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婚姻觀是什麼意思
❶ 日本人的婚姻觀
日本戰後憲法明文規定,男女在法律上、在社會和家庭里地位平等。但是在現實社會中,日本仍然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女性只能充當配角。男女平等仍是日本面臨的主要社會課題。
日本女性在參政方面處於落後狀態。在聯合國去年發表的涵蓋世界50個國家的「GEM指數」排名表中,日本居第41位。這一名次不僅與歐美工業發達國家相距甚遠,而且還不及許多發展中國家。「GEM指數」是衡量女性是否積極參加政治、經濟生活及決策過程的指數。
作為立法機構的日本參、眾兩院基本上是男性的天下。女議員在參、眾兩院各佔17.1%和7.5%。1990年之前,女議員的人數在參議院中所佔比例不超過10%,在眾議院則多低於2%。日本去年通過考試錄取的一級國家公務員中,女性佔16%。但在中央政府,級別越高,女性所佔比例就越小:一般職務佔34.2%,股長級別佔1.2%,科長級別佔1.2%。至於局長、副部長(省次官)級以及內閣中的女性,就屬於鳳毛麟角了。
在經濟領域,女性作為配角的情況也非常明顯。在5356萬被僱傭者當中,女性佔40%,其中大部分在服務業、商業、飲食業工作,而且僅有53%是公司的正式員工,近半數是合同工、臨時工、小時工、派遣工等,她們不僅工資收入低,而且工作極不穩定。在企業中,至今仍有許多女性不得不因結婚而辭去工作。在企業管理層中,女性地位與在政府里相仿,級別越高,女性所佔比例越小。
在教師隊伍里,女性的地位要稍高一些:小學女教師比例為65.1%,中學為40.1%,高中為23.7%。可是,一到大學,女性就越來越少了。女助教為20%,女講師為18.8%,女副教授為13.1%,女教授為7.9%。
「男人掙錢,女人持家」是日本家庭里男女分工的基本形態。在經濟上依附於丈夫是日本女性家庭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人們在電影中看到的男人一進門妻子就迎上去接提包、幫丈夫脫外衣小心伺候的情景目前雖已不多見,但是找一個職業穩定和收入豐厚的可靠丈夫仍是日本女性的基本婚姻觀。
1994年,日本政府決定設立「男女共同參加」辦公室、「男女共同參加」審議會及「男女共同參加」推進本部,此後還制定了《男女共同參加基本法》和《男女共同參加基本計劃》,今年又設置了「男女共同參加」會議和「男女共同參加」局,在推進男女平等方面採取了積極的步驟。然而,日本女性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配角地位尚未發生實質性的改變。日本女性的覺悟和社會地位的提高尚需時日
❷ 日本女性婚姻觀的變化及影響
【摘 要】舊時的日本婦女留給世人的印象是忍辱負重,必恭必敬的賢妻良母形象。傳統的婚姻認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過去的婦女將婚姻作為自己幸福的歸宿和終身的職業,認為婚姻可以提高自己的經濟水平和社會地位。但近來日本傳統的婚姻觀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女性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提高,當代日本女性的婚姻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本文將從日本女性的擇偶觀,婚姻生活觀,日本女性的社會地位提高以及產生該現象的原因等幾個方面入手,詳細分析日本女性婚姻觀的變化和發展。
【關鍵詞】擇偶觀,婚姻生活觀;社會地位;產生的原因
1. 日本女性的擇偶觀
[三高](日本女性擇偶是對男性提出的三個要求:高學歷,高收入,高身材)其實都和男性的外在資質有關,其中的[高學歷]和[高收入]兩者相鋪相成,可以說這兩個[高]代表了男性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擁有高學歷或是出身名牌大學,跨入政界或是進入大企業自然是沒有多大的問題,在社會地位上也就高人一等;社會地位的高低隨之帶動的便是收入的高低。[高身材]代表著男性的外表,畢竟"潘安面前出情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是,時下日本女性擇偶潮流似乎在朝[三低]的方向涌動。所謂的[三低]絕對不是[低][低收入][低身長]而是[低姿勢][低リスク][低依存]。
[低姿勢]是指男性對女性的尊重,即[レディ-ファ-スト];[低リスク]是指男性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也就是要有穩定的收入,即[資格保持者や公務員など安定した職業];[低依存]則是指男性婚後不會對女性過多的束縛,尊重對方的生活,給對方留有私人空間,即『束縛しない,お互いの生活を尊重』。
現代女性婚姻思想的改變,其中也有男性生存狀況改變因素的作用。過去的日本社會,男性工作幾年之後基本都能夠拿到養活一家老小的薪水。但是如今薪水和工齡之間的緊密程度已經大不如從前,養活一家老小就成了問題,晚婚和少子化的情況凸現出來。或者女性擇偶觀的改變也能反映出女性對於男性的理解。
由[三高]到[三低]還是一個很實在的舉措,倘若男方雖然在社會上是一個功成名就的肉,到家後卻成了[高姿勢][高依存]的人,夫妻天天吵吵鬧鬧的,也許會弄得得不償失吧。
另據[match.com(マッチ·ドット·コム)](match.com:全球最大的約會網站)的預測,可能今年日本女性的擇偶觀會由[三低]演變為[三手]。所謂的[三手]就是『手つだう(家事と育兒)』,『手を取り合うお互いの理解と協力』,『手をつなぐ(愛情)』。從[三手]來看,這是女性對男性內在資質更高的要求。三者都是安寧性內在的條件。
從[三高]到[三低]再到[三手],是女性對男性由外在向內質要求的變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了日本女性擇偶觀的成熟,也是對幸福的重新理解和把握。
2. 女性的婚姻生活觀
2.1 生活觀
日本的傳統觀念認為, 在日常的生活中,集體利益要高於個人慾望和利益,必要時個人的慾望和利益應當屈從於集體利益。這種文化差異性,在勞動者對所屬公司的忠誠心和歸屬感以及較強的集體主義觀念等方面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近年來隨著[リストラマ]的出現以及[終身僱傭制]的瓦解,日本的勞動觀念雖然發生了變化。但是這種傳統的勞動觀念依然根深蒂固。日本人生活觀念的改變,日本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現在,大多數的家庭都是夫婦和孩子的[核家族],由於丈夫一方工作繁忙,生活施加與家人各不相同,因此與家人各自吃飯,各自看電視的比比皆是,很多人由此導致與家人溝通減少,無法享受家庭所帶來的幸福和放鬆感,這樣一來與孩子的交流也就相對的減少,母親與孩子的交流也就相對的增加,母親成為了維系家庭的重要紐帶,在家庭中的地位也隨之提高。
隨著政治經濟 、文化教育地位的提高 ,日本女性的家庭觀 、婚姻觀發生相應的變化 。不願過早結婚而選擇獨身的職業女性在不斷增多 ,丁克家庭(丁克一詞為英文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的縮寫DINK,意即雙收入、無子女的家庭結構。)也比過去增多 。 1992 年 、1997 年厚生省就結婚和生養孩子問題對已婚妻子進行了第10次 、第11 次全國性調查 ,結果顯示,1992年贊成結婚後為了家庭犧牲一半自己的個性和生活方式的人47.6 %,5年後下降為34.7%。
其次,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社會分工不斷細化,原本由家庭承擔的諸多功能逐漸被不斷拓展的服務性行業所取代,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分擔了婦女所承擔的家務勞動,使婦女的自我空間得以大幅擴展 。同時,志願者團體 、婦女團體 、家長聯誼會 、學習會等各類社團組織的興起,擴大了婦女的公共生活領域,尤其為家庭主婦拓展了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 。在家庭內部 ,夫婦雙方共同當家作主已成為當今日本家庭的主要形式,妻子在家庭事務上的決策權也越來越大 。
2.2 婚姻觀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當代日本人的婚姻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結婚方式由戀愛結婚,相親結婚(みあい結婚),國際婚姻,不辦理手續的既成事實婚,(即成事實婚姻)以及雙方不影響對方工作與生活的分居婚,到如今大城市興起的「契約夫妻」(契約夫婦)的變化,可從中看到日本經濟的繁榮,衰退,工作壓力的增大,已對日本人的婚姻觀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改變了日本傳統的舊式婚姻方式,對日本的家庭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
日本人這種婚姻觀念的改變,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決與女性對於婚姻觀的改變。戰後的日本女性紛紛從舊式的、束縛自身發展的婚姻中走出,探求、構建起新型婚戀觀,新的家庭模式,可以說是女性意識的巨大飛躍,是女性社會地位提高的重要表現。這是社會進步的產物,但在很大程度上還要歸功於女性主義思潮的傳播和普及。正是在女性主義研究的理論指導下,當代日本女性才能在婚姻方面實現男女平等,提高 在 家 庭 中 的 地位。而且戰後的日本政府還實施了新的國策,日本新憲法規定了女性與男性一樣,享受教育權。工作權,日本女性的社會地位大大的提高,她們在很多方面以不遜於男性的出色表現,贏得了日本社會的承認,使得她們在婚姻大事上有了自主權。決定權,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而帶來了日本人婚姻觀的大改變。
2.3 離婚熱
舊時的日本婦女把婚姻當成一生的歸宿,並為之操勞一生,即使夫妻感情破裂了,也決不輕言離婚,為了子女或家人忍辱負重,將就著過一生。然而,隨著女性價值觀和婚姻觀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追求生活品質,注重精神生活的充裕,尊重自己內心的情感,一旦感情出現無法彌補的裂痕,就渴望自由而給自己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她們注重婚姻的實質內容,不願再像上輩人那樣,在不幸的婚姻中「湊合」過一生,於是涌現出一股股離婚熱潮 。
那麼離婚率為什麼會增加呢?這是因為女性參與社會的程度提高,由於經濟理由而對離婚感到躊躇的女性減少,加上現在社會對離婚的消極印象也有很大的變化。日本政府從30年前起對女性參與社會進行民意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的詢問對「如果對配偶感到不滿意,隨時可以離婚的觀點」怎麼看。根據日本厚生省1972年調查時的數據表現,當時,對這種觀點持贊同意見或者表示從某種程度可以理解的人只不過20%,但是到1998年到達54%,特別是30歲以上40歲以下的人當中有59%的男性和67%的女性認為,當配偶不滿意時可以離婚。從這一點看,女性對於離婚的顧慮反而減少了。
3. 社會地位
3.1 行業中的女性忌諱
在日本的很多行業中,尤其是一些傳統行業,對女性的排斥也是非常嚴重的。例如在日本制酒行業中就是如此,日本人對於「酒」近似於崇拜,認為酒是神靈所賜,是神聖的。所以,最初的「酒」是獻給神靈的聖潔之物。日本的制酒現場早晚都燈火通明,這是他們在向神靈祈願,祈禱制酒現場的平安,傳統上制酒工必須緊欲,遠離女色,害怕將女性的不潔傳到制酒現場,會引起神靈的不快,以至酒會變酸。
另外,在日本的隧道施工當中,也還仍舊存在著女性禁忌。有一種說法認為,山神是女性,如果女性進入隧道工地,山神就會認為自己的領地被同性侵犯而震怒,於是山林荒廢,隧道崩塌,事故頻發。同時,山神還守護著隧道工程中的作業人員,如果女性接近工地現場,山神會因妒忌而離開,不再去保護男人們,於是危險也會降臨到工地。1980年,國會女議員和大使夫人慾視察[青函トンメル](青函隧道)施工現場,被鐵路建設公司以「女性進入施工中的隧道,會引起山神的震怒」為由拒絕。
隧道中的女性禁忌起源於人們對大山的信仰。日本人認為山為神靈所有,不容許侵犯。盡管現在有些山中的神社,寺院由於關心旅遊收入而允許女性進入,可這在過去是絕對不允許的。
在現代社會,「男女平等」「男女同權」的呼聲越來越高漲,雖然還有禁止女性進入的「聖地」,還有不允許女性參加的祭祀活動等,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思想的進步,女性禁忌也在不斷的變化。例如,2001年7月,京都的[紙園祭]就在相隔300年後的今天允許女性登上了祭祀活動中的山行彩車[山ぼこ];在[青函トンメル]即將竣工的1985年,也允許了隧道施工人員的家屬近200人通過了隧道。
此與家人各自吃飯,各自看電視的比比皆是,很多人由此導致與家人溝通減少,無法享受家庭所帶來的幸福和放鬆感,這樣一來與孩子的交流也就相對的減少,母親與孩子的交流也就相對的增加,母親成為了維系家庭的重要紐帶,在家庭中的地位也隨之提高。
隨著政治經濟 、文化教育地位的提高 ,日本女性的家庭觀 、婚姻觀發生相應的變化 。不願過早結婚而選擇獨身的職業女性在不斷增多 ,丁克家庭(丁克一詞為英文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的縮寫DINK,意即雙收入、無子女的家庭結構。)也比過去增多 。 1992 年 、1997 年厚生省就結婚和生養孩子問題對已婚妻子進行了第10次 、第11 次全國性調查 ,結果顯示,1992年贊成結婚後為了家庭犧牲一半自己的個性和生活方式的人47.6 %,5年後下降為34.7%。
其次,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社會分工不斷細化,原本由家庭承擔的諸多功能逐漸被不斷拓展的服務性行業所取代,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分擔了婦女所承擔的家務勞動,使婦女的自我空間得以大幅擴展 。同時,志願者團體 、婦女團體 、家長聯誼會 、學習會等各類社團組織的興起,擴大了婦女的公共生活領域,尤其為家庭主婦拓展了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 。在家庭內部 ,夫婦雙方共同當家作主已成為當今日本家庭的主要形式,妻子在家庭事務上的決策權也越來越大 。
2.2 婚姻觀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當代日本人的婚姻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結婚方式由戀愛結婚,相親結婚(みあい結婚),國際婚姻,不辦理手續的既成事實婚,(即成事實婚姻)以及雙方不影響對方工作與生活的分居婚,到如今大城市興起的「契約夫妻」(契約夫婦)的變化,可從中看到日本經濟的繁榮,衰退,工作壓力的增大,已對日本人的婚姻觀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改變了日本傳統的舊式婚姻方式,對日本的家庭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
日本人這種婚姻觀念的改變,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決與女性對於婚姻觀的改變。戰後的日本女性紛紛從舊式的、束縛自身發展的婚姻中走出,探求、構建起新型婚戀觀,新的家庭模式,可以說是女性意識的巨大飛躍,是女性社會地位提高的重要表現。這是社會進步的產物,但在很大程度上還要歸功於女性主義思潮的傳播和普及。正是在女性主義研究的理論指導下,當代日本女性才能在婚姻方面實現男女平等,提高 在 家 庭 中 的 地位。而且戰後的日本政府還實施了新的國策,日本新憲法規定了女性與男性一樣,享受教育權。工作權,日本女性的社會地位大大的提高,她們在很多方面以不遜於男性的出色表現,贏得了日本社會的承認,使得她們在婚姻大事上有了自主權。決定權,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而帶來了日本人婚姻觀的大改變。
2.3 離婚熱
舊時的日本婦女把婚姻當成一生的歸宿,並為之操勞一生,即使夫妻感情破裂了,也決不輕言離婚,為了子女或家人忍辱負重,將就著過一生。然而,隨著女性價值觀和婚姻觀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追求生活品質,注重精神生活的充裕,尊重自己內心的情感,一旦感情出現無法彌補的裂痕,就渴望自由而給自己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她們注重婚姻的實質內容,不願再像上輩人那樣,在不幸的婚姻中「湊合」過一生,於是涌現出一股股離婚熱潮 。
那麼離婚率為什麼會增加呢?這是因為女性參與社會的程度提高,由於經濟理由而對離婚感到躊躇的女性減少,加上現在社會對離婚的消極印象也有很大的變化。日本政府從30年前起對女性參與社會進行民意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的詢問對「如果對配偶感到不滿意,隨時可以離婚的觀點」怎麼看。根據日本厚生省1972年調查時的數據
表現,當時,對這種觀點持贊同意見或者表示從某種程度可以理解的人只不過20%,但是到1998年到達54%,特別是30歲以上40歲以下的人當中有59%的男性和67%的女性認為,當配偶不滿意時可以離婚。從這一點看,女性對於離婚的顧慮反而減少了。
3. 社會地位
3.1 行業中的女性忌諱
在日本的很多行業中,尤其是一些傳統行業,對女性的排斥也是非常嚴重的。例如在日本制酒行業中就是如此,日本人對於「酒」近似於崇拜,認為酒是神靈所賜,是神聖的。所以,最初的「酒」是獻給神靈的聖潔之物。日本的制酒現場早晚都燈火通明,這是他們在向神靈祈願,祈禱制酒現場的平安,傳統上制酒工必須緊欲,遠離女色,害怕將女性的不潔傳到制酒現場,會引起神靈的不快,以至酒會變酸。
另外,在日本的隧道施工當中,也還仍舊存在著女性禁忌。有一種說法認為,山神是女性,如果女性進入隧道工地,山神就會認為自己的領地被同性侵犯而震怒,於是山林荒廢,隧道崩塌,事故頻發。同時,山神還守護著隧道工程中的作業人員,如果女性接近工地現場,山神會因妒忌而離開,不再去保護男人們,於是危險也會降臨到工地。1980年,國會女議員和大使夫人慾視察[青函トンメル](青函隧道)施工現場,被鐵路建設公司以「女性進入施工中的隧道,會引起山神的震怒」為由拒絕。
隧道中的女性禁忌起源於人們對大山的信仰。日本人認為山為神靈所有,不容許侵犯。盡管現在有些山中的神社,寺院由於關心旅遊收入而允許女性進入,可這在過去是絕對不允許的。
在現代社會,「男女平等」「男女同權」的呼聲越來越高漲,雖然還有禁止女性進入的「聖地」,還有不允許女性參加的祭祀活動等,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思想的進步,女性禁忌也在不斷的變化。例如,2001年7月,京都的[紙園祭]就在相隔300年後的今天允許女性登上了祭祀活動中的山行彩車[山ぼこ];在[青函トンメル]即將竣工的1985年,也允許了隧道施工人員的家屬近200人通過了隧道。
❸ 日本女生不願意和同齡男生戀愛,她們的婚戀觀到底是什麼樣的
日本女生不是不願意和同齡男生戀愛,而是不願意和男生戀愛了,這導致了日本整個社會結婚率整體下降,新生嬰兒比例也逐年下降,老齡化嚴重,這已經嚴重影響到日本經濟發展了,據了解,導致日本女生不想戀愛,不願結婚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幾點:一、超信息化的社會,讓女生情感有更多的選擇
現在我國也逐漸往這方面傾斜,互聯網的普及讓我們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事,而各大網路公司為了爭奪用戶,更是不斷推出各種各樣的軟體,以增加用戶的黏性,各種社交APP的出現更是讓日本女性用一部手機便可交到各種朋友,再加上日本漫畫文化的影響,女性不戀愛,不結婚生活依然精彩。
無論男女,日本人都是偏向喜歡母親並且依賴她,新時代的日本女性會覺得跟母親呆在一起很舒服很有趣,相比之下她們會討厭父親和男友,既然跟男友呆在一起不舒服,那又何必去找呢。
❹ 80%的日本男人離婚後為啥不要孩子,沒有傳宗接代的觀念嗎
現在80%的日本男人離婚後,之所以不想要孩子,是因為他們想要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自己的事業和愛好之上,並不是沒有傳宗接代的觀念,而是他們國家的傳宗接代的觀念不強,並沒有中國人傳宗接代的觀念那麼深。對於現在很多人來說,結婚的下一個目的就是要傳宗接代,但是對於日本男人來說,他們的觀念並不強,並且很多人離婚後喜歡做著自己的事情。
總而言之,日本的男人對於傳宗接代的觀念是比較弱的,父母比他們還要急也無濟於事。但是他們卻會認真的對待自己的感情,並且寧願單身也不會強求。
❺ 日本人的婚姻觀念比較保守嗎
「男人掙錢,女人持家」是日本家庭里男女分工的基本形態。但是找一個職業穩定和收入豐厚的可靠丈夫仍是日本女性的基本婚姻觀。 婚後女性會非常注意自己的名節
❻ 日本人是怎麼結婚的,日本結婚奇特的婚俗
每個國家結婚的方式和習俗都是不一樣的,而一個國家當中不同的地區的風俗習慣也會有區別,有的人可能會嫁給國外的對象,但是需要提前熟悉對方結婚的流程等。日本的婚禮儀式和婚俗習慣也有很多種。那麼,日本人是怎麼結婚的?日本結婚奇特的婚俗有哪些?
日本人是怎麼結婚的
日本婚禮儀式大致分為神前式,教會式,佛前式三種。
神 前 式
"神前式",即 "神靈前的婚姻",這是日本的傳統婚禮。
神前式結婚儀式起始於日本室町時代,這種婚禮風格興起於二十世紀初的日本精英階層,戰後更廣泛地傳播到全國各地,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一直是日本最流行的婚禮類型。
教會式
教會式婚禮也是目前日本最受歡迎的婚禮儀式。新人們身穿西式禮服、潔白婚紗在教堂里向上帝宣誓成婚。這與西方典型的儀式相似,也是最常見的形式。
佛前式
除了神前式,還有一種“佛前式婚禮”適合喜歡傳統婚禮形式的新人。它和神前式不同的點在於舉辦地從神社換成了寺廟。傳統的儀式也變味授予念珠和燒香敬香。
日本結婚奇特的婚俗
第一是,日本女性出嫁的時候,是穿一身白衣的。 要知道在國內結婚,當天是要穿上紅色的非常喜慶的衣服的,意味著紅紅火火、喜慶洋洋。但是在日本卻是不一樣的,日本女性是穿一身白衣的,這身白衣在日本叫做“白無垢”,穿上這身衣服就是代表自己和青春說再見,迎接新一段人生。等到結婚第三天的時候,新娘這時就會換上喜慶的衣服。
第二是,日本新娘出嫁之前,新婚之夜的前一天,要把眉毛全部剃掉,這樣會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 在當地人的觀念中,如果妻子在新婚之前剃掉眉毛的話,就是代表新娘會對新郎一心一意,白頭偕老。而剃掉眉毛也更加容易化妝,勾勒出比較好看的眉。
第三個,我覺得國人是難以理解的,那就是把自己的牙齒塗黑。 在日本人的觀念中,結婚的時候把牙齒塗黑是美麗的一種體現,相信很多國人都沒有聽說過吧,把牙齒塗黑也算是美的一種體現,這應該是在非洲某些部落才會有的習俗。
日本婚禮流程
1、入場: 主祭人及祭事人、媒人夫婦、新郎新娘以及參與者,先漱口洗手後進入會場。新郎新娘坐在神前正面、媒人夫婦坐其後面,兩家親屬分兩邊就坐。
2、開場致辭: 由司官向全體人員宣告開始進行婚禮儀式。
3、修凈之儀: 由司官指示全體起立,接受祭事人誓詞並以大麻凈身。
4、獻餐之儀: 向神供奉山珍海味。
5、奏上祝詞: 由主祭人在神前念祝詞,全體人員起立祈念。
6、誓杯之儀: 由祭事人向新郎新娘供神酒,新人在神前交換酒杯誓為夫婦。
7、交換結婚戒指: 原來的儀式中沒有,但近年來被列入神前婚禮儀式中。
8、奏上誓詞: 由新郎在神前宣讀誓詞。新娘與新郎並列而站,新娘接受丈夫的姓作為自己的新姓。此時全體人員起立聆聽兩人的誓詞,祈禱兩人的未來。新郎念完後將誓詞獻在神前。
9、供奉神木: 主祭人向神供奉神木行禮後,新郎新娘也一同供奉神木並行禮,接著媒人夫婦供奉神木行禮,在場其他人員也同時行禮。
10、親屬杯之儀: 祭事人將神酒獻給兩家親屬,兩家人共飲以此鞏固親屬關系。
11、主祭人祝詞: 當儀式結束之前,主祭人祝福兩人的婚姻,祈禱新婚夫婦擁有美好前途,同時祈禱兩家繁榮。
12、退場: 司官宣布婚禮儀式結束,主祭人、祭事人退場,接著所有人員按順序陸續退場。
❼ 日本女性婚姻觀
以前日本的女性婚姻觀啊,就是相夫教子,以前在那邊女性的地位很低,所以很少有女強人這種說法,但是也有,因為女強人一般都是嫁不出去的。結了婚以後,女性一般就不會去上班了,在家裡帶孩子,做飯,做家務,看自己喜歡的明星的演唱會,她們把看過的明星的演唱會當成自己一生中最驕傲的事哦!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當代日本女性的婚姻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擇偶條件更是五花八門,一部分女性,尤其是經濟能力較強女性的擇偶條件越來越高,甚至可以說苛刻得近乎「完美」,或者乾脆就不想結婚;有的則簡單的多,甚至只需要對方為自己提供一個住處即可;更有甚者,只要求對方能夠滿足自己的性需求,而不管其他條件。經濟能力較差女性的要求則簡單的多,不管對方條件如何只要不大於35歲並擁有自己的住房就願意嫁給他。現在,日本女性流行著「吃飯要吃中國餐,結婚要找中國男,法國情人早無戲,美國房子不靠邊。」的順口溜。意思是,世界經濟不景氣,日本女性已無暇去找法國人談情,美國的房子已成為過去式。其原因就是,在日本,中國的男子越發吃香,受到的日本女子的青睞。2008年日本女性與中國男子結婚的達一千五百多對,比頭年增長百分之三十,創歷史新高。舊時的日本婦女留給世人的印象是忍辱負重,必恭必敬的賢妻良母形象。傳統的婚姻認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過去的婦女將婚姻作為自己幸福的歸宿和終身的職業,認為婚姻可以提高自己的經濟水平和社會地位。但近來日本傳統的婚姻觀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女性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提高,當代日本女性的婚姻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本文將從日本女性的擇偶觀,婚姻生活觀,日本女性的社會地位提高以及產生該現象的原因等幾個方面入手,詳細分析日本女性婚姻觀的變化和發展。現在
1. 日本女性的擇偶觀
[三高](日本女性擇偶是對男性提出的三個要求:高學歷,高收入,高身材)其實都和男性的外在資質有關,其中的[高學歷]和[高收入]兩者相鋪相成,可以說這兩個[高]代表了男性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擁有高學歷或是出身名牌大學,跨入政界或是進入大企業自然是沒有多大的問題,在社會地位上也就高人一等;社會地位的高低隨之帶動的便是收入的高低。[高身材]代表著男性的外表,畢竟"潘安面前出情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是,時下日本女性擇偶潮流似乎在朝[三低]的方向涌動。所謂的[三低]絕對不是[低][低收入][低身長]而是[低姿勢][低リスク][低依存]。
[低姿勢]是指男性對女性的尊重,即[レディ-ファ-スト];[低リスク]是指男性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也就是要有穩定的收入,即[資格保持者や公務員など安定した職業];[低依存]則是指男性婚後不會對女性過多的束縛,尊重對方的生活,給對方留有私人空間,即『束縛しない,お互いの生活を尊重』。
現代女性婚姻思想的改變,其中也有男性生存狀況改變因素的作用。過去的日本社會,男性工作幾年之後基本都能夠拿到養活一家老小的薪水。但是如今薪水和工齡之間的緊密程度已經大不如從前,養活一家老小就成了問題,晚婚和少子化的情況凸現出來。或者女性擇偶觀的改變也能反映出女性對於男性的理解。
由[三高]到[三低]還是一個很實在的舉措,倘若男方雖然在社會上是一個功成名就的肉,到家後卻成了[高姿勢][高依存]的人,夫妻天天吵吵鬧鬧的,也許會弄得得不償失吧。
❽ 明治初期 中期 末期 日本人的婚姻觀分別是怎麼樣的
明治初期:「婚姻當做生活手段的婚姻觀」為概括,只是因為維新過後的大混亂中,從種種只好中解脫出來的人們雖然追求自由的婚姻,謀求自製的呼聲高漲,但由於生活的苦困,人們還沒有建立起近代特徵的婚姻觀。
明治中期:由明治十六年到明治三十年的事件構成,這一時期,國際開始對結婚和離婚進行全國性的統計,另外一方面,掀起了反對明治初期一切西洋化的風潮,是一個宣揚國粹的反對浪潮強勁的時代,政府和領導者公然承認公娼和納妾,另外,多種原因導致明治中期的社會成為一個不重視婚姻,離婚多發的社會,總而言之,這時的婚姻觀是「混亂與後退」的婚姻觀
最後明治後期,這一時期先後出現了《金色夜叉》和《不如歸》兩篇文學作品,是全國數十萬男女受到沖擊並得到很高的評價。漸漸的,識字階層的那種不正常的夫妻心態受到了這些成熟文字的震撼。換言之,這一時期出現了愛的啟蒙這樣的婚姻觀
從婚姻中的各種態度上我們可以看到,明治時期的日本是一個輝煌的躍進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令人窒息的,甚至充滿悲慘的激烈的時代,男與女 夫與妻之間在權力和地位上都有著天與地一樣的明顯差別
❾ 日本女人對婚姻忠誠嗎
日本女人對婚姻忠誠呀,對婚姻忠心耿耿,家庭觀念很深,對丈夫無微不至。
❿ 日本女性婚姻觀的變遷
日本女性的婚姻觀,大致有以下變化;
1,以前,日本女性因為沒有經濟地位,結婚就是為了找一個飯碗,現在隨著經濟地位的提高,不用依賴任何人,一個人可以過得無憂無慮。
2,因為經濟地位的提高,日本女性把婚姻已經看得不是很重要了。所以大多數人選擇同居。
也是因為物價高,生活壓力大, 很多人結了婚,也不想生小孩。
生小孩;1要放棄工作,做全職主婦,
2想邊帶孩子,便工作那時不可能的。接送孩子時間上配合不上。
3日本老人很多都不願意幫忙帶孫子。
3,選擇對方年齡;以前都是選擇比自己大的男性。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
物價的上升,考慮長久一點的話,現在流行找比自己小5倒10歲的男性。
因為女人最多可以工作到45歲-50歲左右。到女的不能工作了,男的還可 以 工作,養家。
4,現在的女性,都活的特別有個性。 有稜角。不願意為任何事情而委屈自己。 而且整個社會對於離婚,也習以為常了。 不會再被別人鄙視。
影響;
對社會的影響太大了, 你想啊,女性不結婚,不生孩子,沒有後繼之人了!
現在日本已經到了老齡化社會了。沒有年輕人繳納養老保險, 老年人的退休金只能是社會,國家負擔了。 況且日本的退休金是一把找齊的。
以上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