人人都有的。
要是能繳獲這樣的大衣,怎麼可能讓它閑置著。能裹著這樣一件羊毛大衣,在寒冷的冬夜眯上一覺,做夢都能笑醒來。
那為何會給大家造成不穿的印象了?
有人說穿上敵軍的大衣,在戰場上會引起混亂和誤傷。這種情況確實存在,比如林彪曾穿著繳獲的日本軍大衣,就被閻錫山的兵給誤傷了。
但這不是主要原因。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在整個抗戰期間,我們和日軍打了大大小小上萬場戰斗,但總體情況我們是處於弱勢的,所以很難完整的殲滅日軍的一支部隊。
就算日軍戰斗失敗了,他們也是盡量帶走屍體掩埋。所以彈葯可以繳獲很多,隨身穿的大衣這些繳獲的就很有限。
再者八路軍有嚴明的紀律和規定。一般繳獲的物資都要統一上交,然後統一分配和處理。所以就算繳獲了軍大衣,也不是誰想穿就能穿的。
但是這就存在一個問題。當繳獲的物資還沒來得及上交,就遇到敵軍侵襲,這時候像軍大衣等物資來不及帶走,怎麼辦?留給敵軍嗎?肯定不可能,所以只能緊急燒毀。
上級發現了這個問題,及時做了調整。命令每一次只要繳獲了日軍的軍大衣,就第一時間發放給士兵。
1939年在黃土嶺大捷之後,八路軍的一些部隊繳獲了不少日本的物資,其中就有不少日本軍隊配發的黃呢子大衣,因此這些部隊的八路軍戰士幾乎身上都穿上了日本的黃呢子大衣。
主要是繳獲的數量少。很多繳獲的軍大衣磨損嚴重,上面盡是槍彈窟窿和血跡污漬,基本沒法穿。只能送到被服廠進行再加工。
有一個戰士有一件繳獲的軍大衣,因為穿的時間太久,上面打滿了補丁,多達296處,已經基本辨認不出這是一件日本軍大衣。即使這樣,他還捨不得丟棄。
可想而知軍大衣有多珍貴,不是不穿,是根本分配不到。
戰場上有很多注意事項,不要隨便撿敵人的槍用,不要隨便穿敵人的衣服,不要隨便吃敵人的東西……否則後果很危險,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相當有講究的。
為什麼不能隨便撿敵人的槍用?戰斗過程中,整個戰場是很復雜糟亂的,在距離較遠的情況下,士兵在很多時候並不是依靠對方的服裝判斷是敵是友,而是依靠槍聲,如果隨手撿了敵人的槍使用,很可能被戰友判斷為敵人,導致友軍誤傷。
再說繳獲敵人衣服穿著,就更危險了。
打仗很危險,但有一天和足球比賽類似,那就是雙方穿著不同顏色、款式的服裝,目的是為了區分,軍隊制服也有這樣一個作用,所以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一方想要冒充另一方軍隊,首先就是穿著對方的制服,然後是使用對方的武器裝備。
如果在戰場上直接繳獲敵人服裝,當場就穿上,就相當於把自己打扮成了敵軍,在戰斗的緊張節奏下,此舉無疑把自己置於十分危險的地位,簡直就是找死。
如果在戰後打掃戰場,繳獲了敵人槍支、服裝後,能不能私下穿著使用呢?
應該說這是可行的,因為「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特別是抗戰時期,八路軍武器裝備極其落後,自己又缺乏生產製造能力,繳獲成為獲取武器物資的重要途徑。
八路軍主要活動在北方,北方冬季天氣寒冷,八路軍禦寒保暖主要靠棉衣,但棉衣供給有限,並不是人人都有,而且棉衣厚度不夠,保暖效果不好,不過總比沒有強。
至於穿在外面的大衣,更屬於「奢侈品」,限量供應,只有到了一定級別的將領才有資格配發,這一點就算是國軍也是這樣,不是人人都能披軍大衣的, 所以八路軍繳獲日軍大衣後,絕對不會浪費,都是發放給將領穿著,或者使用裡面的棉絮加工棉衣。
始料未及的是,仍有人因為穿繳獲大衣受到傷害,比如林彪。
抗戰爆發後,八路軍主力配合閻錫山作戰。1938年1月15日,林彪按照毛主席的部署,率軍行進經過山西隰縣以北的千家莊,為行軍方便,林彪派人提前聯系了駐防此地的閻錫山晉軍部隊,但晉軍往下通知時出了點岔子,最底層的哨兵沒有得到通知。
林彪的隊伍一直遠遠跟著日軍走,而且隊伍中有不少將士穿著繳獲日軍的黃呢大衣,也有將領騎著馬,林彪就騎著馬走在前面。
晉軍的哨兵先看見日軍的大部隊過去,沒敢放槍,結果發現後面又來了一支「穿黃呢大衣,騎大洋馬」的隊伍,很像是日軍後續部隊。
哨兵一看後面是支小部隊,就瞄準騎馬領頭的「日軍將領」,砰!給了一槍。
將領應聲而倒,倒下的不是別人,正是林彪。
林彪本人當時穿的其實不是日軍的黃呢子大衣,但由於部隊中有一些人穿了黃呢大衣,使得晉軍哨兵誤認為這是一支日軍小部隊,進而連累了走在隊伍最前頭的林彪,而且就是這次誤傷讓林彪受累終身,可真是始料未及啊!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實際上,我軍確實繳獲很多日本大衣,但是在抗戰結束以後。
在抗戰期間,除了平型關戰鬥打掉第5師團一個輜重運輸隊,繳獲了一批向前線運輸的軍大衣以外,沒有大規模繳獲日寇軍大衣的記錄。
而實戰中,八路軍實際上也無法繳獲很多敵人的軍大衣。
因為游擊戰的特點,你一次消滅不了幾個敵人。
規模最大的百團大戰殲滅日寇的數字也是有限的。
這里有個概念,殲滅和繳獲不能劃等號。
這是因為,殲滅包括打死和打傷。打傷的敵人並不在你的控制下,還是被日軍帶走了。
只有被打死的,日軍一時來不及轉移屍體,你才能在屍體身上進行繳獲。
這樣一來,你能夠繳獲的軍大衣就很少了。
而游擊戰又需要打完就走,沒有辦法深入去打掃戰場,主要是拿走武器彈葯,根本沒有時間去扒衣服。
況且,既然是被打死的,衣服上面肯定不是槍眼、大量血跡,就是被手榴彈撕裂的痕跡。
這衣服能不能穿也是個問題!
所以,抗戰期間,我們沒有什麼繳獲,當然沒法穿。
多說一句,很多人認為林彪是穿著日本軍大衣被誤傷的。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
林彪是穿著八路軍普通的棉衣被誤傷的,有很多當事人可以作證。林彪只是倒霉的騎馬走在最前面。
至於抗戰結束以後,我軍在東北接受了蘇聯轉交的六十萬關東軍和三十萬偽滿洲國軍的大量武器裝備以及被服,這才有了大量的軍大衣。
當時剛出關的一些部隊,鳥槍換炮,不但清一色的日式裝備:三八大蓋、歪把子機槍、擲彈筒甚至92式重機槍,從頭到腳也都是日軍的軍服,只是不帶日軍的徽章而已。
所謂沒人穿都是空穴來風而已,流傳最廣泛的謠言就是因為林彪當年穿日本軍大衣騎馬在閻錫山防區行軍時被晉軍誤以為是日本軍官而打落下馬受重傷,此後我軍將領為了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而選擇了不穿日本軍大衣。但是這個謠言從邏輯上根本就行不通,如果為了避免誤擊事件,直接把軍大衣重新染個色或者縫一些標識即可,在當年敵後抗戰那麼物資緊缺的情況下,為了避免概率極小的誤射就不用繳獲的日軍物資,那不是飲鴆止渴嗎?
(林彪穿著日本軍大衣)
事實上林彪在事後也並沒有怪這個誤射的小兵,誤射事件也不完全是大衣的原因,最可能的就是林彪當時離大部隊過遠,太過於招搖,這才讓晉軍士兵產生了誤判,所以日本軍大衣的原罪基本可以解除。而回到現實中,八路軍即使在林彪被誤射之後,也還是照穿日本大衣不誤,抗戰留下的許多照片也充分證實了這一點,當時八路軍將領喜歡穿日軍大衣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八路軍副總參謀長穿著繳獲的日軍大衣)
第一、八路軍活動區域都是晉察冀的北方地區,到了冬天特別寒冷,而在日軍的嚴密封鎖下,各種防寒保暖物資極度缺乏,別說日本軍大衣,就是有一件棉衣都已經是非常奢侈了。晉察冀軍區一般10月發冬裝,營以上幹部配發一件棉大衣,但是很多時候連團級幹部都配發不了,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所以有現成的日本軍大衣,看著都兩眼發光,怎麼會不用?
(當時更多的是這種土製棉服)
第二、日本軍大衣確實是一件好東西,所謂日本軍大衣其實有兩種,一種是日軍軍官的98式軍服中的寒區防寒大衣,其外部是黃色呢子料,內部是填充的羊毛料,相當的保暖,還有一種則是普通日軍穿的棉大衣,但是不管哪一種都比八路軍自己的被服廠生產的棉衣要實用的多,所以這玩意兒一直都是收拾戰場時的搶手物資,就算從日軍屍體上扒也要扒下來的存在。
(日軍98式防寒呢子大衣) (這是一件日軍呢子大衣,打滿了296塊補丁,但是依舊被抗戰將士使用)
我軍在抗戰時期繳獲日本軍大衣是在1939年11月黃土嶺大捷之後,就是擊斃日軍中將阿部規秀的那次戰斗,那一次一分區繳獲的日軍呢子大衣太多,參加戰斗的戰士幹部幾乎人手一件,大家都樂開了花。
而在解放戰爭中,以四野所獲得日本大衣最多,那時候四野得到了蘇軍控制的幾座日軍倉庫,裡面滿滿的日本軍服,在四野出關時,如果不仔細看帽子和旗幟,你真會以為那就是關東軍,因為幾乎人人都穿著日軍黃呢子大衣。所以你還認為日軍大衣沒人穿嗎?不存在的!
對於繳獲八路軍是非常有經驗的,歌裡面就唱的非常好,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當時八路軍羨慕人家有機關槍有迫擊炮。
但是這些不久後八路軍全部繳獲下來,遍布每個軍中,甚至到了抗戰時期,我軍就看不起這些裝備,畢竟當時國民黨都已經有美式裝備,所以我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美式裝備遍布全軍。
八年抗戰,八年心酸當時我軍展現出樸素的戰斗素養,在非常冷的天氣下穿著破舊的大衣,依舊與穿著厚厚棉衣的日軍在雪地中艱苦的作戰,憑借著超強的意志力日軍最終被驅逐出我國。
在抗戰中我軍確實繳獲了不少的日軍大衣,但在一次次血的教訓中,導致我軍就算是穿薄棉衣作戰也絕不穿日軍大衣。
原因有以下幾點:
林彪是我國出色的一位將領,但其並沒有參加很多的抗日戰爭,其原因是早期時候被晉綏軍一槍打中負傷後,一直在蘇聯養傷。
但其軍功被封為元帥已然綽綽有餘,當時發生這件事情的時候正好是國共合作時期,他在一次與日軍的交戰中,繳獲了大批的物資,其中包括日軍過冬的大衣。
而他的性格是桀驁不馴的,所以這次繳獲的物資並沒有上繳,而是自己留下來給了自己的部下,以及自己身披了一件大佐的軍衣。
在過山西地界的時候,晉綏軍報告 閻錫山 說:「發現一小股日軍來犯,要打還是不予理睬?」閻老西當場下令:「命令神槍手將其指揮官拿下,隨即阻擊這批日軍。」
當時很多神槍手看到騎著高頭大馬的人居然是大佐,所以很多人都想要搶頭功,由於當時晉綏軍沒有裝備狙擊鏡,所以打中林彪的狙擊手本來是瞄著他的頭,卻打到了胸口上,導致其昏死過去。
這些人看到友軍發生誤會,直接將自己外面的大衣脫下來,看到是八路軍後,立馬停止了射擊,並且還將林彪送到當時醫療條件最好的醫院治療,但這次的流血事件導致很多人都不敢穿繳獲的大衣。
林彪沒有上繳是意外,畢竟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但很多部隊不論有多遠的路程都要將繳獲的裝備或大衣送回總部,這些衣服都是由總部統一分發的,所以並不會發生一支部隊都能穿上大衣的情況。
搶戰略物資的原則
在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也因為和友鄰部隊搶奪裝備時發生沖突,而這批裝備是他先行繳獲的,所以他不怕去野司打官司。
畢竟當時是在戰亂時期,還沒有將縣城拿下,自己就先將戰利品交回多少是有些不合適的,所以對方的軍長由於自己的手下的失職,只能灰溜溜的帶領自己的兵馬走,不敢與李雲龍爭。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軍中雖然也會發生不和睦的現象,但一提到打官司不佔理的一方一定會先走,不會在於其爭吵,就算是官司打到法庭上也是輸,畢竟這件事情並不符合上繳時間,自己部下就來搶奪這樣犯的是原則性的錯誤。
我軍繳獲大衣後,一般能從戰利品中分到的最起碼是旅長以上的軍官,一般人是不可能得到了,林彪受傷事件發生後,很多人都不會選擇穿這種衣服。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30多年前的一件舊事。
當時才十幾歲,剛讀高中,班上有個姓閆的同學,穿了一件非常特別的軍大衣。說這件大衣特別,是因為它的顏色,標準的米黃色,與建國後我軍的大衣截然不同。同學們都很好奇,問這位同學,他說這是他爺爺的,當年爺爺是八路軍,從日軍手裡繳獲的。我們這才恍然大悟,難怪這么眼熟呢,原來經常在電影上看到。
這是一個普通八路軍士兵的故事,我還從 歷史 資料上看過這樣一件事,是關於林彪的。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林彪擔任了八路軍第115師師長。平型關戰役後,林彪部繳獲了許多日軍軍用物資,其中就包括不少軍大衣、皮靴和戰馬等。當時正值冬季,山西一帶氣候寒冷,不少115師軍官都發了一件日本軍大衣,林彪當然也不例外,另外他還挑選了一匹純種東洋軍馬。
1938年3月初的一個凌晨,林彪照例外出遛馬。晉南山區冬春之交早晚多霧,幾步之外便看不見東西,當地有這樣一首歌謠:「呂梁春多霧,聞聲不辨物。只聽耳邊響,不見眼前過。」林彪萬萬沒有料到,這次遛馬竟然差點要了他的命。
當時閻錫山的晉綏軍與八路軍防區接近,他們的流動哨聽見馬蹄聲,隨之隱隱約約看見一個身穿日軍軍大衣的軍官馳騁而來,看外表好像是日軍的高級軍官。此人正是林彪,不明就裡的晉綏軍哨兵馬上開槍,林彪應聲落馬。
林彪
閻錫山和延安方面得知林彪被誤傷,大吃一驚,馬上派軍醫治療,好在林彪命大,但最後還是留下了終身後遺症。
這個問題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繳獲的日本大衣不夠多。
網上有個說法,說是我軍不穿日本軍大衣,是因為林彪曾經因為穿了日本大衣,被晉軍士兵以為是日軍打傷,所以後來我軍就不穿日本大衣了。這個說法其實有誤,抗戰期間我軍條件艱苦,不僅武器彈葯緊缺,服裝也是嚴重不足,特別冬衣更是緊缺。
日本大衣質量好又保暖,如果能繳獲到,那也是非常有用的物資,肯定不會浪費。比如像下面這張照片里陳賡和周希漢就穿上了日本軍衣,壓根沒什麼忌諱。
就題主的問題來說,「許多」和「很少」其實是個相對概念,問題里提到我軍繳獲很多日本大衣,這個「很多」是絕對數值,在抗戰中的歷次戰斗中,我軍曾經多次繳獲日軍的大衣,比如像平型關戰役,就繳獲日軍21聯隊的一批軍大衣。115師在上報時曾經提到可以做到人手一件,可見數量之大,在整個抗戰期間繳獲的日軍大衣總數只有更多,說很多並不為過。
穿日本軍大衣的我軍將士
而問題里說很少有人穿,這個「很少」其實指的是相對我軍總數來說,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穿上軍大衣。在抗戰初期,八路軍不過4萬多人,在抗戰期間,八路軍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44年的時候,已經有了40多萬人。繳獲的日本大衣雖然數量不少,但是顯然和我軍總人數相比要少的多,而且在繳獲的大衣里,肯定還有相當部分因為戰斗有所損毀,只能作為材料加以利用,不能直接穿,所以能直接利用的日本大衣數量有限,只能是少部分人有。
穿日本軍大衣的我軍將士
實際上不要說大衣,就是普通的日本軍衣,我軍也不會放過。只要有時間和條件打掃戰場,那麼戰士們會把日軍身上的衣服脫去,加以利用。比如在解放蒙陰的戰斗中,駐新泰的日軍在增援途中被我軍殲滅。從萊蕪趕來增援的日軍111大隊在報告中提到,在墩台附近找到被殲滅的新泰日軍時,武器和外衣都已經被八路軍拿走。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沒人願意穿,而是沒得穿。
當下正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們感慨祖國偉大繁榮的同時,也不要忘卻那段屈辱的過去,時刻謹記黨的教誨。此時,關於戰爭的話題,就不得不被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時期的人們又提起了。
當年在二戰這個世界大背景之下,日本進一步侵略中國,我軍於是與日本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在無數革命先烈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的條件下,才換來了這么一場來之不易的勝利。
我們都知道,當年的戰爭殘酷無情,我們八路軍不僅裝備差,就連過冬穿的棉衣都是縫了又補。有的 歷史 博物館曾展出八路軍當年的用品,其中一件大衣上,一共縫補數百的補丁,令人震撼。
軍需物資如此匱乏的八路軍,完全不穿繳獲的日本軍大衣,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果能有,肯定就是會穿的,畢竟這是勝利的繳獲品,又不是日本人主動送的,沒人會嚼耳根,反而穿上能夠備有面子。
那為何會很少人穿呢?有人或許會說,穿敵軍的衣服,容易導致八路軍整體混亂,敵友不分,這應該不是主要原因。對於這種情況,我軍大可以在上面弄些標記用於區分,或者休息之時穿,打仗之時選擇不穿。
所以這原因還是不太准確的,其實之所以很少,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這東西真不好繳獲。
首先,日本人在自己隊友死亡之時,通常都會把屍體帶走,這我們在很多影視劇裡面也可以看到,所以這就導致一般情況下掠取軍服的行為很不容易,因為日軍也不願意看到自己人的裝備落在敵人手裡。
不過對於那些被大炮機槍打的稀爛的日軍,隊友可能不會管,但對我們來說作用也不大了,畢竟爛的不成樣子了,再說從這樣血肉模糊的日軍身體上剝,普通人心理也是很難以接受的。
而普通的日本軍裝尚且不易得到,軍大衣就更難了,畢竟軍大衣製作是使用多種材料,即便是日軍中也比較稀缺。
說完日軍,咱們再說八路軍,日軍不給,其實相互作用下,八路軍也不好拿。八路軍因為裝備差,正面交手肯定吃虧,大多時候都是以藉助地形打游擊為主,靠著游擊戰術給予敵人最大的殺傷。但沒有什麼是完全占優勢的,游擊戰雖好,但劣勢也有,比如不好像正面戰場上那些無所顧忌的打掃戰場。
正面戰場打掃戰場是往往已經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可以無所顧忌些,但游擊只是打完就跑,消滅敵人小股勢力後,很是擔心其增援部隊,這就導致打掃戰場比較粗略,馬虎一些。
有人會說只要有耐心,什麼都是可以積少成多的,而這么多年的抗戰,即便是每天繳獲點,在後來也還是不會在少數的。這樣說確實沒錯,隨著戰爭的推進,大衣數量只會越來越多。但為何穿大衣的依舊是少數呢?
個人則認為與八路軍的特性有關,八路因為混雜的人員,有各式各樣,為了保證整體性,八路軍的紀律相當的嚴明。而根據相關的規定,這些收繳的物資要統一上交的。然後,再由司令部將其再分配給最急需裝備的軍隊。
而這些軍隊,大多都是剛經歷了戰斗,從一線戰場上下來的傷兵和疲憊士兵,能提供溫暖的是他們休息最為迫切想得到的。
但想法是美好的,出發點也是好的,但有時候操作起來就不容易了,離物資統一地近還好,但若離的遠,靠當時八路軍的交通工具,能夠有現在快遞這么快嗎?顯然是沒有的,所以很多時候壓根就達不到想要的效果,這也是導致一個穿的不多的原因,因為很難到手。
9. 二戰時我軍繳獲了日軍的牛肉罐頭,為何很多戰士會嫌棄
因為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牛肉,只是用牲畜的血摻和些雜糧所製作成的“牛肉罐頭”,其實對於抗戰時期,我國將士們的生活也是非常苦的,我們現在生活當中一天能有三餐,甚至晚上餓了還能吃個宵夜,想吃肉就吃肉,這樣的生活換在抗戰時期可以說是將士們想都不敢想的生活,那時候戰士們基本上只要一個月能夠吃上一次白米飯就覺得是件很幸福的事了,平時的話基本上都是吃野菜或者是粗糧,甚至有時候還要餓肚子,生活是非常艱難的。
當時這種罐頭其實也是遭受到日本士兵的嫌棄,還被其稱之為“豬食”,所以為了能夠補給,因此日本人就開始了大掃盪,也就是開始搶東西了,搶中國老百姓家裡養的牲畜,比如雞、鴨、羊等,不過對於各路日軍來說,在中國大陸上的還行,至少能夠吃飽飯,在東南亞地區的日本人有些甚至在吃人了,餓死的也不再少數。
10. 我軍曾繳獲許多日本大衣,為何卻很少有人穿呢
近年來,各類抗戰劇層出不窮,雖然水平良莠不齊,但卻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不知各位讀者是否注意到過——八路軍經常繳獲日軍物資,其中包括罐頭等軍用食物,也有水壺、棉被、軍大衣等日常用品。不過在影視作品中,幾乎看不到任何身穿軍大衣的八路軍戰士,即使在滴水成冰的寒冬之中,他們也都穿著單薄的衣物。
中國軍人正是憑借著如此艱苦奮斗的精神,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惡劣環境,戰勝了強大我們數倍的敵人,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如果沒有中國軍人的默默付出,豈有今日的累累碩果?今天的我們,能夠享受歲月安好,都需要感謝幾十年前無私奉獻的他們。在銘記國恥之餘,也切莫忘記這群贏得中國未來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