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叫東方文化
1. 日本文化屬於西方的還是東方的
日本不屬於西方國家,屬於東方國家。
因為西方國家常指歐洲國家、北美、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統治血統為白人,有時也包括東歐、拉丁美洲、土耳其和以色列,因為這些國家的文化一脈相承。日本雖然在陣營上聯合西方集團,捲入東西方這個關系,集團的概念。但地理、文化、種族上屬於東方(東亞),經常日本被人們認為是東方國家。
西方的文化
西方文化源於古希臘、羅馬文化和希伯萊文化,由14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16世紀的宗教改革、17世紀的科學革命和18世紀的思想啟蒙運動發展到18世紀末19世紀的工業社會,使西方文化日趨完善成熟。20世紀50~60年代隨著第三次技術革命,一些西方國家開始進入後工業社會,西方文化也經歷了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的演變。
2. 日本文化和韓國文化是屬於東方文化的其中一員吧
是的,應該說都屬於中華文化圈。但是他們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後,又發展出了自己的文化。比如日本在平安時代以後逐漸形成了機子的國風文化,文學上也由漢詩轉向了和歌。所以了解日韓文化會發現許多中國文化的影子,但是又不同於中華文化。
東亞文明是和西方文明並存的兩種最具有代表性的文明,東亞文明是以中國文明為核心發展形成的。其中,漢字、儒家思想、以律令為基本特點的國家制度和中國化的佛教,深刻地影響了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周邊國家,從而形成了以上述要素為基礎的東亞文明圈。
3. 日本地理和文化傳統屬於東方 為何還是西方國家
人們常說的東西方國家劃分有三個標准: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政治體制。受冷戰結束以及全球化的影響,目前對東西方國家劃分的界線也逐漸模糊。 日本在地理上和文化傳統上講屬於東方,但是其政治體制卻實行西方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經濟體制也與西方國家模式相同。日本一直在爭取「脫亞入歐」,努力朝西方國家靠攏,現已是西方八國集團的成員。所以日本一般被認為是西方國家。 像日本這樣容易混淆的國家還有俄羅斯。從地理上來講,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大部分國土在亞洲,但大部分人口卻在歐洲。 一直以來,俄羅斯堅持認為自己是個地地道道的歐洲國家,也從未放棄融入歐洲的努力。因為從其民族起源、種族特徵和宗教文化的主流傳統來看,它確是歐洲文明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歐洲的先進和強大吸引著它,歐洲的文化與文明令其崇拜。 (楊子)
4. 東方和東方文化的含義
東方文化主要是指亞洲地區,包括部分非洲地區的歷史傳統文化。
東方原本只是一個相對的地理概念,在歷史上處於不同地理位置的國家,其所指稱的東方是不同的。近代以來,人們逐漸形成一個約定俗成的共識,即把歐洲以東的地區(其中主要是亞洲)稱之為東方,如日本、朝鮮、印度,以及東南亞、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到了現代,東方的概念中又加進了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含義。如稱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達國家為西方世界,稱社會主義社會、經濟不發達國家為東方世界等。我們理解的東方,更多的從文化的層面上去理解。這里所說的東方文化主要是指亞洲地區,包括部分非洲地區的歷史傳統文化。中華文化是東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和哲學體系。
5. 日韓的東方文化
我們有的中國人(指個別體)太不注重實際了``老是把5千年的文明掛在嘴邊``老是在說自己的歷史有多麼的偉大``只會炫耀過去的歷史``以為把古物`古文化保留起來`就是擁有傳統文化和美德``其實都只是一個空殼```我們需要的是學習那些美德`而不是把那些美德掛在嘴邊`一邊隨地吐痰一邊向外來人士述說傳統文化``而且我們因為國家最近發展的速度變快了``所以也就變驕傲了``不會再去接受以前的傳統美德和外來文化```我``我小學剛畢業``所以陳述得有點模糊``希望你能理解`- -`本人也很喜歡日韓``
6. 日本東方文化的特點。。。以及韓國的
現在=此處
1、時間上, 現世主義=現在主義
無始無終的歷史時間
無限循環的自然時間
有始有終的人生時間
政治上表現為「順應大勢主義」。
藝術上表現出「造型感覺的敏銳性」。
技術上表現為精益求精的細致主義。
思維上表現為注重日常生活經驗和形而下的傾向。
2、空間上,集團主義=部分主義
具體表現為村社共同體(集團),強烈的集體歸屬感。
天皇制:作為近代日本的機軸,天皇制起到整合上層政治精英與下層普通民眾、應對內外危機、推進文明開化、建立國民國家的作用。然而天皇制國體下的國民無限責任倫理導致了日本國民的集體無責任體系。同時,戰後天皇制的崩潰又導致國民不信任一切權威(包括民主主義)
3、混合文化
主動和積極地學習外來文化,甚至「向外國尋求對本國的文化不可缺少的原理」。
外來文化在日本精神構造中的無構造碎片形式,缺少本土文化的精神核心,甚至有濃郁的無常感和虛無感。
無論日本和中國在歷史上文化交流是多麼頻繁,相互影響是多麼深遠,從古至今,日本文化的發展還是有它的許多特點,有許多既不同於中國,又不同於西方的發展規律。在日本文化(包括性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有許多看起來是很矛盾對立的現象,可是又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東亞文化,這種情況可以說是舉世罕見的。所以美國哲學家穆爾認為,日本文化是「所有偉大的傳統中最神秘的,最離奇的」。
這種矛盾與統一首先表現在文化的吸收性和獨立性方面。
從歷史上看,在1000多年的時間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國的大唐文化。1868年德川政權崩潰、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進入了「文明開化」時期。在這個時期,日本按照11個世紀前全盤接受中國文化的方法引進西方的文明,並取得了巨大的效果,為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奠定了基礎。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要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本國的和外國的歷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基督教都曾對日本文化起過作用,日本在變化,但是卻從未真正脫離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以上這種情況可以從日本社會的許多現象看出來。現在電視、空調、汽車、電腦、出國度假等已深深地滲入了日本的普通家庭,日本人的生活表面變得無可辨認了。盡管如此,在現代化的帷幕背後仍舊保留了許多屬於日本本土文化的東西,從深層分析看,日本仍是一個傳統的國家。例如,他們愛吃生冷的食物,比較崇尚原味;喜好素淡的顏色和天然情趣;家族勢力、家族意識和集團意識很強;民間信仰和巫術特盛;女子對男子的溫順和依賴;想發財,能發財,但發了財以後又不知所措;等等。
這種矛盾與統一又表現在文化的輸入與輸出方面。
日本是個十分重視也十分善於吸收和輸入他國文化的民族,從7世紀的「大化革新」大規模地輸入大唐文化,到19世紀的「明治維新」大規模地吸收與輸入西方文化,都對日本的發展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相比較而言,中國在歷史上就不太善於吸收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文化,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固然是一種優勢,但是如果只注意輸出而不重視輸入,不重視從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吸取營養、不斷地發展自己,那麼這種優勢也會走向反面。
隨著日本經濟的高度增長,日本向外推銷自己文化的意識越來越強烈,而且提出了戰略性的口號,那就是曾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所說的「國際化」。在這方面,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據90年代的一份統計資料說,由日本官方機構主持的海外文化交流項目,諸如邀請或派遣學者、留學生,開展大型文化活動等等,每年的經費預算為10億日元。日本外務省所屬的國際交流基金,鼓勵、資助的主要是和日本有關的項目,例如國外的日語教育,日本文化和文學著作的研究、翻譯和出版,或與此相關的文化活動。政府的這種大投入推銷本國文化的舉措收效顯著。日本的茶道、花道之所以享譽世界,日本的文學作品之所以有眾多語種質量較好的譯本,和這些舉措是有密切關系的。
還有一個矛盾統一的方面是日本舊時的官方文化和民間文化。
在日本古代,不論政府如何強調外來文化,可是民間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有所保留。例如,在平安時代(公元794-1185年)大力提倡大唐文化的時代,日本所有的文人男子都用漢語寫作,但是婦女不這樣,結果她們成為日本本土文學的先驅。
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人們可以在政府准許、控制的許多地區的界線內隨心所欲。在那裡,男扮女裝的演員、男性賣淫者、妓女、木版畫家都能取悅於神。江戶時代的城市民間文化,尤其在比較繁榮的17世紀,和這個狹小的享樂世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許多作家、音樂家、演員、畫家都出入於或活躍於這個受官方蔑視、可是卻深為平民所喜愛的「淫盪世界」。暴烈的娛樂和荒誕的色情在官方的嚴格控制下仍舊成為人們發泄情感的重要手段。不論時代如何變遷,這類文化的根本性變化很小,對這個現象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
最後,這種矛盾統一又表現在對性的文雅和粗俗方面。
應該認為,總的說來,日本民族是一個文雅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輕柔、溫順、禮貌而且溫和」,他們是以「溫和的人的感情」而不是以「乾巴巴的、生硬的理論思想」來表達他們自己的。和大多數其他民族相比,日本人更受感情的約束。例如,當兩個人爭論時,西方人往往生氣地說:「你難道不明白我說的意思嗎?」而如果是日本人,他會將怒火和不悅隱藏在禮貌的面具之下,說道:「你難道不明白我的感情嗎?」從總的看來,日本人比較寬容,常常用不同的方式維持表面的和諧,沖突總是被一層溫和的、禮貌的面紗所掩蓋。
這種文化現象當然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表現在男女的性問題上。在日本男女的性交往過程中,即使是嫖妓,人們也講究規矩,講究禮貌,把最粗鄙的性動作用一層文雅的外衣遮蓋起來,否則怕被別人看不起,而絕大多數日本人是很要面子的。在這方面,似乎和中國古人所提倡的「溫、良、恭、儉、讓」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不同的地方是,日本人更重視把這種態度形成一種外在的禮節,而且還存在形成鮮明對比的粗獷、暴烈的一面。
7. 日本也是東方人嗎
人們常說的東西方國家劃分有三個標准: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政治體制。受冷戰結束以及全球化的影響,目前對東西方國家劃分的界線也逐漸模糊。
日本在地理上和文化傳統上講屬於東方,但是其政治體制卻實行西方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經濟體制也與西方國家模式相同。日本一直在爭取「脫亞入歐」,努力朝西方國家靠攏,現已是西方七國集團的成員。所以日本一般被認為是西方國家。
日本人自己也把自己當作西方國家。日本把中國稱為東方,而自己稱為西方,這和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人的脫亞入歐思想有關。當時日本人說:「日本在地理上屬於東方,但在政治上屬於西方;日本人外表上看是屬於東方人,而在內心的精神上卻是屬於西方人」。所以日本把關於中國問題的會議稱為「東方會議」 (1927年日本召開的「東方會議」就是關於中國問題的會議,這里「東方」就是指中國。)。
打開世界地圖可以看出,英法美等國在地球的西邊,而俄國、中國、日本則在地球的東邊,所以英法美自稱西方國家,把俄國、中國稱為東方國家是單純出於地理上的考慮,並沒有貶義或政治上的考慮。但日本卻是例外,比如人們常說「西方七國首腦會議」,這里的西方就包括日本,可見人們常把地理上在東方的日本,在政治上稱為西方國家。
日本人對這種稱法不但沒有異議,反而很願意聽到別人稱他們為西方國家,這也是一種「媚外」心理吧。現在也有一些日本人主張日本應該拿出自信來,自豪地聲稱自己是東方國家,難道東方國家就沒有好樣的嗎?
所以在「日本是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這個問題,是個比較混淆的問題。有時人們從地理上把日本稱為東方國家,有時人們又從政治上把日本稱為西方國家,如果出個考試題目問:「日本是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真讓人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俄羅斯像日本一樣容易混淆被國家。從地理上來講,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大部分國土在亞洲,但大部分人口卻在歐洲。
一直以來,俄羅斯堅持認為自己是個地地道道的歐洲國家,也從未放棄融入歐洲的努力。因為從其民族起源、種族特徵和宗教文化的主流傳統來看,它確是歐洲文明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歐洲的先進和強大吸引著它,歐洲的文化與文明令其崇拜。
雖然俄羅斯在文化背景上屬於西方文化的分支,但因為其政治制度的原因,一直不被西方國家認同。但隨著世界形式的變化,估計這個問題也會逐漸出現變化。畢竟俄羅斯人從人種,文化等方面還是和歐洲更接近。
8. 日本地處東方,應該是東方國家,為什麼又會被稱為屬於西方國家和社會
殖民早期學習西方資本主義
9. 為什麼日本也有西方文化
根據日本史書《蘭學茗話》,所記載,遠江相良城主田沼意次擔任德川幕府老中之時,荷蘭商船每年帶來天氣寒暑表,暗室相機,觀日玉,千里鏡等工藝品,出售或贈與前往江戶參府的各地諸侯大名,使其無不驚嘆其窮理微妙,從而在幕府各藩藩主中也出現了數位醉心於西洋學術科技的「蘭癖諸侯」,佩里艦隊於1853年叩關後不久,著名的蘭癖諸侯崛田正睦就被任命為「外國掛老中」(即外交部長一職),9月,德川幕府撤銷了1635年頒布的大型船舶建造禁令,一月後決意向荷蘭購買軍艦,次年8月,荷蘭東洋艦隊所屬蒸汽機船「森賓」號受邀來到長崎,在停泊的三個月里,艦長費比尤斯中校受幕府之聘,以「森賓」號為教材,對一批幕府選拔的直屬武士子弟講授了關於現代海軍的基礎知識。第二年,荷蘭政府接受了日本兩艘炮艦的訂貨,並以國王名義將森賓號贈送給德川幕府,該艦被改名為觀光丸,成為日本近代海軍第一艦,隨後,幕府長崎海軍傳習所成立,聘請荷蘭海軍上尉佩爾斯林肯等21人擔任教官,首批學生即是幕府直屬幕臣以及來自各藩的武士。4年後,當美使哈里斯要求締結日美友好條約時,福井藩主松平慶永即徵求親信,蘭學家藩士橋本左內的意見,向幕府建議結束鎖國狀態,開放貿易,並取西洋船炮之利鞏固國防。
10. 日本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日本是東方還是西方
這個問題真的很難說清楚,就像現在中國文化里也有不少西方元素,中國文化也是並包兼容的多元文化。但是從本質上來說日本還是東方,現在日本仍然有不少歐美人過來尋找「東方」。朱紅色的鳥居和深山中的古寺是在西方永遠找不到的風景,代表日本文化的茶道、書道、香道等等無一不是起源於中國的「東方」文化,經由日本之手進行了獨特改造。雖然歷史上日本有過一段試圖脫亞入歐的歷史,但是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眾所周知的。不過同為東方文化,中日韓三國又更有不同,這是由於各國歷史、國土、氣候等各方面因素所制約的。