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落魄了為什麼不去打工
①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後,日本武士階級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以後,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武士群體成為了明治政府的重點關注對象,日本的武士階層逐漸走向了末路。日本明治政府先是取消了封建的身份制度和武士特權,接著日本又出台了《金祿公債》,切斷了武士階層的經濟來源。到了1873年,明治政府大力發展資本主義,日本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浪潮,其中提出了富國強兵,為的就是建立一支忠於天皇的軍隊,至此武士階層的作用進一步被削減,1876年日本明治政府出台廢刀令,引得武士階級叛亂,日本武士階層被消滅殆盡,武士階層最終也走到了末路。
日本武士階級在明治政府的一系列改革下雖然逐步走向沒落,但日本武士的精神一直流傳了下來,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尤其是日本軍人。明治政府成立的軍隊信奉決不投降理論,誓死效忠天皇,有著極高的精神力量。
② 日本武士的戰鬥力如何 聯系歷史說說。 憤青免進!
武士這個詞在日語就是「侍」,是《御成敗式目》之後才有的正式稱呼。意思是侍奉自己上級封建主的仆從。講究忠誠和勇敢,本身一般也有一定的封地,大部分脫產成為專職戰士。
武士的形成時代與中國的元明時期基本相當,所以論戰鬥力可以和元明時期的中國軍隊比較。
日本人由於人種和歷史上長期禁止肉食的原因,體格比較小,所以從絕對的體力上來說是不如中國人的,而且相差還比較大。但是武士的戰鬥力卻勝過同時代的中國軍隊很多,具體原因主要有3點:
1.由於天皇的無力,日本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優勝劣汰法則使得新技術的採用更加追求實用性。在日趨沒落華而不實的中國盔甲基礎上,日本創造了竹木為材料的扎甲,便宜而且輕便,適合大量裝備。又比如說中國的唐刀,一直沒落下去後卻在日本被發展成更為實用的曲刃武士刀。實用性極強的裝備給了武士戰鬥力的保證。
2.脫產的狀態。 武士在日本是特權階級,是不從事生產的。他們的任務就是練習軍事技能在戰場上打仗,而且對於平民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即便是失去了工作的流浪武士,再落魄也會想法子去當兵而不是去種地,所以對自身的軍事訓練十分刻苦。而此時代的中國軍隊由於明國對於武將叛變的擔心,講究「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士兵訓練由文官負責,還有嚴重的吃空餉和剋扣餉銀的情況,訓練極其差勁。
3.戰術的研究。 中國的兵法本是戰爭的精髓,可是宋朝以後文官越來越強勢,開始插手軍事,把兵法的意義給搞變味了。兵法就是為了戰爭勝利的一切方法,重中之重就是對於軍隊的統御、後勤、偵查、信息傳送等「不起眼的小事」。而文官們卻把兵法當成了說書人講的「在某處設下伏兵」「擺下鴛鴦大陣」之類的東西。再結合八卦五行之類的東西給弄得不知道是兵法還是江湖騙術。日本在實戰中發展了中國兵法,這一點在入侵朝鮮的時候可以看出日軍的戰術水平超過了中國很多。這個差距在其後的時間內越來越大,到了二戰的時候則到了頂峰,一個日軍小隊長敢跟中國的中將玩兵法未必會輸。。。
③ 江戶時代的日本武士為什麼會如此慘
對日本,很多人有著很復雜的感情。一方面在內心深處憎恨他們曾經對我國做出的嚴重傷害,另一方面又對日本的工業、工匠精神、人文和環境有著難以名狀的羨慕。而我們很多人,對日本人的概念還停留在影視劇里各種武士形象的記憶中。和中國武俠小說里的練武之人比,日本的武士似乎永遠都是冷酷、殘忍和邪惡的。但現實中日本的武士什麼樣子?我們不妨拿幾個江戶時代的武士做一個對比和說明。
④ 二戰60萬日軍被俘虜,為什麼寧願凍死,也不去女澡堂工作
在二戰期間前期,日本國內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軍事實力也在壯大。導致二戰爆發時,我國經濟落後。日本給我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日本兵邪惡殘酷的形象,令我國百姓深惡痛絕。
1956年,蘇聯的戰後重建工作結束後,蘇聯只向日本歸還了40萬戰俘,另外那20萬戰俘因為各種各樣的死亡方式被永遠埋葬在西伯利亞的土地上...
拋開其他因素,日本為了尊嚴寧死不屈的血氣是值得尊重的。所以即使他們成了戰俘,也成了其他國家砧板上的魚。為了保護自己的尊嚴和信仰,會和敵人戰斗到底,絕不妥協。可以看出,人在不同的文化觀念中是不同的。你怎麼看待日本的文化觀念?
⑤ 現在現在日本經濟衰退衰退還需要出去打工的中國人嗎
不需要。日本經濟衰退,將影響在日外國籍從業人員的工作的穩定性,很多外國人將在日本失業,或因此回國,即使是不失業,薪酬也會受影響,因此並不需要中國人去打工。日本對於中國勞動力的吸引力,已經開始大幅降低,大批留學生並不再願意繼續留在日本工作。
⑥ 日本武士的衰落過程
在日本古代,武士階層是一個備受「呵護」的階層,雖然他們本身沒地沒田,但卻端著國家的「鐵飯碗」,每月都可以拿到固定的高收入,出街還可以佩戴刀,還有專門標志造型,無論去到哪裡,都是頤指氣使的一族。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除貴族之外的超級階層,越到後期反而越被分散,甚至最後到了消滅的地步,武士階層的不復存在,可能會令眾多人產生困惑。
其實,當時的整個日本的武士數量並不多,而且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成為武士的,他們必須要有一定的後台實力。上面是了,武士是吃公糧的,當時的日本給武士的待遇是非常高的,甚至在這個階層付出的成本比軍事要高,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原因,所以後期日本在發展過程當中就開始通過各種舉措打擊武士階層。
首先是福利上的削減。為了能夠真正地剝除武士階層這個「吸血蟲」,政府方面採取了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提倡武士自己去創業,如果不去創業,那麼他們就要繳納非常高的稅收,這個舉措,使得一部分武士不得不下海從商。
其次是地位上的削減。在過去的日本,不是每個人都有姓的,只有貴族和武士階層有。後來政府把這個規定改了,允許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給自己選擇一個姓,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武士階層的地位。
另外是在造型的轉換上。日本武士是有獨特造型的,首先是丁字頭,還有武士服裝,另外逛街可以帶刀等等都是專屬的標志。隨後,政府又出台新的條例,允許更改發型,而且專門針對佩刀這個行為進行了限制,至此,武士形象淪為了大眾形象,就算出門,也只是普通人一個。
⑦ 為何日本武士窮得吃不起飯,也要叼著牙簽
因為過去的日本武士大多自尊心都很強,也很看重自己的尊嚴和貴族身份,所以他們即使窮得叮當響,甚至連飯都吃不起,也會在嘴裡叼一根牙簽裝著吃飽了的樣子,扛著武士刀大搖大擺,其目的當然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
日本當年的武士階層很受社會重視和尊重,等級較高的武士比如征夷大將軍、大老、御家老、大名、部將、守護代等身份地位都很高,但是低級的武士足輕、足輕頭在社會上的地位卻很低,他們並不能擁有更多的生產資料,只是比平民老百姓多了一個姓氏、出門也能夠帶刀象徵著身份,實際上卻跟平頭百姓差不多。尤其這些低級武士沒能跟到有錢有勢的主公,生活將會非常拮據,還有可能被主公“裁員”變成一無所有、游手好閑的浪人。但這些人的自尊心卻很強,依然會把自己當成貴族的身份,因為丟不起面子,所以他們即使窮得沒有飯吃,仍然會叼根牙簽裝著吃飽飯的樣子。
⑧ 日本浪人和日本武士之間有什麼區別他們又為什麼會大批量的湧入中國
日本武士是一種正規的社會階層,或者可以說是職業。古代的日本是跟在中國後面的小弟,其社會階層也學習中國的,分為「士農工商」,但又有所不同,日本里的「士」指的是武士,屬於社會的最高層,受人尊重。武士遵循的是「忠義,勇武」,會一直追隨保護一個主人,當然了這個主人會給他們俸祿,說白了就是一份保鏢工作。
日本現代社會的浪人有了新的含義。我們習慣把參加第二次考試稱作二戰,比如說升學考試,各種資格證書的考試等,日本里把第二次參加考試的人叫做浪人,他們把二戰叫做二浪。
⑨ 日本古代下級武士,為何窮到刁牙簽裝吃飽失業淪為浪人
因為當時地位非常低,而且根本找不到任何工作,所以才會淪落成這種地步。
⑩ 日本明治維新後,武士階層為什麼會逐漸走上末路
明治維新是19世紀後半段日本的一次的資產階級改革運動,通過改革,日本一躍成為世界強國,從此稱霸亞洲。本來,明治維新的改革力量是以中下級武士為主體,可在明治維新後,武士階層卻逐漸走上了末路,這是為什麼呢?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明治政府廢除了封建等級制度,取消了武士佩刀和「格殺勿論」的特權。在政府的不斷打壓下,武士階層逐漸走上了末路。
最後,明治政府頒布了「徵兵令」,對兵役制度進行了改革,開始實行3年義務兵役制。這么一來,全民皆兵了,也就是每一個人都成為了武士。最關鍵的是政府繼1870年禁止一般人帶刀之後,又公布武士禁止帶刀。對於武士來說,刀就是他們的生命,可連刀都不讓帶了,怎麼戰死、怎麼自殺呢?
明治政府的一系列卸磨殺驢的改革令武士階層極度不滿,反抗此起彼伏,但最終都失敗了,他們不得不接受,士的社會地位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