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什麼能得到人民尊重
A. 請問日本人在世界各地都受到歡迎,尊敬的國家嗎
你談的是中日差異吧,其實原因很復雜很難完全解釋清楚。首先說為什麼外國人不恨日本人,第一日本二戰造成傷害的主要地點在亞洲,傷害最深的是中國,西方國家承受傷害最大的是美英,但是就結果而看戰爭讓美國收益遠大於付出,所以美國不恨,至於英國損失的大多是殖民地的人民(東南亞)本土損失可以忽略,所以英國不恨,其他國家沒受什麼損失所以談不上恨,但是在韓國很多人還是恨日本人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韓國沒有像中國這樣刻意宣傳日本的侵略所以仇恨值也在下降,其次日本在戰後的發展使得他有了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當精緻的日本產品輻射到了世界各地後為其帶來了良好的聲譽,你所說的尊重我是這么理解的外國人信服日本人的實力但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倒是不一定,因為尊重是需要人與人之間交往才能形成的。至於中國和日本美國的矛盾這個就更大了,淺顯一點談,中國在二戰中付出巨大,但是戰後大陸基本沒什麼收益,國民黨收獲了聲譽(聯合國五常)但是也遠抵不上損失,加上二戰後美國確實縱容了日本戰犯為後來的中日矛盾埋下了伏筆,中日矛盾其實是90年代以後才明顯化的,一方面是因為日本在經濟上發達後謀求大國地位與中國沖突,另一方面是中國崛起了需要走出國門昭顯實力的一個借口,所謂的領土問題寸步不讓只是個借口,和俄羅斯確定東北邊境的時候黑瞎子島還不是分了部分出去。中美矛盾則是階級問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和第一強國和第二強國的沖突問題的綜合體,地位是相對的,中國冒頭了美國必然會相應下降,所以美國要打壓中國。至於外國人不喜歡中國人,也不簡單的是因為素質問題,但是個人認為素質問題確實佔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因為現階段出國給外國人留下映像的大多數是60後70後,他們長大的那個年代由於中國發展落後受教育水平嚴重不足,所以很多人對於文明禮貌遵守不足,與其說是他們的問題不如說是時代的過錯,相信你們這一代會好很多的。另一方面和國人與外國人風俗不同也有影響,我們沒能入鄉隨俗,自然給人不好的映像。——全部手打原創,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B. 日本為什麼這么強大值得國人學習的是什麼
通過我對日本人的了解,日本是一個以他人為中心的民族,做什麼事先考慮是否妨礙了別人,是否影響了別人,所以很遵守公德,而且很有禮貌,很少有人在大廳廣眾之下,大聲喧嘩,打電話時,盡量用最小聲音,很講衛生,不亂吐痰,亂扔垃圾,夜裡很少有人卡啦OK。
中國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民族,凡事只考慮自己,不考慮是否影響他人,不遵守公德,大庭廣眾之下隨地吐痰,大聲喧嘩,用粗話臟話罵人,不講禮貌,而且把這一切視為豪爽,大氣,自以為美 。
比如在國際機場的大廳里,看到各國的旅行團,我們來從中分辨出中國人、日本人。假如,十個人的團隊。一個人在說,其他人都在聽著,不時笑而作答的,肯定是日本人,十個人中,八九個人都在大呼小叫的,一邊聽,一邊四下里張望的,不用說,是中國人。
日本文化是集團主義的文化,日本人尤其重視集體優先的性格。他們服從集體,向集體妥協,希望把自己融入集體。為此,他們不惜犧牲自己的個性。所以,代表集體的一個人在說話,九個人洗耳恭聽,即使有不同意見,也要先聽,然後配合集體行動。即使說話的人不是代表,不喜歡強調自我主張的日本人,也會把話聽完的。中國人有能夠控制自己感情的「成熟」。中國人能夠故意裝糊塗,不斷確認自己的位置,從而控制自己的個性,這就是「明哲保身」哲學。而有不時裝裝傻的智慧。所以,五六個人說,其他人一邊參加談話(或裝出參加的樣子),
一邊環顧四周。 問題是環顧四周的行為。中國人無論到哪兒,都有環顧四周的習慣遠在異國他鄉,也是積習不改。在日本生活,就可以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日本是狹小的島國……」或「因為是有島國德行的日本人……」在與外國人接觸的時候,只有日本人才時時意識到本國的國土。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國民性和民族氣質的形成是與這個國家的地理環境以及與此相關的歷史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的。其正面的表現,我們可以舉出細致認真、精密准確等,日本人對工作的責任感和優良的產品——質量,還有新干線准確的停發車時刻,在世界上都首屈一指。無論做什麼事都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精益求精,這是日本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大國的根本保證。 但是,日本人總是生活在緊張的環境里,心裡的那根弦始終綳得很緊,所以不信任他人是與生俱來的性格特徵。外國留學生批判「很難和日本人交朋友」。日本人在旺盛的好奇心的驅動下,貪婪地吸取外國文化「好的東西」,巧妙地使其改良成本國的文化。從古代到近代通過朝鮮半島引進中國文化,明治維新後引進西歐文化,現代引進美國文化,日本的文化發展史就是成功引進吸收外國文化的歷史。中國和日本形成鮮明對比。大地無限寬廣,長江黃河浩浩盪盪,與中國的廣闊的疆域相符的是中國人大多具有大度、悠然自適、不拘泥於一時一事的性格特徵。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被稱為中華文明,在東亞亦建立了無與倫比的華夏文明世界,所以一直有作為中央文化根據地的自豪感,大國優越意識極強。這種「大國意識」和當年絕對強大的中華文明,其影響不僅局限於朝鮮半島和島國日本,這種作為文化輸出國的優越感,今天也還存在於很多中國人的心中。如果我們把日本文化界定為專門接受外國文化和中國文化影響的「接受文化」,那麼,中國文化則是「給予文化」。中國人今天也還經常稱日本為「小日本」。
正因如此,中國人的假大空居多,日本人擅長精細恭。
我們這一代人究竟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看日本這個國家,來看日本人?這是一個挺難回答的問題。特殊的成長經歷讓我們對日本有著比較復雜的心理。
小時候,第一次看《小兵張嘎》《地道戰》的時候,我們也許還在哼著《鐵臂阿童木》的主題歌。我們在模仿葛優他爸演的日本鬼子說話的時候,山口百惠和高倉建也正在塑造我們心中對男性女性最初的審美。學校包場去電影院看《南京大屠殺》的時候,自己卻也許還正收集著《聖鬥士星矢》的貼畫。第一次聽到「靖國神社」這四個字的時候,《東京愛情故事》也正陪著我們度過最艱苦的一段學生生活……
今天,從手機到汽車,從物質到文化,來自日本的點點滴滴,滲透著我們的生活,但打開郵箱,卻能看見號召大家抵制日貨的郵件。開車的時候一抬頭還能看到前車的後屁股上赫然寫著: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究竟什麼是日貨?
隨便出一道考試題:下面的中文詞語里哪一個是來自日語的外來語。
服務、組織、紀律、政治、革命、黨、方針、政策、申請、解決、理論、哲學、原則,經濟、科學、商業、幹部、後勤、健康、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封建、共和、美學、美術、抽象、邏輯,證券、總理、儲蓄、創作、刺激、代表、動力、對照、發明、法人、概念、規則、反對、會談、機關,細胞、系統、印象、原則,參觀,勞動、目的,衛生,綜合,克服,馬鈴薯
答案:統統都是,全部來自日語。沒想到吧,其實,來自日語的中文還遠遠不止這些,數不勝數。隨便舉例,「經濟」在古漢語里的意思是「經世濟民」,和現代漢語的「經濟」沒有任何關系,這是日語對 Economy的翻譯。「社會」在古漢語中是「集會結社」的意思,日本人拿它來翻譯英語的Society。「勞動」在中國的古義是「勞駕」的意思,日語拿它來譯英語的Labor。 「知識」在古漢語里指的是「相知相識的人」,日語拿它來譯英語的Knowledge。而我們又統統把它們變成了中文。試問想抵制日貨的朋友,這些日貨詞語你也抵製得了嗎?中國近代的孫中山,魯迅,陳獨秀,李大釗們無一不是在日本學習生活,把更先進的理念和思想帶回當時落後的中國.這些人的思想,文化,你也能抵製得了嗎?作為一個做電視的人,我還想說:今天你看的所有中國電視全部都是用日本的攝像機,編輯機製作播出的。這個,你抵製得了嗎?
尊重並熟悉歷史的人會告訴我們:中國的確當過一次日本的老師,而日本卻曾兩次走在我們的前面。古代社會,隋唐開始中日有來往,中國比日本更早進入文明社會,遣唐使們虛心來到中國。(中國的電影人們不妨也拍拍遣唐使的題材,說說中日的友好淵源)
然而,在近代,日本明治維新後,迅速強大。甲午戰爭,日本不但戰勝了中國,之後更是擺脫了西方對日本的控制。遠遠的走在了中國前面。迅速崛起的日本給當時的整個東方世界帶來了希望,成為亞洲國家擺脫西方控制,獨立崛起的樣板。當時的交通不便,中國人向西方直接學習難上加難。向日本學習成為唯一選擇,像李大釗,陳獨秀,孫中山這樣的中國政治和知識精英們,紛紛東渡日本學習探索中國自強的道路,有的甚至把日本作為自己的基地。當然,二戰期間,日本對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這是中華民族永遠不會忘記的,也是日本必須永遠銘記在心的。我們決不允許任何人篡改這段歷史,顛倒是非黑白。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二戰之後,日本在一片廢墟上又一次崛起,從零到一萬。七八十年代,中國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日本又一次成為我們市場經濟的老師。從賠款到投資,中日的貿易也成就了中國今天的繁榮。我們那時候雖然還小,但也應該依稀記得:中日關系當時是非常的好,可以稱作是蜜月期。只是進入九十年代,日本的一些政客們可恥行徑才讓我們似乎遠離了日本。從中日建交開始,日本的首腦,有過一次次的道歉和謝罪。只是到了小泉這幾代領導人才出現了傷害中國人情感的劣跡。我們不能為了幾個胸懷叵測的日本政治野心家,幾股落後可悲的日本政治勢力,而忘記中日友好的千秋大計,忘記了從周恩來田中角榮開始的,幾代中日領導人苦心經營的中日友誼。中日那段痛苦的歷史,也只是中日交流兩千年裡的一段陰影,不是全部。未來,更長。
我們不能只念叨著中文是日語的祖宗,恨不得連日本人都是當年秦始皇那找不到長生不老葯的三千童男童女的後代,而忘記甚至根本不知道日本對中國的貢獻。承認別人的長處,並不意味著妄自菲薄,相反,這是自信的表現。我們從學校走向社會,在工作中,父母師長常會教育我們:看一個人要多看他的優點。對一個人尚且要多看優點,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應如此,不能以偏概全。前一陣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在北京簽名售書,竟然還有人打著反日的旗號抗議。這是中國人的尷尬,這樣的做法,毀的是中國人自己的形象。但願我們這一代,在聲討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的可恥行徑之後,也不會忘記回家去聽聽小澤征爾的音樂;在痛斥完東京市長石原生太郎的反華言論之後,也還會去翻翻,村上直樹的小說...
強大與偉大
李連傑主演的《霍元甲》是一部讓我感動得夜不能寐的電影。最重要的原因是,影片回答了一個今天無數中國人,特別是正在國際化的中國青年人思考的問題:今天的我們,究竟該以什麼樣的眼光和胸懷來看自己,來看世界。影片中,在被列強瓜分中國的大背景下,霍元甲走上擂台,面對生死狀,第一句話卻是:「在擂台上以命相搏,是中國人歷來的陋習,可是我們有另一種傳統,叫做以武會友」。在那樣屈辱的背景下,一上來還能先反省自身的不足,然後再不卑不亢的面對強大的對手,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的自信!霍元甲戰勝每一個對手,都不光是用武力讓對方屈服,而是用自己的風范讓對方心服口服。他的目的,不是讓別人輸,而是讓別人「服」。服並不意味著誰喊誰一聲大哥,服意味著得到他人發自內心的尊重,意味著用人格的魅力去融化他人的偏見和執拗,用人性的光輝去照亮他人內心不曾見過陽光的角落。
影片對日本人的描述也是一分為二,非常客觀。和霍元甲比武的日本武士光明磊落,對霍元甲敬佩由衷,而策劃毒害霍元甲的日本商會會長卻是一個陰謀家。日本武士最後痛斥日本會長為了自己的賭局而侮辱了日本的榮譽,給日本人帶來了恥辱。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也大大方方的在日本放映,而且並沒有日本人說它醜化了日本人的形象。霍元甲在臨死前,徒弟們怒不可遏,要去報仇。而他對徒弟們是這樣說的:「你們要做的不是去報仇,仇恨只能生出更多的仇恨。我不想看到仇恨。最重要的是——強壯自己」。歸根到底,還是要自強不息,自身的強大才是最硬的道理。短短的幾句話,凝聚了無數中國乃至世界,人類歷史的經驗教訓。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祖先們,也是用這樣的胸懷,來這樣期許我們這些後來人的。我們應該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這才是一部每個中國人都值得看的電影。
今天的中國,盛事空前,已經以強大的實力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世人共曉的事實,這也是你走遍世界,所有的外國人都會告訴你的,並不需要我們提供更多的證明。也沒有人會因為我們少踢進了幾個球,少拿了幾塊金牌,或是少了幾句過激的言語和行為,而覺得我們軟弱。強大,靠的是實力,但是,偉大,靠的是胸懷.我們不妨問問自己,也問問周圍所有罵小日本的朋友,去過日本嗎?有過日本的朋友嗎?答案大多是No. 我自己原來對日本的印象也不好,但捫心自問,除了那段歷史之外,也大都是道聽途說,沒去過日本,沒有一個日本朋友,甚至也沒有采訪過幾個日本的政要和企業領袖.如果是一個美國人,從未來到過中國,沒有中國朋友,而只是在媒體上看了一些有關中國的不良言論,就斷言中國不好。我肯定不能接受.我會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你對中國人一無所知,你憑什麼做這樣的判斷?而我們對日本就了解嗎?日本是一個離我們最近,但卻最不了解的國家。我們大多數青年人可能對歐美的了解遠勝於對日本的關注。當然,日本不是一個容易了解的國家,日本人也的確存在著兩面性。但從一個第三者的角度來看,日本並不比中國更難了解。問題不是可不可以了解,而是我們願不願意去了解。(本尼迪克特著的《菊與刀》,賴孝爾寫的《日本人》,都是非常精闢的著作)
凡是來過中國的外國朋友,幾乎無一例外的對我說中國要比他們想像中的精彩的多,優秀的多。一次中國之行,往往會改別他們許多從小積累的對中國的不良或錯誤印象。而一個真心相交的日本朋友,一次日本之行,往往也能改變許多。正是本著這樣的目的,我去了一次日本,改變了我從前許多過於簡單,過於主觀的判斷。在外國朋友講中國的時候,我經常用盲人摸象這個成語來概括大多數外國人對中國和中國人的誤解,以及中國人對美國的曲解。大家往往都是摸到了里,就認為哪裡是大象的全部,都沒有看到相對完整的大畫面。甚至一些在中國長期生活的外國朋友和在外國定居的中國朋友,由於生活的圈子相對固定,也都沒有能對一個國家有多角度的立體的理解,而是偏執與自己的一些個人經驗體會。
中日之間更是如此。我經常聽到有些在日本生活過的中國人,痛斥日本人的種種不是,聽完之後,往往會激起我的一些反日的情緒。事後想想,這些人如果一直在國內,也許也會連篇累牘的抱怨中國人的種種不是。我也認識很多在日本非常成功的中國人,一些甚至在日本把日本人駕馭的,欺負的連我都看不下去的中國人。歷史上,許多國家之間的沖突和戰爭,最初都起源於相互的不信任,由於相互不信任,產生對對方行為的誤判,以及過分敏感的反應。這種不信任和誤判會製造出相互敵視的氛圍,繼而相互激發,最終使誤判產生的預言變成現實。今天的文明人類,應該能夠避免不信任和誤判釀成的悲劇。為了讓中國的和平發展成為可能,我們要努力消除這種不信任,防止誤判的發生。一分為二,為三,為四,立體的,多元的,理性的,自信的看日本,看美國,看世界。這才是我們應該有的胸懷和眼界。
「東亞病夫」這四個字我很反感,這些年除了我們自己經常提起,我從未聽外國人提起過,也沒有在國外的媒體上看到過。在國外,我經常提醒自己不要過於敏感。到了一個發達國家,服務員態度不好,司機不老實,朋友說了兩句無心快語,等等等等,我首先都會往「歧視」這兩個字上去想,接著就仗著自己英語的優勢,噼里啪啦的把對方說的無地自容,再仗著自己對西方規則的了解,去找人家的老闆投訴一把,然後覺得自己又為中國人出了口氣。(相比較而言,恰恰日本是我感覺需要投訴機率最小的國家)從凡爾賽宮的保安到悉尼機場的檢疫,從美國的交警到奧地利的空乘,我記不清有多少次是因為自己或是為其他的中國人受到不正當待遇,而拍案而起,怒不可遏。這些投訴,當然有很多是必需做的,也是完全應該做的。但冷靜下來,經常發現,有些時候,這些我投訴的當地人,其實對哪裡來的人,甚至對本國人的態度也都是一樣,並不是專門針對中國人的。就像是我們在國內也經常遇到無禮的人一樣。倒是咱們中國人,有時因為特殊的歷史背景,容易自我心理暗示,產生聯想。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寮國,或是納米比亞,自己也許就不會往那個方面去想。
比如,日本人被普遍認為,雖然表面上很懂禮貌,但骨子裡很排外。對此,英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一樣有同感,而我們很容易把它理解成是對中國人的歧視。而日本的這種島國心態,其他國家也有,比如英國人,直到現在還不把自己看成是歐洲人,對此,法國人深有感觸,也意見很大。另外,必須承認,有些不合理的事,即使是針對中國人的,往往也是因為咱們的一些同胞們,總在不按當地的規則做事,給他們留下了太深刻的不良印象。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不僅是為中國人「出」口氣,更需要用自己的修養為中國人「爭」口氣。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我們為之驕傲。但漫步在今天的西安街頭,已經很難尋覓到當年長安的清晰輪廓了。想看看長安大概是個什麼樣子嗎?去日本的京都吧。京都當年就是按照長安的結構,建築,和規劃建設起來的城市。我們的長安,如今模糊朦朧,而日本的京都保存完好。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一個遺憾。離開京都的那天,打了一輛車。計程車司機問我是哪裡來的。中國,我答道。話音剛落不久,突然,《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沖進了我的耳膜。原來,司機的車載MP3上錄了幾十個國家的國歌,拉到哪裡的客人就給放哪裡的國歌。高興之餘,當時的一個想法是:多奇怪啊,咱們國歌產聲的背景,恰恰是當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如果司機知道這個事實會怎麼想呢?他還會放中國的國歌給我聽嗎?他又是不是應該先替他當年侵略中國的爺爺們和那個幾個喜歡做秀的政客們向車里的幾個中國人道個歉,再放音樂?算了算了,想得太多了,太復雜了。看著京都計程車司機臉上朴實簡單的微笑,坐著被國歌圍繞的計程車穿行在京都的大街小巷,就讓我自信的享受這個美妙的瞬間吧。
C. 身為日本人的羽生結弦,為什麼能得到廣大人民和央媒的認可
一羽生結弦宣傳了冬奧
站在官媒的校對來說,主要一點就是要考慮冬奧的宣傳問題。除了考慮如何宣傳外,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哪些運動員宣傳?除了中國的運動員之外,外國運動員之中,羽生結弦就是最好的宣傳人,不論是成績地位,還是形象影響力,他都是最適合的人選,所以他得到了官媒的稱贊。
四 專業能力強
人家有實力在那擺著。長得帥。國家要宣傳冬奧會,形象必須要好啊。但是在朋友圈微博內我看到的全是像追星一樣追捧他,我覺得大可不必甚至有些反感。口號激烈,說實話,有些還非常幼稚。他是勤奮刻苦的天才,是天生偶像。德藝雙馨,很善良質朴,為日本大地震做義演,收入全部捐出。有禮貌有教養,尊重前輩後輩及對手。他的體育精神及境界早已讓人們忽略了他的國籍。他是花滑藝術家,是挑戰極限的勇士,他是全人類的藝術財富!
D. 日本是全球最講文明和禮節的國家嗎,為什麼他們這么優秀
日本的高素質也是從最近20年才興起的,70年代甚至是二戰時代,日本人在整個世界范圍內的形象也都還是以“低素質”著稱的 。
這些類似的問題在民國時期和80年代曾被廣泛討論過,但現在基本上已經從學術界消失了。
技能培訓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汽車發動機的原理在國內是了解的,但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做到呢?不是我們不能研發,而是我們不能製造。我們在製造業缺乏專業人才。日本的教育也在培養一大批拔尖人才,同時也培養一大批製造業人才。
3、海島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危機感很強。不僅是日本,英國也是一個島國。所以你可以看到,在那個時候,英國也是整個世界的入侵和殖民地。原因在於他們強烈的危機感。如果不發展,就會被淘汰。
E. 日本人為何十分尊敬二戰中打敗他們的麥克阿瑟
麥克阿瑟,作為美國太平洋戰場總司令,在受降書上簽字。日本戰敗後被任命為盟軍駐日最高司令,為何卻贏得了日本人的尊敬。
麥克阿瑟在受降書上簽字
今天侃王就給大家分析一下日本人尊重麥克阿瑟的原因。
首先,飽受日本軍國主義殘害的日本人民迫切需要安定生活,麥克阿瑟在日本期間,主持制訂了包括憲法在內的一系列民主法律,廢除了軍國主義,並且保留了日本人的情感符號――天皇。
麥克阿瑟與天皇合影
麥克阿瑟還將太平洋戰場剩餘的糧食全部運往日本;分割財閥,將土地賣給農民;建立了工會等民主組織,將西方民主思想在日本普及;清除戰爭餘孽,徹底將日本進行了民主改造。麥克阿瑟這一系列舉措,使得日本戰後迅速重生,為其日後成為發達國家奠定基礎。
可以說,日本人對麥克阿瑟不光尊敬,更多的是感激。麥克阿瑟對日本來說可謂是再生父母。
麥克阿瑟
此外,麥克阿瑟作為戰勝國駐軍司令,他並沒有對戰敗國日本進行打擊報復,而是幫助其改造,使其迅速重生。這也是日本人尊重麥克阿瑟的原因之一。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關注侃王,每天推送歷史趣聞,等你來侃。
F. 日本人為什麼那麼講禮儀
咱中國人是他日本人的祖宗是有根據的。自從咱中國人到日本去開花結果後,就把中國的禮儀帶過去了。特別是唐朝時,咱的經濟文化已經是相當的強盛了,日本那時候就派了好多學生來中國留學,帶回他們日本去的除了文化等東西當然還有禮儀。因為唐朝的強大,日本對唐朝的一切都有點「盲從」,所以唐朝那時候的禮儀在日本一直傳到今天,而我們自己就丟掉好多了……
不過話說回來,日本人很講禮儀也不見得,他們講禮儀是表現在一些方面,另一方面比如說他們對待婦女的態度是相當野蠻和粗暴的,男人下班回家,婦女要跪迎,婦女在家庭中根本沒任何地位可言,就連曾經紅極一時的山口百惠都是一樣,還有,日本引以為傲的飲食文化「女體盛」,著難道也是禮儀的象徵?
G. 為什麼西方人都尊敬日本人
日本留學生表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人都認為日本人很善良,因為我們懂禮貌並尊重他人。
在日本文化中,「禮貌」是日本人做人的基本原則。日本人從小就被培養做一個懂禮貌的人。在日本人看來,禮貌和尊重是社會互動和友誼的基礎,即使你不喜歡一個人,也需要偽裝,假裝彬彬有禮的樣子。「懂禮貌」的表現讓外國人看來,日本人很仁慈並善良,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高度文明人的標志。
「懂禮貌」會自然而然帶來對別人的尊重,因此,在外國人看來,日本人是非常容易接近的,因為他們會非常小心地對待別人,並注意自己在別人面前的行為。懂禮貌、尊重他人,無論這些行為是真心還是假意,至少在外國人看來,這是一個善良的種族。
此外,日本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白人崇拜」的心理。因此,當西方人遇到困難時,他們總是會竭盡全力幫助他。日本人對西方人非常熱情,雖然有時候看起來滑稽可笑,但是卻贏得了西方人的好感,有了一種日本人善良、仁慈、熱心的印象。
H. 為什麼日本人在世界那麼受歡迎
日本人收到中華大唐文化仁、義、禮、智、信的熏陶,用這五樣培養出來的人基本都是民族的棟梁,不說是棟梁,最起碼到了社會上肯定會有一席之地,能做到干一行愛一行,絕對把工作100%的保證保質保量完成。
不管是企業、還是其他機構,這樣的員工誰能不喜歡?而且日本人收到中國忠義的熏陶,即使企業倒閉了,只要企業對日本員工夠意思,不管你這個企業落魄到什麼樣,日本人一定不離不棄,堅守到最後一個。
唉。本來這些都是中國人的,可惜咱們中國人自己不重視。現在成了日本鬼子的了,真實太可悲了
I. 日本人注重禮節的背後,究竟藏著什麼樣的原因
日本人在注重禮節的同時,也是他們對一些事物的尊重,也意味日本人在社會上不同地位的相互尊重。因為在日本的社會中,地位不僅僅是表現在金錢和權勢上的差別,也表現在實際價值上的差別。所以說在日本人相互行禮的背後,是他們之間的相互尊重。
就比如說,在中午時一個人如果在烈日下帶著帽子,在外面如果遇到一個日本熟人打著傘時,當他們停下互相問候的時候,這個人便會很自然的摘下帽子。而且日本人在交談時也會收起自己的陽傘,而這就是他們之間的禮節。
J. 為什麼說日本人是全世界最愛國的人呢
每一個國家的人民想必都對自己偉大的祖國充滿了深深的熱愛,不然這個國家絕對不能長久的存在下去。歷史上有太多太多的例子能證明這一切了,當一個國家不能體現人民的意志之時,也就距離亡國不遠了,當一個國家的人民都愛惜這個國家的時候,國家必定強盛。
相比較而言,我說的可能有點片面,哪個國家的人不愛國呢?恐怕沒有,真到了危急時刻,誰的愛國心也不比誰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