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是怎麼演變首相的

日本是怎麼演變首相的

發布時間: 2022-11-16 12:00:26

⑴ 日本為何頻繁更換首相

日本首相福田突然辭職,在預料中,也在預料外。預料之中是指福田今年下半年支持率走低,最低時只有20%左右。一般支持率低於30%就到了警戒線,福田下台是早晚的事。只是1日晚上突然辭職,讓人感到有點意外。福田最終也沒能撐過一年。最近20多年來,日本首相除了小泉安居相位達五年多外,絕大多數的首相都很「短命」。最短的如宇野宗佑和羽田孜,執政時間只有3個月。日本頻繁「換相」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與日本的政治體制有關。日本首相的任期較短,干滿一屆也才3年。1993年以後,日本政治體制發生了變化,自民黨一黨獨大的「55年體制」崩潰,在野黨勢力不斷壯大。目前,由於日本新政治體制還沒形成,所以政局不穩定,這是日本頻繁「換相」的主要原因。 其次,與日本經濟體制有關。日本經濟在經歷了「迷失的十年」以後,進入新波動期。按理說,日本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就經濟本身來說,其穩定性和規避風險的能力雖不如美國,但危機承受能力和應付能力,仍是不能低估的。關鍵之一是,日本民族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過強,日元一升值,日本立刻就恐惶,頗有國將不國,民族危亡之虞,今年經濟出現下滑趨勢,政府一直沒有有效的經濟對策。 第三,受到了國內外形勢的影響。在全球化時代,大國局勢可能對日本政局產生影響,國際形勢對日本政局有間接作用。比如,福田在外交方面——比如亞洲政策使他加分不少,但內政方面(比如經濟改革、養老金改革和減少貧富差距方面)措施不力,卻是迫使他下台的直接原因。
希望採納

⑵ 日本的首相這幾年為什麼更替的這么頻繁

本首相更迭頻繁究其根本願意還是由於日本的政治體制不健全造成的。日本首相並不是由選民直選,而是在黨內產生,而黨內又是由最大派閥產生。這就形成了日本政界的「55體制」。依在下個人見解日本首相經常輪換有以下原因。
日本採用議會君主立憲制政體,在國會眾議院擁有過半數席位的黨派可獲單獨組閣權利,該黨派領導人即為內閣總理大臣。現日本自民黨在國會眾議院擁有多數席位,那麼自民黨總裁即為首相。
日本首相的更迭頻繁主要因為「考試」太多,哪一場「考試」沒通過都會有倒台的危險。
在下本人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1.眾議院選舉失利(別說是首相職位連執政黨的地位都保不住,1993年宮澤喜一首相因此倒台,自民黨也喪失了50多年來執政黨地位。)
2.參議院選舉失利,雖然眾議院可以再次通過三分之二以上的贊成票否決參議院,但會使決議的通過耗費很長時間。如果參院由在野黨領導那麼會直接威脅執政黨地位,況且如日本銀行行長等職務必須經兩院同時贊成。(2007年安倍晉三首相的辭職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參院選舉失利。)
3.《日本國憲法》沒有對內閣總理大臣一職的任期作明文規定,但現在執政的自民黨總裁的任期為3年可連任一屆,也就是說日本首相的任期最多為6年。去年安倍首相在任職一年後辭職,那麼接替他的福田首相的任期就是安倍首相未完成的2年。照此推斷,下任首相的任期只有一年,如果他明年謀求連任並在黨總裁選舉中獲勝,並且自民黨在9月的眾院大選中獲勝,那麼他的任期也最多隻有4年。(上任首相的任職對下任首相的任期產生直接影響並有連鎖反映)
4.國會兩院通過不信任案,首相必須解散眾議院舉行大選或辭職。(日本首相因此辭職的不多,不過今年義大利總理普羅迪就是因此辭職的。)
5.國會兩院通過問責案,對首相任職內的一些舉措提出質疑(福田首相辭職前,由民主黨控制的參議院就通過了對福田首相的問責案)
6.一些重大決議案未獲國會通過,如財政預算等。(二戰後至93年一直由自民黨控制眾議院,類似案例在下未知)
7.內閣大臣或身邊閣僚出現某種問題(如鈴木善幸、安倍晉三、福田康夫等任內的內閣大臣紛紛出現政治獻金問題,口無遮攔問題,安倍首相任內這樣的問題最嚴重)
8.首相本人出現問題(田中角榮首相因「洛克希德受賄案」而辭職並入獄)
9.國民支持膟過低(安倍首相、福田首相、森喜朗首相等)
10.一些政府決策遭國民嚴重反對(岸信介首相因「舊金山和約」遭民眾嚴重反對而辭職)
11.派閥斗爭嚴重,日本首相並不是國民最喜歡的人和最有才能最有領導能力的人出任,自民黨內一般由實力最大的派閥推舉出黨總裁,這個總裁一般也都是黨內各派閥都能夠接受的人選。不需要黨派間的競爭,而是自民黨內派閥間實力斗爭的產物-即「55體制」(自民黨自55年起執政)。自民黨現今最大派閥為森喜派,福田、安倍、小泉、森喜朗等多位首相均出自該派閥(三木武夫首相、鈴木善幸首相因自身派閥實力較小而辭職,麻生三度競選首相失利也是因此)
12.日本首相的工作壓力很大很繁忙,小泉曾說:「任首相五年間我從沒睡過一個安穩覺。」(安倍首相曾累出胃病,小淵匯三首相因健康問題辭職2個月後病逝,大平正方首相更是因忙於選舉而突發心臟病死在任上)
13.日本國民較為注重個人魅力,喜歡有特點的領導人(如小泉雖政績不佳特別是外交,但人氣頗高)
14.日本政界領導人背後均有大企業、大財閥支持,如各大財閥之間出現利益沖突也會影響政局動盪。
福田首相辭職原因依在下之愚見有以下幾點:
1.在野黨控制參院阻礙一些決議通過。
2.日本國內經濟蕭條,通貨膨脹嚴重,政府無得力措施。
3.政府官員腐敗問題嚴重,說話言辭方面欠妥,丑聞頻出。
4.參議院通過對福田首相的問責案。
6.政府財政拮據不得不加大稅收,引起國民不滿。
7.民眾認為福利過低(當然,日本的福利要比中國高出幾十倍)
當然還有一條在下認為,麻生首相已72歲高齡不適合任首相一職。他在上任伊始曾說:「我年事已高不適合出任內閣總理一職,但現今黨和國家處於為難當中,我必須肩負起這個責任。」
日本的「短命」首相有很多,只是前幾年小泉的任職時間長了一些,如前首相羽田茲,東久爾僅在任一個多月,細川、海部、安倍、福田等在職一年,小淵、森喜朗、橋本、村山等在職也不過2年。目前為止:
東久邇稔彥Higashikuni Naruhiko(王室成員,親王爵位)1945年8月17日-1945年10月9日期間任日本國第43任內閣總理大臣,在職僅54天為日本戰後在職時間最短的首相。
佐藤榮作 Sato Eisaku於1964年11 月9日-1970年1月13日任日本國第61、第62、第63任內閣總理大臣,在職2798天3度出任首相一職,為日本戰後在職時間最長的首相。
建議閣下參考以下資料:
《日本首相列傳》《日本政治與外交》《日本國會與政治》《日本外交三十年》《出使東瀛》《首腦外交-中日關系》等
《日本國憲法》全文:http://ke..com/view/447279.htm
有關網站:
日本內閣府官方網www.cao.go.jp
日本國駐華大使館官網www.cn.emb-japan.go.jp
日本政府官網http://nettv.gov-online.go.jp/
日本首相官邸(永田町)官網www.kantei.go.jp

⑶ 日本甚麼時候開始有首相

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開始設內閣,內閣首長即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是簡稱,但通常稱為首相,在日本通常稱為總理或內閣總理)。伊藤博文是日本第1任首相。
明治維新時期,這個行政首長職務名為「內務大臣」雖名為「內務」但實為首相。通常稱為稱「內務卿」,當時的內務卿就是著名的明治三傑之一後被暗殺的大久保利通(也是現任首相麻生太郎的高外祖父)
明治維新前也就是德川幕府時期,各內閣大臣(相當於部長)稱為「老仲」,而首相就稱為「首席老仲」。
建議閣下參考以下資料:
《日本通史》《日本首相列傳》《日本政治與外交》《日本國會與政治》《日本外交三十年》《出使東瀛》《首腦外交-中日關系》等
《日本國憲法》全文:http://ke..com/view/447279.htm
有關網站:
日本內閣府官方網www.cao.go.jp
日本國駐華大使館官網www.cn.emb-japan.go.jp
日本政府官網http://nettv.gov-online.go.jp/
日本首相官邸(永田町)官網www.kantei.go.jp

⑷ 日本第一任首相是何時產生的

日本第一任首相是從1885年開始的。
1885年,日本政府採用了內閣制,伊藤博文成為日本第一任首相。首相為「首席宰相」的縮寫,是君主立憲制國家中內閣首腦的中文通稱,如英國、日本的內閣首腦。
首相的產生各國規定不一,英國首相只能由下院多數黨領袖擔任並由英王任命;日本首相(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由國會提名經議員選舉產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議會中佔多數議席的政黨(執政黨)的領導人(總裁)是當然的首相。

⑸ 日本首相怎麼選舉產生的

按照日本的憲法,日本首相是四年任期的,但是,由於日本首相是由日本眾議院獲得半數以上席位的黨派作為執政黨,其黨首自動成為日本首相,而黨首的選舉卻是每兩年一次的。還有,由於日本各個黨派之內也是派系林立,一個黨首的出現只是各個派系暫時達成某種平衡後產生的,但是,這種平衡是不穩定的,一旦平衡被打破,黨首就換人了,日本首相也就換人了。

⑹ 1945年以前的日本首相是如何產生的

從設立首相伊始至戰敗實行和平憲法,日本天皇期間一直掌握實權,人事廢立當按天皇意願進行。

⑺ 日本首相是如何產生的

日本首相不是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而是由政黨提名國會參眾兩院議員投票選舉產生。一般而言,國會中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一職。根據日本憲法規定,當參眾兩院全體會議在首相指名選舉中出現不同結果時,由參眾兩院議員組成的兩院協商議會進行協商。如果兩院協議會協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見,則將眾議院的選舉結果作為國會的表決結果。

《日本國憲法》規定,內閣總理大臣的人選由日本國會提名,內閣總理大臣由日本天皇任命。根據《日本國憲法》第66條第2項,軍人不能成為內閣總理大臣。

根據《日本國憲法》以及其他法令,內閣總理大臣的權利和義務規定如下:

組織內閣,任命並任意罷免國務大臣(憲法第68條)

允許對在任國務大臣起訴(憲法第75條)

代表內閣向國會提出議案(憲法第72條)

代表內閣向國會報告一般國內事務與外交關系(憲法第72條)

代表內閣指揮監督各個行政部門(憲法第72條)

與專職國務大臣共同簽署法律及政令(憲法第74條)

主持內閣會議(內閣法第4條第2項)

指定內閣總理大臣及專職國務大臣的代理人(內閣法第9條、第10條)

掌有自衛隊的最高指揮監督權(自衛隊法第7條)首任首相中國遇刺

日本首相在日本的正式稱呼是內閣總理大臣,設立於1885年。日本首任首相是明治維新元老伊藤博文,他曾4次出任首相,累計任期達8年。

伊藤博文青年時即參加「尊王攘夷」運動。1863年留學英國學習海軍,回國後與高杉晉作等積極從事倒幕運動。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後,任外國事務局判事,以後歷任大藏少輔、民政部少輔、工部大輔、工部卿、內務卿等職。1882—1883年赴普魯士研究憲法,歸國後致力於制定日本憲法,並制定華族制度、內閣制度、皇室典範,設立樞密院等。1885年起四任日本首相。1888年起三任樞密院議長,1889年國會組成,又任貴族院議長。他是日本第一個內閣首相,第一個樞密院議長,第一個貴族院院長。

他是中日甲午戰爭的主要策劃者,戰後任和談全權代表,脅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並一度任台灣事務總裁。1898年9月曾來中國,維新派欲請其贊助新政,戊戌政變猝發離去。

1904—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伊藤博文以元老身份,指導戰爭。1906年任特派大使,與朝鮮簽訂《日韓協約》,任第一任韓國統監,積極推行朝鮮殖民地化政策。自1884年至1907年由伯爵、侯爵遞升為公爵。1909年10月26日在中國哈爾濱車站被朝鮮愛國者安重根刺死。

菅直人:我生長在一個普通日本工薪家庭,沒有特殊社會關系,如果像我這樣背景普通的人能擔負起(首相)這一重大職責,對日本政治來說將是一件相當積極的事。 執政1 4月 菅直走人 「草根大臣」問鼎政壇一年後黯然辭職

菅直人時代已畫上句點。

日本首相、執政的民主黨代表(黨首)菅直人26日在民主黨高層幹部會和民主黨眾參兩院議員大會上正式宣布辭去該黨代表職務。他說,國會已通過「公債發行特例法案」和「可再生能源特別措施法案」,他按照此前承諾辭去代表職務,並將在新代表選舉產生後辭去首相職務。

與鳩山去年6月含淚辭職不同,菅直人穿著襯衫西服,沒有系領帶,袖口敞開,神色輕松,不時露出笑容。

菅直人說他盡到做首相的責任,「非常感謝大家在動盪的時期支持我」。他同時為自己主張提高消費稅導致參院選舉失敗和地震發生後應對策略多有不當而道歉。

之前在本月10日,菅直人在眾議院財務金融委員會會議上說,如果「公債發行特例法案」、第二次補充預算和「可再生能源特別措施法案」得到國會通過,那麼民主黨將迅速舉行代表選舉,他將在新代表選出後辭去首相職務。

日本國會參議院全體會議26日上午表決通過了「公債發行特例法案」和「可再生能源特別措施法案」。第二次補充預算已於7月25日獲得通過。

今年10月將滿65歲的菅直人,出生於山口縣,1970年在東京工業大學畢業。出身工薪家庭的菅直人,以投身社會運動起家,上世紀七十年代,先後三次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眾議院選舉落選,但因為他的政治才能,獲准薦加入社會民主聯合,1980年當選眾議院議員。

才華出眾的菅直人,在1996年擔任前任首相橋本龍太郎內閣的厚生大臣,但他卻揭露了數千名血友病患者,被輸入含有艾滋病毒的血液,坦承政府會對此事負責及向受害者下跪道歉,菅直人為官的作風因此廣受民眾贊許、有「草根大臣」和「官僚殺手」的稱譽,人氣暴漲,更被民眾期待他成為21世紀日本新一代領導人。

同年9月,菅直人與鳩山由紀夫等人合組民主黨,並多次擔任黨首。形象清廉的菅直人,拒絕收企業的政治獻金、不舉行獻金酒會,將議員的全部收入用在政治活動,2004年被誤指沒繳納養老金而辭去黨首,直至事件澄清後才重返政壇。

2009年菅直人出任副首相不足一年,前任首相鳩山由紀夫因沖繩美軍普天間基地搬遷事件請辭,菅直人宣布角逐民主黨黨代表,並在參眾兩院擊敗對手谷垣禎一,當選日本首相,2010年再在民主黨黨代表選舉中,高票擊敗前幹事長小澤一郎繼續連任。

菅直人也成為日本近年來少有的,任期內沒能正式訪問美國和中國的日本首相。因地震躲過一劫又因地震備受指責

菅直人曾在「競選宣言」中表示,如果當選民主黨黨首並出任首相,他將大力推動實現國民期待的經濟、社會和財政改革,努力開創一個沒有政治獻金丑聞的政治環境,為實現日本「新生」繼續努力。

宣言僅僅是宣言。繼日本前外相前原誠司因收受一韓國籍女性5萬日元(約合4000人民幣)引咎辭職後,3月11日上午,日本媒體「爆料」,菅直人也收受了一韓國籍男性104萬日元政治捐款。菅直人隨即承認情況屬實,但辯稱「他的名字是日本名字,因此我以為他是日本人。」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員、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馮瑋告訴記者,日本《政治資金規正法》禁止政治家接受外國人政治捐款。

3月11日中午,前來中國訪問的原自民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兩屆厚生大臣舛添要一告訴馮瑋,盡管出身「草根」的菅直人和出身官宦世家的安倍晉三、福田康夫、麻生太郎不同,非常珍惜首相職位,但他恐怕撐不過今年8月。

隨後,日本東北地區沿海就發生了強震,日本政壇暫時迎來了朝野休戰期。「強震,使日本遭受巨大災難,卻使菅直人政權得以延續。」馮瑋說。

但由於菅直人在處理災後重建問題,特別是核泄漏問題上的無能,遭致朝野普遍不滿。為此,日本在野三黨向國會提交了對菅直人內閣不信任案。6月2日下午,眾議院表決在野黨提出的內閣不信任案,80多名民主黨議員打算「造反」。所幸鳩山在表決前與菅直人達成「告一段落」後辭職等共識,促使多數原打算投贊成票的民主黨眾議員改變想法,不信任案最終遭到否決。

然而,菅直人6月2日晚對自己在民主黨議員大會上講話的解釋令鳩山等人感覺受騙:菅直人說,他在會上說將在「災後重建和核電站泄漏事故處理告一段落後,把職責交給年輕一代」,其中,泄漏事故處理「告一段落」是指福島第一核電站反應堆明年1月進入穩定「冷停堆」狀態。這引發政壇嘩然,黨內對立再度升級。鑒於在野黨在本屆國會會期內無法第二度提出內閣不信任案,菅直人對要求自己下台的勢力展開正面抵抗,拒絕民主、自民和公明三黨幹事長幾乎同意的方案,堅持把會期延長70天至8月底。

6月27日,菅直人把自民黨參議員濱田和幸「收編」為復興擔當政務官;7月13日,菅直人在新聞發布上提出「去核電」目標。日本共同社報道,對這種一邊說要辭職、一邊宣傳重要新政策的做法,在野黨普遍認為菅直人無意辭職。

另一方面,「去核電」言論招致日本經濟界批評,迫使菅直人改口稱「去核電」不是政府見解,而是他個人看法。這種搖擺不定令朝野更感沮喪。在野黨認定「朝野合作最大障礙是菅直人」,迫使民主黨高層暗示菅直人將在8月底前辭職。

最終,菅直人8月10日宣布,將在「三個條件」即國會通過2011財政年度第二份補充預算案、公債發行特例法案和可再生能源特別措施法案後辭職。

⑻ 請問日本首相是怎麼選出來的

日本首相的正式名稱為內閣總理大臣,有時簡稱總理,雅稱宰相。
日本的第一任首相是伊藤博文,最初的時候是由推翻德川幕府的明治維新有功的人擔任首相。
《大日本帝國憲法》中沒有關於首相的規定,根據其中關於內閣組成之規定,具有政治實力的人組成的樞密院推薦首相,由天皇任命首相。
《日本國憲法》規定,內閣總理大臣的人選由日本國會提名,內閣總理大臣由日本天皇任命。根據《日本國憲法》第66條第2項,軍人不能成為內閣總理大臣。
[編輯本段]【職責許可權】
根據《日本國憲法》,內閣總理大臣的權利和義務規定如下:
組織內閣,任命並任意罷免國務大臣(憲法第68條)
允許對在任國務大臣起訴(憲法第75條)
代表內閣向國會提出議案(憲法第72條)
代表內閣向國會報告一般國內事務與外交關系(憲法第72條)
代表內閣指揮監督各個行政部門(憲法第72條)
與專職國務大臣共同簽署法律及政令(憲法第74條)
主持內閣會議(內閣法第4條第2項)
指定內閣總理大臣及專職國務大臣的代理人(內閣法第9條、第10條)

⑼ 日本首相的更替原因

由於國際政治因素日本不得不屈服於佔領自己的美國,讓日本首相在面對民眾時,承擔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而首相又沒有足夠的權利的制約,只有政治手腕相對強硬的在任者才能排除壓力。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3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3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9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3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8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4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