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書籍裝幀有哪些
1. 通常書籍的裝幀方式有哪些一本書可以用多種方式裝幀么
不止5個吧
簡冊裝、卷軸裝、旋風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
簡冊裝——最早的書籍寫於竹簡之上,其裝幀方式就是繩線編連及收卷。
卷軸裝——帛書無須編連,但長度較長,通常採用卷軸的裝幀方式。紙寫書籍出現後,最初也採用卷軸裝的方式。
經折裝——唐代時,出現了經折裝,經折裝的書籍其實還是一幅完整長卷,只不過人為從中折疊,閱讀時,可以一折折地看,收攏後為一長方體,更節省存放空間。
旋風裝——經折裝出現後不久,人們就發現這種裝幀方式的書籍易散易斷,於是就將卷軸裝和經折裝結合起來,用一張長紙將書籍的首頁和尾頁粘接,形成了旋風裝的書籍裝幀方式。
蝴蝶裝——雕版印刷的出現帶動了傳統書籍裝幀方式的革命。由於雕版面積有限,書籍不再是一幅長卷,而以頁的形式呈現。印刷書籍中最早出現的裝幀方式稱為蝴蝶裝,即將印好的書頁,以版心中縫為軸心,字對字地折疊。然後集數頁為一疊,排好順序,以版口一方為准,逐頁用漿糊粘貼。這種裝幀方式,書籍打開時,版心居中,書頁向左、右兩邊同時展開,有如蝴蝶展翅,故名蝴蝶裝。宋元時期(960—1368),蝴蝶裝是普遍流行的書籍裝幀形式。
包背裝——蝴蝶裝書籍,如果紙質較薄,極易造成正面與正面相互附著。翻閱時稍不留意,很容易將兩個單頁同時翻過,看到的仍是無字的背面,閱讀相對不便。為此,人們改進出包背裝的書籍裝幀形式。與蝴蝶裝相反,包背裝是將書頁正折,版心向外。然後集數頁為一疊,排好順序。以版口一側為書背,用包背紙和漿糊包裹書背。包背裝書籍翻閱方便,一目瞭然,自南宋出現後,一直沿用至清代。
線裝——包背裝書籍以漿糊粘背,牢固度較差,經不起經常翻閱,極易散落,明代中期以後,逐漸被線裝代替。線裝書在折頁方面,與包背裝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包背裝以書皮粘裹書背,線裝則打眼訂線,以線繩固定書背,因而牢固度更高。線裝書便於翻閱,且不易破散,直至今天仍有使用,其牢固度甚至強於很多今天的膠裝書籍。
2. 我想知道國外書籍裝幀的歷史淵源,或者有沒有這方面的書籍推薦
余秉楠點評世界各國書籍裝幀藝術設計
德國:技術「領軍者」
德國的印刷技術和印刷機械是世界聞名的,印刷廠的自動化、電子化程度非常高。最出色的印刷廠是萊比錫的安德森·內克瑟印刷廠,著名的書籍藝術家H.E.沃爾特是這個廠的藝術指導,東德的每年一度「五十本最美的書」的半數,是這個廠的產品。它在科技書籍和樂譜雕版印刷方面,質量也很高。特別是凹印和膠印的畫冊,在印刷上能夠最真實地反映原作的面貌,以及優質的紙張、油墨、裝訂和十分講究的裝幀設計等。各方面和諧的配合,達到了世界的最高水平。德國書籍機械化裝訂的質量很高,有專門的工廠生產封面專用布料,品種繁多,並大量出口。機械化裝訂的書,典型的封面設計是在前封面上燙印一個小插圖或小圖案,在書背上也只有一個小框子,印上書名和作者名,是一種簡潔朴實、美觀大方的裝幀風格。1908年建立的羅沃爾出版社,從1953年起首次出版了著名的羅沃爾小說文庫。這是一種廉價精美的袖珍本小書,只要一張電影票的價格就能買到歌德或者丹弟的劇本。後來許多出版社都採用了這種新的書籍形式。
英國:字體「革新家」
英國優秀和豐富的書籍藝術傳統對歐洲書籍藝術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早在公元八世紀前後,英國學者阿爾庫英·馮·約克受查理一世的委託在法國進行文字改革,產生了「卡羅林小寫體」。它作為當時最美觀和最實用的字體,對歐洲的文字發展方向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資本主義發展上升時期的19世紀初期,英國最早由廣告圖案家文孫特·菲金斯創寫了無字腳體(黑體),由羅伯特·宋恩創寫了加強字腳體(埃及體),然後遍及於歐美各國。也是在英國,托馬斯·貝威克首創了木口木刻的版面(一種在木頭斷面進行雕刻的版面)。19世紀中期又是在當時工業最發達的英國首先出現了書籍藝術的低潮,然而也是由於英國人威廉·莫里斯的努力,推動了英國的書籍藝術向前發展,並激發了歐美許多國家革新書籍藝術的運動。
美國:設計「藝術師」
美洲大陸第一本印刷的書籍是胡安·帕布洛斯於1539年在墨西哥印製的。其後,在中美洲和南美洲陸續出版了用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當地土著文字印刷的各種書籍。直到1683年才在現在的美國馬薩諸塞洲印製了北美洲的第一本書籍。美國獨立運動以後,印刷工業開始有了發展。1730年費城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受到當時英國著名書籍藝術家巴斯克維爾的很大影響,獨自建立了美國的第一家出版社。後來出任美國駐法公使時,又向法國著名書籍藝術家迪多學習過,對美國早期的書籍藝術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直到19世紀末葉,美國的書籍藝術一直依賴於英國而不能擺脫其影響,威廉.H.布雷德利於1895年在馬薩諸塞州建立的韋宣德印刷所就是英國著名的凱姆斯科特印刷工場的翻版,當時有一批傑出的書籍藝術家為建立美國自己的書籍藝術做出了巨大努力。丹尼爾、B.厄普代克於1893年在波士頓建立了梅里蒙特印刷所。厄普代克不僅是一個優秀的書籍設計家,他還是一個專業理論著作家,主要的著作有《印刷活字,它的歷史、形式和任務》和《現代設計》。布魯斯·羅傑斯是一個卓越的版面設計家,他在字體設計方面也有不少優秀的創作,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為《世紀》雜志設計的世紀型字體,這是一種新穎的字體,具有剛強有力的風格。他在印刷和鑄字機械方面也有不少發明創造,特別是他發明的字模雕刻機是世界聞名的。凡是訪問過他的人,他都送一個活字作為紀念。那是一個相當於十二點的活字,字面上雕刻了聖經里的基督祝福文271個字母,每個字母只有0.5點即0.175毫米大小,必須用放大鏡才能看清。F.W.古第的一生都貢獻給了字體的創作,他和英國的莫里斯一樣研究了古樸美觀的詹森字體,並在相當程度上受莫里斯的影響。古弟在1926年建立了維萊蓋印刷所,以便親自把他設計的字體鑄成活字。他所設計和製作的活字達一百多種,有著一系列極好的字體,主要的字體有古弟老體,古弟目錄和古弟行書體等。在版面設計方面古弟也有著許多很好的創作。
從根本上說,這四個人,布雷德利、厄普代克、羅傑斯和古弟打下了美國自己的書籍藝術的堅實基礎,使美國有可能在今天取得十分傑出的成就。
法國:插圖「試水者」
法國的書籍是美麗的書籍。它的書籍藝術有強烈的民族特徵,與英國的正統書籍藝術是大不相同的。
早在巴洛克藝術風格時期,法國的書籍封面由於很高的藝術水平就得到了歐洲的領導地位。19世紀末期法國大革命以後形成的以迪多為代表的古典主義藝術思想,是一種樸素、明朗、思想性很強的風格,曾經遍及歐洲大陸,在今天的法國仍然有著最明顯的影響。
19世紀歐洲的書籍藝術走向衰落以後,法國的一些出版社競相攫取最著名的畫家和雕塑家,讓他們給書籍畫插圖,形成了法國書籍藝術的一個十分明顯的特徵。於是「繪畫的書籍」這樣的概念就在法國產生了,應該說明的是,這里並不是繪畫復製品的美術畫冊,而是著名畫家給古典作家和現代作家的作品配的插圖。第一個是印象派畫家和版畫家吐魯茲·勞特累克,1899年出版商弗盧里聘請他給朱雷斯·雷納爾德的《自然史》畫了插圖。隨後有斯坦朗、維埃日和勒格朗德等人。現代書籍插圖的主要時期要從1918年算起,這以後的重要的藝術家有斯坦朗、杜飛、洛朗珊、波納德、路阿、勃拉克、馬赫香、拉布勒和沃克斯等人。這樣,從畫家和版畫家中產生了大量的新的插圖家。插圖形式以木刻版畫為主,石版畫和銅版畫很多。雕塑家兼版畫家阿里斯蒂德·馬洛爾給韋爾吉爾的《牧童詩》畫的插圖是一件非常受歡迎的優秀作品。出生於俄國後來移居法國的畫家馬克·夏迦爾的插圖是一種遠離現實的、神秘的、象徵性的獨特風格。出生於西班牙的畢加索給許多書籍畫了石版畫插圖。而馬蒂斯也有不少的書籍插圖。還有比利時出生的麥綏萊爾,他的許多表現主義的木刻連環畫《一人的受難》、《沒有字的故事》、《畫中的小說》以及大量的黑——白風格的書籍插圖是盡人皆知的,他的作品犀利地揭露了城市中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鮮明地站在工人運動一邊,有著廣泛的人民性。
瑞士:版面「改革派」
瑞士的字體創作和版面設計有著嚴謹樸素和風格清新的特點。17世紀就已設計許多優秀的字體,最出色的有蘇黎世人瓦爾特·迪特黑爾姆設計的迪特黑爾姆字體,還有赫爾曼·艾登本茨設計的克拉倫東字體是深受喜愛的印刷字體。優秀的版面設計家有首都伯爾尼的馬克斯·卡夫利施,他的作品達到了十分高尚的意境,代表作有馬克·斯霍夫著的長詩《埃及國王埃希納通》。還有德國著名書籍藝術家施奈德勒的學生伊姆雷·賴納和他的夫人黑德維希·賴納,他們的許多作品和關於字體設計以及版面設計的專業著作在許多國家中頗有影響。德國人約翰·契肖德應瑞士出版界的邀請來到了巴塞爾城,對於瑞士的版面設計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為了推動瑞士版面設計的發展,他改變了瑞士古典主義版面設計的方向,從而使瑞士登上了現代書籍藝術的頂峰。瑞士的版面設計分裂成為兩個不同的方向:一方面是文學書籍和科學書籍繼承了古典主義版面設計的傳統,另一方面是專業書籍和藝術書籍的大部分採用了新客觀主義的版面設計。這兩種不同的傾向展開了劇烈的競爭,從而推動了非常有益的藝術實驗。例如利奧·戴維斯霍夫和瓦爾特·策爾貝為他們共同的專業著作《版面的藝術與設計》作的版面設計,構思新穎大方,很有時代感。它以粗黑的圓點表示文章的段落,使分散的版面得到了完整與安定,小標題像邊注那樣放在左面,非常醒目,像這種有許多小標題和段落的專業書籍,它的版面設計一般是很難取得這么好的成績的。
日本:字體「整修家」
日本的活字印刷術是在1593年首次從中國經朝鮮傳入的。到了19世紀末期,日本採用了歐洲的印刷方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活字技術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印刷界收集了當時流行的漢文字活字,加以整修,刻成一種新的字體,叫做明朝體,明朝體原來有兩種:一是現代已經不再使用的東京築地活字製造所刻制的築地體,二是大日本印刷株式會社的前身秀英舍刻制的目前流行的秀英體。兩者的區別只是秀英體比築地體在豎劃上稍為細一點,這兩種字體都很出色。明朝體橫細豎粗,有一定的規范,整齊勻稱,十分醒目,所以流傳至今仍然很受歡迎。與明朝體差不多同時產生了一種模仿手寫體的楷書字體,就是所謂的清朝體。後來又有了橫豎筆劃粗細一致的黑體和細黑體,它很可能是受到了拉丁字母中粗細一致的無字腳體的啟發,還有用於少數特殊用途方面的裝飾字體圓黑體。1931年名古屋的津田三省堂在中國的仿宋體的基礎上設計了長仿宋體,在當時是新穎的字體,很受歡迎。在廣告印刷品、雜志和一些書籍上還流行一種宋體或者黑體的扁平體,字身高度只及寬度一半的叫做二分文字,俗稱胖體,字身高度是寬度四分之三的叫做怪體,這兩種字體不僅美觀,而且閱讀起來比較省力。此外,大阪青山堂刻制的南海堂字體,有行、草、隸三種。
余秉楠簡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licograda)大使,國際平面設計協會(AGI)會員。
3. 什麼是書籍裝針求大神幫助
書籍,是人類思想交流、知識傳播、文化積累的重要依託,承載著古今中外的智慧結晶。一本好書,就好像一個芬芳的世界,洗滌人的肺腑。而書籍的裝幀藝術世界,同樣也是廣闊多姿,耐人探究的。書籍的裝幀,也叫書籍的設計(book design)。書籍裝幀的任務,除了達到保證閱讀的目的,還要賦予書籍美的形態,給讀者美的享受,書籍裝幀藝術便從中誕生了。 日本著名書籍設計家杉浦康平先生,曾這樣形容現代書籍的裝幀,「是從一張紙開始的故事」,那麼,書籍裝幀藝術該是從一張紙開始的藝術吧。的確,由二維紙張的對折、束疊、裝訂,並融合其它材質構成而引發為一本有生命的書,藝術便蘊涵在其中了。當一部最後敲定的書稿交到設計師手中,直至能成為正式出版物,書籍的裝幀旅程開始了,這是一個整體性的經歷:書稿的主題內涵,確立了從屬內容的設計定位,包括書的形態,即開本、大小、裝訂方式、內文的版面構成、插圖等;書的外表,即封面、封底、書脊、環襯等;還有紙張材質選擇、印刷工藝的要求等。成功的書籍裝幀,裝幀設計師固然功不可抹,但同樣不能缺少出版者、編輯和印刷裝訂者各環節的互相配合與協調。書籍裝幀藝術,是主觀藝術的激情迸發,與客觀現實要求互相較量的藝術、是糅合了眾多因素而達到和諧整體的藝術。 裝幀藝術,有其不可忽視的力量所在,因為它比書的內容骨肉更快地闖入讀者的視野。首先,封面,顧名思義書的臉,是書籍與讀者最直接溝通的橋梁,讀者常常是被書的封面而吸引駐足,再看內容簡介,再概略瀏覽,發現真是一本有趣或有價值的書,從而引發了深入閱讀的興趣、購買和收藏的慾望,並介紹與良朋知己。在書籍的海洋中,決定讀者與一本書的緣分常常就是那麼簡單。書籍裝幀藝術體現了一個國家文化水平和工藝水平的高度。不同的地域國度作品,散發出不同的風格魅力和保有著濃郁的民族特點。
麻煩採納,謝謝!
4. 書籍裝訂有哪幾種
分為平裝、精裝和線裝3 類。
1、平裝
又稱簡裝,是總結了包背裝和線裝的優點後進行改革的一種常用書籍裝幀形式。主要工藝包括折頁、配頁、訂本、包封面和切光書邊。一般採用紙質封面。方法簡單,成本低廉,適用於篇幅少,印數大的書籍。
2、精裝
是一種書籍裝訂技術,精裝分為全紙面精裝,紙面布脊精裝、全面料精裝。三種精裝樣式都有圓脊和平脊兩種形態。
精裝書籍主要是在書的封面和書芯的脊背、書角上進行各種造型加工後製成的。加工的方法和形式多種多樣,如書芯加工就有圓背(起脊或不起脊)、方背、方角和圓角等;封面加工又分整面、接面、方圓角、燙箔、壓燙花紋圖案等。
3、線裝
是書籍裝訂的方法之一。其明顯特徵是裝訂的書線露在書外。線裝是我國的傳統裝訂法,和引進國外的「洋裝」書籍相對而言。裝訂時將印頁依中縫折正,使書口對齊,書前後加封面、打眼穿線即成。線裝書只宜用軟封面,且每冊不宜太厚,所以一部線裝書往往分為數冊、數十冊。
於是人們把每數冊外加一書函(用硬紙加布面作的書套),或用上下兩塊木板以線繩捆之,以利保護圖書。線裝書盛行於明代萬曆年以後。它是由蝴蝶裝和包背裝發展而來的。
(4)日本書籍裝幀有哪些擴展閱讀
平裝與精裝的區別:
一本書的生產都會有印刷和裝訂兩個部分,對於精裝書和平裝書來說,印刷過程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區別。只是精裝書要求質量要好些,所以用的紙張一般也會好些(比如厚些、高檔些),而平裝書就用普通的紙就可以。
再就是在印刷過程中,印刷人員會格外注意精裝書的印刷質量,會格外小心控制質量,比如色差,套印,臟點控制,等等。而平裝書就按一般質量標准印刷就可以。
精裝書和平裝書的主要區別在裝訂方面。平裝書就是我們平常一般用的書,比如教材什麼的,一般採用膠訂工藝,即用特種裝訂用的膠將書的內頁各印張粘在一起,再和封面粘在一起就可以了,一般用專門的膠訂機器。
封面就是一般的銅版紙,比內頁厚一些,整本書是可以彎折的,可以握在手裡。而精裝書的內頁一般是採用鎖線工藝,就是用線將內頁鎖在一起,再粘上膠,這樣比較結實,不愛掉頁。封皮一般為硬紙板的,將印刷精美的薄紙糊在硬紙板上形成書皮,再將內頁粘在書殼上。
5. 日本書籍裝幀有幾種風格
1.純粹的幾何體設計算一種——比如杉浦康平的早期作品中就有體現。
2.類似中國文化的筆墨及民間習俗文化風格——很多不做舉例
3.日本的簡約設計風格!無論豎版還是橫板除了紙張很牛之外就是簡約風格。比如很多書籍封面就一行字 很乾凈又很講究!
6. 中國唐宋時期與日本平安時代典籍裝幀有何不同
中國裝幀大多數是蝴蝶裝,卷軸裝,包背裝,這三種是最常用的。日本平安時代採用的是綴葉裝,粘葉裝,大和綴,裝幀完全不同。
7. 書的裝幀類型有哪些
封面是書的外貌,它既體現書的內容、性質,同時又給讀者以美的享受,並且還起了保護書籍的作用。封面設計它包括書名、編著者名、出版社名等文字和裝飾形象、色彩及構圖。如何使封面體現書的內容、性質、體裁,如何使封面能起著感應人的心理、啟迪人的思維作用,是封面設計中最重要的一環。②封面設計的造型。造型要帶有明顯的閱讀者的年齡、文化層次等的特徵。如對少年兒童讀物形象要具體、真實、准確,構圖要生動活潑,尤其要突出知識性和趣味性;對中青年到老年人的讀物,形象可以由具象漸漸轉向於抽象,宜採用象徵性手法,構圖也可由生動活潑的形式轉向於嚴肅、莊重的形式。③封面設計的色彩。色彩是由書的內容與閱讀對象的年齡、文化層次等特徵所決定的。鮮麗的色彩多用於兒童的讀物;沉著、和諧的色彩適用於中、老年人的讀物;介於艷色和灰色之間的色彩宜用於青年人的讀物。另外書的內容對色彩也有特定的要求,如描寫革命斗爭史跡的書籍宜用紅色調;以揭露黑暗社會的丑惡現象為內容的書籍則宜用白色、黑色;表現青春活力的最宜用紅綠相間的色彩。對於讀者來說,因文化素養、民族、職業的不同,對於書籍的色彩也有不同的偏好。
書籍裝幀設計需要象其它裝潢設計一樣. 經過調查研究到檢查校對的設計程序。首先向知識的企業主--作者,或者文字編輯.了解原著的內容實質。並且通過自己的閱讀、理解、 加深對自己所要裝幀對象的內容、性質、特點 和讀者對象等等作出正確的判斷。假如你是一名編輯就需要對書籍的形態擬出方案。解決開本的大、小、精裝、平裝、用紙和印刷等問題。對於一個設計者而言。所關心的更應是如何在既定的開本、材料和印刷工藝條件下。通過想像.調動自己的設計才能.並使其藝術上的美學追求與書籍"文化形態"的內蘊相呼應。不只是停留在政治書籍要莊重大方.文藝書籍強調形式多樣,兒童圖書追求天真活潑 。更要求進一步深入,達到對書稿理解尺度與藝術表現尺度在創作中的充分的和諧性表現。以豐富的表現手法、豐富的表現內容.使視覺思維的直觀認識(視覺生理)與視覺思維的推理認識(視覺心理)獲得高度統一.以滿足人們知識的、想像的、審美的多方面要求。
書籍裝幀既是立體的,也是平面的,這種 立體是由許多平面所組成的。不僅從外表上能看到封面、封底和書脊三個面,而且從外入內, 隨著人的視覺流動,每一頁都是平面的。所有這些平面都要進行裝幀設計,給人以美的感受。 有人用建築藝術比喻書籍裝幀。建築藝術 是空間藝術、靜的藝術,然而它通過布局,可以產生韻律,造成一種流動的感覺。書籍裝幀也是如此,通過封面、環襯、扉頁,步步接近正文。 這一連續的欣賞過程,猶如在游覽中國的園林。進入園門,逐步引向深入,曲徑通幽。最後進入正殿。在正殿中又透過插圖這扇窗戶.看到文字中所記載的主人翁的形象、活動、環境等。這種由外入內不斷行進過程,則根據不同類型,不同體裁風格的書籍內容.產生不同的韻律變化;感情色彩比較濃厚的文藝書,變化形態應大些、活潑些;而嚴肅的理論專著,設計中則要求層次分明、有嚴謹的秩序感。
當然說道最後,對於書籍裝幀設計,每個設計師都會有自己的側重點,和想法,有的注重色彩的使用,用抽象的圖形和個性的色彩來表達書的內容,有的注重造型的完整來述說一本書的故事,這就象我們靜物寫生一樣,同樣一組靜物不同的幾個人畫就會有幾幅不同的畫面,因為他們所看到的靜物都側重的不一樣,有的注重了光線,有的或許就注重了色彩,還有的也許一貫就注重造型呢。扯了一些題外話,大家知道書籍是人類智慧積累、傳播、延續的主要方式,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多讀書,會使我們增添知識,啟迪智慧與心靈;會使人從愚昧變成聰明,從低俗變成高尚;會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與工作中去。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愛護書,並且也應該要了解書籍裝幀方面的一些知識。
8. 哪位知道日本很有名的書籍裝幀設計師叫山···什麼名字 他的得意弟子是中國人姓呂
杉浦康平吧,弟子是呂敬人。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答案。
9. 書籍裝幀從書的名詞解釋
書籍裝幀是書籍生產過程中的裝潢設計工作。又稱書籍藝術。書籍裝幀是在書籍生產過程中將材料和工藝、思想和藝術、外觀和內容、局部和整體等組成和諧、美觀的整體藝術。
書籍裝幀設計是書籍造型設計的總稱。一般包括選擇紙張、封面材料、確定開本、字體、字型大小,設計版式,決定裝訂方法以及印刷和製作方法等。
書籍裝幀設計是指書籍的整體設計。它包括的內容很多,其中封面,扉頁和插圖設計是其中的三大主體設計要素。
(9)日本書籍裝幀有哪些擴展閱讀
帛書裝幀的三種方法
帛書的裝幀已知的有三種:折疊,這種方法主要使用在面積較大的帛圖帛畫上;裝盒,這種帛書的書葉面積基本相同,呈長方形,寫好以後,按順序將書葉排列好,然後裝進一個方盒中。這種裝幀的意義,在於完全脫離了竹木簡編連成冊、捲起收藏的傳統習慣,為中國古籍逐漸向冊葉制過渡,創造了條件。
卷裝,這種帛書還是模仿簡冊將所有書葉連接成一個長條,再卷收起來。由於帛書較軟,直接捲起來不太方便, 人們就用一根小板條或小棍粘在帛書的左端,以此為軸將帛書捲起收藏。有些帛畫為了觀賞,就在帛畫上端粘上一根葦桿作軸,中間拴上一根線,以便懸掛。
2、卷軸形式
出現於六朝,廣布於隋唐(公元4世紀至10世紀),卷是用帛或紙做的。四個主要部分:卷、軸、鏢、帶
3、經折裝和旋風裝(卷軸裝到冊頁裝的過渡形式)
唐代後期(公元 9 世紀)
經折裝,將長的卷子折成相連的許多長方形。
旋風裝,將經折裝的書前後用木板相夾。
宋元兩代有的折裝佛經與明清時代的折裝佛經書皮的裝法明顯不同:宋代裝在卷首、元代裝在卷尾,書皮寬度是書寬的兩倍還多,從左右兩個方向分別包裹整冊書籍。日本學者島田翰在其著作《古文舊書考》中講到的類似日本「囊草子」的大概就是這種裝幀。
他以為這就是宋人張邦基在《墨庄漫錄》中提到的「旋風葉」。由於他敘述得不太清楚,以至後人根據他對旋風葉的解釋,認定用一張整張書皮包裹經折裝書籍右側、把書籍首、尾粘在一起的裝幀就是中國古書旋風裝。
4 、冊頁形式
發端於五代,沿至明清(公元 10 世紀至 20 世紀初)在我國的四大發明中,造紙術和印刷術是促進書籍發展的重要條件。
5、蝴蝶裝,一個版印就是一頁,書頁反折,使版心朝里,單口向外,並將折口一起粘在一張包背的硬紙上,有時用絲織品做為封面面料,翻動時像蝴蝶展翅,因而得名。
6、包背裝,近似與現在的平裝書。
線裝,不用整紙裹書,而是前後分為封面和封底,不包書脊,用刀將上下及書脊切齊,打孔穿線,訂成一冊。
7、現代書籍形態
平裝、精裝和多媒體光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書籍裝幀設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書籍裝幀
10. 日本留學 書籍裝幀專業
這位同學,你好。
字里行間隱約感覺到你是圖書裝幀的版面設計的是嗎。
這類專業屬於藝術設計中的平面設計范疇,在日本的大學修士課程里一般都很少有的。
不防查一查京都精華大學、多摩美術大學這類日本的藝術院校,很有可能會有你想學的專業,並且這些學校也是名校來的,只不過是私立的,學費比國公立要貴些。
另外還可以告訴你,你的這個專業在日本的專門學校里反而非常多,而且學到的東西與大學相比動手能力更強,可能更適合你,只是所屬的文憑不高,相當於中國的大專,去哪裡就讀就看你想要文憑還是想學實踐經驗了。
研究生預科也是留學簽證。
從今年7月開始已經不再存在就學簽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