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人種是怎麼形成的
A. 日本人是怎麼來的
關於日本民族的起源,或日本人的起源問題,學界至今仍聚訟不決。
從體質結構來看,諸種見解大致可分三類:
(一)「人種更替說」,認為在日本列島曾發生一次乃至兩次人種更替。如在19世紀80年代,解削學家小金井良精認為,在繩紋時代生活於日本列島的原住民是阿伊努入,繩紋時代後他們被大陸來的其他人種驅趕往北方。
(二)「混血說」,認為「原日本人」(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在繩紋時代之後,與大陸或南洋諸島移居來的其他人種混血,逐漸形成現代日本人。醫學家清野謙次首先提出「混血說」,直至20世紀30年代,仍為學界主流。
(三)「演變說」(或稱「連續說」),認為繩紋時代的日本人由於生活方式的變化,其體質逐漸演變,成為彌生時代人、古墳時代人乃至現代日本人。它更為重視人種的繼承性,既不贊同「人種更替說」,也不大重視混血對日本民族構成的影響。
二戰後,東京大學人類學研究室的長谷部言人和鈴木尚教授持此說,至今對學界仍有影響。
(1)日本的人種是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日本原本沒有名字。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自稱其為「八大洲」或「八大島」等。
據《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定名為「大和」。
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使根據中國皇帝國書中的稱呼將其國名改稱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一直沿用至今。日本人也一直是視太陽為圖騰的。
隋唐之後,日本開始大規模接受漢文化,隨著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多,日本對「倭國」稱呼越來越不滿意。
據《新唐書·日本傳》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所以,日本國的國名,當是中國隋朝皇帝無意賜予的。
日本文化由來:從1996年開始中日兩國考古學和人類學多次證實日本民族是主要由西伯利亞通古斯人、古代中國漢族、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少量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融合而來。
B. 日本人源於什麼人種
日本大和族源於彌生人和繩文人,另在北海道有2萬5千多阿伊努族人,屬蒙古人種。
1、繩文人
繩文人為日本繩文文化時代的人,繩文時代是日本中石器至新石器時代後期,約公元前16000年前到3000年前彌生時代前期的居民。這時期在日本列島生活的居民由於製作繩文圖案的陶器,因此被稱為繩文人。
2、彌生人
彌生人是指彌生文化時代,又叫彌生時代的原始人,約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3世紀中葉,因代表徵的陶器,最初發現於日本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所以稱為彌生人。
3、蒙古人種
根據美國學者孔恩的觀點,蒙古人種的特徵主要是:黃色的皮膚,栗色的眼睛,黑色的直發,體毛及胡須均不明顯,面部平扁,顴骨突出,鼻樑不高,兩眼內角具有特別的毗褶等等。
(2)日本的人種是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日本民族來源:關於日本人的民族來源,尚無定論。在中國的古代典籍特別是《山海經》中有著若干記載。《山海經》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獻典籍之一,它記錄了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的山川地形地貌、物產和民族分布,以及相應的歷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時期(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
其中周朝文獻《海內北經》記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山海經》的其它篇章則記述著中國人多次向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跡。
C. 日本人的祖先到底是怎麼來的
原住民是約7萬年前從非洲大陸來的矮黑人,這批矮黑人占據了亞洲大陸很多地方。
後來我們的祖先又從非洲大陸走出來,在亞洲他們遇到了矮黑人,由於我們祖先長途跋涉戰鬥力爆表,所以毫無懸念的把矮黑人殺的一干二凈,僅僅在一些偏僻的島嶼上留下了一些矮黑人後裔。零星分布於菲律賓、馬來半島、泰國和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以及日本。
日本的這些矮黑人又叫阿伊努人。
明顯能看出來這些日本的原住民阿伊努人和安倍晉三這種亞洲黃種人長相不一樣,因為他們人種不一樣。
現代主體日本人來自東亞大陸的彌生人產生的,彌生人又叫渡來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日本主體民族是從東亞大陸遷移到日本島的。他們的祖先包括朝鮮人,居住在朝鮮的漢人。他們給日本帶去了鐵器文明。
現代日本人的主要祖先不是漢人,他們跟朝鮮人血緣更近,也和東北亞古代游牧民族關系密切,比如扶餘人。
D. 日本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根據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初亞洲大陸的早期居民渡海定居日本。這個時期日本的古代先民具有東南亞安達曼人的特徵,在種族上他們並非今天的東亞蒙古人種。日本學術界稱早期的日本先民時期為「繩紋時代」。
大約距今20000--7000年間來自亞洲的東亞蒙古人種陸續定居日本列島,這些人遷入的路徑多數經朝鮮半島到達今天日本九州島北部和本州島西南部,也有一部分是由東南亞經菲律賓群島、台彎群島琉球列島最後到達今本州島南部。來自南北的兩批人在九州地區融合並逐漸向東發展。在距今3500年左右逐漸融合成兩大族系,一支是南方的『熊襲人』,另一支是北方的『蝦夷人』。『熊襲人』就是今天日本主要人口大和族的直系祖先。『蝦夷人』則是今天北海道阿依努族的祖先。正是這一時期奠定了今天日本本土文化的基礎。史學界將其稱為「彌生時代」。
彌生時代大約延續了2000多年,其間日本列島上部落邦國林立,彼此兼並互相不統屬。到公元1世紀前後逐漸形成了以九洲島北部為中心的「出雲」與本洲島中部為中心的「日向」兩大邦國集團。兩集團經過近3個世紀的斗爭,終於由日向各邦發展形成的大和國完成了統一,這就是古日本的前身。
E. 日本人是怎麼來的
人種是史前時代的中國遷移過去的~~
最早的日本人是白種人(阿伊奴族)
後來被和族給趕到北海道去了~~
和族的血統很復雜,
最早是東北亞的游牧民族過去的,
後來又有中國江南一代的移民
(歷史上很多朝代各個地方都有人移民到日本的,多數為逃亡~)
以及朝鮮半島的移民到達日本列島後進行融合。
最後就成為了現在的日本人~~
從某種角度來講~樓主問得十分正確~- =
F. 日本人的起源是什麼
實際上,大和民族究竟形成於何時,先人來自於何方,在渺茫的史詩和紛紜的傳說中早已不可追尋。現在可以確定的是,早在公元前的某個時間,就開始了向日本的持續且不斷增長的移民遷徙。移民大抵是黃皮膚的蒙古人種,主要由來自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中南半島的印支人、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及漢人和朝鮮人混合形成。他們沿著朝鮮半島而下,渡過海峽,登上了這個位於東亞盡頭、曙光總是第一抹生起卻是火山密布的列島。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學人類學名譽教授鳥越憲三郎最早發表新說「日本人的發源地在中國雲南省」。
1984年2月23日,致力於社會人類文化研究的鳥越憲教授對外宣布:「對被認為是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泰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所有嬰兒的臀部有胎斑」。鳥越憲教授就這一發現又強調:「日本人在體質上所具有的胎斑淵源是雲南,這是一個旁證,證實這個地區是日本人的發源地。」
1988年9月,日本電視工作者同盟抵達雲南,其任務就是拍攝《日本人的起源》。
此後,日本學者們的推論又由「倭人起源於雲南」,進一步演繹為「倭人的祖先為雲南的少數民族」,其范圍與核心,基本圈定為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多種說法。
持「彝族說」的理由是,鳥越憲三郎、佐佐木高明和渡部忠世等專家到雲南考察後發現石林等地撒尼人(彝支系)的「火把節」,類似日本的「孟蘭盆節」,即在日本的紀伊半島,同一天也舉行「火把節」,而在日本南部紀伊半島的神戶、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表現最為集中的地方……
持「哈尼族說」的理由是,有日本人驚奇地發現,中國雲南的哈尼族與日本大和民族的信仰都具有相似的「萬物有靈」觀念,特別是在諸神中,日本族最有權威的「天照大神」和哈尼族的「阿匹梅煙」都為女性,亦同是太陽神;日本崇拜「穀神」並奉櫻花為國花,哈尼族也崇拜「穀神」,並視櫻桃樹、櫻桃花為神花……
「傣族說」的看法仍出於鳥越憲、佐佐木和渡部等位學者。對於被認為是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的少數民族,他們曾經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在所有嬰兒的臀部都有胎斑,同時,也在西雙版納傣族中發現了胎斑。所謂「胎斑」,是指在嬰兒臀部及腰、背和肩等各部分皮膚出現的青色斑紋。原因是在皮膚真皮上有黑色素細胞,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日本人恰有這一人種胎斑的類似性,而且在西日本九州、本州有許多人的血型是A型,這一點也與雲南和泰國內地相同……(《雲南日報·大觀周刊》2000年11月15日報道)
1996年開始,中國及日本的一些學者們組成「江南人骨中日共同調查團」,對中國江蘇省發掘出來的春秋至西漢時代(即公元前六世紀至公元一世紀)的人骨,及差不多同期出土的日本北九州及山口縣繩紋至彌生時代的人骨,進行了三年的對比研究。經過DNA、檢驗分析,兩者的排列次序某部分竟然一致,證明兩者源自相同的祖先。這就是說,日本人的祖先更確定為遠不止邊陲南疆的中國人。
中日兩國,不但同種,而且同宗。(日本《產經新聞》1999年3月19日報道)
據民間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為了尋求長生不老葯,曾派徐福率領3000名童男、童女,乘由50艘船組成的龐大船隊,東渡日本尋找長生不老葯。結果沒有找到,徐福想打道回府,有手下提醒他,你沒有完成皇上交辦的差事,回去只有死路一條,不如乾脆留下來,徐福一行就留下了。
這時的日本仍處在石器時代,大多數日本人蓄著長發,用繩結扎在頭頂,並用一條白布系在額頭上。直到今天,日本人還很喜歡在節日里將白布條系在額前。他們大多為黥面紋身的漁民,漁民們認為下海捕魚時紋身是誘惑魚的一種好辦法。女人們穿的衣服不過是一塊在頸部挖了個洞的布,就像墨西哥人的披風。人們性格平和,不會嫉妒。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一般一個男人可娶四五個妻子。日本人喜歡喝酒,像馬來人、印度人那樣用手抓取食物。那時他們沒有肉吃,通常吃魚、蔬菜和大米。據說當時徐福便發現日本人長壽,可以活到80到90歲,有的甚至活到100歲。他還發現他們在種稻和捕魚之外,還特別擅長巫術、預言、占星和用泥土占卜。
G. 日本人是什麼人種
日本人是蒙古人種,也就是我們說的黃色人種。
1、日本人主要由和族組成,在日本北海道亦有阿伊努族人居住。日本人雖然屬於蒙古人種,但卻是好幾個民族融合而來。另在北海道有2萬5千多阿伊努族人。屬蒙古人種東亞類型。使用日語,語言系屬未定,多數學者認為屬獨立的日本語系。受漢語影響極大。以東京話為標准語,在全國推廣。信仰比較普遍,流行多種宗教 。大乘佛教自6世紀經朝鮮傳入後,迅速普及全國。固有的神道教也很普遍,明治維新以後曾被定為國教,全國城鄉皆有神社。
炎帝
H. 日本人的起源
關於日本人的民族來源,尚無定論。在中國的古代典籍特別是《山海經》中有著若干記載。《山海經》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獻典籍之一,它記錄了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的山川地形地貌、物產和民族分布;
以及相應的歷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時期(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其中周朝文獻《海內北經》記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山海經》的其它篇章則記述著中國人多次向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跡。
大約從新石器時代日本島才開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從北方大陸移來的通古斯人,以後有馬來人從南方渡海而來,大約從公元前一千紀後半開始,就不斷有中國和朝鮮人移居日本。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公元前2世紀的日本,考古學上稱為繩紋式文化時代,使用石器、骨器,捕獵、捕魚,居住在豎穴中,出土有女性土偶。
(8)日本的人種是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日本基本信息:
東亞日本的基本居民。主體為大和族。另在北海道有2萬5千多阿伊努族人。屬蒙古人種 東亞類型。使用日語,語言系屬未定,多數學者認為屬獨立的日本語系。受漢語影響極大。
以東京話為標准語,在全國推廣。信仰比較普遍,流行多種宗教 。大乘佛教自6世紀經朝鮮傳入後,迅速普及全國。固有的神道教也很普遍,明治維新以後曾被定為國教,全國城鄉皆有神社。
同時受到明朝儒教、陽明學的深刻影響。很多人都有神、佛並重的雙重信仰,或同時兼信幾種宗教。一般在生育、婚姻、節慶等現實生活方面遵照神道教儀式;
對喪葬、祭祀、法事等方面則遵照佛教信仰。民間多流行祖先崇拜,信仰多神。基督教於16世紀40年代傳入日本,信徒約佔全國人口1%。此外還有新興宗教二、三百種。
I. 一文了解日本的人種起源
關於日本人的起源,網上有的說是徐福的子孫,也有說是武大郎的後代。這個問題就連日本人自己也尚未完全明白,大家竟然先給別人貼上了標簽。回歸理性,拋開這些神話傳說,從多方角度了解真相。
日本列島( 群島) 孤立在西北太平洋,距離亞洲大陸不算遙遠。因此,日本人的源頭基本確定是源於亞洲大陸 。
由日本學術界的研究闡明,現代日本人主要有三大祖先: 繩文人 、 彌生人 還有新發現的 古墳人 。所以說,現今日本人的形成就是這三個群體的混合。
那麼這三個人群是怎麼來的呢,如果你想了解日本大概的人類發展史,請往下看吧。
日本的 歷史 朝代:
一、遠古遺跡
日本最早在 38,000年前就 出現了「現代人」證據 ,並在那一時期開始陸續留下了一些遺跡,大多都集中在琉球群島一帶,這就是日本人的開始。
早期人類是如何到達日本的,由哪個方向遷徙過來,目前尚未有定論。大概有3條候選路線:1.從庫頁島到北海道的「北海道路線」。2.從台灣到琉球群島的「沖繩路線」。3.從朝鮮半島經對馬海峽到九州北部的「對馬路線」。
4萬~3萬年前早期人類到達的時候處於冰期,海平面大約在以下80米,庫頁島和北海道與大陸相連,所以北海道路線將是一條陸路。但是,其他兩條路線只能是海渡,需要航海技能。不管是哪條線路,目前證據都不夠充分。
前面有提到,3萬多年前的日本出土過不少的古人類遺跡,但由於酸性的土壤環境對古生物的降解,絕大部分情況人類遺骸難以保存下來。但也有幸運的情況。
在沖繩出土過2.7萬年前的「白保竿根田原人」(mtDNA:M7a),是日本考古史上保存最完好的早期人類,身高1.6米以上。他到底算不算日本人的祖先,目前還在研究之中。
此外也是在沖繩, 出土了約2萬年前的人類骨骸,分別有兩男兩女,剛出土估計年代是16000-14000年。男性身高1.55米,女性身高1.45米,牙齒磨損嚴重。在 1號(成年男性)的人骨中提取DNA進行分析顯示,港川人1號具有現代日本人、繩文人、彌生人中常見的祖先型基因。這表明港川人群體是日本人的遠祖。另一方面,在分析的2000多名現代日本人中,沒有繼承與「港川人1號」相同基因類型的直系子孫,說明港川人為現代人貢獻的只有常染。
二、繩文時代
指舊石器時代末期至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的陶器以繩紋為主要特徵。關於繩文時代的開始時間,學術界有不同的觀點,有1.6萬年前、1.3萬年前、1萬年前等多種說法。
繩文時代持續了1萬多年,繩文時代的人身材矮小,平均身高為1.5-1.6米,四肢精巧,行動靈活,他們的生活很艱苦,到3000年前左右,繩文人的人口估計達到了10萬。
繩文人主要的一些特徵, 濃眉大眼, 眉高目深, 厚唇大須,顎骨發達 ,今天很好保留這些特徵的是阿伊努人(也稱蝦夷人)。阿伊努人作為繩文人的直系後裔,曾經過著狩獵、捕魚和採集生活,今天他們主要在北海道地區。
1904 年身著傳統服飾的阿伊努人。婦女戴著頭巾,兩人還戴著項鏈,嘴巴周圍有紋身。人類學研究表明,阿伊努人與阿拉斯加原住民和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也反映了他們可能從北部進入了日本。
來自東京大學的研究,圖中顏色越藍,繩文的基因成分就越高;顏色越橙,渡來移民的成分就越高。與其他縣相比,沖繩縣的藍色比例是最高的,其次是本州東北部。(阿伊努人不在統計之內)
繩文時代的居民主要由舊石器時代的早期居民繼承過來。從舊石器時代開始,直至2000多年前的彌生時代之前,就一定陸陸續續有過不同的人群來到日本,他們都成為古代繩文人的祖先。因此,繩文人的來源肯定是多種多樣。
較晚來到日本的被稱為「渡來系繩文人」,他們在彌生時代之前就與「本土繩文人」融合,成為「新繩文」。值得注意的是,從考古上暫且未找到遺留的蹤跡來印證這種說法,但從古代繩紋人DNA中分析出一些成分,表明是不同來源。一些人認為,日本人里存在著韓國人都不怎麼存在的基因型,就是很好的說明。
繩文人、彌生人和現代日本人的母系線粒體DNA(mtDNA)對比。古代繩文人較常見的N9b,在今天日本人口中的比例低頻。
至於繩文人的父系類型,據推斷,早期繩文人主要由C和D兩大類型組成。他們之間到底誰先來到日本,目前還難下定論。
在實際的DNA考古中,從4個古代繩文人的樣本人,分析出了3個D1a2a1c1-Y12546和一個D1a2a*-M64.1。據說D1a2a-M64.1(舊M55)是舊石器時代人的標記,也是繩文人的標記。但在朝鮮半島也發現過D1a2a1- M116.1 ,一些人認為是近代從日本北移到朝鮮半島的。
三、彌生時代
大約在公元前 500 年,彌生人從韓國穿越到九州,帶來了一種以水稻種植和馬匹為基礎的全新文化。
關於渡來的彌生人是來自大陸的何處?金澤大學的研究人員,從彌生人的骨骼中提取了遺傳信息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彌生人擁有遼河流域等東北亞地區人類的遺傳特徵。這表明彌生人可能是來自東北地區的移民後裔。
彌生人平均身高比繩文人高出幾厘米。 他們有單眼皮、窄眼睛、低鼻樑和稀疏的胡須。 這些遷徙的彌生人最初定居在北九州和瀨戶內海附近,最終與繩文人混合,形成了那個時代的日本人。
始初彌生人的人口非常少,到後來他們的比例要明顯比繩文人高出許多。
為什麼渡來系彌生人的比例會變高呢?
常見的一種假說是,「渡來系彌生人帶來的傳染病導致繩紋人人口銳減」。世界上其它地區也發生過這種情況。還有其它說法是,彌生人擁有稻作文化,營養攝取充足保障了兒童低死亡率,人口增長率高。這兩點日而久之導致了比率的擴大。
四、古墳人
2021年的一 篇研究論文,提示了 現代日本的基因71%是來自古墳人, 因此,古墳人成為了日本人的「第三個祖先」。在此之前,所有人都錯誤地認為日本人只是兩種血統的混血,即「二重結構說」。此次的全新學說很快在日本引起了軒然大波。
古墳人與前兩者擁有不同的一些東亞人群遺傳特徵。古墳人的遺傳成分較接近今天中國的「中部人」,在很大程度上與漢族相似。日本的人種基本在古墳時代以後就定型了,沒有太大變化。
古墳人在公元3世紀左右就來到了日本,屬於魏晉時期。學者結合日本史發現,正是古墳人的出現日本才開始使用漢字。
五、現今日本人
現今日本人的父系(Y-DNA)結構。第一大成分為繩文血統顯著的 D1a2 。第二大成分是 O1b2 ,該類型在中國比較罕見,但在朝鮮半島很常見,所對應的應該是渡來系彌生人。第三大成分是單倍群 O2 ,這是中國非常主流的類型,因此對應的應該就是古墳人。
此外,有一個不應該被遺忘的類型,就是C單倍群。日本發現的 C 有兩個分支: C1a1 (又名C-M8,以前稱為 C1)和 C2a (又名C-M93,以前稱為 C3)。從3萬多年前第一批人類到達該地區以來,C1a1這種類型很可能就一直待在日本群島。
45,000 年前 C1a 在歐亞大陸中部分裂,一組向西前往歐洲,另一組向東前往日本。C1a2 在 舊石器時代的歐洲人很常見,今天在歐洲幾乎已經絕跡。C1a1 在沖繩(7%)、四國(10%)和東北(10%),但在北海道和九州似乎不存在。
日本人的母系(mtDNA)結構變化:
能確定屬於繩文譜系的母系型為N9b,G1b,M7a,D4h2(與彌生的D4不同),當然也有其它的類型。在繩文時代明顯占據主導地位的N9b,今天在大和日本人中只佔2%左右。另外, 今天在北海道和庫頁島以北的烏德蓋 人中 也有一些發現 。
彌生的譜系類型, 在對古代彌生人的 78 個mtDNA 樣本進行了測試。其中一半屬於單倍群D4,而 15% 屬於單倍群A,另外 15% 屬於單倍群B。其餘樣本由單倍群F、M8、N9a 和 Z 組成。即使今天的日本人中,彌生譜系的D4仍佔34%(不包含D4h2),比排在其後的7.5%多出一半不止,可以說是 傲視群雄了。
此外,還存在著非常有意思的情況。在日本發現 2% 的 M9 ,這是彌生或繩文樣本中尚未發現的血統,據推測,可能是古墳人帶過來 。更為罕見的單倍群 M12 僅占日本人口的 0.1%,尤其在中國海南島發現,但在中國大陸和韓國也很少見。同樣罕見的 M13 (0.2%) 主要存在於蒙古人、西藏人和一些西伯利亞民族,如雅庫特人和多爾甘人。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現代日本人中竟然有 0.5% 的單倍群 HV 。 HV 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譜系(約4萬年 歷史 ),典型的西歐亞標記類型,在中東地區及歐洲特別常見。在日本的出現可能與青銅時代的牧民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