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會全民皆兵
❶ 二戰時期,當日軍正在四處侵略時,可日本國內的群眾在做什麼
當時日本國內的民眾,同時也處於為軍隊做好後勤准備的狀態,因為戰爭需要物資,當時國內就加強軍火的生產,還有訓練一些小孩,讓他們可以快速進入戰場,可以說幾乎是全民皆兵了。
最讓人感到震撼的是,為了能夠擁有大量的軍力,當時日本國內的小孩都會被訓練成士兵,如同機器一樣的進行高強度訓練,希望可以快速的進入戰場,可以看得出日本人的野心勃勃,幾乎已經進入了全民皆兵的年代,而到了最後,依然日本還是無條件投降了,可以看得出戰爭對於任何一方的人民來說都沒有好處,所以還是要珍惜現在的和平年代。
❷ 二戰時日本人的全民皆兵:頑固的日本人,值得同情嗎
絲毫不值得同情。那不僅僅是頑固,而且是變態。他們必須為他們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
偷襲珍珠港後,一個日本海軍少尉酒卷和男因為他駕駛的袖珍潛艇出了故障,逃離後被海水沖上夏威夷海灘,被美軍俘虜。美軍審訊他,要他說出他知道的一切,否則給你這個臭鬼子一點厲害嘗嘗。酒卷非常頑固,拒絕回答。而當時滿懷珍珠港仇恨的美國兵也不客氣,拳頭腳尖皮帶加上煙頭,讓他受盡皮肉之苦。就是這樣酒卷還是頑固不化,並且企圖自殺,但沒有成功。最後經過美軍長期的教育後才慢慢轉變,戰後得以回到日本。
❸ 二戰末期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為何有人說美軍當時稱登島作戰要傷亡百萬
眾所周知,日本宣布投降,是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降兩顆原子彈之後。
而且當時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遭遇失敗,已經是強弩之末、奄奄一息;表面看根本沒有必要那樣做。
但美軍之所以這樣做,就是他們認為如果登島作戰,美軍至少會付出百萬人傷亡,這樣說的依據是什麼呢?我們知道,打垮一個國家的軍隊跟徹底征服一個民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945年3月下旬開始到8月上旬,美軍出動92架轟炸機飛抵下關海域,將數千枚水雷投在那裡,切斷了通向朝鮮釜山的海運線。
到此本島因海運完全癱瘓,幾乎變成一座「死島」。日本沒有製造能力,沒有掃雷艇;日本當時也失去制空權,對此束手無策,只能坐以待斃。
日本高層對此心知肚明,在7月間的戰爭研討會大家一致認為,過不了多久,日本的工業生產就會因原料短缺而全部停止;這還不算,最可怕的是全國愈演愈烈的大飢荒。
日本本土是可以生長農作物的,但是因為農村青壯年大都被征入伍,莊稼只能靠老人和婦女耕作,地種不過來;由於戰爭,化肥、農葯和種子都短缺,糧食產量驟減。
這一年日本大米的收獲量降到660萬噸,加上其他雜糧也只有900萬噸糧食,只有正常需要的三分之一。
在此情況下,日本政府不得不一再下調糧食配給標准,居民每天只供給糧食290克。毫不誇張地說,當時日本全國已經陷入飢荒之中。
日本內閣一個官員說,等不到1945年年底,「日本只會剩下兩種人—死人和瀕死的人。」
天皇在1945年8月15日的那篇《終戰詔書》中也公開承認,若繼續戰爭,勢必造成「我民族之滅亡」。所以說,美軍只要繼續封鎖,要不了多久大和民族就會自動滅亡。
但是問題來了,日本人的韌性有時候會超出人的認知。太平洋戰爭中的日軍能從屎裡面挑大米吃,封鎖究竟能取得多大的效果,也很難說。美軍不怕全副武裝的日本兵,就怕士兵脫下軍裝戰斗,也怕部分平民拿起武器襲擊美軍;因為那樣一來,兵民不分,美軍就陷入絕境:自己在明處,敵人在暗處,只能被動挨打。
日本絕大多數國民,受到了軍國主義洗腦,他們認為天皇就是國家的象徵,愛天皇就是愛國;所以當美軍進攻日本,很多日本國民都會拿起武器保衛「國家」,為「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這就是所謂的「一億玉碎」計劃。
這就讓人不禁想起21世紀初的伊拉克戰爭,爆發於2003年3月的那場戰爭,一個月就宣告結束,在伊拉克戰爭中死亡的美軍人數只有262人,其中139人陣亡,123人死於事故。
但是直到8年後,美國才宣布撤軍,這場戰爭才算真正結束;在此期間,一共有4869名美軍陣亡,陣亡人數是當初的20多倍。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當時日軍沒有了戰爭資源,彈盡糧絕;但是要對其實行有效佔領,會比前期付出大幾十甚至上百倍的代價,因為佔領之後,戰爭形勢就會發生變化,從正規戰轉入游擊戰,讓美軍的火力優勢喪失殆盡。所以說當時美軍要佔領日本,要付出慘重代價,傷亡一百萬人不是沒有可能。
正因如此,杜魯門才痛下決心,決定在日本投放原子彈,以摧垮日本人的抵抗意志,逼迫天皇宣布投降,以最小代價結束戰爭。
❹ 二戰日軍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兵源呢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彈丸島國,人口遠遠比不上中國。今天,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了十四億,而日本僅有兩億多人。但是,在抗戰期間,日本的軍隊竟然遠遠超過了中國軍隊的數量。
要知道,即使在那個時代,中國也有著四億人,人口數量是世界第一。
那麼,為什麼擁有如此多的人,中國的軍隊數量還是超不過一個小小的日本呢?
人民素質普遍不高,也就造就了中國人大部分都是在斤斤計較自己的得失,而不是為國家和民族考慮。
反觀日本,當時的日本人口遠遠比不上中國。即使加上朝鮮和台灣這兩個殖民地,他們的人口數量也不過一億四千萬人。然而,日本卻建立了源源不斷的兵役制度,他們教育體系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已經非常完備。日本當時已經有了中學和大學,而且教育水平已經名列世界前茅。
❺ 二戰末期日本本土民兵數量
確實是一億,不過是官方說辭,你自己估計一下唄。男女老少最少14歲以上65歲一下可以拿槍吧。剩下多少也差不多一億了。當時日本人一億兩千多萬呢
❻ 為什麼島國日本在戰爭爆發後,會有那麼多的作戰兵源
二戰時期,日本在中國戰場上一再受挫,被拖住了許多兵力,沒等結束就想去打蘇聯,失敗後開辟太平洋戰場,侵略東南亞諸國,又和美軍在太平洋上展開大型海戰,打得硝煙四起。那麼問題來了,這一個戰場那一個戰場,小日本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兵源四處開戰?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指出一個誤區。咱們總說小日本,感覺日本是個彈丸小國,這也沒錯,但並不是絕對的,要看和誰比。
雖然不是所有日本人都像都井睦雄那麼極端,但從這件事上能看出,由於受軍國主義洗腦,當時日本的社會大環境支持戰爭,這從主觀上保障了日軍徵兵的高效率。
❼ 日本既然國小人少,為何它的軍隊數量反而多於中國*軍隊(其中關東軍就有100萬)
首先我想這裡面還是有個時代背景問題,正如你所強調的那樣是二戰期間!二戰之日本是軍國體制下的日本,國民經濟納入戰時體制,全民尤其是男丁在十餘歲就進行軍事訓練,這是日本兵員的主體,再加上日本在佔領台灣和朝鮮半島後在這些地方也徵兵,侵華後利用中國投降部隊並發展偽軍等一系列舉措是日本的兵員大增;相反中國在那時國家處於內部混戰狀態,對內不能有效動員組織,對外受到得看帝國主義對華政策行事,當然在國共合作之後,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建立以後,中國境內的抗日武裝已各種各樣的形態呈現,政府軍,共產黨的八路軍,各路地方抗日武裝,人民的抗日斗爭等匯成一股洪流,將日本淹沒在人民戰爭的汪洋之中。因此,就絕對官方數據和嚴格軍人意義而言,可能日本和中國那時的兵力數量差不多,不然為什麼抗日會進入相持階段,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兵力受限,而中國在戰爭潛力上是絕對比日本強大的多。,這點是當時的中日雙方所看到的,毛主席的《論持久戰》正是對這一形勢的准確判斷下提出的戰略方針。在抗戰中後期,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優勢就更加明顯體現出來了!這個時候日軍更多的是採取守勢!
❽ 1945.8.6美國扔原子彈屠殺日本平民為什麼不審判
歷史是這么說的:日本全民皆兵,1945年開始日本公開提出「一億玉碎」的口號。就是說當美軍登陸後,全國同歸於盡,當時日本國民也就一億。
所以可以說日本全國都是日本兵。 美國丟原子彈並沒有違反它的戰爭法,國際法雖然有針對平民的戰爭罪,但一來日本確實全民皆兵、舉國體制,二來勝利者是盟國,美國就是審判者,他自己怎麼會判自己有罪?
❾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忙於侵略,那國內民眾在做什麼
日本軍國主義曾經給全人類帶來過巨大的災難,尤其對於中國人民而言,這場戰爭給我國人民造帶來了痛入骨髓的慘痛傷害。二戰日軍的炮火,摧毀無數無辜生命與寶貴文明,給中國人民留下了難以釋然的暴行記憶。
日軍發動的這場侵略戰爭,在亞洲以及東南亞地區掀起戰爭狂流,由於戰爭未在他們的本土地區進行,至今也有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另一些讀者感到疑惑。既然日軍在二戰期間忙於四處侵略,日本國內的民眾在這一個時間段里到底又做了些什麼呢?

在日本侵華戰爭中,每當日本有戰爭勝利的消息傳回國內,人們都會上街遊行,就連小學生都會放假,來慶祝戰爭的勝利。這種前所未有的“愛國”狂潮,實則近一步助長了侵略戰爭。
日本國民被政府灌輸了這樣的理論,他們的一碗飯、一件衣服,他們的休息時間、睡眠時間,全部屬於天皇。其實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國內民眾的一言一行,已經全部由天皇所控制,盲目追隨的他們只是這一歷史進程里的“戰爭機器”而已。
❿ 美國明知向日本扔原子彈會殺死無數平民,為何還要繼續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的實力其實是和美國差不多的,美國除了原子彈有優勢,在其他方面和日本的差距並不大。珍珠港被襲擊美國沒有在短時間拿下日本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使用原子彈就是不想再打消耗戰,迫使日本投降結束這個二戰。長時間消耗對日本和美國都不是好事,美國也耗不起。也幸虧美國只有三顆原子彈能投用,不然丟在日本損失的就不是廣島和長崎那麼簡單了。
03、美國擔心原子彈信息泄露,日本獲得防範的機會,只能提前使用
美國在二戰時候其實是有三原子彈,只是在轟炸日本之前已經用一顆拿來做試爆試驗。美國就擔心這個試爆試驗會被日本發現而獲得原子彈的基本信息,所以就趁著日本還沒有時間研究原子彈的爆炸威力就對日本投用了。三顆原子彈只爆炸了兩枚,剩下了一枚沒有爆炸,留在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