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業怎麼轉型
1. 日產公布下一階段「企業轉型計劃」 2026年電驅車型佔比40%
易車訊 近日,日產汽車公司宣布在為期四年的「Nissan NEXT企業轉型計劃」的中期進展。在遵循「合理化」、「優先與重點」的原則下,公司獲得了敏捷、可持續的盈利能力,優質的經營,實現了長期發展目標。
2022年4月汽車銷量榜單已經正式登陸易車「銷量榜」,了解更多新車銷量數據請關注易車App。
2. 日本京瓷是怎麼轉型通信行業的
京瓷一直有做通信行業的,只是國內不了解而已,以前在日本就有京瓷手機。
3. 近年來日本經濟從什麼向什麼轉型
所謂經濟轉型期,是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企業制度由傳統企業制度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的特定歷史時期。近年來,由於受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等國際環境及我國國內市場機制體制不完善等因素影響,我國實體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增長放緩、效益下滑等現象,面臨著經營環境趨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風險。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經濟全面轉型的關鍵時期,確保實體經濟平穩運行,不僅是應對國內外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途徑,而且是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關系著全面深化改革的順利進行。客觀理性地審視實體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及制約因素,加強實體經濟創新發展路徑研究,為我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對新時期築牢經濟發展基礎,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體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受全球經濟增速減緩所造成的需求不足、生產成本的提升及產業利潤空間降低、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強烈沖擊造成的環境惡化等國內外因素的疊加影響,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一是國際經濟環境形勢嚴峻,出口壓力加大。二是國內經濟增速下降,實體企業發展環境惡化,大量實體經濟發展要素流失。造成實體經濟困境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外部需求急劇收縮造成出口大幅下降,導致國內工業生產快速回落和就業下降,更主要的原因是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加劇,內需和外需增長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處理好調結構、轉方式與當前穩增長的關系,完善政策體系,營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
4. 企業轉型升級怎麼做
1.提升服務,優化企業管理結構品牌市場競爭激烈,只是一味的將目光專注於產品的質量與價格,已經無法實現品牌的崛起。提升企業的服務成為品牌市場的一大突破點,廣泛樹立企業服務的意識
2.展開思維,創新企業競爭方式創新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沒有創新就沒有突破
3.打破壁壘,重建企業組織結構重建產業組織結構是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
5. 經濟停滯了20多年的日本,為何還能實現產業的轉型和升級
日本經濟之所以在停滯了20年之後還將進行升級,是因為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時也是因為他受到了盟友的援助。最後一個特點就是日本的產業本來就規模不大。
綜上所述,日本之所以能夠在時代潮流中突飛猛進,是因為他把握住了機會,同時採取了重要的方式。
6. 為什麼近幾年日本的製造業漸漸沒落了
日本企業之潰敗,始於家電行業。
2009年,先鋒電子陷入經營困難,將Pioneer的品牌使用權出售給蘇寧電器。2016年,陷入巨額虧損的夏普賣身富士康。索尼也好不到哪去,在2008至2015年的8個財年裡,累計虧損1.15萬億日元(695億人民幣)。最慘的莫過於三洋,先變賣部分業務,又整體賣給松下,最後又被松下賣給了海爾和投資基金。
日本引以為傲的汽車產業,也不容樂觀。
2016年4月20日,日本第五大汽車製造商三菱汽車承認油耗造假。不到一個月內,日本第二大輕型汽車生產商鈴木汽車也承認燃效數據造假。就連稱霸全球的豐田,蟬聯4屆冠軍後,在2016年被大眾超越,讓出了全球銷售第一的寶座。
日本企業的集體潰敗,在「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亦見端倪。1996年,日本上榜企業多達99家,與美國並駕齊驅;2006年減少至70家;2016年僅剩52家,比20年前,銳減了近一半。
短短20年,日本企業經歷了什麼,為何呈現集體潰敗的趨勢?

高官無能,低層愚忠
最後說一點,日本的大企業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創業家族保持影響力的大企業,並不一定是家族企業,但創業家族在人事方面有決定權,比如豐田汽車,鈴木汽車,這種企業的強項是戰略決策速度快。也有軟肋,一旦決策錯誤可能導致致命傷。
另一類企業,就如東芝和夏普,其高層是從公司內部提拔上來的,每一屆總經理做3-4年,然後就換人,很難期待這些領導有什麼先見之明,因為他的責任和任務是在任期內少犯錯誤,所以,這一類企業的領導層通常沒有創新能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比起市場競爭,他們更擅長於在同事之間搞關系。
那為什麼大部分日本的大公司沒有落到東芝和夏普的地步呢?
應該說,很多公司也不同程度地遇到相同的問題,只是沒有暴露出來。另一方面,日本大企業的上層雖然無能,但其中層非常堅固,所以,最上層的領導像走馬燈似地換,短期看似乎並不影響其經營管理。
關於這一點,哈佛大學的杜維明教授有非常精典的觀察,他指出:「儒學在日本的發展不是孝道,而是忠君。」也就是,日本人可以不孝,但不能不忠。不能說日本社會完全是這樣,但有一定道理。忠誠是美德,但同時一個社會和一個企業要有修正領袖錯誤的能力,才能保證其可持續發展。否則,可能導致全軍覆沒。
7. 禁油令下,日本汽車製造商如何向電氣轉型
豐田、本田、日產、三菱、斯巴魯、馬自達6家日本車企電動化版圖
馬自達還有另一個平台,以適應更廣泛的電氣化布局。該平台首次亮相在MX-30上——2019年東京車展上展出的緊湊跨界車。
MX-30為歐洲設計了純電動傳動系統,為日本設計了輕度混合動力系統,配置一個5.1千瓦的輔助電機和一個汽油發動機。
馬自達還計劃重振標志性的轉子引擎,作為電動汽車的增程器。馬自達表示,轉子引擎非常適合這項任務,因為它既緊湊,又強大,還非常安靜。
外界普遍猜測轉子引擎最早將於今年推出。但NikkeiXTech的一篇報道稱,該計劃將推遲到2022年。
該報道援引馬自達執行副總裁KiyoshiFujiwara的話,稱馬自達主動推遲轉子引擎推出,從而對轉子引擎進行重新設計,使之能匹配傳統和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
Fujiwara表示,馬自達正在為較大的後輪驅動車型開發插電式混合動力裝置,而轉子引擎將幫助插電式技術在小型汽車領域脫穎而出。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8. 20世紀70到80年代日本企業成功的經驗是什麼
在日本式經濟中,政府為了達到它的(貿易立國、出口導向)目標,在市場中同時嵌入了激勵和抑制因素。在經過長時間的實驗後,日本實行的國家指導而私人所有的經濟體制是日本二戰後成為世界第二大生產高效的經濟體的主要因素。南韓和台灣學習了它的主要原則和機構,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60-70年代的日本企業推行的市場政策叫no frill,也就是沒有任何附加成分的市場推廣,比較典型的就是日本的汽車,那個時候,日本汽車就是汽車,沒有任何多餘的增值服務或產品設計,所以被西方稱之為 便宜但是沒有好貨,類同於中國現在的情況。這個經驗就是用低廉的產品大量佔領市場,換回資金。
70-80年代的日本企業推行的市場政策是多元化企業發展,這就是在用低廉的產片換回充足的資金以後,提高了產品質量 然後企業的多元化發展,比方說索尼,他的的集團所涉及的產業,不僅有保險還有,電影,音樂。
那個時候的豐田也推出了各個層級的汽車,比方說皇冠和雷克薩斯,就是豐田旗下的高端品牌,這個階段由於日元的軟性,全世界市場充斥著」made in japan", 日本整個的經濟規模盡然達到了德國的2倍,最後美國佬一聲令下,「廣場協議」,導致日本90年代漫長的蕭條。
9. 日本曾是吸煙大國,煙蟲比例極高,怎麼轉型成了禁煙大國
日本是一個很愛抽煙的國家,可以說是吸煙大國。
或許過去的中國也接收到這種愛煙文化,所以我們中年人的「煙蟲」比例也極高。
如果看看日本幾個大文豪的照片,會發現好像芥川龍之介、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甚至三島由紀夫、和司馬遼太郎等人每個都是老煙槍,手裡沒拿根煙似乎就寫不出好作品了。
其實日本抽煙的 歷史 相當久遠。早在日本戰國時代末期,以煙管燃燒煙草的吸煙方式早就隨著西方傳教士一起進入日本,所以漫畫《戰國》中才會出現年輕的豐臣秀吉在「一服」抽煙的畫面。而原本用在茶道的「一服」這個字也被借用在煙草上,成為了「抽根煙休息一下」的意思。期間雖然有因為要防止火災而由幕府頒布多次禁煙令的 歷史 ,不過抽煙這個「快樂似神仙」的嗜好行為還是留存了下來。
而後進入文明開化的明治時代,過去主流的煙斗和煙管不再流行,日本人開始愛用「一次性」的紙卷煙草。
由於過去江戶時代就有民眾愛用煙管的 歷史 ,所以香煙作為一種嗜好品——吃都吃不飽的時候,抽起來卻好像很有腔調,而且過去的日本人覺得煙草是一種葯草,是可以治病的!其中產階級流行 時尚 和平民工作之餘偷閑 娛樂 的印象深植人心。
而後再與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開始出現的咖啡廳的咖啡文化相結合,於是一群文人雅士在典雅的咖啡廳里,和帶著歲月風霜和人生智慧的歌姬一起聊天談論時事,就是日本老學校式的抽煙文化。
但過去佇立於日本街頭巷尾、堪稱昭和復古光景之一的香煙店,也因為不敵便利商店和自動販賣機而漸漸減少,所以也讓這種販賣利潤只有一成的小香煙店,成為另一個日本文青追思美好舊時光的象徵。
這也是為什麼在「 防止 二手煙 」風潮猛烈席捲全球時,日本還會有許多的老咖啡廳視而不見,根本就在櫃台和座位的桌上直接擺個煙灰缸供客人使用。而這些老店也擺明了他們的風格——那就是不爽你就別進來,甚至還有人說出「吃咖啡的吃就是吃煙的『吃』」這種 搞笑 名言。
基於煙酒不分家的「真理」,所以大部分的日本居酒屋也都是室內可以抽煙的。 也因為這樣,當初進入中國的大型連鎖店居酒屋「和民」,除了店鋪裝修高級化嚇壞了許多習慣日本和民風格的客人外,看到中國和民的「居食屋」招牌也跟著會心一笑——畢竟禁煙的居酒屋根本就不算居酒屋啊!
也因為有這樣的 歷史 背景,所以在日本會有勞動階級和文青族群都有著同樣「愛煙」的巧合。在這種本來就對抽煙較為包容的文化背景下,今天的日本燒肉店或是居酒屋都是「抽煙上等」的情況,就連飛機上全面禁煙這種全球性的風潮,日本的兩家航空公司都抵抗到1999年4月才就範。
而坐火車禁煙是理所當然的現今,日本東海新干線也還存在著吸煙車廂 ——而且還有商務艙這樣干。煙民們能坐在位子上享受「一服」的快感,而且日本的N700系列,更是打上了N700的新干線上有吸煙室的廣告。
這就是吸煙大國日本的「底力」。
但是香煙畢竟還是一種危害 健康 的產品,尤其是二手煙對於周邊人的危害更是巨大。在全球「控煙」的浪潮下,日本過去堅守吸煙文化的老式咖啡廳也開始勉強有了分煙措施。
可這種所謂的措施只不過做做樣子而已,他們所謂的分煙吸煙區和禁煙區分成兩個地方,中間用塊板子隔開而已。這種 搞笑 式的分煙到2018年才開始有所改善,除了過去吸煙者的「最後樂園」咖啡廳里開始出現了真正完全隔絕的分煙型吸煙室之外,連日本當局都因為要迎接2020的東京奧運,而開始考慮要實施全面室內禁煙令。
更讓人驚訝的是,過去吸煙重鎮的居酒屋和家庭餐廳等場所,竟然比東京都還早實施全面禁煙或是另外加設小吸煙室的措施。因為就算會失去現在的吸煙客,但是現在年輕人的吸煙率大幅降低,而且最討厭煙味的其實是工作人員,再不禁煙的話可能會找不到人來工作。
是的,過去的吸煙大國日本也開始迎接了香煙的黃昏。
就算如此,對於「香煙」這種東西的態度日本還是相對 健康 的。在1985年為止,日本和我們中國一樣屬於專賣事業,之後改組民營化成為日本煙草公司,一方面擁有日本國產香煙的販賣權,但另一方面也有收購所有日本國內煙草農家作物的義務。日本煙草公司除了香煙以外也從事多種食品及相關企業,最重要的是除了賺錢之外,日本煙草公司沒有忘記他們的 社會 責任。
日本絕大部分的吸煙禮節提倡、防止邊走邊抽煙、隨地亂丟煙蒂、以及遵守吸煙場所規定的公益廣告,全都由日本煙草公司出錢負責。我們去日本 旅遊 會時常看見的各車站或是公共場所旁的吸煙空間等公益廣告,也都是日本煙草公司花錢去弄出來的。說起來這也是理所當然,日本煙草公司賺這些煙民的錢,拿出來回饋好像也是剛好而已。
各種分煙措施和吸煙室,在日本由於有公家機關補助金的關系,日本煙草公司也樂於介紹給店家各種分煙工事和玻璃室、空氣濾清器等設備,而這也成了另外一種商機。
他們當然不是良心發現不想再賺香煙錢了,而是在這些商機上發現了新的未來。
在我小時候的90年代,那真的是大人們人手一根煙的迷濛時代。青少年時會覺得抽煙、喝酒、很帥氣,很 時尚 ,這大概也是出自一種人類潛藏的對自傷行為和自我毀滅的憧憬。在 健康 指向強烈而且充滿各種 娛樂 的現代,是真得不必勉強自己去做抽煙這種傷害身體的行為。
不過對於文史愛好者的我來說,煙草不只是一種傷身的產品,同時也是一種人類物質文明的遺產、甚至是文化的軌跡、更是可以看出一國從古至今演變的一種「時代的哀愁」。
尤其是現在這個無欲時代,年輕人不喝酒、不抽煙,就愛電腦和手機,人們甚至對談戀愛和異性都沒什麼興趣,這種風潮還真的讓我這種大叔看了有點傷心——本人絕對贊成持續禁煙,因為我爸爸就是個老煙民,他抽煙的樣子真的不帥,除了丑就是臭,尤其是那滿嘴的黑牙……唉,說多了都是淚,就這樣吧。
10. 日本的經營特點及其優點和缺點
你表達的不清楚。
你是想問「在日本舉辦奧運會的缺點與優點」吧?
優點:
1.
經濟實力雄厚,可以舉辦一場盛大的體育盛會。
2.
人民素質高,可以保證活動的安全有序的舉辦。
3.
有過辦奧運的經驗。
4.
公共設施,醫療技術先進,運動員身心有保障。
缺點:
1.
人口多,面積小,受場地約束大。
2.
同一個城市多次舉辦奧運會,不利於體育精神在全球的傳播。
3.
會給東京的正常生活產生較大的影響。
4.
日本自然災害平凡,賽事行程受影響幾率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