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人去哪裡看病
❶ 大連日本人在哪看病
好像沒有,我公司以前的日本社長都是由翻譯帶去一院,或者是大醫二院看的
❷ 什麼叫介護士
我國正在步入老年化社會,隨著城鎮退休職工人數的大量增加,「未富先老」勢必加重國家財政的負擔,二代結構的家庭,更令老人養老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有人預測,未來的十年到廿年,老齡化社會是我國面臨的一大難題。而老年護理,將直接影響到老年人的生存質量。
「護士」「護工」分工不明
上海是全國率先跨入老年化的城市,目前,上海女性的平均壽命達到80歲,男性的平均壽命也在70歲。據有關部門統計,2002年全市在冊戶籍人口有1334.25萬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就有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18.70%,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
近年來,上海各種養老托老機構在不斷增加,老年護理院、敬老院、托老所、養老院分布在全市各個區縣,卻依舊是供不應求。一些設備齊全收費合理的養老院,排隊預約登記等空床位的人數甚至過百,到閉上眼睛仍然排不上號的大有人在。
老年人感嘆養老院難進的同時,養老機構也大嘆苦經。床位緊張,入不敷出,更重要的是護理人手少,無法滿足更多老年人的需求。幾乎所有的養老機構都招聘有為數不少的護工,這些大多數從農村出來的護工,經過系統培訓上崗後,也只能從事替老人喂飯、洗澡、翻身、倒尿盆之類簡單的體力勞作。替老人量體溫、測血壓、清理褥瘡、口腔清潔、插管護理、吸痰等護理工作,還是得由護士來干。護工護工,「護」幾乎為零,護士護士則「工」大於「護」。一面是護士人手緊缺工作量大,一面是護工不能全方位提供到位的服務,老年護理成為困擾上海養老機構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倘若這一問題不能得到妥善協調和解決,老年人的生存質量就大打折扣。
「治療」「養老」兩種概念
與中國毗鄰的日本,早在三十年前,就進入了老年化社會。有資料顯示,2000年,日本65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的17.4%,預計到2014年將達到25%。從某種角度說,中國的老齡化正步日本之後塵。上海作為全國經濟較發達城市,與日本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和可比性。他們的養老體系法規經驗和教訓,對我們上海來說,還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至少,我們可以在他人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際國情,取長補短少走彎路。
日前,由上海市紅十字會與日本旭川庄合作舉辦的「老年護理師資培訓班」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正式開班。這是中國開設的首個老年護理培訓班,也是中國與日本兩國間有關老年護理問題的友好交流。參加這次培訓班的學員,分別來自全市十多家紅十字老年醫院,她們不但具有中級以上職稱,更是老年護理的骨幹護士。
有著多年老年護理經驗的梁紅,是紅十字田林老年護理醫院的護士長。第一天上課,日本老年護理的先進理念就讓她感慨不已。原來,在日本的老年護理中,治療康復和養老是完全分開的,不像我們,老人只要住進老年醫院就萬事大吉,哪裡還分什麼治療什麼康復,反正到了醫院就是養老。
日本的老人生病,首先會進入老年醫院進行治療。病房、病床、病員服、氧氣瓶……在那裡,他們接觸最多的是醫生和護士,然後才是護工。待病情穩定之後,老人會被送入康復機構進行康復,之後才到養老院或敬老院等養老機構。六房或八房一廳的格局,會客廳衛生間廚房間等居家設施也是一應齊全,老人可以在會客室聊天,去廚房間下廚,回自己房間休息,與其說是養老院毋寧說是一個大家庭。這里沒有醫院里整齊劃一的病床,幾乎看不到身穿白大褂和護士服醫生護士,和老人們形影不離的不是護士也不是護工,而是「介護士」,一種在日本專門從事老年護理工作的專職人員。
老人不要大包大攬
年過六旬的岡本澄江女士,現任日本旭川莊敬老院的副院長,從事護士工作已有35個年頭的她,向記者介紹說,大約在十五年前,日本開始推行專職護理老年人的「介護士」。現有日本的從業護士約120萬人,另外有41萬人考取「介護士」執照,其中的11萬人在老年護理一線崗位上,而且大部分是年輕女性。與護工不同的是,「介護士」和護士一樣,需要通過衛生學校兩年的正規學習,經過考試合格才能獲得執照。
「一走進日本敬老院,第一印象就是清潔親切,無論從哪裡觀察,都不像是在病房而像是在自己的家。廿歲左右的『介護士』和穿著自己居家服的老人們在一起,和他們聊天,陪他們下廚,那種感覺就像是生活在一起的祖孫。」上海市紅十字遵義老年醫院的護士長楊莉萍,對去日本參觀養老院的情景記憶猶新。
「介護士」學校的教室都被布置成養老院,四通八達的盲道,殘疾人專用廁所,甚至還有廚房,廚房裡調味品齊全,各種規格的砧板和各種型號的菜刀,專為學生學習做飯而備。學校甚至要求學生隨身攜帶針線包,隨時練習以便今後為老人服務。
「要講護理水平,阿拉上海護校畢業的護士絕對不比日本『介護士』差,我們還有醫學院護理系大專畢業生呢。要說差距,日本老年護理『以人為本』的理念確實值得我們學。」二醫大衛生技術學院護理專業的張靜芬老師如是說。
在中國,人們通常習慣把為老人做多做少當成評判護理工作的好壞,大多數老人也覺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洗澡洗衣全有護理人員包下才是老年生活的享受。在日本卻截然相反,「介護士」並不大包大攬,而是設法協助老人過接近正常人的生活。除非是癱瘓在床,老人們更喜歡享受烹飪的樂趣,「介護士」要做的就是准備好原料,然後配合指導老人做一頓可口的飯菜。即便是卧床的老人,也不願意讓人喂飯,護理人員會替老人准備好最省力的餐具:湯匙被彎成各種弧度和角度,筷子被設計為夾子式,以滿足各種需要老人。到過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地鐵中給老人特設的專座,一般都是空著,因為沒一個人會承認自己是老年人。「我並不老,我的生活還能自理」這才是愉悅的老年生活。岡本澄江女士就是典型的例子,64歲的她放著退休金不領,偏要繼續工作自己掙錢養活自己,並以此為驕傲。
取長補短盼立法
日本的敬老院,大多集中在各個社區。規模不大,設施也比較簡單,一個單人間,一般只容納下一張單人床,一個衣櫃,一隻床頭櫃,不過五六個平方米。而上海目前新建的養老機構,大多以豪華高檔來吸引人,上海紅十字辦公室葉主任表示,豪華高檔固然吸引人,但對於絕大多數靠養老金生活的老人來說,門檻還是高了些,動輒一兩千元的費用,讓許多想進養老院的老人望而生畏。養老院主要還是應考慮人性化、實用性和合理性,與其把資金過多投入到硬體設施上,不如降低建設成本,畢竟養老院是大眾化而非貴族化。
日本老年護理中的「介護士」,是否適合搬到上海,搬到中國來呢?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簡單的機械照搬行不通。畢竟中國和日本的國情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也有差距。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日本今天的老年狀況,就是若干年後中國的鏡子。「介護士」養老最重要的一點,是需要一整套完備的老年保障體系,包括保險和立法。
日本老年護理工作之所以能走在世界先進行列,政府的相關法規和保障體系功不可沒,這也是值得上海乃至中國學習借鑒之處。據二醫大醫學法學雙學士學位的陳毅俊老師介紹,早在1963年,日本政府為解決本土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出台了《老齡人福利法》,1982年,針對老年性疾病的增多,又頒布《老齡人保健法》。到了1990年代,日本社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卧床不起和痴呆老人,於是在1997年,日本政府推出《介護保險法》,該法規定,日本公民從四十歲開始,必須參加保險,這樣,到了老年之後,就可以享受介護護理,買了保險,又有法律保障,這老年生活當然也就沒有後顧之憂。
據悉,德國在早些年也曾在國內推行過「介護士」,由國家全部承擔老年養老的經濟壓力過於沉重,政府入不敷出最後不得不宣布這一計劃的失敗。對照日本,德國之所以失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前期的投入,而日本所實施的介護保險,使每個人早在中年時期就替自己的晚年進行了投資。
現在上海養老院的收費大多屬於自費,假如是一位需要生活護理的老人入住養老院,單單依靠他的養老金是不夠的,隨著老齡化人口的急劇增長,這將演變成一個新的社會問題。有專家建議,面臨即將到來的老年化社會,政府所亟待解決的,就是通過立法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❸ 日本看病是怎麼收費的
為什麼選擇去日本看病?
更好的就醫體驗,更充分的醫患交流
獲得醫生專業和詳細的解釋,獲得理解和尊重,醫患之間不是甲方乙方,而是聯盟合作。
診斷精準、方案專業、治療先進
全程預約制,檢查仔細,每位患者會獲得更多的耐心和關注,尋找最優化的方案。
原研葯物多質量好,更新快,選擇多
日本是全球醫療發達國家之一,葯物研發領先,製造工藝先進,成熟的原研葯往往效果更好。
2. 國際第二診療意見/重大疾病治療資料准備(無需赴日本)。
前期咨詢、初步方案確定、服務文件賬單、病史翻譯審核、提交日本醫院、結果回復、後續轉為赴日治療。
❹ 想去日本治療,怎麼去
日本在近年也開放了旅遊醫療,使得去日本看病更加便利。所以近幾年去日本看病的人日趨增多,但是受預約的阻隔 ,很多人並不知道該如何去日本看病。下面講一下如何去日本治病:
流程一:根據病情找合適和醫院和醫生
在找日本醫院的時候,需要了解一些日本的醫療體系,這樣,會比較容易找到醫院。與我國不同,日本實行分級診療,也就是說,日本人看病先去診所,診所無法治療再有醫生寫介紹信給中小型醫院或者大醫院,這是一個階梯式的路程。而外國人去日本治病都會選大醫院日本的大醫院分為大學的附屬醫院和一些專科醫院。
大學的附屬醫院一般實力都很雄厚,特別是在日本排名好的大學附屬醫院也會更好。另外一些專科醫院也很有有名,日本人是比較注重家族榮譽的,因此,這些專科醫院大多數是私立的家族醫院,一代一代承襲下來的,歷史悠久,並不比附屬醫院差。
身元保證書和擔保書類似,必須具有日本國際醫療身元保證資質的企業才能開具,日本身元擔保機構也要承擔責任。
醫療簽證可以分單詞和多次,單次最多可以停留的時間是 3 個月,3 個月之後如果回國,想要再次去日本需要重新再辦理一次。多次簽證的有效期最長是 3 年,3 年之內可以多次往返。
流程四:出發去日本看病
再取得簽證之後即可按照預約日期去日本醫院看病,出發之前需要帶好護照、簽證申請表、照片、身元證書、戶口本復印件、暫住證、再留資格認定書、治療預訂表。
准備就緒即可出發。當然,如果是通過赴日醫療去日本看病,那麼很多手續機構都會辦好,無需擔心,比較省心、省力。
❺ 在上海有哪些可以給日本人看病的醫院啊
知道幾個口腔醫院
普慈口腔醫院
亞正齒科
上海德真會口腔診療所
另外,匯豐大廈里有日本人的診療所的
❻ 想去日本就醫,想找個最好的就醫中介,哪個比較負責啊
在過去的兩年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就醫或者體檢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許多人選擇出國就醫體檢,而日本是近年來比較受歡迎的國家,那麼去日本就醫體檢,體檢機構應該如何選擇呢?
一、看網站首頁
大多數的體檢就醫機構都會有自己的官網,該服務產品給客戶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該產品的官方網站。當我們選擇一個產品時,我們都會上網搜索,了解產品的相關信息。
當我們打開官網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官網的首頁,同時我們也會對不同的體檢機構的官網進行比較,有些網頁布局和分類都不好,有假冒的圖片或彈窗,這種膚淺組織的官方網站看起來既便宜又不美觀。
PET-CT 主要用於癌症患者(已確診)確定是否存在轉移。它對其他類型的疾病並沒有幫助,對早期發現肺癌、甲狀腺癌和消化系統癌症也不是很有效。
❼ 日本看病咋樣有去過日本體檢的嗎能介紹個靠譜的醫療機構嗎
日本醫療水平很發達,但是也要看你想治療的具體疾病是什麼,大多數疾病在日本是可以被治療的,日本體檢水平更是世界有名的,每年都有很多人通過我們去日本進行體檢或是看病,效果都很不錯,醫療翻譯,住宿,交通什麼的都不用考慮。
❽ 為什麼日本人去看病,不一定去大醫院
日本的醫療體制還是很有自己特色的,拿東京來說,基本就是:私立醫院多於公立醫院,專業醫院多於綜合醫院,老字型大小診所的醫學水平往往超過大醫院。
日本人生病大多都是去家附近的診所就診,像住宅區、寫字樓、地鐵輕軌附近,都有格式醫院和診所,很方便。正因為完善的就醫分流和醫療體系,讓醫院不會人滿為患,醫生也有時間與病人多交流。
他們為什麼不立刻去大醫院,而是去小診所看病,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第一是,小診所小醫院的醫生,大多也是名醫,因為日本的私立醫科大學的教授允許到非本校的附屬醫院坐診,私立醫院的醫生也可以到其他醫院上班。因此,小醫院的醫生中,也有不少「大牛」;
第二是,不管是私人診所還是小醫院,都可以使用醫療保險,而且這一種保險是全國各地通用;
第三,因為日本從明治維新時期引進西方醫學後,就允許私人從醫。因此,許多老字型大小專業診所和小醫院專業醫療水平與大醫院相比毫不孫色,甚至超過大醫院的醫生水平。
日本憲法規定:「全體國民有權過上最低限度的健康和文明的生活」,除了制度上的保障,硬體的條件和軟體的服務也都要跟上。
不僅是日本人,在日本有合法居留資格的外國人,只要加入醫療保險體系,就都有權利享受到最好的就醫體驗,這也是很多人選擇多睦去日本治療的原因。
❾ 日本存在「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嗎
說到看病難或者看病貴這種問題,大部分人可能都是感同身受吧。但是日本的醫療和國內的區別還是蠻大的。
當日本多次在全球醫質量評分中獲得耀眼的成績,日本醫療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這給那些絕望中的患者一絲的光明。比去美國、英國等國家,日本距離近、費用更實惠、醫療水平也高,還和我國有一定的文化淵源。
身元保證書和擔保書類似,必須具有日本國際醫療身元保證資質的企業才能開具,日本身元擔保機構也要承擔責任。
醫療簽證可以分單詞和多次,單次最多可以停留的時間是 3 個月,3 個月之後如果回國,想要再次去日本需要重新再辦理一次。多次簽證的有效期最長是 3 年,3 年之內可以多次往返。
流程四:出發去日本看病
再取得簽證之後即可按照預約日期去日本醫院看病,出發之前需要帶好護照、簽證申請表、照片、身元證書、戶口本復印件、暫住證、再留資格認定書、治療預訂表。
准備就緒即可出發。當然,如果是通過赴日醫療去日本看病,那麼很多手續機構都會辦好,無需擔心,比較省心、省力。
❿ 日本的醫院和中國的有什麼區別是不是不用掛號
首先從醫保來看,日本施行的是全民醫保,這個全民醫保指的是在日本居住的居民(包括外國人在內)都享有加入國民健康保險的權利。加入了國民健康保險的人在去醫院看病時,只需自己負擔三成的醫葯費,其餘七成都由政府來買單。至於個人需繳納的健康保險費一般為每月3400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幣200元)。這相當於工薪階層每天三分之一工資的健保費對於普通日本人來說並不算高。而如果是公司正社員的話,公司還要為其負擔一部分健保費,日本公司正社員在看病時只負擔十分之一的費用,為了盡可能讓更多人得到相應的醫療保障,政府還針對家庭主婦留學生等等低收入者實施減免保險費政策,這類群體所交健保費就更低了,每月只需繳納約1300(約人民幣75元)左右,所以說,在日本是人人都能放心的看得起病的。那麼,在日本的醫院看病大致的流程又是怎樣的呢?一般來說, 在日本的大醫院,掛完號後,最開始病人的分流和檢查是由護士來做的,比如說填寫問診票、試體溫、身高、血壓、體重,包括驗血驗尿等檢測都是由護士來完成的,當這一整套檢查完畢結果出來後,才會按順序排隊等候醫生檢查,而醫生所需要做的只是根據各項檢查結果和對病人身體進行檢查後做出最終診斷。採取這種方式方法的好處是,不僅使得患者不需要在醫生和各項檢查處跑來跑去了,而且還大大減少了醫生的看病壓力。換言之,這種方法,可以說這是一種對病人和醫生雙方都有益處的人性化措置。那麼,一旦需要住院觀察治療,日本醫院針對住院病人又是怎麼做的呢?一般來說,日本醫院的普通病房是不需要收費的,只有有料(收費)病房才會收費的。與住院患者打交道最多的當然就是護士了,日本護士是真真正正的服務周到,護理,陪同,看顧乃為護士的本職工作就不說了,在日本住院基本都不需要家人去陪護的,包括一日三餐都是由護士送到到床前的。而且,在你用完餐後,還會輕聲細語詢問對餐點滿意與否,是否有意見或別的要求等等。看完病或者住院痊癒出院時,則是和醫院打交道的最後一個環節了,那就是拿葯付款結賬出院。先說拿葯付款,與我們不同的是,日本的醫院沒有葯房,醫生開了處方之後,患者需要拿著醫生的處方去專門獨立的葯店拿葯,一般都很近。等著拿葯付款時,還可以享受到一些溫馨服務,比如看看雜志、喝喝葯局免費提供的咖啡、飲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