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賠款日本
㈠ 甲午戰爭,中國到底賠了多少錢給日本
馬關條約的賠款明細
按照中日《馬關條約》的要求,中國需要支付2億兩白銀的本金給日本政府,並且定期還要繳納剩餘數額的百分之五作為利息。
筆者粗略地統計了一下清政府的賠款明細(全部以白銀為基準):
第一、本金2億兩白銀,清政府全部賠款完成;
第二、截止1898年付清全款為止,清政府支付利息為1083萬兩白銀;
第三、作為「答謝」日本歸還遼東的報酬,清政府又被勒索「續遼費」3000萬兩;
第四、由於清政府繳納的白銀成色不足,額外補貼日本1325萬兩白銀;
第五、賠款之前由於銀價暴跌,日本要求清政府全部以英鎊付款,按照匯率損失,折算下來中國多支出了1500萬兩白銀;
第六、直到1898年付清全款,日軍才撤離威海衛。這段時間里,清政府繳納日軍軍費150萬兩白銀。
即便我們不計算日本從清朝掠奪的戰船、糧食、軍火、貴重金屬等物品的總價值,實際付出賠款也有2.7億兩白銀之多。
如此龐大的賠款超過了過去清朝與列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賠款總和,暴露了日本人貪婪的本質。
但是,清政府要如何支付如此龐大的賠款呢?
清政府的賠款來源
清政府為了繳納這筆賠款,首先是在國家提高賦稅和田稅。
普通百姓的收入是銅錢,需要兌換為白銀才能繳納,在這個過程中往往被清朝官吏中飽私囊,所以上下剝削關系就成了帝國主義剝削清政府,清政府剝削百姓,這就是歷史教科書中提到的「《馬關條約》加大了百姓負擔」的本質。
在稅收以外,清政府還發行了公債「昭信股票」,向民間集中資金。
不過,這些措施對於賠款而言都是「杯水車薪」,清政府主要的賠款來源是以出賣領土和資源等主權為代價的對外借款。
1895年,清政府支付了《馬關條約》賠款的第一部分。
其中,清政府向沙俄和法國簽訂了「俄法洋款」,借得1582萬英鎊;又和瑞士簽訂了「克薩磅款」,借得100萬英鎊。
按照當時的匯率,這筆借款總價值約為1億兩白銀。
1896年,清政府支付第二次部分的賠款。
其中,清朝向英國、德國共借款1600萬英鎊,也就是「英德洋款」借據。
借款剩餘的部分和國內收入主要用於第三次賠款。
1898年,清政府第四次向日本賠款,並付清了剩餘的全部賠款,因此日本沒有追加利息。
這次賠款的主要來源還是向英、德銀行借款,也就是「續借英德洋款」1600萬英鎊。
筆者需要說明的是帝國主義借給清政府的錢並不是無條件的,比如德國以此為借口強占膠州灣,英國則奪取我國沿海口岸徵收海關稅。
通過這些借款的附加條件,帝國主義可以在中國徵收海關稅,並享受其他政治特權,甚至可以干涉中國內政。
本質上而言,清政府的借款就是以出賣領土主權為代價的飲鴆止渴。
㈡ 清國敗給列強是因為落後,為何會敗給日本
日本是一個彈丸小國不假,不過在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也開始向發達國家靠攏。
清政府給北洋水師提供的炮彈武器都是假冒偽劣產品,炮彈裡面裝的不是火葯,全都是沙子,省下來的錢全被慈禧浪費了。帶著這樣的武器去和日本打甲午海戰,不輸才怪。
㈢ 慈禧為什麼寧願給日本賠款,也不抵抗到底
眾所周知,清政府腐敗至極,慈禧身為掌權者更是軟弱無能,所以清政府在帝國列強的侵略下屢戰屢敗,慈禧膽小怕死,所以只能割地賠款保住朝廷,保住自己的小命。慈禧表面上大義凌然,實際上她什麼都不是。更何況清政府在她的統治下,官員大多是腐敗的,國家的軍事力量更是不如日本,所以當時就根本沒有能力和日本死戰到底,所以只能繳械投降,向日本割地賠款。
當時的清政府在閉關鎖國,而日本在積極地學習先進地生產技術,在軍事方面有很大的進步,而當時清政府地北洋水師根本就是形同虛設,所以打不過只能賠款了。如果慈禧打算和日本死戰到底,那結果也將會更加糟糕,所以慈禧沒有那個把握會贏。
㈣ 同樣是抗倭,為何明朝拚死抵抗,清朝卻割地賠款
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跟日本有過三次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兩次大勝,一次慘敗。唐朝和明朝打日本,都取得了大勝。清朝打日本,輸得太慘了。隋唐初期,倭國想當東亞霸主,就在朝鮮半島搞事情。大唐支持新羅,倭國就支持百濟。倭國一而再,再而三,想大唐發起挑戰。唐高宗本著能動手就不嗶嗶的原則,讓劉仁軌率部揍倭國一頓。唐軍和倭軍在白江口打了一場海戰,戰斗的結果一邊倒。
㈤ 日本人炸沉了英國人的高升號,最後為啥是清政府賠款呢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朝鮮興起了東學黨。東學黨並非如中國明朝的東林黨是一個以學院為班底的文人政治集團,它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宗教組織,參與者大部分為社會底層的農民階級。隨著朝鮮各種社會矛盾的日趨尖銳,東林黨在1893年在漢城設壇咒法,要求朝鮮政府驅逐倭洋。
但不管怎麼說,這次豐島海戰只不過是中日甲午戰爭的前奏,一場小序曲而已。雙方各有損失也都領教了各自的實力,清朝雖然損失更大一些,但是濟遠以一敵三的表現也讓日軍充分看到了在渤海停泊的那支北洋水師絕不是好捏的軟柿子。
㈥ 為何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後沒持續抗戰,而是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賠償
因為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被日本的戰斗能力嚇到,即便當時的新政府已經非常弱了,但當時的清政府完全可以選擇和日本繼續持續抗戰。
在清政府輸掉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政府就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同時也甘願主動投降。如果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待當時的甲午中日戰爭的話,清政府不僅有著比日本更好的武器裝備,同時有著數倍以上的士兵,因為當時清政府的作戰素質非常差,質量水平也嚴重過低,這才導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一敗塗地。盡管如此,如果清政府選擇持續抗戰,甲午中日戰爭的結局可能真的不是以清政府戰敗收尾。
除此之外,因為清政府是一個家天下的統治方式,當時的清政府認為只要自己的統治安危沒有問題,割地賠款的事情也影響不到自己的奢華生活。
㈦ 甲午戰爭輸了,為什麼要賠款
割地滿清也沒啥心痛的,畢竟土地都是咱漢族人的,他們白撿的,沒見慈禧妖婦說「寧予外人,不予家奴」。戰爭倒還是可以繼續打,問題是再打國內矛盾更加尖銳,滿清就沒有了。所以滿清政府選擇不打、割地賠款。
中日甲午戰爭為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戰爭以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㈧ 日本人炸沉了英國人的高升號,最後為啥是清政府賠款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借口不斷增兵朝鮮半島,製造事端。而清政府為了制衡日本,阻止戰爭爆發,僱傭英國商船高升號運送1116名淮軍精銳、大批軍火彈葯以及價值8800萬美元的餉銀前往朝鮮牙山。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軍不宣而戰,浪速號巡洋艦在豐島附近海面伏擊了高升號商船,中日甲午戰爭全面爆發,這就是「高升號事件」。
1894年8月20日,在上海舉行的聽證會上,英國全盤接受了日本無責任的觀點;11月10日,英國官方最終裁定,高升號為交戰國執行交戰任務,日本軍隊有權扣留或擊沉它,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賠償責任改由清政府承擔。
「高升號事件」中,清政府在有道理和初期輿論優勢的情況下,被日本人翻盤,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清朝進行洋務運動學習西方,但骨子裡還是閉關鎖國那一套,對於歐洲列強的政治規則缺乏了解,不明白道理是站在勝利者一邊的。在聽到日本擊沉英國商船後,清政府高層想著的都是英國會介入戰爭,自身沒有全力投入對日作戰,不但外交失利,還輸掉了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虧大了。
㈨ 甲午中日戰爭清朝賠給日本的賠款,相當於人民幣多少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以日本的勝利和清朝的失敗告終。清朝在這次戰爭中賠款了2億倆白銀,一兩白銀相當於現在的200塊錢左右,換算下來就相當於現在的幾百億人民幣。真的是令人十分的氣憤,居然賠款這么多錢,國家弱小真的是只能被欺負。
這個最主要的是清朝實在是太腐敗無能了,明明北洋水師還是非常強大的,可是在經濟上卻不怎麼樣,已經很久沒有經過建設了,甚至還有人去貪污軍費,士兵們都過得不怎麼樣。而日本為了這場戰爭,進行了很久很久的努力,動用全國的能力去建設一個好的軍隊。在明治維新之後,當時的天皇都是縮衣節食,把所有的錢財都捐給了軍隊,希望他們能夠打一場勝利的仗。
現在中國才是徹底的強大起來了,再也不會經歷近代史那麼屈辱的歷史了。千萬不要忘記這段歷史,中國人民還需要更加的努力,讓國家更加的強大起來,不然有一天鬆懈的話,就會落後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