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多少種文化
㈠ 日本傳統文化,有哪些!
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神道教構成了傳統日本的兩個方面——菊與刀。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
日本傳統文化-茶道
茶道也叫作茶湯(品茗會),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感儀式受到上流階層的無比喜愛。茶道是一種獨特的飲茶儀式和社會禮儀。日本的茶道最早是由中國唐朝貞觀年間傳到日本的。在古代,日本與中國早有往來。盛唐時期,日本曾派大量使臣來中國,受中國影響較深。日本人民稱「中國是日本茶道的故鄉」,日本茶道和中國的潮汕工夫茶有些相似。
日本傳統文化-書道
書道,提起書法,相信不少人會認為它是中國獨有的一門藝術。其實,書法在日本不僅盛行,更是人們修行養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稱書法叫「入木道」或「筆道」,直到江戶時代(十七世紀),才出現「書道」這個名詞。在日本,用毛筆寫漢字而盛行書法,應當是在佛教傳入之後。僧侶和佛教徒模仿中國,用毛筆抄錄經書。
日本傳統文化-和服
和服是日本傳統民族服裝的稱呼。它在日本也稱「著物」。和服是仿照中國隋唐服式和吳服改制的,所以在日本被稱為"吳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對吳服的稱謂,現在日本人已經接受了這個稱謂,但是很多賣和服的商店,還是寫著"吳服"。公元八至九世紀,日本一度盛行過「唐風」服裝。以後雖有改變形成日本獨特的風格,但仍含有中國古代服裝的某些特色。婦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別是區別年齡和結婚與否的標志。
日本傳統文化-柔道
柔道在全世界有廣泛聲譽。柔道的基本原理不是攻擊、而是一種利用對方的力量的護身之術,柔道家的級別用腰帶的顏色(初級∶白/高級∶黑)來表示。柔道是中國拳術的發展,源出少林之門。明末,中國的一位武林高手陳元贊將中國的傳統武術傳到扶桑(今日本),成為現代風行世界的柔道之先河。
㈡ 日本的文化有哪些
1、社會習俗
日本對禮貌禮節看得很重,所以跟日本朋友交往一定要注意這一點,一點很輕微的失禮都有可能使對方不快。鞠躬禮是日本最普遍的禮儀,大多數情況下,只需淺淺鞠躬即可,對於長者或者地位較高的人,則應該深鞠躬。在日本朋友家裡作客時,一定要主動脫鞋,即使是拖鞋也要脫在外邊。日本人吃面條時發出的聲音很大,表示對所食用的食物十分滿意。
送禮方面,中國的字畫、文房四寶等很受歡迎,但需精心包裝,而且數量方面應該避免出現偶數,日本人通常用1、3、5、7等奇數。
日本忌諱「4」和「9」兩個數字,因為在日語的發音中「4」同「死」,而「9」同「苦」。另外日本人忌諱綠色,討厭荷花。
2、服飾
當代日本人的服裝可以分為傳統式服裝即和服和現代式服裝兩類。。現在,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某些專門從事茶道、花道的教師等特殊工作的人外,絕大多數日本人大部分時間都身著現代式服裝,傳統式和服禮服只在節日或舉行某些儀式時才穿用。
和服又叫做「著物」,其含義可以因定義的寬窄有很大區別。狹義的「著物」只指「長著」(類似於我國的長袍),廣義的則應包括「襦袢」(內衣)、「羽織」(短大衣外套)、裙褲、腰帶等等。男式和服的色彩比較莊重、單調,多在背後飾有「家紋」即家徽。女式和服比男式和服更為艷麗,腰帶更寬,打結處好像是一個小包袱。女式和服花色繁多,高檔禮服用絲綢作原料,飾以刺綉或手繪的圖樣,價格十分昂貴。這種和服是我們在影視音像媒介中經常可以看到的。
3、茶道
日本茶道舉世聞名,是日本具有悠久歷史的茶文化的一種儀式,也是日本人接待貴賓的一種禮儀。日本茶道來源於茶葉之鄉中國,茶葉剛傳到日本的時候,非常貴重,喝茶成為上等階層的時髦擺闊行為,後來經過幾位茶道大師的改造,把佛教的「禪」引入茶道中去,使茶道逐漸完善,最終演變為貴族階層的一種禮儀。
隨著日本國內茶樹的種植,茶走進了尋常百姓的家中,茶道也因而得以普及,現在日本的茶道人口達到上千萬之多。茶道作為日本文化的一個代表,其內核在於用繁瑣而莊重的禮儀來磨礪人心,熟練而嚴格的禮法使人超然物外,苦澀的茶味使人沉思人生,從而達到悟禪的境界。
4、民居
日本的民居主要分為三種:一種是傳統式住宅,即所謂「獨門獨院」 型住宅,日語稱作「一戶建」型住宅,房子的建築材料主要是木頭,一般都具有「土間」、「居間」、「寢間」、「床間」、「應接間」、「浴室」等部分。;另一種是公寓式住宅,日語稱作「共同住宅」,多為鋼筋水凝土結構,其內部格局也與我國的公寓式住宅大同小異;還有一種是舊式公寓式住宅,日語稱作「長屋建」型住宅,外型狹長,多為木造一層或二層建築,由房主建造後出租給他人居住。據日本政府統計,至1998年止,日本共有有人居住的住宅4389.2萬套,其中,傳統式住宅2527.8萬套(其中一層型628.6萬套);公寓式住宅1645.8萬套,「長屋建」住宅194.8萬套。
5、婚姻
日本人的婚姻習俗雖然也受到海外影響,但更主要的是在本民族的傳統習俗的基礎之上逐漸發展起來的。隨著時代的變遷,特別是近代以來的巨大社會變革,日本人的婚俗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按照法律規定,日本人在男滿18周歲、女滿16周歲後即可結婚。實際上,當代日本社會已經流行晚婚。1990年,男子初婚年齡為28.6歲,女子為25.9歲。1998年,共有784596對新人結婚,婚姻率為0.63%。當代日本人的婚俗基本上屬於「嫁入婚」,即一般是女方出嫁到男方家庭,也有少數男子由於女方家庭無合適繼承人等原因而入贅,即採用了「婿入婚」的形式,婚嫁的地域范圍也已比原來擴大。他們的婚姻方式大體可以分為「戀愛結婚」和「介紹結婚」兩種。不過,即使是戀愛結婚,一般也都要採用介紹結婚的形式,即都要有介紹人,都要經過相親、定婚、送彩禮、舉行結婚儀式和婚宴等程序。
㈢ 日本文化有哪些
日本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別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神道教構成了傳統日本的兩個方面——菊與刀。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
㈣ 日本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茶道也叫作茶湯(品茗會),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感儀式受到上流階層的無比喜愛。現在,茶道被用作訓練集中精神,或者用於培養禮儀舉止,為一般民眾所廣泛地接受。日本國內有許多傳授茶道各流派技法的學校,不少賓館也設有茶室,可以輕松地欣賞到茶道的表演。
花道作為一種在茶室內再現野外盛開的鮮花的技法而誕生。因展示的規則和方法的有所不同,花道可分成20多種流派,日本國內也有許多傳授花道各流派技法的學校。另外,在賓館、百貨商店、公共設施的大廳等各種場所,可以欣賞到裝飾優美的插花藝術。
相撲來源於日本神道的宗教儀式。人們在神殿為豐收之神舉行比賽,盼望能帶來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時期,相撲是一種宮廷觀賞運動,而到了鐮倉戰國時期,相撲成為武士訓練的一部分。18世紀興起了職業相撲運動,它與現在的相撲比賽極為相似。神道儀式強調相撲運動,比賽前的跺腳儀式(四顧)的目的是將場地中的惡鬼趨走,同時還起到放鬆肌肉的作用。場地上還要撒鹽以達到凈化的目的,因為神道教義認為鹽能驅趕鬼魅。相撲比賽在檯子上進行。整個檯子為正方形,中部為圓圈,其直徑為4.55米。比賽時,兩位力士束發梳髻,下身系一條兜帶,近乎赤身裸體上台比賽。比賽中,力士除腳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觸及檯子表面,同時也不得超出圓圈。比賽在一二分鍾甚至幾秒鍾內便能決出勝負。相撲的裁判共由6人組成。主裁判由手持摺扇「行司」登台擔任,其餘5人分別在正面、東面、西面及裁判席上。大力士的最高等級是「橫綱」。下面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頸,這四個等級被稱為「幕內」,屬於力土中的上層。再次是十兩、幕下,除此之外還有更低級的三段目、序三段。最低一級叫序口。一個普通力士要想獲得較高的等級是需要花費很大氣力的;不經過艱苦努力,要想獲得最低的等級,也是不可能的。
和服是日本傳統民族服裝的稱呼。它在日本也稱「著物」。和服是仿照我國隋唐服式改制的。公元八至九世紀,日本一度盛行過「唐風」服裝。以後雖有改變形成日本獨特的風格,但仍含有我國古代服裝的某些特色。婦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別是區別年齡和結婚與否的標志。例如,未婚的姑娘穿緊袖外服,已婚婦女穿寬袖外服;梳「島田」式發型(日本式發型之一,呈缽狀),穿紅領襯衣的是姑娘,梳圓發髻,穿素色襯衣的是主婦。和服不用鈕扣,只用一條打結的腰帶。腰帶的種類很多,其打結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比較廣泛使用的一種打結方法叫「太鼓結」,在後腰打結處的腰帶內墊有一個紙或布做的芯子,看去像個方盒。這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和服背後的裝飾品。由於打結很費事,戰後又出現了備有現成結的「改良帶」和「文化帶」。雖然今天日本人的日常服裝早已為西服所替代,但在婚禮、慶典、傳統花道、茶道以及其他隆重的社交場合,和服仍是公認的必穿禮服。
柔道在全世界有廣泛聲譽。柔道的基本原理??柔道家的級別用腰帶的顏色(初級∶白/高級∶黑)來表示。
劍道是指從武士的重要武藝劍術中派生而出的日本擊劍運動。比賽者按照嚴格的規則,身著專用防護具,用一把竹刀互刺對方的頭、軀體以及手指尖。
空手道是經琉球王國(現在的沖繩)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格鬥運動。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僅使用拳和腳,與其它格鬥運動相比,是一種相當具有實戰意義的運動形式。
合氣道原來只是一種用於練習「形式」的運動,其基本理念是對於力量不採用力量進行對抗。與柔道和空手道等運動相比,沒有粗野感的合氣道作為一種精神鍛煉和健身運動,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歡迎。
壽司(Sushi)是以生魚片、生蝦、生魚粉等為原料,配以精白米飯、醋、海鮮、辣根等,捏成飯團後食用的一種食物。壽司的種類很多,不下數百種,各地區的壽司也有不同的特點。大多數是先用米飯加醋調制,再包卷魚、肉、蛋類,加以紫菜或豆皮。吃生魚壽司時,飲日本綠茶或清酒,別有一番風味。
贈禮習俗日本人將送禮看作是向對方表示心意的物質體現。禮不在厚,贈送得當便會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送日本人禮品要選擇適當,中國的文房四寶、名人字畫、工藝品等最受歡迎,但字畫的尺寸不宜過大。所送禮品的包裝不能草率,哪怕是一盒茶葉也應精心打理。中國人送禮成雙,日本人則避偶就奇,通常用1、3、5、7等奇數,但又忌諱其中的"9",因為在日語中"9"的讀音與"苦"相同。按日本習俗,向個人贈禮須在私下進行,不宜當眾送出。日本人禁忌綠色。不喜歡荷花,而喜歡櫻花、烏龜和鴨子。
㈤ 日本文化有哪些
一、茶道
茶道是一種獨特的飲茶儀式和社會禮儀。
現代,茶道被用作訓練集中精神,或者用於培養禮儀舉止,為一般民眾所廣泛地接受。
日本國內有許多傳授茶道各流派技法的學校,不少賓館也設有茶室,可以輕松地欣賞到茶道的表演。
㈥ 日本有哪些傳統文化
日本文化譜系中的中國影子隨處可見。日文、醫葯、茶道、飲食、弓道、服飾、禮儀以及對日本影響深遠的「彌生文化」,無一不是受中國的影響。尤其古代中國的《禮記》傳入日本,才不斷發展成就了所謂的「大和文明」。
日本漢字文化:日本原來是沒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國的漢字,日本語言口音中80%左右是漢語的變音,日本的語言語音主要來源於商周時期到清朝的多時間段多層次的中國漢語方言, 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國的深刻影響。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是多方面的、長期的幾千年的歷史過程。
武術文化:空手道,合氣道原來只是一種用於練習「形式」的運動,其基本理念是對於力量不採用力量進行對抗。與柔道和空手道等運動相比,沒有粗野感的合氣道作為一種精神鍛煉和健身運動,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歡迎。
㈦ 日本有哪些文化
日本傳統器皿
日本的陶瓷器皿歷史久遠,大約在一萬年前,日本就有了不同樣式的土器,繩文土器、彌生土器等。
日本陶瓷繪畫色彩絢麗、構思大膽,設計新穎,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趣味高雅的陶瓷,使日本陶瓷更加聞名於世。
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時代,模仿中國的唐三彩製造的,採用了稱為「奈良三彩」的白、綠、茶色的釉彩。
2.陶藝歷史
大約在一萬年前,日本就開始製作土器了,根據時代和式樣的不同,起名為繩文土器、彌生土器。 其中繩文土器是低溫下燒制的很厚的黑褐色的土器。彌生土器則是在高溫下燒制的較薄的紅褐色的 硬土器。 陶器的產生則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一般認為,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時代,模仿中國的唐三彩制 造的,採用了稱為「奈良三彩」的白、綠、茶色的釉彩。
奈良三彩以後,日本大約近500年沒有再 製造陶器。這期間日本全國製造的是被稱為須惠器的、堅硬、燒透的灰黑色土器,但這種土器到了 平安時代末期幾乎也消失了。
真正燒制陶器是在鐮倉時代,瀨戶一個叫藤四郎的人從中國引入了技術,製造水壺、香爐、佛具等。以後直到室町時代,除了瀨戶以外,信樂、常滑、丹波、備前、越前等地也能製造陶器了,被稱作 日本的六大古窯。再後來1616年,朝鮮的李參平在肥前有田成功地燒制了瓷器,日本的陶瓷製作就此開始了。接著有各種燒器產生,其中伊萬里瓷器在歐洲也享有盛譽。
3.京燒
在京都製造的陶瓷器總稱為京燒,又叫清水燒。京燒質地細膩,色彩和諧。盤子、花瓶、茶具和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工藝瓷器都是很好的旅遊紀念品。
4.有田燒
江戶時代初期(1616年),朝鮮的李參平在現在的佐賀縣的有田陶土礦成功地燒制瓷器,便開始生產日 本最早的瓷器。這種日瓷立即受到歡迎,人們把這種陶器就叫有田燒。
5.九穀燒
九穀燒的繪畫色彩絢麗、構思大膽,設計新穎,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據說九穀燒的窯在1700年左右被封鎖過,在江戶時代後期再次復興。所以復興前的陶器叫古九穀燒。
6.樂燒(しがらきやき)
以燒茶器為主的樂燒在京都也發展起來了,本阿彌光悅製成了品味極高的茶碗。光悅被譽為是日本近世初期的代表文化人。他多才多藝,在繪畫、書法、陶藝、著作、出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7.郝繪燒
在寬永時期(1624年——1644年)結束時,酒井田柿右衛門成功地製成了第一件塗釉瓷器,完成了赤繪燒。 之後肥前地區的瓷窯迅速發展提高。因而把它又命名為 伊萬里瓷器。 這種瓷器不僅在日本國內大受歡迎,而且在歐洲也享有盛譽。
8.美濃燒
進入江戶時代,美濃燒作為平民的日常餐具廣為需要,成為國內有數的陶瓷器生產地至今。日本歧阜縣瑞浪市已有1300多年的美濃燒陶瓷製作歷史。瑞浪市的陶瓷製作藝人們採用多種工藝和精細無機無毒釉彩,燒制窯溫達到了1240-1260?C,而非通常的700-800?C,坯體所含金屬經充分氧化,其中的金屬含量遠低於日本國家標准(鉛2.5mg/L,鎘0.25mg/L)和中國國家標准GB 13121-91(鉛7mg/L,鎘0.5mg/L),生產出的陶瓷製品符合人們對綠色環保產品的需求,在日本和歐美市場倍受青睞。我們平時使用的洋式餐具、和式餐具的大約50%以上實際上是美濃燒。
日本著名瓷器美濃燒,各色圖按搭配,並配有精緻木盒,不僅做為餐具十分實用,還具有收藏價值。
9.玻璃器皿
沖繩所在的琉球群島一向以玻琉製品而著稱。二戰後,人們從戰爭的廢墟中揀出了玻璃碎片,以此為原料加工各式玻璃製品。它們大多具有鮮艷的色彩,十分搶眼。至今,沖繩的玻璃器皿的製造沿用的還是幾十年前的老手法。另外,北海道的玻璃器皿也相當出名。
10.碧多蘿器皿
日本的器皿向來以圖案獨特、做工精巧而聞名,「碧多蘿」是器皿中的精品,自江戶時代起它就是長崎獨有的土特產品。「碧多蘿」源於葡萄牙語「VIDRO」。這種器皿極為昂貴,色彩獨特,充滿了異國情調。
11.傳統的漆器餐具
日本情況則不同。他們的生活文化自唐以來,即奈良時代開始,一直沒有大的改變。雖然日本是經濟強國,現代化的生活水準也很高,但使用漆器作為日常生活用品的習慣並無多大變化,而且還特別珍惜和保護傳統漆器在現代生活中的位置。在日本的禮品展銷會及各大商場中成套的日用漆器名目繁多、品種齊全、檔次各異。每種器皿的用途分工細致明確,不僅有專門用來喝湯、盛蔬菜、裝飯、放生魚片的用具,在各種節日中還要使用不同的器具以配合不同的習俗和食物。比如端午節,就要用一套專門吃粽子的餐具。據介紹,日本平均每個家庭使用的僅僅是漆器托盤就不少於10個,再加上各種漆碗、漆杯、漆盤等,每個家庭使用的漆器數量是非常可觀的。特別是漆碗,在人們的生活中,使用面很廣,不但家庭使用,而且餐館、飯店也很普及。據說一年銷售量達一千萬件以上。此外,社會交際,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日本民眾都有選擇漆器作為禮品的習俗。
㈧ 日本文化有哪些
1、繩紋文化
日本歷史始於石器的出現,繩紋時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出的那個時期的陶器表面帶有豐富多彩的草繩模樣,史稱繩紋陶器。繩紋陶器歷史久遠,外觀漸趨復雜,花紋日益豐富多彩,說明其時陶器工藝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發達。
盡管當時日本已經處於新石器時代,但因島國的地理位置,致使當時歐亞大陸的先進文化未能進入日本。繩紋人群居堅穴,仍以捕魚、狩獵、採集為生,不知農耕。生產力的滯後,亦使其當時社會滯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巫術支配人們的原始社會生活,也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2、古墳文化
從公元三四世紀到六七世紀,以畿內為中心,全國各地建造了許多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高冢古墳,標志著日本由彌生文化進入古墳文化的時代。古墳的建築需要徵集大批勞動力,墳內陪葬有鏡、劍、勾玉等精緻工藝品,象徵著死者生前擁有強大權力。
3、明治文化
德川末期(1845-1867),日本同時迎來了民族危機和封建制的危機。從18世紀中葉起,歐美列強開始窺視日本。1854年佩里率美國艦隊第二次叩關,迫使日本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日本的大門被打開;繼之簽訂的「安政五國條約」,結束了200餘年的鎖國政治。
把日本置於半殖民地的地位,加深了全面淪為殖民地的民族危機。與此同時,開港後國內各種階級矛盾激化,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發對幕府專制的斗爭高漲。盡管幕府作了一些改革,試圖擺脫內外危機,終因封建的幕藩體制病入膏肓而於1868年崩潰,明治政府成立。
4、大正文化
大正時代(1912-1926)是短暫而相對穩定的時期。該時代的根本特徵,是大正民主主義風潮席捲文化的各個領域。自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日本壟斷資本迅速發展過程中,不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逐漸形成落一個新的中間階層機中產階級。
5、戰後文化
戰後日本社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為文化的全面繁榮創造了條件。其特色最重要的是生活文化、物質文化的發達及其大眾化現象。這是因為戰後擴大了思想言論的自由度,且從制度上得到保證;戰後勞動者權力的擴大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成為大眾文化昌盛的契機。
6、平成文化
1989年裕仁天皇逝世,皇太子明仁即位,年號平成。上世紀的最後十年是世界格局發生急劇變化的十年,在冷戰結束,世界正向多極化發展,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在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努力。新的國際環境也給日本文化帶來影響。
㈨ 日本有什麼傳統文化
日本人通常以鞠躬作為見面禮節,對鞠躬度數、時間長短、次數等還有特別的講究。行鞠躬禮時手中不得拿東西,頭上不得戴帽子。日本有時還一面握手一面鞠躬致敬。一般日本婦女,尤其是日本的鄉村婦女,只是鞠躬。
日本人無論在正式場合還是非正式場合,都很注重自己的衣著。在正式場合,男子和大多數中青年婦女都著西服。男子穿西服通常都系領帶。和服是日本的傳統服裝,其特點是一般由一塊布料縫制而成。
日本人與他人初次見面時,通常都要互換名片,否則會被理解為不願與對方交往。
在交際場合,日本人的信條是「不給別人添麻煩」。因此,在公眾場合忌諱高聲談笑,但是在外人面前則大都要滿臉笑容。日本人認為這是禮貌。
日本人大多數信奉神道和佛教。日本人喜歡的圖案是松、竹、梅、鴨子、烏龜等。日本人不喜歡紫色,認為紫色是悲傷的色調,最忌諱綠色,認為綠色是不祥之色,忌諱3人一起「合影」,認為中間的人被左右兩人夾著是不幸的預兆。
日本飲食一般稱之為和食或日本料理,可歸納為「五味」、「五色」與「五法」。「五味」為:春苦、夏酸、秋滋、冬甜,澀味。「五色」是:綠春,朱夏,白秋,玄冬,再就是黃色的廣泛運用。所謂「五法」指烹飪方法:蒸、燒、煮、炸、生吃五種。
(9)日本多少種文化擴展閱讀:
日本生活常識:
氣候:日本氣候宜人,冬不寒冷,夏不炎熱但多雨潮濕。
貨幣:日本流通單一貨幣日元,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日元,美元、港幣可自由兌換。
交通:在日本,須時刻牢記遵守交通規則。日本與中國交通規則最大不同在於,日本是車輛與行人左側通行。日本的計程車價格昂貴,乘客只需按照計程表付費,無需小費。叫計程車時,應該注意計程車前車窗玻璃右下側表示空車的紅燈,其他顏色則表示為預約車或者載客車。
電話:在日本,到處都可以見到公用電話,標有國際、國內電話兼有字樣的電話機(墨綠色)及IC電話機(桔紅色)均可直撥國際長途。此種電話機可使用日元硬幣或電話卡。
購物:日本商店內一般明碼標價,通常不討還價。日本的一般商店和購物商場的營業時間是從上午10時至晚上8時,星期六、星期日以及全國假日也正常營業。百貨公司會在一周中的一天休息,不同的百貨公司的休息日各不相同。
垃圾:日本生活垃圾實行分類收集,應在規定的日期扔指定的垃圾,具體分類請務必事先確認並嚴格遵守。電池、傢具、電器的丟棄方法與普通垃圾不同,請一並向當地政府部門或鄰居了解。
㈩ 日本文化有哪些
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神道教構成了傳統日本的兩個方面——菊與刀。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