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日本少校是什麼軍官
⑴ 抗戰劇里日本少佐是什麼官職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日本軍銜分為將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計6等16級 。佐官又包含大佐,中佐,少佐。少佐的軍銜相當於現在自衛隊的三佐也就是目前通用的少校。抗日戰爭相當於副聯隊長(副團長)——中佐、少佐
⑵ 抗日時期,日軍的大佐,中佐,少佐分別相當於中國的什麼職位
大佐一詞翻譯自日語,經常被對應上校;中佐為佐官的第二等軍銜,相當於其他大多數國家的中校;少佐相當於少校;
日軍中大佐可擔任的職務有: 聯隊長、旅團參謀長、師團參謀長。師團參謀長雖然主要以大佐擔任,但由於其屬於不同的系統並在師團長 (中將) 身邊工作,實際權力比下面的少將旅團長還要大;
陸軍中佐主要擔任大隊長、副聯隊長等職務,海軍中佐主要擔任軍艦的艦長和副艦長等職務,空軍中佐主要擔任飛行隊長等職務。
少佐相當於副團長,營長級別
⑶ 抗日時期如何辨別日軍軍銜
日本陸軍前期軍銜分為長官(軍官)、長官相當官(軍佐)、普通士兵、專業士兵4類。其中長官分將官、上長官(校官)、士官(尉官)3等,長官相當官分將官相當官、上長官相當官、士官相當官3等,普通士兵分准士官(准尉)、下士官(軍士)、兵3等,專業士兵分准士官相當官、下士官相當官、兵3類。
1、長官:(下文中的××為兵種或勤務名稱) 將官——陸軍大將(上將)、陸軍中將、陸軍少將;
上長官——陸軍××大佐(上校)、陸軍××中佐(中校)、陸軍××少佐(少校); 士官——陸軍××大尉(上尉)、陸軍××中尉、陸軍××少尉;
2、長官相當官:
將官相當官——陸軍××總監(中將)、陸軍××監(少將);
上長官相當官——陸軍一等××正(上校)、陸軍二等××正(中校)、陸軍三等××正(少校);
士官相當官——陸軍一等××官(上尉)、陸軍二等××官(中尉)、陸軍三等××官(少尉);
3、普通士兵: 准士官——陸軍××特務曹長(准尉); 下士官——陸軍××曹長(上士)、陸軍××軍曹(中士)、陸軍××伍長(下士);
兵——陸軍××上等兵、陸軍××一等兵、陸軍××二等兵;
4、專業士兵:
准士官——陸軍××上等工長(准尉);
下士官——陸軍××一等×工長(上士)、陸軍××二等×工長(中士)、陸軍××三等×工長(下士);
兵——陸軍××上等兵、陸軍××一等兵、陸軍××二等兵。
⑷ 誰知道日軍軍銜的具體等級
舊日本陸軍軍銜分為將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計6等16級。佐官相當於校官,准士官相當於准尉,下士官相當於軍士。
16級次序為: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根據1906年頒布的《海軍軍人之名稱及階級表》,日本海軍的軍銜分為將官、上長官(校官)、士官(尉官)、准士官(准尉)、下士(軍士)和卒,計6等18級。下士官以上的等級與陸軍相同,兵的等級比陸軍多兩級,分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水兵。
新等級
1950年,日本重建軍隊,至1954年建成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重建的日軍軍銜分幹部、曹士兩大類。幹部軍銜包括將、佐、尉官3等。將官分為將一、將二、將補。將一相當於上將,將二相當於中將,將補相當於少將。佐官稱一佐(上校)、二佐(中校)、三佐(少校)。尉官稱一尉(上尉)、二尉(中尉)、三尉(少尉)。曹士稱一曹(上士)、二曹(中士)、三曹(下士)、士長(上等兵)、一士(一等兵)、二士(二等兵)、三士(三等兵))。
新日軍1970年增設了准尉,1980年又增設了曹長(即軍士長)。
⑸ 二戰日軍軍制(軍銜、編制)
1、小隊
步兵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每挺輕機槍編制四人(指揮官、射手、兩名攜彈葯的副射手),每具擲彈筒編制兩人。小隊人數在50到70之間。到1945年,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
步兵炮小隊,兩門70mm步兵炮
2、中隊
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人數在194到250人之間。日軍的一個標準的180人的步兵中隊包括:一個19人的中隊部:中隊長,執行官,3個軍士,4個衛生員,軍官的勤務兵,司號員,8個通信員),3個前述54人的小隊。
3、大隊
日軍一個標準的1100人編制的大隊包括:30人的大隊部,一個110人的運輸中隊(大車和騾馬),有的大隊將所屬的運輸中隊合並到聯隊里。四個前述的步兵中隊(一些只有3個);一個174人的機槍中隊(14人的中隊部和3個機槍小隊,1個彈葯小隊),每排4挺重機槍,總數12挺(有的中隊只有8 挺)。
一個55人的炮小隊(1個10人的小隊部,1個15人的彈葯班,兩個15人的炮班各裝備1門70mm九二式步兵炮),極少的部隊配備一個122人的炮中隊(包括一個27人的彈葯小隊,兩個31人的炮小隊各裝備2門步兵炮)。
在這些少量的炮中隊中,極幸運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炮的部隊,可以編成4個24人的裝備2挺反坦克炮的小隊,這種情況下,彈葯小隊要擴充為39人。
4、聯隊
日軍的一個標準的3800人的聯隊包括一個54人的指揮部;一個121人的運輸隊(大車和騾馬),攜帶聯隊部和直屬各中隊一日份的給養以及可能配廚師的野戰廚房;一個81人的彈葯小隊攜帶一日份的彈葯。
三個步兵大隊;一個122人的炮兵中隊,包括一個25人的中隊部, 1個觀察班,一個31人的彈葯小隊,三個31人的炮小隊(各有2個15人的炮班,裝備1門70mm九二步兵炮)。極少數聯隊有一個364人的炮兵大隊,編兩個170人的中隊,各4門炮。
聯隊屬反坦克中隊有122人:20人的中隊部,21人的彈葯小隊,3個33人的炮小隊(各有兩門37mm反坦克炮)。通信中隊有一個電話小隊(4到 6個電話班,每班3部電話,一個交換機),一個無線電小隊(5到8台電台),在戰斗中電話和電台配屬到各大隊和各直屬隊。
聯隊的衛生系統配備很薄弱,聯隊只有2名醫生和2名衛生員,大隊有3名醫生和四個衛生員,中隊有四個衛生員。
5、旅團
甲種師團一般含兩個步兵旅團,每個旅團轄兩個步兵聯隊。
6、師團
和我軍集團軍的編制類似,約25000-30000人左右。
日軍的師屬單位主要有:3個步兵聯隊,一個野戰炮兵聯隊,一個偵察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運輸聯隊,通訊隊。野戰炮兵聯隊編制2322人,有3個688 人的炮兵大隊,各裝備12門75mm野炮或山炮,只有一些師團將其中一個大隊替換成105mm炮。
偵察聯隊編制730人,包括一個130人的聯隊部,一個130人的騎兵中隊(4個30人的排),兩個160人的摩托化中隊,1個100人的卡車運輸中隊(至少在紙面上可以運輸那兩個摩托化中隊)。這個偵察聯隊也可以被一個950人的騎兵聯隊代替。
工兵聯隊編制900-1000人,幾乎沒有機械裝備,只能承擔極少的任務,更專業的任務主要由配屬的獨立工兵聯隊負責。運輸聯隊的規模大體上取決於可用的卡車數量,從理論上來說,由一個卡車大隊和一個騾馬大車大隊組成。
卡車大隊由2到3個中隊組成,每中隊最多有50輛載重1.5噸的卡車,許多師團都缺少卡車,一些根本就沒有。綜合日軍一個師團,有54門75MM的野炮或山炮,少數師團用12門105MM炮替換了75MM炮,卡車方面日軍最多有100-150輛卡車步兵師團所屬騎兵聯隊:下屬2個騎兵中隊,每個中隊有馬步槍123支、重機槍2挺。
7、騎兵聯隊
下屬4個騎兵中隊,每個中隊有馬步槍119支、輕機槍2挺,1個重機槍中隊,下屬2個小隊,有重機槍4挺。 另附1945年日軍騎兵第4旅團編制:旅團部,本部15人、衛兵中隊80人、通訊班30人、機要人員20人,共計145人
二戰日軍軍銜:
1、將官:大將、中將、少將;
2、佐官:大佐、中佐、少佐;
3、尉官:大尉、中尉、少尉;
准士官;
1、下士官:曹長、軍曹、伍長;
2、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5)抗戰時期日本少校是什麼軍官擴展閱讀
日本陸軍編制一開始是完全照搬一戰前的舊德國陸軍編制(17000人)。袁世凱建立的清末新軍北洋陸軍也是採用類似編制,但是部隊規模進行了縮水(13000人)。國民革命軍在北伐後進行的整編、抗戰前進行的整編和抗戰結束後進行的整編,三次整編也都參照了這種舊德國陸軍編制。
舊德國陸軍編制則源自文藝復興時期方陣步兵編制,而文藝復興時期方陣步兵編制則參考了古羅馬共和國末期凱撒軍團方陣步兵編制,由兩個百人隊(排,同時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方陣的邊長)組成分隊(連)。
三個分隊組成大隊(營,同時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方陣),五個大隊組成軍團(團),一個羅馬人軍團和一個盟邦人軍團組成聯合軍團(旅),兩個聯合軍團組成執政官軍團(師)。隨著文藝復興時期長槍方陣戰術被步槍所淘汰,下層編制也進行了調整,但是團以上的編制依然是羅馬軍團二二制未作改變。
法國大革命後,各國開始啟用義務兵役制,軍隊數量急劇擴大,才開始有了定製的軍、集團軍、方面軍等更高一級的編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蘇美德法相繼改用三三制編制,也就是從班到軍,全部由三個組成更上一級。
而日本因為主要對手是依然使用舊德國陸軍編制的國軍,在二戰後,只是在部分與共軍(八路軍、新四軍抗戰後很快從二二制改回了三三制)交火的區域新建了三三制的警備師。
事實上,與二戰時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包括中國)採用的班、排、連、營、團、旅、師體系和不到2萬人的規模不同,日軍別出心裁的構建了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的編制體系和接近3萬人的規模,從結構到規模都顯得與眾不同。
一戰末期,美軍參戰的強大火力配置、重視工兵和輜重後勤的28000人編制師顯示了強大的突破德軍13000人編制師防線的能力,而日軍的主要目標中國軍正是普遍採用13000人編制師。因此日軍進一步擴大師團的規模。
並參考美軍先進的「每個師,平均一個班一挺輕機槍、一個排一挺重機槍、一個連一門迫擊炮/步兵炮、一個營四門大炮、一個團六門重炮」的火力配置理念,除了大口徑重炮因不能國產化而不能加入編制外,日軍基本改成了一戰美軍編制。
除了基層保持舊德軍的「一個連三個排、一個排三個班」與一戰美軍的「一個連四個排、一個排四個班」不同,而導致全師人數少於一戰美軍師。中國軍在抗戰前進行的整編也是接近這個火力配置標准,但因重火力不足而總人數只能接近一戰中期的德軍編制。
美軍則是參考一戰前的巴爾干戰爭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三國24000人編制師強大的突破土耳其12000人編制師陣地的能力,日軍也參照了三國在巴爾干戰爭中通過迅速動員預備役,將一個師的人數迅速翻倍的經驗,在抗日戰爭中,也是通過類似的迅速動員預備役,將一個師的人數迅速翻倍為近3萬人。
⑹ 日軍的少佐是我解放軍的什麼職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日本軍銜分為將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計6等16.級。佐官又包含大佐,中佐,少佐。少佐的軍銜相當於現在自衛隊的三佐也就是通用的少校。
1945年二戰結束前,舊日本軍銜分為將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計六等十六.級。所謂准士官即准尉,下士官即軍士。按日文稱謂其十六.級次序為: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士官(准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海軍軍銜,分為將官,上長官(同陸軍佐官),士官(同陸軍尉官),准士官(准尉),下士(軍士)和卒,計六等十八級。下士官以上的等級與陸軍相同,而兵的等級較陸軍多兩級,分為一,二,三,四,五等水兵。
二戰後,日本於1950年開始重建軍.隊,至1954年建成陸,海,空三軍,稱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軍銜分干.部,曹士兩大類。其干.部仍為將,佐,尉,三等九級,但軍銜稱謂與舊日軍有所不同,將官分為將一,將二,將補,分別相當於上,中,少將;佐官稱一佐(上校),二佐(中校),三佐(少校);尉官稱一尉(上尉),二尉(中尉),三尉(少尉);曹士稱一曹(上士),二曹(中士),三曹(下士),士長(上等兵),一士(一等兵),二士(二等兵),三士(三等兵)。1970年增設准尉,1⑨80年又增設曹長(即軍士長),日軍官兵的軍銜共有六等十八級。
二戰日軍軍銜
日本陸軍的職務編制軍銜:
陸軍大臣——元.帥、大將;
陸軍參謀長——元.帥、大將;
總軍(1945年編成,相當於方面軍群)司令官——元.帥、大將,
總軍參謀長——大將、中將;
方面軍(方面軍)司令官——大將,
方面軍參謀長——中將;
軍(集.團軍)司令官——中將,
軍參謀長——少將;
師團長(師長)——中將,
師團參謀長——少將、大佐;
旅團長(旅長)——少將、大佐,
旅團參謀長——大佐、中佐;
聯隊長(團長)——大佐、中佐,
副聯隊長(副團長)——中佐、少佐;
大隊長(營長)——少佐、大尉;
中隊長(連長)——大尉、中尉;
小隊長(排長)——中尉、少尉;
司務長——准尉、曹長;
小隊副(副排長)——曹長、軍曹;
分隊長(班長)——軍曹、伍長;
組長——伍長、上等兵。
二戰時期日本海軍軍銜的軍人類別區分與陸軍不同,分為士官(軍官)和特.務士官、准士官、下士官、兵(以上四類統稱海軍士兵)兩類,其中後者又分成1944年以前、以後兩個時期。
海軍士官軍銜:
將官——海軍大將(海軍上將)、海軍××中將、海軍××少將、海軍代將(海軍大佐擔任少將職務,相當於海軍准將);
佐官——海軍××大佐(海軍上校)、海軍××中佐(海軍中校)、海軍××少佐(海軍少校);
尉官——海軍××大尉(海軍上尉)、海軍××中尉、海軍××少尉;
⑺ 日本軍人的軍銜分別是什麼
新日軍軍銜等級,1950年,日本重建軍隊,至1954年建成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重建的日軍軍銜分幹部、曹士兩大類。幹部軍銜包括將、佐、尉官3等。將官分為將一、將二、將補。將一相當於上將,將二相當於中將,將補相當於少將。佐官稱一佐(上校)、二佐(中校)、三佐(少校)。尉官稱一尉(上尉)、二尉(中尉)、三尉(少尉)。曹士稱一曹(上士)、二曹(中士)、三曹(下士)、士長(上等兵)、一士(一等兵)、二士(二等兵)、三士(三等兵))。
新日軍1970年增設了准尉,1980年又增設了曹長(即軍士長)。目前日軍官兵的軍銜共有5等18級。
日軍上將是最高軍銜,授予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和陸、海、空三軍參謀長;陸軍各軍長、海軍艦隊司令、空軍航空方面隊司令為中將;陸軍師長、海軍隊群司令、空軍戰斗航空團團長為少將;陸軍師參謀長、團長,海軍艦長、空軍戰斗航空團副團長等為上校;陸軍副團長、海軍副艦長、空軍飛行隊長為中校;陸車宮長為少校;陸軍連長、海軍分隊長、空軍中隊長等為上尉;陸軍排長、海軍分隊長、空軍小隊長為中尉和少尉。
⑻ 2戰時期的日本軍銜
小日本的軍銜:
甲將(上將)
乙將(中將)
將補(少將)
一佐
二佐
三佐
一尉
二尉
三尉
曹長(軍士長)
一曹(上士)
二曹(中士)
三曹(下士)
⑼ 抗戰時期日本的軍銜怎麼分的啊和中國對照的軍銜怎麼稱呼的
日本:根據「陸軍定員令」(明治23年11月1日勅令第267號)
舊日軍的最小編制是步兵班/分隊,記得是8個步槍兵+2個機槍射手或輕迫擊炮射手
其上是小隊,由3個分隊合成,一般為30人,,視情況可加強至50人,相當於排
小隊上面是中隊,相當於連,一個步兵中隊含將校5名、下士10名、兵卒120名、看護手1名計136名,這里的將校是尉級軍官,指中隊長
大隊包括大隊部(16名,含戰馬3匹)+4個中隊(各136名)及機關槍中隊和步兵炮小隊各一
還有一個和大隊(小、中大隊均為步兵編制)平級的技術兵種編制為連隊,一般為裝甲兵或航空兵採用
大隊的上級是旅團,而旅團可以由連隊或大隊組成,若是大隊,則為旅團本部+4個大隊;連隊則是2個連隊
再往上就是師團了,一個師團下轄三個旅團
基本上到師團級的兵力都以地域劃分了如最廢柴的第4師團亦稱大阪師團
再往上的軍基本上就不是一個固定編制了而是根據戰役目的編制的例如某某派遣軍,其兵力總量不定。著名的關東軍實為5個獨立守備大隊(主要守備南滿鐵路)和4個師團組成(後增至14個師團)
其軍銜基本存在其下對應關系:
下士——伍長
中士——軍曹
上士——曹長
少尉——少尉
中尉——中尉
上尉——大尉
少校——少佐
中校——中佐
上校——大佐
少將——少將
中將——中將
上將——大將(最高軍銜)
沒有元帥軍銜,所謂的元帥乃天皇賜予的榮譽稱號,無實際軍權
各軍階擔當的職位如下:大將為方面軍司令官、中將為軍司令官�9�9師團長、少將為旅團長、中將�9�9少將為各種學校長,大佐為歩兵連隊長、中佐為騎兵�9�9戰車連隊長、少佐為大隊長、中佐�9�9少佐為飛行戰隊長,大尉�9�9古參中尉為中隊長、中尉�9�9少尉為小隊長�9�9連隊旗手,軍曹�9�9伍長為分隊長。 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銜分為3等10級,即將官3級(上將、中將、少將)、校官4級(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級(上尉、中尉、少尉)。
陸軍軍銜——將官 校官 尉官 文職幹部 學員 士兵
海軍軍銜——將官 校官 尉官 文職幹部 學員 士兵
空軍軍銜——將官 校官 尉官 文職幹部 學員 士兵
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不授予軍銜
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的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為上將
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的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為上將
上將: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委員、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的編制軍銜;正大軍區職的主要軍銜;副大軍區職的輔助軍銜
中將:副大軍區職的主要軍銜;正大軍區職、正軍職的輔助軍銜
少將:正軍職、副軍職的主要軍銜;副大軍區職、正師職的輔助軍銜
大校:正師職的主要軍銜;副軍職、副師職的輔助軍銜
上校:副師職、正團職的主要軍銜
中校:副團職的主要軍銜;正團職、正營職的輔助軍銜
少校:正營職的主要軍銜;副團職、副營職的輔助軍銜
上尉:副營職、正連職的主要軍銜;副連職的輔助軍銜
中尉:副連職的主要軍銜;正連職、排職的輔助軍銜
少尉:排職的主要軍銜
現行士兵軍銜按兵役性質分為:
1,志願兵役制士兵:六級士官、五級士官、四級士官、三級士官、二級士官、一級士官;
2,義務兵役制士兵:上等兵、列兵。
士兵軍銜按等級分為:
1,高級士官:六級士官、五級士官;
2,中級士官:四級士官、三級士官;
3,初級士官:二級士官、一級士官;
4,兵:上等兵、列兵。
海軍、空軍士兵在軍銜前分別冠以「海軍」、「空軍」二字。
兵:服現役第一年的義務兵,授予列兵軍銜;服現役第二年的列兵,晉升為上等兵軍銜;
初級士官:義務兵服現役期滿,被批准為第一期士官的,授予一級士官軍銜;第一期服現役期滿,被批准進入第二期服現役的一級士官,晉升為二級士官軍銜;
中級士官:第二期服現役期滿,被批准進入第三期服現役的二級士官,晉升為三級士官軍銜;第三期服現役期滿,被批准進入第四期服現役的三級士官,晉升為四級士官軍銜;
高級士官:第四期服現役期滿,被批准進入第五期服現役的四級士官,晉升為五級士官軍銜;第五期服現役期滿,被批准進入第六期服現役的五級士官,晉升為六級士官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