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日本人是怎麼備戰的
❶ 二戰中的日本究竟是如何「幫助」蘇聯戰勝希特勒的
日本採用的是成熟柿子戰略。
結果,日本軍方開始制定秘密計劃,對遠東和西伯利亞的蘇聯軍隊發動攻勢。從諾曼漢戰役失敗中吸取的教訓使日本決定用沉重的三線抗擊蘇聯,東部戰線,沿海戰線組成一方面,軍隊由三個師組成北線的第四軍,即阿穆爾河地區,西部的大興安嶺地區,有四個師。根據戰略構想,關東軍將朝上述方向發動一系列打擊,消滅蘇軍,佔領交通走廊,軍事工業和食品基地,打敗對手的抵抗,並迫使對方投降。該計劃非常重視空軍的使用,試圖在行動之前打敗敵人的主要空軍,日本海軍還將被命令幫助俘虜符拉迪沃斯托克,在堪察加半島和薩哈林北部登陸並摧毀太平洋艦隊。即使在佔領俄羅斯領土之後,政治安排也已經釋放。 東西伯利亞將被納入東亞共同繁榮圈,日本人,韓國人和滿州人將被轉移到蘇聯和北部具有豐富戰略資源的地區。政府大規模殺害了蘇維埃人,以謀生為生,並大力推廣了種族優越理論。
❷ 二戰時期日本侵略中國准備了多少年
日本侵略中國可不是二戰前准備的,日本發動第一次侵華戰爭是在1591年,打了八年,當時中朝聯軍把日軍阻擋在了朝鮮半島,所以這場戰爭很多人並不熟知,世界史上也才簡要介紹。韓國電影鳴梁就是以這場戰爭的一場戰役為背景的。這點韓國比中國做的好,從根上去反擊日本的侵略活動。所以說日本侵華野心千年前就有之,抗日戰爭只不過是繼續實行計劃罷了。詳細可以網路壬辰倭亂。
❸ 關於二戰日本的戰略
納粹德國的戰略是:先佔領歐洲,再與日本夾擊蘇聯,然後掉頭與義大利搞定北非,並以此為前進基地,渡海攻擊巴西,控制南美,再北上配合日本佔領美國、加拿大、墨西哥,行動方式為閃電戰;日本戰略是:先進占韓國、中國,乃至整個東南亞,在戰爭即將結束時突襲太平洋,然後佔領北美洲。義大利戰略是:先控制地中海,再在德國協同下佔領北非。但三國戰略企圖都因國力不足或局部失策而在1941年左右破產。
❹ 二戰時兇悍的日本兵是怎樣煉成的
❺ 二戰中,身材矮小的日本人為何會爆發出強悍的戰鬥力
在亞洲,當年日本人不算太矮(現在也是,人均身高並不算矮);而且營養跟得上(中國軍隊很多士兵吃不飽飯);並且接受了系統而嚴格的訓練(中國士兵有些連槍都瞄不準,瞄準了也未必打中,子彈質量不行,還有被綁在陣地上的士兵);文化程度也可以(很多軍士可以看懂地圖,識字,這樣戰術反應演練就很快,反觀當年中國軍隊有些營團級才能看懂地圖)
這僅僅是人的差距,再看武器,中國軍隊武器萬國造;而日本軍隊已經完成了制式統一。班用輕機槍,連用重機槍,排用擲彈筒一應俱全。重武器更是完勝,有的中國軍隊一個師都沒幾門炮,還沒一個日軍大隊多。日軍還有空中支援,抗戰時空軍海軍都快損失沒了,陸軍根本沒法指望有空軍幫忙。
日本的強,還勝在戰斗意志強,況且武器裝備也並不落後多少,以這樣的一支部隊,別說放在中國,放在歐洲,恐怕也是一等一的軍隊,至少防守是一等一的。(參考美軍的442團,日裔美國人部隊,戰力一流,獲得勛章無數,不過這個團進攻同樣厲害)
日本稱自己部隊戰斗全軍覆沒為「玉碎」,中日交戰的 歷史 上的滇西大反攻中的「松山會戰」是日本一千人國軍損失萬餘人以1:10的代價獲得的。在太平洋戰場上,大部分島的登陸戰日軍都是最終以「玉碎」的下場結束的,可見每一場都是相當的慘烈,其中以硫磺島一戰最為著名。所以別說亞洲軍隊,中國軍隊了,就是美軍…在武器,空中支援,海上力量全面占優的情況下,打日軍都如此費勁,可見戰力強悍!二戰結束時,甚至還有的島嶼沒有完全打下來,而那裡的日軍其實早缺醫缺糧缺彈葯日久了…天知道他們怎麼撐下來的!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二戰中的日本人強悍嗎?這個得承認,如果日本人真的像神劇里頭一摸兩瞪眼,跟個二五眼似的,他也不可能挑戰成功咱大半個家底,回頭又去摸美國人那老虎屁股去。
那麼他們的戰鬥力是打哪裡來的呢?有人說是裝備,還有人說什麼武士道。
這裝備你得看和誰比,和美國人比,那黃泥掉褲兜里頭,有點不著調。
那麼咱就先從他們家武士道說起,然後在說說其他的原因,您瞅瞅對不對。
武士道這玩意是江戶時代冒出來的,其實說白一點,就是把他們家那對天皇的信仰給塞到里頭出現的一種畸形產物。
這種畸形,咱不說之前,著眼點在二戰。畢竟您要是單單拿出武士道來說事,也是有很多講究的,什麼義、什麼勇、什麼仁、什麼禮、什麼誠、什麼名譽、什麼忠義、什麼克己,瞅著像那麼回事。
畢竟這說道根子上,他融化了咱家的孔孟之道,加上什麼神道教一些個宗教元素。
那麼到了二戰的時候,由於他們家天皇整個就是一個軍國主義的毒瘤,您感覺從這毒瘤上長出來的枝枝蔓蔓能有個好?
不能夠啊!所以武士道擱二戰那會,那已經變的很畸形,也就是說武士道整個就變成一種對外呲牙的獸性。
你可以說他是野獸都不為過。
您瞅瞅他擱二戰那會乾的那些個事,別的不說,七三一部隊擱咱東北,拿活人做實驗,活體解刨,前腳完完整整活蹦亂跳的一個人進去,後腳出來就成了一車子碎塊,這是人乾的事嗎?
戰場上殺人也就算了,戰斗結束了,倆人為了痛快,揮舞刀子,砍向平民,一條街走完,比賽誰砍的中國人頭顱最多,日本報紙都在跟著宣傳,什麼百人斬。
這是一個正常的民族嗎?
為了殺人而殺人,在中國的土地上是,在菲律賓的土地上同樣是,他們可以在食堂的吊燈上方上手榴彈,把學生孩子騙入食堂,然後把食堂炸掉。
他們可以押著俘虜的美國人,一路上走累了,為了取樂,可以隨意的拉一個俘虜出來,揮刀子砍人腦殼,就是為了 娛樂 一下日本兵而已。
這種事太多了,多的你想揍他,捅死他,恨不得親手掐死他。
這就是被日本天皇偽裝成武士道的軍國主義,所以他們已經不是人,而是一部部的戰爭機器變成的野獸。
好吧,你對野獸有什麼看法?你不把他打死,或者打的銘記於心,他每時每刻都會向你齜牙。
畢竟他們有時候瘋起來連自己都吃,別的不說,單說諾門坎戰役,日本人那叫個慘敗,結果就是他們家天皇逼著部隊損失最為嚴重的一線指揮官們去自殺。
好吧,您沒感覺這其實就日本管用的伎倆,一個是向什麼天皇謝罪,另一個就是告訴其他的日本人,好好的表現出你們的獸性,不然活下來還得去謝罪,一樣一樣的。
那麼他們又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呢?很簡單,無時無刻的把他們家天皇塞到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舉幾個例子您就明白了。
在學校里頭蓋什麼奉安殿,啥東西呢?就是里頭擱著他們家天皇的大照片,每天上下學的娃娃還得向這房子敬禮,尤其是咱和他們開戰之後,這都成了常態,每天必須乾的事。
再有就是什麼宮城遙拜,幹啥的?你比方說,日本人一個挨著一個跟那橘子罐頭一樣擠到電車上,這要通過宮城了。
乘務員對著人群吼那麼一嗓子:「要通過宮城了!」
結果一幫子擠到一塊,連轉身都困難的日本人,開始向宮城行禮,俺就覺得那些個轉不過身來的傢伙,他們不會將自己的屁股對著宮城撅著吧!好奇怪啊!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美國人對東京進行大轟炸的時候,那轟炸機躲開他們家天皇的家,將炸彈丟到普通日本人窩里的原因。
美國人還想著利用一把子天皇。
所以日本的天皇,利用武士道將整個日本變成了一群野獸,這群野獸沒有被打崩之前,他們總是危險的,這個危險就是被擠壓出來的戰鬥力。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就一直有著以下克上的傳統,原因就是這種獸性沒地發泄的時候,就開始對著自己進行撕咬了。
俺最討厭有人拿咱家的解放軍和日本這幫子傢伙比,這有的比嗎?雖然對外表現都是戰鬥力強悍,但根子是不一樣的。
解放軍是一支有信仰的軍隊,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為什麼戰斗,是為了自己身後那些個叫老百姓的人,是那片養育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土地,是為了讓活在這土地上的人活的更加有尊嚴。
所以解放軍可以一個人守著一個陣地,哪怕千軍萬馬打過來:「只要我不死,陣地就一直在我們的手裡!想要佔領,除非我們死光了,拿不起武器,投降?沒門!」
所以這樣的軍隊,是打不散打不崩的,不管多麼困難的任務,你只要下命令就成。
日本人武士道說道根子上就是為了他們家天皇,能一樣嗎?
好了,不說了,再說就扯遠了,咱接著聊日本人為什麼強悍。咋說呢?日本人早在明治維新開始,就有了想要登上大陸的想法,所以他們積極的擴張兵源。
當年最開始能夠參與到侵華戰爭的日本兵那可都是三年以上的老兵,有些更是五年以上的。
武器基本上就成為了他們身體的一部分,這都是一水的職業兵,所以士兵的素質很好。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人能夠喊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口號,他們感覺自己有這資本,因為打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似乎習慣了下跪,跪下來乞求他們想要的和平。
但他不知道的是,跪的久了,中國人明白了世界的殘酷,尊嚴是需要用拳頭維護的,下跪只能換了鄙視和更加的卑微!
所以中國人有了自己的信仰,我們想要好好的活下去,好好的天天吃一頓飽飯,而不受人白眼。
最終中國人用人命,建立起一條防線,將日本人死死的釘在了武漢城下,長沙城下。
日本人被拖住了。武士道?他們有本事拿腦袋去撞長沙的城牆去?中國人接著就是了,怕你就不是中國人了。
說道這里,估計有人要說太平洋上的慘烈,硫磺島的激戰。
確實慘烈,可整個戰役打下來,美國人也就死了六千來人,結果美國人贏了。
上甘嶺戰役,美國這頭自己就認了一萬九千多,他的傷亡率是38%,比硫磺島要高四個百分點,可問題是咱贏了。
有的比嗎?沒的比!
最後在說一點,日本人的強悍還在於他們的教育的普及。
大傢伙得承認識字的士兵和不識字士兵,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個子矮,不代表戰鬥力低,更不代表個子矮的就不夠兇狠。
日本人的矮是出了名的,尤其二戰日軍在身材上是被各國秒殺的。對於日本人的個頭,更多的描述是在抗日的戰場上。很多時候, 人們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當時中國人也沒比日本人高太多。
日本戰爭初期,財力上還是沒什麼問題的,部隊的伙食營養都是跟得上的。相對來說,日軍的身體要比中國士兵強壯很多。相比我們的士兵吃不飽,日軍幸福的多了。
而且,日本的兵役體制以及軍國主義教育,讓很多士兵在參戰前就受過很嚴格的軍事訓練。從小,進行射擊、拼刺等訓練,同時接受軍國主義教育。這種情況下,日軍的士兵在戰術基本功方面遠遠強於其他國家的士兵 。身材矮小的日本士兵,往往能在白刃戰中連挑數人。
狗崽子階段開始教育
日軍的射擊和拼刺在當時世界上是一流的水準,這也就為他們強悍的戰鬥力做好了基礎。
狂熱的軍國主義教育下,讓他們對於戰爭極度熱衷,所有人都願意為天皇而死。自己和自己人的命不當一回事,就更不要說對其他人的生命了。
這種狂熱的軍國主義教育,讓士兵漠視生命,從小就教育要多殺人,注意,是殺人,而不是殺敵方士兵。日軍開戰之後的軍紀,實在不敢恭維。 當他們經歷了戰火,一旦屠殺開始,就再也無法收手,會以殺人為樂。
其實,日軍兇殘成性,就是大環境下的一個因素,軍隊中就是彌漫著一種恐怖氣息,所有士兵都受到感染,內心的獸性就是這么激發的。
戰鬥力的強悍與否和身材的高矮沒有必然關系,日本軍方對士兵強化軍國主義教育,日本國民崇尚武士道精神,使得它們整個民族滿腦子的效忠天皇的愚忠思想,軍人都是在為天皇而戰。而整個亞洲當時大多是弱小國家,基本抵擋不住日軍的攻勢,到了戰爭中.後期碰上了裝備精良的美國大兵,它就再也強悍不起來了。
二戰中,日本兵的戰鬥力很強,尤其是在前期,大量訓練有素的日本兵被投入戰場,給各個受到侵略的國家造成了很大傷亡。按說當時的日本人身材矮小,與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很不相稱。其實戰爭初期日本兵的戰鬥力強,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就是日本兵都是經過嚴格的訓練才被派往戰場,軍事素質很高。再加上當時日本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武器裝備也比較先進,自然要比當時亞洲各國軍隊戰鬥力強很多。當時的亞洲各國還都普遍是農業 社會 ,生產力低下,多數武器都不能自己生產,少量先進武器要靠進口,大量裝備的是一些原始落後的槍支,甚至大量裝備冷兵器的部隊也不在少數。
而且由於是被動應戰,遭到侵略國家的很多士兵沒有經過充分的訓練就派往戰場,甚至戰事最緊張的時候,很多熱血青年根本就沒有經過訓練,就直接趕赴保家衛國的前線。對於日本軍隊來說,與這樣的軍隊作戰,等於是降維打擊,自然顯得戰鬥力非常強悍,實際上這也是相對的。
這一點兒,從日本與工業化更充分的蘇聯交手就能看出端倪來,當時,日本人在侵略中國之前,原本打算先對蘇聯下手。結果雖然有武士道加持,但是裝備輕武器為主的日本人,根本就不是裝備了大量坦克等重武器的蘇軍對手,諾門罕戰役幾乎成了對日本兵的屠宰場。經此一戰,日本人再也不敢找蘇聯人的事兒了,只能對亞洲的農業國家發動瘋狂進攻。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日本軍人普遍信奉源自儒家的「武士道」精神,滿腦子為「天皇」獻身的日本士兵,往往到了戰場上不懼死亡勇猛作戰。但是到二戰後期,被侵略國家人民保家衛國的精神,已經蓋過了日本的兵的武士道精神,雙方拼的還是資源和工業能力。有了歐美國家的加入,日本在這方面也沒有了優勢,失敗成為必然。
因為在現代戰爭中,更加重要的是士兵自身的技戰術水平,其所裝備的武器裝備性能水平,以及必要的身體素質等,和本身的像身材,身體力量等這些看似比較重要的數據其實並無太大的關系。
在冷兵器戰爭時代,雖然有弓箭、弩等機械武器,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雙方更多的使用的還是刀、矛等這些依靠劈砍、穿刺、擊打等對敵人造成殺傷的武器,而這就需要很強的力量才能造成足夠的殺傷力讓敵方斃命。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之下,身材矮小相對而言不佔優勢,但是結合明智的戰術戰略行動,依然是可以取得勝利的。
而在現代戰爭中,武器已經變成了熱兵器,僅僅是小孩只要扣動扳機就能擊殺一名比其強壯得多的成年人,這就使得現代戰爭相對而言更加不需要身體素質這樣的內容了。所以在近現代的游擊隊等這些武裝力量中,像婦女兒童等也開始出現在戰斗隊伍中,這在早前是難以想像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二戰中的日本人雖然身材矮小,但是實際上其也是比較強壯的。首先日本軍隊有充足的糧食保障,而且日本的對外擴張戰略更不會在軍隊中產生糧食不足的問題,而且日本軍隊的後勤保障水平較好。在抗戰中,中國軍隊中很多士兵雖然高大但是比較消瘦,就是因為營養不好,所以像在肉搏戰實際優勢並不大。
而在現代戰爭中大塊頭是不是就更有優勢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就拿特種部隊而言,其作戰中更需要的機動靈活,足夠的力量,機智的頭腦等,所以像滿身肌肉的肌肉男等反而並不多見,更多的是一些身材勻稱的作戰隊員,而這對於普通部隊而言也是適用的。
日本是個島國,受物資匱乏的影響,日本人從古時候開始就是一個身材矮小的民族,這樣的身體狀況直到二戰時期,也沒有多少大的改變。
漢朝時候,漢光武帝劉秀封過日本國為倭奴國,並賜「漢倭奴國王」金印一枚。明朝時候,日本浪人在東南沿海犯境,也被稱為倭寇。「倭」即為矮丑矬,中國古人的造字功底實在厲害,由此可見日本人身高矮這件事是自古有之。接下來我們也要說一說,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到底有多矮。
1937年,日軍傾其精銳侵略中國。這階段的日軍,戰鬥力是二戰史上最強,據統計平均身高達到了1米66。說實話,在1937年的時候日本士兵的平均身高,放到全世界拿去對比,也並不算矮。
而後幾年日軍身高幾乎逐年遞減,尤其到抗戰後期,日軍中摻雜了大量徵召來的娃娃兵,到1945年日軍投降時,平均身高已經降到了1米58,成了名副其實的小日本。不過,因為抗戰初期日本軍隊是跟中國軍隊作戰,受到營養條件和地域差異的影響,當時中國軍隊的平均身高,北方軍隊的身高為168厘米,南方為160厘米左右,所以與當時的日本人的身高並沒有太大的差距。
只不過當時中國軍民普遍的營養不良,體質較弱。反觀日軍,由於當時日本實施以戰養戰的政策,從中國佔領區掠奪的大量的物資以供給其在前線的作戰。這樣就使得日本士兵營養充足,體能大大的優於中國軍民。
這也間接導致了日本軍隊,在與中國軍隊作戰時擁有了身體優勢,雖然在某些時候日本士兵身高不佔優勢,但憑借其健碩的體能力量優勢,往往也都能取得對戰的勝利。
不僅僅在營養體能方面,日常的軍事化訓練和武器裝備方面,日軍也要遠遠地超過中國軍隊。當時一個日本新兵每個月用於訓練的子彈達到了150發,同期中國軍隊能夠給新兵用於訓練的子彈數量幾乎為0。
而且日本人的裝備是很齊全的。每個日本鬼子都有一支步槍、2個手榴彈,腰上還掛著刺刀。同期中國軍隊有很多士兵連槍都沒有。日本每一個普通士兵配備120發子彈,而中國軍隊僅為5發。
這還僅僅是在單兵武器裝備上的差異。如果比對兩國成建制部隊,差異情況就更加明顯。比如在坦克、飛機、火炮、軍車等方面的配備,雙方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
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時期,總兵力已近600萬,擁有200多個師團的番號。其陸軍常備主力師團下轄有兩個步兵旅團,每個步兵旅團約7700人,下轄兩個步兵聯隊。
一般齊裝滿員的日軍常備主力陸軍師團兵力往往可達2.4萬人,擁有各種較為齊全的武器裝備,是具有多兵種配合、有強大戰鬥力的作戰單位,故這種師團又被稱為甲種師團。
日本陸軍第一至第二十師團、近衛師團,以及抗日戰爭爆發後由近衛師團擴編的近衛第二、第三師團,而後組建的戰車第一、第二、第三師團,和一度由常備主力師團的預備役部隊編成的8個師團,均屬於甲種師團的編制。
1938年後,由於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兵力消耗極大,其後組建的第二十一師團至第四十九師團均取消了旅團級建制,由師團直轄三個步兵聯隊,每個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同時指揮炮、工、騎、輜重兵聯隊等單位,全師團定員減至1.8萬人。
配備方面,一個師團有軍馬2065匹、步騎槍8940枝、擲彈筒216個、輕機槍216挺、重機槍54挺、平射炮18門、山炮12門等武器裝備,這種類型的日軍師團被稱為乙種師團。
無論甲種師團還是乙種師團,所裝備的武器數量都是中國軍隊所無法比擬的。日本的武器是本國自產,消耗以後可以很快的補充,而中國當時的武器主要靠進口,本國沒有完整的軍工系統,消耗以後不能夠及時的得到補充。
有的人可能會說當時中國積貧積弱,國防軍工方面沒法與日本相比,但是日本在與美國相比時,情況可就是反過來了。
沒錯,美日兩國在當時的差距也是非常明顯的,可以說美國占據10:1的絕對優勢。但日本依然在對美軍的太平洋戰爭中,表現出了強悍的戰鬥力,造成了美軍巨大的傷亡。這是因為二戰時期,早已是熱兵器主導的戰場,人在身高、體能上存在的差異,有時也不見得對戰斗影響十分大。同時,日軍雖然身高不存在優勢,但他們在訓練方面卻是十分充足,體能方面不見得太過落後於美軍。
而且日軍在軍國主義思想和武士道精神的作用下,出現了大量的軍國主義的狂熱分子,他們在與美軍作戰的時候表現出近乎瘋狂的行為。
在極端思想的荼毒下,日軍認為死亡也是對天皇效忠的表現,這導致其戰鬥力表現得頗為頑固,在面對身高、體能、裝備都占優勢的美軍時,也能給予對手極大的殺傷。
綜上所述,二戰中身材矮小的日本人能爆發出強悍的戰鬥力,既有武器裝備層面因素,也有戰爭初期軍事訓練的原因,更有在軍國主義的熏陶下所表現出來的精神上的瘋狂。
我們都知道,在二戰當中,我們稱日本人為小日本。其實這不僅僅是敵視他們,主要還有個原因,就是日本人的個子矮小,據有關資料顯示,在二戰結束的時候,日本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米65,而女性的平均身高則是1米55,如此的身高,不用說在高大的歐美人面前,就是在中國人面前也是渺小了點,1945年,蘇聯出兵東北對日作戰的時候,蘇聯人和日本人拼刺刀根本就不用躲閃,因為蘇聯人把刺刀都扎到日本人的身上了,日本人的槍也夠不到蘇聯士兵。
雖然說日本人身材矮小,但日本人的智力並不落後,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工業發展極為迅速,這也為二戰積蓄的能量,二戰結束以後,日本作為戰敗國,受到了各方面的壓制,但是日本有著強大的工業基礎,這一點又一次讓日本人在幾年以後,又重新站到了經濟強國的隊伍裡面,可以說日本人雖然人品不怎麼樣,但是日本的工業基礎和那種自強自立的民族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也正因為這樣,長期以來,日本人十分敵視我們中國人,可以說,日本人是我們的真正敵人,我們絲毫也不能對日本人放鬆警惕,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日本在經濟高度發展的同時,他們的貪欲也在一天天的膨脹,他們的行為也時刻提醒著我們,要防備身邊這個畜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個子高矮和戰鬥力沒什麼聯系,畢竟不是冷兵器時代。
日軍在二戰平均身高1米62左右,和歐洲白人士兵相比較矮,但在亞洲算是不錯的。
當時德軍英軍蘇軍美軍,平均身高也不過1米7左右,當時人並不是很高。
日本士兵個子不高,但體力非常好。
二戰中,日軍是列強中唯一基本沒有機械化和只實現很少摩托化的軍隊。日軍作戰基本完全靠步行,一天行軍幾十公里,還要高負重。
這種高強度行軍,換成英美蘇法士兵,沒有一個受得了。
在後來日軍血洗東南亞的作戰中,日軍在復雜地形進攻行軍的速度,比英美士兵撤退還快,導致英美軍隊接二連三的全軍覆沒。
同時,列強士兵中,恐怕只有日軍訓練最為嚴格。日軍士官和老兵是野蠻教育,動輒打罵,要求嚴格。這種法西斯訓練下,日軍新兵成長很快,單兵素質很高。日軍新兵的射擊技術,也是列強新兵中最好的。
日本人真的矮嗎?
我們一直叫日本人小日本,原因大概一個是嘲笑人家地方小,一個是嘲笑人家個子矮,小的時候我也一直認為是這樣的,我讀高中的時候我們學校要和日本辦留學班,來了很多日本人,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不是電影里的日本人,實際上跟我們沒啥區別,除了行為舉止略微不同外主要就是一張嘴就是「口你急哇」什麼的。
在我小的時候,我的爺爺也說過,其實日本人並不矮,當年日本人撤出東北的時候,我家的縣城是一個中轉站,當時很多中國人都去打鬼子了,我爺爺也去看了,所以,關於日本人的矮,並不一定就是真實的。
(美軍中的日本士兵)
我們現在看到的日本人其實並不矮,之所以會有日本人矮完全是因為一個說法,說日本人以前很矮,明治維新後要求國民每天喝一杯牛奶,個就長高了,鬼才TM的信這不是奶企打的廣告。
日本人的矮是一種在 歷史 資料裡面記錄的,這個東西我感覺如果沒有更多的考證根本不必認真,主要我們很多人對日本並不了解,就張個嘴在那胡侃,有的人說日本戰國時期的第一猛將本多忠勝,根據推算只有一米四,然後我們就鐵定日本就是矮子。
中國人喜歡妄自菲薄,更喜歡藐視對手,也就是所謂的阿Q精神,用精神戰法來戰勝自己也戰勝別人。
至少在二戰中,日本人並非有多矮小,如果看美國大兵和日本人的合影的話,中國也一樣沒有美國大漢高。
另外,矮也並不是近現代化戰爭中的根本致命缺點,相反,因為矮小,反應靈活機動,反而成活靶子的概率也比較小,至於拼持刀,國軍和日軍一比一的情況下,也夠嗆能拼過日本。
日本人的作戰能力有多強?盡管我們一直不承認日本很強,相反從現在的抗日神劇中也能感覺出來,很多年輕人甚至感覺沒趕上和日本人打仗的年代,手撕鬼子比手撕麵包還容易,在二戰中被日本人打的最慘的國家,反而最看不起他的對手。
在二戰中,蘇聯和美國兩大超級軍事大國,在和日本人的交手中,也多次吃虧,盡管關東軍最後遭遇蘇聯紅軍是一場大潰敗,實際上在張鼓峰時間和諾門坎事件中,日本以弱勢兵力也空中和炮火都不及蘇軍的情況下,並沒有讓蘇軍佔到多少便宜。
美國在和日本的戰斗中也是絞盡腦汁,即使他們認定日本挑戰美國是愚蠢的,但也同時認為他們是狡猾的,卑劣的,美軍在和日軍作戰過程中患的精神病遠比在歐洲戰場要多得多,所以和日軍作戰對美軍來說就像一場噩夢。在漫長的太平洋戰爭中,美軍損失了很多人。
日本人的作戰能力為什麼那麼強?作戰能力實際上包括單兵作戰能力和協同作戰能力。
從單兵作戰能力來說,日本人從小就受軍國主義思想熏陶,以能參軍打仗為榮耀,重視軍事教育,當然,這也和日本人的強盜思維有關系,日本整個國家都是一種強盜思維,認為自己沒有的就要搶過來。
日本一直在厲兵秣馬,整軍備戰,日本人身體很 健康 ,看過真實抗戰的都知道,真正到拼刺刀的時候,國軍根本拼不過日軍。而且日本的士兵作戰素質很高,打槍打得很准,這都是子彈喂出來的,而我國抗戰有的部隊人均平均五發子彈,平時捨不得打,打仗時候又打不準,打完了就得跑,很多時候這就是「不堪一擊」。
最變態的就是日軍的戰斗意志,雖然很腦殘,但是真到了該拚命的時候,是尼瑪真不要命啊!這一點中國士兵是做不到的,我們的儒家思想經過幾千年的思想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堅決不能死,你如果死了,你的老婆孩可能就被「吃絕戶」了,睡你的老婆打你的娃都不算什麼,給你家吃的雞毛都沒有,讓你媳婦上街去要飯。
二戰中,中國人口四億,正規軍加上游擊隊1000萬,德國8000萬人口動員1000萬兵,蘇聯1.8億人口動員兵力3000萬以上,美國1.45億人口,動員兵力2000萬,日本七7000萬人口也動員了超過七百萬兵。(數據僅供參考,並非十分准確)
從協同作戰方面來說,日本並沒有比美軍和德軍強多少,基本就是「炮兵轟完步兵沖,步兵沖完炮兵轟」。打不下來再來一遍,尤其是日本缺少機械車輛,缺少協同坦克的裝甲步兵師等,而是步兵和坦克配合,在中國這個戰場卻完全夠用了。
日本的軍校辦的很好,中國的軍校保定學習日本,黃埔學保定,還都是短訓,相比於日本就有點差了,什麼迂迴包抄戰術運用的更是淋漓盡致。
當然,中國的兵並不是以兵為職業,大部分以前都是拿鋤頭的。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現在的我們既不願了解過去的我們,也不願去了解對手,卻喜歡假象過去我們的強大,敵人的軟弱,實際上這就是在侮辱那些死在中國大地上為了抵禦外辱而奉獻了生命的先烈。
❻ 二戰中日本是如何制定開戰計劃的
關於發動戰爭的時機,考慮到石油儲量的減少和美、英、荷共同防禦力量的迅速增強,日本覺得越早越好,根據氣候情況和海上風浪狀況,大本營最後把開戰時機選在12月上旬。根據日本戰爭指導計劃,日軍大本營陸海軍部分別制定陸海軍作戰計劃。陸軍從1940年5月就著手制定對美、英、荷的作戰計劃。最初制定的是攻佔馬來亞和菲律賓等區域性的作戰計劃,後改為綜合作戰計劃。1940年的陸軍作戰計劃規定:動用9個師的兵力進攻香港、印度支那、婆羅洲、馬來亞和菲律賓。
❼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做了很充足的准備嘛,准備了多長時間
似乎是從大陸政策開始有對外侵略的准備
大陸政策也稱大陸經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維新後,「不甘處島國之境」,立足於用戰爭手段侵略和吞並中國、朝鮮等周邊大陸國家的對外擴張政策,是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的主要特徵和表現。早在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一開始,明治天皇就確定了用武力征服世界的方針。(參考互動網路詞條)
❽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挑起太平洋戰爭真的是覺得可以打過美國嗎
哈哈,你問的這個問題,不覺著太幼稚了嗎?日本人住在一個彈丸之地的小島子上,資源匱乏,這是其一,其二,日本人的政界天生就是野心家,在二戰前期,日本人大力發展軍事,他們的武器裝備就很先進,為了侵略擴軍備戰,爭奪地盤搶奪資源,他們下足了功夫。他沒認為美國打不過他,他想著給美國一個下馬威,先下手為強,偷襲的方式,美國在診珠港沉睡了半個多世紀,沒有動用戰爭,日本不是找死嗎?惹鬧了美國才加快了日本的滅亡,美國在(長騎)和(廣島)上投了兩顆原子彈,日本人才被迫投降。謝謝提問!
謝謝邀請,回答如下:
太平洋戰爭是由山本五十六這個老謀深算的海軍上將一手策劃珍珠港偷襲而引發美國於1941年12月八日正式對日本宣戰,而日本從內心來說清楚的知道是打不過美國的。當珍珠島襲擊成功部屬向山本慶賀時,清醒的山本淡然應付,他的本意是通過對美偷襲成功而迫使美國政府和日本談判,簽署和平協議,但那位雪茄不離口的輪椅大叔偏偏就是鐵板一塊,山本腳收回來時腳桿青腫,曉得惹橫老大了,還想和平協議,連近衛首相揚言要把中國打擊屈服的那幫中國窮鬼、在老大一聲指哨中、中原豪傑,江南志士相率三十年代千萬綠林豪傑,趟子手、刀客、鏢客、堂口兄弟操起十八般兵器、發聲喊:並肩子拼了!日本軍部皮鞋雖然踢破中國虛弱的爛板板門,腳從洞中陷進去,皮扯脫一塊,腳桿卻陷進去出不來了!耳邊響起太行山,呂梁山,桐柏山的應戰驚雷聲,軍部卻不屑一顧:雷大雨小,地上卻被幾百萬國軍死死拖住,無法顧及太平洋戰爭,所以
二戰結束後,中國成為戰勝國而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這是中國人民的勝利,八十年前的今天,南京保衛戰已經硝煙四起,從南方蜂湧而至的日兵得到軍方承諾:佔領南京,大索三日,然後結束戰爭,背上你的戰利品一一回北海道吃生魚片,清酒,日本軍部如此無恥,使日軍猶如吃了偉哥,南京,南京,六朝故都危矣!
1937年,日本挑起全面對華戰爭,很快就佔了中國大部分地方,蔣介石退守西南,憑借天險拒守。日軍攻佔武漢後,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短時間之內日本無法滅掉中國,而敵後抗日根據地游擊戰等都讓日軍疲憊不堪,侵華戰爭結束遙遙無期。
而此時希特勒在歐洲展開大戰,連續擊敗英法,法國很快被滅,英國也只能苦苦支撐,此時歐洲各國的殖民地東南亞就成了一塊大肥肉。東南亞地域遼闊,資源豐富,還有日本急需的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之前因為侵華被國際制裁,這些物質都比較缺乏。而此時歐洲各國深陷歐戰而無暇東顧,正是攻佔東南亞的大好時機,唯一值得顧慮的就是美國了。
在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眼裡,美國是阻止日本獲得利益的最大障礙。在山本五十六等上層人士的心中,雖然不贊成對美開戰,但是也認為美日必有一戰,雙方的沖突無法避免,而且早打比晚打好。當時美軍還沒有開動戰爭機器,海軍實力與日本是差不多的,通過突襲重創美太平洋艦隊,這樣取得暫時的優勢迫使美軍議和,最終取得在中國和東南亞的巨大利益。
但是戰爭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日軍雖然取得優勢,但美軍不肯議和,並且堅持作戰,而且美軍的恢復速度遠遠超過日本的預計,最後日本只能一步步走向失敗和滅亡。
日本的問題在於上層所有人都揣著明白裝糊塗,互相隱瞞,體制集體不作為,都想確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內部各集團勾心鬥角到了白熱化的地步,沒有人去阻止愚蠢決策的出台,說句不客氣的話日本內閣開會開來開去,作用上也不過就是一個維持會和吹風會。由於互相隱瞞什麼都不說,本質結果就是大家都活在夢里。
從本質上來講日本當時的經濟環境和軍政制度最終會孕育對美開戰的結果,而且這個原因會因為日本國內的特點而增強,不會因為國力強弱而發生改變,最後必然會走從發動戰爭直到被打得老老實實的歷程。
挑起太平洋戰爭偷襲美國的直接原因是為了資源而南下,為了確保在對東南亞歐洲殖民地動手的過程中不受到英美的干涉,日本人的第一反應是殲滅英美在亞太地區的部隊,而沒有考慮太多其他的方法,雖然進行了多輪美日談判,但是國內軍部那群人始終在上躥下跳,談判的目的和底線也是一塌糊塗,談判自然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而對於打了之後的結果日本軍政高層現在來看幾乎是沒怎麼考慮過的,日本帝國海軍方面的意見是現在打勝負未知,但以後打必敗,所以必須要現在打,有了這樣可笑的理由。日本雖然被稱為帝國主義國家,但是相比於歐洲和美國這樣的龐然大物也被譏諷為所謂的「窮人帝國主義」,生產力水平較低,資源匱乏。
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是狗急跳牆,除了投降和開戰,它們當時沒有第三條路可走,完全是基於「死中求活」的考慮,並不是因為日本人真的確信自己能夠戰勝美國。
日美戰爭前兩國實力對比明治維新後,日本迅速強大起來,由於日本一開始就走上了軍國主義擴張的邪路,所以其軍事力量成長的更為迅猛。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擊敗了當時亞洲的巨無霸大清王朝,獲得了極大的戰爭利益;1905年,又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了世界強國之一的沙皇俄國,一舉拿到了世界列強的入場券。
此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日本成為世界主要強國及工業國之一,積攢了一定的家底兒,但與美國的國力相比,日本可是差的太遠了,來看一組1941年日美兩國主要經濟指標對比:
日本經濟總量約為200億美元,美國為1230億美元,美國是日本的6倍以上;
日本石油產量僅有35萬噸,僅能滿足國內7%的需求,其他全靠進口,而美國石油產量達到20000萬噸,超出世界所有國家產量的總和一大截;
二戰時,日本鋼鐵年產量最高峰時為680萬噸,而美國為7500萬噸,比世界其他國家鋼鐵產量的總和還要多。
美國國土面積達937萬平方公里,境內資源豐富,品種多儲量大,所有的工業原料完全能夠自給;而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極其貧乏,尤其是缺石油、橡膠等資源,幾乎全部要依賴進口,其工業生產效率及規模也遠遠不能與世界第一的工業強國美國相比。
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及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使美國成了一個戰爭潛力無限的國家,1941 -1945年之間,美國一共生產了131艘航母、10艘戰列艦、355艘驅逐艦、498艘護衛艦及203艘潛艇,還有數千艘商船及數萬艘登陸艇。同期日本的海軍艦船的產量為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等級。
此外,美國還生產了37萬架各型飛機、10萬輛坦克及260萬輛軍用 汽車 ,而日本的產量為飛機6.5萬架、坦克0.5萬輛及 汽車 10萬輛,差距巨大。
經過估算,日本的戰爭潛力其實僅有美國的15%,也就是說需要6個多日本才能與美國的戰爭潛力持平。
日本冒險對美國開戰的原因日本對美開戰是典型的狗急跳牆,死中求生,除了投降跟開戰,它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在二戰初期,戰爭的形勢非常有利於德意日軸心國集團,世界陷入危險之中,置身於戰火之外的美國意識到,如果繼續任由軸心國擴大侵略,一旦英國、蘇聯落敗,美國必將陷入極度的危險之中。所以美國逐漸拋棄了中立政策參與戰爭。
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區的瘋狂擴張,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美國的利益和安全。在日軍進駐中南半島後,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限制向日本出口戰略物資,以削弱其戰爭能力,迫使其放棄侵略政策。
1941年7月28日,美國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全部資產,三天後,美國又宣布對日本實施全面的石油、鋼鐵禁運,隨後美國說服英國和荷蘭,共同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
日本是一個資源嚴重匱乏的國家,尤其是石油資源,其自產僅能滿足7%的需求,其餘93%全部依賴向美英荷等國進口,其中80%的石油進口來自於美國,美國的這一招等於掐住了日本的脖子。在當時,日本的石油儲備只能維持一年多的需求,如果沒有石油,日本的整個戰爭機器都將陷入癱瘓,整個國家的工業也將崩潰,到時候不要說侵略擴張了,就算是生存都成了問題,所以不解決石油問題,日本就是死路一條。
當時美國向日本提出了三個條件:從中國全面撤軍;與德國解除同盟關系;不謀求太平洋地區的霸權,恢復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如果日本能夠答應這三個條件,做一個和平國家,那麼美國就會解除對日本的物資禁運。
但日本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美國的條件,這無異於不戰而降,日本怎麼會甘心?日本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發動戰爭,佔領英美荷控制的東南亞地區,獲得那裡的石油等戰爭資源。
雙方的國力相差如此懸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一旦雙方開戰,日本必敗無疑!難道日本就沒有明白人知道這是一場毫無希望的戰爭嗎?當然不是這樣的。
其實深居簡出的日本天皇裕仁不大相信日本能夠戰勝美國,所以在開戰前,他分別以杉山元、永野修身取代皇族的陸軍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及海軍部長伏見宮博恭王,以避免皇族成員將來可能的戰犯審判。
日本的近衛內閣一直都極力主張與美國談判,避免開戰,但由於雙方立場差距甚遠,談判不可能成功,由於協議遲遲無法達成,日本內部的主戰派逐漸佔了上風,近衛文麿一看日美戰爭無法避免,他自知日本無法戰勝美國,為了逃避責任,他於1941年10月份乾脆來了個內閣總辭職,主戰派東條英機上台組閣,一眾主戰派紛紛登場,對美開戰已經無法避免。
實際上在1941年8月之前,日本的進攻方向是要北進,即北上進攻蘇聯奪取遠東地區,當時並沒有將南下提上日程。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德軍勢如破竹,攻佔了蘇聯大片國土,蘇聯陷入危險之中。作為德國盟友的日本也躍躍欲試,認為北上的時機來了,開始進入實施階段。1941年7月7日,當時的日本陸軍大臣東條英機下令關東軍舉行規模龐大的「關東軍特別大演習」,計劃動員25個師團進攻蘇聯遠東地區。
然而正在日此時,日美關系迅速惡化,美國斷然切斷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導致日本被迫放棄北進計劃,轉而南下進攻東南亞,以解決石油短缺問題。
這說明在1941年8月之前,日本一直都在准備對蘇戰爭,對美戰爭還沒有提上日程,只不過是由於美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才迫使日本不得不放棄北上轉而南進。
日本敢於對美開戰的底氣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日本實際上選擇了最佳的開戰時機。
當時的美國尚未完成戰爭准備,在軍事實力上日本占據優勢。
盡管美國海軍在總噸位上高於日本海軍,但具體到太平洋上,日本的軍事力量是超過美國的。開戰前,日本海軍擁有10艘航母,12艘戰列艦,37艘巡洋艦,130艘驅逐艦及130多艘潛艇。同時期的美國太平洋艦隊擁有3艘航母,9艘戰列艦,20艘巡洋艦,50艘驅逐艦及32艘潛艇,實力相差很大。
美國採取的「先歐後亞」的戰略,即首先擊敗德國,再回頭對付日本。在1941年10月份,為了增強美國海軍在大西洋上為商船護航的能力,又從太平洋艦隊抽調了一部分艦船前往大西洋,這進一步削弱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實力。
鑒於美國恐怖的戰爭潛力,時間很顯然是在美國一邊,每拖延一天,美國的海軍的力量都會得到增強,而日本的造艦速度根本無法和美國相比。
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是個強烈主戰的傢伙,他的開戰意願甚至比戰爭狂人東條英機還要強烈,他很多次都對天皇跟東條灌迷魂湯,說海軍有戰勝的把握,他還多次催促東條及天皇盡快決定,指出此時日美兩軍實力差最高,盡快開戰對日本有利,時間越晚越不利,越拖勝利的把握就越小。
英國深陷歐洲無暇東顧,日本乘虛而入
二戰爆發後,英國被德國打的焦頭爛額,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歐洲,對於遠東殖民地的控制顯得力不從心。英國將很大一部分海軍艦船跟陸軍主力部隊都調回了歐洲對付德國,只剩下為數不多的海軍軍艦及作戰能力不強的殖民地軍隊,防衛能力大為削弱。
占據印度尼西亞的荷蘭本來就是個小國,本土已經淪陷於德國,只有一個流亡政府在殘喘,日本更不會把它放在眼裡。
在美屬菲律賓,只有正規美軍不足2萬人,其他都是殖民地軍隊,而且毫無戰爭經驗,根本就是不堪一擊。
相對於英美荷在這一地區的力量,日軍實力占優勢,進攻東南亞的時機已經成熟。
北方沒有蘇聯大舉南下的威脅
北方的蘇聯一直都是日本的強敵,日本關東軍就是准備用來對付蘇聯的,隨時防備蘇軍南下。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聯自身難保,不可能主動對日本發起進攻,日軍南下不會有後顧之憂,可以大膽南下。
總結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是一場豪賭,站在日本的立場上看,這場豪賭不賭不行,如果得不到石油,日本將只有投降一條路。正如永野修身說的那樣: 「不戰必定亡國,戰也許仍避免不了亡國。但只有戰斗才有可能死中求活。」
日本的策略是先發制人打擊美國太平洋艦隊,取得西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然後迅速佔領東南亞地區,利用那裡的石油等戰略資源與美國長期作戰。日本的算盤打的很響,但在美國絕對的實力面前,日本任何的謀略都被擊的粉碎。
雖然日本領導層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場戰爭風險巨大,但他們內心又都心存一絲僥幸,認為日本也許會取得勝利。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都是日本以小博大,以弱勝強,這些 歷史 經驗都刺激了日本走向了失敗的深淵。
美國向日本的長崎廣島扔了兩顆原子彈,破滅了日本「一億玉碎」的幻想後,日本立即服軟,現出了「哈巴狗」的原形;我說日本當時顯出了「狗性」是有依據的,從十九世紀六十年英日同盟開始,日本就已經淪為咬人的惡犬了———一直被英國用來看守中國和俄羅斯;後來,日本連贏了中日戰爭和日俄戰爭,當時牽著這只惡犬繩索的就是大英帝國。
日本人在這兩場戰爭之後表現的很謹慎,因為依然要看英國人的臉色或者說英國人還拴著日本人;我們後來認為日本是賭國運才贏了當時的兩個大國是不確切的,其實是英國人為其運籌帷幄並盡力支持,日本才取得了這樣的成果,才敢於孤去一擲去打當時世界上的兩個大國的;顯而易見,日本狗仗人勢的個性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已附身了。
面對大清,如果沒有英國人撐腰,日本是沒有勇氣訴諸武力的;但是一旦英國人一抖繩索,日本就來了精神,畢竟,當時英國是世界霸主,為英國效力,就可以把殘酷的戰爭變成只賺不賠的政治 游戲 ,誰說過:「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日本人深諳其道。
二戰時,英國遭德國人攻擊,無暇東顧;日本解開了繩套,開始放飛自我了;利用縱橫捭闔術障人耳目,日本人竟然把對清對俄戰爭的勝利全都攬到自己身上了,以此助長了虛榮心,變得更加囂張與狂妄;自欺欺人的神話導致了日本天皇相信日本人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天下無敵。
英國畢竟不是「日不落帝國」,被德國一頓教訓弄得差點熄火,也騰不出手教日本人做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美國崛起後繼承了英國對日本的政策;意欲先讓日本與中國干起來,兩敗俱傷時,美國再出面協調,坐收漁利!
可是,日本人早被英國人嬌生慣養壞了,討厭美國人的指手畫腳、頤指氣使,於是拒絕了美國人的指令;美國當然火冒三丈,就開始對不可一世的小日本進行各種制裁,包括禁止石油進口等。
日本人自然懂得沒了石油進口,自己的軍工與航空母艦都要進入「癱瘓」狀態,為了沖破軍事封鎖,日本在三本五十六大將的力主下,偷襲了美國的珍珠巷軍事基地———這是自不量力的行為,是卑鄙無恥的動作,是自取滅亡的招數。
———顯然,挑起太平洋戰爭,日本是為削弱美國對自己的掣肘能力以苟延殘喘,並非是日本軍主義分子認為自己可以滅了美國———日本天皇對自己的實力估計過高,肆意發動戰爭,難辭其咎,罪責難逃。
結論:日本為了戰爭有持續的能力,必須下先手滅掉美國太平洋艦隊。當時日本國內的共識就是與美國作戰沒有戰勝的把握,但是為了眼前的利益必須與美國一戰。
日本進行長期戰爭的命脈掌握在美國手中,必須冒險一戰
由於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不參與戰爭,同時與交戰各方進行貿易大發戰爭財,這也使日本可以從美國買到大量作戰用的戰略物資。可是隨著美國政策的改變,日本通過美國獲取這些物資越來越困難,由此日本與美國進行了長時間的談判。對於談判的結果日本的強硬派非常不滿意,由此也導致了近衛首相的下台,隨後由東條英機組閣。
以東條英機為代表的日本強硬派根本無法在與美國的談判中達成共識,甚至基本立場都是矛盾的。其中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這一條就把日本氣的夠嗆,其它的也就沒有再談的必要。由此日本決定全面佔領自己周邊的東南亞以及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因為東南亞有日本進行持續戰爭最重要物資石油,當然還有橡膠,糧食等作戰必備物資。為了得到這些也為了擺脫對美國的依賴,日本必須奪取東南亞。
奪取東南亞意味著美國就必須對英國、美國、荷蘭開戰, 日本 開戰的最大顧慮就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此時如果不排除這個大隱憂,一旦在東南亞下手,美國太平洋艦隊過來一下就抄了後路,日本必敗無疑。因此日本決定繼續用談判迷惑美國人,同時開始積極備戰偷襲太平洋艦隊駐地珍珠港。
在這里大家都有一個巨大的疑問美國是否提前知道日本要襲擊珍珠港,通過這些年不斷解密的文檔來看,可以肯定地說美國知道日本要對珍珠港下手,而且這一消息還是通過多個渠道獲得的。那麼既然美國知道了日本的計劃為何還讓日本偷襲成功了,這里無法排除這是美國使苦肉計的假說。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美國直接對外出兵在國內的阻力還是非常大的,通過日本對美國的打擊可以使美國人更加穩固的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不過美國也為防止日本偷襲做了一些工作,這當中使用珍珠港基地的航母對太平洋上的島嶼部署兵力就是最好的例證。也許日本的偷襲時間超出了美軍的預料,雖然有部署但還不很完備,使美軍在猝不及防中受到了偷襲。
日本對珍珠港的偷襲無疑是成功的,就在珍珠港偷襲得手的同時日本也開始了對東南亞的進攻,這一切對日本來說都算是比較順利的。不過日本的戰術成功也成功的把美國捲入了這場戰爭,美國可是有著 巨大 戰爭潛力,從此日本在戰略上就徹底的輸了。
日本為自己的冒險付出了應有的代價,從此江河日下
日本的本意是拿下東南亞可以為持久的戰爭提供必要的戰略物資,從此不受美國的能源束縛,也可也以此為基礎進行持久的戰爭。日本沒有想到對珍珠港的偷襲恰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美國的巨大戰爭潛力使日本根本無從應付。剛開始在美國的慌亂應付中還可以取得一些優勢,可是美國一旦整頓好了軍備那就是日本無論如何也應付不過來的。哪怕它得到了東南亞,基本解決了戰略物資的緊缺,但是它本身的兵力有限,佔領的地盤太過龐大,最終就如蛇吞象一般把自己給撐死了。
日本就是在不斷膨脹的野心下走向的滅亡,它明明知道不是美國的對手,但是為了能夠把戰爭持續打下去,它甘願冒任何風險哪怕堵上國運也在所不惜。不過這次它可是徹底的輸了,在中途島大戰之後就一步步走向了衰落,從此江河日下。
當時美國向日本施壓,要他們停止戰爭,日本不願退兵,就搞冒險行動,目的是以戰逼和,山本五十六在美國留學多年,很清楚美國的本錢有多少,所以祗能行險偷襲,一舉消滅美太平洋艦隊,再和美國談判,日海軍也有一定實力,祗要資源有保障,也未必一定就敗,但打仗最後仍要看綜合國力,日本和不了,打下去就無甚勝算,更重要的是他們被拖在中國戰塲,這也是一個致命之處。
既然邀請了,我就勉為其難的回答下。二戰日本挑起這場戰爭他們也沒認為能擊敗美國,而是抱著僥幸心理企圖拖延時間。三本五十六日記可以證實這一點。
起因是因為日本侵略了中國,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雖然沒對日宣戰,但表面功夫還是要做的,於是在國聯開啟噴子模式,日本被噴得無話可說了,乾脆就退出國聯。罵你就離家出走?這讓西方國家面子往哪擱!於是乎制裁是免不了的,但制裁效果嘛還是有的,對於日本這種戰略資源依賴進口的國家而且是立竿見影。當時日本已經深陷中國戰場,戰爭導致戰略物質消耗量大增,一旦失去進口渠道,像石油橡膠這樣的戰略物質很快就會枯竭。當時中國和日本都沒發現石油,橡膠這些更是只有英國控制的東南亞才產。中國戰場陷入焦灼,日本資源即將耗盡,什麼坦克,飛機,大炮, 汽車 都會成為擺設。這樣耗下去,失去武器優勢的日本想擊潰中國更是遙遙無期。何況,英美此時對日本的態度也是敵對的,日本同樣擔心他們隨時會宣戰,一旦宣戰,在中國耗盡資源和人力的日本必然面臨失敗。所以與其這樣必敗,那還不如險中求勝,通過奇襲摧毀美國海軍,獲得暫時的海軍優勢控制海洋主導權,控制東南亞,獲取戰略物質。然後依靠海軍的優勢不斷消耗美國,比如用潛艇襲擊造船廠這類的方式拖延美國恢復時間。這樣美國要恢復海軍戰鬥力重新獲得優勢最快也得兩年以上。然後日本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全力擊敗孤立無援的中國,最後等生米煮成熟飯之後再想法和美國進行談判。這就是日本的打算,畢竟在日本看來,造船是需要時間的,只要日本能在偷襲中摧毀美國海軍主力,至少幾年內美軍都沒實力反撲。但計劃沒趕上變化,僅僅在半年後,美軍就依靠航母在中途島海戰中擊敗了日本艦隊,扭轉了形勢。然後依靠制海權,海軍陸戰隊就開始了反擊。日本很清楚這一切,只不過事已至此,只能硬撐了,先是企圖通過海島拖延時間,到後來的本土決戰計劃,其實都是日本故做姿態為談判多留底牌而已。
說說中國的作用吧,原先日本是想快速佔領中國,但沒想到一個淞滬會戰就打了三個月。在西方對日本禁運後,缺乏戰略物質的日本就更難依靠優勢武器裝備發動攻擊了。特別資源對重武器的使用限制很大,用牛馬拉大炮和用 汽車 拉差距還是挺大的。重武器移動不了就只能防守了,而光憑借輕武器,日本軍隊對中國軍隊的優勢也沒那麼明顯了,中國戰場此時進入了拉鋸戰,這個拉鋸戰的意義可以參考毛主席的論持久戰。
太平洋戰爭是由日本挑起,以日本戰敗而告終。日本明知道不是美國的對手,但是,日本內閣和軍界的一些戰爭狂徒,自不量力、膽大妄為,脅迫天皇,偷襲美國珍珠港,將強大的美國託人二戰亞太戰場,導致日本在二戰中慘敗,不僅失去了1840年以來的所有亞太佔領地,還悲慘的成為美國附庸,從亞洲乃至世界強國,淪落為美國的「家犬」。
1、日本軍國之心膨脹:
日俄戰爭勝利後,小日本在亞太地區的侵略之心開始膨脹。尤其是「918事變」以後,日本幾乎將沙俄在遠東的勢力范圍擠壓殆盡,日本在亞太的勢力不斷擴大,也引起了英美的驚覺,但是二戰暴發後,歐洲戰場哀聲一片,法西斯德國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雖然也看出來小日本在亞太的野心,迫於歐在戰場的形勢,致使英美無暇顧及亞太地區,這樣就給了日本人在亞洲稱霸的空間。
在1940年以前,由於美英對日採取的綏靖政策,導致日本在亞太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英美依然保持著與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軍國主義的巨大貿易往來,美國一面對華援助,支持中國及亞洲國家抗擊日本侵略活動,一方面仍然保持對日本的物資出口,特別是仍然維持大量軍用鋼鐵、機床的出口,此時的美國,也在助紂為虐。
2、美英與日關系破裂:
精明的小日本,一面假意與美國進行著貿易談判,意在繼續拖住美國對日出口戰略物資,一面積極備戰侵略亞太地區。
首先是英國與日本發生沖突;日本在支那地區勢力的不斷擴大,首當其沖的就是英國在支那地區的勢力,在越南的金蘭灣、在緬甸等,日本與英國,由於殖民地的利益,發生了全面沖突。1940年底,英國率先對日本進行貿易禁運。英國與日本關系破裂。
從1940年底,日本與美元進行了長達9個月的所謂「貿易談判」,意在拖住美國,在談判期間,美國依然向法西斯日本輸送著大量軍事戰略物資,當時,日本的90%石油、60%的鋼鐵、60%的鋁材,另外還有布料、棉花等,日本都對於美國大量依賴,可以說,美元美國的變現「支持」,或許日本人根本打不起全面侵華戰爭。直到,日本在東南亞地區佔領了菲律賓、越南及緬甸全境,直到1941年8月,美國人才與日本徹底斷絕貿易往來,從此掐斷了日本的戰略物資來源。
3、小日本惱羞成怒:
沒了美國這個戰略物資來源,日本頓感緊迫。此時的日本朝野一片嘩然,對於美國有義和的,有主戰的,涇渭分明的分出了兩派,結果以山口多聞、山本五十六為首的主戰派獲勝。
狂妄自大的日本人,在1941年12月7日悍然偷襲美國夏威夷的珍珠港,給美國太平洋艦隊造成巨大的損失,由此,美英等國向日本宣戰,太平洋戰爭就此爆發。
太平洋戰爭歷時三年半,雙方參戰人數達6千萬,亞太地區15億人口遭到塗炭,老百姓傷亡與億計,日本傷亡150萬兵力,盟軍傷亡70餘萬兵力。最後,以日本慘敗而結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嘗到了兩顆美國原子彈情況下,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二次大戰結束。
❾ 日本在二戰投降的時候兵力分配是怎麼樣的有什麼記載
回想起第二次世大戰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二戰的元兇之一就是日本,日本給全世界特別是給我們祖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無數民族英雄在這次惡戰中犧牲,就是為了獲得戰爭的勝利,我想無論啥時候日本都應該向我們國家說一聲道歉,這次戰爭不是我們國家挑起的,但我們祖國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傷害,時至今日我們也難以忘記日本帶給我們的損失與傷害,即使在經濟全球化的,我們也會警惕這個可怕的名族。
在戰爭後期,國際上對法西斯戰爭都取得了重大勝利,日本為了挽回局面,開始對美國開戰,日本的這一行讓美國將目標轉移到了日本,美國為了對付日本,就向日本進行了原子彈轟炸,這一行動減弱了日本的國力,這極大的加快了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腳步。同時,蘇聯也向日本宣戰,解決了日本在中國東北的軍隊,導致日本再無力侵華,無奈,日本隨後就宣布了無條件投降。日本投降後據不完全統計,當時的日本還有數百萬的兵力。這個數字讓很多人都無法相信,畢竟中國人民已經消滅了數量不少的日本兵力,後期美國又投放了兩顆原子彈,而且蘇聯也消滅了日本大量的有生力量,但還有這么多的兵力真是讓人心驚。
❿ 二戰時日本是如何一步步達到戰爭的初期目標的
從1941年12月8日~1942年4月底,日軍在5個月時間內,以1。5萬人的代價,打敗了美英荷在遠東的30餘萬軍隊,相繼佔領了泰國、馬來亞、新加坡、緬甸、菲律賓、荷屬東印度和香港,以及西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奪取了38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控制了這一地區的1.5億人口和豐富的戰略資源,達到了戰爭的初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