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有多少日本兵後人
1. 東北現在有多少當年日本人移民的後裔
當局公布的數字是還有3萬多,但是這並不包括沒有公開身份的,以及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人。所以現實中應該遠遠高於公開的數字。
2. 有很多人都說東北人有不少都是日本鬼子留下的種,這是真的嗎
不是
3. 台灣和東北是不是有很多日本人後代
東北?很多指的是多少???不會有很大比例的...
東北那地方....典型的北方少數民族咯..日本後裔多少有,不過不會有很多
至於台灣.也有日本後裔.樓上真的是亂講..................."但是台灣文化比較接近於日本文化,中國文化在台灣沒得到好的發展"?那台灣現在怎麼講的是普通話?而不是日語?而且台灣閩南語通行率非常高.他們怎麼不以閩南語為准???還有,台灣的字,他們叫正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繁體...當然台灣人不少哈日,這是真的.
4. 二戰時期,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究竟有多少人
就具體多少人而言,日本給出的肯定不是正確的數據,當時蘇聯還派出了自己的軍隊去東北和日本關東軍作戰。這就可以看出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是很多的,幾十萬。
5. 中國東北到底有多少日本遺孤後代
央視說已經確認還沒走的光東北就有十萬在世。
6. 抗日戰爭後為什麼有很多日本人的後代留在了中國
1945年日本是投降了,但日本人並沒有全部離開中國,有的是還在反抗,也有被中國軍人抓住沒有釋放。不得不說,日本鬼子還真的把中國當做自己家了,把自己一家老小都帶到了中國,尤其是日本的關東軍。但投降後他們也是明白了自己終究是一個侵略者,也是被趕回家。
雖然他們也有對故土的思念,但更多的還是對這個養育他們的中國的感恩,他們對自己的養父母也是非常負責,甘心贍養他們的一生,還有日本遺孤學古人,養父母逝世還守孝三年。現在網路上的鍵盤俠也是經常用「日本遺孤」來罵人,這不但是對他們的不尊重,更是對中國的不敬。
7. 日本人當年在東北留下多少種
在東北,如果你不去刻意追蹤歷史的話,日本並沒有太大存在感,但要是主動去尋找,你會發現日本的痕跡無處不在。
寫這個主題的時候,我想起來,在我身邊還有一點和日本有關的事。
我大舅姥爺,也就是我姥姥的哥哥,收養過一個日本孤兒,是個女孩。小時候我去他家,在櫃子上的鏡子相框里看過那個小姑娘的照片。
我記得她是一個人站著,是靠著還是把著一棵樹,具體姿勢長相記不太清楚了。這個日本姑娘後來離開了中國。
我聽家裡人說,她回到日本後,還會寄錢過來給我大舅姥爺。
電視劇《小姨多鶴》劇照
關於日本遺孤的事,有一部電視劇講過,是孫儷主演的,叫《小姨多鶴》。
據統計,當年日本撤退後,留在中國約有5000名孤兒。
這些孤兒大都是被稱為「日本開拓團」的後代,也就是日本向東北地區的先遣移民,將近20萬人。
而按計劃,日本要用20年的時間,向東北移民500萬人。
20年!500萬人!
真是不敢想像,如果日本不那麼貪婪,妄圖鯨吞整個東亞,在那時部分國家已經承認偽滿洲國的情況下,我們的近代史會是怎樣的走向。
...
日本當年在東北確實是下了狠勁的,這一點在東北的鐵路網建設方面體現得最為直觀。
我家在黑龍江的東部,每次出遠門,都要走從佳木斯到哈爾濱的鐵路,這條鐵路叫綏佳線,是偽滿時期修的。
在2018年哈佳快速鐵路通車之前,它是哈爾濱直接通往黑龍江中東部唯一的鐵路。
而東北未通高鐵的一些邊境地區,比如中俄邊境的黑河、密山、虎林,中蒙邊境的阿爾山,還有中朝邊境的臨江和集安,幾乎都還延續著偽滿時期的鐵路格局。
1945年東北地區鐵路網
2020年東北地區鐵路網
1950年全國鐵路網
對比日本撤離前和現今東北的鐵路線,以及建國初期全國的鐵路分布圖可以很明顯地看到,當時東北的鐵路網相較其它地區密度高很多,所以在基建這一塊,不能否認,日本確實為東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
除了東北內部,中朝跨境的鐵路,也大多是在偽滿時期所建。
中朝邊境的城鎮,從北邊的圖們、開山屯、長白、臨江到南邊的集安、河口、丹東,都有通向對岸的大橋.
除了長白和臨江,其它地方又有鐵路橋,這和中俄邊境至今為止只有一座橋(黑河的中俄黑龍江大橋已經建設完畢,但還未通車)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集安鴨綠江大橋
在中朝邊境旅遊,跨江的鐵路橋一般都是個景點。
能作為景點,除了大橋本身所具有的時代感,站在高處還可以俯瞰一橋連兩國,感受國境線處奇妙的距離感。
在圖們的日光山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兩座大橋架起圖們江兩岸的城市風光,只是大橋稍顯冷清;
另外因為戰亂,有的大橋橋頭還有碉堡,有的大橋在朝鮮戰爭時期被美國炸成了斷橋,顯得有歷史的滄桑感。
圖們江兩岸
日本當年在中朝之間修這么多的鐵路,一方面是為了快速將東北的資源運回本國,另一方面是想打造「滿鮮一體化」,也就是我們經常調侃的那個「大東亞共榮圈」中的一部分。
抗戰結束75年了,現在再來看「滿鮮一體化」,這不正是如今很多人翹首以盼,期待著可以盤活東北經濟的方式嗎:
等朝鮮改革開放,從丹東修一條高鐵直抵首爾,又可以從琿春由圖們江出海到日本,直接打通東北經濟發展的任督二脈,再加上中日韓自貿區,東北瞬間飛黃騰達。
當然以上暢想和日本的「滿鮮一體化」,在形式途徑和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從表象和結果上,確實追求的都是「一體」和「共榮」。
...
除了鐵路,日本在東北還有宏大的偽滿洲國都城建設計劃。
新京,也就是長春,是那時偽滿洲國的首都,日本人當年擬了個《大新京都市計劃》。
這份計劃借鑒了巴黎的城市發展模式,想要把長春打造成50萬人口規模,風格上接近澳大利亞堪培拉的花園城市。
這是個野心很大又很精細的計劃,從城市的道路、排水系統到公園綠地和城市建築樣式等等,涉及城市生活的每一處細節,都做好了安排。
待到日本撤離前,長春也確實部分實現了《大新京都市計劃》,據說那時長春已經成為亞洲第一大都市,在人口規模和城市建設上都超越了日本本國的首都東京。
新京地圖
作為偽滿洲國的首都,長春自然是保留了很多日本的痕跡,街頭上無處不在日式風格的建築。
最顯眼的就是新民大街上的「一院四部一衙」,這種建築風格被稱為「滿洲式」也叫「興亞式」,是偽滿時期出現的一種特殊的建築樣式。
簡單來說,就是蓋著中式或日式「大屋頂」,同時摻雜西式風格的建築。
關東軍司令部
現代主義風格建築
除了這些原味的古建築,還有後來借鑒「滿洲式」建築形態,通過裝飾、色彩和材料沿襲街區的歷史環境,新建設的政府辦公類建築。
長春的日式建築除了「滿洲式」風格,還有大量的現代主義建築,而且這種風格不是僅僅局限在偽滿時期,長春的新建築或多或少仍然延續著這種風格,比如居民樓、商場和一些公共類建築等等。
只是這種影響逐漸式微,在一些不太被注意到的地方顯露出來。
長春街景
東北F4城市,哈長沈大,除了哈爾濱,另外三個在城市建築風格上都是受日本影響較重。
不過雖都是受日本影響,但由於建築藝術的發展,沈陽和大連與長春的「日式」建築長得不太一樣。
沈陽和大連作為早期滿鐵附屬地的大城市,從1904年日俄戰爭之後到1931年偽滿洲國建立,日本建築師在當地的建築活動引入的主要是西方古典主義風格和「擬洋風」,也就是模仿的西式建築類型。
所以從外形上相較受俄羅斯影響的哈爾濱,對於沒有建築知識的人來說,可能看不出太大區別。
沈陽火車站
大連民政署
而在偽滿洲國建立之後,受現代建築思潮影響,日本建築開始發展出具有自己特點的近現代風格,再加上考慮到東北地區的政治社會現實,建築要兼顧當地的歷史和文化,所以在長春就出現了前面所說的中日洋混合的「滿洲式」風格和現代主義風格建築。而這兩種形式的建築,在沈陽和大連很少見。
長春偽滿時期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
所以對於建築愛好者,在東北除了可以看到俄國人帶來的西方建築,也可以一窺日本建築發展史。
...
偽滿時期,東北發展得確實不錯,不過這建設不是為了東北和東北人民,而是為了更好地殖民和更方便快捷地掠奪資源。
還記得我前面說的那條從佳木斯到哈爾濱的鐵路嗎,那條鐵路很有意思。
按理說佳木斯作為黑龍江東部最大的城市,與省會哈爾濱之間的鐵路,其修建的目標應該是盡量最短最快。
可是這條鐵路,卻反其道而行之,放著松花江平坦的谷地不走,它竟然從三江平原上的佳木斯繞進了小興安嶺的大山裡,而且沿途經過的站點除了綏化都是些小城鎮。
以前我一直不理解設計人員的腦迴路,後來知道是日本人修的,我就明白了。
之所以火車要拐進小興安嶺,是為了那裡的森林資源,而鐵路到佳木斯後又修到鶴崗,又因為那裡有煤礦。
綏佳線
日本人當年修鐵路,主要目的不是改善當地交通,方便人員往來,而是哪裡有資源鐵路就到哪裡,
所以本溪、阜新、撫順、遼源、吉林、鶴崗、雞西這些產煤產鐵有水利資源的地方都通上了鐵路。
本溪的本溪湖煤鐵礦,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煤鐵廠礦遺址,廠里有個亞洲現存最早的煉鐵高爐,這是日本人早早就看上的地方。
從1905年日俄戰爭時期,日本人就在這里進行了煤礦開采,後來又采了鐵礦,設立了公司,也就是現在本鋼的前身。
本溪湖煤鐵礦遺址
在阜新和撫順都有大型的露天煤礦,不同時期在規模上輪流當過亞洲之最,它們也都是日本人開發的。
每年冬季吉林市的松花江畔都會出現霧凇,這個霧凇的締造者其實也是日本人。因為日本當年在松花江上游修了一座豐滿水電站,水電站冬季放水,水汽上升掛在樹上,就形成了霧凇。
霧凇
可以說東北的資源型城市背後幾乎都有日本的影子,而這個影子所帶來的不是城市的發展和生活的富裕,而是極其慘痛的歷史。
整個東北有15個萬人坑,日本當年每開個煤礦,每建個大型設施,都會帶來一個萬人坑。
前面所說的,阜新、遼源、鶴崗、雞西這些煤礦城市以及帶來霧凇的豐滿水電站附近,都有一個堆著中國勞工遺骨的大坑。
我現在寫的所有日本在東北的遺跡,這背後都是中國勞工的累累白骨。
阜新萬人坑遺址陳列館
日本為了保護自己的殖民成果:無限的勞力和侵佔的資源,以及准備下一步入侵蘇聯,在中俄蒙邊境修了大大小小十幾個軍事要塞。
這其中規模最大最出名的是虎頭要塞和東寧要塞。
日本關東軍要塞分布圖
虎頭要塞,整個工程全部挖在完達山中,規模巨大。走在裡面,就像是一座城堡,起居室、盥洗室、醫務室等等一應俱全。
可是內部的環境極其陰冷潮濕,只是在裡面呆了一會兒就很不舒服。無法想像當時修建要塞的勞工是何等的艱辛。
而伴隨著這樣一項大的工程完工,就又會誕生一個萬人坑。
虎頭要塞
說到日本殖民時期對中國人的殘忍,我想到東北還有一個日本的痕跡,位於哈爾濱平房區的731細菌實驗室。
我早就聽說過這里,可是一直沒去。後來上學時的日本教授島本來哈爾濱,想要我陪他去看一下,我這才去了。
731
當時教授和他老婆兩個人在每個展區都認真地觀看,我在前面快速的掃了一圈就出去了。
不舒服,特別的不舒服,感覺心口像壓著一塊石頭,悶得喘不出氣。
過了很長時間,島本教授才參觀完。
我坐在車上的副駕駛,看著他們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寒暄鞠躬了好一會兒,才一路小跑的回車里來。
他們進車的一瞬間,我就感覺氣氛有些尷尬,我剛想說,看完了,那咱們走吧。
島本教授就從後面碰了下我的肩膀,跟我和司機說,對不起,他老婆也連聲說對不起。
他這一說,我更尷尬了,我不知道是該回答,沒事,沒關系,還是it』s ok,似乎什麼回答都不合適。
後來我回頭尬笑了一下,但是確切說了什麼不記得了。
逝世者名單
那時是2013年,中國的GDP早就超過了日本。
雖然我成長在中國經濟艱難爬坡的時代,也經常接受各種抗日的宣傳教育,可是在我心裡,並未把日本當作一個還似曾經那樣的大國,想要報復他,需要他道歉,因為道歉是強者對弱者的安慰,而此時的我們已經不需要了。
所以日本在東北的遺跡,無論是任何事物,任何形式,我很高興,我們終於可以坦然面對,實事求是,而不用戰戰兢兢,帶著鐐銬起筆。
8. 日本籍八路解放軍有多少人有幾十萬
有九千多人。
據相關資料統計,整個四野和東北軍區大約有日籍戰士9千多人,大多數是在醫院和後勤部門,比如軍醫、護士、工兵、炮手、飛行員、鐵路司機和卡車司機等,一般從事培養成本高,一時無法快速補充的急缺人才。很少會有日籍戰士進入戰斗部隊,但幅信敬算是個例外。
幅信敬,18歲從日本去往中國東北,一直在哈爾濱農場工作。1945年初,日本末日將近,幅信敬這類農夫也被編入邊境守備隊,曾和蘇軍交過手。後來日本投降,他跟著長官一塊投降了蘇軍,因為是新兵,被就地安置在了東北的戰俘收容所。
(8)東北地區有多少日本兵後人擴展閱讀
他們一般在 "在華日人反戰同盟"(總部在延安,各抗日根據地有支部)中工作,主要是對日軍宣傳侵華的非正義性和給他們個人及家庭帶來的災難。其中有一些直接參加了八路軍和新四軍。他們在戰爭結束後回國,繼續從事反戰和對華友好工作。
其中有日本共產黨主席野坂參三、 「八四會」(參加過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會長小林寬澄等。以小林寬澄為團長的日本人八路軍、新四軍和解放軍老戰士代表團四十多人於2015年9月初應中國政府邀請回中國參加了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
9. 二戰日本投降後,從中國撤退,在中國留下多少日本人
二戰日本投降後,大約有一百萬以上的僑民和投降士兵滯留中國(有數據顯示在150萬左右),主要在東三省地區居多,隨後幾年時間陸續遣送回國,到了解放前夕,大約仍有幾十萬,主要滯留區域仍為東三省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